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装饰技法——化妆土

陶瓷装饰技法——化妆土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11-12

陶瓷艺术。

化妆土是在灰白或者深色瓷胎上所施的一层白色浆水,上化妆土时不能一次上的太厚,要分2-3次完成。在瓷胎上罩化妆土是为了遮盖颜色较深的胎色,同时填补胎体上的气孔和疵点,减少粗胎对釉的色泽与质感的不良影响。烧制白釉瓷的釉是透明釉,白釉不是釉色而是衬出了白胎或者化妆土的色泽。唐代邢窑、宋元时期的定窑和景德镇窑是白胎,不用上化妆土。明清时期有的景德镇民窑用粗质渣胎土做青花 碗、盘,胎色发灰,故青花的白釉地也发灰。 最早使用化妆土的是浙江婺州窑。唐宋元时期,许多北方窑口都使用化妆土。如果胎上使用了化妆土,在它的剖面上,胎和釉之间可以看到一线白浆层。唐青花的工艺特征之一是使用化妆土。唐青花的生产窑口是河南巩义窑,该窑的胎子为浅灰色,上化妆土后, 再绘青花和罩透明釉,在透明釉下显现出对比明显的白地蓝花。

黑石号出水的唐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沉船上一共仅出土了3件青花盘。它们的内壁都绘有白地青花花卉纹,都有受海水侵蚀的痕迹,也可以看出胎上有化妆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3只盘子内壁都有出筋,这是仿制唐代金银器的造型。

北宋磁州窑精品白地黑花开光黑地白花花卉纹罐,磁州窑的胎俗称大青土,灰色,这件罐的装饰工艺是在灰胎上先罩化妆土再涂黑彩,然后刮去黑彩,露出白色化妆土而形成纹样,最后上透明釉烧成。TAoci52.CoM

北宋磁州窑赭地剔划白花花卉纹执壶。磁州窑也有直接用化妆土形成纹饰的品种,其装饰工艺是先在胎上罩化妆土,再刮去纹样的空白处,露出深色的胎,然后罩透明釉,最后入窑烧制完成。所以,这件执壶的白色花纹是白化妆土所成。

编辑推荐

西夏陶瓷的装饰技法


西夏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皿,除统治阶级所需的部分高级瓷器,是通过贸易从宋朝输入外,大部分民用瓷器是西夏自己烧造的。西夏陶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剔刻釉、剔刻化妆土、印花、点彩和镂空等。其中剔刻釉占突出地位,是西夏瓷的一大特点。

1.剔刻釉:剔刻釉即指剔釉和刻釉。剔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用刻刀剔去纹饰以外的部分,留下的釉面形成主体纹饰;刻釉是在釉面上刻出花纹。一般情况下剔釉和刻釉技法多结合使用。西夏剔刻釉装饰主要在褐釉、黑釉的经瓶、扁壶、钵上,个别的在白釉瓷上。剔刻花常见用于开光内的主体纹饰,开光外则为地纹。剔刻釉由于剔出地胎而露出灰黄的胎色,达到烘托主题纹饰的目的,并使纹饰具有浮雕感,艺术效果很强。

2.剔刻化妆土:是在施化妆土的胎体上剔刻出花纹,然后罩以透明釉。烧成后,剔花部分在浅青色地上呈现出白色花纹,刻花部分则在白色地上显现出浅青色花纹,而两者结合于一起,给人以素雅之感,很具艺术特色。

3.印花:是用瓷土烧成的印模压印而成,多用于姜黄色釉和青釉的碗、盘上。 

4.点彩和镂空:这两种装饰法在西夏也有发现。点彩多在白釉或青釉的碗、盘上,用褐色颜料在胎上点成梅花斑点纹或菱形点纹,然后再罩透明釉。镂空较少,仅在金刚杵、如意轮等佛教用品及陶瓷雕塑上发现。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陶瓷泡菜坛彩绘技法离不开国画技法


陶瓷泡菜坛彩绘技法离不开国画技法,可以说任何一种陶瓷泡菜坛彩绘技法都根植于国画技法。国画与陶瓷粉彩泡菜坛、新彩泡菜坛山水的创作结合,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这是陶瓷与国画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其意境和艺术效果无疑是全新的。就目前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主流仍然是唯美的国画风格,是国画艺术在陶瓷载体和工艺上的生动再现。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创作感受谈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粉彩泡菜坛与国画的创作结合

粉彩泡菜坛被誉为“国之瑰宝”,历经300多年而不衰,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泡菜坛装饰表现力强,它色彩晶莹,透亮细腻,高雅清新,粉润飘逸。粉彩泡菜坛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淡雅柔和的色彩、精致的画工、清新典雅的风格闻名世界,深受大众喜爱。其山水系列题材种类繁多,可谓是丰富多彩。粉彩泡菜坛山水画的耐放、耐温的永久性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尤其是它的造型是宣纸画所不具备的。画面依附在陶瓷器型上,并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质感,且充分展示出瓷艺的材质美和冲击力。

