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 导航 >

登封窑瓷器上所施的装饰技法有什么特点?

登封窑瓷器上所施的装饰技法有什么特点?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古代有什么瓷器 古代上万的瓷器有哪些

2020-05-12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烧于晚唐,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有两种形式,一种形似橄榄;一种为小口,长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装饰以珍珠地划花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圆形枕最为多见。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一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一为淡赭色,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装饰效果。盖碗茶具、陶瓷茶壶、钵、罐的产品数量也不少,其釉白润而亮,加以绿彩,显得淡雅纯净。

烧瓷品种较多,以自釉为主,有绿彩、刻花、剔花、珍珠地划花及画黑花等。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主要是烧制白瓷,兼烧黑釉瓷、三彩陶器。其中白釉珍珠地划花最具特色。产品有瓶、罐、洗、碗、杯、枕等。其胎质呈灰白。白釉是白中泛浅灰黄色调。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还有柳斗杯剔花,有两种不同的技法:一是在坯胎上先剔刻纹饰后上化妆土,再上釉,烧成后即成为白瓷剔花器;二是在坯胎上先施化妆土,然后才剔刻纹饰,再施透明釉,烧成后即成为白褐相间的柳条纹饰,工艺至精至美。另外,白釉绿彩的瓶登封窑。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湘阴窑?所烧瓷器有什么特点?


窑址在湖南湘阴,为重要的古代瓷窑。唐时为岳州管辖,故又称岳州窑。汉代已有烧造直到明代。东汉时湘阴青竹寺窑已烧制出青釉碗、钵、盆等。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东吴、西晋、南朝窑头山窑、城关镇窑烧制出的器物有青釉洗、盆、罐、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等色,部分窑变釉色呈蓝、紫色,装饰方法有印花、浮雕、圆雕等。隋代为湘阴窑的发展时期,烧制的器物有碗、瓷盘、钵、瓶、多足砚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变薄,施半釉,釉面有开片。陶瓷纹饰有花草、几何纹及直线印花等,布局对称且富于变化。唐、五代时期,湘阴窑改称为岳州窑,烧造技术水平成熟,器物以碗盘为主,釉色更趋青绿。胎体更轻薄,玻璃质感更强且开细碎片纹,剥釉现象仍然存在。故陆羽在《茶经》中评价唐代六个瓷窑的茶碗称:“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目前已发现汉、三国、两晋、南期、隋、唐、五代直至明代的多处窑址。东汉湘阴青竹寺窑已烧制青釉碗、钵、盆、坛、罐、壶等。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东吴、两晋、南朝窑头山窑、城关镇窑烧制青釉洗、盆、罐、四系壶、鸡首壶、印纹钵、褐色点彩钵、托盘等。釉色有青、黄、酱等色,部分釉色因窑变而成蓝、紫色。装饰有印花团花、卷草、人物、几何纹、浮雕莲瓣纹及圆雕鸳鸯、龙头、象首。隋代为湘阴窑发展的时期,烧制的青釉器物有碗、盘、钵、高足盘、四系罐、盘口壶、花瓶、灯、多足砚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薄、施半釉、釉面多开片,有垂釉现象。酱色釉以酱绿色为主,釉面开片易剥落。有朵花、草叶、几何以及直线纹印花装饰。纹饰的搭配布局均衡、对称,图案效果强烈而又富于变化,往往用3组或4组团花与叶纹或与成组的直线纹相间排列,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30种以上,构成千变万化的纹样。除印花装饰,还有划花莲瓣纹。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釉为主,可以参考“岳州窑”。

越窑青瓷有哪些装饰技法和特点?


越窑青瓷有哪些装饰技法和特点?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最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上林湖后段二、三期是越窑初创时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层薄而无光泽感,已出现刻花。到了四期,刻划兼施的花纹明显增多,刻花、划花少见。花纹以荷花为主,还有荷叶纹、鱼荷纹等。荷花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荷叶纹也有二叶、四叶纹。这类荷花、荷叶纹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纹饰。

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

五代时,刻划兼施的花纹几乎不见,而盛行划花。虽然器物仍以素面为主,但划花占有一定的比例,明显比前期增多。花纹仍以荷花、荷叶纹为主,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荷叶、荷花飞鸟纹等。花纹各异,构图注重对称,线条挺拔健壮,自由奔放。花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的内底、盒盖面上。这些荷花纹的形状基本上保持着前期的特征,但花纹的布局,从碗内壁通体缩小到内底;荷叶由大变小,呈不规则三角形状。碗、盘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划棱线的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较前期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开的荷花。

