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温州:瓯瓷“点睛”旅游

陶瓷文化:温州:瓯瓷“点睛”旅游

陶瓷文化 瓷砖墙面 陶瓷艺术

2021-07-09

陶瓷文化。

日前,温州市在永嘉三江街道龙下村唐代瓯窑遗址边上的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举行新瓯窑点火仪式。停息了一千多年的瓯窑薪火今天重新点燃,这意味着为温州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增添了精彩一笔。在新瓯窑点火仪式上,与会客人参观了瓯窑器制造全过程。

温州是瓯窑的发祥地。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东瓯王驺摇以此为都城,东瓯先民擅长陶瓷制造。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汉3000多年的时间里,东瓯先民已逐步掌握制作陶器和原始瓷技术。东汉是瓯窑瓷器的形成时期,晋代开始成熟并进入繁盛期,唐宋继续有所发展,它和越窑一样在全国享有盛誉。

瓯窑作为温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深入挖掘利用温州文化旅游资源,做精做靓温州文化旅游产品,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办,瓯窑薪火重新点燃,意义深远。Www.tAOci52.com

作为承担复兴瓯窑有关工作和任务的温州市旅游局,主动开展了瓯瓷研发调研,举办瓯窑青瓷精品展,设计瓯瓷产品样品,以及瓯窑复兴选址等工作。

温州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切实做好瓯窑开发基地建设,将瓯窑发扬广大。今后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瓯瓷产品样品设计。大批量开发瓯瓷酒瓶、香薰组合、瓯瓷瓷盘纪念品。计划用瓯瓷塑造温州历史文化名人,展现温州名人书画作品与温州山水风光,将楠溪江、雁荡山、江心屿等风景名胜以瓯瓷作品来展现。建立专门的瓯瓷开发基金,用于瓯瓷文化的挖掘、瓯瓷产品的研发、瓯瓷人才的培养与瓯瓷技术的传承。

小编推荐

新京味旅游文化名片


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琉璃厂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这里的古玩字画、古旧书籍,还是文房四宝、碑帖拓片等艺术作品都吸引着中外游客。如今,更多传统文化品牌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宏宝堂:心有德画无穷

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孔膳堂饭庄,地处驰名中外的琉璃厂文化街。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欧阳中石、沈鹏、梁树年、王镛等先生为宏宝堂题写了牌匾。2002年被中国文联授予文明诚信“五星级画廊”;2001年至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宣武区精神文明单位;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商业优秀特色店;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

程茂全现为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又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家,多年来,他根据该店的实际情况,以“独、特、新、奇”为旨,“真、小、精、廉”为本的经营思想和方针,在他的创意和组织下,宏宝堂先后多次举办百扇展、精品展和四条屏展。这些展览创意袭人、影响深远。在文化、经济上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2004年秋,宏宝堂画店重新装修,以崭新的面貌迎客。画店门面古朴典雅,店堂宽阔而高雅,名人书画琳琅满目。欧阳中石题贺“宏制丹青称圣手,宝章翰墨见文心”;范曾的墨宝“旷世藏家精巧以求朴茂,人间宝物散疏当卜齐全”;沈鹏撰联“淳心同仁心心有德,一画至万画画无穷”,更使画店熠熠生辉。

汲古阁:汲取文化之精华

地处东琉璃厂的汲古阁,于1956年开业,其字号是由原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根据明代常熟文人毛晋藏书楼名“汲古阁”所取,意为汲取古人之精华,用于仿制复制文物以及修复文物的店铺。汲古阁牌匾由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也是第一任院长吴仲超题写。1982年北京市政府对琉璃厂文化街进行大规模改造。由于市政府考虑汲古阁的经营特色及其在海内外的良好声誉,决定将汲古阁原2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扩大到近2000平方米。

改造后的汲古阁从一家文物复制和文物修复商店演变成汇集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名人字画、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茶苑等集于一体的综合古玩艺术品商店。一层主营古董瓷器、文物复制品、文房四宝、手工艺品等,二层主营名家书画和茶苑。“汲古阁茶苑”由启功亲笔题写。

汲古阁字号沿用了明代常熟文人毛晋创办的用于珍藏和刻印古籍善本的工场——汲古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决定了其使命的不同。今天的汲古阁不仅继承了一家百年老店的名称,也汲取了先辈们传承古文化精髓的精神和执著的追求,并不断从5000年华夏文明和悠久历史中汲取养分,在青铜复制、古文物修复、碑帖拓片、古陶瓷仿制、生肖纪念品制作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汲古阁建店初期,只是经营和修复瓷器、铜器、陶器文物,复制、仿制各个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此外还经营独有的汲古阁拓片。上世纪80年代,店面扩大和内部环境的改造,促使汲古阁经营业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由原来的仿制、复制和修复文物扩大到经营古董瓷器、文房四宝、字画、新工艺品、仿古家具、旅游纪念品、文物鉴定、画廊等多种文化项目。1995年针对琉璃厂人流大、宾客休息地方缺失的情况,汲古阁在其二层辟出一块地方,开设了古色古香、幽静典雅的“汲古阁茶苑”,并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亲笔题写名字,为来琉璃厂参观游览的中外宾客和业界书画家、收藏家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息、会友和交流的场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品牌效益。

