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 导航 >

陶瓷文化:老窑瓷: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陶瓷文化:老窑瓷:宋代官窑瓷器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陶瓷文化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1-07-05

【www.taoci52.com -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对艺术十分爱好的帝王,他在位几十年曾写下了无数的对各种艺术品的赞美诗词,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从这首诗中,人们亦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均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所以考古界无法考证,这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是一件憾事。

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也就是南宋初年,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古朴精致

官窑既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而且又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

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洗,其釉色很相近,就连风格也颇为类似。特别是釉色,北宋大观年间的瓷器,多釉色莹润,其中又以月白、粉青最为盛行,部分翠绿其次。但有不少器型多仿古,常见的仿古礼器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弦纹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点是,胎体较轻,以支钉烧制,色呈紫褐,釉面较厚,见冰裂纹大开片,底足露胎,呈铁黑色,沿口因釉层薄而呈浅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官窑瓷器则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而且价值不菲。

器型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系采用澄泥,制作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是官窑瓷器千百年来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根本,后人绝难仿造。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是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正因为官窑瓷器具有如此的精妙之处,因而其文物价值与经济价值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佳士得在一次春拍中推出的一件南宋"粉青色琮式瓶",最后以25.3万港元成交;而北京翰海秋拍会上推出的一件宋代官窑琮式瓶,更以902万元人民币成交,令人惊叹。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官窑瓷器有哪些特点?


宋代官窑瓷器有哪些特点?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剔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的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目前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

南宋时先后设立了“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采用刮釉垫烧时,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至今杭州凤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南宋官窑郊坛下窑址等历史遗迹,现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陶瓷文化】浅析宋代官窑真假


笔者经多年的观察,就雍正朝仿宋代官窑器与真品之间的差异,作一些粗浅的比较,借此与同好互相切磋。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只要是收藏者都知道在中国千年的文明中宋代官窑瓷器一直是艺术品职业中的风向标,不管什么层次的买家对于宋官瓷器的热爱那是史无前例的,每一件官窑瓷在拍卖中的表现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那么怎样分辨官窑瓷器的真假的,接下来我们基正本解析宋代官窑瓷器。

1、器型和概貌:宋代外型。大多用来祭祀或摆设,也有有些日用百货。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支配)釉也不太厚(0.8毫米支配)适中型等。釉色缤纷。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类似哥窑瓷简略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运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有些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支配,薄者3毫米支配。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格外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现已说得很了解:“澄泥为范,极点精巧”,即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格外细腻精巧。而澄泥,格外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釉质分三类。榜首类为失透润泽型。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不见,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榜首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表面上,有如酥光润泽,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即是釉好。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在榜首、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格外是有些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充溢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斓,擦不掉,这是因为釉中含有玛瑙因素,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屡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格外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一样,颜色缤纷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碧绿、月白等色居多,其间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碧绿等色最为引人。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详细分三种,榜首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会集。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构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曲折回旋多改动,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榜首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归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间有一些较特别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一样,这种叫法不一定适合)。这类器物釉层比一般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

老窑瓷 | 仿古瓷器巧识别


提起瓷器收藏,就不得不谈一下仿古瓷。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对历代的仿古瓷有了一些认识。下面笔者就把这些小知识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识别仿古瓷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力。你如果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便可以把仿古瓷和现代瓷区分开来。

一是要注意器物的造型。一般说来古瓷古朴,形制自然,并具有某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如康熙时代特有的器型观音瓶、棒槌瓶等。

二是要细看釉面光洁度。古瓷釉面往往很润泽,无现代瓷上的刺眼浮光。部分古瓷还有蛤蜊光。

三是要分析颜料。古瓷用料与仿古瓷不同。如康熙青花采用国产浙江颜料,色彩十分艳丽,具备了青花分五色的特点。

四是要看画功是否精致。古瓷釉面富有层次感,花卉、飞禽栩栩如生,带有时代韵味,形神兼备。如雍正时代的鸡翅凤、壮婴图等。

五是要掌握底足的特点。古瓷底足往往露胎,表面可见米黄色护釉胎,有自然磨损痕迹;底足相对规整,圈足圆滑。如康熙时代的“泥鳅背”和“糯米胎”尤为明显。而仿古瓷底足露胎松散,无护胎釉,过于规整,多为平足。

