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嘉庆青花瓷器的特点和发展

嘉庆青花瓷器的特点和发展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10-27

青花瓷器的鉴别。

众所周知,到了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嘉庆即位之后,国力更是大不如前。为了节省开支,嘉庆皇帝下令不再向御窑厂派专门的督陶官,而是改由地方监管,此时御窑厂的规模和瓷器品种数量都大大减少。不仅如此,嘉庆时期的瓷器依然沿用之前的烧制工艺,没有创新,也没有新的突破,一些成本高的瓷器也不再烧制。

嘉庆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和乾隆朝时期的差不多,工艺水准也比较高,到了后期,便以日用瓷、粗瓷为主,陈设瓷大大减少,制作工艺也大大降低。

嘉庆初期的青花瓷胎骨比较细腻,胎体洁白,后期慢慢变得粗宋,民间烧制的青花瓷更是出现很多大颗粒,看起来十分粗糙。到了乾隆后期,景德镇的高岭土严重缺失,于是嘉庆时期便从星子县开始采集高岭土。这种土与景德镇的高岭土不同,工匠在烧制之时很难把握其中的配方比例,造成经常出现塌底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景德镇的工匠们加厚器物的下部胎体,所以,乾隆时期的器物都是上下匀称的,而到了嘉庆时期就是上轻下重,但与康熙朝时期的青花瓷相比,质量要轻很多。

嘉庆时期的修胎远不如乾隆朝时期,不仅胎壁厚薄不同,胎底还有非常明显的旋纹,为了省钱,一些民窑日用器物也开始出现圈足沾砂的情况。嘉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还是比较细腻的,釉汁慢慢变薄,大器上有荞麦地、波浪釉现象。民窑中的青花瓷为了省钱则不注重施釉质量,多为波浪釉。而且因为釉汁稀薄,火候不足,因而经常会有大量气泡存在。

在当时,嘉庆时期的景德镇工匠们使用的颜料为浙料,这种与乾隆时期的青花看起来相似,但是颜色多为深蓝色,且有晕散现象。到了后期,嘉庆青花瓷器还有黑暗、浅蓝、漂浮等现象,但总体特点是混兰,色带漂浮刺目。

造型方面,嘉庆青花瓷器要比乾隆时期少很多,而且乾隆皇帝的影响力太大,导致官窑的器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再加上国力大不如前的情况,导致一些精品陈设瓷烧制越来越少。民窑也是如此,很多精致的陈设瓷很少见到,大部分都是粗瓷。

纹饰方面,嘉庆清湖瓷器的纹饰沿用了乾隆时期的风格,画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线平涂,一种是单线平涂之后点染。后一种是仿青花,和雍正、乾隆时期的点染方法差不多,但到了嘉庆时期已经非常机械化,缺乏灵性。

嘉庆青花瓷器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葫芦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价: RMB 13,440,000 ,成交时间:2010.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嘉庆一朝御瓷之烧造远逊乾隆时期,无论烧造数量、质量和经费,与前朝相比均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依清宫档案记载,嘉庆五年进瓷记录为“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五十九件”;嘉庆十年则是“上色呈样尊瓶罐共三十七件,上色装桶尊瓶罐共一百六十三件”,与乾隆时期琢器烧造动辄过千的情况确实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断不可截然区分。彼时工匠秉承前朝之造器精神,技术物料相同,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本品正是烧造于此独特历史阶段的上品御瓷,可证瓷史之不虚。其以葫芦瑞果为形,丰盈饱满,别致精巧,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口沿饰如意云头纹一周,此为乾隆后期经典的边饰,颇为流行,器身上下部绘以九龙闹海图,所见惊涛之上,祥云迤逦,火焰飞滚,诸龙苍健凶猛,叱咤风云,气势凌厉恢宏,更有一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以致方尺之间,犹有排山倒海之势。其布局繁密而不乱,诸龙神态之描画精准,逼真传神,青花妍美淡雅,于莹润洁白的釉面映衬之下,更见亮丽非凡。底为卧足内凹,中心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规整端庄,写法之特点与乾隆后期相同,如出同一人之手。

2: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纹天球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0 ,成交时间:2012.05.25,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

此件天球瓶造形丰盈饱满,青花发色标准恰当。绘饰的“九龙”纹样,虽容姿各异,但同样神情威严、凌厉气势摄人心魄。以此纹饰在嘉庆御制瓷器间亦频有得见,然同形同饰的青花天球瓶却极为少有。同纹饰之葫芦瓶,纪录中只有于1974年10月31日香港苏富比Lot.199可资对比。

