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 导航 >

浙江建成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

浙江建成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古代浙江有名的瓷器 古瓷器鉴别

2021-05-20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近日已在浙江建成,并将于国庆后免费试开放。业内认为,该标本中心的建成对解决国内瓷器赝品的泛滥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古窑址标本中心面积达500平方米,分成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南宋官窑、其他窑口等几个区块,以时代先后作为纵线序列。以绍兴富盛、萧山进化窑址出土的印纹陶、原始瓷揭开浙江青瓷发展史的序幕。

“标本中心既是古窑址收藏、整理、展示中心,同时也是科研与信息交流中心。”浙江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赵幼强说,作为科研与信息交流中心,展厅内将设置多媒体电脑检索系统———全省古窑址概况一览表、全国重点窑口简介、浙江古代各窑青瓷精品简介、中国古陶瓷研究文章目录等均收入其中。此外还辟有专门的区域,用于展示全国其他窑口的瓷片标本。

“陶瓷专家云集,各时期各类型的瓷片几乎都有收集,并有强大的检索系统,这对解决国内瓷器赝品泛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赵幼强说,人们可以将自己所购买的瓷器与中心的瓷片进行对比判断真假。此外,中心正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将对多达上万种的各种瓷片的胎质、釉等进行微量元素测试,以形成鉴定数据库。“这对鉴别瓷器真假意义重大”。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窑址


泉州港在唐代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之一,宋元时期发展为驰名世界的贸易大港。从泉州输出的货物中,陶瓷制品占有很大的比重。至今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以及环印度洋地区乃至欧洲,发现大量中国陶瓷的遗存物,其中不少是产于泉州地区的古瓷窑。

泉州地区制造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很久以前,居住在晋江流域的古越族人就懂得烧制陶器。考古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都可以见到印纹陶片,一些地方还伴有青绿釉陶。这是泉州陶瓷生产的起源。

迄今为止在泉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窑址,是位于晋江市磁灶镇下官路村西双溪口处的溪口山西坡,始于南朝晚期延续至初唐的窑址。该窑废弃1300多年,地表已垦为农田。从周边遗留的瓷片和窑具及尚存1米左右的堆积层可以看出当年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产品以罐、缽、盆为主,碗、盏次之,还有盘、瓮、盘口壶等,器物胎质坚硬,施青釉,大多粗糙而笨重。唐朝至五代是泉州陶瓷业初步发展时期。现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窑址有18处,其中以沿海的晋江、惠安居多。产品主要有四系或双系罐、缽、碗、盘口壶等,胎质坚细且较薄,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褐、黑。与磁灶溪口山古窑址出土的陶瓷残片相比,质量明显提高。

泉州在唐代已步入对外贸易港的行列,至中晚期,出现“市井十洲人”的繁荣景象。五代时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相继割据长达数十年之久,海外贸易却有新的发展。王延彬任泉州刺史二十多年,“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称招宝侍郎”。《清源留氏族谱》记载了五代末年,泉州的“陶瓷、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还,民甚称便”。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泉州生产的陶瓷器物已是外销的主要货物。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代外销陶瓷》中说,波罗洲 之文莱发现的唐代两耳罐,与在安溪县出土的随葬品无异,马来半岛发现的唐代耳罐,也与在肖厝区山腰镇唐基出土的器物极为相似。这些实物资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时期泉州陶瓷业发展的状况。

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业伴随着泉州港的日益兴旺而迅速发展起来。陶瓷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海外贸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又直接带动陶瓷业的发展。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设立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事务。元代泉州多次设行省,海外贸易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泉州的陶瓷业在宋元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依托于泉州港而十分便利地把产品推向海内外市场。为了防止钱币外流,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规定凡买外货,“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这一规定无疑加强了陶瓷器物在海外贸易中的作用,必然要刺激陶瓷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南宋偏安江南,福建被视为后方,社会较为安定,北方因战乱或不满异族统治的移民来到这里,他们带来的新技术,也促进了泉州陶瓷业的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的陶瓷业生产,无论在规模或质量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至今在泉州地区发现的宋元古瓷窑已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永春、晋江等地,其中又以德化的宋元古瓷窑最为引人注目。

