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代碗瓷器底足特征鉴别 > 导航 >

元代瓷器鱼藻纹工艺特征.

元代瓷器鱼藻纹工艺特征.

元代碗瓷器底足特征鉴别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瓷砖工艺

2020-11-04

元代碗瓷器底足特征鉴别。

我想喜欢收藏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一件古董玩物的价值是取决于这件古玩的历史背景及其它所在世的数量,有些古玩会往往因为在制作时受到某种历史因素或者一些不可逆的特定原因所制约着,使它所传世流通的数量往往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就其来说这类古玩的收藏价值一般来说是相对较大的,下面我们就以元代瓷器鱼藻纹瓷器来说,来讲讲它在现世的价值及其它的特点等。

我们就先以由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展出了一件精美的元代瓷器:“青花鱼藻纹大盘”来说,这件藏品盘子的正中央条游动的大鱼,这条鱼被绘画的栩栩如生,游荡在水藻之间,盘子的内壁还装饰的有缠枝莲花,盘子的底部所绘画的装饰花纹与内部的一样,这是一件在近几年拍卖市场中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是我国古代瓷器作品中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件藏品中我们可以看元代瓷器的文化特点。根据相关资料及专家的统计,在目前全世界上所仅存的元代青花瓷器只有四百多件,由此可见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盘”的珍贵。鱼藻纹是元代瓷器中最为重要装饰纹之一,但是所世存于世的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它极为罕见,青花鱼藻纹大盘大多数是以四条鱼或两条鱼的花样为主,绘制成一条鱼的极为罕见。

由“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所呈现的鱼藻纹大盘,它的制作工艺精美,一条鳜鱼悠闲自得的在水中游动,四周的水草随水漂流,形态逼真,周边又有莲花环绕,既生动又不失庄重典雅之风,使得它古朴还显得高端大气,是元代青花鱼藻纹大盘中真正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

在近年来的古玩拍卖交易市场上元代瓷器一直都这高价成交的记录,在民间更是流传这这样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及藏元瓷一片”。这是因为元代瓷器不仅的制作工艺精美,更是因为由于元朝统治中国的时间较短,只有着短暂的九十七年,但是却在这九十七年中,元代的瓷器工匠们却将瓷器烧制却能发展到了极致,使得元代的瓷器真正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也由于元代统治中国的时间太过短暂,使得所烧制的瓷器相对来讲较少,所以元代的瓷器都是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意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鱼藻纹​龙泉​青瓷碗


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龙泉而得名。开创于三国两晋,衰落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年。龙泉之质,温如玉、清如冰、色葱翠。龙泉青瓷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明代龙泉窑的生产仍很兴旺,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明初的龙泉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与元代基本一致,装饰技法以刻、划花为主。明代龙泉窑瓷器一般胎体厚重,造型雄浑粗犷,在明代瓷器中别具风格。其釉层肥厚,色调虽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样青翠,却也保持了龙泉窑釉色淡青泛灰、明艳沉着的特色。

明代早期的龙泉窑,花纹装饰仍旧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纹饰有弦纹、回纹、S纹、竹节、鼓钉、瓜棱、花卉纹、蕉叶纹、缠枝花、八宝、八卦、云纹、十字杵纹等;龙、凤、鱼、以及吉祥动物纹罕见。装饰方式主要有刻划、模印、镂雕等,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已不多见。

明早期的龙泉窑继承前代的制瓷工艺,胎釉特征变化不大,胎呈灰白或灰色,釉色较深,多数呈青绿或豆青色,黄釉少见,说明烧窑时,窑内气氛的控制比较好,烧窑技术高。多数产品施一次釉,釉层较薄;少数产品釉层较厚,多次施釉,有玉质感。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执壶、盒、罐、瓶、炉、砚、砚屏、烛台、凳和雕塑等。

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对明早期的鱼藻纹龙泉青瓷碗,口径:15cm 高:7cm 底径:6cm,广口,深腹,圈足。此对鱼藻纹龙泉青瓷碗,以鲜活灵动的鱼藻纹饰于外壁,意趣盎然,青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极得素雅匀净之美。明代初年龙泉窑深得宫廷的赏识,成为与景德镇御器厂并立的贡御窑场,从而获得空前发展,成就其历史上最后的辉煌。此对鱼藻纹龙泉青瓷碗与早期宫廷御藏龙泉瓷一致,民间收藏十分少见,且出自名门贵族书香门第之家,完美无损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值得收藏!