3:清嘉庆青花虁凤福寿纹双耳长颈胆瓶,尺寸:高31.5厘米,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价: RMB 5,577,500 ,成交时间:2018.01.08,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瓶直口,细长颈,两侧饰螭龙耳,溜肩,鼓腹,圈足。通体青花绘制纹饰,口沿绘如意云纹,颈部绘缠枝莲纹;肩部以回字纹、如意云纹各一圈间隔;腹部上绘蝙蝠纹,中间主体纹饰绘两对左右对称的夔凤围绕中间的缠枝花,其下绘制缠枝莲纹饰,底部饰仰莲纹,圈足外壁蕉叶纹一周,底书「大清嘉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瓶轮廓饱满,线条优美圆润,造型端庄稳重,胎骨细白莹润。青花绘制的纹饰中,多见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在其中融入夔凤纹者,更具皇家贵气,主题鲜明,寄寓福寿双全之意。其画面点缀如意云头纹、蝙蝠、缠枝花卉纹,婉转舒展,繁而不乱,颇见柔美之姿。绘画细致工整。有层次的青花设色技法凸显出典型西洋之特征,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花朵花瓣的明暗表现与枝叶的立体层次。虽为青花却有彩瓷的富丽堂皇、绚丽浓妍之感。于纹饰间依旧可见袭乾隆旧制,以最大限度保持了前朝的余韵风貌,本品即为嘉庆时期上品珍瓷。嘉庆一朝御瓷烧造与前朝相比多有不同,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因嘉庆元年至三年之际,乾隆为太上皇,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故所出之物量虽少然其品质无异于乾隆后期,是为嘉庆官窑水平之最佳时期。

4:清嘉庆青花八吉祥夔龙吉庆有余如意口尊,尺寸:高21.8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嘉庆年制」款。

此尊造型新颖而独特,器身做四棱倭角如意瓶式,唇口外侈,矮颈,溜肩,肩部两侧装饰双龙耳,圆腹渐敛至足边,下承圈足。造型圆润,给人端庄丰腴之感。通体罩施白釉,色泽洁白凝润,其上以青花绘饰纹样,口沿绘饰一周如意云头纹,胫部为灵芝仰莲纹,圈足环饰回纹。膨出的腹部主体纹样为双夔龙拱福庆绵长纹样。所绘瑞蝠衔桃枝,下承吉磬、盘长,周围环饰缠枝西番莲纹样,其上夔龙及缠枝莲纹,构图对称而工整,繁缛华丽,画工复杂而不失严谨之态,其纹样以重复性连续装饰为主,但这种装饰并非枯燥的雷同,而是在诸多细节处给人别致而考究的观感体验,视之妍丽夺目。如所绘纹样通过渐变的色泽表现立体感,或以细腻的笔触与流畅的线条显示出西方绘画技法的深远影响,雍荣华贵,气度不凡。器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一朝御瓷烧造与前朝相比多有不同,虽承袭乾隆的艺术风格,但造型创新式样少,纹饰也多采用传统寓意吉庆的图案,绘制技法工笔多于写意。其中经费一项尤为明显,嘉庆四年时定为“统以五千两为率”,较乾隆后期每年“约用银七千余两”少了近三分之一。因此,嘉庆御瓷烧造规模缩小,尤其琢器数量锐减,故《景德镇陶录》卷二有载:“今上御极以来,诏崇节俭,每年陶器需用无多,而陶工益裕矣。”但缩减烧造御瓷规模之前,嘉庆御窑的烧造则完全与乾隆时期相同,盖因乾隆丙辰归政后,虽改元为嘉庆元年,但在清宫内务府的档案中,仍有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时宪书,宫中档案仍延用乾隆年号。故而此一时期烧造制度一切遵循前朝,据内务府嘉庆三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嘉庆三年发往江西烧造的官窑瓷器,尚须要求“一半乾隆款,一半嘉庆款”,如此独特的烧造现象是明清御窑绝无仅有之事,亦恰好说明嘉庆御瓷与乾隆官窑渊源密切,而如本品之纹样。整器造型雍容典雅,气度不凡,装饰及烧造方式充分延续乾隆时期超高水准的制瓷工艺,确给人以“乾嘉不分”之感。

5:清嘉庆青花芭蕉竹石图玉壶春瓶,尺寸:高28.6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2,6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本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腹部饱满,以秀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同款瓶最早见于元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主题相关的元代釉里红、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各一件。及至清代各朝复烧此款明式青花玉壶春瓶。

6:清嘉庆青花水波祥云“九龙”图直颈撇口瓶,尺寸:30.5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200,000,成交价: HKD 2,180,000 ,成交时间:2010.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年春季拍卖会。