德化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正式置县,属泉州管辖。宋元时期,德化生产的青白瓷就以其质美量多而闻名海内外。现已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古窑址有42处,半数以上集中在城关周围的浔中、盖德、三班等地,其中以盖德的碗坪仑窑址和浔中的屈斗宫窑址保存较好。

湖田古窑址


湖田古窑址

坐落在我国宋代著名窑场、雄居青白瓷生产魁首地位的湖田窑遗址上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湖田窑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9月25日正式揭牌。此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建的湖田窑陈列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修,调整补充藏品,完善景点布局后,改为现在馆名对外开放的。在湖田窑遗址约40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至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遗存,它清晰地反映了700多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我国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艺术爱好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朝圣之地。

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在民窑博物馆目前确定的12处26万平方米的保护区范围内,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它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使湖田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海内外。

浙江省首个日用陶瓷质检中心论证会召开


日前,浙江省青瓷及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筹建方案论证会在龙泉市召开,会议原则通过该中心的待筹建方案。

龙泉青瓷产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龙泉市传统特色主导产业之一。现有青瓷企业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8家,日用陶瓷产品涉及陶瓷酒瓶、陶瓷茶具、陶瓷水杯、陶瓷碗、陶瓷盘、陶瓷茶叶罐等包装容器。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生产能力超过1亿件(套),2011年产值达9.04亿元。但由于缺乏权威的产品检测、技术支撑,龙泉青瓷的日用化、规模化发展受到限制,企业规模、产品研发、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存在提升瓶颈。

会上,以省质监局陈建良博士为首的专家组在听取了龙泉市质监局关于浙江省青瓷及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筹建情况汇报后,认为筹建方案定位合理、内容科学,建设方向明确,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此次也是为了打造龙泉青瓷产品传统经济,加快日用青瓷的发展,提升青瓷产品工业化、标准化水平,打响龙泉青瓷日用陶瓷区域品牌,龙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开始筹建青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该中心在基础设施、设备资源、检测能力、检测人员和质量保证方面已基本具备开展青瓷及日用陶瓷产品检验工作条件。专家组同时对该中心的人才引进、培养,设备引进等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前,检验中心总投资近800余万元,完成实验室环境装修近800平方米,购置各种先进仪器设备近200万元,检测设备已经全部到位,可以为青瓷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该中心拥有一个集质量检测、技术研发、出口检测认证、反技术贸易壁垒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青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检验能力覆盖了青瓷和日用陶瓷产品全部检验项目,设置了对青瓷原料的全化学分析、差热分析、热膨胀系数等18项重要技术参数的检验项目

这样,龙泉市日用陶瓷厂的厂长们这两天也去了一块心病,厂里的瓷土检验再也不用送到江西景德镇去了,因为龙泉市刚刚建立了青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系列的检验。这也是浙江省首个青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铜官古窑址(长沙窑)


长沙铜官窑又称铜官窑、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境内,为唐五代时期民窑,现仅存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釉下彩瓷器,证明了这里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88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遗址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长沙望城区铜官镇和丁字镇一带,沿湘江东岸分布,分铜官镇和石渚湖两大窑区。历史上长沙窑并未见于任何史书的记载,但据研究,它应从岳州窑发展而来,始于唐初,兴盛于中晚唐,而衰落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它是一处民间的瓷窑,早期以烧制盆、碗、罐、壶等生活器具为主,后来也兼烧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品和动物造型的玩具。其制品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不少出口,远销至日本、朝鲜、暹罗、南洋甚至西亚、非洲等地。

