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清朝历代皇帝推崇——陶瓷上“龙纹”形象

陶瓷知识:清朝历代皇帝推崇——陶瓷上“龙纹”形象

陶瓷知识 陶瓷行业 陶瓷艺术

2021-07-17

陶瓷知识。

在中国文化中,龙文化博大精深,龙纹传承到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更是广泛出现在玉器、石器、铜器、漆器、瓷器等几乎是所有的器物之上。尤其是瓷器上龙的形象一直到现在,都未曾断绝。并且,瓷器上的龙纹也因时代不同,朝代相异,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仅拿清朝来说,由于皇帝的偏好,瓷器工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应运而生了各种彩绘瓷器,另一方面,龙纹装饰也成为陶瓷上大为流行的元素,不断演绎出各种各样龙的形象。

要分析有清一代的龙纹特征,有必要回顾一下晚明时期的龙纹。正所谓盛世有余音,乱世都哀嚎。晚明器物上的龙纹,正如当时衰退的政治经济形势一样,表现出一副苍老无力之状。

我们从上面这件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这也正是晚明内忧外患,飘摇不定的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以至于到了清初年间,这种龙纹形象都没有离开明末的遗风。

例如,上面这件顺治云龙纹瓶,龙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上向竖。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又把有清一代的龙爪称鸡爪。

清乾隆龙纹瓶

而到了康、雍、乾这个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时期,龙纹又开始发生大的变化:首先,龙首较之前的猪咀明显缩小,胡须也有变;而龙眼,康熙时略显长形,到雍乾这又显得圆了;龙爪趾间的距变也更大了,鸡爪更是失却了锋利感,完全一副有形无力之态。总体来说,龙的造型比前朝差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其龙纹也带有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没落感。

下面,我们就大清一朝各时期的龙纹特征作一一分解:

康熙龙纹

这个时期龙的形体、形象回到明中期的风格,威严中露出一丝凶猛。形体拉长,龙鳞细密齐整,整体造型上呈现出汉字的一个弓字。龙腿上粗下细,未区分出大、小腿,脚趾甲成尖状,朝前的居多。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并且,这个时期,既有雄浑劲健的大型龙,又有细瘦干瘪的小龙。下面这两个盘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清康熙五彩龙纹大盘

此盘口沿外撇,浅腹,矮圈足。盘内外均以青花五彩为饰,盘心绿彩绘一龙戏珠,腾空而起,腾翔於云海之中;盘内壁又饰四龙,两两相对,游走戏珠之状。所绘龙纹,嘴细长开张,龙发上扬。盘外壁还绘四组翔龙赶珠,红、绿彩色龙纹矫健勇猛,四周围绕蓝彩祥云,矾红火焰星星点点,漂浮其中,无限动感!

清康熙青花矾红斗彩龙纹盘

此青花矾红斗彩龙纹盘盘型周正,胎质上乘。盘内青花双圈内所饰海水龙纹,龙首狰狞,鳞片清晰,圆眼,鼓鼻,张嘴露牙,龙须飘逸,利爪前伸,在碧涛中翻滚腾游,分外矫健。

从下面的侧面龙嘴上额上翘,外翻,脚趾有结节状,海水中有多个漩涡,整个龙身为鱼鳞片覆盖,并且龙背上有留白锯齿。下面这个青花云龙盘就是很好的例证。

清雍正青花矾红云龙纹盘

再来看一款雍正时期的螭龙纹。关于螭龙的说法有两种。一说它是一种叫水精的瑞兽,可以防火。二说它是龙九子中的老二,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因此多成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兽顶。

还有的龙前腿的4趾甲作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后腿的4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时针排列。有的全部为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你能看出来下面这件瓷器大作里的龙爪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排?

