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定窑斗笠碗的特点

宋代定窑斗笠碗的特点

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瓷器的特点

2020-11-04

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古人有云:民以食为天,足以见得饮食对于老百姓们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光是碗的样式就不胜枚举,而斗笠碗便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餐具之一,笔者家中就有几只大个儿的斗笠碗,专门用来盛面条。

因为,此碗倒放过来的样子就像斗笠一般,因此得名“斗笠碗”。斗笠本身流露着一种悠闲雅致,于是文人雅士常常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斗笠上。数千年来,斗笠碗也受到了斗笠碗的荫庇,也被人们看做当作一种脱离世俗、云淡风轻的象征,以至于在古代不少文人会用斗笠碗品茶,认为这样才能品出茶叶的韵味,而流传至今的茶道仍然存留这种饮茶习俗。

斗笠碗最早出现在我国宋朝时期,定窑被人们列入“宋代五大名窑”的行列,素来以大量烧制出产刻花白瓷而称著于世,其中,斗笠碗便是宋朝北宋定窑的重要代表器型之一,对南宋瓷器器型和影请瓷器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宋时期的定窑主要烧制出产白釉瓷器,装饰瓷器的技法多种多样,有划花、刻花、印花以及捏塑……瓷器上面最为多见的图案有:荷花、牡丹、萱草,看上去简练而精致,生动而大气。定窑中烧制得比较多的器型有盘和碗,由于上面有芒口,所以一般都在碗口处包金,足以见得在那个文人风气盛行的宋代,人们对定窑斗笠碗非常重视,他们不只是把定窑斗笠碗当作日常盛放食物的器皿,还把它当作一件具有欣赏陈设功能的艺术品来看待。

今天带来了两件定窑斗笠碗,咱们一起来欣赏吧!

这是烧制于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印花凤衔花纹斗笠碗,碗高为五点二厘米,口径为十七点八厘米,足径为五点三厘米。碗呈斗笠状,碗口形状比较圆,碗内上的是白釉,碗口处上的是铜釦。靠近碗口的地方,印上了一圈回纹路。斗笠碗的外壁釉色均匀光亮,碗内为印花装饰,图饰以凤衔花纹为主。

这是烧制于北宋时期的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斗笠碗,碗高为五点七厘米,口径为二十点三厘米,足径为四点四厘米。碗呈斗笠状,碗口形状比较圆,碗内上的是白釉,碗口处上的是铜釦。靠近碗口的地方,印上了一圈回纹路。碗内为印花装饰,乍一看,和上一件斗笠碗,别无二致,细细一看却也能发现不同之处,那就是此碗的图饰以缠枝石榴花纹为主。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定窑红绿彩婴戏碗


宋代定窑红绿彩婴戏碗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度左右的低温烧成的一种彩釉瓷,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宋时《婴戏图》上承隋唐之雄浑、下启元明之飘逸,是我国绘画史上精彩的一笔,给《婴戏图》成熟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婴戏图碗,口径15厘米,高4.2厘米,底径5.6厘米,为瓷质,敞口、斜壁、圈足、全裹足、芒口、腹较浅、圈足内敛,足端呈平面,器底微下凹,为典型的北宋婴戏绘画工艺,艺术表现手法臻于成熟,碗内外施釉加红绿彩,画面婴戏孩童较多,碗内为婴孩有7个,碗外婴孩6个,共13个婴孩,个个生动活泼、憨态可掬,可谓形神兼备,妙趣横生。尤其线条飘逸洒脱、自然、动感十足,再加上碗身装饰的云龙纹、山石、花卉的衬托,使得整个绘画场面更显和谐,充满着勃勃生机。其碗釉色明丽、整体气息典雅、孩童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有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恰似宋人二幅人物山水画般,让人神往。

将简约优雅发挥到极致的宋代斗笠碗到底价值多少?


开创于宋代的斗笠碗,是我们中国人到今天也经常使用的一类碗。虽然如今的斗笠碗大多造型精致、设计精巧、颜色鲜艳丰富,而这些现代碗的老祖宗,宋代斗笠碗,确实非常的素雅优美,将简约优雅发挥到了极致。那么今天看来,宋代斗笠碗到底价值何在?市场报价在多少?

