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皇帝陶瓷上的御制诗

乾隆皇帝陶瓷上的御制诗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2020-06-12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高34.5cm 中国嘉德 2013春拍

带有御制诗的瓷器,是清宫瓷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目前北京故宫收藏的历代瓷器中,大约有300件带有乾隆御制诗。品味这些瓷器,我们仿佛慢慢走进了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看看这位盛世之君,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有着怎样的爱好和情趣,又有着怎样的心思和喜怒哀乐。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乾隆皇帝是作诗能手,关于其一生作诗的数量,有学者统计为4.3万余首,也有人统计为4.1万余首,还有学者认为超过5万首。但不管怎样,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总共才收录了4.89万首诗,而这些诗是2200多人花费数百年时间才写出来的。且不管乾隆诗作的水平怎样,至少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勤奋的人。总体来说,乾隆皇帝一生所作诗文,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勤政恤民之作。如《郊外即事》:“郊圻犬吠杂鸡号,策马霜华点素袍。收获才完仍播麦,田家四季总勤劳。”

第二,骑射讲武之作。如在《率侍卫等习射殿庭》诗中写道:“我朝弧矢服天下,太平讵敢忘戎焉?吁嗟荩臣听予言,克念尔祖勤劳者。”

第三,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作。如《山田》:“旧代常愁烽火惊,于今此地有人耕。混同中外皆天泽,倍切乾乾保泰情。”

第四,说理咏史之作。如《夜静观书》:“看书如看山,其境日日殊。随境不会心,多闻不如无。”

第五,个人生活的写照。如悼亡诗《慧贤皇贵妃挽诗叠旧作春怀诗韵》:“牛女岁一会,讵云隔天汉。崦嵫虽下舂,扶桑复明旦。人生赴壑蛇,去势谁能绊。永惟王衍言,言笑忆晏晏……”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乾隆一生的诗作虽多,但其中与宫廷瓷器有关的,就数量较少了。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带有乾隆御制诗的瓷器约有300件,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代之前的历代名窑瓷器,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另一类是乾隆本朝御制诗瓷器。

《紫禁城》1998年第3期刊载的吕成龙先生《乾隆御制诗中的瓷器误定举例》一文谈到,乾隆皇帝一生做了大量的咏瓷诗,新中国成立前,耿宝昌统计为199首,其中咏柴窑4首、定窑32首、官窑70首、汝窑7首、钧窑9首、哥窑22首、龙泉窑5首、宣德朝瓷器8首、成化瓷器2首、嘉靖瓷器l首、咏陶器15首、咏白瓷1首、咏宋瓷9首。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从上述统计我们不难发现,乾隆皇帝对宋瓷十分热爱。他也曾在自己的诗文中谈到,在自己心目中,只有宋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瓷器,才是真正的人间珍玩。既然对宋瓷如此钟情,那么写下大量咏宋瓷的诗作,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乾隆皇帝做为一代盛世之君,他把玩瓷器的方式绝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但要写咏宋瓷的诗,而且还要把这些诗镌刻在宫廷收藏的宋代瓷器上面。前代瓷器上的乾隆御制诗:

据专家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朝之前的历代刻有乾隆御制诗瓷器20件,御制诗被镌刻在器物内、外底及外壁等各处。例如,宋官窑粉青釉圆洗、宋官窑葵瓣口碗、宋官窑葵瓣口盘、宋汝窑天青釉三足圆洗、宋哥窑双耳炉、宋定窑白釉碗等等。

这些镌刻在瓷器上的乾隆御制诗中,乾隆对瓷器的釉色、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了品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收藏和把玩古物的喜悦之情。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乾隆皇帝对这些瓷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绝不是做为帝王的附庸风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哥窑双耳炉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哥窑双耳炉,造型典雅端庄,釉面开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片纹,深者色呈黑色,浅者色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这种自然天成的美趣,备受历代文人及鉴赏家推崇。此件哥窑双鱼耳炉在传世哥窑器物中称得上是精典之作,器底有六个圆形支钉痕,及镌刻乾隆御诗《咏哥窑炉》一首:“伊谁换夕薰,香诗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寥寥数句,即把哥窑釉色之美展示给世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汝窑三足圆洗

对于宫中所藏汝窑瓷器,乾隆皇帝更是珍爱有加,在传世品的许多件汝窑器物底部都刻有乾隆皇帝的诗文,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汝窑三足圆洗,淡淡的天青釉色细润如堆脂,釉面遍布细碎片纹,韵味无穷。这件三足圆洗极为珍贵,底部镌刻一首乾隆皇帝于戊戌夏时所作的御题:“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乾隆皇帝除了在前朝瓷器上镌刻御制诗文外,本朝瓷器上也多见他的诗文。只不过,这些诗文是以一种装饰手段出现在瓷器上,并成为宫廷御制瓷器特有的装饰手法。

