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隆重面市

“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隆重面市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1-04-29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专家称:此为史上最具中国特色的奥运藏品,注定要感动世界

2008年4月8日,由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特别授权的“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在北京隆重上市。

史上最“中国”的奥运藏品:中国青花瓷、剪纸首次融入奥运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全套共包括3枚金质青花瓷徽章和35枚银质青花瓷徽章。3枚金质青花瓷徽章主题分别为: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口号、吉祥物图案;35枚银质青花瓷徽章主题是北京奥运会35个奥运项目体育图标。全套产品背面分别是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38个运动分项造型。3大奥运元素,35个奥运项目体育图标,38个吉祥物运动分项造型,如此众多的奥运元素集中于一套纪念品中,在目前的奥运收藏品中尚属首次。

纪念章的正面,是闻名全球的中国代表性元素——青花瓷。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它起始于唐宋,元代时景德镇制作技术已经成熟。青花瓷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

细心者还会发现,“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中青花瓷的图案是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来表现的。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

“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将中国最典型的文化符号——青花瓷、剪纸和奥林匹克精神创意地融于一体,既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重视,又表达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和宣扬。这套奥运藏品,完全可以用美仑美奂形容。专家称,“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是2008北京奥运乃至历届奥运所有相关纪念品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款产品,收藏价值非同一般。

国家级大师献艺助威奥运:再现中国灿烂的非物质文化

青花瓷技艺最纯熟的地方是景德镇。“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所需的青花瓷由国家用瓷办公室指定王锡良、周国桢、熊汉中、何叔水、熊钢如、刘平、李菊生、舒惠娟、许国胜等9位来自景德镇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大师联袂监制,全部在景德镇烧制而成。

众所周知,陶瓷烧大容易,做小难。“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所需圆形瓷片直径仅为两三厘米,厚度仅有约两毫米。陶瓷大师们历经数十次试验,从选矿开始就逐一对每道工序严格把关,通过对制模、脱坯、施釉、烧窑、打磨等十几道工艺创新,历经一百余道工序最后才攻克了烧制精确的难题。据有着数十年陶瓷烧制经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介绍:“‘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所需青花瓷对尺寸和弧度均有精确要求,这就不得不从工艺上进行突破、创新。为把握精确度,采取了三大措施。第一,所有奥运青花瓷要选用同一批精泥料;第二,烧制前的翻种、制模要求提高精度,减少误差,制成的模型每两次一更换以避免液压成型、模型干燥中带来的误差;第三,烧窑时所有坯体处于同一高度,避免窑内温差带来的误差。”

“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在国家用瓷办公室指定工厂烧制,瓷片胎体洁白坚硬,釉色纯净,属青花瓷中登峰造极之作。负责生产工艺的万厂长在讲到生产过程时说:“‘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的成品率可真是百里挑一。每一道工序都经过手工操作,从坯体成型就开始用卡钳检验,这一检验过程一直持续到包装完成结束。检验下来的不合格产品都堆成了小山堆,单独堆放等待集中销毁。烧制难度,工艺复杂程度,都是我厂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于这一奥运青花瓷的工艺和艺术成就,以国内陶瓷界泰斗级人物王锡良为首的9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经鉴定后一致认为,奥运青花瓷做工精细,在青花瓷工艺上是对传统工艺的历史性突破。它解决了青花瓷制作工艺中做小易糊的难题,图案细腻清晰,颜色纯正,艳而不俏,情境悠远,别具韵味,在青花瓷瓷制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金银章中所有的图案均由来自剪纸世家的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伟生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设计和剪制。张伟生先生自幼学习剪纸,至今已经20多年的历史。他汲取传统剪纸艺术的营养,在发扬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此外,“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产品所用黄金、白银均由中国黄金集团提供。其中3枚纯金徽章所用黄金为中国黄金集团提供的Au99999极品黄金。纯度高达99.999%的极品黄金,是中金集团历经多年研发、采用先进的黄金提纯技术精炼而成的高纯度黄金,它突破了国内黄金最高纯度,是目前世界上纯度最高的黄金。这是如此高纯度的黄金首次运用于奥运纪念品中。在目前的黄金市场上,Au99999极品黄金制品非常少见,因而也比市场上流通的Au9999黄金也更为珍贵,更具收藏价值。

在历届奥运会纪念品中,如此强烈地体现中国元素尚是首次,如此规模的国家级大师及民间传统艺人献艺助威奥运,更是史无前例。这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时代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奥运会除了是世界性体育盛事同时还是世界性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礼这一重大社会意义。

中国元素打动社会各界:

