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嘉靖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嘉靖青花瓷价格和特点

明嘉靖青花瓷价格和特点

嘉靖青花瓷器鉴别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嘉靖青花瓷器鉴定鉴别

2020-11-04

嘉靖青花瓷器鉴别。

一说起明代的青花瓷成就,永乐和宣德两朝应当是当之无愧的榜首,以至于其他几朝的青花瓷似乎总有点被人忽视的错觉。但实际上,对于涉猎明代青花瓷收藏的藏家来说,永宣以外仍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上佳之作,明嘉靖青花瓷就是其中典型。嘉靖一朝虽然已属明代晚期,国力和政权稳定性整体有所降低。但是,嘉靖是晚明历史中寿命最长的,青花瓷的烧造时间也最久。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官、民窑口的烧造数量都是很大的,目前存世量也不是特别小。

基于这种情况,嘉靖青花瓷的价格普遍遵循官窑>民窑的原则。在拍卖市场上,嘉靖官窑青花瓷是高成交价区域的绝对主力。早在2010年以前,嘉靖官窑青花瓷中成交价突破千万的就有3件,其中2007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一件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成交价高达3056.75万,此项价格记录至今仍是嘉靖青花瓷最高。2010年以后,嘉靖官青拍卖目前成交价破千万的总计10件,破百万的则在50件以上(不含重复上拍)。可见,嘉靖官窑青花瓷的价值是不容轻视的。至于嘉靖民窑青花瓷,粗瓷价格是很低的,大几千、万元上下都有可能,而精品美品的市场价格则普遍要15~30万。

嘉靖青花瓷的价格,关键因素还是在青花呈色上。相比于明代早中期青花瓷发色只能“听天由命”的情况,嘉靖朝的制瓷艺人通过改进工艺,巧妙地掌握了青料的科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花瓷的呈色方向。嘉靖官窑青花瓷的烧造已经改用回青料,同时为了改善纯用回青料带来的色散而不收的呈色情况,还在其中加入石青。由于青料配比的不同,嘉靖官青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发色。

①一两回青加一钱石青,发色幽青鲜翠,浓重处呈发红的深紫色,是嘉靖朝独有之色,也是最上乘的青花发色。②当回青比例或者窑温过高,嘉靖官青发色就偏黑蓝,深沉甚至灰暗,图文晕散效果明显,与正德青花类似。③嘉靖中期,用的是比较纯的回青料,发色蓝雅浅淡,纹样线条显得细密纤柔,与成化青花颇相近。民窑青花则仍用浙料。

除了青花发色的独特性,嘉靖青花瓷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同于其他各朝的特征,那就是道教色彩浓厚的瓷器装饰。明代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极为信奉道教的帝王,当时全国范围内道教都很盛行,这在瓷器装饰上体现颇多。当时的青花瓷,不论官民窑口,纹饰题材都大量运用道教元素。比较典型的,有八卦纹、云鹤纹、老子讲经图、缠枝莲托八宝纹等,并且还独创了一种“花捧真言”的纹饰手法。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嘉靖官窑青花大龙缸


大龙缸,即形制巨大的瓷缸,它因周身饰龙纹而得名。根据其主题纹饰的不同,可分为龙纹缸、狮纹缸、海藻鱼纹缸等。《景德镇陶录》说“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以龙缸名之”,点出了器物名的由来,它是封建帝王专用之物。早在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便设有龙缸窑,专门烧制大龙缸。宣德时期龙缸窑一度达到32座,到明代中晚期的正德、嘉靖时期,由于青窑数少,龙缸窑空闲,就将龙缸窑该砌青窑16座,仍存大龙缸窑16座。这种大龙缸以及绘上了其他图案的青花大缸主要是供皇宫和上层社会消防灭火的一种储水器。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皇宫内时常因太监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灾,因而嘉靖皇帝十分重视防火,派人到景德镇专门烧制大龙缸用来储水防火。但更多的时候,大龙缸被闲置,成了事实上的大鱼缸。同时,大龙缸因结实耐用,在宫中还被用来储存粮、油、水。万历以后,随着进口回青料逐渐用尽,景德镇御窑场的工匠只能使用国产青料,但烧制出的龙缸青花色泽已无法与嘉靖时期相比,嘉靖青花龙缸便成为珍贵稀有之物,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其陵墓里也只好使用“大明嘉靖年制”款的大龙缸了。

