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鉴别瓷器 > 导航 >

瓷器装饰技法

瓷器装饰技法

鉴别瓷器 瓷器鉴别瓷器鉴定 瓷器鉴别

2020-05-26

鉴别瓷器。

印花: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陶瓷品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唐三彩

剪纸贴花: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瓷、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陶瓷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


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在瓷器上直接题诗作词和绘画,是磁州窑系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抒发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故磁州窑所产瓷器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市井文化思想,更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故宫博物院藏金代白釉黑绘诗文枕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瓷窑之一,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北宋末到金代是磁州窑制瓷生产的繁荣期,产品以民间日用器为主,器物装饰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施加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利用绘、划、刻、剔、印、塑等多种技法来表现具有民间风俗、风情的装饰内容,有着质朴奔放的民间艺术风格。元代磁州窑瓷业生产仍很兴旺,其产品造型和装饰风格在承继前代的同时亦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元磁州窑产品造型仍以民间使用的碗、盘、瓶、罐、盆、枕等为主,其中传世较多且造型时代特征突出的有罐、四系瓶和枕等。元磁州窑罐的造型无论大小,器型基本相似,与同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等罐类器造型一致。四系瓶是磁州窑典型器物之一,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为当时民间日用的酒瓶或水瓶。元代四系瓶可分扁腹与圆腹两种,其中唇口,肩饰四系,腹部长圆的瓶式最为常见,与前代相比,元代四系瓶普遍更加高大,瓶体显得修长,系也更宽,外壁多施半截釉。

磁县博物馆元代藏相如题桥故事狮纹枕

枕是历代磁州窑生产的大宗产品,其造型和装饰风格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元代磁州窑枕的造型基本都为长方体,枕的长度多在30至40厘米之间,有的则长达40厘米以上,枕面四边出檐,多呈两边微翘的弧形,也有的枕面稍向前倾斜。装饰上以白地黑花装饰为主,纹饰构图和布局统一,除底面外,枕的其余五面均为菱形开光内绘画纹饰,其中枕面随形绘有边框,中心开光内绘主题纹样,题材多山水人物、人物故事、花卉动物、诗词曲赋等,开光外填绘细碎花草纹。枕的前后立面开光内纹样题材亦很丰富,常见山水人物、花卉、动物、墨竹、诗词等,而两侧立面开光内绘画题材相对简单,以折枝花卉纹为主。枕底面常有戳印“张家造”方框铭记。

元代磁州窑产品装饰仍以白地绘黑花为主,但黑彩的色调有所变化,多呈褐色、黑褐色或红褐色,因此又有白地褐彩之称。装饰题材除动、植物纹样之外,由于元代小说、戏曲和绘画的发达,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等纹样题材十分流行。文字装饰也是元磁州窑器的典型装饰题材,与前代相比,元代产品的字数明显增多,内容也更加丰富,主要有民谣、词曲、古诗、警世格言、物主姓氏、作坊铭记、广告语等。

金代鱼藻纹腰圆形枕

白地黑绘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与制瓷工艺相结合,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这一装饰技法在宋代书法、绘画艺术繁荣和普及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受到文人书画的影响而成熟、发展起来。正是文人书画家的广泛参与,提升了磁州窑艺术的高度,开拓了磁州窑文化的深度。同时,它又以多方面的创造及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和促进了中国彩绘瓷器及文人书画的发展。

元观台窑《绘瓷作枕》诗文枕

金元时期,异族统治者对汉族实行残酷的压迫和歧视,并一度取消科举制度,使文人失去了晋身的机会,心情充满压抑、失望和仇恨。不少文人持守民族气节,终身隐逸,如倪瓒;一些人始而希望得朝廷赏识,继而失望归隐,如黄公望等。这些隐逸的文人高士多数退隐山林,研习书画、琴艺,赋诗、品茗,对酒当歌,以此修身养性,标立自身品操的清洁高逸。一些人到磁州窑场绘画、题诗,一展才艺。

