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画瓷新风尚 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

画瓷新风尚 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9-09

瓷砖墙面。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运江来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作画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画瓷俨然成为了书法艺术界的新风尚。海洋贝瓷作为陶瓷家族新成员,当然也不甘于后,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日前,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运江专程来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作画。

据了解,这是李运江院长第一次来到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李运江院长是慕名而来的,早就听说过海瓷艺术,来到之后,看到特殊的宣瓷,李运江院长便作起画来,笔墨淋漓尽致,酣畅爽快,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气息活跃在宣瓷上,展现了李运江院长深厚的绘画功底。

个人资料:李运江,1949年生,辽宁大连人。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美协副主席,现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作品参加过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作品《信得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1998年至2005年作品《鱼乐图》、《听雨图》、《花鸟》、《鹰》、《花鸟五幅》、《荔枝熟了》、《秋实图》、《雅趣图》、《荔园秀色》分别在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参加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届“世界和平大奖”“金桥奖”“杰出作品奖”“金奖”“一等奖”等奖项。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著名画家海瓷上作画


著名画家张楠、邓枫、张金举来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作画

4月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艺术总监、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张楠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邓枫先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金举先生来到中国海瓷艺术院作画。

走进画家们的创作室,一件件早已绘好的海瓷艺术品映入眼帘。件件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海瓷白如玉,在视觉上给人美感;它薄如纸,透似洁冰,光滑如镜,在触觉上给人以舒适感;轻轻一敲,妙音如磬钟,听觉上则给人以乐感。

正如张楠先生所讲,"海瓷是一种非常珍奇的瓷种,海瓷艺术极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和其他瓷种相比,海瓷拥有白过盐、薄如纸、透如冰,莹如玉,声如磬的独特优势。海瓷吸水性强,在上面绘画犹如行笔于宣纸之上,对于创作者来讲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这次画家们的作品艺术造诣很高,线条有虚有实、有曲有直、有浓有淡、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断有续,曲折顿挫、千姿百态,极富情致。饱含着画家对人生的顿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边看,边听,边想。海瓷给人的感觉竟是如此的感动,不禁深深的赞叹海瓷人创业的气魄及创新的胆识。海瓷作为一种高档的瓷器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如今又引入名家书画,将两种"国粹"融合在一起,其价值显然就不言而喻了。

走进海瓷艺术研究院,感知海瓷艺术,领略大师风范。有这样不平凡的产品,有这样一支勇于探索的队伍,有这样一个大事业,相信海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探索汝窑早期瓷


笔者在南方一古玩店里购得一件小形花觚,只觉得器型独特,古朴、旧气十足,根据器型、釉色和胎底分析,应该是宋早期的东西,但究竟是哪个窑口却怎么也判定不了,说法不一,有的说越窑,有的说唐代青瓷。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把它带到了北京,请教一位专家,专家称之为宋代汝窑双环贯耳觚形尊,也可以说是最早的花觚。该器釉色不是很光亮,造型还不甚周正,但恰恰说明了它的古朴之处。

从器型上看,小型,薄胎,原始的花觚型,其实是从古代青铜器的“尊”演化而来的,所以这件东西应该称作“尊”,很符合汝窑的特点,可以说,胎骨坚薄,胎质细腻雅致。

从胎质上看,正是所谓的香灰胎,胎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灰色,与北宋官窑胎脂相近,釉薄之处,胎骨外浮,口沿及棱线微露胎色,形成古人所谓的“弥足珍贵,紫口铁足”。这件器物不是紫口,而是白口,铁足也不明显,这就是它为汝窑早期产品的理由,因为它和后来所形成的紫口铁足有区别,说明它是在试制阶段,摸索阶段,当然可以是白口,即盘口上面有一圈月白色彩就是当时多刷了一遍釉。

