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雨过天青的汝瓷

陶瓷文化:雨过天青的汝瓷

陶瓷文化 全瓷的瓷砖 古代汝钧流釉的瓷器

2021-07-09

陶瓷文化。

汝窑又称“汝官窑”,是北宋后期的御用贡瓷。汝窑一向被列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魁。汝窑在历史上的烧造时间很短,从哲宗到徽宗只二十年左右,传世品极其罕见。今天小编就和您说说雨过天青的汝瓷。

汝窑瓷器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

图:国宝汝瓷莲花碗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汝窑的天青色就是宋徽宗的美学追求。宋徽宗笃信道教,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主张“清极遁世”“静为依归”,要的是一种很清静的感觉。于是道教的青色追求,就成了宋徽宗的审美,也为汝瓷的色调在时空中以淡如烟雨的青色定了格。

汝窑瓷器釉质莹润,光泽内含。釉面乳浊,有细微开片,俗称“蟹爪纹”。釉层中的气泡排列疏朗错落,有寥若晨星之说。

清代学者形容汝窑“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针。”其所说的色卵白,是指汝窑的胎色,卵白有如浅浅的香灰。汝窑的胎和底一样都很薄。另外,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如针扎的小点。这里说的“裹足烧”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瓷器足部上满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将瓷器的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在空中烧制。

汝窑器物主要有瓶、碗、碟、三足盘、洗、盂、香炉、花觚等。釉色有天蓝、月白、天青、豆青、粉青、卵白等,但不脱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小编推荐

天青色助汝瓷成宋代诸瓷之冠


五大名窑在宋代能够成为宫廷的陈设之瓷,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无过多的雕琢以哗众,也无妖艳的彩绘以媚人,唯以其古朴庄重的造型,温润如玉的釉质,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这正适合宋代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也是五大名窑得以名标瓷史的重要原因。

宋代五大名窑器物造型十分丰富,它一部分仿自古代青铜器,另一部分为日常用器。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有鬲、鼎、壶、炉、觚等,只是实用功能已完全改变。作为日常用瓷五大名窑之器,其形制则多采用仿生造型,如仿自然界中莲花、菱花、葵花、牡丹花等花瓣形的碗、盘、花盆等,这些显然受六朝佛教法器,和唐代金银器的影响,也是宋人喜好清雅闲逸生活的具体反映。

五大名窑器物之间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以汝窑、官窑、哥窑为例,虽然他们都是以青釉为特征,但是汝瓷所呈现的那种美丽的天青色,在其他各窑中更具特色。在色调上汝瓷的青色有时稍微深些,有时稍微浅淡些,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在色彩学上“天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清,又有绿色之温暖。这种寒暖适中的和谐色调,以及素雅、清逸的色感,由于适应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所以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冠。

官窑、哥窑、汝窑器物,在其青翠的釉面上,往往布满密集的片纹,这些细密的开片纹,虽然是窑工在烧窑时的不成功之作,但经过人们巧妙装饰和后人的推崇,却成为举世无双的装饰纹样。“开片”是指传世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釉面上,密如网状的片纹,又称“龟裂”。它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因为胎釉间,彼此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引起的。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金丝铁线”就是指这两种状况而言,它在哥窑器物上表现得最为显著,并且形成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官窑器物上的开片纹,与哥窑器物有所不同,其片纹均为深层次的“过岗”,开片纹理较大,犹如冬日里江河冰面上突然开裂的冰层,层层相叠精美无比。至于汝瓷釉面上的开片纹,则细碎密集,俗称“蟹爪纹”。

陶瓷文化鉴赏-汝瓷起源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汝瓷文化的发展历史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陶瓷文化鉴赏-汝瓷三足炉


汝窑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窑口,位列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的青釉瓷器是中国青瓷之最,曾为北宋宫廷所垄断,专门烧制御用瓷器,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所制汝官窑瓷,有“青瓷之父,汝窑为魁”的殊荣。汝窑烧制瓷器,始于北宋初年,直到元末停烧。博采南北各家名窑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家之殊。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品位高雅,工艺技术超群。此三足炉,高8厘米,敞口板沿,直颈鼓腹,腹底附三个尖状足。器物造型简练朴素,给人以敦实的感觉。胎质坚硬细密,致胎色呈香灰色。釉色青中闪黄,含蓄而富有韵味;釉面所现开片,纹理隐隐约约;釉层滋润光亮,系多次上釉所致;釉中掺玛瑙粉,视若堆脂碧玉;里外均施青釉,足尖及底露胎。此三足炉经“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技检测站”科学检测后证明:“样品釉面成分与宋汝窑釉面成分符合较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古陶瓷研究专家赵青云先生在对此三足炉鉴定后,在证明书上写道:“造型规整,工艺精细,釉层光亮,匀清细腻,开片密布,釉色豆青,具有北宋汝窑的基本特征”。