7:清嘉庆青花吉庆有余纹夔龙耳四棱尊,尺寸:高22厘米,估价:RMB 1,3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128,000 ,成交时间:2007.08.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独特新颖,唇口,直颈,溜肩,肩以下渐敛至足边,肩部圆润,给人一种丰腴之感。圈足微外撇,颈部绘一周青花如意云头纹,颈两侧各饰一螭龙耳、雕工神似,栩栩如生。器身分四瓣,于凸出的器面上腹部绘一组青花双夔龙拱宝相花纹、缠枝莲纹及象形蝙蝠衔磬挂如意纹,寓意吉庆有余,画功精巧,构图严谨,瓷画技法娴熟,纹饰相互对称,青花色调既蓝艳又明快,青花装饰层次分明,布局浓淡相间得宜,繁而不乱,又突出了吉祥的画面。瓶身轻巧俊秀,制作精良,整件器物绘图有序,和谐俊秀,从而达到很好的吉祥装饰效果,为嘉庆时期传世品中少见之器型。

8:清嘉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尺寸:高36.8厘米,估价:RMB 8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 ,成交时间:2013.05.10,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

本瓶撇口长颈,鼓腹浑圆,足际微外撇,整器造型丰腴优雅。瓶胎釉白皙润泽,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其中口沿及颈部分饰海水波涛、如意云头、蕉叶、缠枝莲花及回纹共六条纹饰带,胫部及足际则点缀仰莲及卷草纹,腹部主体满绘双层缠枝莲花,其花朵鲜活饱满,姿态各异,枝叶恣情生长,茂盛繁密。整器青花发色鲜艳明快,浓淡相宜,纹饰繁缛细密,层次分明,画工点染细腻,笔力高超。瓶底心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字体端庄隽秀。清代青花缠枝莲纹赏瓶可分为两种,器形、纹饰略有不同:一种为雍正朝初创之作,其肩部饰三组凸棱,腹部上丰下收,所绘缠枝莲花为单层排列;另一种为乾隆朝创新之作,其腹部浑圆,不饰凸棱,足际起唇边一周,腹部缠枝莲花为双层。本瓶属于后者,为嘉庆早年景德镇御窑厂延续乾隆制瓷工艺之作,其水准丝毫不输前朝,然嘉庆一朝仅历二十五年,故其传世作品数量比乾隆朝更少,其珍惜性因此凸显,且本品整器保存状态良好,更为难能可贵。

9:清嘉庆青花夔凤纹盖碗尊,尺寸:高19.5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2015.12.06,拍卖公司: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敛口,束颈,折肩,弧腹,圈足,底部“大清嘉庆年制”篆书款。透明釉地青花绘饰。敛口折面双弦围成圈带,其内青花染地,线绘如意灵芝于上装点,深浅层次。颈部纹饰三层,自上而下分为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颈肩夔凤纹一周,青花单弦作结。腹部作饰三层,上下回纹、变形莲瓣纹、如意云头纹相对,中域夔凤纹满布。据资料,此瓶类创烧于乾隆当朝,为其时大运瓷器之一种,烧制历经嘉道二朝而止。此尊,形制整范,浆胎,青花晕散沉着,点着铁锈斑点效果,绘饰层次丰富,特征典型。此瓶为嘉庆时期御窑之佳品,为有清一代烧造同式尊中上佳者。其青花发色浓翠明艳,器形周正古雅,尺寸较小却见大器雄浑壮阔之气势,与乾隆时期无异,应属嘉庆朝早期作品。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具有胎薄、体轻、质松、音哑、釉有细小开片等特点。因瓷胎薄质轻,很难保存,整器存世很少极为珍贵。《陶雅》称:“浆胎者煨瓷民,浆胎所开之片为细片,仿哥所开之片为粗片,往往又称为碎瓷,而有开大片瓷色发红者,又称为格瓷。”民国时期的《饮流斋说瓷》作者在其文中有好几次提到浆胎瓷器,说浆胎必轻,桨胎质轻而松。还在说胎釉之三处注解:( 浆胎者,撷瓷粉之精液,澄之使清,融成泥桨以成肧胎,凡极轻而薄之器属之。浆胎瓷胜于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烧造数量比前朝大为减少,此尊为嘉庆时期极为罕见,御窑之作更属凤毛麟角。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嘉庆朝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


嘉庆朝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那么,嘉庆朝青花瓷器有哪些特点呢?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可以说嘉庆朝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嘉庆瓷器的纹饰风格,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瓞绵绵、三多、百子、吉庆、“喜”字等吉祥纹饰外,还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伦图、万寿无疆、锦鸡牡丹等图案。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器种要少得多。

嘉庆朝青花御题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发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内开光题写五言长诗,字迹清秀。从开光外环的边饰上,可以看出嘉庆所绘花形还延续乾隆的风格,但用笔已有迟疑,花朵呆滞,不复有乾隆的韵味。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此时,开始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