从釉色上看,汝窑器用玛瑙、玉石粉作釉,莹泽似玉,厚如堆脂,即所谓宝石釉,颜色多为天青,另有粉青、豆青、月白等,这件东西应该称作月白釉,有轻微的鱼子纹和蟹爪纹开片,从釉色厚的地方和上沿下的流釉看很明显,其釉色细腻如玉,很符合汝窑釉的特点,当然因为它是早期的作品,和后来的汝窑器比起来还远远不足,但也许早期的汝窑产品尚未被宫廷所采用,也许这件器物是属不合格品,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早期的汝窑器物。

从包浆上看,它旧气十足,表面不很光亮,这是汝瓷的特点,再因它是出土之物,做工精细可带几分古朴,足底和内侧釉边沿都有明显的火石红。根据以上分析,它就是宋早期汝窑所烧的觚形尊。

该器高17厘米,上口径10厘米,底足口径6.5厘米,其表面附有很多黑点,主要因胎中含黑色杂质所致。该器乍看上去不是很上眼,因为釉色灰白,间有雀斑,但仔细品味时,你会感到那些被世人叫绝的品质。

一件新的东西出现,必然引起各界的不同反响,笔者诚请瓷器专家们发表看法,以便对此事有更深的了解。

无棣“水墨丹青”激活海瓷产业


一件画有“和风”的瓷器,售价1.2万元;一件画有“边塞秋风”画作的瓷器,售价4万元;一件画有“山高水长”画作的瓷器,售价8000元……8月8日,在无棣县的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记者望着琳琅满目的海瓷艺术精品,不觉陶醉其中。

院长曹爱华告诉记者,中国海瓷艺术是建立在国家技术发明奖“贝壳瓷”的基础上,汲取名家艺术创作之精髓,融合现代艺术而创造的中国独树一帜的高端艺术品。无棣珍贝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春森对记者说,海瓷艺术是海洋贝瓷生命的延伸,书画艺术给了海瓷活的灵魂,激活了一个产业。

海瓷又名贝壳瓷,是无棣县独家生产的产品,目前年生产2000万件,共5大类5000余个品种。去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减少50%以上。今年3月12日,在无棣举办的海瓷发展研讨会,提出了“中国海瓷艺术”的创意,并倡导成立了“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接下来的3个月内,中央美术学院国画院院长唐勇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姜宝林等当代国画大师,以及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赵先闻等20多位书画家先后来到无棣,一起进行海瓷艺术的试验探索。

记者在海瓷艺术研究院创作室,请教了正在进行创作的著名画家赵先闻、于泽海。赵先闻说,现在新开发的海瓷产品有200多种,融入文化元素的海瓷产品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无穷魅力。

新彩杂谈之瓷上肖像画


瓷上肖像画

瓷上肖像画,俗称“瓷像”、“瓷板画”,大约在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自日本输入的“洋彩”亦称“新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层次,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多次回炉烧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

瓷上肖像画大约创始在上个世纪末,距今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创始人应为邓碧珊(1874—1930年)珠山八友之一,由于有文化,又在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在景德镇颇受绘瓷艺人尊敬。据说在景德镇最早用九宫格画瓷像的即是邓碧珊。20世纪初年,使瓷上肖像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并产生较大影响的画家当属王琦(1884—1937年)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人,师从邓碧珊学习瓷上肖像画,并以钱惠安的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画深受各界欢迎。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曾题“神乎技矣”之匾额悬挂于王琦画室,使其声名大噪,王琦中年改画写意人物用笔挥洒奔放,很有黄慎风格,他的人物画头部多衬以明暗,显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故景德镇艺人称王琦派的瓷上人物谓之“西画头子”(借用西洋画法绘的头像部分)。自王琦之后直到现代,景德镇画瓷上肖像画的艺人较多,其中卓有成就者当首推吴康,章鉴、章文超等人,南昌肖像画则以杨厚兴、冯杰师徒为代表。