发展创新:主营项目上推出创新点

不同的时期汲古阁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自己相应的调整,并且在主营项目上推出创新点。青铜复制是汲古阁的传统优势主营项目,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四羊方尊”、被视为伟大创举的“秦铜马车一二号车、兵马俑”和“人面方鼎”、“长信宫灯”等,以及北京各大博物馆的许多顶级复制文物和展品,件件仿制绝品出自汲古阁,显示出汲古阁在青铜复制工艺上精湛的技术。

1997年农历虎年,汲古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生肖青铜文化”概念,此后每年均仿制中国传统有代表性的生肖珍贵文物,制成“生肖典藏品”限量发行,诸如虎噬鹿、马踏飞燕、兔觥、铜飞龙、猪尊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2008年汲古阁又推出仿1963年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后期秦铜犀牛尊”供爱好者典藏。近年来,圆明园十二生肖国宝青铜头像被文物界关注和热议,汲古阁在尊重原物的基础上,结合清代宫廷画师的设计风格和当时人们审美习惯,不但成功仿制出原有的7件珍品,而且还原了其余5件下落不明的生肖头像,表达了企盼那些下落不明或流失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的民族情怀。

汲古阁拓片:申报非遗

汲古阁拓片是汲古阁几代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其独一无二的经营项目。目前该传统的手工艺品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汲古阁拓片的内容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中的劳动场景,不仅体现了装饰美,还展现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汲古阁拓片的制作也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制作的时候,先将图形文字雕刻在石板上,再将宣纸覆上,经过数十道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其题材主要来源于秦砖汉瓦、敦煌壁画及名碑等历史典故,每幅拓片都是在讲述故事,劳动的场景有耕种、丰收、种棉花、采棉花、纺线、织布;教学的场面有孔子讲学礼仪;运动的情景包括打马球、杂技表演等,以极其丰富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5000年的灿烂文化。

对于未来的发展,汲古阁总经理李连祥表示,仍将坚持以不断变化来适应市场需求。琉璃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将发挥桥梁和服务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求变创新,抓住琉璃厂日益兴旺的文化旅游、观光购物特色,促进琉璃厂各店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谈浙江温州平阳顺溪陶瓷作坊历史文化


关注浙江温州平阳顺溪陶瓷作坊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6年底,我调查整理顺溪陈氏后裔陈少文先生事迹时,通过翻阅史料,发现陈少文当年创办过很多实业,其中以开创顺溪陶瓷作坊影响最大。后经实地勘查核实,其历史遗存犹在。带着对陈少文先生的敬佩和对陶瓷作坊的好奇,日前笔者来到了位于顺溪镇溪北村的平阳瓷器三厂。

顺溪镇位于平阳县西部,属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腹地,因溪顺流而下得名。顺溪山秀水美由来已久,这里层峦叠嶂,清溪环绕,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或许正缘于此,陈氏先祖才决定扎根这里繁衍生息。一路辗转,来到顺溪已是上午10点半。远远望见一个硕大的烟囱高耸着,那就是本次要寻访的目标。接待我的是副厂长陈明光。

百年前的辉煌时光

据刘绍宽先生所写的《顺溪瓷厂记》载:“平阳瓷业之兴,始于南港焦滩,其出品可方闽浙诸窑,而去赣窑远甚。北港顺溪沙垟,有泥中烧瓷之用。少文先生居于其地,思兴厥利,乃筑窑厂,延瓷匠指授焉,出瓷与焦滩埒。又以其泥封寄日本。日本人验之,爱不释手,屡问所出,盖日窑之泥举莫此若也。”顺溪镇原有陶瓷作坊数家,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销路欠佳而相继倒闭。陈氏第四份后裔陈少文先生鉴于乡里人多地少,不经营副业难以谋生。他详细调查当地矿产资源,发现邻近山间有几处高岭土质地优良、蕴藏丰富,决定捐资开掘,并率领工人赴景德镇瓷厂学习。返里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顺溪沙垟(溪北村)新建了陶瓷作坊,这便是平阳瓷器三厂的前身。专门烧制碗、盘等日用陶瓷,销路畅通,声名大振。继而帮助乡人建立碗厂,并转让厂房10多间供别人经营。短短两三年间,顺溪从事陶瓷业者猛增到70多家,300多人,产品远销江苏、山东等地,让人刮目相看。

