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墙面 > 导航 >

丹青落瓷 潇洒出尘

丹青落瓷 潇洒出尘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5-14

瓷砖墙面。

中国陶瓷历经千年的发展,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瓷器,皆不同程度的受社会风尚和民间喜好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直至晚清民国时期,才掀起了一股文人书画入瓷的风潮,并影响至今。

瓷版画是瓷器品种种类之一,出现於唐代、明代中期,当时多是墓志铭、镶嵌器等。其品种大多见於青花、青花釉里红及釉上红绿,制式过於单一。入清以後,瓷板绘製纹饰色彩日趋丰富,时代风格方有显现。至晚清,由於“海上画派”的崛起,诸如张熊这样的绘画名家,投入瓷板画创作,从而推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并促使其商业化的出现,继之御窑厂吸纳了“新安画派”的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大批画师,他们才正真把纸绢上的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及风格带入製瓷业中,出现了题诗、写款、纪年等风气,开创了浅绛彩瓷这一新品种。“浅绛”一词源於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在中国画上,原指元代画家黄公望为代表的山水写意风格。浅绛彩瓷有别於传统粉彩瓷器,分工细,工艺繁琐,依图样绘製的製瓷方法,由画家一人独立创作完成,形成诗书画一体的陶瓷特点。因其大多由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画家绘製,艺术风格与中国浅绛山水画相近,故名“浅绛彩”。浅绛彩瓷的名家之作,大多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欣赏和收藏,形成一股“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的社会风尚。

民国何许人、田鹤仙、徐仲南、刘意城粉彩山水花鸟长条挂屏(四件)

76×20cm、77×19cm、82×21cm、80×21cm

由於种种原因,浅绛彩瓷在繁盛几十年之後,渐渐衰落并消逝於历史舞台,它像一颗闪亮的流星滑落於天际,并留下了千古绝唱。民国初年是瓷板画蓬勃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时期,由於烧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瓷板便从小件摆设变成厅堂悬挂之物,此时涌现了大批绘瓷名家,其中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雅士画家,最具影响。他们承接了浅绛彩所开创的艺术风格,并自行融汇发展,将中国绘画技巧与粉彩製瓷工艺相结合,把中国瓷画的艺术水准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当时“珠山八友”中的代表人物王琦、汪野亭作品同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名噪一时。其後王琦创立了“月圆会”,每月十五相约珠山,切磋画艺,以画会友。逐渐开创了诗画一体,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粉彩瓷新天地。确立了珠山八友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

程门、金品卿 浅绛彩书画集锦兽耳四方大瓶(一对)H57cm、H56cm

民国王琦 粉彩《醉酒图》瓷板挂屏22×33cm

民国毕伯涛 粉彩四季花鸟长条成堂挂屏(四件)67.5×31.8cm

2009年秋,香港长风首次举办“月圆雅集”文人瓷画专题拍卖,成绩斐然,引起瓷画藏家广泛关注。今春,北京长风再次推出“月圆雅集”(二)系列专场,得到华月堂、谦益堂及资深藏家鼎力相助,所提供拍品更为精良。其中浅绛艺术大师程门、金品卿《兽耳四方大瓶》,两方瓶,器型硕大,其烧成难度极高。集绘画技艺之大成,工艺完美,绘画笔法清朗,意境萧散,诗文画意,珠联璧合。程、金作品中书纪年款者极少,而此两瓶同有“癸酉”纪年款及印文“半圆”的出现,极具历史价值,是研究考证程门、金品卿生卒年及艺术风格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此外,“珠山八友”之首王琦所绘的粉彩《醉酒图》人物瓷板,是其早年作品。人物刻画细致,神形兼备,尤其是童子回首,虽未正面描写,然静中带动,童趣十足,体现出其技法精妙,匠心独运。毕伯涛粉彩《四季花鸟挂屏》瓷板,是毕氏少见的大件作品,且画工、品相皆极其精美,世所罕见!这些拍品多由权威机构多次出版,著录详实,流传有绪,弥足珍贵。

延伸阅读

中国钧瓷从无到有-从兴盛到零落的浮沉往事


禹州,旧称钧州,明万历三年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名禹州。它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

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宋代“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在宋代钧官窑遗址上扩建而成,以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历史风貌。

禹州境内有200多处古窑址,烧制钧瓷的150余处。宋代钧官窑遗址始建于宋代徽宗时期(即公元1101——1125)原是专为皇家烧造宫廷用品的官办窑场,历史上曾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的瑰丽宝库,迄今已有九百多年。

钧瓷制作工艺精细,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釉色纯润、丰富,可分为红、青两大类,红的如葡萄紫、火焰红、海棠红等,青的如天蓝、天青、米黄等。

推开这扇木门,我们跨越千年,探寻钧瓷烧造的奥秘。

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展出了自唐以来各个时期的钧瓷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让观者得以窥见钧瓷的发展历程、生产工艺及历代钧瓷的特点。