“奥运青花瓷”掀起盼奥新高潮

市场上以奥运为题材的产品有很多,除(集)邮品、纪念币/章、纪念卡等几个大类外,还有奥运会的奖牌、火炬、纪念牌、纪念章(条)、宣传画、比赛秩序册、成绩册、指南手册、服装、器材、队旗、会标、吉祥物、门票乃至奥运标志的包装品等都可以是奥运藏品所包含的对象。

目前,奥运相关纪念品,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应用奥运相关标识。“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则打破了传统奥运藏品的设计思路,精巧地将青花瓷、剪纸这两大中国元素融入了奥运主题,创意思路十分经典,使得“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在众多奥运藏品中脱颖而出,炫然独立,是奥运贵金属藏品的一次新突破,在奥运收藏纪念品中,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成为老百姓见证奥运历史、拥有奥运艺术珍品、分享黄金奥运的最佳选择。

独特的创意构思、浓烈的文化韵味、精巧的主题融合、唯美的产品形象,共同构成了“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与众不同的收藏价值,同时还赢得了奥组委官员的高度赞许——“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项目从立项、报批到审批完毕,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长度,在目前所有奥运特许商品授权审批时限上是创记录的。

“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独特的价值同时也铸就了前所未有的市场需求。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发行量仅为有限的5000套,在正式发行之前,市场需求就已经显露无遗——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有意收藏“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的销售机构就有数千家。由于“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属于奥运特许商品,必须具备奥运特许商品销售资格的经营单位方可进行销售,许多经销机构目前正在申请奥运特许商品经营资格。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奥运收藏喜好者超过3亿人之多,“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发行量仅为5000套,远远不能满足收藏者的需求。在进入2008年之际,此产品的面市,掀起了全国人民盼望奥运、迎接奥运的新高潮。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北方瓷都”无缘奥运纪念瓷


两年前,北京奥组委曾征集奥运旅游纪念品瓷器,唐山市有关部门获悉后,鼓励该市陶瓷生产企业应选,但该市20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竟然没拿出一个样品,遗憾地失去了分享奥运经济的机会。

在今天开幕的第一届陶瓷文化论坛研讨会上,唐山市工业促进局产业政策处处长于宗河谈及此事时,仍然感到非常遗憾。他回忆说,当时得到奥组委的信息后,曾广泛地和陶瓷生产企业联系、接洽,由于奥运纪念瓷对产品规格、尺寸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要求造型优美,所以唐山市最终一个候选作品也没拿出来,失去了竞争资格。

“归根结底是设计能力上的差距。”于宗河介绍说,目前唐山只有两个国家级陶艺大师,这和该市“北方瓷都”的地位很不相称。同为陶瓷生产大市的中国瓷都景德镇,目前拥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2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个,设计创作能力强,使景德镇瓷器市场竞争能力强、产品价格高。

目前,唐山市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一些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如果忽视了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将成为唐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短腿”。近几年,唐山市有50多家陶瓷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唐陶股份和惠达集团成立了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唐陶股份还建立了国内同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该市的陶瓷产品曾被“APEC”会议,香港、澳门礼宾府和中南海选为用瓷。

纪念奥运珍藏瓷 王锡良声明宣传“严重失实”


一对号称由大师王锡良和秦锡麟联袂创作的“荣誉·辉煌”纪念奥运珍藏瓷,数月来被广为宣传,但是,昨天本报收到王锡良先生的声明,指出宣传“严重失实”。

没有设计没有制作

王锡良的亲笔《声明》原文主要如下:“1.该套珍藏瓷不是我设计的,更没有参加制作,仅是在去年8月间应邀前去对已绘制好的作品看过一次。2.瓷瓶上的‘荣誉·辉煌’是应邀看作品时在宣纸上书写的,并没有说要用在瓷瓶上,对此我事先一点不知情。3.广告中所使用的我与秦锡麟合影作品照,属电脑合成。4.对于该作品,我从未在瓶上签过字。特此声明。”王锡良还在声明中称,具体事宜全权委托其子女王采、王秋霞办理。

5万元钱放在桌上

本报还收到了王锡良的讲话录音。他讲述了此事的经过。他说,最早是赵某的爱人到我家来,把5万元钱放在桌上。我说,无功不受禄。她说他们搞了一对瓶子,请你去看一下。我到他们那里,看到2件瓷器放在橱窗里,赵某说,奥委会已经审定,说很好,他花了很大的心血。他那么一说,我就没有发言,也没有提什么意见。他说奥委会已同意,我还能说什么。他要我当场写了他的公司名称,还有“荣誉”“辉煌”,但没说用在哪儿。他把瓶子放在我面前,说做个样子,我碍于面子也不好反对。后来他就在外面宣传。开始在景德镇时他言语还含含糊糊的,但后来在外面就乱说是我和秦锡麟合作的。我和秦锡麟老师半年没见了,哪儿有合作!他也没有提出来要我监制之类,更谈不上我同意了。