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嘉庆青花瓷器特征


嘉庆至光绪这一阶段属于清代中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社会开始发生动乱震荡,内忧外患不断,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制瓷水平明显呈下降趋。正如《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在历史上有关这一阶段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文字记载不是很多,而后人对清代瓷器发展的研究以往往截止到乾隆朝,对于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特征叙述偏少,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从整个清代瓷器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分析了解这一阶段的瓷器也是很有必要的。仅从清宫收藏的清代中晚期青花瓷器来看,品种数量也不少,尽管制作水平上无法与康、雍、乾三青花相比,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也是非常严格的,其中不乏一些精美之作。《陶雅》一书在记述当时瓷业状况时说的“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理没处。”就指明了这一点。

从传世的清代中晚期青花瓷来看,其共同点是:1。瓷质缺乏坚硬感。2。釉面逐渐亮白,常见“浪荡釉”。3。小件日常生活用瓷多,大件陈设瓷、创新器物少。4。纹饰除了继续采用传统的龙、凤、缠枝莲外,寓意吉祥喜庆的图案大量出现,多取于动、植物的谐音,艺术格调不高,对于一些植物花卉的描画,看不到深浅浓淡、层次变化,显得过于简单草率。

在清代中晚期青花瓷器中,嘉庆、道光、光绪,这三朝烧制最多,其次是同治朝,最少的是咸丰朝。咸丰青花包括其他彩瓷等品种也不到千件,这与当时御窑厂因战火被烧,一度停烧有很大关系。

嘉庆时期(1796—1820年)共25年,清代社会经济历经、康、雍、乾盛世开始走向衰落,受财力影响,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据内务府广储司卷烧造瓷器条所记,嘉庆四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改为七千余两,不久又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又奉旨“自明年为始,九江关呈进大运瓷器,着减半烧造。”于是又人五千两减为二千五百两。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

综合归纳嘉庆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洁白,但欠坚密。釉面白中泛青,细腻润滑,釉层薄的偶见“波浪釉”,器物足根呈尖状。

二、青料 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嘉庆早期青花色泽稳定,浓重鲜艳,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嘉庆后期青花开始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三、造型 嘉庆青花的造型继承乾隆风格多,变化创新式样少,日常生活用瓷多,大型陈设瓷少,是这一时期主要特征。

常见品种有:盘(圆口、撇口、温盘、高足格盘)、碗(盖碗、高足碗、葵瓣式、四方委角式、折腰式)、杯、盖盒 (圆形、腰圆形)、水盛、洗、渣斗、盉壶、釉头罐、烛台、执壶、茶壶、茶托(海棠式、菊瓣式)、蟋蟀罐、猫式香熏、温器、长方四足炉、缸、绳耳尊、双耳瓜棱尊、兽耳灯笼尊等。

瓶类:蒜头瓶、撇口瓶、玉壶春瓶、直颈瓶、绶带葫芦瓶、梅瓶、洗口瓶、螭耳瓶、贯耳瓶、赏瓶、胆式瓶、葫芦瓶等。

整体看,嘉庆青花的造型线条不太柔和,略显笨拙,轻巧程度不如雍正青花,工艺上不如乾隆青花,尽管有些精美器物风格上与乾隆青花相差无几,但精细程度还是不够,缺乏精雕细琢。而嘉庆民窑青花就更显粗糙了。

四、纹饰 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主要有:缠枝莲、勾莲、把莲、折枝花、八宝、八宝勾莲、三果纹、团花、缠枝牡丹、缠枝葡萄、海石榴、梅花、鱼藻纹、八封云鹤、荷花、松竹梅、花蝶纹、蝠寿纹、云龙、云凤、飞凤、双凤、龙凤穿花、夔龙八宝、梵文、回纹、开光诗句、异兽、璎珞纹、葫芦纹等。其中以龙、凤纹和缠枝莲纹最多。带有“大清嘉庆年制”款的最多。这时期许多带有“大清嘉庆年制”款的青花茶壶,一面绘花卉,另一面直接书题乾隆御制诗句。不仅是青花,粉彩瓷器也有出现。

人物纹不多,主要有婴戏图、八仙过海、松石人物纹等。婴戏图常绘十六子,人物及环境布局与康、雍、乾青花基本相同,画面多是儿童做玩耍姿态,生动有趣,呈现出热闹欢快的喜庆气氛。

五、款识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青花“大清嘉庆年制”六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

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堂名款与吉言款有:“嘉阴堂制”、“彩秀堂制”、“种芝堂制”、“寿颐堂”、“懋勤殿”、“福海珍藏”、“爱莲珍赏”等。