有关乾隆御窑御制诗瓷器制作或使用的情况,《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最早的记载应是在乾隆七年,乾隆皇帝看到御制诗歌山水青花大罐发出“甚好”的赞叹,旨令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按其式样,别样瓶亦照有诗句、山水、花卉烧造。”

本朝瓷器上的乾隆御题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珐琅彩花卉纹瓶

北京故宫珍藏的一件清乾隆珐琅彩花卉小瓶,画面为洞石花卉图,画面一隅题五言诗二句:“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并钤印“金成”、“佳丽”、“旭映”胭脂红篆章三枚。瓶身整体装饰不仅诗绝、画精,且印更妙,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开光花卉御制诗文瓶

北京故宫收藏有一件粉彩开光花卉御制诗文瓶,腹部呈八莲瓣形开光,四面开光内以粉彩绘牡丹、荷花、芙蓉、梅花四季花卉;另四面开光书楷、行、隶、篆四体乾隆御制诗各一首,其中一首咏牡丹的诗句写到:“锦绣堂中开画屏,牡丹红间老松青。日烘始识三春丽,岁暮犹看百尺亭。夭矫孥空欣得地,辉煊散彩正当庭。一般都是生意,坐对从知笔有灵。”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一诗一画,相得益彰。

中国嘉德2013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lot3092)以原本估价6倍多的2702.5万元成交,该器亦是乾隆御制诗瓷器的佳器。

该瓶主体纹饰作于腹部四面开光之中。正背两面开光分别以墨彩隶书书写乾隆皇帝两首御制诗,诗作末尾分别钤“乾隆”、“宸翰”朱文、白文印。第一首为咏梅诗:“幽谷香凝冰玉腮,寻芳才见一枝开。雪过野径行行远,春到山村得得来。最爱轻盈含数点,莫愁狼藉落成堆。明窗雅助新诗兴,坐上曾延萼绿陪。”该诗是乾隆帝即位前青年时代的作品。主要表现诗人雪中探梅,偶有所得,仙风临身之感。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第二首是咏菊诗:“霜华点染素花寒,枫叶纷披柳叶残。篱下爱看白玉盏,枝头忽作紫金盘。晚芳摇落香犹在,冷艳依迟秀转攥。我是诗人亦花史,一番吟赏一番看。”描绘了菊花生长于萧瑟秋风中,即使花瓣凋落仍香气犹存,歌颂了菊花清高的格调。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两侧面开光中分别描绘诗中所赞咏的秋菊与冬梅。菊花图以各色不同品种的秋菊为主体,花朵漫生于画面之中,或含苞、或绽放,左上一隅,一只秋虫闻香而至,既巧妙填补了画面空白,又为花朵增添了动感与生气。

梅花图中,一株梅树于画面下方蜿蜒而出,左右伸展,布满整个画面,梅树枝头不见枯叶,唯有粉、白两色梅花傲雪而生,一株火红山茶与梅树同栖同生,绽放于梅干一侧,不仅为画面增添生机,也预示着春日将近。

乾隆御题诗除了与画面共同装饰器物外,还常单独作为主体装饰器物。在不少宫廷茶具上面,既有体现。如故宫珍藏的一套白地红花茶具,由长方盘、圆壶及两个盖碗组成,红彩书乾隆御制诗文:“荷叶擎将沆瀣稠,天然清韵称茶瓯。胜泉且免持符调,似雪天劳拥帚收。气辨浮沈原有自,火详文武恰想投。灶边若供陆鸿渐,欲向曾经一品不。”其情之高雅,显而易见。

清乾隆 矾红御制诗文茶碗一对 直径 10.8cm 中国嘉德 2011春拍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有一对“清乾隆矾红御制诗文茶碗”上拍(lot3962),以345万元成交。这对茶碗碗口微撇。碗壁以矾红御题诗文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辩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乾隆丙寅小春御题,加盖“乾”朱文圆章,“隆”朱文方章。

诗中提到的梅花、佛手、松实,是乾隆皇帝自创的一种茶——三清茶,采三者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并在品尝佳茗之时,作诗以和,文雅之至,于御瓷中体现。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仅重华宫所办的“三清茶宴”就有43次,也称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参加者多为词臣,如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时,须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

在清宫的各种陈设用瓷器中,壁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从史料看来,乾隆皇帝特别钟情壁瓶,将十四件式样各异的壁瓶装饰于珍藏稀世法帖的养心殿三希堂之东壁墙上。此时清宫对壁瓶的称谓改为“挂瓶”、“轿瓶”。名称的变化,亦反映功能的转变,因为乾隆时期壁瓶多出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悬挂在皇帝的御辇中。

