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古陶瓷鉴定的目的_陶瓷常识

古陶瓷鉴定的目的_陶瓷常识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4-26

【www.taoci52.com - 陶瓷艺术】

世纪60年代以前,陶瓷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这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辩伪、断代及考证。7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瓷鉴定中运用,从而使陶瓷鉴定的视野进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或直接测定陶瓷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瓷的化学成份,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查陶瓷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瓷的质地、结构,等等。但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古陶瓷鉴定中,还不能替代人体感官的作用,依靠人体的感官来鉴定古陶瓷,目前仍占主导地位。

瓷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标本,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有纪年资料的古代陶瓷,以及众多带年款的传世古陶瓷器,为鉴定古陶瓷提供了标准器,它们对古陶瓷的断代、辩伪、释疑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陶瓷鉴定的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陶瓷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陶瓷鉴定常识


一、鉴定的内容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 鉴定的方法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 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古陶瓷底足鉴别常识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故然要学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准突破口。这样,才有感觉,才能由浅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常识。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米糊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米糊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

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

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妆土、或紫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

陶瓷鉴赏及鉴定小常识


1、器型。器型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每个朝代对瓷器的制造,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有它的器型标准,所以鉴定瓷器首先要看它的器型制造是否符合当时的造型,比如说赏瓶只有在清朝时才制造,如果对方说是明朝的就不对了。还有的瓷器造型是臆造出来的,比如把商周青铜器中的部分形状和清朝时有些器型组合起来制作。

2、瓷器的重量。每个时代制作的要求不同,瓷器的重量也不同,比如元瓷较厚重,与清朝相比就要重得多。

3、瓷胎。瓷胎也就是瓷器骨架,有浆胎,缸胎,石胎,铁胎,脱胎等。胎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每个窑的瓷器都有它的特点。比如景德镇制造的瓷器用高岭土瓷胎的颜色近似米黄。

4、瓷器的底釉。随着制作年代的变化,底色釉的颜色会有变化,同样是白釉,也有细微的变化。

5、瓷面的光亮度。太亮火气足,太暗又不对,真品应该有柔和的光亮。做假是很难做到这种效果的。

6、瓷器的底足。瓷器底足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特征。鉴定时一定要掌握这些底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什么时候又不用了。

7、瓷器使用的颜料。鉴定上彩的特点,一看用料,二看年代,三看风化程度。彩料随着年代的过去,会风化,反铅。

8、瓷器上的款式。款式从宋时起就有,但大多是工匠制作时的符号。例如,一,二,三,四,五,六。少量书有枢府款,或年号款,发展到明清时款式流行,大都是皇帝年号款。如大明永乐年制。款字的书写都有其特色,需要研究各朝代的写法。

9、瓷器的声音。完整的瓷器,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悠长,修补过的瓷器声音则沉闷,有沙沙声。

常见的瓷器作假手段

1、款书的仿冒。后代制作的瓷器上书写前朝的落款。

2、假底。用破碎瓷器的底足换至新器上再修补完整。

3、表面作伪。用新的瓷器人工在瓷器的表面做旧。

4、底款磨去。重新书写款主要是前朝价贵物稀的瓷器。

5、无款瓷器上添款。

6、旧瓷器损坏。用现代技术修补后当完好品卖出。

7、加彩。把旧的低档的瓷器磨去彩料后重新上彩。

8、高仿。用现代制作的手段雇佣景德镇或其他小窑烧制前朝的高档瓷器。

9、改制。在损坏的瓷器上割去破损部位加以改制。

瓷器的价格

瓷器的价格取决于量,取决于品味的高低及制作的精度。

①一般最好是大的窑口生产的瓷器。比如说宋瓷,五大窑口:汝、官、均、哥、定或建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耀州窑等。