长沙窑早已废弃达千年之久,目前仅存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已发掘了19处瓷窑,最大的达万余平方米。不少遗址内瓷器碎片堆积如山(自古瓦渣坪的地名由此而来),最厚的达4米之多。其中较典型的是陈家坪窑,它是一座龙窑,依山而建,窑床为斜坡式,长34米,宽4米,坡度约20度。其火膛、火门和风道、烟道等均为砖砌,窑底部有多层烧结面,窑内还残存一些窑具。

长沙窑附近曾有着丰富的瓷土,部分采矿洞坑留存至今。现在古窑周边的制陶业依旧比较发达,部分小型作坊还在使用传统的工艺进行生产。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 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深6.5米,宽3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 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花草、云气、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伊朗、日本、印尼、埃及也都有发现。

把禹州建成中国陶瓷文化的中心


“禹州陶瓷文化遗址保存丰富,陶瓷文化在全国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次申报陶瓷文化之乡,应该说是实至名归。”在昨天召开的申报汇报会上,禹州的钧瓷文化获得“中国文化之乡”考察组专家的高度评价,“我们应该对这一文化遗产进一步地加以保护和开发,把禹州建设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中心。”

禹州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以来,就有先民在此制陶,已经发掘数百处窑址,分布之密集、品种之丰富全国罕见,反映了禹州在历史长河中在陶瓷制作方面取得的光辉成就。其中的钧窑遗址和扒村瓷窑遗址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钧瓷的制作工艺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形式,堪称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作为宋代的四大名瓷之一,钧瓷不但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近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对提升禹州形象、发展禹州经济,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昨天,考察组先后来到禹州市区和神垕镇,对古陶瓷窑、古钧窑遗址、古陶瓷遗存进行了现场考察,深入了解了禹州陶瓷文化原生性特征及社会影响,并对陶瓷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


扒村窑是黄河南岸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它位于禹州市浅井乡。该窑以烧制白地绘黑花瓷为代表,产品大多是当时民间常用物品。纹饰内容取自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禽鸟、文字、风景、人物等。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北方古代瓷窑的一个典型代表。过去很少见有文献对该窑产瓷记载,但是在民间发现的传世品很多,大都是宋、金、元时期的产品,它以白地绘黑花纹饰为主,其次是白地划花,翠青地绘黑花或印花,白地绘褐黑花,白釉、黑釉、绿釉、宋三彩、宋加彩等。过去人们往往把该窑的产品与河北磁州窑产品混为一谈,因此,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扒村窑进行调查。扒村窑的规模十分可观,西起虎头山,南起花果岗,北起扒村。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 800米,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据我们在扒村窑遗址调查发现的标本资料看,该窑产品种类繁多。全是民间实用器,碗、盘、盆最多,其次为瓶、罐、枕、炉、缸、杯等。白地黑花瓷是扒村窑匠师们在当时烧造的非常受民间欢迎的一个瓷种。在它的影响下,这个品种很快发展到邻近的老砦、边家坟、五家坟、瓦窑沟、猫儿朵等地瓷窑,在黄河以南形成了一个大型民间北方瓷窑体系。受其影响烧制白地黑花瓷的还有郏县黄道窑、登封曲河窑、密县窑沟窑等。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的同时,又创绘了一种白釉绘褐黑彩瓷器,使原本单一的白地黑花瓷又增加了多种釉彩品种。

扒村窑的产品比较注重装饰,瓷器上的纹饰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内容丰富。装饰技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凸线纹、塑贴、镂孔和加彩等。其花纹的种类有:牡丹、莲花、菊花等。

牡丹花纹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这类花卉常见于盆底或碗心,前者为白地绘黑花,后者为划花。

莲花纹:象征清廉洁白,出污泥而不染。莲花曾在佛教艺术中为“圣花”,后来逐渐成为工艺品上的常见装饰。在扒村窑宋、金瓷器的表面,如白釉黑彩盆、白釉刻花碗、白釉印花盘等,常以莲花、荷叶、水波装饰相映衬。有的在器盖上画—个舒展的荷叶及两朵盛开的莲花,空白地绘上水波纹以烘托,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风貌。