有统计显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48件乾隆时期的各式壁瓶,其中的138件壁瓶上有不同体例的乾隆御制诗。这些诗文中,大多数是乾隆的《咏挂瓶》。

清乾隆 仿古铜釉御制诗文轿瓶 高20.5cm 中国嘉德 2011春拍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有一只“清乾隆仿古铜釉御制诗文轿瓶”上拍,以667万元成交。这只轿瓶隽巧别致,气质华贵,取双夔龙为耳,以仿古铜釉为底色,口沿以下分别装饰如意云头纹和夔蝠纹,瓶腹中间为长形倭角开光,围以模印鎏金夔龙纹,开光内白地墨书篆体《咏挂瓶》诗,篆法古雅清秀。末钤红彩篆书“乾”、“隆”关联章。底部为“乾隆年制”阴文四字篆款,端庄稳健,有别常见的描金篆款,是为乾隆壁瓶少见之款式。底部与背部皆敷设金彩,以模仿铜胎之效果。较之乾隆朝其它壁瓶,本品最为独特之处正是色釉之罕见,为乾隆壁瓶当中仅知的一例。

乾隆御制诗以它特有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为瓷器装饰拓展了一片天地,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乾隆时期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瓷器上所镌刻或书写的诗文多是乾隆皇帝的有感而发,这些“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的御制诗,不仅记录了当时宫廷中许多的政治活动,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乾隆皇帝的审美取向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字资料。

扩展阅读

陶瓷上的古代才女


“三八”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100多年来,经过无数有识之士的争取,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也曾出现过一些比较杰出的女性,在我国古代的一些瓷器上,就曾留下她们的倩影。

清代人物罐上的班昭。此罐瓷色洁白,光亮细腻,罐上的班昭一身素净,坐在一张印花靠椅上,手捧一本书,表情宁静平和。图案的左边写着“班惠班”,右边写着“曹大家”。汉朝的班昭,字惠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其兄班固死后,奉旨入宫续写《汉书》,并得到汉帝的赏识,成为皇后和贵人们的老师,号称“大家”,因其夫姓曹,故后世亦称“曹大家”。班昭晚年写了一部《女诫》,主要论述了女子在夫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成为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是许多大家闺秀的“必读”之书。

瓷盘上的上官婉儿。瓷盘上的婉儿身材修长,衣裙淡雅,略施粉黛,面容秀丽,发型高耸,乌黑如云。她一手执一把圆扇,一手握一卷书,目光低垂,仿佛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她身后的假山上,是一丛盛开的牡丹,大气而富贵,这也从一个方面暗示了她的出身比较高贵。唐代的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饱读诗书,才思敏捷,13岁为才人,14岁被武则天召见并重用,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有“巾帼宰相”之称。

晚清粉彩瓷碗上的苏小妹。画面上花红柳绿,溪水清澈,春风吹拂,荡起一圈圈细细的波纹,水中长着两簇青青的水草,岸边的树枝上花开朵朵,苏小妹站在船头,举着双手,微笑着看着对岸。岸上站着她的相公秦少游,她的哥哥苏东坡及东坡好友佛印,看起来他们也都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苏小妹是当时著名的才女,经常跟苏东坡一起外出游玩,跟佛印开玩笑,相互调侃和对对子,巾帼不让须眉。更经典的是苏小妹在新婚之夜,和相公秦少游一比才智。夫妻二人一边饮酒,一边沉浸在诗文对联的世界里,这便是民间流传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虽然在古代,女子地位十分卑微,但总有些出类拔萃的女子,敢于挑战世俗偏见、追求梦想,在中国女权史册上,书写了与众不同的人生。

古代陶瓷上龙纹的演变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长有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亦能飞,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龙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封建时代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使用的东西,如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广义上的龙纹包含龙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云龙纹、海水龙纹等,而狭义上的龙纹则单指纯粹的龙纹。龙纹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陶瓷类器物上,彩绘蟠龙纹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此时的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商代和西周时期,龙纹也是常见的纹样。到了元代,龙纹的工艺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两代则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刻划、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的龙纹中,龙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

具体来讲,商周时期的龙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鳞虫形态的龙,就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另一类是兽体形龙纹,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春秋战国时期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尾细而卷,张大口,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 有翼, 脚有爪,身附璧,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璧合”之说。

