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全国首届孙瀛洲民间古陶瓷大奖启动

全国首届孙瀛洲民间古陶瓷大奖启动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5-21

陶瓷艺术。

近日,由全国工商联文物艺术品商会主办的纪念孙瀛洲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全国首届孙瀛洲民间古陶瓷大奖在兰州启动。本次评奖严格控制获奖名额,只设10名大奖。荣获大奖的10件国宝将在今年11月7日在京举办的第16届全国古博会上亮相。

孙瀛洲是中国古陶瓷鉴定之父,又是文物捐献大家。他生前曾将3500余件珍贵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馆,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顾问。他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面对数以万计的陶瓷藏品竭尽全力施展自己的鉴定才能,带领工作人员对故宫所藏陶瓷进行了重新鉴定,并协助博物馆为国家抢救性收购了大批文物珍品。

孙瀛洲被誉为新中国古陶瓷鉴定领域的奠基人,当年得其真传的弟子大都成为古陶瓷鉴定领域的泰斗和领军人物,包括全国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冯先铭、耿宝昌、汪庆正、叶佩兰等。

本次活动由兰州印象文化传媒集团和吕氏春秋博物馆承办。全国工商联文物艺术品商会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建文表示,此次举办大奖活动,就是要在当前古玩收藏市场比较混乱、文物鉴定缺乏公信力的情况下,弘扬孙瀛洲的爱国奉献精神,为民间文物收藏注入正能量。

此次大奖活动是一次纯公益活动,不收参评者任何费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民间残损陶瓷文物修复难


汽车坏了,可以去修理厂;家用电器坏了,可以到维修部;而瓷器、字画、古旧家具等收藏品破损了,怎么办?馆藏文物有专业人员保养、修复,民间藏家手里的残损文物该去哪里修复呢?随着民间收藏的兴起,这个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藏品修复难

辽宁藏家杨义方有个锦盒,内装20多块瓷片,将这些瓷片拼接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明代青花人物大罐。

为了修复这件瓷器,他这两年去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寻找修复人员,或被博物馆拒之门外,或因修复专家事务繁忙难得一见,只能无功而返。

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物,但完整且精美者总是有限,更多的文物在岁月流转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藏家的手里都有一些需要修复的文物。一些藏家认为,修复后的文物能够更充分展现其历史面貌,不仅带来欣赏美感,还可以提升其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得以长久传承下去。

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使民间文物修复需求日益迫切,但修复机构难以寻觅,修复人才严重匮乏,修复技术让人担忧,修复价格使人茫然……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藏家。

难在何处

要修复文物,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博物馆,因为那里有专业、权威的文物修复专家。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少且容易找到,“但博物馆一般不承接社会上的文物修复工作。”

业内人士说:“目前国家虽着力发展文物修复力量,但这些力量绝大多数致力于馆藏文物的修复,无法满足社会藏家的需求。”

博物馆既然难以进入,找民间文物修复机构又当如何?在互联网上搜索,几乎找不到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上海这样的重要文物市场,修复机构只有两三家,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北京某古陶瓷修复中心的张先生说:“修一件瓷器一般要一周时间,慢点儿的要半个月。现在每个月我们要修复20余件,加班加点也干不完,活儿都排到3个月以后了。每天都有人来咨询,但人手不够,只能有选择地接活儿。”

随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需求的扩大,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古玩市场可以偶见“古玩修复”的招牌。但据知情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民间的修复条件、修复技术难以达到保护性修复的要求,致使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出现再次受损的情况。

“有一些修复人员的修复是具有破坏性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告诉笔者,现在的民间文物修复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现象,如瓷器修复中使用不可逆修复材料,给下次修复带来困难;丢弃原件碎片,进行大面积配补;底色、釉色仿得不到位,造成变色改变原器风格等。还有的人以石膏充当缺片,这样虽然好操作、易塑型,但也存在着色难、无瓷器质感的问题。

藏家对文物修复的愿望是迫切的,他们也在寻求各种门路试图参与到文物保护修复之中。需求量巨大,预示着民间文物修复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但重重障碍使得民间文物修复之路崎岖不平。探索中前行的民间陶瓷文物修复市场该怎么办呢?