明代嘉靖青花龙缸的缸体大都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色泽浓翠艳丽,其青花比永宣青花明快,较正德青花亮丽,比成化青花浓艳。因而它既专一多能,又结实耐用;既优雅圆润,又赏心悦目。歙县博物馆现藏有两件带“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青花大龙缸,它们是该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地农村征集入藏的。现分别介绍如下:

明嘉靖青花双狮戏球纹大缸,口径49.5、底径36.5、通高45.5、腹围174.5厘米,重68.6斤。(图1-图6)该件狮纹缸为直口、短颈、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处饰卷草纹;颈部及近底处饰花边,内绘云纹、圆珠纹;腹部饰双狮戏球纹、如意飘带纹,隙间衬以杂宝纹。其主体纹饰为双狮戏球纹,上绘两组狮子双眼圆睁,张口露齿,毛发横飞,矫健威猛。两组狮子一前一后、一正一反,其中一组狮子围着绣球在相互嬉戏。缸体上部有长7厘米、宽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造型雄浑大气,绘图精美细腻,釉质肥厚泛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紫,传世少见,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只惜保存不当,致使其中一段镶接处剥釉断开,成为两节。

明嘉靖青花双龙抢珠纹大缸,口径48、底径35.5、通高42.5、腹围160厘米,重57.6斤(图7-图11)。该件龙纹缸为直口、短颈、深弧腹、腰微收、平底。口沿处饰卷草纹;颈部及近底处饰一圈花边,内绘圆珠纹,旁傍有云纹。缸腹部饰云龙纹、莲纹、宝珠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双龙抢珠,上所绘两条巨龙,一龙戏珠在前,一龙紧随其后,相互追逐而行。它们昂首曲颈,怒目圆睁,四肢强劲有力,五爪呈风车状,勾爪锋利;双龙升腾于云海间,似在嬉戏,又似在兴云布雨,展现出威武姿势,尽显皇家气派。缸体上部有长9厘米、宽2.3厘米的方框,内书单行“大明嘉靖年制” 六字青花楷书款,款识书写规整。此缸形体硕大,画工精致,色泽浓翠艳丽,具有明嘉靖青花官窑瓷器的时代特征。只惜保存不当,以致缸体出现裂纹和剥釉现象。

明代大龙缸的烧制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场内专设龙缸窑,配备掌握龙缸烧造技术的龙缸匠,还有画匠和各种夫役,来专门烧制大龙缸。首先需要3到5名工匠分段拉坯,然后将缸坯镶接在一起,再经过修正、定型,缸坯才算做好。入窑后,火候难掌握,稍有不慎缸体就会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当时就有十窑九不成之说。据《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烧时溜火七日,然后紧火二日夜,封门又十日,窑冷方开。每窑约用柴百三十摃,遇阴雨或有所加。有烧通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青花鱼缸、豆青色瓷缸等式。”也就是说烧制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19天时间才能烧制成。明朝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描述:“嘉靖间,回青虽盛,鲜红土用绝,烧法不如前,而上命烧大缸,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钜,而人莫敢言。”景德镇御窑厂窑工们因烧不成龙缸,遭到朝廷的重罚,甚至丢掉性命,反而招来杀身之祸,据记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督工大臣的监督下,龙缸窑烧出了12口大龙缸,督工大臣准备返京领赏,临行前,他摆下酒宴,请来烧制成龙缸的窑工,席间,他问窑工“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朝廷若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能烧出更好的瓷器?”窑工没有明白大臣这句话的意思,便回答说:“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便暗中派人在窑工的酒杯中下毒,将其毒死,以阻止新任督工接手后,烧出更好的龙缸。嘉靖皇帝去逝后,青花龙缸的烧制虽然仍在继续,但规模逐渐缩小,到万历年间,因为烧制龙缸,甚至爆发了御窑厂窑工罢工事件,据史料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御窑厂奉旨烧造青花大龙缸,久烧不成。当时是一个名叫潘相的宦官监理景德镇窑务,监督烧造大龙缸。潘相假天子之命,对陶工、窑户进行“例外苛索”,动辄鞭挞甚至杀害窑工,瓷工处境十分凄苦。随着烧造期限的临近,潘相更是变本加厉,陶民随时都有性命之忧。窑工童宾看到同伴们的困苦,非常愤慨,纵身跳入窑内,赴火而亡,以示抗议。同窑的瓷工悲痛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以此表达对童宾的哀悼。后来开窑一看,大龙缸果然烧造成功。童宾之死,激起了全体瓷业工人的义愤,最终导致民变,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御器厂的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这位督陶官只好偷偷地溜走。在瓷业工人的强烈要求下,朝廷为平民怨,缓和局势,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可见烧制大龙缸耗资十分巨大,且技术要求非常高,又因龙缸形体硕大,不易搬运,再加上其他诸多原因,使这种龙缸的保存难度增大,所以存世数量并不多,因而更显珍贵。