菊花纹:有的在白釉釉下彩器盖上绘一朵盛开的菊花,修长的花瓣向四周展开,给人以清秀不俗之感。有的在白釉酱彩盘心,分别绘以折枝菊花或缠枝菊花,手法相似,姿态互异,构成了别出新意的各式图案,极大地丰富了花卉内容的装饰艺术。这种花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逼真,充分体现出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

动物纹有龙、虎、狮、鹿、兔、鹅、雁、鹤,还有风景、人物等。

金元时期,扒村窑的生产主要以碗、盘、盆、瓶为主,碗、盘不仅产量大,而且式样多。有敞口、弧腹、小圈足,多数内外皆施白釉。有的在器里刻上花卉图案,有的在碗中写上一个单体字,有郭、净、清、雪、花、忍等。盆:全是敞口,浅腹,平底。瓶:主要为生活用品,但由于造型秀丽,式样美观,有些成为美化生活的陈设品。其造型可分为梅瓶、鹅颈瓶、荷叶口瓶等多种。梅瓶为小口,翻沿,宽肩,弧腹,下有小圈足,瓶身体长、秀美。这时期的盆和瓶器表多数为白釉绘黑花,很多在器身写有“招财利市”、“风花雪月”、“道德清静”、“春夏秋冬”等。字体显得遒劲豪放,既注重实用,美观大方,又有民间的艺术特色,颇受民众喜爱,故得以广泛流传。

屈斗宫古窑址


要了解中国的陶瓷,除了要了解景德镇的官窑,还要看看德化的民窑。德化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代表性窑口,目前已发现古窑址239处,贯穿西周、唐、宋、元、明、清几个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屈斗宫古窑址是德化宋元时期古窑的代表。

屈斗宫古窑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了,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直到1976年才真正开始挖掘。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经考证属宋元时代古瓷窑址。1981年10月,被编入《中国名胜辞典》。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列为“十一五”规划64处重点大遗址的保护项目。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1976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有17间窑址,出土800多件窑具和670件较为完整的器物。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为判定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德化瓷器的窑口和断代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 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宫古窑址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陶瓷文化】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


扒村窑是黄河南岸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它位于禹州市浅井乡。该窑以烧制白地绘黑花瓷为代表,产品大多是当时民间常用物品。纹饰内容取自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禽鸟、文字、风景、人物等。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北方古代瓷窑的一个典型代表。过去很少见有文献对该窑产瓷记载,但是在民间发现的传世品很多,大都是宋、金、元时期的产品,它以白地绘黑花纹饰为主,其次是白地划花,翠青地绘黑花或印花,白地绘褐黑花,白釉、黑釉、绿釉、宋三彩、宋加彩等。过去人们往往把该窑的产品与河北磁州窑产品混为一谈,因此,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扒村窑进行调查。扒村窑的规模十分可观,西起虎头山,南起花果岗,北起扒村。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据我们在扒村窑遗址调查发现的标本资料看,该窑产品种类繁多。全是民间实用器,碗、盘、盆最多,其次为瓶、罐、枕、炉、缸、杯等。白地黑花瓷是扒村窑匠师们在当时烧造的非常受民间欢迎的一个瓷种。在它的影响下,这个品种很快发展到邻近的老砦、边家坟、五家坟、瓦窑沟、猫儿朵等地瓷窑,在黄河以南形成了一个大型民间北方瓷窑体系。受其影响烧制白地黑花瓷的还有郏县黄道窑、登封曲河窑、密县窑沟窑等。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的同时,又创绘了一种白釉绘褐黑彩瓷器,使原本单一的白地黑花瓷又增加了多种釉彩品种。

扒村窑的产品比较注重装饰,瓷器上的纹饰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内容丰富。装饰技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凸线纹、塑贴、镂孔和加彩等。其花纹的种类有:牡丹、莲花、菊花等。

牡丹花纹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这类花卉常见于盆底或碗心,前者为白地绘黑花,后者为划花。