各方支招

“博物馆应该抽出一部分力量用于民间文物修复。”藏家杨义方对于修复机构难找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要解决修复人才的极度匮乏,需要增加实实在在的培训,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中国农业博物馆培训部主任李震建议。

而对于民间修复力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完善民间文物修复准入制度势在必行。

有关专家认为,“国家需要对新兴修复公司的技术水平、工作环境、安全措施等方面加以考察和限定。”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建议,国家有“工艺美术大师”,是否可以增加“文物修复大师”?

实行文物修复大师制度,树立大师的个人品牌,建立大师修复工作室,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修复行业。“形成专业的民间文物修复机构,未尝不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目前正面临技术退步的危险。“现在急需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受到更好的保护,也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修复意识。”

文物修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下去,而文物保护是先决条件,是要优先考虑的。

国宝级古瓷惊现民间博物馆


2013年6月8日,上海之根胡平文化发展中心会所百花吐艳、人头攒动。来自文化界、文物界、收藏鉴赏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及贵宾200多人汇聚一堂,观摩切磋,畅所欲言。

十点许,敦本博物馆隆重开馆,琳琅满目的收藏品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中最夺人眼球的当是胡平先生收藏的洪武时代的釉里红龙纹大缸,缸形敦实厚重,气魄宏伟;缸腹釉里红巨龙,落笔豪放,气势磅礴;颈部、底部翻滚的海水、如意的云气,肩部仰天莲、八仙纹等均笔意纵姿,神气清朗,恰到好处衬托出了意趣入古、鲜活如生的巨龙形象。明朝以红色为尚,开国伊始,洪武盛世,釉里红龙纹大缸恰彰显了大明帝国洪武时期的朝气、霸气,为朱元璋宫廷陈设、祭祀、盛物之用,难得一见,系国宝级孤品。

因此,孤品被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宁夏卫视、东方财经、香港NOW财经频道连续播放介绍几个月来,蜚声海内外。中国邮政部门又将此图形连同胡平收藏的其它十一件古瓷珍品,精制成邮票、明信片、电话卡纪念珍藏册,借敦本博物馆开馆之际,国家邮政总局领导特在此启动向全国发行仪式。

正当胡平收藏的部分古瓷图片被制作成邮票等“国家名片”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李知宴及同仁们,在胡平收藏的一万多件古瓷中,又发现了多件珍稀器物。

瞧,在敦本博物馆里吸引了众多目光的黑瓷就是件重器。那是由南宋时期的建窑烧制成的“黑釉兔毫金彩盏”(子孙满堂铭),底径3.5厘米,高5厘米,口径11.5厘米,为铁骨胎体,造型俊美,黑釉温润,凝厚润泽,手感极佳,为典型南宋风格。宋代流行斗茶,从皇帝到贵族、文人士大夫均爱用黑瓷为斗茶器具,建窑盏最受宠爱,宋徽宗特撰文备加赞赏,可见其名贵程度。其中金彩黑瓷兔毫盏更极稀少,国家博物馆均未展出过,今却惊现在民办的敦本博物馆,怎不令人折服叫绝!

同期在胡平收藏品中发现的展示在敦本博物馆的珍稀器物还有南宋建窑产的“黑釉油滴盏”、元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匜”,明朝景德镇产的“青花飞翼龙大罐”、清朝康熙时景德镇产的“五彩人物纹梅瓶”等。真是惊喜频频,美不胜收。

敦本博物馆里千姿百态的古陶瓷,各自带着时代的印记,以特有的语言诉说着历朝历代灿烂辉煌的人文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载体与标志之一的古陶瓷,将作为上海之根胡平文化发展研究的重点,敦本博物馆将络绎轮番展示胡平三十多年来收藏的古瓷大量精品,诸多珍品及若干孤品,同时敦本博物馆将不断开展文化艺术品展览、观摩、论坛、讲座、交流、交易等活动,以推进同仁交流合作,开拓创新,以提高国民鉴赏水平、文化素养,丰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实为上海之根雪浪湖度假村平添了一个靓丽的文化活动平台。