斗笠碗是碗的一种式样。它整体呈现广口状,斜腹壁呈约45度角或更小,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而被人取名叫做斗笠碗。斗笠碗宋代始烧,之后列朝均有烧制,并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如今说宋代的斗笠碗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开辟了一种新的实用碗型,并且能体现整个宋代整体的审美基地,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

宋代的审美风尚以简洁为主,他们在简洁的艺术领域做到了登峰造极,甚至有人评价:“宋代的简洁艺术,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的对简洁艺术,要求作品的绝对单纯,也就是圆、方、颜色、质感的全方位单纯。“用最少的符号,表现最多的内涵”,是他们的追求。

而宋代的斗笠碗,则是在宋代这简约艺术思想影响下的成品之一。如今我们观察现存的宋代斗笠碗,都是以造型素雅大气,线条流畅,釉色,以及简单的剔刻纹饰给人以舒服的审美体验,而鲜有繁杂的色料彩绘。此点正好契合宋代的审美观念。

而同时,斗笠碗型的发明,在瓷器碗里也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斗笠碗实用、清洗方便、便于存放,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会接触到这种碗。更重要的是,这种碗型一直流传了下来,到今天也依然被人们使用。而如今的斗笠碗也是融入了更多的技术,加入了更多的设计,深受人们喜爱。因而,宋代斗笠碗作为斗笠碗的开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既然斗笠碗具有不小的历史价值,那么如今一件真的宋代斗笠碗一般卖价多少呢?举两个例子来看,两年前的一件口径为11.4厘米的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刻划花婴戏菊花纹小斗笠碗,拍卖价格为237,204元人民币,这是一件非常素气,但碗壁上有浅浅的简单花纹的碗,在大堆宋朝全素风格的斗笠碗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价值较高。又有口径为11厘米的宋代北方窑油滴斗笠碗,该碗内部呈青黑色,有油滴状花纹做点缀,有夜空般璀璨夺目。该碗也以190,544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总体上而言,宋代斗笠碗的价格与做工、釉色、口径大小、年代、保存完好度、风格类型、是否有好看的花纹等都有关,不过一般而言不会低于一万元,几千元的较少见,更不可能有几百块钱的,那大概率是赝品。如果遇到几千块钱就能入手的宋代斗笠碗,可以说是捡了大便宜。而遇到珍品的斗笠碗,价格也是非常高,几十万几百万都会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性的入手。

宋代斗笠碗图片及价格:

1:南宋建窑斗笠形油滴天目盏,尺寸:高5.4厘米;口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782,500 ,成交时间: 2020-08-08 ,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20年春季拍卖会。

此盏口沿微撇、斜弧壁、小圈足,略作斗笠形。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施釉至近底部圈足,可见垂釉。圈足不施釉,修足规整。盏内外可见大大小小呈圆形的斑点,似油滴状,又似天幕中的繁星点点,故名油滴天目盏。该盏烧成釉色呈浓重黑灰色。釉汁浓厚,有明显垂坠感。黑釉色泽深沈悠远,油滴斑点遍布器物全身,自下而上逐渐变得稀疏,均呈现金属质感。釉黑如漆,稠如凝脂,光亮如镜。釉面散布油滴状斑点,状如飞瀑击滔,远观之犹如虹入溪涧,近观之犹如深邃之宙宇,繁星闪烁,虚无飘渺,神秘莫测,凝视之令人心潮起伏。

2:明以前定窑紫金釉斗笠盏,尺寸:直径17.5厘米,估价:RMB 1,3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 ,成交时间: 2015-12-14 ,拍卖公司:上海嘉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暨五周年庆拍卖会。

拍品敞口,微侈,大斜腹,下收露胎小圈足,足内亦施釉,器形雅致精美,成型难度极大,俗称之「斗笠盏」,盏面内外满施紫金釉金丝烁闪,宝光盈盈,是定窑名物紫定品类中之神品。

3:南宋龙泉青釉斗笠碗,尺寸:口径:13.7厘米;高:5厘米,估价:HKD 1,228,000 ,成交价: HKD 1,452,000 ,成交时间: 2019-05-26 ,拍卖公司:香港艺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香港《艺览古今-专场》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本品广口,斜直壁,里心有圆形突起。圈足,足心有小乳突。内外施青釉,明莹清丽,不见开片。

4:南宋青白釉刻连生贵子纹斗笠盌,尺寸:直径21厘米,估价:HKD 260,000 ~ 400,000,成交价: HKD 1,250,000 ,成交时间: 2016-11-30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5: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斗笠盏,尺寸:高5.5厘米;口径14.1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 2018-12-15 ,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此件斗笠盏薄唇敞口,斜直壁,里心有圆形突起。小圈足,足壁高,挖足浅,足心有小乳突。通施粉青釉,明莹清丽,不见开片。裹足满釉,足底刮釉,圈足修削工整,露出灰白胎色,足际见窑红。造型简练,釉色淡雅恬静,符合宋人简约清雅的生活美学。同类器可见两岸故宫藏品。

