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

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6-01

青花瓷器的鉴别。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嘉庆青花瓷器的特点和发展


众所周知,到了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嘉庆即位之后,国力更是大不如前。为了节省开支,嘉庆皇帝下令不再向御窑厂派专门的督陶官,而是改由地方监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和瓷器品种数量都大大减少。不仅如此,嘉庆时期的瓷器依然沿用之前的烧制工艺,没有创新,也没有新的突破,一些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制。

嘉庆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和乾隆朝时期的差不多,工艺水准也比较高,到了后期,便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大大减少,制作工艺也大大降低。

嘉庆初期的青花瓷胎骨比较细腻,胎体洁白,后期慢慢变得粗宋,民间烧制的青花瓷更是出现很多大颗粒,看起来十分粗糙。到了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失,于是嘉庆时期便从星子县开始采集高岭土。这种土与景德镇的高岭土不同,工匠在烧制之时很难把握其中的配方比例,造成经常出现塌底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景德镇的工匠们加厚器物的下部胎体,所以,乾隆时期的器物都是上下匀称的,而到了嘉庆时期就是上轻下重,但与康熙朝时期的青花瓷相比,质量要轻很多。

嘉庆时期的修胎远不如乾隆朝时期,不仅胎壁厚薄不同,胎底还有非常明显的旋纹,为了省钱,一些民窑日用器物也开始出现圈足沾砂的情况。嘉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还是比较细腻的,釉汁慢慢变薄,大器上有荞麦地、波浪釉现象。民窑中的青花瓷为了省钱则不注重施釉质量,多为波浪釉。而且因为釉汁稀薄,火候不足,因而经常会有大量气泡存在。

在当时,嘉庆时期的景德镇工匠们使用的颜料为浙料,这种与乾隆时期的青花看起来相似,但是颜色多为深蓝色,且有晕散现象。到了后期,嘉庆青花瓷器还有黑暗、浅蓝、漂浮等现象,但总体特点是混兰,色带漂浮刺目。

造型方面,嘉庆青花瓷器要比乾隆时期少很多,而且乾隆皇帝的影响力太大,导致官窑的器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加上国力大不如前的情况,导致一些精品陈设瓷烧制越来越少。民窑也是如此,很多精致的陈设瓷很少见到,大部分都是粗瓷。

纹饰方面,嘉庆清湖瓷器的纹饰沿用了乾隆时期的风格,画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线平涂,一种是单线平涂之后点染。后一种是仿青花,和雍正、乾隆时期的点染方法差不多,但到了嘉庆时期已经非常机械化,缺乏灵性。

嘉庆青花瓷器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葫芦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3,44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嘉庆一朝御瓷之烧造远逊乾隆时期,无论烧造数量、质量和经费,与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宫档案记载,嘉庆五年进瓷记录为“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庆十年则是“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与乾隆时期琢器烧造动辄过千的情况确实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断不可截然区分。彼时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术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本品正是烧造于此独特历史阶段的上品御瓷,可证瓷史之不虚。其以葫芦瑞果为形,丰盈饱满,别致精巧,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口沿饰如意云头纹一周,此为乾隆后期经典的边饰,颇为流行,器身上下部绘以九龙闹海图,所见惊涛之上,祥云迤逦,火焰飞滚,诸龙苍健凶猛,叱咤风云,气势凌厉恢宏,更有一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以致方尺之间,犹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布局繁密而不乱,诸龙神态之描画精准,逼真传神,青花妍美淡雅,于莹润洁白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亮丽非凡。底为卧足内凹,中心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规整端庄,写法之特点与乾隆后期相同,如出同一人之手。

2: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纹天球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0 ,成交时间:2012.05.2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

此件天球瓶造形丰盈饱满,青花发色标准恰当。绘饰的“九龙”纹样,虽容姿各异,但同样神情威严、凌厉气势摄人心魄。以此纹饰在嘉庆御制瓷器间亦频有得见,然同形同饰的青花天球瓶却极为少有。同纹饰之葫芦瓶,纪录中只有于1974年10月31日香港苏富比Lot.199可资对比。