具收藏价值陶瓷作品评选征集启动


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执委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最具收藏价值陶瓷艺术作品评选征集活动8月14日在京启动。活动将邀请全国各地艺术家积极参与竞技和交流,共同推动陶瓷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骄傲,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千百年来,陶瓷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随着工艺、技术和信息的不断推进,陶瓷艺术百花齐放,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盛世收藏的热流下,艺术陶瓷也日渐成为收藏界备受推崇的艺术门类。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介绍了本次评选活动的有关情况。本次评选活动的作品征集工作8月初全面启动,在10月份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举行集中征集及收藏家与艺术家交流等活动,整个征集评选工作将持续到2014年12月份。为体现评比的广泛参与性,此次评选活动不设任何条件,全国各地所有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个人或企业均可报名参加。参赛作品在进行初评后,所有入围作品将于201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北京公开展览,在这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终审评定,并完成终评工作;获奖作品集由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在2014年12月份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举行全国最具收藏价值陶瓷艺术作品评选活动颁奖典礼,部分作品在文博会上展出并举行获奖作品集首发式等活动。部分获奖作品还将参加中国收藏家协会组织的全国巡展。

据全国最具收藏价值陶瓷艺术作品评选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李祥介绍,为方便报名和咨询,本次评选活动在北京和景德镇设立评选办公室,各地艺术家可登陆中国收藏家协会网站(http://)或中国瓷博网下载查看评选详细情况。

本次活动邀请冯远、龙瑞、叶佩兰、朱乐耕、刘远长、苏士澍、何炳钦、张学文、张忠义、张道兴、梅文鼎、郎绍君、余润德、岳峰、欧阳中石、郑闻慧、赵之硕、徐朝兴、徐里、徐庆平、覃志刚、萧燕翼、熊光楷等(按姓氏笔画排序)为艺术顾问。

罗伯健会长说,举办这样一个活动,不仅仅是要搭建一个竞技的平台,促进全国各产瓷区之间的互相交流,更要把最好最精,最具时代特色和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展现给世人,撬动陶瓷艺术收藏板块,打造艺术陶瓷收藏的风向标。诚挚邀请全国各地艺术家积极参与本次评选活动,加强收藏家与全国各地陶瓷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共同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执委会领导,全国最具收藏价值陶瓷艺术作品评选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张辉亮、李祥、雷军、洪阿林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新闻发布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陶瓷鉴定专家叶佩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博物馆鉴定中心主任岳峰研究员;《中国收藏拍卖年鉴》主编、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书画鉴定专家张忠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端培训部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书画创作名家导师班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油画创作研究生班导师余润德教授等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孙长林的藏艺品格


我国著名艺术鉴藏家孙长林先生刚刚度过了他的90岁生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让师生们学习和弘扬“孙长林精神”。

孙长林,1939年参加革命,1982年发起创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他先后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自己收藏的艺术品累计4625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无法估量。他说:“我认为,能够以个人的力量,将散落于民间的艺术品挖掘、收集、整理出来,返还于社会,以系统的艺术载体的形式返还于现代艺术教育,才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

保护、抢救大量国宝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当时大多数人还没有收藏这个概念的时候,收藏就成了孙长林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1960年,已经当了四年山东省外贸局副局长的孙长林,被任命为烟台地区副专员。目睹民间文物的破坏和流失,孙长林坐卧不安,他下决心要为烟台建一座博物馆。经历了几年周折,散存在胶东各县的文物珍品终于在“文革”前收归到了博物馆。如现在馆藏的明代唐寅的《灌木丛篁图》,是掖县赵家所藏,1963年征集时,画面破损严重,后经北京故宫专家揭裱修复,才将这件国宝精品抢救出来。再如现在馆藏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红衣佛像图》,是从黄县丁家收购的。当年发现丁家存有70多件旧字画,拟当作烧柴用,孙长林先生得知后,立即拨专款将这批字画全部收购,《红衣佛像图》便在其中。后来著名文物鉴定家张伯驹到烟台时,见到这幅画大为震惊,连呼“世界第一”,并说:“这幅画我寻找了四十多年,认为早已经流失海外,没想到竟然完好地收藏在烟台,真是万幸!”这些珍贵的藏品随后经历了“文革”的浩劫而得以保存,博物馆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1972年,孙长林调离烟台的时候,为了充实馆藏,他还把自己的多件珍藏捐赠给博物馆。这个时期,他的孩子们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如今的烟台,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叫孙长林的人和这座博物馆的故事了,但这座城市一定会因为拥有这样一座博物馆而生出一份长久的骄傲。

