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老窑瓷:辽和西夏时代的瓷器特点

陶瓷文化:老窑瓷:辽和西夏时代的瓷器特点

陶瓷文化 老窑瓷器的鉴别 鉴别老窑瓷器

2021-07-06

陶瓷文化。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的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剔花瓷等。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悔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辽、西夏瓷器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杯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剔花瓷等。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悔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 辽

辽代早期从中原地区虏掠了一批制瓷工匠,建立了自己的制瓷业,这些工匠主要来自定州,因而早期的辽白瓷全仿自著名的定瓷,辽还仿照定州窑建立了目己的官窑。此盘胎质细腻而色白如粉,瓷化程度甚高,内外施全釉,澄明光洁,口镶金边,底刻"官"字则说明是高级的、供御用的官窑产品。定窑人首鱼龙壶 辽 l5Xl9X7.5厘水

通体白釉,壶前端为一少女头像,眉清目秀,头有发髻,颈、臂间有彩带、花朵作贴饰,两手捧一璃首短注;壶身呈一鱼形,尾鳍上翘,身刻细鳞片,两侧各有一欲展翅的飞翼,背部有花冠样的注口,颈部和尾鳍之间有一桥形提梁。这件水注将人及鱼(龙)、鸟、璃等动物混合为一休,构思绝妙,造型奇特,是辽瓷中罕见的造型。 绿釉凤首瓶 辽

辽代陶瓷除白瓷和三彩瓷外,有大量的单色釉器。大多胎质疏松,属于陶胎或接近陶胎,釉质含铅,釉层较厚,色彩艳丽,并以黄、绿色为多。但即此二色,却由浅到深,各有几个层次。另有酱红、深茶诸色,而以酱黑色为少见。绿釉凤首瓶,器形应渊源于唐。通体施翼绿釉,杯式口下面饰凤首,口、目、耳、颈皆具,张喙衔珠,十分生动。肩部又作出颈羽披拂,极见巧思。

陶瓷文化: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宋、辽、金、西夏陶瓷


(一)、白瓷系诸窑瓷器的特征

1、定窑系

①定窑:唐代曲阳窑发展到宋代而成为以烧白釉印花瓷器为主的著名窑场,因属宋定州而得名。

胎:白色微黄,较坚致,火候不太高,一般为1150±30℃,未完全烧结(生烧),这是因为胎土中氧化铝(Al2O3 )含量高而火候又不高的缘故。

釉: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酱釉(紫定)、绿釉等品种瓷器,以白最多,亦最有特色。定窑白釉在北宋早期白中泛青(以木紫作燃料,烧还原焰),滋润莹泽,形成自身特有的风格。定窑白釉的特点是有蜡泪痕--釉在高温下流,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釉渍釉点。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现蜡泪痕,这就是典型定窑器的特征。

器型:定窑多是碗、盘、枕、炉、盂等日用生活器皿。其他种类器极少。

纹饰:大约从唐末五代起,我国瓷器更加注重器物的花纹装饰,往往一个窑(或窑系),一个地区在某个时期常用某些图案纹饰装饰而形成窑口、地区特色。某些纹饰又为某个历史时期全国通用、贯用,成为时尚,形成时代特征。这些我们将在第二编予以介绍。定窑的花纹饰技法,晚唐五代(曲阳窑)以刻花为主,北宋早期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中晚时期及南宋(金)以印花为主,成为定窑一大特色。定窑印花的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淅,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求对称。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纹饰内容多为花卉(牡丹多,莲、菊等次之),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鱼等等,再次为婴戏。

工艺:瓷器的成型,装烧工艺,对鉴定瓷器的窑口、时代等均有一定意义。宋代定窑的装烧工艺更有一些特色。北宋早期,定窑 烧粗瓷用三岔形支钉垫(叠)烧,器物里心留有三个支钉痕。细瓷用匣钵一匣一器正烧。北宋中、晚期创用支圈覆烧迭置法,简称覆烧,碗、盘等口沿不施釉,称"芒口",其他部位满釉。精细的芒口器用金、银、铜等镶边,称为金扣、银扣、铜扣。金代后期定窑又创匣钵涩圈叠烧法,即在器物里心挖去一圈釉使露胎,另一器的圈足正好置露胎圈中,烧时器与器便不会粘连。覆烧和涩圈叠均是为了提窑烬装烧量,而这种工艺上的不同又正好为鉴别器物时代留下可靠的特征。