到宋代,器表装饰仍以素面为主。划花在继承晚唐风格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细线花,纹样在龙纹、交枝四荷纹、交枝四花纹、缠枝纹、朵花纹、波浪纹等。刻花仍比较少见,花纹有仰覆重莲瓣、龙纹等。至八期,划花是最盛行的一种装饰。线条纤细、流畅、繁密,构图讲究对称,布局圆满,这成为划花的重要特征。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植物类的花纹有四缠枝花、四交枝花、二缠枝朵花、二缠枝菊花、荷花、四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波浪纹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等;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牡丹花、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双凤牡丹纹、波涛纹等。

其中有许多莲瓣纹往往先用细线划好图案,然后在花瓣轮廓线外侧用斜刀刻出深浅的粗线条,使整个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九期时,划花、刻划花明显减少,刻花增多,但所装饰的纹样简单、草率、呆板。虽有少量比较精细的制品,但远不及上期制品那样精致。此期的纹样有朵花、双线朵花、二缠枝朵花、四缠枝花、菊花、荷花、荷叶、莲瓣纹、牡丹花、双蝶纹、鹦鹉纹、摩羯纹、人物纹等。双线纹是新出现纹饰,常见于碗、盘的内壁和壶、罐的外壁。

瓷器装饰技法


印花: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陶瓷品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唐三彩

剪纸贴花: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瓷、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釉上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釉上彩为瓷器装饰方法之一,所谓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制品烧至红热状即可,它的性质几乎不受釉的组成所影响。釉上彩的着色剂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块中,当煅烧后就牢固地粘结在器皿上。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明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朝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C~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决了陶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

瓷器上常见的云纹有什么特点?


我国古代瓷器上的花纹图案样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陶瓷文化艺术,其中云纹为瓷器装饰的纹样之一。

云纹是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一般来讲,云纹多与龙、凤、蝙蝠等纹饰相配合使用,单独使用较为少见。用云朵形纹饰象征高升如和如意,多与龙、凤、蝙蝠等组合而成,如云龙、云凤、云蝠等,也可单独作为纹饰装饰画面上。战国至汉魏时流行瓦当上装饰云纹。以云为瓷器装饰纹样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及越窑均有云纹器物,纹饰多以褐彩描绘,构图活泼,布局严谨,运笔流畅洒脱。宋代以云纹为装饰的器物明显增多,装饰手法全面,或暗刻、或模印、或彩绘,纹饰布局严谨,线条简洁豪放。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云纹别具一格,丰富了云纹的表现形式,而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红釉、卵白釉等瓷器上的云纹则对明清云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瓷器上装饰云纹极为普遍,或与其他纹饰组合在一起,或单独装饰器物,形式多样,有如意头形云、蝌蚪形云、灵芝形云、风带如意云、“壬”字形云、“卍”字形云、状如弹簧的云气纹等。有些云纹的时代特征极为明显,如洪武时多风带如意形云,宣德时多人字云及壬字云所谓的“空白期”多弹簧状云气纹,而明末清初则以括号云等为常见。

宋代定窑白瓷印花或刻花瓷、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话瓷及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红釉、卵白釉等器物均有云纹装饰。明清时期各地窑口均有云纹为装饰,形式多样。表现方式有暗刻、绘画、堆塑等。明代嘉靖时期多见有云与仙人组成仙境云雾缭绕的画面,云纹多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口沿、足胫等处。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不仅造型端庄沉稳,而且釉色古朴凝重,变幻莫测,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火焰青、鸡血红、鹦哥绿等多种窑变釉为其他窑口所不及。钧釉有高温一次烧成,也有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钧瓷的烧造历史发端于晚唐,极盛于北宋中期,持续于金元时期,终结于明中期。钧窑的中心窑场在河南禹县城关镇,相传禹县曾是夏禹的都城,夏启夺位后,曾召集各部落,在禹县北门外的钧台举行盛大宴会,庆祝他正式继位,钧窑由此得名。钧窑的中心窑场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目前全国范围内有12县市,发现了不同时期的钧窑窑址,南起河南临汝、郏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淇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北大地。钧窑是一处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的窑场,只是在北宋末期,由于工艺精湛,窑变色彩的奇特而引起宫廷的重视,一度被皇宫所垄断,在禹县钧台一带开办御器场,专烧御用瓷器。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