被逼无奈发表声明

王锡良先生在电话中向本报记者认可了他女儿王秋霞提供的资料,并再次强调,声明是他亲笔写的。他说:“我向来不喜欢和别人闹矛盾,何况我年纪这么大了,实在被逼无奈。”王锡良的女儿王秋霞还告诉记者,另一位被宣传为该瓷器的合作者秦锡麟先生也委托她做出声明,并将其声明传了过来。原文如下:“‘荣誉·辉煌’奥运珍藏瓷我仅从花(编者注:画)面装饰上进行过指导,提出过修改意见,不是我设计制作的。特此声明。秦锡麟2008.1.8”。本报记者试图联系秦锡麟,但因为他正在国外而未能联系上。王秋霞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她已委托上海中天律师事务所顾跃峰律师全权代理有关声明发表事项。

制作单位四点说明

据了解,早在本月10日,《江西日报》最早刊登了该报记者采访王锡良后所写的报道《“荣誉·辉煌”奥运珍藏瓷涉嫌侵权》。记者昨天在资料室查到了1月10日的《江西日报》,并看到了这篇报道。但是,在《江西日报》网站上却找不到这篇报道。从网上查到,推出这对珍藏瓷瓶的景德镇名人陶瓷精品研究制作中心在本月22日发表了《关于“荣誉·辉煌”珍藏瓷的情况说明》。说明指出:“最近,我们发现有国内个别媒体不了解事实真相,受到一些出于经济目的、怀有不良用意者的蒙蔽,未经调查,不顾事实地单方面发布或转载了题为《“荣誉·辉煌”珍藏瓷涉嫌侵权》的不实报道,对一些不明真相的收藏爱好者造成了误解,对我中心造成了极大的名誉损失。现我中心严正作出以下澄清:1.珍藏瓷由王锡良和秦锡麟老师设计,品名‘荣誉·辉煌’及题词‘盛世瑰宝,瓷国之魂’均由王锡良老师亲笔题写。2.珍藏瓷由景德镇名人陶瓷精品研究制作中心创意并出品。3.珍藏瓷由历史博物馆和景德镇文物局联合监制。4.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发布歪曲报道的网站及个人,我中心已委托律师调查,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说明》并称,最近,珍藏瓷“荣誉·辉煌”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中国文化部门权威专家评估当前估值已达12万元。

会议纪要传真未到

记者在1月25日上午电话联系了景德镇名人陶瓷精品研究制作中心,一位自称饶刚的主任接电话说:“王锡良大师对珍藏瓷的设计还是认可的,主要是他的儿子、女儿反对。儿子因对报酬不满,所以反对。可当时的合作有会议纪要作证。《江西日报》的报道失实,我们要打官司的。我们有很多证据材料,可以传真给你们。”记者随即将传真号给了饶刚,但到今天仍未收到对方的材料。

青花瓷款识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青花瓷的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云南青花瓷


“目前陶瓷收藏专业单位和民间队伍都对云南青花瓷比较青睐。每次大型拍卖会陶瓷成交量占80%以上。”目前民间收藏队伍或专业研究队伍对青花瓷的研究和品鉴都还有一定差距。

元明时除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等地曾一度烧制青花瓷。产品虽无景德镇青花的精致华丽,但质朴而率真,如布衣荆钗别存风韵。

云南青花瓷品种以大罐为主,另见玉壶春瓶、执壶、碗盘之类。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旧俗实行火葬,青花大罐作棺椁之用,在大罐中和罐外两侧用玉壶春瓶、碗盘等其他器物随葬。云南的曲靖、大理、思茅、丽江等地的古墓群都出土过元明青花瓷。这些和景德镇产品风格迥异的青花瓷经考古证明,属云南本地烧制。主要是玉溪窑、建水窑和罗川窑等处生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玉溪窑。

玉溪窑在云南省中部,距昆明约一百多公里,考古界对玉溪窑作过多次调查并建立了窑址博物馆。但大部分窑址未作宣传已垦作农田或夷为平地,殊为可惜。玉溪窑在元至正到明永乐、宣德间开窑烧瓷。有仿龙泉青瓷和青花瓷两大类。青花的烧制相当于元末明初,以碗盘为主,瓶罐较少。胎大多青灰色或灰白色,粗松且有气孔。釉玻璃质状,青黄或青灰色。青花采用当地的土青料,呈色不稳,青中含绿,青中含灰或青中含紫均有,见晕散和铁褐斑。施釉大多不及底,露胎处见明显的旋削痕。玉溪窑青花近年频见出土,云南友人曾持数枚残片相赠。经细观,其绘画笔法跌宕起伏,有奔石惊雷之势,极度夸张和变形的纹饰带有几分神秘,从中可以感受到原始艺术的野性之美。