②介休窑:窑在山西省介休县。宋代晚期受定窑影响烧白釉印花瓷器,其胎呈浅褐色,

胎体较薄,釉白。器型以碗、盘、盏等日用生活器为主,而以小件盏、洗为多。印花饰也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但不太讲究均衡对称。碗、盏里心、圈足各有三个细小支钉痕,这是介休窑的独特支烧方法,为其特征之一。介休窑从宋代至清延续千年,产品种类丰富,造型纹饰也很有特点。宋代的黑釉瓷,白釉釉下褐彩瓷、褐釉瓷产量也不小,褐釉盘洗的四面饰婴戏荡船纹,为此窑 所独有。

③阳城窑:在山西阳城县。宋代以烧白瓷为主,产品器型,花纹多仿定窑,胎较灰,用化妆土。有的器用五支钉垫具叠烧,器里、器足大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痕较大,这是与定窑不同的特征。

④彭县窑:位于四川彭县磁峰乡一带。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宋代仿定窑,主要生产白釉印花及划花印花瓷器。刻花以双鱼为主,印花以花鸟衔草,凤穿牡丹等最有特色。磁峰窑白瓷胎灰白,较粗,釉白中泛青灰,不大滋润。主要用五、六撮砂粒支烧,碗盘等里心留有一圈砂粒痕。也用覆烧,但无芒口,伤是在碗盘足部垫砂,另一碗盘覆于其上,里心也留支烧砂粒痕。

宋金时代属定窑系的窑还有山西的平定窑、盂县窑等。另外,南宋至元,河南一带窑场亦仿烧定器,称为"新定",景德镇所仿称为"南定"。"南定"胎白细坚致,白釉泛青。

2、磁州窑系

①磁州窑:窑址集中于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彭城镇压为中心的地方。最近 有人研究其烧瓷历史潮流可早到期北朝。但形成巨大规模及特色,则是北宋到元代,以烧制白釉釉下黑彩瓷、褐彩瓷为主,其次还烧白瓷、黑瓷、白釉釉上绿彩等十多种瓷器,而以白釉釉下黑、褐彩瓷成为磁州窑 及磁州窑系的特征。

胎:黄白色,粗松者较多。

釉:白而莹润,较光亮。

器型:主要有碗、盘、瓶、壶、炉、枕等日用生活器,尤以枕为最有名。

纹饰:内容主要是花卉,另有少量游鱼,蝶、龙、婴戏等。磁州窑最有特征的白釉釉下黑花工艺过程是:先在坯体上敷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用黑彩料绘制纹饰,然后用尖状工具在黑彩纹样上勾划一些轮廓线、花瓣叶脉等,划掉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线条,最后上白色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磁州窑的釉下彩工艺,受唐代长沙窑影响而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成熟进步,为元明青花釉下彩技术进一步打下技术基础。

磁州窑纹饰中,最有特点的,是大量的诗文、绘画装饰。这是对长沙窑的继承和发展。诗文内容题材均与社会生活有关,反映市民思想意识,有通俗诗句、民谚、流行词牌,等等。绘画题材多为婴戏、马戏、熊戏,生动活泼,简洁洗练,极富乡土气息。磁州窑用绘画装饰瓷器,为以后我国瓷画艺术开风气之先,影响极为深远。

白釉釉上绿彩、红彩是磁州窑对我国陶瓷装饰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装饰工艺,其作法是:在素白瓷上,用红、绿彩料绘纹样,再入窑炉低温二次烧成。因其彩绘纹样在白釉之上,故称釉上彩。又因瓷器经过了一次高温烧成白釉瓷器,又一次低温烧彩绘纹样这样的过程,所以叫二次烧成的釉上彩工艺技术,是个全新工艺,磁窑在这方面为明清多种彩瓷开创了工艺技术基础。

磁州窑还生产低温三彩铅釉陶器,这是唐三彩的继续,有人就叫它"宋三彩"。工艺技术同唐三彩一样,色彩以黄、绿、褐三色为主。与唐三彩不同之处在:磁州三彩有时不加印花、划花装饰。三彩器型主要有枕、洗、盂、盆、盘等。