吴康是现代陶瓷肖像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吴康(1914—1991年)名季铭,安徽泾县人。13岁拜邓碧珊为师,学画瓷像,成功地试制出彩色肖像画,并创作和移植了许多经典的肖像画和西洋画,深受收藏界和同行的赞誉,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瓷上肖像画的绘画过程时间较长,且受油料特性的约束,同时依据素材,通常是照片,照片往往是对肖像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唯一可见的根据,是高品位肖像艺术的产生的基础。但一幅好的肖像画作品应该能够更深刻、更典型、更完美地表现所绘人物的精神风貌及内心世界,那就不仅是形似,更要追求神似,所以中国古人称肖像画为“传神”。

一幅绘画作品的优劣当以最终的艺术效果来评定,为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应该广泛利用,不但照相机可以利用,甚至连投影机、复印机、电脑等。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达到目的,就都可以利用。美国当代著名铅笔画家保罗•加利曾说过:“多年来,画家常在工作中使用照相技术其效果有好也有不好,美术界对某些事件也颇有微词,然而我们知道许多画家如托马斯•埃金斯、塞尚、德加、劳特累克、毕加索和麦恩等。在他们的工作中,多多少少都利用到照相术而且前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画派更相当注重描绘照相透明度的投影画法,因而人们开始对利用照相技术的画家们做一重新的评价——明确照片的利用是一项重要的部分。但盲目地模仿照片而未加减任何东西或是不去解释它,对我而言都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绘画过程中是否应该利用照片,而是在照片的基础上是否增减了什么东西,即在照片的基础上作了多少艺术处理。

黄苗子先生也曾说过:“照相馆逐渐代替了千百年传统的画像行业,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摄影机取代了传神(画像)的实用性方面,却没有,并是不可能取代它的艺术性这一面。”当然这就必须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绘画功力,才能画出好的作品,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

瓷上“虾王”谈画虾与养虾


画虾很难画出名,一画虾,在每个人心里,都会联想到齐白石大师画虾。乐茂顺画了二十多年,开始学画虾时,临摹了大量的齐白石的虾。也搜集观摩了董鸿飚、李春造、胡絜青、娄师白、孙林、齐良迟,齐良芷、萧承震、吕永福,齐秉正,张大壮、林海钟、齐灵根、齐秉慧、齐子如、齐亮夫、茂全、廖劲松、燕宇、王为一、王东常、张锦炎、张世杰、张金玲、王福元、张增荣、立新、臧绪璞、巴山、张乃成、腾飞、刘墨、张辉、等一大批画师的作品。从中吸取了很多宝贵的表现技法,但大部份画师很难跳出齐白石的画法,也不敢善意更改齐白石的画虾的表现画法。

为什么?因为齐白石的虾画到了确实很难更改的表现形式,使虾的表现形式达到了极致。叶浅予说:“齐白石画的虾精确的形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地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极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看齐白石画的虾形象寥寥数笔,虾的神、形、质、意、态、趣样样具妙,达到了不似真虾,胜似真虾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境。这也是齐白石反临摹八大画虾,六十岁后亲自养虾反复观察、体会、夸张、提练使虾的形象更生动更精彩,几十年艰辛苦练会意的过程,形成了齐白石画虾第一人的称号,所以说齐白石画的虾是他本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求变所得出的经验。

《乐在其中》

胡絜青说过:“学习齐老师的虾,不是一天之功,是由生活中观察,反复提炼,才能得到活生生的在水中跳跃透明的群虾。这也是叫后学者要能师化自然而能有所创新,不可墨守成规。这只是在学习中的一段模仿过程。”

齐白石老人当年己告诉后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画虾要学他的精神与要领,而不要在表象形似上模仿。如何求变,这是我想画好虾深一步的想法。