青花瓷之嘉庆青花


清朝自嘉庆帝起,国势逐渐走入下坡。康、雍、乾三朝盛世景观已成为历史,大清王朝的综合国力明显下降。反映在瓷器制作上也是同样,精美绝伦的瓷器日趋减少,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只能沿袭旧制,没有力量进行创新,不但如此,许多品种因此还有所减少。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乾隆以后,青花瓷器的烧制质量及数量已大不如从前。

嘉庆朝共25年,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瓷器品种和数量上大为缩减。景德镇御窑厂已无专司其事的督陶官,由地方官兼管,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处于因循守旧状态,许多成本高的瓷器不再烧造。

可以说嘉庆朝瓷器的烧造仍沾乾隆朝的光,从造型和釉色都与乾隆晚期类似。嘉庆早期青花瓷器的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水平。嘉庆青花,发色与乾隆晚期常见青花近似,只是略微淡些。在绘制手段上常有偷手,尽可能地节省材料与人工,这是由于市场需求的质量降低所致。有些瓷器虽然仍署乾隆款识,但确是嘉庆早期的作品。原因是嘉庆四年之前,太上皇乾隆爷仍在世,署乾隆朝款识哄老爷子高兴,也属国人传统尊老习俗。

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造型不如乾隆规整,尤其民窑青花,器身多有歪斜,器口、壁薄厚不均,施釉稀薄。至于小件器物中的瓶、罐、盘、碗和文具类,有的还能细致如前。因嘉庆后期的风格与道光时期的风格相近,故而传统的习惯上又有“嘉道窑”之说。

嘉庆瓷器的纹饰风格,大体沿袭乾隆时期,工笔与写意并用,但总的笔法纤细拘谨,构图刻板。此时,除流行夔凤、蝙蝠、瓜瓞绵绵、三多、百子、吉庆、“喜”字等吉祥纹饰外,还有大量的竹石芭蕉、五伦图、万寿无疆、锦鸡牡丹等图案。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器种要少得多。

嘉庆朝青花御题海棠形茶托,算得上雅致的器物,其青花发色接近乾隆,海棠形的花托内开光题写五言长诗,字迹清秀。从开光外环的边饰上,可以看出嘉庆所绘花形还延续乾隆的风格,但用笔已有迟疑,花朵呆滞,不复有乾隆的韵味。

嘉庆早期官窑青花瓷器多写“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嘉庆晚期青花多写楷书款,有四字和六字,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整体上看是以篆书款为主。民窑青花草、篆流行,但写法极草率、减化。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后者居多。此时,开始盛行各种堂名款识,并影响到以后的制瓷署款。

弘治瓷器的发展和特点


弘治瓷器的传世量很少,但从现有的弘治瓷器中可以看到,这种瓷器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其他方面都有成化官窑的特点,是其延续。弘治瓷器的器型多以盘子、碗为主,尊、罐、瓶类的瓷器很少。青料也是用的平等青,颜色签单,少有浓深色。弘治瓷器的纹饰装饰极为简单,一般就是云龙、穿花龙、莲池、折纸花等为主,线条纤细。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弘治皇帝一生节俭,曾几次下令停止景德镇烧制瓷器,并且将内官窑厂也停止了。因此,在现代能看到的瓷器中,弘治瓷器极少,且多数官窑瓷器为无款识。

弘治瓷器中的青花红彩瓷器在宣德时期也曾烧制过很多品种,比如花盆、盘、高足碗等,红彩釉色凝结、暗沉,成化瓷器虽然与之差不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同,比如有一些颜色更为艳丽的瓷器等。弘治瓷器与成化朝时期的瓷器差不多,都是青花加红彩,不过烧制风格上更为柔和一些。

在弘治瓷器中还有一种比较精致的瓷器,即白釉酱花瓷器,这种瓷器是宣德时期创烧的,比较罕见。它是在白釉上刻填酱釉花,呈现出未经搅拌的芝麻酱色,比较光亮。成化时期延续了这一品种,到了弘治时期,该品种烧制更加精细,造型虽然与前两朝相似,但光泽度更强一些。

白釉绿彩瓷从成化时期就有出现,弘治、正德时期烧制的比较多,做法是在坯体上刻花一些纹饰,然后留出地彩部分,天上绿彩。弘治时期的这种瓷器延续了以往的造型和纹饰,色调娇嫩。

弘治瓷器的款识是两行六字的“大明弘治年制”,另外还有“弘治年制”四字款识,不过比较少。其他的像“弘治年制”“上用”也是弘治瓷器中的官窑作品。民窑作品多以“壬子年制”这样的干支年款为主,也有“金玉满堂”“长命富贵”这样的吉语款。