②武修当阳峪窑:窑址在河北武县当阳峪一带,故名。其白釉釉下黑花瓷器相当精美。胎以赭灰色居多,用化妆土更必不可少。纹饰以在主题纹外剔刻由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独具特色。

③ 禹县扒村窑:河南禹县。禹县宋代以烧均瓷著名,但扒村窑以烧白釉釉下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且很有特色:胎有深灰或黄白色,白釉乳黄,纹饰笔调放、简练,有写意画风格。黑彩浓而醇厚,使图案更加鲜明突出。

④登封曲河窑:河南登封县。又有些书上直称登封窑。宋休登封曲河窑以烧白釉釉下黑花、褐花为主。其中以釉下珍珠地划花最富特色;在灰白胎上施一层化妆土,再戳上细密的小圆圈(此即珍珠地),然后在珍珠地上划各种图案,罩上釉入窑烧成。珍珠地划花瓷器是我国宋代有名的装饰精美的高档瓷器。

⑤介休窑:介休窑也烧磁州窑系的白釉釉下黑彩瓷器,褐彩瓷器,还有黑褐彩、桔红彩等,釉下彩色非常丰富,尤以咖啡色、桔红色最有特色,也最珍贵。另一个特点是:介休窑的釉下彩瓷纹饰(彩绘)丰厚,部分凸起。

⑥吉州窑: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所以有些文献上又叫永和窑。吉州窑胎质粗松,呈黄白色,产品种类丰富,有黑瓷、青瓷,也烧白釉釉下彩瓷。其釉白中泛黄,釉彩酱褐或黑褐。还有釉下剔花、贴花,均具有磁州窑装饰特点。纹饰多花草、鱼虫、鸟兽、山水,边饰以各种回纹为多。

3、 青瓷系诸窑瓷器的特征

1、汝窑系

1汝窑:汝窑为宋代著名窑场,以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于80年代中期找到了宾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一带。与其紧临的临汝县也有部分汝窑窑场。这里因宋为汝州,故名。汝窑烧造时间为北宋中晚期约二十多年的时间,多数精品是专为宫庭造的,所以有官窑性质,有人叫?quot;汝官窑"。

胎釉:汝窑器的胎呈深灰色,极细腻坚致,世称香灰胎。釉厚,多为天青又称粉青)色,色泽有深浅不同。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开细小片纹。汝窑器之精品,均通体施釉,所谓"裹足支烧",足、底部用顶点极细小的支钉烧,支钉痕小如芝麻点,针鼻孔。汝窑瓷这些胎釉特征文献有记载,又为出土物所证实,是鉴定汝瓷的要领。

器型:主要是碗、盘,另有洗、瓶、尊、四足盆等。均为小形品皿。

我们强调指出汝窑器的上述特征是其精品所有,即为汝窑为宫庭生产的"贡器"的特征。作为一大窑场,汝窑还烧造更多的供民用的大路货即商品瓷,这些大路货,胎灰但不如贡瓷细密,釉色除天青外、三彩等,器型也还有枕、炉、罐、钵等较大的瓷器,而且这类产品在数量上要比贡瓷大得多。但汝窑贡器那香灰胎、天青釉、裹足支烧是它的代表产品,形成它的特色,声誉。

这些年古陶瓷学者们研究认为,河南的鲁山、郏县,及宝丰、临汝其他地方均有汝窑风格瓷器生产,也形成了一个窑系。

2、均窑系

1. 均窑,又作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县,其中心在禹县城之均台,八挂洞,及神 镇等处,宋金时属均州,故名。(又有说因窑址在均台而得名)均窑唐代即已生产,但宋代才规模扩大,产量剧增,形成特色。

胎:宋代均窑瓷胎质不甚细密,色多为灰色或紫褐色。

釉:均窑之闻名于世,是因其在北宋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均釉"。均釉是一种兰色乳光,青中泛红的釉,色调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多种,古人美其名日:"雨过天青"、"月白清风"。均窑在宋代还创造了高温铀红釉,因色泽不同又有朱吵红、胭脂红、海棠红、鸡血红、茄皮紫、玫瑰紫等名称。宋均窑还创造了一种底色釉上有意洒上其他色釉,经高温烧成。蓝色乳光青中泛红的均釉、红釉(均红),窑变釉,是均窑釉的特征,也是其成就。有时几种釉,主要均釉和均红又同时施用,这种均瓷几乎就更为名贵。均窑的釉一般较厚。

