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临汝窑址(图)

陶瓷文化鉴赏-临汝窑址(图)

陶瓷文化 陶瓷行业 古代瓷器鉴赏

2021-07-19

陶瓷文化。

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始烧于北宋时期,历经金、元两代。1950~1964年,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作过4次调查,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庄等14处窑址。

[临汝窑窑炉平面、剖面示意图]WWW.TAOcI52.coM

在严和店发掘窑炉1座,略近圆形,窑长3.95米,宽3.65米,分窑门、火膛、窑床、窑墙、后腔5部分;窑门残长0.8米,火膛呈半圆形,窑床以砖叠砌,厚1.05米,砖上铺残匣钵,上面再铺0.3米厚的碎瓷碴,起稳固匣钵作用。窑具有筒式、漏斗式两种匣钵,有大小垫环、垫饼及工字形支具。

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碗心有印“童”和“吴”字者。阴纹印花及刻花装饰只有少量发现,制作技巧与纹饰布局均不及阳文印花装饰娴熟。临汝窑印花青瓷的造型与纹饰与陕西耀州窑非常相似(见耀州窑址)。印花青瓷盘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这类装饰具有明显的金代特征。东沟、陈家庄两处窑址均烧一种青绿釉盘碗,釉色介于钧、汝两窑之间,过去称之为邓窑,两处窑址发现后,解决了这类瓷器的产地问题。

[刻花青瓷残片(宋代)]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霍州窑址(图)


元代烧造白瓷的窑址。位于山西霍县西南的陈村。1975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证明了明代曹昭撰的《格古要论》中有关“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的记载。霍州窑烧制的白瓷,以造型小巧、胎薄体轻、制作精工、纹饰精细为主要特色。

[白瓷高足杯(元代)]

调查中未发现霍州窑的窑炉,窑具只发现有一种圆饼形带数个小支钉的支托。烧制方法有叠烧与支烧两种,叠烧者器里一圈无釉(涩圈),支烧者器里有细小支钉痕,有时在器物的圈足上还粘有5至6个细小的支钉,这是霍州窑瓷器的一个特征。烧制的器物有碗、折腰盘、碟、高足杯等。器物胎釉洁白,器里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胎体一般在口沿处较薄,底部较厚。有的器物光素无纹,有的装饰以印花。纹饰题材以花草居多,线条精细流利,纹饰清晰。元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高足杯,在霍州窑有大量的发现。叠烧与器外施釉不到底的作法,在元代也较为流行。在元大都遗址中也曾出土有霍州窑瓷器。

陶瓷文化鉴赏-鹤壁集窑址(图)


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址。位于今河南省鹤壁集市的汤、淇两河沿岸,共发现窑址10余处,其中以鹤山区鹤壁集西边瓷窑的规模为最大。窑址总面积约84万平方米。创烧于唐而终于元。烧制的品种繁多,白地黑花瓷器与磁州窑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属磁州窑系。1955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

唐五代时期,鹤壁集窑窑具都用耐火土制成。匣钵敞口,直壁。窑柱成管状。支具分圆形垫饼和上下用圆形垫饼中间以柱相连的两种。烧制器物以白釉瓷器为主,黄釉占一定比例,黑釉次之。器物有壶、瓶、罐、碗等。北宋时期,匣钵有直壁深腹与直壁方唇下部作锅底形漏斗状两种。烧制瓷器仍以白釉为主,豆青色釉与黑釉器为数不少。器形有碗、盘、罐、钵等。瓷器制作技术较以前有所提高,烧制品种增多,装饰花纹也渐趋复杂,有刻划花和白地绘黑花等。

(见彩图[瓷器残片(宋)])

[鹤壁集窑白釉黑花瓷残片(宋代)]