窑变釉汝瓷天青釉产生的主要因素


汝瓷产品呈色的主要表现为黄色的釉料施在坯体上烧成后变成了各种青色:天青、粉青、卵青、豆青、灰青、虾青、月白等等。这种现象叫窑变,产生窑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主要取决于釉料配方、烧成温度、窑内气氛、冷却速度四个方。

汝瓷和所有青瓷一样呈色的主要原理是三价铁在还原过程中变成二价铁。三氧化二铁是黄色,变成亚铁硅酸盐就成了青色。在恰到好处的温度、气氛条件下,同样厚的釉层、釉色的深浅决定于铁含量的多少。但过多则变成黑色,当然其它辅助原料和其它化学成份对釉色的影响也是有的,所以要有合理的配方。

有了合理的釉料配方,如果烧成温度太低,釉料不能很好熔融,含铁矿物未能充分溶解在釉玻琍中,釉层高度失透,釉面光泽差,釉色则难以呈现出来。

汝窑的烧成温度一般控制在1150—1200°C之间较为合适。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釉料得以熔融,釉料中的含铁矿物质得以溶于玻琍体中,在合理的气氛条件下,三氧化二铁可以充分还原,生成二价铁的发色团,这时釉层透明度也比较清晰,美丽的天青色就呈现出来了。如果过烧,釉色发紫,釉面青色不正,造成釉面玻琍质强、流釉等现象。窑炉里的气氛是指窑炉内的一氧化碳含量。为使窑炉产生一氧化碳,煤烧窑用加厚煤层,增加添煤次数等办法,液化气或油烧窑则控制窑炉进空气量使之碳元素不能充分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一般烧成进入还原阶段,要求窑内一氧化碳含量在1—8%之间,氧的含量控制在1%以下。

合理的烧成制度是釉料呈色的重要关键,一般汝瓷的烧成要有四个阶段:一、氧化阶段,主要作用是排除坯体水分,使坯体中的有机物和碳素充分燃烧。二、还原阶段,此阶段釉料一方面熔融,一方面进行铁还原。三、成瓷阶段,此阶段釉料基本熔化,釉子发亮,这时窑要呈弱还原气氛,如果气氛仍然很重则使釉色灰青,更重者产品烟熏发黑。如果此阶段全是氧化气氛,产品则重新氧化,二价铁又转化为三价铁,产品发黄。四、冷却阶段,汝瓷美丽的天青色和温润如玉的质感与冷却速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品在窑炉内成瓷后应在保温的状态下缓慢冷却,使釉料有一个很好的析晶过程,否则釉色不会变青,釉面玉石感也会受到影响。