②小窑生产的精品也价格不菲,如德化瓷、花瓷、湖田窑出的影青瓷等。

③官窑,历代为皇家烧造的瓷器。

④民窑中的精品,定烧的瓷器。

⑤从形状来看,以玩赏瓷为最贵,其次是文房用具,再次是日用瓷。

【陶瓷文化】古陶瓷底足鉴别常识


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情况、文化背景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单一个器型就够复杂了,如《中国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极多;而胎又涉及众多窑口,即使同一窑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故然要学看器型、辩胎釉、论纹饰,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准突破口。这样,才有感觉,才能由浅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兴趣,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本文从陶瓷器底足着手讲述一些鉴定方面的常识。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捉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才没了“乳突”,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浅,一般从“棕眼”里看不到胎体。“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明后期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湖米底”,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上述各项古瓷底足的特点,都是判别古瓷还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随着新仿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红等,但如仔细辨别还是能有所区分。如新仿火石红有的铁红染料涂上去的的,认真鉴别便可知真伪。古瓷鉴别包罗万象,学问深奥,但若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抓住突破口,还是能举一反三、逐步掌握、乐在其中的。

陶瓷文化:古陶瓷鉴定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辩真伪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

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这就是鉴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①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④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兰本,其制作受该兰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⑤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作旧方法我们下面要详讲),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⑥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份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⑧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蕴。

⑨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⑩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举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还将其作得象是出土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适当参入一些铅粉,涂于器表,红700℃左右炉中烧烤,即可能现泥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三、作金丝铁线: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生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便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形。

四、过去仿古作伪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种种: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到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的。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

断时代这个要求似乎同辨真伪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鉴定时对陶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的朝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宣德、成化等等,清康熙、嘉庆等。只说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够水平了。

还有,明、清历时长的朝代,如明之嘉靖、万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断时代与辨真伪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陶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清代仿明代官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宣德仿哥窑,永乐仿宋龙泉,康熙仿永乐青花,雍正仿汝窑,"乾隆仿均窑,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致鱼龙混杂,就算很有水平了。

【陶瓷文化】古瓷的基本常识


收集古玩最好有专项,比如“古瓷”就是理想的投资品。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瓷。宋代的五大名窑、明代的青花瓷、清代的粉彩,天下绝伦。有人可能认为好瓷器太贵,动辄上百万,买不起。要知道,那是拍卖会上的价格,不一定物有所值,有些甚至是炒作。买“古瓷”是一理想的投资,甚至几年内就有回报。有人5年前买了一个青花缠枝菊的赏罐,大约是清代中期的产品,只用了30元钱,现在有人出400元还不卖呢!只要是有时代价值,不管是解放前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都可以收购,当然也要看档次和品相,有没有艺术性,年代如何,都关系到它的价值。其中鉴别艺术品的年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谓“赝品”就是仿制品,大家担心的就是看不懂“新”、“旧”,而现代的一些仿品不但样子极像真品,连分量都一模一样。但是买到仿品也不要紧,如果是明仿宋、清仿明、民国仿清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价钱不会很高。鉴定瓷器的真伪除了亲身实践外,还要多看有关的书籍,多去大拍卖行参观预展,多请教专家和内行。有时买到一件有争议的东西也是好事,那说明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陶瓷文化:陶瓷鉴赏及鉴定小常识


1、器型。器型是鉴定瓷器的关键。每个朝代对瓷器的制造,无论是官窑或民窑都有它的器型标准,所以鉴定瓷器首先要看它的器型制造是否符合当时的造型,比如说赏瓶只有在清朝时才制造,如果对方说是明朝的就不对了。还有的瓷器造型是臆造出来的,比如把商周青铜器中的部分形状和清朝时有些器型组合起来制作。

2、瓷器的重量。每个时代制作的要求不同,瓷器的重量也不同,比如元瓷较厚重,与清朝相比就要重得多。

3、瓷胎。瓷胎也就是瓷器骨架,有浆胎,缸胎,石胎,铁胎,脱胎等。胎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每个窑的瓷器都有它的特点。比如景德镇制造的瓷器用高岭土瓷胎的颜色近似米黄。

4、瓷器的底釉。随着制作年代的变化,底色釉的颜色会有变化,同样是白釉,也有细微的变化。

5、瓷面的光亮度。太亮火气足,太暗又不对,真品应该有柔和的光亮。做假是很难做到这种效果的。

6、瓷器的底足。瓷器底足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特征。鉴定时一定要掌握这些底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什么时候又不用了。

