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知识 > 导航 >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 古代瓷器知识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 古代瓷器知识

古代瓷器知识 古代瓷器窑口 古代陶器与瓷器

2021-07-14

古代瓷器知识。

陶豆大汶口文化,1974年山东胶线三里河出土。

陶器盖大汶口文化,1963年山东曲阜西夏侯出土。WWw.tAOci52.cOM

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已发掘的典型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县岗上、曲阜西夏侯、邹县野店、兖州王因、邳县刘林、大墩子、诸城县呈子、日照县东海峪和胶县三里河等遗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较前已有很大提高。陶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常见的纹饰则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和篮纹。彩陶不多,以黑彩和红彩绘平行线纹、弦纹、叶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几何图案。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钵形鼎、壶形鼎、背壶、长颈壶、深腹罐、高柄豆等。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

在早、中、晚3期中,陶器的陶色、纹饰、器形都略有变化。陶色早期以红陶为主,兼有一些灰陶与黑灰陶。中期红陶减少,灰陶增多,兼有一些黑陶和白陶。晚期黑陶大为增多,并有少量红陶、灰陶和白陶。陶器的制法,早期以手制为主,到了晚期轮制逐渐增多。陶器纹饰,早期有锥刺纹、划纹和少量彩陶。彩陶上多为黑彩线条纹和叶脉纹。主要器形有釜形鼎、钵形鼎、小口带柄壶形鼎、敛口平底钵,也有在上腹部饰彩的陶钵、高柄豆、高柄觚、双耳壶等。中期又出现了附加堆纹、篮纹、压印纹和镂刻纹,以及施黑赭色和红色的彩陶。彩陶纹样有直线、斜线,弧线组成的花瓣纹和八角星纹等。中期的陶器器类较早期明显增多,主要有小口深腹罐形鼎、钵形鼎、盂形鼎、小口深腹罐、平底盉、三实足鬹、敛口钵、高柄喇叭形座豆,小口长颈带鼻壶、圈足尊、高柄杯、盆、簋、勺与漏器等。晚期陶器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篮纹、镂刻纹等,彩陶则以涡汶为主。器类有罐形鼎、瘦腹背壶、宽肩壶、高柄豆、袋足鬶、三实足盉、高柄豆、带把杯、长颈壶等。

编辑推荐

古代瓷器:大汶口文化陶器欣赏[图片]


大汶口文化陶器欣赏

彩绘背水壶

彩绘贯耳壶

彩绘壶

彩绘壶

彩绘贯耳壶

彩绘双系壶

彩绘壶

彩绘大涡纹壶

黑陶奢沿尊

白陶出戟尊

灰陶奢沿弦纹尊

白陶出戟尊

黑陶尊

红陶奢沿出戟尊

灰陶尊

出戟鼎

红陶雕塑

黑陶镂空单台高柄杯

黑陶镂空双台高柄杯

黑陶弦纹三足高柄杯

黑陶印纹高柄杯

红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盖杯

黑陶胆式把杯

灰陶彩绘杯黑陶尊式杯

褐陶黑陶缸式杯

灰陶V形杯灰陶直壁奢沿杯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以大汶口墓群最具代表性。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晚期陶器,相当精美。典型器物有陶背壶、鬹、杯、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红色陶衣,颜色丰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纹饰运线较粗,布局不甚严格、协调,晚期线条匀称,作风趋向工细。以几何形纹为主,花瓣纹、勾连回旋纹与庙底沟型的很近似。早期多红陶,中期灰陶增多,晚期仍以灰陶为主,同时出现白陶。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 古代瓷器知识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

席纹陶钵和布纹陶钵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据考古发现,半坡人已有了专门的制陶区,说明那时陶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制陶工艺也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出土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席纹、布纹和其他编织印纹。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陶器欣赏


大汶口文化陶器欣赏

彩绘背水壶

彩绘贯耳壶

彩绘壶

彩绘壶

彩绘贯耳壶

彩绘双系壶

彩绘壶

彩绘大涡纹壶

黑陶奢沿尊

白陶出戟尊

灰陶奢沿弦纹尊(快轮)