烧窑过程中一般要做几个火照放在窑门口,烧窑工定时取出一个作为参考,当最后一个火照挑出后,急速冷却,观察火照釉面光滑了,也就是说产品烧成,就可以止火了,可是这个火照不是天青色,而是豆青色。窑炉内的产品在慢冷却后取出时才是天青色,这说明冷却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汝瓷的禅境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叶真《坦斋笔衡》是宋徽宗成就了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在一幅古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陈列着许多瓷器,足见那个年代瓷器业的兴盛,而此图正是宋徽宗皇帝亲手所绘的《文会图》。关于汝瓷的来历也有一段如诗般的传说,相传一天宋微宗做了个梦,梦到一种被水洗过雨过天晴的颜色题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醒来后即命工匠烧造这样颜色的瓷器,名为天青色。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与上天的交流时靠一种叫“青词”的文字方式,道教犹爱这种青绿色,故此皇上爱屋及乌了;青词又叫绿章所以汝窑是这种天青色。那汝瓷的天青色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汝瓷注重釉色的典雅,为开片唯美,不讲究刻划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制作精细,盘、碗、洗等均采用裹足支烧,圈足外撇,器底留有细小如芝麻大小的支钉烧造痕迹。鲁小革介绍说:“汝窑瓷器的胎体都较薄,并呈现我们常说的香灰色,而其也已作为鉴定标准。而其器型普遍为小器型,我们常提的汝窑不过尺,正是由于其特殊的烧造工艺决定的,难怪乾隆皇帝手扶水仙盘仿品叹道,‘仿汝不似汝也’。”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当然,解读汝瓷的美,我们既要看到她形式的美,又要把握她意蕴的美。“罗丹说,要等夜晚进入教堂,才能感受白天活动后的印记,当我将自己沉浸到汝瓷的风景时,那些青精灵开始与我对话……”浸淫汝瓷多年的鲁小革将对汝瓷的赏析上升为一种禅境。“汝瓷通灵,每当我站在家乡的汝瓷展厅里,汝瓷的灵光就会光环般罩在我的头顶,汝瓷的灵性小猫般舔着我的意识,唤醒我拥抱本真的天性;催发我飞翔的欲望;激活我想像的翅膀……” 韩琴汝瓷研究所所长韩琴说:汝瓷的天青色最能表达禅的意境--天人合一。  善读汝瓷者读其境界。我们品读汝瓷——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退其名利,走向禅境。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它打碎,要经常拭去它身上的尘埃。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每观汝瓷,总要听到她——青精灵艺术的歌唱: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

汝瓷的复活


采访完60岁的朱文立,记者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两个字——“瓷神”。这是个颇具传奇色彩、表情始终无甚变化的老人,在与他相处的几个小时里,他竟没有笑过一次。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以与他结识为荣,把他的作品视若珍宝,但他是个十分简单的人,除了汝瓷,别的话题不想提,好像他的生命中除了汝瓷,再无其他。

【前传】800年后,汝瓷在朱文立手中“复活”了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那么汝瓷定是看着最清丽摸来最温润的那一种。各种名瓷发展到北宋,跟后宫的佳丽一样,竞争激烈,要争的是皇帝的宠爱,后来,“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然而世事多变,汝窑毁了,汝瓷碎了,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

陶瓷文化鉴赏-河南汝官窑的概述(图)


《汝窑概说》

一.汝官窑的发现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汝窑向来以产青瓷著称,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1)。汝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取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未,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誊(teng)。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另外有印花或刻划花。划出的云山禽鸟、海水游鱼和各种缠枝、折枝、团菊和菊瓣花卉图案,刻花风格比较犀利而有锋芒。

汝窑在青色釉方面已日臻(zhen)完善,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汝瓷釉内含有玛瑙,产生特殊色泽。汝瓷的烧制,是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瓷艺精良,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2)之称。然而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官窑”窑址究竟在何处?是多年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古代瓷窑多以地命名,所以汝窑当在汝州境内,半个世纪以来,曾先后在汝州市(原临汝县境)范围内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40多处古窑址(3),有的规模较大,遗存十分丰富,有的瓷艺精良,釉色俱佳,与宫廷御用传世品十分相近。但在上述窑址中却无法断定其汝官窑口。

汝州市博物馆(其前身为临汝县文化馆)历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汝瓷标本(4),有的属于典型的宫廷御用汝瓷,制作讲究,釉色莹润,视如碧玉,扣声如磬,器表开片密布,底有细小支钉痕;有的显然属于民用汝瓷,器表富于装饰,刻、划或印有各种花卉图案,制作比较精细,釉色纯正滋润,造型丰富,美观实用,应属民窑上乘之作,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虽不能全部断定其确切的窑口,但仍不愧为汝窑的精良产品,对研究汝瓷的发展及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宝丰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历年来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全县的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登记,并给韩庄窑(5)、魏庄窑(6)、上李窑(7)、张八桥白瓷窑址(8)建立了档案,对清凉寺窑址(9)经过反复勘察,收集了大量标本,特别是从当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0)。