总的来说,弘治瓷器制作还算精美,但因为数量非常少的缘故,所以市场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不过,也正因为数量少,市场价格高,市场中的仿品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一点,建议大家在收藏之时,一定要注意鉴定其真假,尤其是收藏之前,要找正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弘治瓷器的市场价格在网上有参考价格,藏家们收藏之时,一定要先了解一下,以免因为贪小便宜吃大亏。

更多关于弘治瓷器的信息尽在,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想要获取更多与古玩瓷器有关的信息,欢迎搜索浏览。

弘治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明弘治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尺寸:直径26.3厘米,估价:HKD 4,8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口微撇,浅弧壁,圈足。通体黄地青花纹饰。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饰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花。外壁饰缠枝芙蓉七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初见于宣德窑,至嘉靖窑仍有烧造,弘治及正德朝最为盛行。

2:明弘治青花云龙纹盘,尺寸:直径22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3,87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敞口,弧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盘心双圈内绘云龙纹,口沿下一周忍冬纹。外壁饰一对行龙赶珠。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弘治青花器传世品极少,其青花呈色淡雅和谐,是继承了成化器的烧造工艺。

同期青花器可能少于二十件。此器龙纹纤幼,神态平和,其他同期的龙纹器多绘荷塘游龙,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弘治皇帝主张节俭,曾多次敕令官窑停烧。例如《明史‧本纪第十五孝宗》记:「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然而减产并不代表质素会下降。弘治官窑所制青花器水平极高,几与成化器相等。

3:明弘治绿彩云龙纹盘,尺寸:直径22.4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3,16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

盘敞口,弧腹,圈足。盘心绿彩五爪龙纹,间以瑞云纹。外壁绘一对游龙,衬刻花海水纹地。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此器纹饰先在素胎刻划,釉上绿彩绘云龙纹。这种手法始于成化窑,至弘治及正德朝尤其盛行。

4:明弘治青花栀子花纹盘,尺寸:26厘米,估价: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90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款。

5:明弘治黄釉碗,尺寸:直径20.2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530,000 ,成交时间:2011.11.13,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弘治本朝。

黄釉,因其谐音“皇”,故素为明清时期严格控制的釉色,或为最高统治者们御用,或为祭神所用,《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见黄色专用于祭地神。黄釉作为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色,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现。纯粹的黄釉器见于成化时期,弘治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呈色稳定、釉面光亮,较之成化的淡黄釉显得深厚,较之后来正德黄釉浅淡适中,遂成一代名品,代表着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因采用浇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娇艳,如鸡油一般,故弘治黄釉也被称为“浇黄”或“娇黄”。本品即为此类黄釉名器。

碗造型、装饰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相似,尺寸较之略大,烧制更为不易。侈口,深腹,圈足。内外满施黄釉,底施白釉,内以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双线圈栏。釉色匀净淡雅,釉面光洁似一泓清水,赏心悦目,不负弘治黄釉之盛名。

6:明弘治白地素胎划三龙盘,尺寸:19.8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2,72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款。

此素胎云龙纹盘亦可经上彩及二次烧制而成绿彩云龙盘(如第30号拍品)。弘治款绿彩云龙纹盘少有,而素胎者更罕。然素胎作法,并非未上彩前之雏态,实属特意为之。

7:明弘治黄釉盘,尺寸:21.6厘米,估价:HK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32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弘治年制》款 。

8:明成化—弘治青花缠枝牡丹罐,尺寸:高29.5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1,610,000 ,成交时间:2012.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本品造型端庄大气,胎骨厚重坚致,口沿描绘锦地祥云纹一周,祥云纹装饰口沿为成化弘治瓷器独特的装饰手法,尤其多出现在彼时高档民窑器皿之上。肩部装饰六组云肩纹,云肩内绘莲托变形兽首纹,云肩之间点缀卷草莲纹。云肩装饰是元青花瓷器所始见,堪称元青花时代色彩最浓厚的特征之一,其形制正是摹自当时的贵族服饰。《元史·舆服一·仪卫服色》谓:“衬甲,制如云肩,青锦质,缘以白锦,衷以毡,裹以白绢。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明人杨子器在《元宫词》曾赋诗曰:“金绣云肩翠玉缨”,描述富丽堂皇的云肩使得佳人生香,尊贵有加。至明初官窑尚有运用,宣德之后便沉寂不见,直到成弘时期再度兴起,成为该时期瓷器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如此复古的装饰使得器皿益见尊贵古雅。腹部绘主题纹饰为六朵缠枝牡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胫部之变形莲瓣纹亦为此时始见之装饰,流行至正德嘉靖时期。纵观本品上下之装饰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空灵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其青花一色最令人称赞,色调沉静淡雅,浅淡柔和,典雅宜人,陶瓷史上青花有“成弘不分”之说,此器即体现成弘特征。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画工规整,笔触秀丽,疏密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展现出成窑轻盈秀雅的婉约之美。

