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1-06-01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关于元青花发色问题的探讨,这是一个很敏感的学术问题,我想归根结底还是陶瓷工艺问题,不懂其工艺,单纯的谈论元青花发色,肯定不能对元青花的青花发色进行深入的探讨,更解决不了长久以来学术争论。

青花瓷的发色要求的条件很特殊,首先是胎料的配比,其次是青料配比,再是釉料的配比,最后是温度的恰当性和还原气氛的控制。明中期以后到现在烧制青花瓷,因为有成熟的胎、釉、青料配方和基本配比,所烧青花相比前期比较容易,加上窑炉的改进,窑温可控性大大增强,无论是浙江的青料,还是江西本地的青料,其发色不存在明显的地域之分别,这也就是说:青料不是决定青花瓷发色的本质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各料配比融合性和温度、还原气氛。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磁化程度不好,发黄的瓷片,其青花普遍发黑色或褐色,明代民窑为了追求产量,节省燃料和时间,所烧青花瓷器的发色基本偏淡灰。我想这就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下面一片元青花高足杯的标本,内外有绘青花纹,器外釉面白净,青花发色蓝艳,而里面釉面偏黄,其青花发色因受温度的不均匀的影响而钴料呈蓝褐色,与褐彩很类似。

同一片瓷片不同的发色-1(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同一片瓷片不同的发色-2(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这类元青花瓷器标本的发色,主要因釉层薄厚的影响,跟温度的不到位也有关系

元青花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温度和还原气氛的不同,直接导致青花发色的效果。这个资料标本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你能说下面这标本就是褐彩吗?对元青花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显然不是。

元青花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关于元代褐彩和元代青花我们首先要必不可少的谈到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按照甲干算,应该是1319年下葬的。这也是学术界早先定为元青花延佑型早期青花瓷器的过度产品。但现在很多机构或学者定性为褐彩(铁为主),并不是青花料(不含钴),并把它清除出论证元青花瓷器的物证范畴,也因此引起社会上巨大的争论。

那么,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到底是褐彩还是钴料青花瓷呢?如果单凭检测其盖子的彩料中不含钴的元素就定性不是青花,我认为过于草率,违背元青花瓷器纹饰构图、绘画的演变规律。按照上面的标本发色特点,是不是也因为罩釉的薄厚,温度不稳定,导致烧制过程中也影响钴元素可能挥发或流失呢?从塔式罐观察,其胎的粗糙、挂釉较薄、烧制温度不均匀而偏黄(四灵以下釉偏黄,胎不白),都影响了其发色效果。再从其构图、绘画手法来看,都属于青花瓷器早期的范畴。即便是褐彩,但都不应该清排除出元青花研究的行列。起码它是元青花瓷器装饰借鉴的最早证据。文物研究首先我们在真品的前提下,要考虑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局部

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

1975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局部

近些年来,从湖田、落马桥、珠山、风景路、中渡口、曾家弄、戴家弄、詹家弄、薛家坞、艺术瓷厂、印刷厂以及龙头山发现采集的元青花瓷片标本来看,其发色基本有如下特征:大件瓷器如罐、梅瓶、玉壶春、大盘、大碗、碟等发色普遍都好,小件罐、壶、盘、碗、碟、(YI:缺字)、托、杯、盒等发色质量不均,有发色好的,但普遍发色偏灰青,有的成褐青色。调查发现:元代青花窑址中有几类匣,漏斗式匣称“大器”匣,底不很平;直桶形平底匣称“小器”匣,底较平。“大器”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小器”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窑成本为目的。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所以“大器”和“小器”匣钵也有各种大小规格。这下我们知道了,大件元青花和比较精致的器物都是单独装匣,次要的、普通的日用小件是套(插)装的,单独装匣和插装所受温度的不同,其质量和发色自然就不同了。这也给我们解开了一道困扰学术界长久的一道难题:景德镇所发现的元代瓷窑遗址中,为什么精的很精,差的很差呢?为什么元代瓷器(青花)、明早期瓷器会是官搭民烧的现象如此普遍呢?这是因为官府首先要占用民窑最好、最佳的窑位,其次才是民窑自己的产品。所以才有景德镇诸多窑址遗址中发现精美(出口、赏赐型)元青花大罐、大盘的根本原因。元代有没有真正完全由浮梁瓷局独立管理的官窑瓷场,也就是明代御窑厂那样性质的窑场,从目前景德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还没有发现。但在北京2008至2010年二环内出土的元代精品枢府釉瓷器来看,这些瓷器必然是元代专控窑精心烧制。