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宋代时均归汝州管辖)找到了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址(11),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烧造技术精良,从发掘出土的部分标本看,与宫廷御用的传世品也完全一致。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层光亮莹润,釉含玛瑙,呈现天青、天蓝和粉青等色,釉内开片呈鱼鳞状,釉中细小沙眼呈芝麻花,视如碧玉。碗、盘、洗类多外裹足,满釉支烧。经过考古钻探与发掘,该窑址产品极其丰富,既烧制宫廷御用汝瓷,又生产天目瓷、宋三彩、白地黑花、白釉加绿彩、钧瓷、珍珠地划花、及其刻、印花图案的民用汝瓷等。窑场规模可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间窑口密布,瓷片、窑具堆积如丘。当地至今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鲁山县境),一天进万贯”的谚语,真实的反映了宋代当地瓷业繁荣昌盛之口碑。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清凉寺窑址的附近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玛瑙矿,至今遗留有古代人工开矿的巷道,地面上散乱的红、黄、蓝、白、绿五色玛瑙石依稀可见,这对判断清凉寺为北宋烧制宫廷用瓷的汝官窑口,无疑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是陶瓷考古史上和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新的重大突破,它使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汝窑研究的历史悬案得以了结,它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1989年3月间,在宝丰县大营镇的蛮子营村,农民起土时发现的汝瓷窖藏瓷器尤为重要(12),其造型计有:笔洗、板沿洗、碗、盘、钵、盂、瓶等共47件。其造型讲究,瓷艺精良,釉色莹润,多为满釉支钉烧造,器表有细小开片,器物注重装饰,有的外表刻有莲花、牡丹,有的在器里线刻盘龙图案,圈足一般较矮,部分为凹圈足。这些都具有五代或北宋早期的风格。

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标本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及近年来在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新发现的汝瓷窖藏与县文化局历年来征集的瓷器珍品,就其汝窑的烧造历史,汝瓷的分期及其工艺特征,汝瓷的装饰及其艺术风格等分别加以介绍,为汝窑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一些有用的实物参考资料。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姑且把问题提出。

二.汝窑的创烧及其兴衰

汝窑因地处汝州而得名,汝州位于河南腹地嵩山和伏牛山相间的丘陵地带。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始建汝州。历史上河南瓷业兴旺,因此各地窑口为汝窑的创烧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北魏时期的洛京窑(13),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14),以及巩县隋代铁匠炉窑(15),均已成功的烧制出质量较好的青釉瓷器,以铁的还原气氛烧成之青釉,是汝瓷之本;鲁山段店窑(16),在初唐创烧的“鲁山花瓷”,其制瓷工艺技术对汝州地区及其临近各窑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盛唐时期瓷业的勃兴和五代后周创办柴窑,为汝窑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瓷业更加昌盛。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更促进了河南地区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至群窑四起,竟相争辉。汝窑的工匠发挥了特有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划和印花青瓷,从北宋初年即已问世。

由于汝窑烧制的瓷器运用氧化,铁的还原恰倒好处,使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衰。到了北宋晚期徽宗大观时,以定州“白瓷有芒”认为不堪用,则改为汝州青瓷器。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17)。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知,从北宋初年所创烧的汝窑青瓷器,到北宋未年则为宫廷所垄断。由于宫廷用器不计成本,而玛瑙含有铁等着色元素,能使釉色光亮莹润多变,所以改为以玛瑙为釉。汝州当地盛产玛瑙石,据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有据《宋史·食货志》载:“政和七年(1117年)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即今宝丰县大营镇)界盛产玛瑙。”这为汝瓷烧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然为宫廷垄断之汝官器产量有限,传世甚少,其产品质量及其釉色,这个时期都应是它的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河南各地除了烧造传统的钧瓷及其磁州窑系的铁锈花、低温釉上彩等品种外,汝窑青釉制品仍继续生产,但已失去了北宋时精湛的工艺技术,釉色浑浊,器胎粗厚,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与“名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称誉已大有逊色。总之,汝窑由宋初创烧,经过演变与发展,到了北宋晚期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品,进入黄金时期,延至金、元,虽有恢复之举,然而已达不到宋汝之传统瓷艺,技术失传,生产大降。元未已至尾声,明代则全部停烧,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其间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在中国青瓷史上独树一帜。

