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哥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鉴定看其装饰技法

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鉴定看其装饰技法

哥釉瓷器鉴别 现代仿官窑瓷器如何鉴别 全釉瓷砖

2020-11-28

哥釉瓷器鉴别。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也是我国陶瓷历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哥窑瓷器之所以广受人们夸赞,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尤以“紫口铁足”和“金丝铁线”备受赞誉,同时,哥釉瓷釉中气泡所具有的“攒珠聚球”特征和釉面“酥油光”质感,也是哥釉瓷令人喜爱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哥釉瓷具有这般独特的美学魅力,宋代以后的各个朝代,均对哥釉瓷有所仿烧,史称仿哥釉瓷器。

尤其是清代,复古之风极为盛行,自康熙时代开始,景德镇御窑厂就不断仿烧宋哥窑瓷器,这种仿制一直延续到光绪末年仍在进行。光绪时期虽然清朝政府整体已经衰败,但是在“同光中兴”的光环笼罩下,它在瓷器制造上仍然很多可取之处,甚至不少瓷器有着“小康熙”的美称。光绪朝对哥釉瓷的仿烧也是如此,其材质精良、工艺精细,尤其是官窑中,产出了不少精品。

同时,很多人在收藏清代瓷器时,初期都会选择清晚期的作品,其中光绪官窑很受推崇。小编也不例外。这就让小编想起,几年前,小编在朋友介绍下,从另一位藏友手里换了一件瓷器,号称是光绪官窑生产的仿哥釉堆塑兽耳贴金天球瓶。这件天球瓶造型规整,比例准确,釉色滋润,尤其是“金丝铁线”的开片非常自然。贴塑上似乎隐约也能看到贴过金箔的痕迹,但是在时间磨损下已经脱落殆尽、斑驳不堪了。

当时小编入行尚浅,眼力很拙,因此也怕打眼。虽说喜欢,但拿到瓷器的当天就拜访了一位熟识的行内专家,想给自己吃个定心丸。谁知,这一拜访,喜忧参半的事就来了。专家朋友告诉小编,这件天球瓶也确实有些年头了,但是到不了光绪年间,也绝不可能是官窑,而应该是民国时期的瓷器。

专家朋友称,这件号称光绪官窑仿哥釉的瓷器,破绽就在于它使用了一种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一定不会用的装饰技法——贴金箔。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如果做贴塑,其目的就是在于要仿青铜器上的纹样,追求的就是铁锈斑一类的复古艺术效果,不会再去贴金箔。也就是说,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是一定不会采用贴金箔的装饰技法的。

不过,这件瓷器既然属于民国时期,也算一件老瓷器,再加上它仿哥釉的艺术效果呈现得也不差,因此还是比较值得收藏的。

小编讲出这个经历,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以后遇到凡是有贴金的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一定要慎重,很大概率不是本朝的器物。当然,专家朋友也表示,这样类似的情况,可能器物原本是光绪朝的,是后来的收藏者为了美观或升值而往上贴金箔,不过这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清官窑仿哥釉瓷器分别有哪些特点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的忠实爱好者,他为瓷器所谱的诗词多达200余首。而在这200余首称颂古瓷的诗中,又有近20首是专门为哥窑瓷器所写,最著名的当属“铁足腰圆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而今景德翻新样,复古成不易云云”这几句。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乾隆皇帝对哥窑瓷器的钟爱,也能看到哥窑瓷的显著特征,更能发现在此时景德镇御窑厂,仿烧哥窑瓷器已经很成功了,并且还有了与当时官窑瓷生产特色结合起来的“翻新样”的新面貌。

实际上,哥窑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瓷,在宋以后的各朝均有对它的仿制,尤其是明清两朝,这种仿哥之风达到鼎盛。元代亦有哥窑瓷器,后世普遍认为是仿烧修内司官窑所烧,一般称为传世哥窑,清宫记载其为哥窑型。而明清所仿烧的哥窑瓷,一般就称仿哥窑或仿哥釉,最早在明代永乐末年初现端倪,真正意义上仿烧成功则是在宣德年间。

明宣德年间仿哥釉瓷器还没有完全成功烧出原哥窑瓷器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但是都有细碎开片纹。在造型上,宣德仿哥釉瓷器有菊瓣碗、菊瓣盘、折沿盘、撇口盘、鸡心碗等,款识均参照宣德青花书写,一般是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青花双圈款。总的来说,宣德仿哥釉瓷器的釉面光洁度偏低,釉色偏灰,稍微有油腻感,釉面有典型宣德官窑的橘皮纹特征,开片纹理微微闪红、闪黑。

明代成化官窑继承了宣德年间仿哥釉瓷的烧造工艺,但是在紫口铁足特征上另辟蹊径:为了模仿原哥窑瓷的这一特征,成化仿哥釉一般在口足上施酱紫色釉。成化仿哥釉瓷的胎体普遍较厚,釉面仍仿哥瓷的开片,为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但是仿得太过规整,没有浑然之美;另一个不足是釉质很肥润光亮,缺乏“酥油光”质感。

清代仿烧哥窑瓷器,以雍正和乾隆两朝为最。雍正时期仿烧哥瓷,制作相当精良,在大小开片结合的金丝铁线特征上已经做得比较成功,开片中“铁线”占多,呈黑色或略发蓝,另外还有单独的大开片或细碎开片。其釉面可以烧成真哥瓷一样的“酥油光”,釉面色泽的种类、呈色也与真品不相上下,唯一的缺憾是雍正仿哥釉瓷的开片纹路,在细小区域内不具备真品那种曲折变化的游刃状态,比较平直。从造型来看,雍正仿哥釉瓷多见赏瓶及文房用具。