毕生藏品“返还于社会” 走进孙长林艺术收藏馆,深深吸引着观众的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藏品,还有这些藏品所凝聚的孙长林老人几十年收藏寻觅的甘苦与付出,以及无私奉献的孙长林精神。

孙长林艺术收藏馆展出了他半个多世纪收藏的部分中国书画、雕刻、民间玩具等艺术品,其中有从明代至现当代的中国书画艺术大师包括徐渭、朱耷、董其昌、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李苦禅等人的顶尖作品。除此之外,在拓片、年画、陶瓷等领域,孙长林也有系统和规模的收藏。这些藏品体现了孙长林独特的鉴赏力和文化品位,也体现了他在艺术界的朋友之广泛。

朋友馈赠毕竟只是孙长林藏品的一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藏品是需要花钱的。早些年的东西比较便宜,别人当作“四旧”,他却如获至宝。尽管如此,日积月累,也常常使他入不敷出。然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却最让孙长林感到欣慰和踏实。

收藏毕竟是一件花钱的事,他也斤斤计较,他也肯花大价钱,他也曾被人欺骗。收藏对于孙长林来说,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愉悦,是情操的不断纯化和提升。

1994年,北京破获了一起盗窃杀人案。在案件审理中,两个盗贼供认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就在他们抢劫一个青年画家得手后,又假借孙老朋友的名义,到孙老家中请求帮助鉴定一件文物,打算伺机下手。但没想到善良的孙老不但对他们毫无戒备之心,还热情地拿出自己的藏品,苦口婆心地向他们传授鉴赏知识。面对这位慈祥的老人,两个盗贼居然良心发现,不忍心下手而悻悻离去。其实,盗贼永远无法理解孙长林更为博大的爱心和奉献的情怀。

2001年,孙长林先生将自己潜心收藏的160件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的陶瓷系列藏品,无偿地捐献给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2年孙长林先生八十寿辰之际,又将民间年画、汉画像石拓片、民间玩具等再次捐献,累计捐赠藏品4625件(套)。大义之举,体现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将孙长林捐赠的藏品实现“返还于社会”的归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专门建立了“孙长林艺术收藏馆”,分设陶瓷、民间玩具与年画、画像石拓片三个陈列室,供师生、学者和社会人士参观与研究。2008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别设立“孙长林奖学金”,作为学校的最高荣誉,奖励品格优秀、成绩突出的在校生。实践证明,捐献藏品的义举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孙长林艺术收藏馆不仅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平台,也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名片。

市收藏协会举办 民间陶瓷收藏展


深圳商报讯(记者聂灿)5月19日上午,由深圳市收藏协会主办的“民间陶瓷收藏精品展”在福田区档案大厦首层收藏协会会所展出。展览所展作品均为协会会员收藏精品,向广大藏友展示陶瓷魅力的同时,更向观众介绍古陶瓷的相关知识。

据深圳市收藏协会会长韩昌晟介绍,本次展出的陶瓷艺术品大多数属首次亮相,其中一个“元青花贴塑镂空加彩鹦鹉纹执壶”配“鹦鹉杯”尤显珍贵。此执壶器身为玉壶春形,饰青花缠枝花卉,下部绘莲瓣纹,正、背面饰有桃形镂空鹦鹉纹的加红彩贴塑两块,极显华贵。配套酒杯,园塑有一鹦鹉造型环抱杯体,其鹦鹉尾部自然成柄,十分生动。

韩昌晟表示,为配合展览,主办方还在当天邀请学院教授曹建文做题为《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天价拍卖谈古陶瓷收藏》讲座。活动结合现在收藏市场的宠儿“斗彩鸡缸杯”深刻分析现在古陶瓷收藏的重点及误区,让市民在保持浓烈的收藏爱好的同时谨慎考虑如何提升收藏水准。