清乾隆青花云龙纹折腰碗

清乾隆青花龙纹盘

此盘盘心壁绘游龙赶珠纹,须髮飘扬,双目炯炯,身体翻转灵动。盘外壁亦绘云龙戏珠,龙身线条舒展劲健,须发、鳞片均描绘得一丝不苟,龙爪有力,神态逼真。为清宫御制佳器。

嘉庆龙纹

当嘉庆爷从他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而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反映在匠人手里,就再也不会出现盛大华美、祥和安宁的大作。

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并且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嘉庆绿釉团龙纹水盂

清嘉庆黄地绿彩龙纹盘

道光及以后

如果说嘉庆时期的龙纹在仿效前朝的基础上,还有世俗化的演进。那么,道光皇帝以后,龙纹从艺术审美上来看,基本已经失却了往昔的光彩。再加上道光本人是一位比较崇尚节俭的皇帝,国事衰微的背景下,朝堂内外,上至达官贵族,下至清雅文人,基本已没有雅兴玩赏瓷器之美。除偶有少量的官窑精品外,就连有瓷器之都的景德镇也没有了华丽丽的作品问世。

下面,我们来简单看看各朝代的龙纹特饰: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清道光白釉绿彩云龙纹盘

真是皇帝行节约,龙也要减肥,瘦成这样还叫龙么!

再来看同治时期的龙纹特征表现:细颈、粗腿、尾上翘,反差冥想,状如走兽。是这样么?盘子杯子大缸作证:

清同治粉彩龙纹盘

清同治矾红龙纹杯

清同治青花海水云龙纹缸

最后,我们来看看光绪一朝的龙纹,话说这个皇帝虽然生前连饭都吃不饱,娶个媳妇儿也相当郁闷,但是个人在欣赏水平上倒是变化多端,比如光绪朝时期瓷器上的点睛龙,就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变化多得很。

清光绪粉彩龙纹笔筒

清光绪素三彩龙纹水盂

清光绪黄地赭绿彩龙纹盘

清光绪粉彩龙纹四截盒

总体说来,龙作纹饰运用在瓷器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明清达到鼎盛。盘踞在陶瓷上的龙纹文化,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和品位。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历代陶瓷器龙纹演变大揭秘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传说它能登天入渊,行云降水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将它虚拟并甲乙神话,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一种动物。同时,龙也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帝王的住所、皇宫及日常使用、穿着都充满了龙纹。

龙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陶瓷器上了,是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龙纹在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唐代及唐代以前

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纹就出现在了陶器上。仰韶文化的陶瓷上出现过龙纹装饰;商代二里头晚期遗址中发现在灰陶上有浅刻夔龙纹的陶器;汉代在瓦当上也出现四神龙纹图案;南北朝至随带,龙的形象已被广泛用于装饰陶瓷器物。

汉 青龙纹瓦当

唐代,以龙作为器物的装饰更为普遍。唐代的龙多为一般动物样,龙首有角,无双鬓,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唐 青白釉双龙耳尊

盛器,圆口,长颈,颈上饰三道凸弦纹。圆肩,鼓腹,由肩向下内收,平底。肩部两侧向上伸出龙形耳,龙头长角,两侧双耳,圆眼,吻较长,张口衔沿作饮水状,体施青釉不到底,下部露胎,表面有小冰裂纹。

唐 白釉双龙耳瓶

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胫处渐收。颈上突起5道弦纹。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胎极白。施半截白釉。

宋代

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已经出现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瓷窑。龙到了宋代开始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时期的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四趾及飘逸的腿毛,有威武感。

宋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敝口,弧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为覆烧器,芒口包银边。盘内印云龙纹,云气缭绕,龙身屈曲腾越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神韵飘逸。

宋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宋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局部一

宋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局部二

元代

元代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烧瓷品种增多。以龙纹作装饰的器物数量增多,在青白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孔雀绿釉器物上都有龙纹装饰。

元代的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一至三绺长发,眼睫毛现象不明显,右下腭有须,但上颌部通常不见有双须;明洪武起,上颌带须,且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不弯曲。

元 青花云龙纹梅瓶

元 青花云龙纹梅瓶 局部一

元 青花云龙纹梅瓶 局部二

爪以三趾、四趾居多,少量五趾,趾的形态无定规,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工艺上刻、印、画都有。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此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局部一