3:清嘉庆青花虁凤福寿纹双耳长颈胆瓶,尺寸:高31.5厘米,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价: RMB 5,577,500 ,成交时间:2018.01.08,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瓶直口,细长颈,两侧饰螭龙耳,溜肩,鼓腹,圈足。通体青花绘制纹饰,口沿绘如意云纹,颈部绘缠枝莲纹;肩部以回字纹、如意云纹各一圈间隔;腹部上绘蝙蝠纹,中间主体纹饰绘两对左右对称的夔凤围绕中间的缠枝花,其下绘制缠枝莲纹饰,底部饰仰莲纹,圈足外壁蕉叶纹一周,底书「大清嘉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瓶轮廓饱满,线条优美圆润,造型端庄稳重,胎骨细白莹润。青花绘制的纹饰中,多见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在其中融入夔凤纹者,更具皇家贵气,主题鲜明,寄寓福寿双全之意。其画面点缀如意云头纹、蝙蝠、缠枝花卉纹,婉转舒展,繁而不乱,颇见柔美之姿。绘画细致工整。有层次的青花设色技法凸显出典型西洋之特征,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花朵花瓣的明暗表现与枝叶的立体层次。虽为青花却有彩瓷的富丽堂皇、绚丽浓妍之感。于纹饰间依旧可见袭乾隆旧制,以最大限度保持了前朝的余韵风貌,本品即为嘉庆时期上品珍瓷。嘉庆一朝御瓷烧造与前朝相比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

4:清嘉庆青花八吉祥夔龙吉庆有余如意口尊,尺寸:高21.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此尊造型新颖而独特,器身做四棱倭角如意瓶式,唇口外侈,矮颈,溜肩,肩部两侧装饰双龙耳,圆腹渐敛至足边,下承圈足。造型圆润,给人端庄丰腴之感。通体罩施白釉,色泽洁白凝润,其上以青花绘饰纹样,口沿绘饰一周如意云头纹,胫部为灵芝仰莲纹,圈足环饰回纹。膨出的腹部主体纹样为双夔龙拱福庆绵长纹样。所绘瑞蝠衔桃枝,下承吉磬、盘长,周围环饰缠枝西番莲纹样,其上夔龙及缠枝莲纹,构图对称而工整,繁缛华丽,画工复杂而不失严谨之态,其纹样以重复性连续装饰为主,但这种装饰并非枯燥的雷同,而是在诸多细节处给人别致而考究的观感体验,视之妍丽夺目。如所绘纹样通过渐变的色泽表现立体感,或以细腻的笔触与流畅的线条显示出西方绘画技法的深远影响,雍荣华贵,气度不凡。器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一朝御瓷烧造与前朝相比多有不同,虽承袭乾隆的艺术风格,但造型创新式样少,纹饰也多采用传统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缩减烧造御瓷规模之前,嘉庆御窑的烧造则完全与乾隆时期相同,盖因乾隆丙辰归政后,虽改元为嘉庆元年,但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仍有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时宪书,宫中档案仍延用乾隆年号。故而此一时期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而如本品之纹样。整器造型雍容典雅,气度不凡,装饰及烧造方式充分延续乾隆时期超高水准的制瓷工艺,确给人以“乾嘉不分”之感。

5:清嘉庆青花芭蕉竹石图玉壶春瓶,尺寸:高28.6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2,6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本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腹部饱满,以秀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同款瓶最早见于元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主题相关的元代釉里红、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各一件。及至清代各朝复烧此款明式青花玉壶春瓶。

6:清嘉庆青花水波祥云“九龙”图直颈撇口瓶,尺寸:30.5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200,000,成交价: HKD 2,180,000 ,成交时间:2010.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年春季拍卖会。

7:清嘉庆青花吉庆有余纹夔龙耳四棱尊,尺寸:高22厘米,估价:RMB 1,3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128,000 ,成交时间:2007.08.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独特新颖,唇口,直颈,溜肩,肩以下渐敛至足边,肩部圆润,给人一种丰腴之感。圈足微外撇,颈部绘一周青花如意云头纹,颈两侧各饰一螭龙耳、雕工神似,栩栩如生。器身分四瓣,于凸出的器面上腹部绘一组青花双夔龙拱宝相花纹、缠枝莲纹及象形蝙蝠衔磬挂如意纹,寓意吉庆有余,画功精巧,构图严谨,瓷画技法娴熟,纹饰相互对称,青花色调既蓝艳又明快,青花装饰层次分明,布局浓淡相间得宜,繁而不乱,又突出了吉祥的画面。瓶身轻巧俊秀,制作精良,整件器物绘图有序,和谐俊秀,从而达到很好的吉祥装饰效果,为嘉庆时期传世品中少见之器型。