莲花纹:象征清廉洁白,出污泥而不染。莲花曾在佛教艺术中为“圣花”,后来逐渐成为工艺品上的常见装饰。在扒村窑宋、金瓷器的表面,如白釉黑彩盆、白釉刻花碗、白釉印花盘等,常以莲花、荷叶、水波装饰相映衬。有的在器盖上画—个舒展的荷叶及两朵盛开的莲花,空白地绘上水波纹以烘托,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风貌。

菊花纹:有的在白釉釉下彩器盖上绘一朵盛开的菊花,修长的花瓣向四周展开,给人以清秀不俗之感。有的在白釉酱彩盘心,分别绘以折枝菊花或缠枝菊花,手法相似,姿态互异,构成了别出新意的各式图案,极大地丰富了花卉内容的装饰艺术。这种花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逼真,充分体现出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

动物纹有龙、虎、狮、鹿、兔、鹅、雁、鹤,还有风景、人物等。

金元时期,扒村窑的生产主要以碗、盘、盆、瓶为主,碗、盘不仅产量大,而且式样多。有敞口、弧腹、小圈足,多数内外皆施白釉。有的在器里刻上花卉图案,有的在碗中写上一个单体字,有郭、净、清、雪、花、忍等。盆:全是敞口,浅腹,平底。瓶:主要为生活用品,但由于造型秀丽,式样美观,有些成为美化生活的陈设品。其造型可分为梅瓶、鹅颈瓶、荷叶口瓶等多种。梅瓶为小口,翻沿,宽肩,弧腹,下有小圈足,瓶身体长、秀美。这时期的盆和瓶器表多数为白釉绘黑花,很多在器身写有“招财利市”、“风花雪月”、“道德清静”、“春夏秋冬”等。字体显得遒劲豪放,既注重实用,美观大方,又有民间的艺术特色,颇受民众喜爱,故得以广泛流传。

扒村窑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无论是白釉、绿釉、黄釉或白地绘黑花、宋三彩、宋加彩等,釉下均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该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瓷构图比较严谨而繁密,釉调非常鲜明,可以说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但是也有些釉面不甚坚实,常有剥落失亮的现象,特别是到了元代,产品更为突出,但是在元明时期的器物画面上,看到的笔绘技法,要比宋金时期的绘画技法有所提高和进步。其特点是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时,受到河北磁州窑的技术影响,但它又具备自己的独特风格。它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种类俱全,既有高温的黑白瓷,又有低温的釉上彩。但该窑还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兼烧别样,虽互有交替,但各有侧重,在主流上泾渭分明,各有千秋。如果说当地钧窑开启了铜红釉之先河,在陶瓷发展史上曾放异彩,那么扒村窑可谓进而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和造型,更多地满足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该窑影响广泛,如白地黑花瓷的碗、盘、盆等器,长期以来为北方民间所喜用,但它的其他品种釉彩瓷器更是独具特色,有的已达到红如朱、白如腊、黑如漆、绿如翠的水平。这说明该窑在借鉴其他窑系的先进技术后,又在原材料质地粗劣的条件下,善于利用白色化妆土,做到了粗料细作,精益求精,合乎实用,经济、美观的大众需求,这是扒村窑最成功的一面。

扒村窑瓷器的绘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因格调朴拙粗犷,不为宋时上层人士重视,是很自然的。扒村窑匠师把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予以概括,用纯熟简练的笔触画在瓷器上,使人们首先对题材感到亲切,其次扒村窑的白地褐黑彩绘画装饰又是一种新型的瓷绘艺术。它把制瓷工艺和传统书画艺术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画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等。画面线条流畅,题材生动亲切,色彩对比强烈,为一般农村民众所喜闻乐见,构成了扒村窑的特有格调。扒村窑的装饰不拘一格,除常见的白地黑花以外,还有白地褐黑花,珍珠地划花、白釉红绿彩等,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如此丰富的装饰工艺,为其他窑系产品所难以比拟,因而能在河南地区宋代几大窑系中卓然自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浙江建成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浙江建成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