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

那么元代有褐彩吗?答案肯定有。景德镇元代褐彩与宋代褐彩有很连贯的传承性,景德镇周边地区很多出土的墓葬中,解放以来发现了许多褐彩瓷器,主要都是褐斑点彩人物俑瓷,褐斑点彩仓谷瓷、褐斑点彩盖罐、褐斑点彩枕和小型罐、盘、碗、杯。褐彩绘制的瓷器仅有少量发现,但都是极其简单的纹饰。而且作为陪葬的塔罐的盖塔,与元代形制有很大区别。

元代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统一了中国南北东西地区,忽必烈主持六盘山论佛道,佛教作为国教在全国推行。北方墓葬浓郁的佛教文化以及墓葬形式逐渐影响到南方地区。塔式砖墓、随葬的塔式盖罐也随之在南方地区流行。塔式罐又叫塔形罐,是唐代北方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因似佛教中的窣堵坡而得名。塔式罐以陶质为多,图案主要有宝相花、卷云、仰覆莲等,有的还堆塑莲瓣、兽首、铺首衔环等图案,或直接在器表压印凹弦纹为饰。唐代塔式罐亦即五谷仓,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功用在于帮助亡人在冥界的饮食及来世超生。1972年,位于耀州窑遗址区内的黄堡镇新村偶然发现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唐代黑釉塔式盖罐;1992年12月,巩义市北窑湾十八号唐墓出土的三彩莲花座塔式盖罐;2004年4月30日,河北蔚县一中西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绿釉塔形罐1件;200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的一处考古工地上,在一座墓中出土的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两罐形状相同,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白瓷胎。器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罐身饰有万字符号、牡丹、“曲棍球”等图案

元代时期的南北地区不仅继承了唐宋塔式盖罐(瓶)随葬的墓葬习俗,有的迁移到东南地区的贵族,甚至,把坟墓外观也用石材砌成“塔式盖瓶”的样子。如:1992年正式发掘山东烟台牟平区北头村北的元代到明初墓群,中有有迁葬人骨,随葬器物为白瓷碗、褐彩四系瓶、酱釉瓶等少量瓷器。墓群中规格高的在地上还建有墓塔。这种墓俗称“丘子坟”、“模子坟”,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流行于胶东半岛。可见元代塔式形制的器物在墓葬习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如上反映出,湖北延佑六年(1319年)墓葬出土的塔式盖罐,如果从褐彩绘制的构图、绘画的手法、云头纹和牡丹缠枝纹、莲瓣纹等整个布局均不接近宋代褐彩纹饰的设计。而是与后期大多数元青花瓷器的纹饰极其类似。在说以后再也没有出土过这种类型的褐彩瓷器的器物。难道它是横空出世的吗?显然不是,起码它是在元代青花初期,构图已经相对成熟的实验期阶段。否则就无法解释图案构成的基本特性。宋元褐彩所构成的图案,因褐彩本身的料性特点,并不适宜追求笔墨和笔触的效果,因为它烧结后聚集的浓重的大块铁斑,导致笔触的效果极其不雅(如图1),只有青花钴料因为它的晕散性和浓淡性,铁斑聚集较小,多形成散点分布,不影响其画面效果,最适宜表现笔墨的特征。

元褐彩粉盒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元代褐彩绘制的器物。注意:主要表现画面而不是笔墨、笔触效果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康熙官窑青花瓷青花发色分几种


青花瓷是我国传统釉下彩瓷器珍品之一,成熟于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在此后的明清两朝一直是制瓷业的主流品种。尤其是在清康熙时期,官窑青花瓷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巅峰,不论是种类、数量、工艺还是瓷绘技艺,都领先于前朝,且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座丰碑。因此,在古代青花瓷收藏领域,清代官窑青花瓷以其独步天下的磅礴气势,赢得了众多藏家的钟爱。

在收藏和拍卖市场上,康熙官窑青花不乏创下天价记录者,尤其是2018年5月经由中能国拍拍出的那一套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花神杯,其创造的近9.2亿元的成交价至今仍是清代青花瓷拍卖之最。康熙官青的收藏热,吸引了众多藏友的投入。但对于康熙官青的青花发色种类、分期,不少藏友还不太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