到了乾隆时期,仿哥釉瓷器的烧制继承了前朝的优秀工艺,虽然开片纹偏大,“铁线”多偏灰黑,但是在开片纹路上做到更加和谐自然,亦属于上乘之作。

瓷器装饰技法


印花: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陶瓷品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唐三彩

剪纸贴花: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瓷、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哥釉瓷


哥釉瓷

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

瓷器装饰技法和特征


瓷器的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产重要的鉴定内容。有的装饰仅见于某一朝代的画面上,如早期青瓷上常见的带状印纹贴铺首或佛像纹样,为西晋时独有。而隋代青瓷上则多用朵花、草叶、条纹母体的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带状或图形图案或构图的模印装饰。有的纹饰则几个朝代延袭使用,成为传统纹饰,但又各具时代特征。如莲瓣纹,南朝时多以双划线表现,瓣身瘦长;唐五代时莲瓣头尖削;元代的则宽博。所以,瓷器的装饰是瓷器鉴定时,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

瓷器主要的装饰技法

印花 用刻有装饰花纹的印模,在坯体尚未干透时模印于坯体之上的一种装饰技法。春秋战国时印纹硬陶即已广泛采用,此后,成为我国瓷器装饰的传统技法之一。宋代定窑的印花瓷最具代表性。

划花 指在瓷坯上用利器划出线条纹样的一种装饰技法。宋代较盛行,图案有花卉、人物、禽鸟、龙凤等。

刻花 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花纹的技法。特点是用力较大、线条较划花深而宽。以宋代北方耀州窑刻花器物最有名。

剔花 在划出花纹的瓷坯上,将花纹以外部分剔除的一种装饰技法。其特点是花纹凸起,具立体感。剔花始于宋代北方磁州窑系,以褐地白花最具特色。金元时山西地区瓷窑亦盛行,黑釉剔花更是别具一格。

贴花 采用模印或捏塑等方法,以胎泥制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唐代长沙窑的青釉褐斑贴花器物,以及河南矾县窑唐三彩贴花装饰均名噪一时。

剪纸贴花 运用传统的剪纸艺术,将剪纸花样移植到瓷器上一种装饰技法。宋代江西吉州窑独创。如在黑釉茶盏器内,饰以梅花、木叶、鸾凤、蛱蝶等花样,剪纸效果显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开光 指在器物显著部位,勾勒出长、方、圆、菱形、云头、花瓣等形状的栏框,其内再绘花绘、图案,有突出主题的作用。因这种方法有如屋内开窗见光,故名开光。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上普遍使用。明清时瓷器上的开光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描金 以金彩描开瓷器上再烧成的一种装饰技法。宋定窑的白釉描金和黑釉描金均有器物传世。文献有宋定窑“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的记载。此后,辽、金、元、明、清瓷器上描金彩绘时有所见。

镂空 指在器坯上透雕花纹的一种装饰技法。清乾隆时镂空工艺达于顶峰。有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皆为精妙之作。

装饰特征

瓷器的装饰技法是指装饰所运用的工艺和技术。装饰特征则是指因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而在瓷器的装饰特征,也是鉴定瓷器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传世哥窑及宋代龙泉窑个别品种。因为胎骨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时,器口釉汁下流,釉层薄处胎色微露便呈紫色,足部露胎部分呈现铁黑色,即所谓的“紫口铁足”。

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瓷器,由于烧制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形成釉面开片,大纹片呈现黑色,小纹片呈金黄色,一黑一黄,即所谓“金丝铁线”。

开片 又称“冰裂纹”。系因瓷器装烧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所致。

出筋 南宋时龙泉窑的青瓷,制作时某些部位作条状凸起,施釉时刻处的釉层极薄,颜色因而浅淡,形成对比,此即“出筋”。

蚯蚓走泥纹 瓷坯施釉后晾坯时,釉层产生裂痕,焙烧时釉汁流动使裂痕弥合,产生如蚯蚓走泥蠕动后遗留的痕迹,故名。为南宋河南禹县钧窑瓷器独有的装饰特征。

蟹爪纹 宋代汝窑青瓷独有的装饰特征。釉片纹犹如蟹爪,故名。

泪痕 瓷器施釉时,因釉厚而下垂形成似落泪后留下的痕迹。宋定窑白瓷釉面特征之一。

历代哥釉瓷器特点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 金丝 ” “ 铁线 ” 。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 “ 紫口 ”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 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 传世哥窑 ” 。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

光绪瓷器鉴定方法


光绪瓷器鉴定方法。

自辛酉政变之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封建统治政权得到了暂时的巩固,进入所谓“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一方面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则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从光绪元年开始,景德镇御窑厂陆续为清代宫廷和东西两厂烧制了数量可观的精美瓷器和祭器,使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稍有复苏。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下光绪瓷器鉴定方法:

1、光绪瓷器鉴定造型特征:光绪瓷器除了沿用传统样式外,新创的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罐和加铜丝提梁的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盆、碗、面盆、花盆及“大雅斋”款的瓶、盆之类,制作规整,样式较多。

2、光绪瓷器鉴定胎体特征:胎体仍然厚重,但和同治时相比,质量略提高;瓷土筛廉较细,胎质较为慎密。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和康熙时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

3、光绪瓷器鉴定釉面特征: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微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和现代瓷釉面相接近。

4、光绪瓷器鉴定纹饰特征:光绪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5、光绪瓷器鉴定款识特征: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

有堂名款的光绪瓷器也不少,如有落“大雅斋”、“玉海堂”、“宜春堂”、“济世堂”、“天海堂”、“乐敬堂”、“满福堂记”、“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的瓷器,其中以落“大雅斋”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干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干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陶瓷文化】哥釉瓷


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见下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鉴定看其装饰技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光绪官窑仿哥釉瓷器鉴定看其装饰技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哥釉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