白陶出戟尊

黑陶尊

红陶奢沿出戟尊

灰陶尊(快轮)

出戟鼎

红陶雕塑(鼎盖)

黑陶镂空单台高柄杯

黑陶镂空 双台高柄杯

黑陶弦纹三足高柄杯

黑陶印纹高柄杯

红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杯

黑陶镂空高柄盖杯

黑陶胆式把杯

灰陶彩绘杯 黑陶尊式杯

褐陶 黑陶缸式杯

灰陶V形杯 灰陶直壁奢沿杯

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东和苏北。年代约为公元前4040—2240年。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分布在堡头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以大汶口墓群最具代表性。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晚期陶器,相当精美。典型器物有陶背壶、鬹、杯、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红色陶衣,颜色丰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纹饰运线较粗,布局不甚严格、协调,晚期线条匀称,作风趋向工细。以几何形纹为主,花瓣纹、勾连回旋纹与庙底沟型的很近似。早期多红陶,中期灰陶增多,晚期仍以灰陶为主,同时出现白陶。

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陶器 古代瓷器知识


彩陶碗仰韶文化,1956年河南郏县庙底沟出土。

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

庙底沟遗址,是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堆积,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

大汶口文化时期杰作 古代瓷器知识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典型代表,1959年出土于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陶衣鲜亮油润。

红陶兽形壶

这件壶的造型像是胖胖的小猪,拱着鼻子,张着嘴巴,耳穿小孔,短尾上翘,憨态可掬。今人在喜爱它生动可爱的造型同时,更感叹它极具实用的制作构思。当时的先民从陶壶尾部圆筒形的注水口注水,用水时通过小猪张着的嘴巴倒出,同时背部制作了便于提携的拱形提梁。壶的所有用途巧妙地融入造型中,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生活体验和艺术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时陶塑造诣的最高水平,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红陶兽形壶,人们都会为它朴拙可爱的外形而忍俊不禁,忍不住有上手把玩一番的冲动。

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红陶兽形器在新石器时代中发现不多,山东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兽形壶雕塑自然生动,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外表的不同凹凸高低,是家畜饲养业的生动反映。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发现和运用的结果,正如郭沫若先生诗中所写: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江洋,真是森罗万象。

汤家岗遗址出土陶器——水波纹陶盘 古代瓷器知识


水波纹陶盘汤家岗文化,1978年湖南安乡汤家岗出土。

汤家岗遗址位于安乡县安全乡,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址,遗址据最新的研究资料推测可能距今7000年。

汤家岗遗址以艺术神器白陶的发现闻名于世,出土器物文饰、造型特点突出,其制作工艺的精美仍然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最早的模印精品。在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夔龙纹白陶盘,这个龙的形状似蛇似龙,蛇头蛇身,鸟足虎尾,修长强劲,目光炯炯,活灵活现,经专家考证,是迄今为此我国出土器物中龙形饰文的第一条龙。

客省庄文化遗址出土制陶工具 古代瓷器知识


陶拍及袋足陶模客省庄文化,陶拍1953年陕西西安客省庄出土,是制陶用具,用于拍打陶坯外表,弥合缝隙,并使坯体更加结实。袋足陶模,1955年陕西西安斗门出土。

客省庄文化首先发现于西安市客省庄,是分布于渭河流域的一支地域性文化,时代与中原龙山文化相当,空三足类炊食具的发达是这一文化的典型特征。主要遗址有西安长安区客省庄、米家崖、临潼区姜寨等。

从客省庄遗迹和遗物分析,该遗址包括三期文化,第一期相当于客省庄文化早期,出土的大量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褐陶极少,几乎不见红陶,器物纹饰多为粗绳纹、麻点纹、篮纹、竖划纹,还有少量的三角纹和附加堆纹等,素面的器物比较少;第二期文化与客省庄文化中期相当,可修复的器形较少,主要有单把鬲、豆、盆等,与一期文化有较多的承袭演变关系;第三期遗存为汉代墓葬。这也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