纹饰:均窑重釉不重胎,亦不重纹饰。均瓷没纹饰装饰。但均窑的"蚯蚓走泥纹"却十分有名:在釉中有细小弯曲极不规则的看似裂纹的东西。但这不是人为装饰,而是烧成中,胎、釉变化自然形成的。

器型:主要是花盆、盆托、洗、炉、尊、钵等陈设瓷,大小均有,其中 的精品为上贡宫庭者。

3、 临汝窑:

河南省临汝县。宋代大量烧均窑风格瓷器。胎色较浅,有灰白、浅褐二种。釉色青中偏绿,与均窑偏红不同。釉亦较厚。

均窑在元代仍很兴盛,均窑系元代范围更大,这些我们将在下章元代陶瓷中讲述。这里解释几种清时期一些窑场仿烧的均瓷,便于读者比较、鉴别。

宜均:江苏宜兴窑明清时仿烧的均窑风格陶器。釉色有天青、天兰、月白等,极似均釉但或为紫色,或为白色,却与宋代均瓷大不相同。器型有瓶、盂、尊等。

广均:又名泥均,明清广东石湾窑所仿。陶胎,胎色灰暗、厚重。釉色有均红、月白、玫瑰紫,等等,器型鑫为盘、碟、罐等日用器。其特点是釉厚,有流淌,。施釉面釉二层釉。

炉均:景德镇清雍正时创始的一种的仿均瓷,是在至少瓷胎是施低温釉再入炉中第二瓷烧成,故名炉均。所以炉均瓷胎色洁白,釉薄而光亮,不及宋均乳釉厚重深沉。

4、 耀州窑系

1耀州窑:窑址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一带。该窑唐代创烧,以白瓷、黑瓷为主,兼烧青瓷、三彩器(三彩较河南产晚些)。宋代以青瓷为主,形成独特风格 。

胎:黄白色和灰白色,以灰白为多,胎质较为坚致,露胎处往往呈酱黄色。

釉:耀州窑瓷器的釉一种青中泛黄的深沉,比较光亮的埒釉, 不同时期又有所差别:宋代青中微泛黄色,较厚;金(南宋)及元代,青釉中黄色加重,成姜黄色,釉层略显薄些。

纹饰:北宋早、中期)以刻花为主,形成耀州窑刻花青瓷的独特风格。耀州窑刻花技法有自己的特点:以刀刻出图案轮廓线,花脉、叶筋再用篦关工具加以刻划。北宋晚期刻花、印花并用,仍以刻花为主。耀州窑刻花的线条活泼流畅,刀锋犀利,刚劲有力有一定倾斜度。所刻图案布局工整,讲求对称,较为繁密。这些均是鉴定该窑瓷器的要领之一。纹饰内容主要为花卉(莲、牡丹、松、竹、梅、菊、水草等),动物(鸳鸯、游鱼、锘恕⒘频龋┘坝は贰1彼瓮砥诘陌蚜ㄊ┳钣刑厣?br> 器型:以碗、盘、瓶、罐、盆、炉、壶、钵、注子注碗等日用生活器为主。

耀州窑的刻花、印花青瓷器,很受当时国内、国外欢迎,其声誉与唐代越窑青瓷不相上下,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当时国内许多地方的窑场争相仿造,形成桓鼍薮蟮囊菀は担钪挠校?br> 2河南临汝窑:已发现三处宋代烧耀州窑风格瓷器的窑址。产品胎灰白和浅褐,较厚;釉色青中泛绿,釉野较厚。纹饰有刻花、印花,以印花为主,也有素面无纹的。纹饰题材多为缠枝、折枝菊花、牡丹及呈圆圈状布局的海水纹。器形以碗、盘为主。

3广州西村窑:这是宋代为烧出口瓷而特设的窑场,其产品国内无论传世品、出土品均极少见,而多见于东南亚等地。西村窑瓷器釉色青中泛黄,但比耀州窑的釉浅淡。胎灰白坚致。纹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多为缠枝菊,风心一朵团花。器物造型和种类与耀州窑运去的。