元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局部二

明代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窑瓷器蓬勃发展时期。以龙纹为饰的瓷器数量显著增多,龙纹成为官窑瓷器最具代表性的纹样。而且朝廷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烧造官器,因而龙纹仅用于宫廷及祭祀活动,民间不得滥用。直到明中后期,民窑瓷器也出现龙纹装饰。

明代龙总体上看是龙张牙舞,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明永乐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熙、雍正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明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

一条矫健威猛的白龙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中遨游,白龙回首曲体,须发飘扬,四肢伸张,呼之欲出。青白相间的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又见点点黑斑,大有铺天盖地、水珠激溅、迎面而来之感。尤其是以青花点白龙双睛,愈显神采。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宣德青花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局部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碗心绘莲池游龙纹。外壁绘两条龙在莲池中穿行,随着龙的游动,莲花、水草亦呈翻舞状。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局部一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局部二

嘉靖时期,龙的形体多样。

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

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此墩内素胎,外青花五彩装饰。墩面绘一正面龙腾跃于莲花水池之上。外壁中间主题纹饰为二龙穿行于莲花水池中,上下各凸起鼓钉纹一周,鼓钉与墩面之间和底足之间均绘回纹。

明嘉靖 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顶面

明末时,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明万历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瓶唇口外撇,短颈溜肩,肩下渐收至底。通体青花纹饰。肩部绘变形灵芝及莲花瓣纹一周。瓶身绘二龙穿缠枝花纹,近底处亦绘变形灵芝、莲瓣纹一周,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万历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局部一

明万历 青花龙穿花纹梅瓶 局部二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

清代的龙,相较明代龙,身躯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顺治、康熙时期,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表现为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以釉里红描绘海水江崖双龙戏珠图案,龙睛以青花点饰,双龙从海水中腾起,威武矫健,作戏珠状。近口沿处绘青花弦线两道。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局部一

清康熙 釉里红云龙纹钵缸 局部二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局部一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局部二

清雍正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清雍正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局部一

清雍正 青花龙穿花纹撇口尊 局部二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瓶上的蛟龙体态矫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给人以凶猛剽悍的视觉感受。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 局部一

清嘉庆 青花云龙纹螭耳瓶局部二

清同治 青花云龙纹赏瓶

龙纹,作为贯穿历代陶瓷器的常见纹饰,弄清其演变规律,则是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但单凭纹饰特征即断定真伪,仍显片面,鉴定还需综合釉色、胎质、做工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历代瓷器龙纹浅议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

陶瓷知识:简述中国历代陶瓷的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这种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一定会对陶瓷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反映到瓷器上。

实用绚烂的原始陶器

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明的,经过几千年不断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载着大量远古信息的产品体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壳黑陶。原始陶器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器型丰富、绘画艺术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载远古信息多。

朴实庄重的战汉瓷器

这个时期瓷器的发展处于原始青瓷时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现在商中期,经过周、春秋战国、汉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其特点是造型朴拙典雅、釉色青丽浅淡、纹饰简洁灵动。

生动神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

这个时期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瓷器发展阶段。以越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瓷的发展品质。由于受政治环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响,瓷器的纹饰和造型呈现出生动、神异的特点。瓷器身上大量出现了植物纹、动物纹和佛教人物。

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瓷器也相应进入了一个高峰时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欢邢窑之白瓷,而南方喜欢越窑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点是雄浑大气。

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

青瓷发展进入了顶峰阶段。宋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与政治、军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达官贵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内敛谨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也同时反映到瓷器的发展上来,使用高档的青瓷成为一种时尚。

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

元代青花瓷声名鹊起,白瓷上点缀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内涵清丽恬静。因此青花瓷器在国内格外受到欢迎,甚至远销至很多国家。

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

瓷器发展到明代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色彩艳丽,出现了甜白、翠青、鲜红、娇黄、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种,它们既相互辉映又争奇斗艳。