网记者从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获悉,近年来云南的青花瓷受到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为增进大家对青花瓷的了解和品鉴知识,日前多名专家就此进行了研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永康介绍,一般说到青花,都会想到景德镇青花瓷器。其实近年来伴随着古窑址的发掘,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各地都相继有青花瓷器出现。

云南玉溪窑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掘出一条龙窑,出土了一些瓷器和碎片;建水窑发现了较大的窑口,已知的就有七八条龙窑,以青釉瓷和青花瓷为主;禄丰古瓷窑发现了精美的火葬罐。这些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收藏者的高度关注。

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文物产业集团总经理王昆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云南烧造的青花瓷器品种和数量开始增多,精品也不断出现。

康熙青花瓷


今天由网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康熙年代的青花瓷。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青花瓷鉴赏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编的顺口流说是“270年”仅是个概数。清代有10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为主。下面我就按时代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因为明代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所以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发色较稳定,基本上没有晕散,呈色是靛蓝色。我一开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后来请我师傅耿老看过后,他说这个花卉画法叫一笔点画,就是一笔画下,属于大写意。胎土是淡土黄色,质地较松软,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元末明初多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恐于瓷业无暇顾及,所以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总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别,在学术界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所以在鉴定当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说。这个酒盅口径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属于民间的小器。我得来的时候碎成九块,还有短缺,后来经过修复。这件东西说实在的很不值钱,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就这一件,基本上还算完整,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标本。在鉴定当中,我们就可以此为参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联想到永乐、宣德,所以我认为我这个酒盅是精彩的东西。洪武时期青花瓷产量少,也没有见到过书写官窖款的官窑器。据说那时有官窑器,但是没见过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见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说成假的是没问题的。

我除了鉴定还搞修复,我把陶瓷修复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复法。

2、其中第四步叫补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来后再把它的短缺与裂缝补平。“六步法”主要用于修陶器。至于修瓷器,一般仅用到第四步,后面的仿色和做旧两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今天我带来的复原瓷片,就是这样做的。

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苏泥勃青(或叫苏勃泥青、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进口青料,含钴和铁的比例较高,而锰的含量较低。发色浓重,易晕散,但散得自然。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出现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喜收藏的人将苏泥勃青简称为苏料。苏料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讲苏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我们这样看的话是黑颜色的,但是你迎光侧视的时候就不是这个颜色了。侧着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锡光。如果不是苏料的话,你迎光侧视还是黑光。所以大家再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侧着看。这个呈靛蓝色和出现铁钴斑的地方,一般咱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它的凸凹不平没有规律,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没有规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间的时候,比较大的那种器型,你摸着它也不平。但是那个不平跟这个不平不一样,这个不平没有规律。同治年间的你摸起来不平是有规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话里面叫作波浪釉儿。那个是釉子的问题,这两个咱们要给分开了。平心而论呢,铁钴斑的出现应该属于原料和工艺上的问题,就是不足。然而这种不足,在鉴赏者的眼睛里既不认为是美中不足,也不认为它是瓷不掩瑕,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像哥窑一样。大家都知道俗话说的蹦磁儿,就是上面开了好多片儿的烧坏了的瓷器。但是当时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这个缺点变成了优点,而且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在鉴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时候,这个铁钴斑是鉴定时候的依据,而且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这个碗叫作缠枝莲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碗上的青花是青蓝色的,就是蓝中有点儿泛青灰。颜色有深有浅,浓重处有钴斑。碗的胎子薄,一会儿我还要说为什么薄的问题。胎子薄,修胎很规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润。这个器足的外墙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这个地方叫作内折角,在内折角这个地方有积釉,颜色是虾青色的。足内的这个底釉儿是镶白色的,两处的釉子不一样,它泛白而且薄。所以这个碗我们可以认为是永乐中晚期的瓷器。苏料易晕散,所以用它来画细线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些细微的地方都不太适应。但用它来绘画大小的花朵或是枝叶呀,具有一定的特色。这一件叫作喜鹊登枝,它更能够体现苏料的特点。这个颜色显得更重一些,而且刚才我也说了它这上面的苏料的钴斑比那个明显。像这个画的喜鹊,很明显的就叫作晕散。它本来画的很清楚,但是因为这个料往旁边散,所以看起来有些模模糊糊。这就是苏料的特点。原来有人讲永宣不分,即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实际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还是能够分的。就拿这两个碗比较,这两个碗个头儿差不多。我们在鉴定当中有一种方法叫作手头儿。什么叫作手头儿呢?就是把这两个碗拿起来用手一掂,这个碗比较重一点儿,这个碗的手头儿就显得比它轻。为什么它重它轻,这就是胎子的问题了。永乐时候的碗腹部比较薄,宣德时候的碗腹部比较厚。这个怎么去判断它呢?有时候咱们拿笔写不出来,用嘴说也说不清楚。你要这么摸,你这么一摸,就摸出这个厚,那个薄。所以说永宣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能区分的。刚才我说的这个苏料,可能是郑和七下西洋给带回来的。到今天为止也找不到那个产地。后来因为郑和不下西洋了,这个苏料的来源就断了。在明前期的时候,具有这样特征的青花瓷也就逐渐地没了。