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有哪些


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有哪些?一起跟随古玩收藏网来了解下。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鉴定看其装饰技法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也是我国陶瓷历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哥窑瓷器之所以广受人们夸赞,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尤以“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备受赞誉,同时,哥釉瓷釉中气泡所具有的“攒珠聚球”特征和釉面“酥油光”质感,也是哥釉瓷令人喜爱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哥釉瓷具有这般独特的美学魅力,宋代以后的各个朝代,均对哥釉瓷有所仿烧,史称仿哥釉瓷器。

尤其是清代,复古之风极为盛行,自康熙时代开始,景德镇御窑厂就不断仿烧宋哥窑瓷器,这种仿制一直延续到光绪末年仍在进行。光绪时期虽然清朝政府整体已经衰败,但是在“同光中兴”的光环笼罩下,它在瓷器制造上仍然很多可取之处,甚至不少瓷器有着“小康熙”的美称。光绪朝对哥釉瓷的仿烧也是如此,其材质精良、工艺精细,尤其是官窑中,产出了不少精品。

同时,很多人在收藏清代瓷器时,初期都会选择清晚期的作品,其中光绪官窑很受推崇。小编也不例外。这就让小编想起,几年前,小编在朋友介绍下,从另一位藏友手里换了一件瓷器,号称是光绪官窑生产的仿哥釉堆塑兽耳贴金天球瓶。这件天球瓶造型规整,比例准确,釉色滋润,尤其是“金丝铁线”的开片非常自然。贴塑上似乎隐约也能看到贴过金箔的痕迹,但是在时间磨损下已经脱落殆尽、斑驳不堪了。

当时小编入行尚浅,眼力很拙,因此也怕打眼。虽说喜欢,但拿到瓷器的当天就拜访了一位熟识的行内专家,想给自己吃个定心丸。谁知,这一拜访,喜忧参半的事就来了。专家朋友告诉小编,这件天球瓶也确实有些年头了,但是到不了光绪年间,也绝不可能是官窑,而应该是民国时期的瓷器。

专家朋友称,这件号称光绪官窑仿哥釉的瓷器,破绽就在于它使用了一种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一定不会用的装饰技法——贴金箔。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如果做贴塑,其目的就是在于要仿青铜器上的纹样,追求的就是铁锈斑一类的复古艺术效果,不会再去贴金箔。也就是说,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是一定不会采用贴金箔的装饰技法的。

不过,这件瓷器既然属于民国时期,也算一件老瓷器,再加上它仿哥釉的艺术效果呈现得也不差,因此还是比较值得收藏的。

小编讲出这个经历,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以后遇到凡是有贴金的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一定要慎重,很大概率不是本朝的器物。当然,专家朋友也表示,这样类似的情况,可能器物原本是光绪朝的,是后来的收藏者为了美观或升值而往上贴金箔,不过这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青花瓷按装饰技法怎么分类?


青花瓷按装饰技法怎么分类?

按青花瓷的装饰技法,可以分为: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叠彩三类。

元明特别是明代以后彩绘瓷器进入多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除釉下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传世作品外,还有素三彩、釉下青花釉上五彩以及斗彩等。现简单比较一下元明以后各类似的主要彩绘瓷器装饰技法的特点。

(一)青花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已有悠久的历史。

(二)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种。俗称“青花加紫”。在青花间用铜红加绘纹饰。以色彩绚美着称。始于元代。由于烧成难度大,青花釉里红器,被视为古瓷珍品。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结合以上青花、釉里红二种装饰技法创烧的一个品种,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气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单一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又显得特别名贵。

(三)青花叠彩

青花叠彩瓷器装饰技法和青花五彩、斗彩相比是基本相同的,它也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品种。它先在胎上用青花画好图案的主题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瓷器上用褐彩叠绘辅助题材,再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青花叠彩。