9:明弘治暗刻海水绿彩龙纹碗,尺寸:直径20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2016.12.06,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圈足圆腹,口沿微外翻,器形周正。胎质细腻坚硬。釉下刻出龙纹轮廓,如同国画白描勾勒轮廓线,釉上施绿彩装饰。雕工粗犷豪放,釉光温润,为弘治时期官窑之精品,较为少见。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白釉绿彩器创烧于宣德朝,弘治、正德较为成熟。此器纹饰先在素胎刻划,釉上绿彩绘云龙纹,这种手法始于成化窑,至弘治及正德朝尤其盛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近似例子,以供参考。此碗龙纹为五爪,为宫廷御用。弘治时期,龙纹碗、盘为名品瓷器,龙纹圆眼怒睁,躯体粗壮,背部锯齿锋利,精神抖擞,它是宫廷皇权的象征。弘治流传下的龙纹瓷器较少,弘治皇帝主张节俭,曾多次敕令官窑停烧。例如《明史‧本纪第十五孝宗》记:「弘治三年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然而减产并不代表质素会下降。弘治官窑所制瓷器水平极高,几与成化器相等。

宣德青花瓷器的特点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永乐和宣德瓷器堪称盛世。

明宣德 宣德青花云龙纹钵

一、胎釉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致。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无旋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如小孩的屁股那样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前期与后期稍白,中期青白色,均而细润。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的盘、碗大多数器物有开片,开片是一种生烧现象,是工艺不成熟造成的。这一时期开片的规律是线条拉长,细不规则。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明 宣德青花拔白海水龙纹大盘

二、青料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进口与国产混合料三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青花自然晕散,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

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

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三、造型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从几厘米的鸟食罐到几十厘米的大罐、大缸应有尽有。

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倭角瓶、折方瓶、天球瓶、宝月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

壶有执壶、葫芦口执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军持、扁壶、背壶、梨形壶、僧帽壶等。

罐有壮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荷叶盖罐等。

碗有撇口碗、花口碗、墩式碗、菊瓣形碗、鸡心碗、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等。

盘有敞口盘、撇口盘、折沿盘、菱花口盘等。

盆有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等。

洗有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等。

另外还有砚滴、笔管、油灯、八角烛台、香薰、渣斗、水盂、盏托、花浇、盘座、高足杯、钵、盒、豆、匜、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

宣德时期的盘极雅致华贵。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

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台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

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要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明代 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尺盆

四、纹饰

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这种点画法到了天顺就结束了。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瓜果纹有石榴、柿子、荔枝、葡萄、碧桃等。

龙纹有云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赶珠龙、飞翼龙、龙穿花、莲池龙、龙纹牡丹等。

明宣德 青花把莲纹盘

宣德龙纹狰狞凶猛,在整个明、清两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龙嘴翘如猪嘴,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多见三爪,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在一起。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

凤纹有团凤、云凤、双凤、穿花凤、龙凤等。

其他动物纹还有鱼藻纹、麻鹊纹、飞象纹、麟麟纹、海兽波涛纹、狮球纹、枇杷绶带鸟纹等。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仙人乘凤、婴戏图、琴棋书画、歌舞人等。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

另外庭园小景、山石栏杆、莲托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于青花瓷器上。

辅助纹饰比较常见的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弦纹、十字杵、法轮、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璎珞、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五、落款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

.明 宣德款青花缠枝莲纹卧足碗

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款识特点

“年款”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一种在瓷器上印上帝王年号的艺术形式。明代年款大体有两种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篆书题写的自永乐开始,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字。并且锥刻款多见于单色釉瓷器上。明宣德起开始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除口沿、器肩、器腹等无圈框年款外,宣德官窑瓷器上以青花、红彩在器心、器底位置题写的年款,有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椭圆、莲瓣等边饰。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

宣德款的常见笔迹特征

字体写法不一,风格多变。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寄托宣德款的时代特征: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也是对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特征的研究。

