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紫砂壶传统器型名称典故

陶瓷文化:紫砂壶传统器型名称典故

陶瓷文化 通过器型鉴别瓷器 古代瓷器器型

2021-07-09

陶瓷文化。

一、石瓢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二、仿古壶

一说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另说最早见于近代赵松亭按吴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三、西施壶

倒把西施原名叫文旦壶,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四、掇球壶

掇球壶是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五、文旦壶

文旦创于明未清初,形与西施、贵妃壶相近,后两者为清中末后所创,重玲珑娇秀,前者则重古拙,这也与当时艺术审美注重相关,文旦文字释义为:文指柔和、外表、容态;旦指戏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壶曾一老壶铭:何必凤凰夸御茗,浣女词前落日尘,松竹开三迳,花落鸟啼水自流。亦有书记载:文旦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梦之柚。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壶在这里的创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黄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黄色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颜色,而那成熟的果实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绵长。在这里,一把紫砂壶的仿生态,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与雅丽。现文旦、西施、贵妃变化很多,每个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绎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壶名也让人有点难以分辩。

清代文人吴梅鼎曾经称赞文旦壶说:至于摹形象体,殚精毕异;韵敌美人,格高西子。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壶的韵味风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无骨;又似西施那动人的曲线,丰神绰约,俊俏天成。

六、秦权壶

秦权: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最早秦权壶采用的是环耳形把手。后来不知何人所为,改成了龙形把手。龙之于中华文化,有着数不尽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禹的父亲鲧,为了给百姓治水,私自窃取了上天的息壤,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终年不见天日,只有叫做烛龙的神龙,口衔蜡烛,带来一线光明。鲧死后精魂不散,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怕他复活,派人带吴刀为鲧剖腹。在鲧的躯体被剖开的时候,从他腹中跳出一条虬龙,盘曲腾空,这就是鲧的儿子大禹。而鲧的尸体也同时化为一条黄龙,沉入羽渊。另外,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得到了应龙的帮助,进而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础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顾老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巅峰典范。

七、井栏壶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井栏一词,传统文化中多见,如命理之学中有井栏一格,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谱第四十一式为回头井栏直入,实际生活中的井栏即井之护栏,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井栏使井口高于地面,在实际生活中至少有三种功能:第一,防止沙尘刮入井中,污水流入井中,起到清洁卫生的作用,加盖井盖,还可阻挡顽童向井中撒尿,歹人向井中投毒。第二,防止人们因天黑或醉酒而不慎跌入井里,特别防止寒冬井边冻冰时汲水人滑入井里。第三,防止井水外溢,井溢在古代被认为是妖象,至于说井栏对环境的美化作用,一是井栏材质之美,如唐、宋、元宫中和贵族就有以金银玛瑙宝石镶嵌井栏的;一是井栏刻字之美,既井栏上镌刻的井名等文字,后者的艺术价值更大些,金石家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做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瀆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最为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还将复泉井栏上的铭文拓下来,装裱成一本大开册页,由吴湖帆作画,章太炎,钱玄同,胡适,张元济,容庚等名人学者题咏,可见学术界人士对井栏文物的珍重。

八、水平壶

容量很小,是中國廣東、福建一帶喝功夫茶的器具,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市場。因為喝功夫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僅用開水沖泡,茶汁出不來,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使茶壺浮在熱水中,才能使茶葉泡出來,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最著名为惠孟臣水平壶。

九、华颖

此壶是顾景舟先生根据传统壶体演变所创作品,名为华颖,在古字中没有花字,花为后世字,故而古时花亦用华代之,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

123下一页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紫砂壶的名称由来——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他的一篇《阳羡茗壶赋》。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陶瓷文化:紫砂壶记


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它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内部的气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且大部份属于开口型气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属的显微结构有关。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以上。因而又说明了透气性好当然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蕴和暑月夜宿不馊的主要原因了。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好,则是其有利于工艺装饰的原因。再则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也宽,为1190℃到1270℃,这是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显光润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说明了,这种粉质细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壶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兴特有的宝藏。

紫砂壶佳作,型神气俱全


如果紫砂壶艺术的创新能做到形、神、气三者融汇贯通,方可称为佳作。诚然,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扎实的基本技能,丰富的生活积累,严格缜密的技巧,要有对泥原料、成型、烧成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工艺流程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等等。总之,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壶艺创新要注意三个要素:

其一是型,即壶的形象,也就是形状式样。这来源于对造型的熟悉深度,取决于自己的精心设计。要明确地安排制作壶的大的「面」,即壶身;也要鲜明地强调壶体每个部分,嘴、把、口、底、足、盖、钮所支配的方向。由点、线到面,交待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有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这样才能深入空间而获得型的深度。把点、线、面处理好以后,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型,已经具有了生命。

其二是神,即壶的神态,也就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创作的时候,万不可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从一个中心迸生,然后由内到外,滋长发芽,灿然开花。要设想壶像正迎着你,向你突出,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种形象具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样的工艺品佳作就具有了生命,就有了神。

其三是气,即壶的气质,也就是形象内涵的实质美。紫砂壶艺是实用工艺美术产品之一,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和装饰品,要求产品的气质要美。因为壶艺产品是为生活服务的,这就要求做到美与实用相结合。家居装饰品,适用于生活,既方便实用,又能陶冶性情,从使用中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气质上的美,是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态的美。艺术的本身就是感情。如果没有轮廓、线条、体积、比例的学问,没有基本功扎实而又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充沛丰富的感情在抒发,在感染着人。在我们看来,线条和块面不是别的,是内在真实的标志。我们的目光透过表面一直潜入内心。当我们表现形象时,便会用内涵的精神,气质来丰富形象的本身,强化艺术的感染力。

天圆地方:紫砂壶型设计思维


紫砂壶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体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更是和壶型方、园相得益彰。

方与圆在艺术作品中的被广泛应用,除了因其视觉上独特的审美效果之外,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这种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并由此影响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主要以圆形和方形为主,但似乎方器比较多些,大件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小件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缶等等,不胜枚举。有趣的是这似乎和紫砂壶的整体状况刚好相反,后者恰恰是圆形壶大大多于方壶。专家认为这是紫砂方器的制作难度大和其实用性不如圆形器的结果。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渗透到大到建筑,比如天坛,小到玉琮和钱币的设计上。由此可见,方圆造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印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之中。

圆是最有弹性的几何形,它在紫砂艺术的造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壶形都有圆的踪影。人们通常对圆形壶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圆、稳、匀、正”,甚至要达到珠圆玉润的地步。实际上在圆壶中是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珠圆”的,一般的情况恰恰是多个大小、弧度不同的圆形的重叠、变化、映衬,以此构成壶体的“圆润”之美。有时是壶身壶盖壶钮的圆形对照,比如邵大亨和程寿珍的掇球壶;有时是提梁和壶身的圆形对照,比如经典的大彬提梁壶;更多的还有圆形把圈与壶身的对照,拿在手中把玩一番,其乐融融。

紫砂文化:紫砂壶金石文化


紫砂陶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性很强的「壶上金石文化」。紫砂陶刻,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紫砂传器就有铭刻,但只是记载,无从考证。从明蔡司霑《荠园丛话》里记载道:「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年更有陈子畦书法晋唐风格,沈子澈款制古雅浑朴,项不损字法晋唐等陶刻风尚的描述。但当时的铭刻仅限于制壶艺人在壶底留下的款识。

一种历史紫砂文化现象的形成,必须产生于当代历史文化氛围下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骚人墨客的参与。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形成,也同样如此。明嘉庆年间,精于金石书画的扯谎源寿酷爱紫砂艺术,他也投入並设计了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及许多传世佳作,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博古精文,精深的书法篆刻艺术崇尚秦汉风格。由于这位紫砂艺术史上第一位父母官,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从而使当时壶金石文化大为兴盛,大受鼓舞,形成了一种历史上难得的曼生壶文化现象。」

由于这位历史上难得的金石文化天之娇子,是宜兴紫砂历史发展机遇的巧合。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形成了「冶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於一体」创造了一代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风范。陈曼生参与「阿曼陀室」创作群体艺术领袖。将他素善书法、酷嗜摩崖碑拓、善仿秦汉、周鼎铭文拓本常巧用于壶上金石文化之中,所刻铭文、篆、隶、楷、行皆古雅绝伦,八分书尤其简古超逸。是紫砂历史上追风秦汉,字法晋唐的著名书法艺术家。也是紫砂文化历史上首创:集壶手、书画家,雕刻家和订制壶主及室名四位一体制式:融文学,艺术,书法,金石于一体「壶上金石文化」历史奠基人,这种综合的艺术文化现象的形成,开创了紫砂艺术珍品的文化艺术先河。在历史意义上,它超越了紫砂茗制技艺的艺术制作范畴,推动了紫砂艺术深度的文化层次发展,完善和补充了茶文化、茶道精神之理念,树立了陶刻壶上金石艺术品文化典范。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紫砂文化:中国紫砂壶陶器文化