青花叠彩采用了釉下青花和釉上褐彩,釉下青花是构成整个叠彩画面的主色,釉上褐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和青花五彩、斗彩有所不同的是:青花叠彩一般用了二种色彩,绘制了釉下和釉上二幅画,其表现的是二个题材,更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由于釉上青花、釉下褐彩,相映成趣,给人以丰富的、鲜明的层次感,二幅画、二种色彩都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而青花五彩和斗彩则采用了多种色彩,在釉下和釉上绘制了同一幅画,表现了同一主题。

青花叠彩瓷器它是以釉下青花为主色调,图案中的蓝色主题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用褐彩绘其辅助题材部分,最后入炉低温烘烧而成。主辅题材叠绘在一起,很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就其装饰效果来说,用褐色所绘的老树藤将青花瓷器紧紧地包裹起来,就象给瓷器增加了一层保护外套,别有一番艺术效果。

青花叠彩瓷器青料使用进口纯苏麻离青绘制,青料呈宝石篮;青料少铁锈斑痕,少晕散,非常适合人物山水绘画。

青花叠彩瓷器使用透明白釉,釉面细腻滋润;胎体轻簿适中,釉胎结合严密;胎土淘炼精细,底足无釉,但有釉斑,釉斑自然,砂底细腻,底足无釉处有大片铁石红。

青花瓷器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佳,已经延续了千年历史。

成化斗彩的装饰技法及纹样


成化斗彩的杰出成就是与其独树一帜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成化斗彩的装饰技法和文饰内容,是正确鉴定成化斗彩重要前提。

成化斗彩的装饰方法并不只是填彩和“斗”(即凑其全体)彩,还有点彩、覆彩、青花加彩等。

填彩:即是以青花在坏胎上用双钩法勾勒出所绘花鸟、人物之类的轮廓,罩釉烧成之后,再在釉上将所需彩色填在轮廓线内,入彩炉烘烧而成。

点彩:所表现的图案主要是用釉下青花画成。罩上白釉烧成后,再在釉上按照需要在图案上点缀些许彩色。如在青枝叶上点缀红色花卉,生意盎然。

覆彩:在釉下青花已画成的图案上,按照一定意图覆盖某些釉上彩色。

染彩:在青花图案的轮廓边缘,涂染釉上彩色以取衬作用。如在青花勾出的浪涛线条外,涂以深浅相间的绿色,烘托白浪滔天的态势。

青花加彩:主要用釉下青花描绘图案,只在局部使用釉上填彩。如缠枝莲花,花朵皆青花,仅在青花双钩的茎叶上面,填以釉上绿彩。

至于《南窑笔记》等所述的“斗彩”,实际是非常狭义的概念。按《南窑笔记》所述特征,不妨将此称为“凑彩”,即是以釉下青花画成事物半体,再用釉上彩色凑全其体。

成化斗彩是从宣德斗彩发展而来,然而在装饰技法和装饰纹样以及色彩运用方面,远比宣德斗彩丰富。宣德斗彩的没骨画法,在成化早期尚见,至成化后期已被汰除。而成化后期施行的釉下勾勒轮廓线条釉上再予填彩的这种画法,却为宣德斗彩所无。成化后期斗彩的这种画法、画风及其设色,经过材料对比可以看出,明显地借鉴了明初以来流行的铜胎嵌丝珐琅工艺(即景泰蓝)的嵌丝填料方法。景泰蓝工艺在元末明初已较为流行,但在景泰年间,宫廷及上层社会更为钟爱。成化朝距景泰朝不过八年,自然受景泰蓝工艺传染而撷其华采。明初以来景泰蓝工艺所拥有的多样的颜色(红、白、紫、深蓝、浅蓝、姜黄、翠绿、草绿、赭色等),也会对成化斗彩产生启发作用。

装饰纹样方面:

成化斗彩器在选择题材方面甚为讲究,不同的器物上精心配置以适合纹样。纹样结构变化多端。有规矩工整的图案化构图,也有自然随意的写真性构图。仅表现花卉就有缠枝、折枝、串枝、团花、开光等多种形式,其构图法则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也有写形传神。装饰题材以龙(云龙、翼龙亦即应龙、螭龙、香草龙)、海怪、天马、鸳鸯莲花、果树小鸟、子母鸟、团蝶、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莲托八宝、折枝花果、四季瑞果、婴戏、高士、三秋、灵芝纹等为主,另有极罕见的落花流水、锦盒瓜果纹和莲托梵文。其中,缠枝莲纹、八宝纹、海兽纹、鸳鸯纹等在明初永宣瓷器上已出现,但成化彩在运用上加以简略。如海兽纹,只以等距均衡式构图表现四只海象或形似麒麟的海怪,与宣德时描绘九只海怪相比,便显得简洁明快。而了母鸡纹、高士纹、三秋纹、串纹葡萄纹则为成化斗彩的创新纹样,淡雅清新别具一格。

越窑青瓷有哪些装饰技法和特点?


越窑青瓷有哪些装饰技法和特点?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褐彩、镂雕等。其中,刻花、划花最为常见,变化脉络清晰,伴随着越窑的整个发展过程。花纹有植物纹、动物纹、昆虫纹、人物纹、几何形纹等,形式多样,构图美观。上林湖后段二、三期是越窑初创时期,青瓷制作粗糙,釉层薄而无光泽感,已出现刻花。到了四期,刻划兼施的花纹明显增多,刻花、划花少见。花纹以荷花为主,还有荷叶纹、鱼荷纹等。荷花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形状各异,丰富多彩;荷叶纹也有二叶、四叶纹。这类荷花、荷叶纹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纹饰。

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此种装饰技法一直沿用到五代。

五代时,刻划兼施的花纹几乎不见,而盛行划花。虽然器物仍以素面为主,但划花占有一定的比例,明显比前期增多。花纹仍以荷花、荷叶纹为主,有二叶荷花、四叶荷花、荷叶、荷花飞鸟纹等。花纹各异,构图注重对称,线条挺拔健壮,自由奔放。花纹主要装饰在碗、盘的内底、盒盖面上。这些荷花纹的形状基本上保持着前期的特征,但花纹的布局,从碗内壁通体缩小到内底;荷叶由大变小,呈不规则三角形状。碗、盘口刻四曲,曲下外壁划棱线的装饰手法非常流行,曲口较前期深,演变成葵口,形似花瓣,整器像一朵盛开的荷花。

到宋代,器表装饰仍以素面为主。划花在继承晚唐风格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细线花,纹样在龙纹、交枝四荷纹、交枝四花纹、缠枝纹、朵花纹、波浪纹等。刻花仍比较少见,花纹有仰覆重莲瓣、龙纹等。至八期,划花是最盛行的一种装饰。线条纤细、流畅、繁密,构图讲究对称,布局圆满,这成为划花的重要特征。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植物类的花纹有四缠枝花、四交枝花、二缠枝朵花、二缠枝菊花、荷花、四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波浪纹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等;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牡丹花、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双凤牡丹纹、波涛纹等。

其中有许多莲瓣纹往往先用细线划好图案,然后在花瓣轮廓线外侧用斜刀刻出深浅的粗线条,使整个图案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九期时,划花、刻划花明显减少,刻花增多,但所装饰的纹样简单、草率、呆板。虽有少量比较精细的制品,但远不及上期制品那样精致。此期的纹样有朵花、双线朵花、二缠枝朵花、四缠枝花、菊花、荷花、荷叶、莲瓣纹、牡丹花、双蝶纹、鹦鹉纹、摩羯纹、人物纹等。双线纹是新出现纹饰,常见于碗、盘的内壁和壶、罐的外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装饰技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装饰技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鉴别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