仿宣德款自明代正德开始,字体不如宣德款遒劲,显得方正宽博。具有正德款写款特征。明正德仿宣德官窑制器,因为“年”字的书体是正德的特色(虽然不是绝对),但“年”字的真款第四笔一小平右点,在正德瓷器上常书写成一小横。万历民窑青花仿款,笔画豪放跌宕,青花双圈紧靠圈足,线条无力松棉。“宣德年造”、“大明宣德年造”青花楷书款多为明正德、天启、崇祯等朝寄托款及后代仿制。“德”字“心”部加一横的,基本可以断定为后代仿制。至于部分仿宣德款较为成功,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处理,字体的特征、书法,都极忠于原器,所以鉴定时如不注意其制作、造型、纹饰及釉色等项,即易鱼目混珠,被蒙骗过去。而正德以后,至民国大肆仿造。其款识带康熙楷书款风格为最多见。从写法看,字大而工整,字间布白舒展。不象真器款识,字有大小的不同,倚斜之势的六字双行,常显高低错位之分。康熙楷书仿款,双圈青花粗细浓淡一致,首尾无明显的接笔痕迹。“大”字的撇画横笔以上出头过于长;“明”字月部第二笔横、竖、勾转折处,具有宋体的外拓性;“制”字下“衣”竖提后直接写捺,或者“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连接一线;万历或者康熙有的仿款,楷书笔画不同真款横竖粗细大致相同,而显示出横细竖粗特征。在仿宣德青花款的发色上,康熙青花瓷器因施釉方法采用了吹釉工艺,釉面薄,青花发色浓艳明丽,不见了铁锈结晶斑。至于后贴款的鉴别方法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研究宣德款识的字体和书法,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的写款特征作研究。而是因为历代对宣德瓷器的追捧,使的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了解其他朝代所具有的时代书写款识个性和风格的特征。仿品的款识往往带着时代书写风格,不是显得字间结构软弱无力,就是体现不出宣德本朝的那种书法韵味。如果我们牢牢记住各个朝代款识最典型的书写青料(或彩料)的深浅、浮沉的呈色变化,和其习惯性写法以及款识的内容、排列格式、字体结构的演变规律,便可以结合器物本身的年代特征,来考虑是否后朝仿前朝,或正处于朝代交接之际,存在着专人延续写款的情况了。虽然说眼下仿制的风气非常猖獗,制作一件宣德瓷器似乎也并不那么难。但是假的总归是假的,它们总免不了有“过”或“不及”的毛病。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年款的书写真伪仍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瓷器的“真”、“伪”鉴别也不出例外了。

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我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又称为白地青花瓷,属于釉下彩瓷的一种。青花瓷的烧制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胚体上进行勾勒描绘,加上一层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制后就会呈现出蓝色,具备着烧成率高、着色力强、成色稳定、色彩鲜艳、润度高的特点。虽然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的烧制,但是当时的技术不是十分的精湛,直到元代的景德镇时期成熟的青花瓷才出现,清朝时期达到了其巅峰,明清时期出现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丰富的种类。

一、唐代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唐朝时期的青花瓷瓷器,处于青花的萌芽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有:

1.从其瓷器的成色上看,青料的成色非常的鲜艳但存在着结晶斑。

2.从其胎质上看,胎质疏松且粗,呈色为米灰色。在瓷器的底釉中会出现白中泛黄的情况。

3.从纹饰上看,一类是中国典型的花草,主要是以石竹花、梅花等小型的花朵;另一类就是以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为基础。

二、元朝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元朝时期的青花瓷主要是纹饰多样,制作的工艺更加的精湛。

1.从其纹饰上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构图特别的丰满,层次较多但不凌乱,人物、动物、植物、诗文都在上面有过出现。

2.从其造型成色上看,瓷器厚实且饱满,成色青翠且浓艳,花样更多。

3.从其胎质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其胎色略带灰、黄,胎土较为的疏松。

4.从其釉质上看,底釉主要分为两种青白和卵白,造成其瓷器最后在成色上多了一份乳浊感,似透非透。

三、明清时期青花瓷器特点及发展

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可以说是从其鼎盛时期走向了衰落。

1.从其制作工艺上看,制作工艺更加的精湛,原料的使用以及青花的雕刻灵活性更大,仿佛拥有了生命力般。

2.从其纹饰花样上,纹饰更加的丰富多样。明朝初年时其纹饰仍然在模仿元代的风格,到永乐、宣德年间时其纹饰疏散且多了一份明朗之感,而在清朝时期的纹饰则是采用了绘与画进行的结合,不仅仅是进行勾勒而是多了画的融合,使其瓷器更加有意境之美。

3.从其釉质上来看,永乐时期的釉质非常的厚且润度较高,灵活感和小巧感消失,发展之后期其胎体还是厚重、上手感非常重但是发展到清朝时期却以端庄、典雅、大气、灵活性为特征、受到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4.从款识上来看,从最初的“永乐年制”四字的篆书款慢慢的转变成了福字款、四字十六字楷书款,形式种类更加的丰富。

青花瓷——瓷器种类繁多,它却独得恩宠。

雍正青花瓷器特点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嘉庆青花瓷器的特点和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嘉庆青花瓷器的特点和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