6:南宋“七”字款建窑乌金釉斗笠盏,尺寸:高8厘米;口径19.3,估价:RMB 250,000 ~ 4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 ,成交时间: 2017-07-15 ,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七”。建窑窑址位于今福建建阳,在宋代盛产黑釉瓷盏而闻名于世。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佳,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水吉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

盏撇口、壁微弧,浅圈足。深黑色胎,胎骨厚重。通体施乌金釉,釉色如漆器般乌黑发亮。器形硕大,大气沈稳。

7:南宋“二”字款建窑兔毫斗笠盏,尺寸:高5.8厘米;口径11.9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 ,成交时间: 2017-07-15 ,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二”。

8:南宋龙泉青釉斗笠盌,尺寸:高5厘米;直径14.5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354,000 ,成交时间: 2016-04-05 ,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6年春季拍卖会。

盏敞口,斜直腹,斗笠形。圈足修削工整,露出灰白胎色,且有砖红色窑红。盏施青釉,色粉青,质极厚润,洁莹胜玉,表面开冰裂纹。

“敦煌女儿”绘成“飞天斗笠碗”烧制成功


由被誉为“敦煌女儿”的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奥运会吉祥物评委会委员常沙娜女士设计的“敦煌飞天斗笠碗”近日烧制成功,将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推出。

“敦煌飞天斗笠碗”

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是中国首批赴法学习油画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任敦煌研究所所长。作为著名的敦煌研究者和工艺美术设计专家,常沙娜曾从事过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民族文化宫、首都机场的建筑装饰设计,还设计了中央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区政府的“紫荆花”雕塑等作品。这次,76岁的常沙娜以敦煌飞天为母题设计创作的“飞天斗笠碗”,绘有五个飞天形象,意喻世界五大洲,并以祥云分割。画面中,五个飞天形象分别手持三件乐器:出自中国隋代的排箫、箜篌和琵琶,一位手持莲花的飞天象征着和平、和谐,另一位飞天打出的祝福手势,在敦煌艺术中寓意祥和。常沙娜的学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汉光瓷创始人李游宇经过近百次试验,终将“飞天斗笠碗”烧制成功。

宋代定窑孩儿枕的价格


我国古代宋朝时期的文化是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更是组成我国繁重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不管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还是瓷器工艺都是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宋朝时期的定窑孩儿枕最为受人们的欢迎,定窑孩儿枕不管是从其艺术欣赏价值、工艺技术研究、历史文化考究还是其艺术的收藏价值方面都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定窑孩儿枕主要是出现在我国古代宋朝的北宋时期,它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孩儿枕呢?这是因为枕做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做枕面,故因此而得名——孩儿枕。孩儿枕是以定窑和景德镇所烧制的最为出名和美观。

定窑孩儿枕我们就先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孩儿枕为例来看,从其外观来看定窑孩儿枕所做孩儿是伏卧在榻上,主要是以孩儿背做为枕面。孩儿的双臂是环抱垫起头部,其中右手拿着一个绣球,孩儿的两脚交叉上跷,身上穿着长衣坎肩。枕榻边印花纹,四面开光,枕身釉做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总体来说孩儿枕的造型优美,艺术观赏性强。

孩儿枕是作为我国民间瓷枕中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收藏之一,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一直受瓷器市场整体价格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世纪初的时候由于人们对其孩儿枕的认识度不大,对孩儿枕独特造型的欣赏度不高就使得定窑孩儿枕的整体价格在瓷器市场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它的市场价格整体偏低,有的甚至低到在瓷器市场上一个普通的瓷枕价格只有在几百元。一直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我国瓷器行业市场的价格整体上升,人们也认识代孩儿枕的艺术收藏价值,使得瓷枕的价格也随之开始上涨。在造型及纹饰和工艺技术较好的瓷枕价格基本在千元以上。

直到我国的千禧年以后,随着人们对孩儿枕艺术价值的整体提高,这就再一次使得孩儿枕的市场价值再一次提高,尤其是北宋时期定窑的瓷枕精品,是收藏家们收藏的重点所在,使定窑孩儿枕的市场价值也在万元以上。例如宋朝时期绿釉花鸟枕市场参考价在两万元左右。一些名窑的孩儿枕的精品也在百万元以上。如在2001年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宋代汝窑的瓷枕就以150万美元的高价所成交。