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

清代是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追求新奇、华丽、富贵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窑瓷器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世人竞相追逐的奢侈品。

百花齐放的民国瓷器

民国由于清朝廷的灭亡失去了对瓷器生产的垄断和出口的刺激,瓷器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特点:一是各种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质量良莠不齐;三是文人瓷器让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

清朝各时期瓷器龙纹的特点


龙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纹饰,也是皇族的象征。从五代开始,工匠们在瓷器上描绘龙纹,至今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龙纹的演变经历了岁月风雨、荣辱兴衰,每个时期、每个朝代的龙纹都有它的特点,同时也可以作为鉴定意见龙纹瓷器是否到代的重要因素。今天就来讲一讲清代龙纹的细节特征,希望对大家收藏清代龙纹瓷器有所帮助。

清代顺治瓷器上面的龙纹一改前朝的衰弱气势,整体看起来比较狂野,龙的头毛向上前方竖起,就像是一条活过来的龙,顺势而下,好似有一股风从后面吹来的感觉,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顺势而来。最主要的是龙爪从明末的“蟹爪”变成了“鸡爪”,显得格外凶猛。

清代康熙瓷器的龙纹相对于清代顺治瓷器来说,显得更加凶猛、活泼,龙的身子翻转卷曲,扭动的次数非常多,就像是一个“弓”字。龙爪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眼和清代顺治瓷器上面龙眼也不相同,清代顺治龙眼是圆的,而清代康熙瓷器龙眼略显长形,感觉就像瞪着你,一副君临天下的气势,龙的头毛向后上面,体现了一种乘风破浪向前冲的力量。

清代雍正皇帝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仅有十三年。清代雍正瓷器的龙纹延续了康熙时期的风格,慢慢从那种野性中脱离出来,区别主要在于龙头于龙身的比例,不像康熙时期的头大、身子小,比例更加协调,绘画更加细致,色彩用料也更加清新典雅。

清代乾隆皇帝在位的时间非常久,长达六十年。清代乾隆龙纹瓷器非常多,多作歌舞升平之相,没有了那一种野性,没有了那一种凶猛。龙的神态由威严变得和善,有一种前人搭台、后人看戏的感觉。这位“十全老人”的政治态度也是相对亲和,不再去追究民间瓷器描绘龙纹这些小事,造成了龙纹的千姿百态。

清代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继位之时,这个庞大的大清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都说嘉道不分家,其龙纹也大致如此。清代嘉庆瓷器龙纹更加世俗化,不再是神圣威严之势。清代道光皇帝是一位崇尚节俭的皇帝,再加上国势日衰,西方列强的枪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他也基本没有闲情雅致去欣赏瓷器之美了。整体感觉龙身变得瘦弱。

自咸丰起已经步入了清代晚期,社会时局动荡,可谓是内忧外患。中国的制瓷业非常低迷,此时的龙纹已经是呈老态状了。

清代同光瓷器尽力模仿康乾,去追求那种盛世之美,但是春天毕竟是短暂的,随着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大清摇摇欲坠,在龙纹的体现上也是奄奄一息。

总的看来,清代龙纹跟国运息息相关,由盛而衰,也是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

历代陶瓷款识


历代陶瓷器的款识是物质文化同精神文化的结合点。在古陶瓷研究中与造型、胎釉、纹饰、烧制工艺一样,是鉴定古陶瓷的年代、窑口、质量等方面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地了解历代陶瓷款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款式、书写内容及题款工艺手段、字体等,可以为古陶瓷的鉴定辨伪提 供科学的依据。

古代款识最早反映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在《汉书·效祀志》中记述有:“鼎细小,又有款识,”其中的“款识”说: “款,刻也;识,记也。”

又有人称: “器物上的阴文为款,阳文为识”。如张士南在《游宦记闻》 中说:“款谓阴字,是凹入者;识谓阳字,是凸出者。”还有一种说法:在内为识,在外为款。中国陶瓷器上的款识与此说法亦是相通的。从对历代陶瓷器的款识了解过程中,不难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晶类、不同窑口、不同的生产物质及装饰与创作工艺使用用途等,其款识的内容是干变万化的。