六是要识别落款的方式。不同朝代的官窑底足有不同的款识。如康熙和雍正时代大部分为六字楷书蓝款,也有少量的篆书红(蓝)款。

七是要借助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面气泡。真品古瓷气泡大小不一,间距较舒朗;而仿古瓷气泡一般细密,无自然风化的斑点,更无舒朗之感。

清雍正仿宋代官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雍正仿宋代官窑瓷器有什么特点?“官窑”瓷器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约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由官府直接造于汴凉。宋代官窑有新官、旧官之称,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宋代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起初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来则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其中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且带有黄黑线的为上品。若论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宋代官窑瓷器虽只占宋代瓷器中的一小部分,但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得其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宋官窑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烧造温度稍高于汝窑,因此其釉面的玻璃质感稍强于汝窑。官窑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亦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种类。釉面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亦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既能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又能使胎釉结合更加牢固,烧成后,底足露胎处显酱黑色,口沿处由于流釉的缘故呈浅紫色,即所说的“紫口铁足”。从装饰来看,与汝窑相仿,多素面无纹,仅个别器物有弦纹装饰。器型多仿古代青铜器,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清雍正时期是仿宋代官窑最为猖狂的时期,广大藏家鉴定二者,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釉质

宋代官窑瓷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且明亮,累叠密集,如“聚沫攒珠”。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釉色为主。

后世中,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且疏,釉表透明光亮但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部分甚至接近亮白。

二、纹片

宋代官窑器纹片分大小开片,大开片纹痕长且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小开片的瓷器中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

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相差不大,但未见牛毛纹者。纹痕颜色单一,以黑色或浅黑色为主。

三、胎色

官窑胎色以灰黑或深灰色(紫灰)为主,均色深,故又称“黑胎”,“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也完全依赖于胎色。

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则以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为主,也使得其所制瓷器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形成不了紫口铁足。

四、底足

从底足来看,宋代官窑器可分为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

雍正仿宋官窑器除足根施以酱釉外,足部修胎则较之宋代官窑精细规整许多。

鉴别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别

我们在鉴定古代器物是常常会说“东西会说话”,也就是说,器物的形象会说话,它会告诉收藏鉴赏者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能简单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应该是器物所内蕴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所阐述的天人相与的命题,是我国哲学发展在宋代的一种创造性的历史积淀,它对有宋一代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宋代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宋代官窑瓷器并不华丽,釉色单一,很少有纹饰装饰,却又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端庄肃穆和庙堂之气。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诞生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宋代官窑瓷器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讨论宋代官窑瓷器的这种内在气质及其不可仿制性。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中,贯耳瓶是出现频率较多的器型,不仅宋代的官窑器有贯耳瓶,宋代五大名窑的其他窑口也有这类器型,其影响所及直到清代都有仿制的贯耳瓶出现。但不同时代的贯耳瓶,在外形上虽然形似,其内在气质却完全不同。

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别

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别

在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贯耳瓶的身影(北京故宫收藏的宋官窑贯耳瓶,台湾故宫收藏的宋官窑贯耳瓶)。这两件贯耳瓶,其基本造型都是敞口、粗颈、扁腹、高圈足,颈两侧有筒形耳,虽然在器型上略有不同,但都显得古朴庄重。即使是南渡后烧制的官窑贯耳瓶,其基本形状还保留着这种皇室特有的庄重(南宋官窑贯耳瓶)。论者都把这种贯耳瓶称之为仿青铜壶的式样,以示其为文化传承的产物。这种贯耳瓶器型的传承历史和文化内蕴仅仅如此吗?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我们把宋代贯耳瓶的烧制者比作诗人,那他们创作的贯耳瓶形象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想强调的是,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艺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华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不是从青铜器开始的,它有着更为漫长的历史渊源。这种以干净利落的线条勾勒出的厚重丰润的体态,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陶器艺术中就已经得到证实,它的重现是在宋代丰腴的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再生。如图中的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兴博物馆的展柜中注明了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谁都可能认为这是一件宋代的陶器。这不是器型的巧合,而是文化因子的传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这种看似巧合实为传承的文化现象。宋代的贯耳瓶,以无形的线条映衬厚重的丰润,它所再现的不是人类童年的稚拙,而是中国文化成年的富态,这种富态是以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为基础的。数千年的传承所积淀的不在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器型的内涵。这种内涵,无论是清代的刻意,还是现代仿品的滥情,都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这点上来说,读懂宋代官窑瓷器所积淀的历史,就能读懂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