二、新彩泡菜坛与国画的创作结合

新彩泡菜坛是陶瓷装饰的又一个门类,起源于十八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清乾隆时传入我国,并被陶瓷艺人逐渐地吸收应用,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釉上泡菜坛彩绘的陶瓷装饰种类。因其是舶来品,故被称为“洋彩”,后被正名为“新彩泡菜坛”,俗称“新花”。其特点为:使用面较宽的釉上彩装饰形式,颜料品种丰富,色彩附着力强,发色稳定,泡菜坛彩绘技法多样,艺术表现力强,生产成本较低,易于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新彩泡菜坛的装饰材料,是用着色元素和化合物经过化学处理制成色基,然后加溶剂调配而成的。新彩泡菜坛山水在我国陶瓷装饰中发展很快,其中很重要的是得益于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国画传统山水形式的影响。在表现技法上,吸收中国绘画的没骨法、工笔画法及写意画法。无论是构图立意还是运笔设色及表现技巧和装饰风格,都要淋漓尽致。其创作要素一是把握发色沉稳;二是掌控好其范围较宽的烧成;其三是多次重色敷彩,获得色彩丰富而厚重深邃的理想效果。

三、三者合一的独特性

本文中所展示的粉、新彩泡菜坛陶瓷泡菜坛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三者合一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瓶型为稳重大气的现代梅瓶,画面以山水秀丽的风景为主题,运用国画中的皴擦点染等绘画技法,表现出山石自然的结构和肌理。瓶身主体采用通景作画,再以建筑物等树木来为主点使作品具有生命力,这里面涵盖极高的立体构图元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会看到一幅独立的山水图。转动瓷瓶,画面无一断处,连绵不绝。色浓艳丽,透着温蕴俊秀。瓶身莹润剔透,画面高度立体逼真,达到了国画艺术和陶瓷技艺的完美结合,让人领略到两种中国国粹艺术的生命力和真谛。陶瓷、国画技艺和色彩、山水多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其艺术中独到的和谐安逸之美。

四、创作的意境和感悟

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效果和意境,山势流云、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场景,表现出追梦、惬意、闲适、淡雅的境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笔者一直从事山水画陶瓷制作,通过笔墨可以表现出作者的个性与审美观,同时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意境。

在创作中要把控好画面整体色调的取向与营造,体现好自己的性格与艺术风格有关。用笔墨来造型,通过不同的画法展示出不同的效果。山水画的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常用来画屋、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露锋运笔。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用于树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陶瓷山水画很有工艺美术的特点,如釉下青花为表现点、线、面、浓、淡之分,多采用分水工艺,釉上山水多采用洗染,经高温烧制后,这些浓淡不一、色泽艳丽的山山水水就生动地表现出来了。陶瓷山水工、写兼备,神、形结合,是一件永不褪色的艺术瑰宝。

意境是中国美学范畴,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既有大自然的美好,又有人文巧思。各个优秀的民族,优秀的作品都是讲究境界的。思想境界和立意,这个在山水画当中是最为强调的。这是绘画的一种生命,绘画是形式的艺术,是笔墨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也就是所谓的境界。古诗里面“满目青山夕照明,群峰无语立斜阳”,这二个诗句写的时间条件地点是一样的,但写的意境是完全不一样。前句表现的是绚丽光彩,后句表现的却是安静荒凉。所以能够最后让人感动的就是境界。创作者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构思,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这样才能让他人产生共鸣,尤其是绘画中技术性的留白,更是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神秘感。

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在继承前辈们留下的传统技法的同时,珍惜和充分利用前人为我们创造的山水画艺术,通过不断地思索、创新而创造出更多的陶瓷泡菜坛精品!

陶瓷艺术之剔花 瓷器上的化妆技术


陶瓷艺术之剔花

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以宋代磁州窑系制品为代表。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如吉州窑和磁州系的剔花制品。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

陶瓷艺术之剔花

流行于宋代北方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各大窑系,以修武(今属河南)当时峪窑的黑釉剔花瓷器最有代表性。以褐地衬托出

陶瓷艺术之剔花

洁白的纹饰最具特色。雁北地区(今属山西)金元时期盛行剔花装饰,以黑釉为主,在瓶、罐、缸等器物上剔刻简练的纹饰,独具一格。

陶瓷艺术之剔花

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源于北方磁州窑、西夏窑等,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这些浮雕在民间建筑中常可见到,瓷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剔花装饰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有所不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