三.汝瓷的分期及工艺特征

根据根据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及出土的实物,参照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发现的窖藏汝瓷珍品,以及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的工艺特征,大体可把汝瓷的烧造年限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前后历时共62年,这个时期是汝瓷的创烧阶段。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其间62年,是汝瓷的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花纹样,碗、盘以凸线纹分成六等份,有的用刀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刻花线条流畅。此期产品釉色莹润,开片密布,在发展中独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历时39年,为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正是由于汝瓷工艺精湛,技艺超群,使之其印花技法广为流传。产品享有极高声誉,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从此在汝州建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18)。这期间大约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共20年(19)。烧制的御用品,以玛瑙为釉,出现了特殊色泽,工艺愈加精湛,产品优良。然而由于受到宫廷严格的限制,所以持续生产的时间短,产量有限,传世更少。特别是北宋徽宗政和间,在京师设窑烧造,名曰“官窑”,从此汝窑又被北宋官窑取代,直到南宋时汝官器已是“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

第四期:即金代。北宋晚期,宋金对峙,中原地区的汝窑和钧窑大都停烧,造成人亡艺绝。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金熙宗皇统二年二月,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使册封康王赵构为宋帝。从此战乱平息,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前后历时90年。汝窑和钧窑皆为宋代名窑,自成特有风格,在此期间开始按照传统瓷艺进行恢复生产。然而由于技术南流,金人占据中原,对汝窑虽有恢复之举,但已是每况愈下。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仅能烧制出一般的汝青釉制品。

第五期:即元代。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89年间,为汝窑的衰落期。金、元相继大战中原,1279年战乱结束,元代继续恢复汝窑生产。然而由于战争创伤,技术失传,加上受北方蒙古族生活习俗影响,汝瓷产品胎厚粗笨,工艺欠佳。生产品种仅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上半釉。

兹将汝瓷分期与产品特征列表说明如下:

汝瓷分期一览表

分期性质烧造年代年数器物品种与特征

朝代公元

一期北宋早期民窑宋太祖建隆元年——宋真宗乾兴元年960至1022年62造型多碗、盘器皿,有敞口凸唇或葵口,有的用凸线纹将碗盘分成六等份,器表满施豆青釉,釉层光亮莹润,装饰技法简单,系北宋早期汝瓷的基本特征。

二期北宋中期民窑宋仁宗天圣元年——宋神宗元丰八年1023至1085年62造型有碗、盘、钵、盂,外壁刻以简单的莲瓣装饰,内壁往往刻以上下直线纹,组成辐射线。碗心印团菊,内壁刻有水藻纹,刻花协调,线条流畅。釉面开片密布。具有民窑艺术特色。

三期北宋晚期官窑宋哲宗天圣元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至1106年20造型庄重大方,品种丰富齐全,即有日常生活用品,又有工艺美术陈设品及文房四宝等。胎质坚硬细密。呈香灰色,釉色莹润美观,细小开片密布。底为支钉满釉支烧,釉色天青,粉青,卵青,天蓝,月白等。

民窑宋哲宗元佑元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86至1125年39造型多样,装饰丰富,出现大量印花,内容有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土质细腻,胎质坚硬,汁水莹厚,有如堆脂,釉色光亮莹润,有天青,豆青,豆绿,葱绿,天蓝等。

四期金代民窑金熙宗皇统二年——金末帝衰宗天兴元年1142至1232年90造型有碗,盘,钵等,器表饰满面釉,唯圈足和底心露胎无釉,口沿或腹底带有流釉现象,呈蜡泪状。釉面有稀疏开片,釉层不匀净,有明显的棕眼,胎体较粗笨。釉色豆青或梅子青。

五期民窑元世祖至元十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79至1368年89造型单调,釉色光润欠佳,器表光素无纹,里外皆施半釉,盘心和底足全部露胎,釉色深绿,有的泛黄,胎质粗松,制作粗放,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汝瓷的创烧、发展、兴盛、恢复到衰落,无论其生产规么模,烧造品种和工艺特征都有其明显的演变过程。汝州地区由于唐代瓷业勃兴,鲁山花釉的创烧,在烧瓷技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河南地区从北朝、隋唐以来创烧的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都对汝窑有直接的影响。北宋初年,汝州地区便成功地烧纸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汝青瓷。北宋中期,汝瓷则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广大的中原地区。各地窑口林立,竞相争辉。而各窑为了参与激烈的商品竞争,各立牌号,往往在碗底刻有窑工姓氏作为碗铭。当时产品除了造型丰富,釉色莹润的特点外,还十分注重器表的装饰,有碗、盘内壁印以简单的凸线纹,到内壁印以缠枝花卉和碗心印团菊花纹图案等。汝瓷印花工艺的出现,不仅代替了烦琐笨拙的刻花工序,而且采用模印,可以使制作工艺规范化。因此,自北宋的中晚期,印花工艺大量出现,装饰内容丰富,图案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汝瓷的工艺技术的广为流传,使之赢得了信誉,同时也受到了北宋皇宫的赏识和偏爱,在客观上为之享有崇高的声望。当它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时,更是工艺精湛,进而说明汝窑发展到北宋晚期,无论在民间或是在宫廷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品,做工精细。碗、盘器皿大多外裹足、满釉支烧,器底留有支钉痕。造型古朴大方,胎质坯坚质腻,呈香灰色,釉色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釉药浑厚,清澈蕴润,固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称,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世人曾对汝瓷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美。