韩昌晟透露,市收藏协会将在年内举办多场“收藏文化进社区及民间收藏文化知识讲座活动”,帮助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收藏意识和理念、了解收藏知识,掌握鉴赏技巧,并激发藏友的收藏热情,引导收藏文化健康发展。

战国礼器藏身民间


专家正在对市民收藏的瓷器进行鉴定。

“这个碗是真是假?”“这块玉有没有收藏价值?”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山市博物馆组织该市博物馆系统和相关方面专家在孙文西路步行街广场举行免费鉴宝活动。众多古玩爱好者带着自家宝贝,前来一辨真伪。经专家鉴定其中约有七成为真品,其中个别品质较好。

现场,多位专家一字排开,分玉器类、陶瓷紫砂类以及杂件类为市民免费鉴定。一位来自古镇的收藏家小心翼翼地掏出三件“宝贝”,这三样宝物分别是一块陶瓷璧、三足鼎以及青花碗。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院副院长余乃刚经过仔细辨认后表示,这三样古物分别是战国陶璧、春秋战国时期三脚鼎、明代晚期青花瓷碗,三件宝物均是真品,且都属于质量比较上乘的藏品,价值在数万元到十余万元之间。

记者在现场发现,除了大多数带着“宝贝”前来鉴定的市民外,还有不少是来向专家“取经”交流的,想借此难得的机会同专业人士多多交流扩充自己在收藏爱好上的知识。热烈的讨论有时候可急坏了后面排队等着鉴宝的爱好者。

据粗略统计,当天上午有30多名市民携带30多件宝贝前来鉴别。经过专家初步判断其中七成为真品,三成是赝品或仿制品。

民间谚语说钧瓷


自古以来,烧制陶瓷就是禹州人养家糊口的重要选择,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对“陶瓷生金”的憧憬,对“陶瓷莫测”的畏惧,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陶瓷崇拜。而反映这种崇拜的各种观念、思维,鲜活地表现于当地妇孺皆知的具有经验性和富有哲理性的谚语之中。在我国五大名窑--钧窑的诞生地河南禹州神垕镇--钧瓷之都,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

轮子一转,有米有面;

别说种庄稼,给官也不干。

上面说的轮子,指的就是制作陶瓷胚体的轮车。

在旋转的轮车上手工制作泥胎

敬与畏 “神垕神钧,日进斗金”;“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不仅在古代,而且也在当代。“钧”价的昂贵造就了一批批一夜暴富的幸运人士。他们由陶瓷脱颖而出,也因陶瓷而名扬四方。就在这些幸运人士无声的召唤下,越来越多的人敬奉陶瓷、投身陶瓷,期待过上“轮子一转,有米有面”的好日子。

然而,窑变的难以预测,决定了并非所有烧制陶瓷的人都能得到幸运的结果。预示,“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是死是活,全靠烧成”的哀叹悠然而起,陶瓷艺人们只得吧命运的主宰权托付个“仙翁”和“圣母”。“托仙翁窑中放宝,仰圣母火里生金”、“金火圣母炉中舞,神钧宝瓶火里生”,就是这种期待和无奈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对于“钧瓷”,艺人们更具敬畏之心。一方面,真切地知道“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含义;另一方面也清楚地了解“要想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的险境,因而催生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风俗:“钧不殉葬”。

钧瓷马踏飞燕(炉钧版)-王现锋-正玉钧窑(限量烧制300件)

苦与乐 烧制陶瓷的原材料都在山里,需要镢头挖、铁锨铲、扁担挑、驴车拉,无疑是一项重体力的劳作。

东山煤,西山釉,

北山瓷土处处有。

踩泥跐着走,走出菊花头;

揉泥不沾手,揉成蝎子头。

制作陶瓷不是单纯的体力付出,更需要只会和灵气。这项费力劳神的生计,应当属于苦活的范畴。不过,这项活计却苦中有乐。艺人们怀着“一窑一乾坤”的梦想,以及“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期盼,留神“添煤忌成堆,成堆瓷发黑”一类失误的发生,热切地等待窑变的神奇。不少如痴如迷的艺人,即便倾家荡产,也乐此不疲。他们坚毅地相信,“钧瓷成对,窑变无双”的奇迹总会出现。一旦“捞着”,将生辈子吃喝不愁。