唐代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唐代开始,陶瓷釉色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唐代花釉成为钧瓷的萌芽,是窑变艺术的前身。

钧瓷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形成了钧瓷“万彩”的窑变效果确立了钧瓷在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钧台窑作为当时京畿附近的三座官办窑场之一,所烧造的适应皇家使用的器物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所生产的各式花盆、盆奁、出戟尊、鼓钉洗等陈设用瓷,在造型和釉色上有别于“民窑”性质,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

宋徽宗在位的25年间,是钧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市东北隅的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 瓷名“钧瓷”。

这个时期盛柴烧的钧瓷是在民窑天青釉和紫红斑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烧制出青、紫、蓝、红 相互渗透变化的窑变釉,有的器物“内青外紫”施了两种不同的釉色。钧窑烧制品种有炉、瓶、 盆、洗、尊、鼎、盒、枕、盏、杯等十余种,其中花盆居多,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等。

这是宋代已经坍塌半壁的双火膛窑炉,由窑门、火膛、窑室与烟囱四部分组成,窑长3.73米、宽3.31米、高2.10米。窑室呈横长方形,前方设计并列两个火膛。这种地下土质窑,保温性能好、耐高温,是烧制还原焰的理想窑炉。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对禹州钧台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花盆、出戟尊、鼓钉洗等钧瓷残器,部分器物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编号。

随着金兵入侵中原,战乱频发,许多制瓷工匠随宋室南迁,此时是钧瓷辉煌后的沉寂时期。

当社会稳定后,钧瓷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泼斑成晕,变晕成彩”的艺术效果,各地争相仿制。元代钧瓷成为“开元盛世”的象征,统治阶层的审美取向影响了钧瓷的进一步发展。

钧窑在这一历史时期成为百姓的生活用器,当时窑场遍布各地,极大的需求刺激着钧瓷的生产。

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窑口的崛起,钧瓷日渐式微,鲜少烧制。

昔日匠人已化为尘土,禹州钧瓷却以其出众的窑变效果与艺术魅力吸引着今人不断的探索,延续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与实用相结合当代钧瓷……

德化素胎瓷——“反瓷”


德化窑有一款没上釉的瓷器,业内称之为“反瓷”,民间管它叫“素胎瓷”,简称“素胎”。素胎瓷器现如今在德化制作的工艺瓷中甚为常见,在收藏市场能见到的素胎制品大多是民国晚期,更早些的素胎瓷器肯定有,只是笔者尚未碰见。民国时期德化素胎瓷以人物造型和文房用品为多,人物塑像如岳母刺字、花木兰戎装像、麻姑献寿等;文房用品如笔筒、笔插、水注等。那时德化瓷器成型工艺已经采取先进的活浆工艺,既省时又工整,素胎瓷亦然。素胎作品以本色即白色为主,也有加彩的,然白色最佳,最能体现作品的神韵。素胎瓷其优点显而易见,好处之一可以省去上釉这道工序不说还可节约制作成本。其次,没上釉的人物塑像更显清晰逼真和朴实素雅。有釉的作品往往有时施釉过厚,尤其是人物的五官以及细微处模糊不清,整体效果较为逊色。

珐琅瓷


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

珐琅瓷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瓷的历史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瓷的主要特征

一、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瓷文化:台湾汝瓷的特点


每当我们在说起陶瓷茶具中的汝瓷茶具,相信很多人都会马上想到河南的汝瓷茶壶,但是小编表示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河南汝瓷之外,台湾汝瓷茶具也是非常优秀的,台湾汝瓷是一种衍生的汝窑茶具,集合了河南汝窑的传统制作精华,再加上台湾本地的特色加工和审美,所成就了不一样的汝窑茶具。

台湾汝窑茶具的特点有哪些,其实早在宋代的时候,汝瓷已经成为了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原产于河南临汝,其中隋炀帝曾就将临汝为汝州,而汝瓷也因此得名。汝瓷开始烧制时间为唐朝中期,但是在北宋时期开始著名,在我们国家瓷器历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战乱不休,其中兴衰也不过短短二十载,所以说汝瓷也格外珍贵。

台湾汝瓷茶具的做工非常精致美丽,在众多宋朝汝窑茶具的作品中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值得一提的就是,很多人都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汝窑瓷器,其中有一部分都是台湾汝窑瓷器,因此可以见的台湾汝窑瓷器的受欢迎程度。

现如今的汝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大部分都是完全使用汝窑传统工艺,经过制作者的精雕细琢之后,才可将汝窑的气派和高尚品位再次重现。汝窑瓷器同时也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古典文化有机结合期待,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加具有现代的气息。

汝窑茶具蕴含着古朴风味,在充满现代元素的今天显得尤为尊贵,茶具显得稳重优雅而大方,让人们对此倍加珍惜,以上便是小编对于汝窑瓷器的分析,汝窑瓷器在现代元素中衬托出自身独特魅力,使得人们叹为观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