汝瓷的釉色丰富,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而豆绿釉也别具特色,釉质莹厚如堆脂,青雅素净,质美蕴蓄,其色分柔和淡雅的粉青,海水碧玉般的豆绿,还有青翠似玉的葱绿,艾青等。此外还有茶叶末色和绿釉飞红挂彩,更是奇特别致。汝瓷的天蓝釉,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一般美丽。天蓝釉呈色因原料的差异和窑炉烧成还原气氛的不同出现窑变,色彩又分深蓝,灰蓝,天蓝,淡蓝等,光泽如莹光般幽雅。更有一种青中带红和飞红挂彩,犹如旭日东升,又似夕阳余辉,即柔和又艳丽,富有诗情画意。汝瓷的月白釉滋润纯正,质地如玉,蕴润含蓄,具有沉静,雅素的特殊风格。总之,北宋时期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工艺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战乱,技术失传,虽曾恢复汝瓷工艺,但已不及宋汝之水平,逐渐走向衰退。直到元末,已全部停烧。

四.汝瓷的装饰及艺术风格

北宋以来,由于汝窑青瓷工艺的传播,先后在豫西和豫西南各窑口相继烧造青瓷,为了赢得信誉,除注重技术的交流、引进其它窑口的先进工艺技术外,各窑还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创新.汝官窑以素净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器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装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宝丰窑的刻花工艺别具一格,即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廓,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题突出,纹饰富有立体感,此类产品系宝丰窑的最佳制品,其线刻龙纹装饰,更应是宝丰清凉寺窑之佳作。

宝丰窑民用瓷的装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以印纹居多,纹饰清晰,碗内模印花卉纹饰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线之内,每格安排一组折枝花卉.