我开始养虾、捉虾、观虾、画虾,逐渐发现,虾看似慢悠悠的游,遇到对手时它勇猛奔上去伸展双臂与它博斗,打断双臂在所不惜。当然也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遇到情况不妙时,它能速迅弯腹往后跳走,消失在对方的范围内。在饥饿时,遇到对方却勇敢冲上前,紧紧夹住对方双臂任它跳跃,直到战胜对手并吃掉对方,保存自己。看,它独立站在石头上的姿态,昂头挺背,外型流畅,全身像披了盔甲但透明有弹性,双臂保持战斗的姿态。看似非常小,却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英姿雄壮。就像站在高山上的骏马,充满阳刚之气。我伸手去捉它时却灵敏地往后跳跃,当我把它抓在手中时,它的自身的弹力,拼挣扎求生的本能,让我感受到虾的张力在伸展在跳跃。不忍心强制剥夺它对生命的渴望,而迅速地把它放进水里,它能快速寻找安全点后,又然速迅自由而快乐的游动寻找.....。我又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画笔,在它面前晃动,好似又要侵犯它似的,而它迅速伸展双臂打开双钳冲了过来与之博斗。

我要让小小的虾反映我内心的世界,然而我性格的快乐豁达使我产生了对虾的表现形式的重新认识。我找到了,我感受到了,让我找到了我画虾的突破点。我要表现虾的勇猛、快乐。

在画虾时更加注重虾的习性表达和动态变化,在画虾的双钳时多是张开的,好似张开的鹰爪,在寻找猎物。这或许不符生活的真实,但这种稍加变形夸张的虾钳,却符艺术夸张的真实,符合了虾为了生存而好斗的个性的真实。

在布局时整个画面充满一种力量和活力并将虾的阴柔的亲和力和虾的阳刚的气势美融合一起,巧妙地运用陶瓷色料工艺材质美,来表现虾的美。侧峰用笔表现虾的背、胸、腹,整个虾身外壳就像透明体,富有弹性而坚韧。圆润而有力度的铁线篆用笔表现了一双好斗的虾臂和双钳,以流畅而富有弹性美的线条表现了虾须,使之刚柔灵动,胸下部的脚有向前伸展的,也有为快速游弋而收起来的,看腹节中的小脚好似在不停地划动和虾须的不断摆动,仿佛在往前游动。

陶瓷造型的特殊性,也决定画虾布局的不同,因为是陶瓷是立体的型体,每个面都要有内容,所以通景式的布局使每个面都有独立的构成形式,虾的不同姿态表达了虾在游玩中不同情节和意境美,看一群虾在圆圆的月光下追逐,后面的虾紧紧跟上,生怕游在前面的虾把月吃悼而打扰了平静湖面,另一组虾在抢夺刚掉下的花辨而急奔,还有一群虾在游弋中寻找,也想凑凑热闹也想寻找。。。。。。,慢慢转着一看,群虾游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画出了虾从容遨游和生动活泼的‘乐在其中’的情味和诗的意境美,好似也表达了虾的快乐和虾的感想:“小河湖泊任我游,却被虾翁画中留。围着白玉团团转,快乐遨游在神州。”独特的审美意识,充分显可了这些小生命的美,小小的虾的个性美也正好表达了我对阳刚之美的追求。

我借娄师白对齐白石画虾的总结同样也代表着我画虾的感想:“我认为,齐老师绘画创作的虾,是他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他的主观愿望有机结合的成品。齐老师常说:他幼年时为芦虾所欺。又常说:河虾虽味鲜,但不如对虾更丰满;对虾固然肥硕,但无河虾的长钳造型之美。这就说明齐老画虾的艺术创作,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的。这正是齐老胆敢独创的动力。齐老塑造的生动的河虾兼对虾的形象,是取河虾及对虾各自的特征,按照齐老自己想象中的虾,而创造了虾的艺术典型形象。”

张澡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名言,也就是说画虾,不能只会形式上画虾,形式上再美,也是对生活中物象的摹仿,对前人作品的摹仿,我认为它是艺术家必备的艺术功底和绘画能力。

感受齐白石画虾的演变过程和爱虾的痴迷,我深深领悟到,只有养虾,感受生活中的虾,才会发现虾的个性的美,当虾的个性的美与你心灵的美相碰撞时,你的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才会升华。艺术作品不是他人的作品风格,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画好虾只有用心灵的想象、感受于自然,用心灵和自然造化作品,才能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董鸿飚、李春造编、画虾技法