紫砂器由于它质朴典雅,一直被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喜爱。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期,明正德年间开始兴盛。万历以后,紫砂在烧制技术上得到改进,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除生产紫砂壶茶具外,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中国的紫砂壶陶器文化。

紫砂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据史书记载:明代中期以后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因此,小型紫砂壶开始得到高士名儒的喜爱。也成为艺术品中很特别的一个收藏门类。

瓷库中国专家:紫砂土一般俗称叫五色土,有人称它为五色土,实质是指紫砂土的基本颜色有五种,这五种基本颜色里面,有三种是最基础的,比如说紫色的,黄色的,跟朱红色,这三种颜色是自然界中本身就有的颜色,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墨绿色的紫砂壶,绿色的紫砂壶,这个呢,是后来人工加进去一些氧化钴,以它作为发色的,但是这种氧化钴实际上就是氧化料,这个对人体是无害的,那么还有很黑的黑料,这把壶就是黑料的泥料烧制成的,它的颜色很深。

紫砂茶壶根据泥料不同,式样多种,各有特色。历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精品都是高手所制。壶的造型、比例、规整度、密缝性等,都有十分准确。如壶口、壶把、壶嘴在同一水平面上;壶口、壶盖、圈足都要宽窄一致;壶底平整,壶盖紧密,壶体不见瑕庇。上品的紫砂壶集绘画、诗文、书法、印章、雕塑于一体。

紫砂文化:人间珠玉紫砂壶


世纪名家壶壁载,尽显紫砂乃国粹。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的儒雅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托物寓意,每见巧思。紫砂壶不仅因其材质温婉称之世间茶具之首,更因其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特有造型,如今为收藏者追捧。

茶香氤氲紫砂壶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自古以来,文人雅客都有收藏紫砂壶的嗜好。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不仅如此,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曾为紫砂壶留下了咏茶名篇。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意指使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使茶味更加清醇清远。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紫砂壶的造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非常讲究其点、线、面的美感。紫砂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具有了生命。紫砂壶的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以圆、稳、匀、正的感觉,充分显示紫砂壶的灵气,具有返朴归真的意境。紫砂壶讲究气度与神韵,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嘉德拍卖紫砂壶专家陈林林告诉我们:一把好的紫砂壶,一定是表面平滑,咀把过渡自然,做工精细、干净、利落。出水流畅、干净,壶把省力,且壶盖紧密。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首先是材质特殊,紫砂壶由紫砂矿土制成,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不仅气孔微细而且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明人周高起曾在《阳羡茗壶系》说道: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充分说明了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的色香味。

另外,紫砂壶的透气性能好,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注满沸水,然后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再次,紫砂壶能够吸收茶汁,即使不刷壶内壁,沏茶也绝无异味。经久使用,壶壁反而积聚茶锈,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除此之外,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也非常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如此看来,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陶,乃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紫砂壶的造型—筋纹器


【筋纹器】

早期的筋纹器型紫砂壶应是在圆器基础上再进行加工。由简单到复杂,在制作过程中,包括对泥性的熟悉及掌握,在制作紫砂中再受其他器皿造型的启发,将自然界中的花朵、果实的形态,加以图案化、规则化,经组织变化,将一圆器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处理得深浅自如,纹理清晰。所有的阴阳筋纹都能贯通吻合。筋纹器型壶式除形式优美以外,制作工艺也非常严谨,尤其是口盖部分.合缝要严密,盖子要通转,壶体筋纹要疏密得体,稍有差错都会影响整体造型。

现存史料中记载董翰首创菱花式,其造型如何,已不大能说清楚,几百年来较为定型的筋纹器型有:

圆条式筋纹器。如:南瓜壶、瓜棱壶、合菊壶、圆条水平壶、梅花周盘壶、半菊壶等。

葵花、菱花式筋纹器。如:水仙花瓣壶、水仙花六瓣方壶、菊花菱形八瓣壶、半菱壶、合菱壶、荷叶菱形壶、四方菱花壶等。

盉形筋纹器。如盉形壶、仿古盉形三足壶等。

【圆条式筋纹器】

现存最早的筋纹器型作品,应为南京博物馆所藏陈鸣远的南瓜壶。陈鸣远,清康熙年间制壶名家,他继承了陈仲美所开创的写实紫砂壶艺,制作了许多自然形与筋纹形相结合的作品,南瓜壶便是其中之一,造型以一个完整的南瓜形为身筒,筋纹自然生动,以瓜蒂为壶盖,一段瓜藤为壶把,一片瓜叶卷成壶嘴,叶脉刻画极其逼真,整个造型和谐自然,构思巧妙,田园情趣浓厚,壶身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12字。此壶可作圆条式筋纹器型早期的佳作。