汝陶文化——源自汝州


中国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消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汝州市汝瓷厂的繁荣、汝州市美术汝瓷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2002年3月30日,《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将在我市举行。为让读 者更多地了解汝瓷的历史、特点、现状等,本版今明两天特刊出两篇相关文章汝瓷史话》、《古瓷新花放异彩》,请读者关注。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仅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馆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1992年秋,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宋汝窑盘在纽约拍卖,成交价高达154万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宋汝窑三牺尊又以5000万元港币的身价物易其主!价值连城的汝瓷国宝,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物华,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洼汝窑区。其中严和店区目前已发现26个古汝窑场,产品以汝瓷豆绿釉刻印花为主,也有大量的天蓝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遗物丰厚,器皿多样,为宋代汝窑早期遗址。; 段店、梁洼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缸、罐、壶、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坚石,釉质细润,蓝如宝石,云絮飘动,观之赏心悦目,史称花瓷,又曰;唐钧是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工艺品。唐代烧造花瓷的窑址迄今只发现五处,四处在河南,其中两处在平顶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蓝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点壶,已被有关专家根据唐代《羯鼓录》中有关记载和对段店窑址出土物的调查,证实为;鲁山花瓷;。这一区域以鲁山段店为中心,接连白象店和桃花店,与梁洼明清时期兴起的汝窑相呼应,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产工艺、产品开发、烧成技术、经营管理之大成,鼎盛时商贾云集,对后期汝窑的兴起和我国陶瓷技术的开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探寻汝官窑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共出土各类完整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两千余件,其中的窑藏品与传世汝官瓷对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该所在清凉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进行试掘,收获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所对这一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还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状比较完整、品种比较丰富的汝官窑瓷器和匣钵、垫饼、垫圈、支烧等烧具。同时出土的一枚元丰通宝,为汝官瓷的历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宝丰县人民政府在清凉寺召开了汝官窑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近2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专家们高度赞扬了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的发掘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盛产瓷器。窑址分布于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总面积10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产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蓝、紫红等釉色。有的碗、罐上还绘有花草图案,写着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样,釉色浑厚质朴,光彩夺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都有黄道窑的花釉白斑罐。黄道窑的产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及茶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斑点,窑变出多种色彩,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工艺开辟了先河。而位于郏县西北15公里处的谒主沟汝窑遗址,是一处宋、金、元时期的古窑址,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产品多为民间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蓝、月白等,同时兼烧钧瓷釉色,如玫瑰红、葛花紫、龙肝、马肺、雨后红霞等。这里的山岭上到处都是优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钧窑还来此购料。全国著名陶瓷专家叶喆民先生有诗曰:;漫道汝钧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邻,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东北自然区另外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东侧便是禹州神镇,是生产钧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窑之称,已被文物部门发掘的窑场就有14个。产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艺品等。造型精致,光素无纹较多,釉色天蓝、天青为主,清雅庄重,汁水莹泽,釉面呈细碎冰裂纹,产品曾在开封宋宫遗址多次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这一带发现遗址8处,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绿刻印花和天青、天蓝、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开沟发掘,出土了大量匣体钵片,其中两件保存完好。同时出土了大量独特的青釉瓷片,和清凉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样。其色清雅莹润,釉呈冰裂纹薄如蝉翼,多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艺品。工艺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还有古钱币和粉碎的玛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烧过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进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发现大量素烧胎片,除个别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状为传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别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匀,制作精细,(在汝州市韩琴汝瓷研究所有一件较为完整的笔洗,充分证明了张公巷窑制作工艺的高超),不但继承了清凉寺汝窑的卷足支烧工艺,且有所发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样,匣钵种类繁多,桶式、碗式、盘式等应有尽有,底部和口沿儿涂有碱土。经过对出土釉料的试烧,成色和发掘出的瓷片一致,烧成温度在1250摄氏度,和史书记载汝官瓷烧造工艺相符; 2001年7月,一户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与中大街交汇处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层独特的物质,面积约40平方米,经汝瓷专家朱文立试烧,认定为宋代天青釉。该址出土的瓷片与张公巷的瓷片样品,从釉色和冰裂纹及器皿制作的精美程度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碗奁极相似。同年10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2001年汝州年会暨汝瓷国际学术研究会在汝州召开,专家根据对宝丰清凉寺和汝州文庙、张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学测试,断定汝州可作为汝官瓷新窑器目标考查发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发掘可以得出结论:汝窑工匠代代传承前人智慧,创造出国宝花瓷和风格独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宫认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绝妙工艺:胎坚细密,釉层匀净,色泽丰润,造型典雅。品类齐全的汝官瓷为宫庭珍藏,民瓷更为众多百姓所喜爱,曾在宋代百花瓷艺苑中获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什么是汝瓷


“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婉世称宝。”如果用美学的眼光来看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端庄凝练,,形神兼备,清雅肃静,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土质细润,坯坚细腻,釉药浑厚,清澈温润,和谐完美。

汝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温润古朴,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官窑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支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汝瓷的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大气的美、集东方美学于一身、大美无言的美。

解读汝瓷的美,我们既要看到她形式的美,又要把握她意蕴的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西方有位大家说:“一只希腊花瓶是所有古典和谐的典型。同一时期,东方另一个伟大的文明之邦——中国,已将陶器发展成为一门最可爱和最典型的艺术。中国人在这门艺术上的奇特造诣甚至超过了希腊人所取得的成就。希腊花瓶显现出静态和谐,而中国花瓶,一旦摆脱了来自其他文化与技巧的影响,则能表现出动态的和谐。中国花瓶不仅呈现出数的关系,而且表现出生命运动。”是的,一件汝窑器虽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她是在不停运动的,她所蕴含的意味之美才是真正的古代艺术之美。

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它打碎,要经常拭去它身上的尘埃。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

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它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它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在停火降温中,它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经验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窑在燃烧,圣火在歌唱,于是在神奇的窑变中诞生了青瓷的艺术精灵。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

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的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每观汝瓷,我总要听到她——青精灵艺术的歌唱: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