烧耀州窑风格青瓷的窑还有:河南宝丰青龙寺窑、河南新安城关窑、禹县均台窑,禹县大窑店窑(即文献上的"邓窑"),宜阳窑,广西永福窑、藤县窑、容县窑,江西吉州窑等。这些窑的刻花、印花青瓷有共性,亦各有特色。

5、 龙泉窑系

1龙泉窑: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因龙泉县宋属处州,故有些文献上称之为处州窑或处宾。考古工作者在龙泉县发现宋元时代窑址一百余处,是我国一处规模巨大,产品在国内外有极大影响的古瓷。龙泉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到北宋早、中期创烧一种仿越、瓯窑风格的青瓷器。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得到巨大发展,南宋末、元初达到 鼎盛阶段,经明直至清初康熙时始停烧。我们这一章,主要讲它在南宋时的产品特征。

胎:白中泛灰,坚致细密,火候高。南宋后期,龙泉窑仿南宋官窑烧一种灰黑色薄胎厚釉青瓷,但数量很小。龙泉窑器的胎总的特点是较厚,碗盘的底尤厚。

釉: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的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有越窑的风格。南宋中期以后,它创造出两种独蛤特色的石灰碱釉--粉青和梅子青。这是两种纯净的青釉,具有柔和淡雅的艺术效果。这时期的龙泉窑才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风格。

所谓石灰碱釉,是一种釉中助熔剂氧化钙(CaO,即生石灰)相对减少,碱性金属氧化物氧化钾、氧化钠多些的釉。这种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流动性小,可以烧厚釉;还因这种釉在烧成后,釉层中有大量未烧熔的石英小颗粒,小粘土团粒及大量小气泡,当光线进入这种釉层后,产生强烈的散射。所以,石灰碱釉不透明(失透),釉面柔和淡雅,滋润莹泽,如冰如玉,有特殊的美感。

中外陶瓷史家认为:南宋龙泉窑创造的石灰碱釉系统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是我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成就。我国青瓷发展史上的东瓯缥瓷,唐越窑瓷的"如冰似玉","千峰翠色",五代、宋越窑和秘色,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诗人笔下的赞美之辞,也可以说是人们希望和理想的青瓷釉色。只有龙泉青瓷,才把"千峰翠色","雨过天青云破处","如冰似玉"这些数百年来人们对优美青瓷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器型:龙泉窑器型十分丰富,包括几大类:生活用器:碗、盘、盆、碟、盏、壶、罐、钵、渣斗等,文具:盂、笔筒、笔架、砚、棋子等,仿铜礼器(即陈设器):鬲、觚、觯、瓶、壶等。供器:香薰、香炉、烛台、佛像、八仙等。龙泉窑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这是鉴别龙泉窑瓷器的要领之一。

纹饰:如前所叙,龙泉窑瓷釉色很美,以釉取胜,但产品税中纯净的粉青、梅子青釉瓷不很多,虽然许多器的胎釉配方相同,因这种青釉对窑炉内还原气氛 的要求较严、较高,所以很多情况下即使相同配方的瓷器在同一窑中烧成的釉色也不尽一致(此即同窑不同器)。所以龙泉窑还比较重视纹饰装饰,以刻划花为主,还有少量印花、贴花。纹饰题材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彩纹、水波纹、游鱼,印"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龙泉窑的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两鱼同向一般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所刻莲瓣均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工艺上,北宋早期龙泉窑多用支钉支烧,器底留有支钉痕。北宋中期以后至南宋中期,多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帮器物外底无釉,晚期至元代,多用垫饼垫在器足上烧造,足端无釉,这些工艺上的特征,也是鉴别龙泉窑瓷器时代的参考因素之一。

龙泉窑瓷器享誉海内外,当时仿烧者甚众,浙江除龙泉县而外,庆元、遂昌、云和等县也发现有烧龙泉窑风格的瓷器的窑址。此外,江西的吉州窑,福建泉州的碗窑乡窑亦有仿烧者。它们与龙泉窑构成宋代庞大的龙泉窑系。