金代继承北宋技术,窑具较前复杂多样,除多种式样的匣钵外,还有各种支垫与器托等。在装饰技法上更为丰富多采,有刻花、划花、印花、白地绘黑花,还生产釉上加红绿彩器物。器形有各式瓶、壶、盂、钵、碗、盘等。褐黄釉折沿大盆最具特色,盆内施黄釉,外施黑釉,器内多刻划各种纹饰,有的划一昂首的鹅游于水上,有的划莲花、荷叶。兔纹也比较常见,其作法是先划兔吃草的主题纹饰,在纹饰内敷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施釉,在褐色地上衬托出褐黄色纹饰,这是鹤壁集窑的特有之作。

[瓷器残片(金代)]

元代除烧制黑釉、酱釉瓷器外,还继续烧造白地绘黑花器物,但瓷质和施釉均较粗糙,仿钧窑的天蓝釉和带有紫红色斑的瓷器却大为增加。

鹤壁集窑的产生与发展,是直接与民间用瓷的需要相联系的,纹饰题材多来源于民间,表现了民间艺人熟练的技艺。

陶瓷文化鉴赏-安阳隋代窑址(图)


隋代北方重要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南岸。1974年发现,由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调查与试掘。窑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万平方米。

发现的窑体略呈圆形,内径约1米左右,窑壁厚0.15米,系用耐火土建造,残迹高1.1米。窑具有支烧具、支棒、器托、垫饼及范模等,其中支烧具数量最多,形制复杂,说明这里的烧瓷技术较为先进。瓷器主要有碗、高足盘、四系罐、钵、杯、瓶等,还有俑和骆驼等瓷塑以及各种明器装饰品。一般胎壁较厚,胎质较为细腻,胎色灰白。器物表里施釉,器表施釉不到底。釉为青色透明玻璃质,光泽较强,常见的有青中带绿,青中带黄以及青灰、青褐等色。施釉一般薄而均匀,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因系叠烧,内底都留有支烧痕迹。有些瓷器上还有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装饰,纹饰题材以莲花瓣纹居多,也有忍冬纹、草叶纹、水波纹等。

多年来在河南安阳地区,曾因出土过不少青瓷器而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李云墓、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墓和小屯村隋仁寿三年(603)墓出土的青瓷器,在造型、胎质、釉色以及装饰风格上与南方青瓷有较大的区别,因而被称为“北方青瓷”。安阳隋代青瓷窑址的发现,证明了所谓北方青瓷,至少其中一部分应当是安阳窑的产品。因此安阳窑的发现,为研究北方青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见彩图[黄釉瓷扁壶(北齐)])

陶瓷文化鉴赏-龙口越窑窑址(图)


浙江慈溪上林湖寺龙口越窑窑址时代:唐末至南宋

发掘地点: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寺龙村

发掘单位: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简介:

清理出龙窑窑炉一座、作坊遗迹一处;获得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初期的各类瓷器三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标本。其中南宋龙窑窑炉、作坊遗迹系越窑遗址中首次发现。窑炉由窑床、窑墙、火膛、火膛前工作面等部分组成;作坊遗迹发现于窑炉北侧堆积中,平面呈方形,有东西、南北各一道匣钵墙,残高近1米。这两处重要遗迹的揭露,将会展示越窑制瓷工艺的整个生产流程。发掘首次确定了南宋地层,出土的月白、天青釉瓷器,釉面温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玉壶春瓶、花盆等,其风格与北方汝官窑颇为接近,应为供器或宫廷用器;此外,南宋层还出土一外底阴刻"官"字的匣钵,证实了此地为南宋初期宫廷用瓷的产地。五代地层中,出土大量秘色瓷和众多带铭文的匣钵或瓷片,铭文一般刻在匣钵外壁或碗内外底心,计有姓氏类、方位类、纪年类、用途类等,是研究五代瓷手工业的重要资料。本次发掘是建国以来对越窑中心窑场的第二次大规模揭露,再现了越窑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为解决贡窑、秘色瓷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并进一步提出了越窑与汝官窑、南宋修内司窑的关系等一系列学术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