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 导航 >

陶瓷文化:通过器型、 胎体、釉画、 纹饰鉴别明洪武的青花瓷

陶瓷文化:通过器型、 胎体、釉画、 纹饰鉴别明洪武的青花瓷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1-07-08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洪武(1368~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就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从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瓷制作大都带有元代遗风。洪武青花瓷继承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足。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器型洪武官窑器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形成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是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胎体洪武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高,胎土比真品坚密。釉画洪武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纹饰洪武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为存世量太少,见过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鉴定不为人们所熟悉。在收藏、鉴定活动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必须掌握呢?我以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器形。就现有资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伟岸,甚至要超过元青花。例如,盖罐有高达65厘米的,盘的直径多在40~45厘米,有的达56厘米,有口径40厘米的大海碗,一个小小盏托的口径居然接近20厘米。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王朝的宏伟气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比较厚实,总体给人一种雄壮拙实的感觉。二、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来的永宣瓷鲜亮,多闪灰或几近黑色,有一种粉类涂料被水冲刷过的感觉,料浓处有褐色结晶斑点和自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比较清丽淡雅。有人认为洪武青花器用国产钴料描绘,但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定,其青料成分与元青花并无二致。当然,民窑生产的大量日常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属此列。三、修坯工艺。在修坯工艺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明显区别,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整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明显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觉均平滑。有不少器物底部开始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惯。盘类器物有的内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边则微微突起一圈。四、绘画题材。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多为四季花卉,扁菊纹使用最多,也使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龙爪多为五爪,与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另外,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五、瓷土原料。洪武器无论官窑民窑,其使用的瓷土原料都是十分优良的,但原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以后各朝精细,民窑器物胎体上常会有一些杂质。洪武器物露胎处多有火石红出现,有的呈色较重。一般说火石红重的器物时代偏早。洪武官窑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较元代有了明显提高,故胎的孔隙明显减少,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则常见不规则的气孔。器物的白胎较少,有的胎呈灰黄色,但手感均比较平滑。器物胎底有少量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体有明显的润泽感。六、釉面。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由于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表面常出现较明显的缩釉斑和棕眼。常见釉面有两种,一种比较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釉面不够亮。七、题款。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故依赖年款断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洪武青花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几近孤例。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洪武青花瓷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存世量过于稀少。在故宫旧藏可以认定的百余件明初洪武瓷器中,青花瓷不过20余件,近十几年在拍场上露面的真正够格的洪武青花瓷整器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上收藏的洪武青花瓷更是鲜见。其次,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是元青花与永宣青花之间重要的过渡类型,所以,洪武瓷尤其是青花瓷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在拍卖会上和民间有时也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陶瓷文化:明洪武青花瓷器鉴别与市场价值


明洪武(1368---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国后不久,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瓷制造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末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典型器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墩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一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iyou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代瓷器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

估价HKD360,000,000-360,000,000

成交价RMB630,292,000

拍卖时间2012-12-28

明洪武釉里红开光式「寿鞠图」棱口折沿大盘

估价HKD25,000,000-35,000,000

成交价RMB34,505,160

拍卖时间2011-04-07

明洪武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

估价HKD9,000,000-12,000,000

成交价RMB10,812,000

拍卖时间2005-11-28

现代市场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以藏会友!

大明洪武年间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是什么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大明洪武年间青花瓷器,那么有多少人知道大明洪武年间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吗?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扁菊纹。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海涛纹的画法为“海水姜芽”。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福”“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如何鉴别明代洪武青花瓷?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大罐

洪武(1368~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就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从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瓷制作大都带有元代遗风。

洪武青花瓷继承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足。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器型

洪武官窑器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形成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是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

洪武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高,胎土比真品坚密。

釉画

洪武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

洪武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的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

元末时,景德镇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a、遗址发现

明代故宫的釉里红器有过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出土器物具有非常明确的官窑器性质,最重要的有:

1964年,在疏浚南京明故宫遗址御城河时,发现釉里红残片,同时出土的有洪武官窑青花、洪武釉上红彩五龙盘、内外双色釉暗龙纹碗等。

1964—1989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先后四次发现釉里红装饰的建筑构件,饰龙凤纹。同样的釉里红龙凤纹瓦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皇城及皇陵遗址也有发现。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营造,洪武十一年竣工。因此这些釉里红建筑构件的制作时间和性质是明确的,属于洪武初年生产的官窑瓷。

1983—1984年间,在北京四中的原明代宫廷库房区发现大量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和青花残瓷,出土的釉里红残瓷从器物特征和造型纹饰来说,都与洪武官窑遗址出土物及清宫旧藏的釉里红器相同,为洪武官窑产品。

b、墓葬发现

明代王公官吏用瓷器随葬似有定例,最常见的是梅瓶。从各地历年出土的梅瓶看,青花居多,另有白釉、哥釉青花、蓝釉堆粉、珐华、孔雀绿釉、茶叶末釉、釉里红等品种,而釉里红最为少见。

1957年,江苏省江宁县的正统八年(1443年)宋琥夫妇合葬墓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1991年,在同一墓区的正统十三年宋铉唐氏合葬墓也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两件瓶从胎釉并釉里红呈色、纹饰特征看,都属于洪武产品。宋琥、宋铉为父子。宋琥是明初西宁侯宋晟之子,其妻系明成祖永乐皇帝之女。这两件梅瓶应是经赏赐而流出内宫的。

南京及各地明初王公大墓出土的梅瓶有一定数量,均是青花绘制,釉里红难得一见,证实了釉里红在明初只有皇室才可使用,且不轻易赏赐,其宫廷御用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明初墓葬中出土的民间青花瓷为数不多,但基本不见釉里红踪迹,其原因也在于民间没有使用甚至被禁止使用釉里红器。

c、窑址发现

景德镇明初釉里红瓷有数次出土,出土数量较多的是1994年在明御厂东院的发现。在同一地层中出土了青花、釉里红和红釉等洪武官窑产品,器物有大碗、大盘、盏托等器,画工精致,纹饰以扁菊纹、牡丹纹、西蕃莲纹等花卉题材为主。对这批珍贵的出土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认识:首先是出土物中青花和釉里红从器物造型到装饰纹样均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印证部属于洪武官窑产品,都应视为洪武官窑标准器。其次是传世釉里红和出土洪武釉里红两者的工艺方法和艺术风格相同,证明目前所见传世釉里红均属洪武官窑器。

相反的情况是,大量景德镇明初民窑窑址中没有发现釉里红瓷器,说明了明初民窑禁止生产釉里红,进一步证明了洪武釉里红仅限于官窑生产这个结论。

洪武釉里红的胎釉特征和呈色

洪武官窑釉里红和青花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产生,两者除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外,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体相似;但因釉里红和青花对釉的要求和窑炉条件略有不同,因此两者的外观特征又有所差异。

洪武朝历时31年,釉里红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前后不同,从胎釉特征和釉里红呈色上也能看到这种差别。

1、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

洪武釉里红的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

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

2、釉里红呈色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大多较灰暗,少数较红艳。

a 艳红色——呈色纯正浓艳,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呈色艳又无晕散的极少。检看这种洪武釉里红残瓷,莲瓣间不借用边线推断这种工艺在洪武早期使用。

b 赭红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里红处于白釉层中间,即胎上有一层白釉,其上是釉里红,釉里红上又有一层白釉。

c 灰红色——釉里红彩较薄。

d 灰黑色——呈色以灰黑为主,微见红意,称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

南京明故宫和凤阳皇陵的釉里红建筑构件有数种呈色,如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

大明洪武青花瓷器的鉴定七要素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发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讨者的重视。真实开端较体系地研讨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开掘今后。跟着很多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讨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差异开来,由是,大家才开端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为存世量太少,见过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鉴定不为大家所了解。在保藏、鉴定活动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有必要把握呢?我以为能够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器形。就现有材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伟岸,甚至要超过元青花。例如,盖罐有高达65厘米的,盘的直径多在40~45厘米,有的达56厘米,有口径40厘米的大海碗,一个小小盏托的口径竟然挨近20厘米。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王朝的雄伟气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对比扎实,整体给人一种雄壮拙实的感受。