5、官窑与哥窑

在已有的中国陶瓷史著作中,均把宋代官窑作为特别重要的内容叙述,有些文献上甚至把官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所谓"官、哥、汝、定、钧"。现今古陶瓷界对官窑的问题争论颇烈。本书不是一本陶瓷史著,对有问题的讨论不准备花太多笔墨,仅在本节中对有关官窑、哥窑瓷器的特征作些介绍。

北宋官窑:在我国故宫博物院、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及世界一些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些北宋青瓷器,基本特征是釉色粉青为主,开大片,部分"铁足"。过去学者们把它们称为北宋官窑器。长期以来,关于北宋官窑器的窑口问题聚讼纷纭。最近有人证明,所谓北宋官窑就是汝窑,北宋官窑器就是汝窑中的精品即官汝窑器。此论较为妥当,与文献记载和实物特征相符,本书赞成这一观点。因此,关于北宋官窑瓷器的特征及其鉴别,请读者参阅本章的"汝窑"部分。双由于所谓北宋官窑瓷器地下绝难有出土者,伟世品亦极少,且多藏于前述为数很少的一些大博物馆中,我们的读者们遇见并需要对其的鉴定的几率更少,所以本书略而不述也关系不大了。

南宋官窑:文献记载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有修内司郊坛下先后两处官窑。经过考古工作者几十年努力,于80年中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其瓷器特征是:

胎:呈灰黑色、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较薄,细密,但火候不太高。

釉:南宋前期较薄、滋润,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青灰、青黄、蜜腊等色,通体满釉,用支钉支烧,丁痕小园形,近似于汝窑风格。史称其为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厚度超过胎,多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即铁足。这即为薄胎厚釉青瓷。

器型:以碗、盘、碟、洗等较多,次为仿秦汉古铜器玉器的造型,为宫中陈设用器。

传世哥窑:文献记载有一种哥窑瓷器,其特征为: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色青,有深浅不同,色深者如粉红,色淡色如米黄,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证之如故宫博物院等大博物馆所藏传世哥窑器,其特征与文献所记基本符合,胎有浅灰、黑灰、土黄色,较厚重,釉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釉层较薄,普遍开有大小片纹,细者叫白圾啐、鱼子纹、有些片纹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名"金丝铁线"。器口和器足色较深紫口铁足,器型有碗、盘、炉、瓶等。时代为南宋、元。这些瓷器,人们对其窑口不一,有龙泉窑说,杭州窑说,景德镇窑说,吉州窑说。最近有人肯定地说传世哥窑器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该论颇有说服力,但因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只找到郊坛下官窑,这个观点还需待将来考古工作进一步证实。

上述传世哥窑器一般博物馆和广大读者很难见到。倒是一种黑色薄胎,厚釉开片,釉的玻璃质较强,普遍有紫口铁足特征,时代从南宋到明代,而以元代为多的称为哥窑的瓷器,比较容易见到,有人认为,这种非宫中传世品的过去定为"哥窑"瓷器,实则是龙泉县大窑和溪口窑的产品,这很值得重视。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提醒读者注意:现在许多博物馆和收藏者手中,多有一种胎较厚重,开大小片纹,有的还有金丝铁线,亦有紫口铁足的碗、盘等类瓷器,俗称"碎瓷"者,许多乃清雍、乾时期景德镇所仿,其要害是胎骨较白而份量特重,绝非宋元哥窑瓷。这些下一编我们还会讲到。

宋、辽、金、西夏瓷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宋代著名的窑系有: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定窑系,以生产白瓷和釉下彩绘瓷为主的磁州窑系,以生产红,蓝窑变釉为主的钧窑系,北方生产青瓷的耀州窑系,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和龙泉窑系,及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和生产黑瓷及各种黑色窑变釉的黑瓷系等。除了这些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宋朝宫廷还建立了汝官窑、钧官窑、汴京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官窑、“哥窑”等官窑群。与宋朝同时,中国北方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业。这些地区所生产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受到唐,宋北方诸窑影响的痕迹。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

定窑刻莲花纹盘 北宋 口径16厘米

估价:RMBlO00000一1200000 成交价:RMB1595850

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心及内壁刻莲花纹饰,造型生动,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 宋