1942年,陈希贵等人在原有陶瓷作坊的基础上创办顺溪瓷器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32人,年产盘碗5万多个。1954年,顺溪碗业社和供销社先后建立,有社员100多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生产日用陶瓷转向工业瓷器和建筑瓷器,并以半机械化代替传统手工操作,产品也逐步以低压电瓷为主。至此,由于规模扩大,顺溪碗业社部分迁至水头镇后垟,称为平阳瓷器二厂。原在顺溪沙垟的陶瓷厂改称平阳瓷器三厂,加上苍南桥墩的平阳瓷器一厂,当时平阳共有三家陶瓷厂(目前瓷器一厂、二厂均已倒闭)。

平阳瓷器三厂从创办到如今,已历106年,其不平凡的历程彰显着厚重底蕴。现在厂里依旧保留着当年作为陶瓷生产场所之用的3间祖师庙,乡人为感谢陈少文先生的功绩,曾专门在祖师庙里设了他的灵位(现已转到陈少文故居陈列馆中),成为重要的历史实证。

瓷器制作工艺流程

一间间简陋的厂房,一台台陈旧的设备,一个个朴素的农民,这是瓷器厂留给我的最深印象。这些因素也大大束缚了工厂的发展。在参观厂房时,笔者对制作瓷器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陈明光对此侃侃而谈。制作瓷器首要解决的是原料选择问题。像这种低压电瓷需要一种特殊的瓷土,而本地缺乏原料,必须到水头购买。“陈少文先生当年创办陶瓷作坊时,原材料蕴藏不是很丰富吗?”笔者冒昧地打断了陈明光的介绍。“那是老皇历了,陈少文早年创办陶瓷厂时,顺溪陈族的山场里本无瓷土,必须到邻乡岳溪的山场里取土。1927年时就曾为瓷土价格问题发生争斗。县衙判决沙垟陶瓷厂不得到岳溪取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创办起来的陶瓷厂濒临倒闭。陈少文等人受族众所推,与对方理论,终于推翻原判。同时,又设法与岳溪林族有威望的人士联络,最终两地握手言和,终使顺溪陶瓷业得以顺利发展。”这一小插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顺溪陶瓷作坊薪火相传的来之不易。

原料问题解决后,要进行原料球磨。通过压路机对瓷土进行碾碎处理。再经过清水冲洗,把泥沙等杂质处理干净。接着把瓷土再碾碎、晾干。下一步骤就是要通过固定模具使产品成型,不同产品使用不同的模具。半成品完成后,需要晾晒处理,如果碰到好天气只要三四天就行。如遇雨天,那只能望雨兴叹了。整个制作流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产品焙烧。在现场,笔者看到一个巨大的窑炉,足有4米多高。旁边堆放着一些专门用来装半成品的窑具。据陈明光讲,半成品在焙烧前,首先要放在窑具中,这样使产品不易变形。当产品焙烧时,炉内温度会达到1300°C,要持续烧上30个小时左右,大概要耗费上百斤的煤、油等燃料。焙烧工序之后,经过凉处理,才算大功告成。不过,也有意外情况发生,如果师傅的火候处理不当,那产品质量就要大打折扣了。最后经过成品检查,产品装配,整个流程才算告一段落。一批产品出炉大概需要 10天左右,如遇持续雨天那就不得而知了。

惨淡经营中谋出路

现在的平阳瓷器三厂属集体所有制,是温州地区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活陶瓷作坊之一。在职员工57人,退休人员90多人。以生产低压电瓷和代人加工产品为主,产品有瓷插座、瓷灯头、绝缘子、熔断器、闸刀开关等78个品种,主要销往瑞安、温州、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当我想了解利润状况时,陈明光的回答令我有点惊讶。一年5%的利润仅够支付工人工资,毫无盈余可言。对此他也十分无奈。

据陈明光介绍,瓷器厂的工人以家庭妇女为主,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人均月工资500元左右。在以农业收入为主的顺溪镇,一般家庭中的青壮年进城打工,仅留中老年人和孩子相依相伴,或许能在工厂里干还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今的瓷器厂直接影响着几十个家庭、上百个人的生活。一旦工厂停产,那他们就得失业,这也是瓷器厂至今苦苦支撑的原因之一。

正像大多数民间工艺遇到的烦恼一样,如今的平阳瓷器三厂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陈明光说:“现在最缺的就是资金,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生产市场空间大、利润高的高压电瓷产品,可迫于资金一切无从着手。说真的,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求蜕变。”他们始终坚持着,最为重要的是有着厚重底蕴的陶瓷厂还活着,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了。