在题款的工艺手段上,基本分为刻划、模印和书写三种形式。如早期的青白 瓷器单色釉制品大都采取刻、雕、划手段题款。而随着釉下彩(青花、釉里红) 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金彩、墨彩……)的出现,使款识的题字也出现了与装饰材质和装饰工艺相同的使用毛笔书写的形式。如釉下青花款、釉里红款、矾红款、胭脂色款、蓝料款、金彩款等等。

在款识的种类上,又可分为用不同方法标注烧造年代的纪年款,(我国古代 瓷器款识,大部分为纪年款);题写自家斋名、室名的堂名款;标注吉祥词句或祝福、警句等的吉语款;题写陶工、作坊主、店主姓名和陶店名号等的陶工款;含有寓意的纹样图案及动植物图样的花样款等等。

在款识的文字字体、书写部位、文字排列结构上,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陶瓷的款识多以文字形式表现,我国历代文字的风格演变在瓷器上都有所体 现。款识通过陶瓷这个媒体,同样表现出中国书法不朽的艺术魅力。款识文字有汉字的真、草、隶、篆及变体文字。另外还有诸如西夏、波斯、西洋、满文、藏文等的少数民族和外国文字。

历代陶瓷款识的题写部位和结构布局干变万化,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明代以前多题写于器盖、器身、器心、器底。明以后款识的格式始渐规范,除长篇题句或特殊器物个别题于口沿外,其余均题于器心或器底。而明清两代的年款排列极有规律,字数一般为四字或六字。四字两行、六字两行为官窑的排列方法;六字三行的形式为官窑民窑皆有。款识的外圈常用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或诸如云文、莲瓣等图案做为装饰。

陶瓷知识:中国历代古陶瓷的发展与特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这种审美情趣和时代习俗一定会对陶瓷的发展产生影响,并反映到瓷器上。我将为您详细剖析中国历代古陶瓷的特点。实用绚烂的原始陶器原始陶器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明的,经过几千年不断发展,形成了品种繁多、制作精美且承载着大量远古信息的产品体系。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彩陶和蛋壳黑陶。原始陶器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器型丰富、绘画艺术精湛、科技含量高、承载远古信息多。朴实庄重的战汉瓷器这个时期瓷器的发展处于原始青瓷时代。原始青瓷最早出现在商中期,经过周、春秋战国、汉的发展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其特点是造型朴拙典雅、釉色青丽浅淡、纹饰简洁灵动。生动神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这个时期已经进入了真正的瓷器发展阶段。以越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青瓷的发展品质。由于受政治环境、佛教文化、鬼文化的影响,瓷器的纹饰和造型呈现出生动、神异的特点。瓷器身上大量出现了植物纹、动物纹和佛教人物。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瓷器也相应进入了一个高峰时代,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即北方喜欢邢窑之白瓷,而南方喜欢越窑之青瓷。唐代瓷器的共同特点是雄浑大气。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青瓷发展进入了顶峰阶段。宋代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与政治、军事的弱小,造就了宋代达官贵人既追求富裕的生活又内敛谨慎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也同时反映到瓷器的发展上来,使用高档的青瓷成为一种时尚。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元代青花瓷声名鹊起,白瓷上点缀青色纹饰,既典雅又丰富,内涵清丽恬静。因此青花瓷器在国内格外受到欢迎,甚至远销至很多国家。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瓷器发展到明代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色彩艳丽,出现了甜白、翠青、鲜红、娇黄、青花、斗彩、五彩等品种,它们既相互辉映又争奇斗艳。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清代是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追求新奇、华丽、富贵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官窑瓷器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世人竞相追逐的奢侈品。百花齐放的民国瓷器民国由于清朝廷的灭亡失去了对瓷器生产的垄断和出口的刺激,瓷器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特点:一是各种仿品大行其道;二是质量良莠不齐;三是文人瓷器让人耳目一新;四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当今古陶瓷收藏投资注意事项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藏热风靡一时。瓷器收藏是中国传统的大收藏项目,从事瓷器收藏的人越来越多。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市场法律法规缺失的环境,如何收藏、收藏什么却成了一大难题。对今后的古陶瓷收藏,我给您提三条建议供参考。从年代看:收藏高古瓷、康熙民窑精品、民国和上世纪50年代精品瓷器有较大的升值空间。从器型看:收藏文房用具、茶具、酒具、香具以及塑像有较大升值空间。文房用具是经典的收藏选项,虽然价格偏高,但由于更多人的喜爱,加之相对于官窑价格偏低,仍然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值得收藏。从文化特征看:收藏与历史题材、文史题材、佛教题材、名人名家题材有关的瓷器会有较大升值空间。