8:清嘉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尺寸:高36.8厘米,估价:RMB 8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 ,成交时间:2013.05.10,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

本瓶撇口长颈,鼓腹浑圆,足际微外撇,整器造型丰腴优雅。瓶胎釉白皙润泽,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其中口沿及颈部分饰海水波涛、如意云头、蕉叶、缠枝莲花及回纹共六条纹饰带,胫部及足际则点缀仰莲及卷草纹,腹部主体满绘双层缠枝莲花,其花朵鲜活饱满,姿态各异,枝叶恣情生长,茂盛繁密。整器青花发色鲜艳明快,浓淡相宜,纹饰繁缛细密,层次分明,画工点染细腻,笔力高超。瓶底心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端庄隽秀。清代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可分为两种,器形、纹饰略有不同:一种为雍正朝初创之作,其肩部饰三组凸棱,腹部上丰下收,所绘缠枝莲花为单层排列;另一种为乾隆朝创新之作,其腹部浑圆,不饰凸棱,足际起唇边一周,腹部缠枝莲花为双层。本瓶属于后者,为嘉庆早年景德镇御窑厂延续乾隆制瓷工艺之作,其水准丝毫不输前朝,然嘉庆一朝仅历二十五年,故其传世作品数量比乾隆朝更少,其珍惜性因此凸显,且本品整器保存状态良好,更为难能可贵。

9:清嘉庆青花夔凤纹盖碗尊,尺寸:高19.5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2015.12.06,拍卖公司: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敛口,束颈,折肩,弧腹,圈足,底部“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透明釉地青花绘饰。敛口折面双弦围成圈带,其内青花染地,线绘如意灵芝于上装点,深浅层次。颈部纹饰三层,自上而下分为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颈肩夔凤纹一周,青花单弦作结。腹部作饰三层,上下回纹、变形莲瓣纹、如意云头纹相对,中域夔凤纹满布。据资料,此瓶类创烧于乾隆当朝,为其时大运瓷器之一种,烧制历经嘉道二朝而止。此尊,形制整范,浆胎,青花晕散沉着,点着铁锈斑点效果,绘饰层次丰富,特征典型。此瓶为嘉庆时期御窑之佳品,为有清一代烧造同式尊中上佳者。其青花发色浓翠明艳,器形周正古雅,尺寸较小却见大器雄浑壮阔之气势,与乾隆时期无异,应属嘉庆朝早期作品。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因瓷胎薄质轻,很难保存,整器存世很少极为珍贵。《陶雅》称:“浆胎者煨瓷民,浆胎所开之片为细片,仿哥所开之片为粗片,往往又称为碎瓷,而有开大片瓷色发红者,又称为格瓷。”民国时期的《饮流斋说瓷》作者在其文中有好几次提到浆胎瓷器,说浆胎必轻,桨胎质轻而松。还在说胎釉之三处注解:( 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桨以成肧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浆胎瓷胜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烧造数量比前朝大为减少,此尊为嘉庆时期极为罕见,御窑之作更属凤毛麟角。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都有啥特点?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

清顺治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

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

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

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

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的特点


在明清两朝,瓷都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清代督陶官唐英在当地管理陶务以及参与制作的过程中,曾经详细记载了当时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使得后人对当时青花瓷的制作工序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少瓷器收藏爱好者对青花瓷青睐有加,将之视为瓷中神品,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青花瓷是如何烧制出来的,今天收藏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景德镇青花瓷烧制工艺的特点!

1.制坯

采石制泥是瓷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采石工从山中采集瓷石,利用水碓将瓷石击碎,舂洗干净之后,制成像砖块一样的不子,加工好的不子经水路,运到镇中心的御窑厂,在坯房内进行泥料的精淘,淘泥工先将不子放入粗缸中浸泡,然后用木耙不断地翻搅,飘起沉渣,再用马尾细萝和双层绢袋进行精淘,等水干成泥之后,经过拍打、踩炼、揉搓,制作成瓷器用的胚料。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圆器需要在轮车上进行旋转拉坯,琢器则是用加工好的瓷泥板粘合而成。成型后的瓷坯须得经过印坯、修坯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艺,而下一道工序。