龙泉窑早在800年前就在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畅销,影响十分深远。如今国内外也形成了一个龙泉窑收藏体系,使得龙泉青窑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2006年开始龙泉青瓷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2010年以来,龙泉窑瓷器一路平稳,在成交量、成交额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亮点频出。例如,2016年北京保利秋拍,“龙泉梅子青摩羯耳盘口瓶”最终以1265万元高价易手。201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只“元龙泉青釉铁斑蒜头瓶”估价1500万-2500万港元,备受藏家的关注。

工写兼备鱼藻纹葫芦瓶


粉彩瓷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烧造出不少精品。而且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影响。因此,如果有人要是轻视或低估民国时期粉彩瓷的收藏价值,未免有失偏颇。这件粉彩瓷鱼藻纹葫芦瓶,就是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珠山八友”之一、著名瓷绘画家邓碧珊的作品。

“珠山八友”指的是王琦、邓碧珊、徐仲南、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在绘画技法上,他们可称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一时形成了瓷绘上诗、书、画并茂,工笔画与写意画兼备的独特风格。特别是邓碧珊(1874年至1930年),他以绘画鱼藻纹见长,画工细腻,色调清新、画意神气,可谓当时之最。

该瓶通高26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7.6厘米,造型呈葫芦形,白釉底粉彩,瓷质精良,胎体较薄,按写意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圆润锃亮,富有质感,底款为双线方框,框内有“邓碧珊绘”4个楷体字。

瓶上通体绘有鱼藻纹,特别是成双结队游动的鱼儿,不是静止的也不是程式化的,而是富有生命感、力量感的美,靠水藻的漂动来表现活动的鱼儿,鱼儿带动水藻,它们在水中相互追逐嬉戏,活蹦乱跳的样儿,非常可爱可亲。看了这些鱼儿自由欢快嬉戏的神态,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会使人联想到当时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百姓受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的情景。古人云“诗言志”,绘画亦然。

别看瓶上有的绘画情节单一,但却情趣十分生动,意味深长。这幅鱼藻纹瓷画,一眼看去,主题突出,如该瓷画上寥寥几笔,只表现了几条鱼、几株藻,但却蕴藏着十分深邃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

釉里红​鱼藻纹梅瓶


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这种色彩象征吉祥康乐和繁荣昌盛,是别有特色的传统艺术 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

由于釉里红瓷器具有色彩华丽、纹饰优美、气氛热烈等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不仅是我国陶瓷装饰技巧上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也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而享誉世界。

釉里红的存量少、身价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烧制的复杂。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与青花几乎是同一个时期,由于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烧成难度大,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在五行学中,朱是代表南方的颜色,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分别指的就是南北东西。因为朱元璋在南方发迹,所以红色对他来说很吉利,自己又姓朱,所以他对釉里红非常重视,釉里红的生产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在明代初期,釉里红曾被大量烧造,用作皇家御用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一般百姓家里是不能使用的。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釉里红也只限于官窑生产。此时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而后釉里红工艺在明宣德年间达到巅峰后逐渐衰落,直到清三代年间才又重新面世。

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件红瓷精品----釉里红鱼藻纹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以釉里红装饰,腹上绘鱼藻纹,整个画面构图精巧,布局疏密有致,绘画采用写意技法,运笔流畅。游鱼和水草、莲花相互配合,相得益彰。鱼与"余"谐音, 鱼纹被移植于陶瓷装饰始于三国时期,此后几乎涵盖了各个历史阶段,作为富含吉祥寓意的一种民俗文化题材。

釉里红瓷器如今存世的很少,但每一件从历史迷雾中走过来的器具,都代表着釉里红独特的魅力。就像今日展示的这件精品釉里红鱼藻纹梅瓶,它一直静静地伫立在深圳永乐精品展厅里,讲述着关于釉里红瓷器独特的故事。

成化斗彩鱼藻纹盖罐


斗彩又称“青花加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所结合的一个彩瓷品种。又称“逗彩”。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轮廓线,有的则直接将青花作为局部渲染的底色,罩上透明釉烧制,然后在釉面上勾描青花线,根据纹饰需要填以多种彩料,再二次入窑低温烘烧而成。

成化斗彩有浓艳与淡雅之分,设色较多,但不用黑彩。红彩鲜艳夺目,黄彩色多变化多端,绿彩大多透亮闪黄,紫色均匀醒目,只有姹紫一色无光,为世人至今难仿。

成化斗彩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脂莹润如玉,色彩艳丽,其品种以小件居多,大器较少,著名的鸡缸杯,葡纹杯,高士杯,三秋杯,鸟纹杯,“天”字罐等品种都是成化斗彩中的不朽传世之作。