1)康熙早期官窑青花瓷发色:灰暗是最大特征

根据康熙官窑青花的发展特征来区分,这里所谓的“康熙早期”指的是康熙元年至康熙19年这个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康熙官青的生产体系还处在重建和调整性确立中,一直到康熙19年景德镇御窑厂才真正完全恢复。因此即使是官青,在青花发色上也并没能做到始终如一。

康熙早期官青烧造,使用的青料以国产浙江青料为主,也有一部分江西或广东青料。这类国产青料的发色均偏灰暗,因此康熙早期官窑青花瓷的青花颜色大多都是灰蓝色,甚至有个别呈现出浓重的灰暗色乃至灰黑色。

2)康熙中期官窑青花瓷发色:康熙官青最鲜亮的一笔

康熙20~40年之间,是官窑青花瓷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官窑青花瓷所用青料为云南省出产的珠明料。珠明料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提炼非常精纯,且锰含量充足。因此,康熙中期的官青瓷器,青花发色青翠鲜蓝,明净沉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亮而不浮。

康熙中期的官窑青花瓷,发色最好的可以达到“宝石蓝”、“翠毛蓝”的面貌。同时,这一时期的官青发色还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五个色阶层次之分,使得瓷绘的画面感、立体感、节奏感等观赏性大大提升。

3)康熙晚期官窑青花瓷发色:回归平静的淡雅

康熙官青的晚期,指的是康熙40年开始至朝代终结。这一时期,官窑青花所用青料种类不拘,珠明料、平等青、回青等均有涉及。在青花发色上,康熙晚期官瓷逐步回归平淡宁静,色彩趋于淡雅,浅色调的灰蓝出现较多,有的青花还出现晕散现象。

在康熙官窑青花三大分期的青花发色特征以外,康熙官青还有较少一部分仿明代青花发色的作品。其中,以仿宣德青花的深沉浓艳、嘉靖青花的蓝中带紫和成化青花的淡描净雅三类为主。

元青花瓷胎釉特征及青花呈色


元青花的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诸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科学水平,以下诸种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进,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1、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2、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3、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1、 进口青料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花钳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今阿拉伯米岛),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料矿有100多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 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 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2、国产青料

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高铝,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元青花瓷器的秘密


青花瓷诞生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兴盛于元代,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 龙纹象耳盘口瓶 18 59423 7484高63.8cm

大英博物馆

众多周知,被学界、收藏界公认的元青花完整器全世界仅三四百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估价均过亿。

元青花完整器价值不菲,动辄过亿,这与其存世量的稀少大有关系。

青花瓷虽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但品质一般,后经五代、宋辽金到元,因蒙古皇室崇尚蓝白这类色彩,青花瓷工艺才获得脱胎换骨的质变突破。

那时,元青花是皇室御用之物,是赠送外邦的国之重器,在青花瓷上作画之人,多为那个时代一流的画师。

元亡后,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均以巧为美,繁缛造作,丧失了元代画工的率真写意,不仅与元代青花瓷的审美迥异,功力也不如前了。

说元青花,不能不提苏麻离青。

西域“苏麻离青料”的引进,使元青花的色彩步入新的境界。“苏麻离青料”本是产于古波斯一带独有的一种矿物质钴料(一说是产于今伊拉克的萨马拉地区,一说是产于伊朗德黑兰以南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

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贵,从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后便绝迹了,现在只能看到当时采掘后遗弃的一个个废洞。

如此珍稀的颜料,自然被当时的生产者及权贵奉为至宝,被专门用于官窑中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绘。

其中以大型器物,如大罐、大梅瓶上所表现出的特征最为亮丽,有如最华丽的彩衣披在最漂亮的模特身上,使其满屋生辉、惊艳群芳。

若非元朝大力开拓疆土,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古波斯一带,“苏麻离青料”根本不可能被发现,也就没有所谓的元青花了。

元代至正年间,“苏麻离青料”载在骆驼、马匹上,辗转万里运到中国景德镇,其中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这“苏麻离青料”竟比黄金还贵。

元青花的自身工艺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无论是颜色、画艺、质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浑矫健的造型、张力十足的纹饰、浓艳深透的青花发色、通体散发的雄霸之气,强烈震撼着每位元青花爱好者。

资料来源:

故宫博物院、波士顿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大英博物馆

元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


元青花的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诸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科学水平,以下诸种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进,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1、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2、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3、白釉: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1、进口青料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花钳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今阿拉伯米岛),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料矿有百余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2、国产青料

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高铝,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乾隆早中晚三个时期青花瓷器发色和纹饰的变化