◆合菊壶

在鸣远之后,圆条式筋纹器型作品有合菊壶,壶腹中部凸起一弦纹,弦纹上似一覆菊,弦纹下似一仰菊,二菊相合,故名合菊。菊瓣凸起。瓣与瓣之间用工具压出线条,壶盖似一菊蒂,造型优美,神韵清疏秀澈,不失为雍乾时佳作。

嘉庆以后,出现圆条式筋纹小水平壶,多朱泥,做工趋向精巧。

◆希菊壶

此壶应属圆条式筋纹类型,只是与圆条式筋纹相反,筋纹呈凹圆条。

◆荷莲呈祥壶

此壶属圆条式筋纹与自然形的混合体,壶形为莲花,盖为莲蓬,从壶身横向切面看,此壶改变了等分圆条筋纹,实为外层荷叶包住里面小荷叶,呈现出大小圆条。

【葵花式筋纹器】

葵花式筋纹器型,基本形源于葵花花盘,壶身的横向切面似葵花外形轮廓,多为六瓣,有写实的,也有变形的。筋纹中间部分高于两边,如葵花壶;筋纹中间低于两边,如仿葵花壶;还有一种筋纹形态在前二者之间,筋纹为一方圆弧。以上三种同为葵花式壶形,壶身的横向切面略有不同,但壶体造型却变化很大。

◆葵花壶

如同成熟的葵花花盘,翻转过来,强调花柄部位,纽为花柄与枝干的连接部分,流为四棱扁形,与壶身衔接处演变为叶形纹饰,环形把以扣为分界,上端为四棱,下端为圆形。整个即写实,又富于变化,想象丰富。此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仿葵古壶

与葵花壶相比,前者壶身底面与后者壶身横向切面相似。只是筋纹中间有凹凸之区别。壶盖似葵花的背面,纽像刚刚打苞的葵花蕾,壶身由六条纵向等距的筋纹组成,横向从壶肩到壶底相对称。整个造型呈圆形。

◆乐盘壶

此壶与以上两壶相比,横向切面将筋纹中间凹凸部分为方圆直弧线,壶身变为圆柱体,造型强调壶的平面,侧面造型简洁、单纯、筋纹线条纹清晰。

以上三种葵花式壶形,同以葵花形为原型,变化却如此之大,每一形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紫砂艺人的审美情趣。

【菱花式筋纹器】

菱花式筋纹壶,壶身横向切面同菱花镜的外形轮廓相同。每一个筋纹中间高、两边低,两筋纹相接处形成凹槽,阴阳轮廓分明,切面为菱花式水仙花式,由六瓣十二条筋纹组成。

◆水仙花瓣壶

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壶为六瓣水仙花式造型,六片花瓣收缩成壶口,盖为压盖,盖纹与壶身筋纹相吻合,融为一体。花蕾为纽,底为加底,呈六瓣水仙花形,流、把较细,为六方形,似水仙花枝干,与整体造型相协调,做工精细,严谨,线条处理简洁、流畅,是乾隆时期的佳作。

◆合菱壶

壶的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菱花,两菱花相合,故名为合菱。菱瓣阴阳相交,凹凸之变化,改变了传统筋纹纵向到底的表现方法,制作上难度大于以往的筋纹形。纽形与壶身筒形相同,整个造型饱满,无论是平视,还是侧视,此壶都富于变化。

【盉形筋纹器】

盉形筋纹器型主要有仿古盉形三足壶,此壶造型是以仿青铜盉的形式,给人以稳重、古雅之美感。

【其他筋纹器】

除上述几种筋纹器型之外,尚有一些自然形与筋纹形相混合的形式,也有一些设计将筋纹用于几何形壶体,如葵球、六方云纹壶、方菱壶、方春壶等。近些年来,一些从业者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己对筋纹器由上至下流畅贯通的形态的理解,力求在方圆之中,寻求新的筋纹变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