此罐胎体轻薄,胎质坚密,釉面莹润细腻。透光度强,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外壁绘红鲤游于荇藻间,水草生长茂盛,似随水波摇曳,数条红鲤肥美鲜活,形象惟妙惟肖,画面清新淡雅,生活气息浓厚,颇富意趣。

造型端庄秀丽,天地式盖,宝珠形钮,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鱼儿游于水藻之中,显得怡然自得。线条流畅细腻,填彩准确到位,青花发色清新淡雅,斗彩颜色鲜艳,与青花相呼应。罐底内双圈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

成化斗彩鱼藻纹盖罐运笔流畅,线条纤细圆润,上色用平涂法,然现代仿品,线条宽粗,笔法生硬,色彩呆板无光彩,画面用点染画法,虽然有的也有浓淡之分,但没有真品色彩和谐,仔细观察便知。

值得关注的青花鱼藻纹洗


认真拜读了贵报《收藏鉴赏周刊》:《宋元陶瓷转折交替期的影青釉下彩》2006年6月28日一文,对范围先生呼吁陶瓷界重视宋元转折时期影青釉下彩瓷器的收藏和研究,希望不要为后来者留下遗憾——深为感动。因为这是一个很切实际的课题。

笔者收藏的一只青花红鱼藻纹洗经综合考量是宋元期影青釉下彩瓷器,早于今年元月下旬撰文投寄给北京的一家专业收藏杂志。笔者在文中提到:北宋以降,景德镇湖田窑的浅蓝影青釉至元早期影青釉下青花、釉下青花釉里红冲破“南青北白”,是别具一格的瓷器;凭其历史悠久、加之独特的陶瓷工艺,让藏者视为珍宝……只是编者对此未予关注。

青花鱼藻纹洗口径12.4厘米,底径4.45厘米,高2.72厘米图一。笔者判定青花鱼藻纹洗为宋晚期至元早期过渡期瓷器;系鉴于鱼藻纹洗之釉青中泛黄,积釉处呈青黄厚润,全然不见宋影青玻质通透纯净泛蓝之色、又和成熟的元枢府釉相去甚远,此其一;鱼藻纹洗釉下青花灰黑,此乃元早期之国产钴料为高锰低铁之发色;这和成熟期的进口钴料鲜丽发色不能同日而语,此其二;更令人关注的是,不在釉下的洗内底红鳜鱼和洗之卧足修足露胎之朱红色图二一致,皆应含2%以下铁质的紫金土露胎装饰;就此与成熟的元青花釉下铜红彩断然不同的陶瓷工艺,不能相提并论,此其三;洗内心贴雕浮雕红鳜鱼施艺手段,应是景德镇在元早期受毗邻地区龙泉窑沿袭南来中后期业已成熟的胎装饰陶瓷工艺而为之——如推断成立,我们就应该相信:在成熟的釉下元青花,青花釉里红之前的元早期,确实有宋元陶瓷转折交替期影青釉下彩瓷器

收藏的真正价值:是向奥秘挑战,诠释藏品带给我们的信息,以期返璞归真,让收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由于笔者对古陶瓷知识知之甚少,作为一家言,期望行家里手予以指正。

极品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好的艺术品是经过时间的推移依然炫彩夺目,珐琅彩是经过景泰蓝演变而来的,创烧于康熙后期。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赏玩的,不允许向外流失,所以数量稀少;制作难度系数高,基本都是名师手绘制图案,成本昂贵,单做一件小的珐琅彩作品都要耗费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珐琅彩也被称为“古月轩”瓷,代表了高贵身份的象征,收藏价值极高。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盛轩国际有幸征得一件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高为40.8厘米,口径为13厘米,底径为12.5c厘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采用雍正时期的技法,绘画多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且会御题诗词。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构图精致灵活,华丽而不庸俗,是辉煌盛世里一朵璀璨的明珠。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乾隆帝对珐琅彩很钟爱,对其技艺有所了解。一般选用皇宫里顶尖的画师,所以这一时期的珐琅彩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有了最高的成就水准。胎壁较薄,均匀规整,釉色细腻,胎质光泽。

珐琅彩开光鱼藻纹盘口瓶

瓷器在拍卖会上成交率是一直是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流入民间数量少,所以收藏价值高。由于当时清宫珐琅彩瓷是用于皇室贵族赏用,是中国瓷器中的经典之作,彰显乾隆时期的工艺精美,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现在收藏市场上也炙手可热,是不可多得罕见之宝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鱼藻瓷画 诗书合一