二、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来的永宣瓷鲜亮,多闪灰或几近黑色,有一种粉类涂料被水冲刷过的感受,料浓处有褐色结晶斑驳和天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对比清丽浓艳。有人以为洪武青花器用国产钴料描写,但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测定,其青料成分与元青花并无二致。当然,民窑出产的很多平时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属此列。

三、修坯技术。在修坯技术上,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有显着差异,改元代器物足墙斜削为平切,器底有平坦的细白砂底,也有涂一层褐红色护胎汁的,有些还有显着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红色,但手抚感受均滑润。有不少器物底部开端施釉,改变了元代多不施釉的习气。盘类器物有的内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边则轻轻突起一圈。

四、绘画体裁。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修图画与前后相邻朝代对比显得单调,多为四季花卉,扁菊纹运用最多,也运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龙爪多为五爪,与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别的,院子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多见。元代惯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与元代图画对比,洪武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端削减,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遍及减小,显着细瘦,并发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显着的出尖现象。

五、瓷土质料。洪武器不管官窑民窑,其运用的瓷土质料都是非常优秀的,但质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今后各朝精密,民窑器物胎体上常会有一些杂质。洪武器物露胎处多有火石红呈现,有的呈色较重。通常说火石红重的器物时代偏早。洪武官窑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较元代有了显着提高,故胎的孔隙显着削减,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则多见不规则的气孔。器物的白胎较少,有的胎呈灰黄色,但手感均对比滑润。器物胎底有少数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体有显着的润泽感。

六、釉面。洪武青花釉较元青花厚。因为釉的配方或浓度的原因,器物外表常呈现较显着的缩釉斑和棕眼。多见釉面有两种,一种对比润亮,另一种是承自元代,闪鸭蛋青色,有失透感,颇似卵白釉,釉面不行亮。

七、题款。洪武青花官窑器至今未见年款,故依赖年款断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洪武青花梅瓶,肩部篆书“春寿”二字,几近孤例。民窑青花器亦未见年款。

藏古论今拍天下:收藏和投资等综合服务。我们秉持“投资创造价值,价值引领投资”的理念,与20万高端用户共同领略艺术之美。我公司直接购买,还等什么,下一个百万富豪就是你,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欢迎订阅此账号!

【陶瓷文化】器型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鬲式炉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博山炉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熏炉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曲足炉宋代的炉式之一。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足小而矮,外伸如s形。筒式炉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鼎式炉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青花瓷的烧造工艺在元代发展成熟,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品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明代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我们分别从造型、胎釉、纹饰以及款识四方面来总结明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造型:明洪武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造型及成型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继承和保留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缺少变化。一般为大件器物品,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等。

胎釉:洪武时期的釉色白而带淡青,略显灰褐,多糙底、无釉,气色密集,火石红显著,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而且淘炼欠精的青料,呈色多为灰蓝,铁结晶斑点不明显。

纹饰:明洪武青花瓷的纹饰笔法缓柔,布局疏朗,豪放而生动,物象常写实,其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主题纹饰以花卉为主,菊纹比较多见,云龙纹则很少。元青花较多出现戏曲人物故事在明代瓷器上消失殆尽。在装饰手法上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印花、镂雕等。 最具特点的是牡丹花、缠枝菊、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花卉叶子不如元青花肥硕。

款识:洪武瓷器中写款的很少。鉴定时应着重看胎底、纹饰是否含有元风的特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通过器型、 胎体、釉画、 纹饰鉴别明洪武的青花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通过器型、 胎体、釉画、 纹饰鉴别明洪武的青花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