2.画坯上釉

青花画坯是青花瓷的重要工序之一,画坯工利用特殊处理的青花瓷钴料,在瓷坯表面进行手工描绘,所画纹饰风格以细致、繁缛、华丽为特色。工匠们分工不同各司其职,绘制好之后的瓷坯,要经过上釉处理,釉料是用青白石和凤尾草堆垛起来反复烧炼,并且配以白膏细泥调和而成的。上釉的方式有两种,圆器和小型器物多在釉缸内蘸釉,琢器及大型器物则需要上釉工手拿蒙着细沙的竹筒蘸釉之后吹在瓷坯之上,少则三四遍,多则十七八遍。

3.烧窑

在烧窑之前,镟坯工还要将瓷坯的底部挖掉,并在底足上写下款识。装窑时将匣钵由匣尾往窑头逐排满装,匣钵是烧窑时用来装瓷坯的容器,它可以使得瓷器干净不落灰。窑火有前中后之分,根据不同制品所需要的温度的高低和窑内各个区域的温差合理排放匣钵。烧窑到了第三天需要焖一昼夜,到了第四天开窑。当精美的青花瓷器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风火仙庙也迎来了祭拜祈福的各路工匠和官员。景德镇的千年窑火一直熊熊燃烧着,一代又一代制瓷工匠不断接力,将景德镇工艺传承了两千余年。

明嘉靖青花瓷价格和特点


一说起明代的青花瓷成就,永乐和宣德两朝应当是当之无愧的榜首,以至于其他几朝的青花瓷似乎总有点被人忽视的错觉。但实际上,对于涉猎明代青花瓷收藏的藏家来说,永宣以外仍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上佳之作,明嘉靖青花瓷就是其中典型。嘉靖一朝虽然已属明代晚期,国力和政权稳定性整体有所降低。但是,嘉靖是晚明历史中寿命最长的,青花瓷的烧造时间也最久。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官、民窑口的烧造数量都是很大的,目前存世量也不是特别小。

基于这种情况,嘉靖青花瓷的价格普遍遵循官窑>民窑的原则。在拍卖市场上,嘉靖官窑青花瓷是高成交价区域的绝对主力。早在2010年以前,嘉靖官窑青花瓷中成交价突破千万的就有3件,其中2007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一件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成交价高达3056.75万,此项价格记录至今仍是嘉靖青花瓷最高。2010年以后,嘉靖官青拍卖目前成交价破千万的总计10件,破百万的则在50件以上(不含重复上拍)。可见,嘉靖官窑青花瓷的价值是不容轻视的。至于嘉靖民窑青花瓷,粗瓷价格是很低的,大几千、万元上下都有可能,而精品美品的市场价格则普遍要15~30万。

嘉靖青花瓷的价格,关键因素还是在青花呈色上。相比于明代早中期青花瓷发色只能“听天由命”的情况,嘉靖朝的制瓷艺人通过改进工艺,巧妙地掌握了青料的科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花瓷的呈色方向。嘉靖官窑青花瓷的烧造已经改用回青料,同时为了改善纯用回青料带来的色散而不收的呈色情况,还在其中加入石青。由于青料配比的不同,嘉靖官青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发色。

①一两回青加一钱石青,发色幽青鲜翠,浓重处呈发红的深紫色,是嘉靖朝独有之色,也是最上乘的青花发色。②当回青比例或者窑温过高,嘉靖官青发色就偏黑蓝,深沉甚至灰暗,图文晕散效果明显,与正德青花类似。③嘉靖中期,用的是比较纯的回青料,发色蓝雅浅淡,纹样线条显得细密纤柔,与成化青花颇相近。民窑青花则仍用浙料。

除了青花发色的独特性,嘉靖青花瓷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同于其他各朝的特征,那就是道教色彩浓厚的瓷器装饰。明代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极为信奉道教的帝王,当时全国范围内道教都很盛行,这在瓷器装饰上体现颇多。当时的青花瓷,不论官民窑口,纹饰题材都大量运用道教元素。比较典型的,有八卦纹、云鹤纹、老子讲经图、缠枝莲托八宝纹等,并且还独创了一种“花捧真言”的纹饰手法。

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到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瓷器中的主要产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常见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这种造型继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纪)以来的传统风格。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器身上常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在淘洗技术上不如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细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镇。此外在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