嘉靖一朝共45年,世宗本人妄信道教、不重朝政,宦官和严嵩及其党徒把持朝政,穷奢极侈。仅据有档可查的记载,嘉靖一朝对景德镇的瓷器派烧达60万件。同时,十六世纪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都促进了景德镇瓷窑业的迅猛发展,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得到迅速提高。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青花龙缸是采用西域回青料烧制而成,因而色泽浓翠艳丽,已不见永乐、宣德时期的黑铁斑。《江西大志·陶说》:“旧陂唐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石子青产于瑞州诸处。回青行,石子遂废。”可知嘉靖时期景德镇曾使用三种青花料,即乐平的陂唐青、瑞州的石子青和西域的回青。回青只有官窑使用,有官府专门保管。一般民窑是不能得到的。同时这两件龙缸除了大小、主题纹饰(一是龙纹、一是狮纹)不同外,其它如造型、辅助纹饰、落款方式等基本相似,可以确定它们是同出一窑。并且在这两件龙缸中,其中有一件的主题纹饰是青花五爪龙纹。关于龙的爪数,龙纹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别。《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据此可知五爪龙图案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能使用五爪龙图案。另外将这两件龙缸与定陵出土的嘉靖龙缸相比较来看,它们之间除了大小、辅助纹饰(定陵龙缸的颈部及近底处饰莲瓣纹)不同外,其它如造型、青花发色、主题纹饰、款识书写等基本一致。而且近些年在景德镇御器厂也发掘整理出土了相类似的龙缸残器。因此可以断定歙县博物馆所藏的这两件青花大龙缸是明代嘉靖官窑产品。它们的存世,为人们研究明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明嘉靖飞龙大缸


缸体高38厘米,上口直径70厘米,缸底直径55厘米,重量55公斤。缸形硕大周正,上用青花回青料绘威武雄壮大飞龙一对,画工细腻,工艺精湛。飞龙在四组海水江涯上互相追逐,祥云缭绕,云海层次分明,青花发色纯正典雅,色泽浓艳泛紫。大缸口沿处落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一横官窑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为明代嘉靖朝(1522-1566)中期生产,传世品极为少见,是难得的明嘉靖大件官窑瓷器,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大龙缸本是皇宫和朝廷达官贵人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盛水防火。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瓷器烧造数量很大,除一般日用瓷外,还有陈设瓷和工艺礼品瓷器。官窑还给宫廷烧造大件龙缸和坐墩,大规模的烧造给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带来极大的困难。烧造龙缸和坐墩一是浪费原材料,二是青花料和人工用得多,三是一旦烧造不顺利,就会出现废品。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不太注重修胎,底心下凹和塌陷,有麻布托衬的痕迹。釉料比较肥厚形成不匀的小开片,用手触摸,隐隐约约呈现波浪型手感。嘉靖朝正处在官搭民烧的时期,民窑将烧制最成功的大件瓷器上缴给官府,再由官差押送到京城。嘉靖朝成功掌握烧制大件瓷器和大龙缸的技术,是难得的成就。