几道斜阳映在江心,江面风平浪静,只微微泛起小小涟漪。水是蓝蓝的,波纹像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又像最明亮的玻璃镜。涟漪卷来,好像香槟酒的一层白乳,又好似闪烁的清流溢出了杯口。此为邓碧珊款鱼藻图瓷画画面描绘的情景。

画面的左上角有诗曰:“山外斜阳半未沉,清清荒草绿阴阴,此时我也知鱼乐,不觉雷同庄子心”。题款为真书糅行草,纯熟、流畅、挥洒自如,有书法大家之风度。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画是诗、书、画三绝的完美艺术珍品,是厅堂前的插屏瓷画。

民国时期,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较为暗淡的年代。然而,在以王琦为首的一批绘瓷名家的倡导下,涌现了“珠山八友”或称“珠山八大名家”。他们秉承浅绛彩画的传统,创造了新粉彩瓷画的艺术风格。在清末民初有相当影响。其中卓成大家的还是屈指可数。这些大家的作品,就其价值而言并不在清三代官窑之下,这是一个艺术宝库,有待进一步发掘。邓碧珊就是“珠山八友”之一。他生于1874年,卒于1930年,享年才46岁。字辟环,号铁肩子,前清秀才,以粉彩鱼藻纹著名,是珠山八友中品位最高的。他曾向王琦传授书法和肖像画,款字似隶非隶,似真非真。能向王琦传授书法,足见他的书法之高超。他善写隶书,偶尔写写行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的落款有:“铁肩子邓碧珊”、“邓碧珊”。印章有:“碧珊”、“邓氏”、“邓碧珊画”等。他在此画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用印为“碧珊”。

忍冬纹瓷器的工艺特征与收藏价值


忍冬,即民间所称“金银花”,是中国古代有名的香草,可凌寒生长,经冬不衰,有“君子”美誉。由其衍生而来的忍冬纹也是中国古典纹饰中常见的植物纹,无论是绘画雕刻,都常常用到,并且在瓷器装饰中,忍冬纹也是常客,甚至根据其形态衍生出来别名——卷草纹。所以,忍冬纹瓷器也是瓷器中一个重要的门类,那么,忍冬纹瓷器是如何发展的,价值又如何呢?

首先,忍冬纹最早是被运用于佛教装饰的,因其经冬不衰,所以有“永生”之寓意,又因其寓意美好、形态优美,逐渐从佛教专用纹饰走下神坛,成为了瓷器装饰中常见的纹饰。但最早的忍冬纹瓷器,便是南北朝时期寺庙里的佛像,这一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还不甚成熟,只是简单的卷草组合排列而成,为佛像营造出素洁高雅的形象。但当忍冬纹成为瓷器的固有装饰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富于变化,组合时也开始有了错落感,为瓷器带来了不一样的美感。

至于唐朝,忍冬纹瓷器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忍冬纹,飘逸、精致,带有西域美感。这是由于忍冬纹本身就是就是宗教纹饰,是随着佛教与祆教传入才进行本土化的,在唐朝,教派林立,多种文化融合,纹饰更是如此,其中就包括忍冬纹。此时忍冬纹不再是中规中矩的植物纹饰,而是在卷曲弧度、线条变化、色彩选择上都变得大胆,重线条的流畅飘逸、色泽的瑰丽鲜亮,所以唐朝的忍冬纹瓷器是价值比较高的,颇具盛唐气象。

在唐之后,忍冬纹的发展已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其固定的表现形式——叶三叶一各一边,相互呼应;藤蔓卷曲张弛有度,偏于秀丽;并且不再单独作为瓷器纹饰的主题,而往往与莲纹饰配合使用,取“吉祥”、“长生”、“君子”之美意。并且此时的忍冬纹也不再像南北朝时期一样较为写实,而是延续了隋唐遗风,富于变化,飘逸动人。所以此时的忍冬纹瓷器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

总体而言,忍冬纹的发展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后来又因为其寓意美好而广泛使用,魏晋时期的忍冬纹瓷器写实、盛唐时期俊逸,其后就有了较为稳定的表现形式,且常与莲纹配合,代表“吉祥”。但在其后就逐渐被其他的卷纹所代替了,所以论及收藏价值,仍是以唐代所出为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瓷器鱼藻纹工艺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瓷器鱼藻纹工艺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代碗瓷器底足特征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