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青花瓷的烧造工艺在元代发展成熟,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品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明代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我们分别从造型、胎釉、纹饰以及款识四方面来总结明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继承和保留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缺少变化。一般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等。

胎釉:洪武时期的釉色白而带淡青,略显灰褐,多糙底、无釉,气色密集,火石红显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而且淘炼欠精的青料,呈色多为灰蓝,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纹饰:明洪武青花瓷的纹饰笔法缓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动,物象常写实,其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主题纹饰以花卉为主,菊纹比较多见,云龙纹则很少。元青花较多出现戏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尽。在装饰手法上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印花、镂雕等。 最具特点的是牡丹花、缠枝菊、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花卉叶子不如元青花肥硕。

款识:洪武瓷器中写款的很少。鉴定时应着重看胎底、纹饰是否含有元风的特点。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周杰伦的一首歌以《青花瓷》命名,取得是青花瓷的意境。青花瓷是一种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重要的品种。青花瓷的底是白色的,上面有一种青色的花,因此称为青花瓷。青花瓷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

开始期

青花瓷最初出现在唐朝。由于技术不成熟,青花瓷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整体看来,东西比较小,花纹也比较简单,大多为花草纹。

衰败期

虽然青花瓷在唐代开始兴起,但是到了宋朝并没有迎来繁荣时期,反倒不如唐朝。技术也没有大的进步,花纹还是以花草纹为主,典型的有菊花纹。还有一些物体形状的纹路,比如圆圈纹。

成熟期

经历了两个朝代的发展,到了元朝,青花瓷迎来了成熟期。现在收藏界也以收藏元青花为骄傲。因为元青花的技术最高,作品最优秀,所以元青花的收藏价值是最高的。相比较前两个朝代,到了元朝,青花瓷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体积上,有了比较大的器物;在花纹上,不再局限于花草,出现了人物、动物和植物。花纹特别丰富,而且技艺高超。元青花的花纹分为多个层次,但是整体看起来非常合理,不混乱。

经过了这么多年,元青花已经很少见了。

鼎盛期

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发展到鼎盛。最高成就是清初期的“五彩青花”。器物的种类上也比较丰富,涉及到生活用品的很多种,盘子、碗、花瓶、杯子等等。

“弘治青花瓷”的特点


“弘治青花瓷”的特点。

弘治一朝共18年,从史料记载看,官窑的烧造活动并不多,传世实物也较少。从青花瓷器的特征看,弘治青花与成化青花诸多相似,界线不鲜明,如果没有年款,二者较难分辨,古陶瓷界历来有“成弘不分”之说,弘治青花瓷器的特征,只是与成化青花相比较而言,粗看不易察觉。

胎釉:洁白细腻、纯净轻薄。到弘治后期,渐趋厚实,已向正德时期厚胎过渡。釉也为肥厚滋润型,色泽白中泛青(有人又细分为灰青类、卵白类、亮青类,其实差别细微),特别在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这是与成化釉的不同之处。

器形与工艺:仅见盘、碗、三足炉、卤壶等少数几种,是明代各朝传世品中最少的。器形仍然规整精致,轻巧则不如成化瓷。工艺上,挖足比成化瓷略浅,足较矮。碗、盘底下塌成凹底,由于足较矮,所以有些碗、盘底部下塌部分跟圈足一样可接触台面,个别甚至比足还凹下,致使足接触不到台面。碗、盘的塌底现象是弘治瓷一个重要特征,为古瓷鉴定者们所重视。

青花料:青花呈色为青中偏淡,可能是继续使用国产平等青料的效果。其着彩方法,除少数用小笔触上色外,多数为一笔涂抹的办法。前期几乎与成化青花无区别,后期则色泽较浓,发灰暗色调,已向正德青花过渡了。

纹饰:大体与成化青花一样,构图疏朗,笔法纤细柔和。到后期,则见浓墨重彩似的粗犷的线条勾画。题材以花卉、动物、婴戏、仕女等为多,常见云龙、海水龙、双龙抢珠、莲池龙、团龙、飞翼龙、莲池游龙及松竹梅、月影梅、缠枝牡丹、花捧梵文、海马纹、折枝花果、折枝花鸟等。弘治青花纹饰画法有两个特征:一是所画缠枝花、折枝花,叶密而小;二是菊花、牡丹花叶画成“个”字。

款识:弘治朝官窑瓷器,都是“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款,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但极为少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