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南宁首次发现明代瓷器窑址

陶瓷文化:南宁首次发现明代瓷器窑址

陶瓷文化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2021-07-06

陶瓷文化。

>>发现

广西考古人员近日在南宁市仙葫开发区邕江沿岸发现一个民窑遗址(暂命名为三岸窑址),并出土了一批陶瓷制品碎片。这是南宁市范围内发现的第一处明代瓷器窑址。据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初步断定,该古窑建造于明代,距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由于古窑遗址目前仍处于小规模试掘阶段,只有约60平方米面积露出真容。从最低处的窑门走进窑内,可见4个窑室沿着山坡依次排列,长度约六七米,后面的部分仍隐没于黄土中。窑室内的窑床上还残留着烧瓷用的垫饼和支座。由于长期高温烧窑,窑壁和窑床凝结了一层琉璃质,厚度约有1厘米。

窑室里散落着一些碎瓷片,大多有一层淡青色釉面,少数呈蓝灰色,还有的是浅褐色。

“这只是古窑的一侧,根据龙窑的形制,如果以窑门为中轴线,那么应该还有另一侧窑室没有发掘出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覃芳介绍。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天池窑址


天池窑址是清代、民国时期烧制砖瓦的遗址。位于天池盘山道下、停车场东边的白土山上。遗址为七八个竖穴窑连成一片,窑壁有釉渣、火烧痕迹,青砖砌的窑炉等

如果说天山天池的古建筑是天池文化的载体,那么天池窑址无疑就是这些建筑的母体。

清代、民国年间,还没有通往天池的车路,所有建筑所需的砖瓦都是在这里烧造,然后由羊、牛、马、骆驼等畜力驮运到山顶。铁瓦寺、东岳庙遗址上中间带孔洞的砖瓦就充分说明了做为山下的这个烧造中心,为运输方便而烧造的带有特殊标记的产品。

大自然真是充满了玄奥。天池周边绝然就只有这么一脉土山—白土山。其他地方都是石山,地表覆盖的土层很薄,而且不适宜制砖瓦。最初的天池寺庙建设者们发现并利用了这天造地设的白土山,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对天池古建筑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窑址。

陶瓷文化鉴赏-霍窑址


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釉色洁白。(2)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3)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见有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的。(4)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即&xqypic涩圈&xqypic)。元代产品挖足较浅。(5)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6)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没有。(7)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陶瓷文化鉴赏-邢窑址


唐代白瓷窑址。分布在河北省临城、内丘二县交界的磁窑沟和临城境内的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典型邢窑特征,与唐陆羽《茶经》记载的邢窑白瓷“类银”、“类雪”相吻合,也与李肇《唐国史补》所记的“内丘白瓷瓯”相一致。窑址发现于1980年,经调查,证实了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一部分白瓷是邢窑的产品。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窑址中未发现窑炉。窑具比较先进而多样,除一般漏斗状匣钵、桶式匣钵外,还有一种盒式匣钵,有盖有底,坯体置其中,然后放在漏斗状匣钵之上,专用于烧造高档白瓷。

邢窑产品造型规整、制作精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则是其主要特点。器形有碗、盘、壶、罐、盏托等。碗最多,大多为浅式、敞口,口往往凸起一道边沿,底为玉璧形,足矮浅。壶短流。罐丰肩平底。盏托为五瓣口沿,腹较深,矮圈足。器物均施满釉,釉面光滑,色纯白或白中微微闪青。唐代邢窑白瓷不仅销售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在埃及著名的富斯塔特、印度河上游的婆罗米纳巴德等古代遗址中,都有发现。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及其周围地区,也出土有邢窑白瓷。

(见彩图[邢窟白瓷碗片(唐)])

[邢窑白瓷碗残片(唐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