定窑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具。这件壶构思精巧,作人物造型,双目微闭沉思,双手捧经成流,身着通肩宽袖袍衣,衣纹刻划简洁流畅,线条优美,是宋代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定窑印花龙纹瓷盘 宋

此盘呈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内壁印云纹一周,盘心是一龙戏珠。整个花纹繁缛精细。 白瓷剔花纹梅瓶 央

此瓶小凸唇,短颈丰肩,器身最大直径在上腹部,至腔渐内收,底内凹呈圈足,形制秀美颀长,为宋代流行的一种瓶式,俗称"梅瓶"。瓶的主题纹样为上腹部的缠枝花卉纹,纹样线条古拙,装饰性极强;剔花手法线条流畅,做工精致。刻花和剔花是定窑和磁州窑常用的装饰手法。

【陶瓷文化】辽瓷


辽瓷辽代所制瓷器的统称(习惯上也包括辽代的陶器)。辽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和北宋中原地区的陶瓷制作工艺属同一系统,以白瓷和辽彩色釉陶(即辽三彩)为著。此外有黑瓷及绿釉器等。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巳知烧造辽瓷的窑址有: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的“林东辽上京窑”,“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内蒙古赤峰市的“赤峰缸瓦窑屯窑”,辽宁辽阳市的“辽阳江官屯窑”及北京市西郊的“北京龙泉务窑”等等。辽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辽三彩”)为主,处于唐、宋瓷器的过渡阶段。辽瓷的部份器形带有契丹民族的特色。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等地都曾有发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白瓷、黑瓷和低温釉陶等。白瓷以仿定为主,胎致密,色纯白。晚期白釉黑花较好。低温釉陶以单色居多,三彩陶器亦称“辽三彩”。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初识辽瓷,是在平泉博物馆的辽史展室。当目光与那些神秘古朴、造型独特的瓷器相碰撞,只觉一股遥远的气息温润地漫了过来。似曾相识又全然陌生,十分久远又非常切近。那釉汁纯净的黄色瓷盆,草绿色的提梁鸡冠壶,颈下有两道弦纹的白釉鸡腿坛,腹大颈长瓶口呈碟形的凤首瓶,以及素面薄胎的瓷碗……给人一种莫名的沉迷之感。

从此,辽瓷便成为心中一份美丽的珍藏。

目光仔细地品读、观赏、摩挲这些幽远地载着古代而来的瓷器,眼前总会在追忆和神往中恍然幻化出一种置身其间的熟悉。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发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征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么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象,当一个弥漫着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里,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凝望辽瓷,心会陡然升起一股强烈的美感。尤其是那些鸡冠壶、鸡腿坛、长颈瓶和三彩盘等辽代特有的瓷器,其特别的形制,丰富的装饰,新颖的釉色和精致的工艺,无不给人一种深深的造型美和意蕴美。

辽瓷里自然属鸡冠壶(辽代称马盂)最典型。其形制大体经历了从矮粗向细高,由阳刚向挺秀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从游牧向农耕生活过渡中契丹人审美价值观念的变化。

最早的鸡冠壶是仿自皮革缝制的皮囊,壶体扁圆,腹部靠下而且隆起,极像装了液体的皮袋,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皮囊壶(因便于马上携带,又称为马蹬壶)。共显要特点在于,壶身上有一条今天看起来原始而简单的线条和仿皮子缝合的针迹,这是契丹人对马背生活的一种情感化的表达。尽管后来鸡冠壶几经变化,扁身单孔变为扁身双孔,上部装饰成类似很漂亮的马鞍形状,壶身前后两面出现装饰纹样等等,但在壶的外周边仍刻画着那条具有象征意义的缝线,这条独特的装饰线一直持续到辽晚期才完全消失。

但鸡冠壶的衰落从辽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圣宗时代的辽中期以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辽王朝由尚武转向修文,这一社会变革也突出地反映到鸡冠壶的造型上,壶身变高,下部变圆,风格纤巧细秀,渐失马上携带特点。至辽晚期,其壶体之圆,壶身之高,和管状注嘴的细高趋向,已使鸡冠壶朝居室使用的注壶方向发展,彻底脱离了以前鸡冠壶的使用价值。

一种文化的生成和消解与社会生活的演化竟是这么相符相成,丝丝入扣!