在回来的车上,我一直在思考:顺溪百年陶瓷作坊能生存至今真是一个奇迹,也足以证明其顽强的生命力。作为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民间手工艺,已经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坦的道路。当它们面对残酷的市场法则时,往往会变得遍体鳞伤。日后它将何去何从?自身及社会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这是许多民间工艺无法回避的问题。

景德镇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级顶级战略,旨在利用中国传统两条丝綢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写作共同发展的旗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陶瓷产业”是景德镇支柱产业之一,“瓷业兴,则城市兴”,本文主要研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 研究景德镇陶瓷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发展机会与可能性。

景德镇陶瓷市场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

1.景德镇在陶瓷产业上,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瓷器市场回暖,许多其他地域的陶瓷产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与景德镇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景德镇特有的小企业生产模式导致景德镇没有在我国的陶瓷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且海外市场无论是对于建筑类、家用类还是装饰类陶瓷其实都有较大需求。而景德镇陶瓷出口的问题所面临的最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由数据显示可以发现,广州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地,其出口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而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陶瓷出口增长量也身居全国前列。由此可见,景德镇陶瓷出口的壁垒在于,景德镇处于江西这一个欠发达地区,而一带一路政策的本身就是激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活力,激活产业,让产业发展起来,然后走出去。

2.景德镇的出口地区分布广泛,但中东地区占主要份额。景德镇陶瓷出口市场遍布全世界,然而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景德镇陶瓷直接出口至中东地区的比重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市场过度集中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扩大和保持出口规模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问题,因为一旦该市场出现变化,景德镇的出口数量就会急剧下降,从而影响生产发展。

3.陶瓷产业、生产作坊零散,未形成品牌效应。景德镇是一座做陶瓷和卖陶瓷的城市,陶瓷氛围浓重,但是却都是散点式的发展,其市场占有量不能与广东、浙江的知名大品牌抗衡。

(二)景德镇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创产业在旅游领域的发展。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的瓷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逐步奠定了历史上的瓷都地位。除了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之外,景德镇还拥有大量的古窑遗址,古窑瓷器精品、古文物。但是对于这些优质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未形成合理的整合方式,从而进一步扩大景德镇文化旅游吸引力、影响力。

二、景德镇陶瓷产业和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一)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扶持。由于景德镇处于中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扶持力度不如沿海地区,所以当地政府应充分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成立相应的扶持机构等,助力景德镇陶瓷产业在同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2.加快产业转型。优化景德镇现有陶瓷生产销售模式。根据我们本次实地考察发现,景德镇陶瓷现有生产模式以家庭小作坊、私人小企业为主,缺少大型生产线、生产标准不统一、复制性低,无法、无力承接大型订单,很难实现规模性经营。全国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江西企业仅占13.75%且缺乏大型龙头企业。2015年度“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于2015年9月揭晓,广东的陶瓷品牌以超过半数的压倒性优势占领了榜单。剩余四家上榜品牌分别来自上海、浙江、唐山、台湾。江西无一品牌上榜。国际知名品牌景德镇缺位已久,更不用说国际知名品牌。

由于陶瓷行业入门门槛低,所以导致竞争对手较多,虽然景德镇的陶瓷名声好,但是抵不过别人的价格低。所以景德镇陶瓷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加快产业转型,从而减小竞争压力。还可以加大对科研生产设备的研发和投入,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也能使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

3.实施品牌战略。景德镇陶瓷虽然有名,但是其陶瓷品牌没有打出去,所以相关企业应当加大对品牌塑造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陶瓷品牌的保护以及推广,从而加大相关企业在陶瓷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国门,扩大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4.加强对外宣传,需要改变大家对景德镇瓷器的认识,通过电视媒体、传统纸媒、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使大家对景德镇瓷器的认识从文物,高档赏玩器皿变成精致的高端的家用瓷器的印象。

(二)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加强“瓷都”品牌形象塑造,加深“瓷文化”内涵。城市形象提升。优化城市规划,加速城市基础建设如市内交通建设,提升周边城市发达城市交通通达度,招商引资筹建高星级酒店,建设城市绿化,提高窗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加深瓷文化影响力,使其渗透到收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去。

三、结语

景德镇瓷器遍地开花,产业覆盖率很高,但大部分企业产业规模很小所以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质量水平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没有能力承担大型国际订单。因此在一带一路,这种良性的社会背景下,景德镇必须促进自己的产业升级,对内合并中小型企业,优化生产线,统一生产规模标准,再加上政府扶持,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大品牌。促进产业转型,从礼品转向生活总瓷,建筑用瓷。对外加强宣传,甚至可以说其宣传侧重点在于将景德镇瓷器从神坛上拉下来,告诉大家现在景德镇不仅仅只有摆在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精品,也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