葫芦-李朝斐-钧都坊

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独;

三天不添锅,捞着吃整桌。

穷和富 用现在的话说,陶瓷制作(尤其是钧瓷制作)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哪怕是富裕人家涉足,倘若烧出的成品都是“驴肝马肺雨后晴”一类暗淡的色泽,那就意味着血本无归。从天上掉到地上,富人即刻成为穷人。反之,假如烧出“不是天然不入画,看过一回醉一回”的上品,穷人也能很快出人头地。

画山画水难画云,制青制花难制钧。

陶瓷世界千般好,唯有钧瓷窑变巧。

莫测的窑变犹如一道充溢魔法的沟坎,鬼使神差地让“穷”与“富”彼此跳跃。古时候,就有“神垕钧瓷甲天下”的说法。“世人莫道黄金贵,不如神垕一把泥”;“神垕聚宝盆,泥土变成金”。当然,滚滚的财源只是流进了大窑主的腰包。出力流汗的窑匠们唯有唉声叹气的份:“富了公子哥,穷了老匠人。”

太平尊-孙新要-钧宝坊(柴烧)

进与守 禹州陶瓷的演进,始终没有停止过“进”与“守”的此长彼消。“钧不盈尺”的金科玉律,“窑变出天然”的虚妄无为,这些“守”的规矩显然无法阻挠“进”的脚步。如果说“冬冷夏热春料峭,金秋烧钧正当时”,是对烧制节令的客观认知;那么,“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呈岚”,就是对瓷品画面的炽热追求;而“云作霓裳霞作衣,铜口铁足”。“青如天,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则是对制作工艺的锐意进取。

正是由于历代陶瓷艺人不懈的进取,才让“瓷都”禹州闻名遐迩。“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在这里,陶瓷早就形成集群化的产业态势。“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可以想见,投资者和从业者是怎样的众多。“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可谓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亲不亲,禹州钧”。是“钧瓷”扩大了禹州同外界的联系,它是纽带,它是桥梁,古今如此。

“当代陶瓷不输古陶瓷”


过去收藏界有些人说起张海国时,口气有些不屑:“哦,他是玩新瓷器的。”在他们眼里,只有古代陶瓷才值得收藏。

最近,有关方面为张海国举办陶瓷生涯50年回顾展,人们领略到张海国超前50年的前瞻眼光。现年70岁的他不仅收藏有当今景德镇陶艺界最顶级大师、名家的作品,他还往往是这些大师最早的发现者和推介者。50年前,他就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文章,介绍当时的“年轻”陶瓷艺术家周国祯,这是他第一篇介绍景德镇陶艺家的文章,也是报刊上最早介绍周国祯的文章。至今,他已经为海内外百余家报刊撰写了3000多篇共计百万字的陶瓷论文、专访、随笔小品等。

张海国的陶瓷之缘始于50年前,他从上海考入学院。后来他被分配到轻工业部研究所,担任国家用瓷(现被收藏界称为“现代官窑”)的研制。在回顾展上,记者看到了他撰写的陶瓷专著《古陶瓷鉴赏与收藏》《中国古陶瓷珍赏》《民国瓷鉴赏》《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但张海国最为推崇的还是当代陶瓷。他认为,中国古代陶瓷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但当代陶瓷不输古陶瓷,现代陶瓷还有很多胜过古人之处。

他举例说,譬如现在陶土和釉料的提炼和制作更为精细,窑温控制更为稳定,许多过去没有的高温釉彩开发出来,如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工艺就是过去没有的;现在的陶瓷艺人大多是艺术院校毕业,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陶瓷艺术的信息及时交流,也有利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所以,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正呈现巨大潜力,是有道理的。但他也提出,陶瓷艺术创作也出现过于商业化和媚俗化倾向,“名家”“大师”如雨后春笋,鱼龙混杂。仅以景德镇为例,“高级工艺美术师”就有1000多人。如何从中发现真正具有艺术造诣的陶艺家和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现代陶瓷收藏对“鉴赏眼力”的要求,恐怕不亚于古代陶瓷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