明代画家真迹再现 神秘宫廷画回归故土


广东省博物馆向媒体展示明代广东人绘画名迹——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卷。

神秘明代宫廷画重回广东,昨日(17日),广东省博物馆向媒体展示新发现的一幅明代广东人绘画名迹——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卷。据介绍,在目前所见广东绘画中,何浩是唯一一个有作品经清宫鉴藏且目前仍收藏在中国内地地区博物馆的广东画家,该作品将于广东博物馆新馆开馆时展出。

何浩有两件传世珍贵画迹

据了解,明代是广东绘画史上罕见的辉煌时期,关于何浩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寥寥,除了《广东通志》等仅有的一句记载之外,就目前所知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传世的两件珍贵画迹,一件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万壑秋涛图》卷,该卷钤有“五羊东溟图书”一印,“五羊”是广州的别称,从此印可知何浩当为广州地区(当时主要为南海)人氏,这与《广东通志》所载之何浩情况是相吻合的;另一件为私人所藏《万壑秋涛图卷》,该卷作者题识中仍然依稀可见“仁智殿”、“五羊何浩”等字。

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认为,“仁智殿”是明代宫廷画家供奉内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宫廷画家身份的象征。因此从该题可以知道,何浩供奉内廷的身份是毫无疑问的。

省博物馆以80万购回

据介绍,新入藏广东省博物馆的何浩作品为《万壑秋涛图》卷,以画山水和松林为主题,该卷纵为27.5厘米、横为493.5厘米,绢本、墨笔。

此画曾于2003年春季现身于北京一拍卖公司。此画一露面,即引起业界关注。今年,这件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另外一家拍卖公司,广东省博物馆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重金80万元购买此画。后来,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如愿以偿,使这件广东绘画名作终于回归广州。

仿古瓷成为日本“国宝”


黄云鹏与高仿品

在日本,中国古陶瓷一直是大藏家追逐的重器,而黄云鹏的仿古瓷屡次让日本藏界“打了眼”。

1996年,日本陶瓷收藏界人士发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孤品“清代乾隆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象耳转心瓶”现身东京文物市场。后几经查证,才知这是一件高仿品。

第二年,一件“明永乐青花海水龙纹扁瓶”经日本顶级陶瓷专家层层把关,走上日本某大型拍卖会的拍台上,并被视为明永乐真品以极高的价格成交。不过,这件青花瓷并非明代珍品,也是出自黄云鹏之手的仿古瓷。

后来,日本集全国陶瓷鉴定专家之力,才鉴定出是件仿品。尽管如此,该藏品最终却被日本前首相乔本龙太郎以45万日元珍藏,被日本产经新闻社誉为“人间瑰宝”。

黄云鹏善仿青花,这是业界公认的。他的很多青花作品标明仿品,卖价有时仍超过古董。说到他与青花结缘,那还是30多年前的事了。

1977年,他回江西丰城老家。县博物馆参观时,一个明代青花瓷瓶引起黄云鹏的注意。围着这个瓶左看右看半天后,黄云鹏脱口而出,“是元青花!”据他博物馆的同学介绍,这个瓶子是当地一位老太太种地时刨出来的,博物馆以为是明代青花,花了60元收过来。

如今,这款由黄云鹏发现的青花瓶成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这次结缘,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云鹏就开始仿元青花、明永宣青花瓷,并在国内开始崭露头角。

黄永玉画瓷赝品揭秘


图一:“边秋”青花大盘(真品)