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别

同时,贯耳瓶线条的浑圆敦厚,是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在鉴定古代器物时,常常会说“东西会说话”,也就是说,器物的形象会说话,它会告诉收藏鉴赏者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能简单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应该是器物所内蕴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所阐述的天人相与的命题,是我国哲学发展在宋代的一种创造性的历史积淀,它对有宋一代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毫无疑义,宋代贯耳瓶的造型和线条,也受到了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器物造型的积淀和文化的积淀是同步的,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看似相似的器型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不同,比如清代生产的贯耳瓶的线条就是挺直张扬的。(清代乾隆贯耳瓶和清代道光贯耳瓶)

宋代官窑瓷器是宋代尚古之风的再现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的器型中,熟悉我国礼仪文化的学者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特征带有明显的上古时期的青铜器的风韵,具有浓郁的庙堂风格。如图7南宋官窑鼎式炉的造型带有明显的西周青铜鼎的特征,而图8南宋官窑觚则有着商代青铜觚的造型特征,这种共同的器型特征反映的是器物所溢满的庙堂之气。

为什么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会和上古时期的青铜器产生强烈的共鸣呢?冯先铭先生说:宋代官窑瓷器“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者甚多,显然是受北宋徽宗朝帝王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影响,这类仿古器皿只能是作为宫廷陈设用品而生产。”同时,除了宋代的尚文复古之风以外,瓷器生产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宋代官窑瓷器的鉴别

在商周时期,相当数量的青铜器是作为礼器出现在重大的祭祀场合和国家礼仪上的,不管这些青铜器的类别和造型特征有多少变化,它的总体风格总有一种庄重肃穆之美,其中还带着些许威严和狞厉。这种因祭祀需要而塑造的审美风格,是青铜器型很为特殊的造型特征。那么为什么这种庄重肃穆的审美风格会出现在相隔千年之后的宋代呢?这和瓷器的发展和成熟有关。汉唐时期,瓷器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不仅表现在瓷器的生产工艺上,以及器物的艺术造型和审美情趣的异同,还因为汉唐之际的瓷器表面的装饰风格和庙堂之需有着一定的距离。汉代工艺上的不成熟,使瓷器还不能达到祭祀的要求……

陶瓷文化:老窑瓷:古陶瓷“汉三彩”的主要特征


中国最早的古陶瓷“三彩”釉陶雏形诞生于汉代,汉三彩是在制作低温铅釉陶器技术广泛运用并不断成熟基础上,从单色釉品种演化创新出来的。汉三彩”的出现,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单一的局面,是汉代陶艺大师对釉色装饰艺术的大胆创新,是艺术品位和风格的升华。“汉三彩”为以后“唐三彩”的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从直观上判断“汉三彩”,其主要特征为:在同一件釉陶上,出现绿﹑黄以及两种以上釉色交融、混合过渡、互浸浊色,这些色彩的分布给人以“三彩”或“多彩”的感觉。

另外,“汉三彩”、“唐三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

一﹑烧制工艺大体一致,无重大差异。

二﹑使用目的一致,主要为随葬明器。

三﹑同为陶釉,胎质属性相同,都为陶土制作。

四﹑釉质基本属性相同,同为含铅低温釉。

五﹑装饰目的相同,即通过匠人有意识施釉,使其窑变出多种色彩于一体,以达到美化装饰器物的直观效果。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汉三彩”还带着初始时期的风味,釉色的品种变化还无法与釉色斑斓﹑色彩丰富的“唐三彩”相比。

在民间收藏日趋蓬勃发展的今天,汉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汉三彩”实物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无理由漠视“汉三彩”的存在,而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客观﹑公正的研讨氛围,来发掘和光大“汉三彩”这个祖国古陶瓷文化中的瑰宝。

宋代瓷器的特点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如婴戏纹,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肤稚嫩,情态活泼的童子置于花丛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树折花,追逐嬉戏,真切动人,生活气息甚为浓厚。

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为元明清瓷器发展的高峰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老窑瓷:宋代官窑瓷器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老窑瓷:宋代官窑瓷器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