陶瓷知识:古瓷上的釉


霁红——亦称祭红或宝石红,属铜红釉系列。其釉层以石灰釉和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近1300℃高温中还原烧制而成。

最早的红釉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的钧红窑变,到明永宣年代才较完全成熟,到了清代雍乾时更为盛行。霁红瓷器主要用作祭祀天神。特点:釉色深沉凝厚,釉面均匀失透,常见类桔皮孔状。永乐霁红器往往带暗刻龙纹,釉层透滢;宣德霁红器深浓丽艳,釉面多见细小桔皮孔状。凡红釉色暗欠润,应视为明末清初之祭器;凡釉面呈明显开裂纹线,应视为民国以后的仿品。

祭蓝——也可叫作霁蓝或宝石蓝,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有高温与低温之分。最早烧造蓝釉应在元代后期,今天能见到的祭蓝大多是宣德年以后的器件。祭蓝器当时主要用来祭先供祖。特点:色泽均匀而深沉,釉面稳定而不裂。宣德祭蓝常带有暗花,且釉面厚实(底也厚);成化蓝釉泛紫光,正德以后蓝釉显灰气;清代祭蓝相比明代祭蓝釉薄胎也薄。(半言)

陶瓷鉴赏知识讲座 化解陶瓷上的问号


“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陶瓷工艺和玻璃工艺有什么不同?”……几位老者把一位中年人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语地抢着询问和陶瓷有关的话题。这是上周六上午,“吴国兴陶瓷鉴赏知识讲座”结束后的场面。

吴国兴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馆副馆长。吴先生说,这次讲座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普通收藏爱好者讲解一些陶瓷的种类、分布、工艺制作等基础知识,做的是普及的工作。

讲座自始至终,吴先生的兴致都很高,讲到兴奋处,他拿起手边一个盛着釉彩颜料的小碟子作演示,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闻讯而来的陶瓷爱好者们也很珍惜和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针对吴先生的讲解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形成了对答的场面。

讲座现场,十几位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很是引人注目。难道这么小小年纪也会对陶瓷收藏感兴趣?有人猜测他们是义工,有人以为他们是来参加社会实践的。没想到他们还真是收藏爱好者,就是为了听讲座、赏陶瓷来的,而且还是有“组织”的呢。原来他们是大连市收藏协会大连轻工学校分会的会员,分会今年4月1日才刚刚成立,这是成立后第一次大型活动。几个会员在听完讲座后都表示,自己对收藏很感兴趣,但对相关知识并不了解,这个讲座让他们觉得很新鲜,也很有帮助。

可对一些资深收藏爱好者来说,却有些意犹未尽。讲座结束后,他们仍迟迟不肯离去,走上前来围住吴先生,希望能和他有更深入的交流。一位已有14年陶瓷收藏史、现年71岁的老者,本是到二楼买用于鉴定瓷器等收藏品的高倍放大镜的,得知有讲座就赶来了。这样的基础知识对他这样的收藏者不太解渴,对釉更感兴趣的他说:“明天上午不是会有这方面讲解吗,明天我还要来。”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清朝历代皇帝推崇——陶瓷上“龙纹”形象》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清朝历代皇帝推崇——陶瓷上“龙纹”形象》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