乾隆时期是清代经济到达顶峰时期,但是他好大喜功,为清代走向没落埋下了伏笔,瓷器烧造也这个时期进入全盛时期,他不断创新,加入了自己的喜好。乾隆青花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青花瓷器生产逐渐格式化,从朴素古雅走向了艳丽,通俗的讲就是瓷器纹饰风格过于艳俗。总的来说以雍乾时期的青花瓷器不但器型规整,画工精湛,而且在某些笔法和图案布局上暗含新意。乾隆青花瓷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早中晚三个时期也在变化。

乾隆早期青花瓷器主要追明代永宣青花的效果,青花浓烈晕散,纹饰中点染的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早期作品有乾隆五年、六年景德镇督窑官唐英监制的一部分青花供器。这部分青花瓷器都是典型清代纹饰,但追求明早期的艺术效果。

清乾隆款青花折枝花卉梅瓶

清乾隆款青花折枝花卉梅瓶以素面白釉为主,绘深蓝色青花釉,青花釉色渗染较重,瓶颈部绘几何花卉纹,上下沿有青花双圈;肩部为稠密的须弥纹,腹部为大片白色素地,疏朗地描绘数丛折枝花卉,为桃实、石榴、荔子、牡丹等植物和花卉;瓶腹下部有青花双圈,其下为繁密的蕉叶纹,瓶底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中期以后乾隆早青花瓷器的青花的发色清丽,很少再有晕散,作品也就不再模仿永宣,而把乾隆一朝的工整、秀丽、强调形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的青花,渲染有度,把青花单纯的色调分出层次。

青花天球瓶

青花天球瓶器身满饰蓝色青花图案,口部之下为海水、波浪纹,其下为如意云头纹;颈部及腹部全身满饰串枝番莲纹,大小花朵参差有致,长短花叶委婉缠绕;肩部绘有青花双圈,圈内饰一周花瓣图案;腹下部为须弥纹,内饰半圆纹饰;瓶底部中央位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

此件器物看似平淡,而青花花纹的刻画非常细腻,着笔时留下的深浅痕迹很自然,其精彩程度远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

到了乾隆晚期,有的青花瓷器出现了略带紫色的现象,胎体也变得干白,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嘉庆。对后世的瓷器影响比较深远。

真假元青花瓷器


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尤其是元青花瓷器,造型古朴端庄,地釉清白坚实,花纹遒劲有力,给人壮美之感。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或用赝品编辑成书,会让很多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或博物馆工作人员误解。因此,认真探讨如何辨别真假元青花瓷器是很有必要的。

一.元青花仿品史约有20余年

我国陶瓷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陶瓷器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其次,要掌握古陶瓷中仿品的历史发展状况。仿品是陶瓷发展史中一种特殊产品,就是后代有意模仿前代的作品,也可以叫做仿古瓷。

仿古瓷的出现年代,大约是在元代末期,据明初文献记载,元末已有仿宋窑的器物。明代仿古瓷开始增多,并且有官仿和民仿之分。明代早期至中期多为官仿,以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为主。明代晚期出现民窑的仿品,此时除仿宋代五大名窑外,还仿前朝的名品,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等,并已形成时代风尚。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制作仿古瓷达到高潮,主要是官仿,包括仿五大名窑,仿明朝各代青花,仿明成化斗彩等。清代晚期光绪时期在陶瓷发展史上属于“回光返照”期,除具有本朝特色的产品以外,还出现许多酷似康熙时期的瓷器。如仿康熙的青花、素三彩、豇豆红等。到了民国早期也就是本世纪初,景德镇瓷业复兴阶段,制作仿古瓷又出现高潮。此时仿古瓷较为复杂,凡陶瓷史中有的名品都进行仿制,仿品中有的精细轻薄,富有民国早期的特点,并大量投入国内市场。但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仿品中都没有发现仿制的元青花瓷器。上世纪70到90年代以来,可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制作仿古瓷的高潮。现代仿古瓷更是无所不仿,此时元代青花、元代卵白釉、蓝釉以及釉里红等已经有了仿制品。就国内来说,元青花的仿品出现至今有20余年,也就是说在鉴定元青花时,不是真品就是现代仿制品,不可能是明代或清代仿制品。

二.现代仿制的元青花瓷器

现代仿制的元青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精美的“高仿瓷”,一类为粗劣的制品。前者制作技术高超,凡元青花所具备的特点,在仿制品上都能表现,达到乱真的程度。后者为一般的制作,不能乱真。下面分别介绍。