古定窑的鉴定特点


定窑为宋代著名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北宋后期起,定窑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

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色。

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人工的变形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痕迹。因此,这一点仍可作为辨别的一个依据,但非绝对。

宋定窑中的盘和碗


定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北宋为大发展时期,因连年的战争使得窑事逐渐衰落,金代仍有烧造,于元代终止。北宋晚期,宋徽宗崇尚青色,定窑白瓷不符合其审美要求,遂弃定窑用汝窑,这也是定窑衰落下去的一个原因。

定窑既烧制民间用品,又烧造宫廷用瓷,基于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这一特殊需要,选用的都是优秀的匠师,而且选料、用料、加工等各工序都要求很高,这样就促进和提高了定窑瓷器的质量,使得定窑瓷器的地位很高,产品风靡一时,各地纷纷效仿。像山西平定窑、阳城窑,四川彭县窑等都烧制具有定窑风格的瓷器。虽然质量不如定窑的精美,但还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定窑体系。定窑是在继承唐代邢窑的基础上,从单一釉色发展到各种釉色的,有紫定、绿定、红定和黑定等。又由素瓷发展到各种刻花、印花和划花瓷器。

定窑白瓷胎料筛选加工细致,胎体洁白、轻薄,不太透明,器型规整纤巧,上釉前不用化妆土,釉色微泛黄,是一种柔和的象牙白色。积釉处多见泪痕,薄釉处可见胎上的旋轮痕。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印花瓷器的品位最高,被视为白瓷中的佳品。早期产品多划花和刻花,中期以后以印花为主,印花以花卉纹为多,梅、莲、菊和牡丹等。定窑早期用匣钵装烧,口沿向下扣在由耐火泥制成的支圈上,一圈一器,层层覆盖,既节约了窑位提高了产量,瓷器又不易变形,但采用这种覆烧法的瓷器上口沿无釉,称为“芒口”,为弥补不足,口沿多镶上金银铜边,使器物更显豪华精美。

图中的一盘一碗均为宋定窑器物,胎体轻薄,釉色温润,白中泛黄,芒口,没有镶边。器外壁积釉处有泪痕和旋轮痕。碗,素白色无纹饰,口径18.8厘米,高6.8厘米,侈口弧壁,圈足较矮。盘,较浅,口径8厘米,高3.8厘米,敞口,斜壁稍有弧度,圈足矮小,印花。印模纹饰经过精心设计布局,使印到盘上的纹饰稠密精致。盘心印有两条同向游弋的鲤鱼戏于水藻之间,鱼尾翻摇,活灵活现。近口沿处印有一圈回纹。回纹与水藻纹之间主题纹饰是凤凰荷莲。荷叶半卷,筋脉清晰,莲花将要开放,花瓣紧抱,端庄秀丽。两只凤凰在荷莲间翩翩起舞,一只凤首回望,姿态优美,好像在呼唤另一只;而另一只凰昂首展翅,似在奋力追逐。两只凤凰首部扁长俊俏,眼睛清秀传神,翼翅舒展洒脱,尾羽飘逸婀娜,神采超凡脱俗。

宋代瓷器的特点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为元明清瓷器发展的高峰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宋代定窑 白瓷翘楚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发展的时期,瓷业生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宋代的瓷窑分布于全国各地,生产规模极其庞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宋代白瓷在成熟的唐代白瓷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既保留了唐代以来以釉取胜的特点,又创造出许多新工艺。宋代白瓷名窑辈出,打破了唐代"南青北白"邢窑一统白瓷天下的局面。其中最著名的白瓷窑场当属河北定窑。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贡品为历代宫廷所珍藏。从五代后期到北宋中期近100年的时间里,定窑烧造出大量的质量精美的白瓷器,影响极其深远。在北方以漳河、汾河两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白瓷窑系,称之"定窑系"。在这个定窑系中除河北外,以山西窑场最多,有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定窑的制瓷工艺还影响了当时江淮流域的制瓷业,出现景德镇窑、德化窑、吉州窑、潮州窑等烧造白瓷的窑场。

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始烧于唐。定窑在宋人的笔记中虽屡有陈述,但是在唐代却因受到邻近邢窑的影响,才在瓷器的制作上向精白细致与优雅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其以工整雅素的印花定窑器著称于世。