到了成化年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现以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崭新的面貌。咱们先对前面所讲的苏泥勃青料有一个小结。因为苏料它这个特殊的艺术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仿制。以后,明代的后期、清代、民国,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制。所以,有些人说他买到了宣德的东西,咱们说它是假的,他上当了。那么,对于这个苏料到底怎么样来断定它,就三点。刚才实际上我讲过了,咱们再重复一遍。第一,就是看这个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这怎么讲呢?因为没有这个苏料了,那么钴斑就出不来,怎么办?就用笔往上面点,用一些黑颜色的料往上面点。点出来的话你看着就不自然。第二,就是这个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说这个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还是深入到了胎里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绍的那个迎光侧视有没有锡一样的颜色。这三点请大家能注意。因为后来没有这个料,即使你再点染,说实在的你也达不到当初那个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请我去看东西,拿了这么大的一个碗。我就说你这个是假的,而且我说碗底下写了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他说:“您怎么知道的?”我说:“你这个是宣德碗。”“是呀,我这个就是宣德碗。”我说:“但是你这个碗是假的。”而且我更清楚,这种碗是在80年代的时候景德镇复制的东西。结果传来传去,就传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卖去了。据说他花了大概是5万块钱。

成化初年,据说这种苏料还有一点儿。但是这类的瓷器我还真没有见到过。成化时期的瓷器,大多数青花的艺术效果是淡雅柔和、缥缈脱俗的这么一种风格。这种淡雅沉静的风格是后人喜爱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个时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称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产生这种平等青青花艺术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青料的含铁量少,而锰的含量相对来讲比较多;发色稳定,或者趋于稳定,没有飘浮感;呈色是蓝泛青灰;这个时期瓷器的胎子是洁白的,釉儿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画出比较细的纹饰来了。所以色泽显得淡雅、柔和,给人一种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缥缈的感觉,使人感到这个成化瓷有一种神秘感。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在。

这件东西我管它叫作全株花卉图文碗。有人说这个碗上画的叫作秋葵,因为我不懂植物,这个是不是秋葵我就不敢说了。我就把它叫做花卉吧,全株花卉。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稳定的。呈色是蓝中泛点儿灰,蓝泛青灰,浓重处有黑蓝色。但是它决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质滋润,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学鉴定的话,要先看瓷片儿,你从瓷片儿上一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当中泛着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没有往下凹的感觉。这些都属于平等青的特色。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全株花卉。花卉应该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有根、杆、枝、叶、花,在其他任何的一个朝代之中,他们画的花卉都没有根,唯独成化的时候画的花卉有根。这是成化时期画花卉的特点。所以说有了这个特点,我们对于鉴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个证据。成化时期的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官窑器和民窑精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根据这件标本的图样,还有釉色、釉质、青花等方面来看都是成化民窑器。说实在的,成化民窑器精品比官窑器还难得。当时我得到这个瓷片儿的时候,对这块瓷片怎样断代我是比较犹豫的。它是不是真的成化瓷?尤其是后面这个款子,写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体比较潦草,也不规整。后来按照孙瀛洲老先生所讲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镜看它的款字这个地方。它的釉面儿里面气泡儿密集,像蒙蒙云雾。这种现象是成化瓷所特有的。出于慎重,我又请耿老过了目,耿老说这是成化瓷。所以这块儿残片咱们就把它定为成化民窑的精品。孙瀛洲先生对成化瓷有一个精辟的评价,他认为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笔画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鉴赏当中有一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对于瓷器来说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这就足以证明陶瓷界对成化瓷器的重视和珍爱。正是由于成化瓷器受到了后代人的青睐,所以从嘉靖的时候就有人仿制,以后历代均有仿制,一直到现在。其中以清雍正时仿的最精细,他们在葩、形、釉、彩、绘、款儿等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风格,效果相当不错,几乎可以乱真。