唐朝时期龙纹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的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爪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到了宋朝,龙纹形体已有定式,直至元明清,均身为蛇形,身至尾渐细,四肢有羽毛,趾有三、四、五不等,龙首有角、发、须。宋元以前,以三、四趾龙纹居多,元末官方出台民间不得使用“五爪龙”的规定,到明清时期,“五爪龙”被官方所垄断。

龙纹的体态在宋、元、明、清也有不同的变化。宋代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趾,有威武感。元代龙纹头小,颈细,肢瘦而有力,龙首无发或疏发,舌长,身绘鱼鳞片或斜格纹。明代永乐以后,龙体变粗,张嘴伸舌,上颚高突,五趾为鹰爪。成化至正德时期,龙纹多闭嘴,方首,毛发上竖,龙睛圆睁平视,风车爪。嘉靖至万历时期,龙身又趋细长,毛发增多,龙首上颚伸出,面端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崇祯时期始见正面龙,俗称“老头龙”。

清初龙纹尚存明代遗风。至康熙时期,龙嘴变短,眼睛变小,身躯变肥,头发像狮子,龙须细长而卷曲,神态凶猛。雍正时期仿明代龙纹,但头部特征同清代。乾隆时期龙身粗,毛发多,嘴部特征仿明代,整体有苍老感。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为臃肿,龙纹的绘制呆滞,线条简化,毫无威严之感。

世界早期的制陶历史


陶瓷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古代埃及、西南亚、印度、波斯及希腊的劳动人民,也和中国古人一样,在辛勤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制陶工艺也都在新石器时代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后又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而发展。

生活在尼罗河两岸肥沃土地上的古埃及人民,很早就熟悉陶器的制造,最初他们生产的也是红陶和黑陶,质地较疏松,吸水率很高;后来曾出现一种方法,即用某种物质,例如石墨等,在陶罐外面摩擦,把它涂上一层,使陶罐能发现黑亮的光泽,随后以逐渐学会在陶器上描绘各种图案。他们还曾采用过一种制造彩陶的工艺,即用某种含氧化铁的泥土掺入坯料,这样烧出来的陶器具有瑰丽的红砖色。这种红陶曾普遍地流传在近东一带,当埃及进入奴隶制国家时,制陶工艺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古埃及人民很早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

人们曾从公元前千余年的墓葬中和干尸上发现许多玻璃器皿。古代的玻璃几乎全都带色,也不很透明,因为那时制造玻璃的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什么埃及能这么早地发明制造玻璃的技术呢?这是因为在埃及的一些湖岸上,存在着天然碱(碳酸纳),就在制陶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将天然碱与砂石混合,在高温中熔化后,得到一种美丽透明的物块,这就是玻璃,最初用玻璃制造珍贵的装饰品、酒杯、花瓶、香水瓶等,后来玻璃器皿才逐渐成为日用品。制造玻璃的技术也慢慢地由埃及传到邻近的西南亚各国,在纪元前又传到希腊、罗马。

罗马人对制玻璃技术进行了改革,以玻璃炉代替了烧锅,提高了熔烧温度,使其熔化成清稀的液态。进而又发明了吹管,生产出美观明亮的各种用具,他们还逐步掌握了借添加铁、铜、铅等金属的方法,制成彩色玻璃。这种夹层玻璃制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玻璃制品的工艺水平。玻璃制品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对中古时代欧洲炼金术、制药化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玻璃仪器及器皿也为近代化学实验所必需,是个有力的工具。古代的西南亚地区,主要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这一地区也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公元前八千年左右,这里已处于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也进入金石并用的奴隶社会。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制陶业是主要的手工业之一。他们生产的陶器有黄色、红色和褐色,大多数具有单柄或双柄,这是该地区陶器的特色之一。在该地区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代遗址中,曾发掘出红色和灰色的陶器,另外还有一种黄色雕花的陶器,最引人注目。同时人们还发掘出了有轴的陶轮。这说明制陶术又有了很大进步。后来陶轮传到了埃及、印度及古希腊。在埃及古城底比斯,从一个古墓中曾出土一张公元前1800年的壁画,上面绘着一个陶工跪在地上,在一个回旋着的陶轮上塑造一件器皿。这壁画形象地描述了当时陶轮使用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一个侧面,公元前四千年,这地区的几座大都城,象古代世界有名的巴比伦,都采用了大量的砖来筑城,砖瓦是制陶业在建筑上的运用,普遍地烧造砖瓦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进步和繁荣。

印度是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近五十年来,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很多古代城市文化遗址,这些城市文化遗址通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遗址的材料表明,当时的生产力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制陶工艺也是这样,当时已普遍采用陶轮了。陶器上常饰有优美的图案和动植物的花纹,烧造得相当好,同时还发现一些坚硬的陶管和陶质的玩具,这表明陶器的应用已很广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