定窑烧瓷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是曲阳瓷器的集散地。定窑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

事实上,在定窑主要产地的涧磁村,从唐代开始,便已经制作出一种和宋代白瓷相当接近的产品了。当时唐代涧磁村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为日用粗瓷,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子、盆、三足炉和玩具等,在风格上,器沿均折成唇边,丰肩,平底或玉璧式底。它们一般胎骨厚实,断面较粗,胎色灰白,烧结良好,与唐三彩胎骨有较多相似处。第二种是较小件的装饰用品,如各式盏托、葵瓣口盘、兽形曲柄壶等等。器物的胎比较薄,断面较细而胎色洁白。第三种,胎质更加细腻.胎色略为发黄。有部分作品为了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其实就材料与烧制方法而言,第三种唐代涧磁。村白瓷与宋代定窑白瓷相比,除了纹饰的造型而外,其他方面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了。

至于在不同时代器足的处理上,亦与器形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以碗为例,唐代早期定窑的碗大多平底浅身,胎质厚重。唐代后期碗身多为45度斜出,碗身较浅,宽圈足,胎薄而里外施釉。以上这种风格一直到五代宋初,圈足制作才更加精致,口沿的造型也由直口变为唇口。到了宋代中期,不但圈足细致,器壁也由45度的直线形渐变为略呈弧状的曲线形,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本来定窑白釉器在五代之前都是光素无纹的。直到北宋初年的时候,定州涧磁村与东西燕山村的窑工们,一方面在胎釉的制作上吸取了邢窑白瓷的精华,一方面又习得唐末五代越窑的划花装饰技法,这样一来,可以说是继承融合了唐以来南北两大名瓷的风格与优点。定瓷早期刻划花以莲花纹最为盛行,缠枝菊纹次之。另外也有在一件作品上同时出现菊花缠枝花与莲花纹的。

定窑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刻花装饰南北方瓷窑大都采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定瓷早期刻花,除莲瓣纹外,还与缠枝菊纹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的布局很不谐调,这应看作是一种新装饰工艺还处在初期阶段的表现。刻花装饰兴起之后,又盛行刻花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所谓篦纹就是一种类似梳子刮过的痕迹,作法是先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划出折枝花或缠枝花的轮廓线然后在轮廓内用竹梳刮一下,就出现了很自然的复线纹。装饰纹样以双朵花为常见,或左右对称,或上下呼应;有两花并放,有一花盛开,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莲花、荷叶两枝交错并出,布局富有变化。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云龙等纹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也使主题更加突出。

北宋中期,定窑的窑工们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缂丝织品的图案花,以及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印花,从此印花技法对我国南北瓷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这些都是它的特点。因此,定窑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对南北瓷窑有较大影响。白瓷的印纹,多在盘碗的内部。

定窑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口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的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多与花卉组合,如孔雀多与牡丹组合在大盘的里部有4只飞翔的孔雀,孔雀之间刻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整个纹饰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图案,鹭鸶、鸳鸯则多与莲花组合。印花龙纹标本在窑址散布较多,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满印云纹,盘心为一矫健的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1948年涧磁村法兴寺遗址曾出土过这种印花云龙绞盘10件其中6件流散到国外,其余4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馆。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底部划刻有"尚食局"3字铭文从中可知这类器物是北宋宫廷里的专用品。北宋晚期,丝织品上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让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其中婴戏三果纹比较少见,三婴三果间隔排列,缠枝布局。三果为桃、石榴与批把,三婴姿态不同,双手均摇树枝,一骑于枝上,一坐于枝上,一立于枝上,赤身露体肌肉丰满可爱;此种纹饰布局其他瓷窑未见。

至于在烧造技术方面,在北宋中期由于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当时的窑工们为了增加窑的烧成量,以节省燃料,开始使用覆烧法。覆烧是末代定窑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这种烧法对北方及江南地区青白瓷窑有很大影响。事实上,在使用覆烧法之前,盘碗都用普通匣钵装烧,即一件匣钵只装烧一件器物,用覆烧法之后,改用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每一垫圈的高度,只占普通匣钵高度的五分之一,因此用同样的窑炉,耗费同样的燃料,可以得到近5倍的产量,因而覆烧方法得到普遍推广。但是由于使用覆烧法,也使得器口不能施袖,而出现口部无釉的缺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定窑斗笠碗的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定窑斗笠碗的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定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