雍正时的瓷器有写“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赝品。因为它外边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时才有的。它的款子写得相当漂亮,但是与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绽就出来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写着“大明成化年制”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鉴定过程中,经常有人说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说不是,因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单纯看款子还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间的瓷器没有“成化年制”这样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制”。

在鉴定中还有一句话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这两个时期的瓷器不分,因为这两个时期的瓷器在质量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成化朝的皇帝叫朱见深,他在当太子时娶了一个妃子姓万,万妃比他大18岁。后来朱见深当了皇帝,没有把她立为皇后,但是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大于皇后。万妃曾经生了一个儿子,但是3岁就死了,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可能是处于一种嫉妒心理,后宫的妃子凡是怀了孕的她都要让人坠胎。后来朱见深在后宫的御书房见到了一个宫女,这个宫女是当初广东的一个小方国的公主,国被灭后就被弄到宫中当了宫女,结果这个宫女就怀孕了。万妃对一个宫女不是太注意,当显形以后万妃知道了,就命人用钩子把胎儿从母体中钩出来。钩出来以后就要弄死,当时被太监保护起来,宫女也被保护起来了。到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朱见深就感叹自己无后,此时太监就借机告诉他说,你有儿子。这不是我杜撰的,我查过明史,明史后妃传中有一段记载,上面说弘治皇帝头顶上有一块地方没有头发,是用钩子钩的。朱见深的儿子叫朱樘。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段历史呢原因是:首先,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很大,朱见深又很敬重万妃。万妃喜好小巧清秀的物件,其中就包括瓷器。明看成化,一看它的青花;二看它的斗彩,就是在胎的上面,比如想画一个鸟,可能只画腿和头,但身子不画,然后罩上一层釉去烧,烧完后由其他的颜色把身子补齐了再烧。现在最有名的是斗鸡碗、斗鸡杯、斗鸡缸,像这样的东西在拍卖行大概一对就一百多万。所以说当时成化的瓷器恐怕与万妃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朱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才当上皇上,他对民间的疾苦有所了解。他当了皇帝以后或多或少地减轻了一些民间的负担,对烧瓷也不再强令如何。这就形成了弘治时期所接受的东西大都是成化的,因为他自己没有什么创新,这就是成弘不分的一个原因。

拿出一个碗片这个是弘治时期的碗,我给它起的名叫“踏青舞蹈”,这也是民窑器。它的青花花色不太稳定,有晕散,尤其是口内的内沿更明显。呈色是灰蓝色,色调比较浅淡,釉面白灰色中间闪着青,足内折角是虾青色。足的外墙有两道弦文,两道弦文之间有距离。上边一道弦文比较轻淡,下边一道弦文比较粗重。碗的画面可能是8个年轻的男子,在这个碗片上可以见到4个,因为这是半个碗,所以可能是8个。他们身上穿的都是长衫,翩翩起舞,舞姿舒展优美,动作协调一致。背景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土埠,还画着很多的柳枝,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融融春日踏青的祥和气氛。这是一幅写实的民俗画,从整个画面看,文饰线条豪放秀逸,较之成化器显得深沉一些。画人物像从元代就有,那时大多数以画成人为主,到宣德时期也有画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间画男孩和年轻男子的题材就多了。刚才我指的这两条线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没有双线,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画的花,双弦文是从宣德时开始有的。再有鉴定时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时候这东西开始出现的,这很重要。在它出现之前的东西如果有了它还没出现时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这个就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双弦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这 两条线一轻一重,上边的轻下边的重。这种特点从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时很明显,而到了弘治时就不太明显了,再往后就没有这种特征了。所以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宣德时有双边线,成化规矩靠底边,上线轻细下浓重,直到弘治还可见”。“成弘不分”,确实很难分,但是有些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出区别的。例如,成化时期的花色是“蓝泛青灰”,而弘治时期的花色相对成化来说就要浅淡一些;成化时期的色调是灰蓝色,而弘治时期的色调显得比较深沉,弘治时期出现的铁钴斑比成化要多。刚才我们讲了明中期的平等青。下面我再说三点:第一,关于刚才讲的气泡问题。观察气泡,是起源于孙老先生,但是孙老所指的是成化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孙老没有讲,而且这件事我问过耿先生,耿先生说孙老没有讲过别的。我对气泡也仔细观察过,只有成化时期的瓷器特征特别明显,其他时期的瓷器上的气泡找不出规律。所以有人问我看气泡行不行,我只能说您自己总结,如果您总结出来,我想学反正我没总结出来。第二,胎色。由于烧制的工艺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讲,明代的胎色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对着阳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见,薄的完全可以看见。凡是明代的里边泛的都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有人拿来一件成化瓷,比较薄的,你实在看不出来就看里边,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个皇后,而且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厚照。这个孩子娇生惯养,弘治死了以后,他当了正德皇帝。17岁登基34岁就死了,一共当了16年皇帝。这个正德皇帝无所作为,主要是吃父辈的家底。所以他在瓷业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正德一朝的瓷器生产还是继承了成化的遗风。从青花瓷来讲,正德前期的瓷器与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过正德时期的黑斑显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没有了。此时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青料,一种叫回青,另一种叫石子青。据说回青产于西域,具体是哪儿不知道。