钧窑瓷器有什么特点?钧瓷釉色意境无穷

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之感,形成飞壁流火釉色欲滴,釉色以红紫为基调,相映交辉,形如流云,灿若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世人把这种奇妙现象称为“窑变”。产生“窑变”色彩的主要原因,是含有铜的氧化物的釉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而呈现的变化,其变化之多不胜枚举,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及“五光十色润如玉”等词来形容钧瓷窑变釉色的美妙。在釉色上明净透活独树一帜,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赏心悦目格外动人。

钧瓷在釉的配方上一改过去青瓷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传统,配入了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挂釉,加上独特的烧造工艺,使钧瓷釉层结构变化复杂,釉层含蓄光润犹如宝石。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使釉中的流纹变幻无穷。有的像云霞,有的像玫瑰,有的像茄皮,有的像海棠,有的像鸡血,也有绿色像鹦歌绿,有的淡白像秋天的月光,或深沉的蓝天。其趣味天成,在配釉、挂釉和烧成方面堪称绝技,也是宋代陶瓷艺苑中一个创举。

钧瓷“窑变”变幻万千

钧瓷窑变现象鬼斧神工变幻莫测,其基本色调是红、蓝、灰、白,有的色带光芒四射状,有的色带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同云雾缭绕峰峦,有的色带纵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气势雄浑、飘逸虚幻,颇具神韵。更可贵的是这些色彩艺术没有任何人为故作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形态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有的作品釉像太华千寻;有的则像江湖万里;有如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翠竹生烟、烟花怒放……相映交辉,变幻无穷,引人入胜,这种色彩艺术可谓“钧瓷艺术一绝”,宋代其他任何瓷窑都不能与其媲美。在纹路上釉内有针尖般点点明星,蟹爪般的裂纹,有蜿蜒迂回的蚯蚓走泥留痕,这些被称作珍珠点、鱼子纹、兔丝缕、冰裂纹、蚯蚓走泥等形成钧瓷一大特色,可谓“钧瓷一件变幻万千,鉴赏不俗余味不尽”,不失为中国陶瓷的一枝奇葩。

钧瓷造型古朴文雅

钧瓷造型有强烈的民族艺术倾向,体现一种纯粹的民族精神,与唐代陶瓷不大相同。唐代陶瓷艺术广采博收,新鲜活泼,雍容华贵,充满了异国情调。

而钧瓷改变了这一发展方向,在造型上端庄浑厚,古朴文雅,纹饰简练,棱角优美,线条流畅,雕塑别致,确有独到之处。如出戟尊、敞口尊、鼓钉洗,各式花盆、盆奁、鸡心碗、高足碗、带把洗、三足炉以及瓶、盘等,质朴敦厚着意表现一种冷峻崇高的民族意识、简洁清新的灵感,使它在世界工艺史上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工艺芳香。精心制作的仿古之风,宋代钧瓷造型有强烈的仿古意味,尤其是仿三代青铜器。钧瓷仿古无论是官窑或民窑制作规整,绝不粗制滥造,也不是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古拙高雅技艺惊人,在艺术上法古创新,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钧瓷几乎没有任何花纹装饰,它的美体现在造型线条处理上,杜绝成型上的轻薄花哨,追求端庄肃穆,宏大气魄,显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巩县窑烧制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唐代巩县窑是古代瓷窑。在今河南巩县白冶河两岸,故名。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据《国史补》、《元和郡县图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所提到的河南盛产的白瓷和向长安进贡的白瓷,多产于此。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白瓷碗的特点是侈口,有的口缘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条直棱,底足有浅圈足、圆饼状实足和玉壁形足数种造形。盘类以直口,平底浅盘多见,装饰与碗相同,口缘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成四条直棱。黑瓷有花瓶、酒壶、茶壶、碗、盘等器,瓶的胎体很白,平底轮旋极其规整。修坯之精细,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看到。盘胎厚重,里施白釉,外施黑釉,唯口缘露胎,为巩县窑的特色。

唐代以烧白瓷为主,此外还烧唐三彩陶器,黑瓷、绞胎与茶叶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产品特征是:(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质量较好,黑瓷胎白釉黑。(2) 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白瓷碗的特点是侈口,有的口缘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条直棱,地足有浅圈足、圆饼状实足和玉璧形足数种造型。盘类以直口、平底浅盘多见,装饰与碗相同,口缘四花瓣形,缺口处凸起成四条直棱。(3) 黑瓷态体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盘的造型与白瓷盘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为巩县窑的独特制法。瓶类器物修坯精细,制作规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见。(4) 所制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纹理。(5) 器物装烧垫具有三岔支具和长方形或圆珠形托珠,碗盘器内或足端一般留有3-4个垫具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登封窑瓷器上所施的装饰技法有什么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登封窑瓷器上所施的装饰技法有什么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