“高仿”瓷,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已仿制成功。景德镇陶瓷馆的陈孟龙、李会中二位先生曾介绍说:元青花瓷的复制技术是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瓷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体的变化、纹饰的形象和画法、装饰的处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和彩色等方面进行复制。参与复制的工作人员在复制前对原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并充分掌握原物的特点,采取传统手工工艺的同时,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条件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力求艺术风格上与原物达到一致。当时的复制品大件有瓶、罐、盘,小件有高足杯、碗、花觚、香炉、小罐、折腰碗、高足洗等。这批复制品,经过多位专家评定,认为复制品保持了原物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制作精良。

这批80年代的仿古瓷是许多专业工作者在探讨古陶瓷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再现了600年前元代的青花艺术;但是从鉴定上严格的说,则精美有余,古朴豪放不足。今天文物市场活跃,要警惕有人将这批仿古瓷重新投入市场,以假乱真。

另一种高仿瓷是近几年来的新作。近些年来,景德镇私营窑厂林立,只要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的品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他们几乎都仿。据说有投资商和私营窑厂注入大量资金秘密仿制,作品惟妙惟肖。这种秘密制作的仿古瓷还要经过挑选,将最好的、与原物最接近的器物留下,其余打碎。这种仿古瓷多为稀少的名贵传世品。但窑工发现仿古瓷有利可图,背着老板不全部打碎,保留几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民间有时也出现高档仿古瓷的重复品。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鉴定时要提高警惕,遇到精美的元青花一定要慎重对待,除了请专家鉴定,广泛听取意见,同时还可以参考科学仪器的测定结果,看看放射性元素的情况,进行研究。

另一类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为粗劣制品。稍有元瓷知识的人一看就能认出是赝品。但是近几年来发现这类假制品,也被不少缺乏文物知识的人当作真品收藏。这类制品多为大器,如大盘、大罐、大梅瓶、象耳瓶等。现收藏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式壶,为原元大都遗址出土,此壶虽有伤处修复,但小巧精美。笔者曾见到有高40厘米的此壶仿品,收藏者不明真相,当作珍品收藏。这些新品胎体都很厚重,地釉颜色不一,釉面显得油亮又很坚实,绘画的花纹水平很低,都是照搬原图,笔线笨拙。

另外,笔者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考察与访问中,发现现代仿制品很复杂。以青花为例,国内外都有仿制,除景德镇外,南北各地民窑都有仿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仿古瓷,从胎质釉质上分析,有可能是台湾或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仿制的古代青花瓷器,也包括元青花在内,有的仿品粗劣,有的也很精细,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如何鉴别真假元青花

元青花的特点很“开门”。“开门”一词是文物界鉴定文物时的一个常用语,是形容一件器物的时代风格较突出,很容易掌握的意思。元青花的特点包括造型、胎釉、款识、工艺技法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时代风格。这个时代风格是经过几代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现代的赝品将传世品中许多很“开门”的特点通过作伪的手法一一表现出来。在今天科学仪器还不能完全解决古陶瓷鉴定问题的时候,如何掌握真与假的区别呢?我个人的体会是必须牢牢掌握真品的特点,同时要善于识别和掌握赝品的特点。真假对照,互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现将真假元青花瓷器的几个重要特征综合一下,供参考。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烈。新品的地釉很复杂,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犹如淡淡湖水一般,还有的釉面开粉红色或米色纹片,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也有经打磨后釉面无光泽等多种现象。

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点。从元青花瓷器分析,是使用两种青花料,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的是根据纹饰构图需要加重点绘的小斑点。斑点中心为深褐色,外围一周蓝黑色晕散到釉中。此类器物仔细赏析,通体青花纹饰的色调不一致,器身的弦纹、花纹的轮廓线以及渲染的花朵,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另一种为国内墓葬出土或外销到东南亚的小件青花瓷,多使用国产料,色调蓝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制的元青花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出的黑褐色斑点比较密集,斑点颜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仿佛浮有一层薄薄的银灰色金属片。通体青花颜色虽然也不一致,但多属蓝黑、蓝灰等色,但也有接近元青花色调的,从气韵上看没有达到元青花那样古雅深沉。

第三,元青花的纹饰绘画潇洒自如,笔线有力,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器表给人的感觉工细漂亮。