正德时期也有一些新东西,出现了新造型,例如锦墩、笔架、佛前五供,都是从正德时开始有的。在款子方面,出现了藏文和回文,回文主要是阿拉伯文。此外,仿制前朝的东西从正德开始。在这里我想讲一下仿品与赝品的区别,仿品从学术界来讲叫“寄托”。正德皇帝要崇敬他的前辈,所以要仿宣德瓷器。现在的仿品与赝品的区别是价格,这个碗仿的是成化的,卖的是市价,那就是真的。如果你按成化价买下来,就冤了。这样区分是因为瓷器没有假的,只要价格合理就不叫赝品。这是我对赝品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一共占了99年,将近一个世纪。在明瓷器史上又是一个突出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文饰也增加了。民窑的精品和官窑器基本相似,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回青是正德时期出现的,据记载,回青是进口青料。回青中的氧化锰含量很高,而氧化铁的含量很低。回青的特点是“散而不收”,就是花色散,所以它必须与石子青配合使用。石子青的特点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散与不散的混在一起使用,呈色就 有一点青中泛紫。但是据历史记载,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分为上青、中青、下青三个等级。上青主要用于混水,颜色清亮;中青用于设色,则笔路分明。这是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叫“双沟填色”,是成化时期出现的。就是先画两条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成化时期由于“双沟填色”的绘画技法刚出现,所以还不成熟,那时的双沟填色填的几乎与勾勒的颜色一致,有时分不清。到了隆庆时期,技法与配料都已经成熟,画的最好的是隆庆朝时期的。指着瓷片这块就是隆庆时期的,是真正的官窑。隆庆时的选料、精炼的技术都很纯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纯正稳定,呈色是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双沟填色。它的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器足内是六字双行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中锋运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严谨。我再说一个问题,指着瓷器这个是永乐时期的,底足里边的釉子发白,质量远不如器身。到了明中期,它的底釉与器身的釉完全一样,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洁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窑,民窑的精品也是这样。

我今天介绍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搞鉴定要从点到面进行突破,很小的地方就能反映出对与错。现在仿品仿得再好,在某些点上肯定与那时候的不一样。从底釉上来看,不管有字没字,与器身一样时,我决不会把它放到明中晚期。如果底釉比器身的釉还好,就不可能把它放到明中期去,只能考虑它是明中晚期的。到了万历时,回青虽然还在使用,色调与以前也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了。所谓明代走下坡路就是从万历时开始的,整个社会衰落瓷器生产也跟着衰落,而且此时回青的来源也渐渐的没了。所以到了明万历中期,瓷器的质量越来越差,到了晚期,大多数瓷器已经平淡无奇了。

在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

浙料的呈色是青中泛红,回青料是青中泛紫,这就是两种料的不同之处。在明天启时期用的主要是浙料和珠明料。此时把青花的料分出几个色阶,就是把青花料分出浓淡。在“双沟填色”刚出现的时候,只能分出浓淡两种颜色,到天启时就可以分五种颜色叫五彩青花。由于色阶多了,画面表现力也更丰富。指着一个瓷片这个叫“龙凤呈祥碗”。青花的呈色是灰蓝,以黑蓝色为主,其中有的地方模糊不清。它的灰蓝色里泛着一点红,釉面呈青白色,外边画的是一条龙和一只凤,里边画的是一只羊,羊在商代时就是现在的“祥”,所以我把这碗叫“龙凤呈祥碗”。釉面泛青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年,在这之前所有瓷器的白色地方都泛青。到康熙十年后,釉面都是白的。如果给你拿来一件明代的瓷器整个是白的,您就不要信。又拿出一件瓷器,这是垂钓图文碗,它的画风非常好,它的青花就是五彩青花,画面把远近都表现出来了。而康熙之前的画面,基本都是平面没有深度。