在老哈河流域出土的各类鸡冠壶,就囊括和记录了这种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

三彩器,也是辽瓷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与华丽细腻的唐三彩,明净素雅的元明青花相比,它则显得纯古浑厚。这种仿唐代和渤海三彩,工丽精致,意蕴独特的辽瓷,是辽中期严禁以金银器随葬后发展起来的。其黄、绿、赭三色的巧妙搭配,显得色彩绚丽,斑驳灿烂,有如五彩云锦一般迷人。尤其难能可贵崐的是,它把唐代用作丧葬用途的冥器改变了功能而主要用于现实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辽代工匠崇尚写实与表意兼具的风格。他们把卷草、梅花、牡丹、菊花、莲花、鸟、鱼……通过刻、印、划、彩绘等多种手法在陶瓷上艺术上表现出来,蓬勃自然,生气涌动。我见过一件别致的辽代三彩长盘,就是一个绝佳的彩绘作品,它是先在陶胎上用类似划花的技法,勾画出图案线条,然后在其间施以相应色彩,最后低温烧制而成。盘中排列着三朵正在盛放的海棠花,在周围卷草花纹的映衬上,熠熠夺目,美艳动人,从那几组弧线组成的两侧对称的盘沿,宛如感到那水的波动和荡漾,而那三朵鲜嫩的花便似飘浮在铺满水草的波面上,弥散出一种湿润的淡淡的清香。

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深情,是辽瓷透给我们的一种朴素的思想。这思想使辽瓷的世界,也许远比我们的想像更丰茂。在一本叫做《古瓷探妙》的书上,我甚至还见过这样一幅人物漫画,它是画在一件辽代瓷罐上的,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漫画了:两只小脚支撑着一个没有上肢的皮球般圆圆的身子,皮球上扣一个似在摆动的纱帽翅,笔法简括,风格诙谐,显得十分时尚现代,让人忍俊不禁,与今人漫画可谓异曲同工。古人的幽默感自那时就开拓为一个艺术的新画种,并且把它表现到辽瓷上,想来真是令人崇敬。

火为精灵泥为胎。辽瓷之妙,妙在韵味。那是一种北方土地的风土之味,它率直粗犷,朴拙巧慧,沉实敦厚,意远蕴深,飘弥着一股浓浓的草原游牧情调,着实让人回味不尽呢。

陶瓷文化:各个时代龙泉窑瓷器的工艺特点


龙泉青瓷大名鼎鼎,名声享誉国内外。生产龙泉青瓷的龙泉窑拥有长达1600多年的制瓷历史,是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今天,大豫米就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北宋、南宋、元代以及明代的龙泉窑瓷器的工艺特点是什么。1、北宋。北宋时期的龙泉窑瓷器大多施石灰釉,因此釉层给人一种又薄又透明的感觉,拥有较强的光感。在早期,龙泉窑瓷器的胎比较白,比较常见的器形是盘、碗、壶。到了北宋中期,胎的颜色变深,渐渐变为了灰色或者是浅灰色,施以青黄的釉色。在装饰方面一般都是运用刻花、篦点或篦划纹,另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一些纹饰。图案的花纹一般都是对称的。

2、南宋。南宋的龙泉窑瓷器的釉层比较厚,胎色比较白,在深中还泛着灰色。南宋龙泉窑所产的瓷器除了延续北宋的一些器形之外,还多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等一些新器形。在装饰方面,南宋的龙泉窑瓷器是以刻花为主的,在碗心有阴文“金玉满堂”或者是“河滨遗范”。

3、元代。元代的龙泉窑瓷器的造型大多都比较高大的,并且胎体十分厚重。从胎色上来说,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和南宋的龙泉窑瓷器基本上是一样的,仿古的器物比较少见,器物上面通常都有花纹,题材有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等等……4、明代。明代的龙泉窑胎比较粗,与元代的感觉差不多,但是相较而言更为粗糙一点。比较常见的器形有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等等,纹饰题材有人物故事、金玉满堂等字。

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辽代瓷器与西夏瓷器的特征特点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的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剔花瓷等。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悔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老窑瓷:辽和西夏时代的瓷器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老窑瓷:辽和西夏时代的瓷器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