第四,元青花底部釉斑现象一般表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完全彻底擦掉,只要达到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没有擦掉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第五,元青花的器底有火石红色旋纹及跳刀痕等现象。不一定每件器物底部都出现,一般出现的火石红色较浅淡,仿佛刷过的泥浆色,表明有点油亮的光泽,旋纹及跳刀痕隐现。现代的仿制品火石红色有的浓重,有的浅淡。浅淡的都是将新做的火石红色在入窑前先抹掉一部分,所留下的痕迹,轮旋的弦纹和跳刀痕纹路很深。有的赝品底部还涂抹一些黑灰色的东西表示器物的旧意。

第六,元青花瓷器很少写款识。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的至正十一年大瓶,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迷惑他人。

另外,掌握真品的特征是鉴别赝品的依据,但真品的特点有的是可以用语言概括出来的,有的不能用语言形容,这就是每件器物的时代质感和气韵。对于鉴定来说这些极为重要是需要自己用心体会的。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元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元青花底足都带火石红,火石红可充分表现出元代青花瓷器的风采,也成为元青花鉴别的重要条件之一。

麻仓土胎元青花瓷器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瓷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

再就是在元青花瓷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

元代时,麻仓土开始用于青花瓷胎体的制作。麻仓土产于景德镇附近一座叫麻仓山的地方,属于一种含有较多铁分子结构的优质高岭土。由于含有铁成份,在和主要制胎材料瓷石配合成胎土料烧制后,会在某些地方产生火石红。比如底足表面、底足胎釉结合处、胎内浪荡釉滴的边缘处(口沿内表、胎内表均会有这种釉滴)。

除了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火石红外,一些出土的器物在出土前也会在所埋藏土层的湿润环境中润发出火石红,或在湿润闭塞的环境中使原有火石红特征增强。

元青花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鉴别

真火石红和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用两个字概括就是符合不符合“自然”。真火石红生成的因素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基因”,这种“基因”是深藏于麻仓土和古代瓷石中的“密码”,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这种“基因”自然而然地使胚胎生出美丽的火石红。没有这种“基因”,就是使再大的劲儿也没用。比如景德镇造假者研究出火石红是一种含铁较多的晶体析出物,便往现代胎土里面掺些极细的铁分子之类,又在胎体中保留湿气采取垫烧留有空隙增加氧化量,或在足底事先刷一种含铁量较大的浆料,烧出前面说的如同刷出来的褐色,即薄薄贴在底足下一种四不像的发亮的附着层。其毛病之根本就是忘了“自然”,不知道铁分子不等于“基因”。不错,麻仓土中确实含铁多,但铁再多,如没有其中的结构性微因子作用,火石红也不可能生成。故现代火石红难以仿成古代火石红,其关键就在于没有结构性微因子的给力。

火石红现象的模仿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人们常说景德镇能仿出火石红,但其仿照的最高超者和真品火石红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就像刷出的一层红褐色浆状物烤在了底足上,或像薄薄一层附在胎骨上的皮层,没有渗出感、浸润感,没有半金属光泽,更像一层发亮的褐红色薄漆。因此连造假者本身也觉得很泄气,现在干脆不做火石红,直接做成无火石红器物来冒充真品。因为元青花瓷中的确有一部分无火石红。这也成了造假者冒充元青花瓷的借口。

元青花瓷器的鉴别口诀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胎釉工艺鉴别口诀

瓷土掺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元代始。

手制胚胎多层摞,斜削外足刀法主。

釉下钴料画青花,各色釉下青花属。

一千二百高温烧,胎体瓷化程度足。

白瓷青花美清楚,元代瓷业世界瞩。

创烧二元青白瓷,真正白瓷元代始。

底足刀工鉴别口诀

元瓷到底看些啥,看着粗糙摸着滑。

挂浆涂红元瓷有,垫砂支钉粗磕手。

器底粘釉留釉斑,跳刀旋痕也全有。

看底认清刀技法,抖刀不稳有七八。

元青花工艺鉴别口诀

器型高大胎厚重,青白卵白都常用。

呈色青灰国产料,呈色浓艳苏料用。

瓢瓶梅瓶玉壶春,多棱制作有成就。

上窄下宽梅瓶口,枢府瓷器小足正。

碗盘器底常无釉,大件底部有滴釉。

圈足外墙斜削制,旋痕跳刀底上皱。

纹饰构图多密布,图过双线鉴之重。

实心蕉叶分瓣莲,鉴时条条不疏漏。

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着浓郁的年画风味。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谈元青花瓷器的发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