现有一种化工产品叫“氧化钴”,它的钴含量很高,发色沉稳,不晕散,呈色呆滞死板,画面显得生硬。所以用“氧化钴”仿制的明清作品,绝无味道,稍知青花原料的人,一看便知。

1、“九方五法”是讲者总结出的瓷器鉴定方法。“九方”是指胎、型、釉、彩、绘、足、款、社会和神。“五法”是闻、问、望、切、听。

2、“陶质文物修复六步法是讲者所定,即清结、核拼、粘接、补配、仿色和做旧。

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元 高38.4厘米

估价:RMB3500000----4500000 成交价:RMB6503794

此罐直口,颈部稍高,鼓腹,圈足。通体纹样密满,然层次分明,排列井然有序。肩腹两侧堆贴兽耳,有孔,可供串环之用,器身牡丹花瓣与瓣之问以串珠相隔,花叶硕大,具有元代纹样特征。青花缠枝花卉罐 元 高28厘米

估价:RMBl500000----2200000

此拍品1949年前曾藏于一加拿大银行家处,20世纪六七上年代先后在加拿大、日本展出。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 直径48.2厘米

估价:RMB6000000----8000000成交价.RMBl0582520

此盘菱花口板沿,兜腹圈足,口沿、内壁青花地留白凸起缠枝花开,盘心青花绘鱼藻纹。印花凸起纹饰是元代白釉、卵白釉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移植到青花瓷器上非常少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如此硕大的盘子,适应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应为元代景德镇窑专为西亚烧制的外销瓷器。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 44.1X5.5厘米

此瓶线条圆润流畅,通体绘青花纹饰。肩部为杂宝纹及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竹、松、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有宝莲纹。虽通体装饰各种图案,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元青花瓷中似可夺冠。青花荷鹭双耳罐 元 高37.9厘米

估价:RMB450000----600000

此罐上口缩颈,溜肩鼓腹,收胫浅圈足,肩腹之间饰两兽耳。其口、颈、肩、胫部绘画的卷草纹、缠枝花卉、双脚流云,仰覆莲中的火珠,大如意垂云山的折枝花以及主题纹饰荷塘鹭鸶,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题材,纹饰自然流畅,疏密得当,极富韵味。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


199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化“文革”瓷章是个宝,加入了收藏或经营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发掘德化“文革”瓷章中的精品、珍品、罕品。这些高级瓷章在“第二市场”即被收藏家高价购存,偶尔流入“第一市场”,一露面便被有见识的收藏家高价买下收藏了。前不久,笔者接到一友人电话称其从三明购得一枚小五角星浮雕章,我如有意购存,他愿送至家中。该章直径5.3厘米,其形其韵皆与红五星高浮雕大章一致。该章虽小,却是大章之母,应出自同一设计人员之手,弥足珍贵,遂以高价买下。

我曾于1996年9月发表《德化毛泽东瓷像章图谱》和《德化毛泽东像章概说》。时过境迁,如今德化章不论是内涵或外延皆丰富得多,德化章的收藏和研究渐入佳境,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比如毛主席各个历史时期头像系列(5.5厘米),当年只见到12种,现在已发现有20种,我集到14种,历经5年增加4种,收集难度可见一斑。再如心形异型章,当年只见到两种,属礼品章,极罕。如今已发现有10种,应属一套。不论是谁,能把这套章集齐,对德化瓷章的收藏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又如烤漆章,我在《概说》一文中,只说到十几种,现在综合几位藏家的藏品看,5.5厘米的约有70种,6.5厘米的大约有50种,而且,此类章可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系列,在系列中又可出现大套套小套的情况,小套能集齐已属不易,大套能集全就属难上难了。此外,在“诗词章”、“名画章”、“套章”等也都有新发现。

1997年至2000年,全国各地的像章,不论是金、银、铜、铝或竹、瓷质的都有赝品出现。至今,外省某地生产的新瓷章、新瓷版画仍然呈铺天盖地之势。前二年,泉州市面上也发现有少量德化章赝品,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为了防止它的蔓延以及提高鉴别水平,由我执笔写成了《德化像章及其辨伪》一文。当初,我们确定的原则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探索辨伪问题。文章在内部交流后,有一定积极意义。最明显的是市面上的德化章新品销声匿迹了。

德化瓷章,魅力无穷。不仅仅因为她的洁白无瑕和精湛工艺,还因为她蕴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等待我们去开发、去探索。当我了解得越多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对德化像章知之甚少,任重而道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隆重面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奥运青花瓷金银纪念章”隆重面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