7、瓷器使用的颜料。鉴定上彩的特点,一看用料,二看年代,三看风化程度。彩料随着年代的过去,会风化,反铅。

8、瓷器上的款式。款式从宋时起就有,但大多是工匠制作时的符号。例如,一,二,三,四,五,六。少量书有枢府款,或年号款,发展到明清时款式流行,大都是皇帝年号款。如大明永乐年制。款字的书写都有其特色,需要研究各朝代的写法。

9、瓷器的声音。完整的瓷器,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悠长,修补过的瓷器声音则沉闷,有沙沙声。

常见的瓷器作假手段

1、款书的仿冒。后代制作的瓷器上书写前朝的落款。

2、假底。用破碎瓷器的底足换至新器上再修补完整。

3、表面作伪。用新的瓷器人工在瓷器的表面做旧。

4、底款磨去。重新书写款主要是前朝价贵物稀的瓷器。

5、无款瓷器上添款。

6、旧瓷器损坏。用现代技术修补后当完好品卖出。

7、加彩。把旧的低档的瓷器磨去彩料后重新上彩。

8、高仿。用现代制作的手段雇佣景德镇或其他小窑烧制前朝的高档瓷器。

9、改制。在损坏的瓷器上割去破损部位加以改制。

瓷器的价格

瓷器的价格取决于量,取决于品味的高低及制作的精度。

①一般最好是大的窑口生产的瓷器。比如说宋瓷,五大窑口:汝、官、均、哥、定或建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耀州窑等。

②小窑生产的精品也价格不菲,如德化瓷、花瓷、湖田窑出的影青瓷等。

③官窑,历代为皇家烧造的瓷器。

④民窑中的精品,定烧的瓷器。

⑤从形状来看,以玩赏瓷为最贵,其次是文房用具,再次是日用瓷。

古陶瓷鉴定口诀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在瓷器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窑口多,品种多。历朝历代的效仿,窑口之间的效仿都是有的,因此作为如何可以鉴别出准确的窑口和产地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反复的训练和对比才行。如果能做到以其主要特点进行鉴别就更好。在鉴别古瓷中要掌握全面而又要知其特点,在甄别和对比中得到锻炼。

在中国古瓷中也有口诀,如:近代著名古陶瓷专家孙瀛洲先生,为了好记、易懂,在他的著论中就有对明代时期成化为款识的:“成字一撇直到腰,成字一点头肩腰”的口诀。当读到这个口诀就对“成”字感到头脑清晰的记住、不易忘掉。古陶瓷鉴定口诀:

收藏三境界

一好二迷三钻研,一层境界一层天,

收藏如破迷魂阵,闯过迷雾见真颜

唐三彩

三彩并非实指三,真假当须看开片,

开片有翘八成真,芝麻釉象最终断。

永乐压手杯

不似铃铛不似碗,大小宜人青光艳,

内画双狮为极品,四字篆款中央现。

紫砂器

宜兴紫石历千年,物精品高说鸣远,

文运寓奇遇神韵,一团紫泥值万千。

瓷尊

口底相若称作尊,雅俗贵贱窑口分,

官窑一件价百万,民窑不值几分文。

玉壶春

大肚小口玉壶春,古为酒器今显尊,

至宝当推元朝物,单色一瓶值万金。

梅瓶

小口乍肩气宇轩,宋代磁州工领先,

历代遍仿无新意,官窑一尊价过天。

瓷枕

纳凉瓷枕唐宋兴,磁州白釉好画工,

定窑瓷工出新意,荷叶底下一卧童。

酱釉扁壶

北朝扁壶出甘肃,浆胎酱釉瓷中殊,

腰悬玉液丝绸路,驼铃声声传千古。

清三代瓷

藏瓷当重康雍乾,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四人肩舆

隋唐时代瓷轿兴,葬具映出盛世明,

定窑一具轰天下,再说谁敢定假真。

以上是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古陶瓷鉴定口诀的问题,更多的收藏知识请关注我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陶瓷鉴定的目的_陶瓷常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陶瓷鉴定的目的_陶瓷常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