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明代龙泉瓷古窑址出土-图

陶瓷文化鉴赏-明代龙泉瓷古窑址出土-图

陶瓷文化 古代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瓷器鉴别

2021-07-20

陶瓷文化。

一处明代的古窑遗址日前在云霄县被发现,经权威专家论证,这是漳州首次发现的大规模生产龙泉瓷的窑址。但令人遗憾的是,古窑遭当地无知村民破坏,上百件珍贵瓷器流失,古窑文化层被部分破坏。专家称,文物价值损失无法估量。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古窑遗址,同时,申请经费准备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今年7月20日,云霄县和平乡上坂村拓建村道时,推土机在作业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窑炉遗址。村民们不知道这是文物,出于好奇,赶去挖掘窑炉并拿走了许多瓷器。

云霄县文物部门闻讯赶来后,在现场发现了散落的大量瓷器及窑壁残段,并制止村民破坏文物行为。经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栗建安测定,整个遗物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其中被破坏面积约200平方米,遗物标本为仿龙泉青瓷,器形有碗、碟、盏、高足杯等,纹饰有云雷、莲花、菊瓣等。专家初步断定,古窑年代为明代,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保护价值。

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研究员告诉笔者,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非常高,是非常珍贵的瓷器器种,其烧制的胎厚、釉层厚、胎土要好,技术含量非常高。古窑的发现,对于研究明代的瓷器和烧制技术,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和考古价值。

据汤毓贤研究员介绍,龙泉窑目前在全省被发现只有浦城、崇武等寥寥几处,而在漳州,像这样大规模的古窑烧制龙泉瓷,还是首次发现。他慎重估计,窑下还有窑炉、模具、制窑工具等,目前初步采集的标本样本已经收集。因此,这次发现的大规模遗址非常有意义,未来至少能够申报成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遗址现场位于两山包夹中,中间还有一条小河流,古窑就在溪岸边的公路旁。汤馆长说,这是典型的古窑分布,因为烧制瓷器一般都在溪流旁,方便取水烧瓷。

令人遗憾的是,这处明代古窑,在推土机作业无意发掘后,接连被当地无知村民和古藏爱好者野蛮挖掘,流失各种瓷器上百件。

笔者来到古窑遗址,在现场看到,被挖掘出来的古窑表层部分,布满了残缺不全的破损瓷碗,堆积成小山丘,犹如废墟。专家说,这是在挖掘过程中掏出来的窑渣。同时下面窑炉的一角壁在废墟中露出来了。在古窑旁,有关部门刚刚竖立起来的保护警示牌很醒目,提醒人们这是文物。

究竟有多少文物被挖走?汤馆长介绍,前后四五天时间,陆续有村民白天带着锄头到这里来掏挖。他保守估计,大概有上百件相对完整的瓷器被盗走。在现场,文物部门发现了塑料袋、箱子等装运瓷器的包装物。

汤馆长还说,古窑瓷器以碗类为主,还有花瓶、高足杯、杯盖等,这样的瓷器被盗走一件,可能就损失了一个瓷器门类,无法收集齐全,这个损失无法估量。更关键的是,在用锄头盗挖后,古窑的表层文化层被破坏扰乱了,给未来的发掘和考古带来了难度。

笔者了解到,省博物院的考古研究所,目前已经就遗址被盗挖事件上报国家和省文物局,建议对古窑及暴露部分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部门批复。同时,云霄文体部门已经就此申报发掘考古经费,据介绍,抢救性考古发掘将进行一个月左右时间。

据悉,由于在开掘过程中被村民挖走,先期流失的瓷器暂时无法追回,文管部门和和平乡紧急设立警示标志,同时,在古窑附近暂时砌挡土墙,以保护古窑。

据了解,未来的考古发掘如果发现规模大,将对之进行划界保护。对于流失的瓷器,博物馆建议由文管部门出经费,向村民购回流失瓷器。和平乡表示,如果发现有人盗挖,将依法处理。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霍州窑址(图)


元代烧造白瓷的窑址。位于山西霍县西南的陈村。1975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证明了明代曹昭撰的《格古要论》中有关“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的记载。霍州窑烧制的白瓷,以造型小巧、胎薄体轻、制作精工、纹饰精细为主要特色。

[白瓷高足杯(元代)]

调查中未发现霍州窑的窑炉,窑具只发现有一种圆饼形带数个小支钉的支托。烧制方法有叠烧与支烧两种,叠烧者器里一圈无釉(涩圈),支烧者器里有细小支钉痕,有时在器物的圈足上还粘有5至6个细小的支钉,这是霍州窑瓷器的一个特征。烧制的器物有碗、折腰盘、碟、高足杯等。器物胎釉洁白,器里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胎体一般在口沿处较薄,底部较厚。有的器物光素无纹,有的装饰以印花。纹饰题材以花草居多,线条精细流利,纹饰清晰。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高足杯,在霍州窑有大量的发现。叠烧与器外施釉不到底的作法,在元代也较为流行。在元大都遗址中也曾出土有霍州窑瓷器。

陶瓷文化鉴赏-湖田古窑址


湖田古窑址

坐落在我国宋代著名窑场、雄居青白瓷生产魁首地位的湖田窑遗址上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湖田窑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9月25日正式揭牌。此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建的湖田窑陈列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修,调整补充藏品,完善景点布局后,改为现在馆名对外开放的。在湖田窑遗址约40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至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遗存,它清晰地反映了700多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我国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艺术爱好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朝圣之地。

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在民窑博物馆目前确定的12处26万平方米的保护区范围内,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它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使湖田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海内外。

陶瓷文化鉴赏-龙口越窑窑址(图)


浙江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时代:唐末至南宋

发掘地点: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寺龙村

发掘单位: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简介:

清理出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三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其中南宋龙窑窑炉、作坊遗迹系越窑遗址中首次发现。窑炉由窑床、窑墙、火膛、火膛前工作面等部分组成;作坊遗迹发现于窑炉北侧堆积中,平面呈方形,有东西、南北各一道匣钵墙,残高近1米。这两处重要遗迹的揭露,将会展示越窑制瓷工艺的整个生产流程。发掘首次确定了南宋地层,出土的月白、天青釉瓷器,釉面温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玉壶春瓶、花盆等,其风格与北方汝官窑颇为接近,应为供器或宫廷用器;此外,南宋层还出土一外底阴刻"官"字的匣钵,证实了此地为南宋初期宫廷用瓷的产地。五代地层中,出土大量秘色瓷和众多带铭文的匣钵或瓷片,铭文一般刻在匣钵外壁或碗内外底心,计有姓氏类、方位类、纪年类、用途类等,是研究五代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本次发掘是建国以来对越窑中心窑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揭露,再现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解决贡窑、秘色瓷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并进一步提出了越窑与汝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陶瓷文化鉴赏-鹤壁集窑址(图)


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址。位于今河南省鹤壁集市的汤、淇两河沿岸,共发现窑址10余处,其中以鹤山区鹤壁集西边瓷窑的规模为最大。窑址总面积约84万平方米。创烧于唐而终于元。烧制的品种繁多,白地黑花瓷器与磁州窑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属磁州窑系。1955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

唐五代时期,鹤壁集窑窑具都用耐火土制成。匣钵敞口,直壁。窑柱成管状。支具分圆形垫饼和上下用圆形垫饼中间以柱相连的两种。烧制器物以白釉瓷器为主,黄釉占一定比例,黑釉次之。器物有壶、瓶、罐、碗等。北宋时期,匣钵有直壁深腹与直壁方唇下部作锅底形漏斗状两种。烧制瓷器仍以白釉为主,豆青色釉与黑釉器为数不少。器形有碗、盘、罐、钵等。瓷器制作技术较以前有所提高,烧制品种增多,装饰花纹也渐趋复杂,有刻划花和白地绘黑花等。

(见彩图[瓷器残片(宋)])

[鹤壁集窑白釉黑花瓷残片(宋代)]

金代继承北宋技术,窑具较前复杂多样,除多种式样的匣钵外,还有各种支垫与器托等。在装饰技法上更为丰富多采,有刻花、划花、印花、白地绘黑花,还生产釉上加红绿彩器物。器形有各式瓶、壶、盂、钵、碗、盘等。褐黄釉折沿大盆最具特色,盆内施黄釉,外施黑釉,器内多刻划各种纹饰,有的划一昂首的鹅游于水上,有的划莲花、荷叶。兔纹也比较常见,其作法是先划兔吃草的主题纹饰,在纹饰内敷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施釉,在褐色地上衬托出褐黄色纹饰,这是鹤壁集窑的特有之作。

[瓷器残片(金代)]

元代除烧制黑釉、酱釉瓷器外,还继续烧造白地绘黑花器物,但瓷质和施釉均较粗糙,仿钧窑的天蓝釉和带有紫红色斑的瓷器却大为增加。

鹤壁集窑的产生与发展,是直接与民间用瓷的需要相联系的,纹饰题材多来源于民间,表现了民间艺人熟练的技艺。

陶瓷文化鉴赏-安阳隋代窑址(图)


隋代北方重要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1974年发现,由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调查与试掘。窑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

发现的窑体略呈圆形,内径约1米左右,窑壁厚0.15米,系用耐火土建造,残迹高1.1米。窑具有支烧具、支棒、器托、垫饼及范模等,其中支烧具数量最多,形制复杂,说明这里的烧瓷技术较为先进。瓷器主要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等,还有俑和骆驼等瓷塑以及各种明器装饰品。一般胎壁较厚,胎质较为细腻,胎色灰白。器物表里施釉,器表施釉不到底。釉为青色透明玻璃质,光泽较强,常见的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以及青灰、青褐等色。施釉一般薄而均匀,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因系叠烧,内底都留有支烧痕迹。有些瓷器上还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装饰,纹饰题材以莲花瓣纹居多,也有忍冬纹、草叶纹、水波纹等。

多年来在河南安阳地区,曾因出土过不少青瓷器而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李云墓、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和小屯村隋仁寿三年(603)墓出土的青瓷器,在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装饰风格上与南方青瓷有较大的区别,因而被称为“北方青瓷”。安阳隋代青瓷窑址的发现,证明了所谓北方青瓷,至少其中一部分应当是安阳窑的产品。因此安阳窑的发现,为研究北方青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见彩图[黄釉瓷扁壶(北齐)])

陶瓷文化鉴赏-虎头埔古窑址


位于普宁广太镇绵远村虎头埔南坡,1982年6月县文物普查队发现,1982年10月,省、地、县文博部门联合发掘,共清理了15座陶窑,出土大量的印纹陶片,比较完整的有陶罐3件、窑用鹅卵石7件。陶器和陶片是泥质灰陶,器形大多为罐壶类。主要特点是高领、鼓腹、圈底、矮圈足,外壁通体饰各种印纹,有条纹、间断条纹、长方格纹曲尺纹、圆圈纹、叶脉纹、编织纹等。窑形大致可分为平面葫芦形、平面圆形和平面方形三类。平面葫芦形窑共9座,为平面呈“8”形的横穴式窑,依山势而构筑,以草拌泥作窑底、窑壁。这类窑一般长约3.50米,宽1.50米,分为窑室、火膛、火道三部分,窑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间连接火道,窑室中部有一红烧土台,用作放置陶坯。经考证,虎头埔古窑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