明嘉靖青花使用回青料为主要标志,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阶段。嘉靖中后其青花并不是全部使用回青着色,而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嘉靖青花中铁与钴的比值是所有国内外钴料中最低的,它没有永宣及元青花的那种黑铁斑,也不产生正德时单用石子青那种黑灰色调,而比成化朝所用的平等青浓艳得多。嘉靖青花的色泽,呈现一种蓝中泛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正是成功地掌握了恰当配料比例的结果。所以嘉靖青花瓷器在明清两朝都有很高的评价。

许多古玩瓷器艺术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大龙缸历经数百年战争洗礼,朝代变迁,社会动荡及自然灾害,能保存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加倍珍藏它,爱护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对祖先们的敬仰和尊重。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一睹明瓷龙缸,永记中华辉煌。

明嘉靖年款


明嘉靖(1522-1566年)年款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器,其款字均为楷书,未见篆书。可分为青花料书写款、矾红彩书写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料书写款最为多见。青花发色不甚统一,有浓艳者,有浅淡者,亦有灰暗者。官窑器上用青花料书写的纪年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和“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有刚柔相济之功力。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年”字有的写成四横,成为“年”。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线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周围不上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青花风凰云鹤纹罐外底有顺时针环绕排列的楷书“大明嘉靖年造”六字款,无边栏,属十分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作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六字作顺时针环绕。大型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鱼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嘉靖官窑暗刻年款,见于黄釉暗花风穿花纹罐上,其外底白釉下暗刻六字双行楷款,外围暗刻的双圈。嘉靖刻字涂金款,见于蓝釉刻花涂金云龙纹香炉上,于外口沿处自右向左横刻六字年款,款字笔划涂金。但香炉上的年款也有刻字不涂金的,如北京故官博物院收藏的嘉靖琉璃香炉,颈部环刻“大明嘉靖拾玖年圆智寺记”十一字,炉身正面凸雕莲花一朵,花上立一黄脾,上刻“皇帝万岁”四字,属罕见的年款。以矾红彩书写的年款,主要见于嘉靖民窑白釉红、黄、绿彩器上,多书于外底,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等。嘉靖民窑以青花料书写的年款有“刘信嘉靖年制”、“嘉靖年西谷制”、“嘉靖35年岁次丙寅仲吉日造匠人明山笔记”等。

明嘉靖青花九龙海水纹大缸


大龙缸是御窑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器型较大,且结实耐用,不论做为宫廷的粮、油等储存器,还是盛水防火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

由于在器身使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故而得名“大龙缸”。《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十九天时间才能装烧而成。而且御窑厂对龙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

缸类器物因其形制巨大,胎体厚重,故而在烧造过程中极易爆裂变形,成品率极低,传说中的窑神童宾即是因为烧造龙缸屡不成功而“将身赴窑”。历史文献中也多有烧造大缸失败的记载,清人蓝浦着《景德镇陶录》载:“国朝建庙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经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瑛等督造,未成。”大缸烧造难度之大,由文献及传说中可见一斑,本器器形周正,毫不变形,难能可贵。

此缸直口,颈周绘卷草纹,深腹圆,腹下渐收,圈足。缸身饰海水龙纹,九条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龙纹刻画细腻,横须怒目,四爪皆张,髻发冲天,龙身盘延而上,追逐龙珠,神态惟妙惟肖。配以乌云、火焰等纹饰,更添画面之生动。腹底绘波涛翻滚,汹涌澎湃之海涛纹,与九龙上下呼应,相得益彰。构图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充分营造出威严的皇家气势,呈现出登峰造极之工。

嘉靖 青花九龙海水纹大缸 尺寸:

口径:59.3cm

高:25.7 cm

足径:48 cm

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嘉靖瓷器鉴定方法


嘉靖五彩器开创了一代彩瓷制作新局面,色调以红绿取胜,整体给人感觉古朴艳丽。为我国彩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其中红彩艳丽如枣皮红色,有时以黄彩衬托,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厚的橙红色调;黄彩似同蜜蜡;绿彩为大绿;蓝色则以青花代替,色调蓝中泛紫;由于当时烧造红釉器原料缺少和技术退步等原因,多用矾红彩施于白釉之上,来替代红釉。这种彩釉的特点是多数颜色较深而亮,颜色似枣皮的红色,可见用笔涂抹的痕迹;除青花、五彩、矾红彩外,嘉靖时期烧造的品种还有,白釉、黄釉、蓝釉、斗彩、三彩、金彩、孔雀蓝釉、白釉绿彩、白釉黄彩、黄釉绿彩、黄釉红彩、红釉绿彩、黄釉青花、青花红彩、蓝釉白花等,品种十分丰富。下面我们来说说明嘉靖瓷器鉴定方法。

方法一:辨胎釉

底足胎釉的交接处多有火石红

从明嘉靖起瓷器胎质已远不如明代早、中期的淘炼精细、致密洁白。嘉靖初期,胎质尚能与正德接近,之后便越见粗糙。虽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见差,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瓷釉方面,嘉靖朝初期与正德相似,一般施釉较细腻,中期显肥厚。白釉釉色前期较白,中后期闪灰,多数为亮青釉。有一点值得注意,嘉靖时期青花器物底釉均为亮青釉。嘉靖器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鉴定的一个依据。

方法二: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

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晕散现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方法三:辨工艺

修胎不十分规整

嘉靖时期瓷器制作细致程度大不如前朝,除少量小件器物仍保持着前朝的精细程度以外,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现象;嘉靖时期瓷器修胎不十分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时工艺较粗糙,腹部可见明显接胎痕;底足处理不规整,大件器物可见粘砂现象;圈足较浅,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微向内收拢;露胎处常见橙色红色火石红现象。

方法四:辨款识

嘉靖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

明代嘉靖年间官窑瓷器款,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可分为青花款、矾红款、暗刻款及刻字涂金款等,但以青花款最为多见。以青花书写的纪念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为主。其特点是字体瘦长,笔画较粗,刚劲中藏秀逸。款字中“靖”字的特点最鲜明,即其左边的“立”位置较高,有的已位于右边的“月”字之上。落款位置和排列方式较复杂。位置已发现的有外底、内底、口沿、颈、肩、腹等处,但以外底落款最为多见,六字或四字分双行排列于外底中心,外加双线圆圈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栏的。砂底器仅于写款处盖釉。四字款中亦有个别仿照钱文按“上下右左”顺序作十字形排列的;另见有在器物外底按顺时针排列的“大明嘉靖年造”无边栏六字款,属于罕见的年款。高足杯上的款识多为六字青花款,有的书于内底,做六字双行排列;有的书于足内沿,做顺时针环绕。大件器物中,大盘于口边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围以扁框;大缸则于外口沿自右向左横书六字年款,无边栏。

成化官窑青花瓷特点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瓷大件少见,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时期的这种釉色,后人仿制十分困难。

成化官窑青花料有浓淡之分,浓者多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使图案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这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成化青花瓷器凡饰有青花边线的,双边线均十分规整,靠近足根无釉处的那条圈线,青花颜色深重,上面的圈线则显淡,这可能是制作时先画下面,后画上面所致。

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墨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分瓷器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永、宣青花明显不同。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钩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因而,烧成作品大多数浅淡雅致。

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青花瓷的烧造工艺在元代发展成熟,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品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明代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我们分别从造型、胎釉、纹饰以及款识四方面来总结明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继承和保留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缺少变化。一般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等。

胎釉:洪武时期的釉色白而带淡青,略显灰褐,多糙底、无釉,气色密集,火石红显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而且淘炼欠精的青料,呈色多为灰蓝,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纹饰:明洪武青花瓷的纹饰笔法缓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动,物象常写实,其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主题纹饰以花卉为主,菊纹比较多见,云龙纹则很少。元青花较多出现戏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尽。在装饰手法上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印花、镂雕等。 最具特点的是牡丹花、缠枝菊、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花卉叶子不如元青花肥硕。

款识:洪武瓷器中写款的很少。鉴定时应着重看胎底、纹饰是否含有元风的特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嘉靖青花瓷价格和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嘉靖青花瓷价格和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嘉靖青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