2004年8月24日,作为黄永玉先生一个阶段的创作总结“永玉八十艺术展”特地选在了黄永玉先生80周岁之际在长沙举办,展出的200多件作品均为大师于1999年以后的得意之作。此次艺术大展除了大师的画作,还有部分雕塑、书籍和他在长沙新绘的青花画瓷艺术珍品。可是令黄永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八十艺展后的一个月,一批假冒黄永玉画瓷的伪作赝品悄然出现在湖南瓷城醴陵。由于这些赝品是第一次出现,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无法鉴别真伪,纷纷高价收购珍藏。据查这批赝品现已流向了北京、广州、山东、香港等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据黄老身边的朋友说,假冒黄老的画瓷赝品还属第一次发现。是谁有这么大的胆量敢在黄老的眼皮底下大肆地仿冒黄永玉的画瓷呢?笔者在瓷城醴陵经过四个多月的暗访、调查,深入瓷厂和私人制瓷作坊,惊人地发现了这批秘密仿制赝品、谋取暴利的黑色内幕,获取了大量以揭密造假作伪的翔实物证和事实。

原来黄永玉先生于2003年的初夏,在醴陵某瓷厂订购了30多件口径为50厘米和33厘米两种规格的大挂盘。采用釉下兰彩青花色料及釉下五彩颜料,在湖南长沙省委九所宾馆总统套房内亲手创作出38件釉下兰彩青花挂盘,醴陵某瓷厂在同时也安排了数名高级技师给黄老作助手调理颜料。殊不知就是这几天时间,瓷厂方面技术人员有幸亲眼目睹了黄老这位艺术大师创作绘制瓷盘的全过程,从设计图稿到直接画瓷的全过程的用笔、用色,黄老的独特的画瓷画法及上色技巧,全被有心的人窃取,暗暗地记下,导致了后来造假者能惟妙惟肖地仿造黄老的画法画瓷造假。

其实黄老画瓷的过程是相当保密的,媒体记者和一般人是无法看到的,黄老自己的防范意识也很强,但是黄老万万没想到就是在他身边看他画瓷的厂方人员中,偏偏出现了“内鬼”—仿造黄永玉画瓷的造假高手。

据厂方的负责人讲,黄永玉所绘制的38件瓷画挂盘在长沙九所画好后,直接用专车送到醴陵某瓷厂进行高温烧制,烧制成瓷后再把黄老的画瓷挂盘总计38件一件也不少地送到了长沙九所宾馆黄老下榻的房间内,每件瓷器黄永玉都亲自验收。黄老最后拿出两件已署单位上款、33厘米的釉下五彩荷花挂盘送给厂方收藏陈列,以示感谢,其余的36件青花大盘全部随车送往北京万荷堂黄永玉住处。

后来,黄永玉在长沙九所宾馆画瓷所剩的特制青花色料和泥坯大盘均由厂方运回醴陵,黄老所赠的大挂盘也在厂方的陈列室展出。一位香港的收藏家获悉瓷厂有两件黄永玉新创作的大挂盘,曾专程飞抵长沙,到醴陵看到原件后提出用30万美金收购这两个大盘。

大揭秘之一:窃摹纹样

黄永玉在长沙画好运到醴陵烧制的青花瓷盘,其实并未立刻装窑烧制,而是被运到一间隐密的工作室,黄老所有的作品被拍照、被描稿。釉下五彩的描稿类似中国工笔画的拷贝过程,即用极薄的拷贝纸将大画盘上所绘图形一丝不漏的描摹下来,可以作为复制画盘最重要的原始资料。为了防止万一,造假者还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整个大画盘的纹饰图案,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彩色喷码打印机,把原稿所绘的内容一一打印出来,与黄永玉原作几乎一模一样。

大揭秘之二:仿写款识

待泥坯的大挂盘烧成后,各种青花色和五彩颜色彰显出深浅浓淡,笔迹墨痕也全部凸显,造假者这时也有了标准色相图谱为依据,能准确地上色填彩了。

黄永玉在长沙绘制的原作均以写意为主,有人物和花鸟、游鱼三种。人物挂盘以青花色料线描为主,讲究笔法气韵,是最难仿制的,如真品原作33厘米口径人物青花盘“一乐也”是黄永玉八十艺展中的展品,此盘所绘人物造型丰腴、线条流畅,有轻有重,造型简练、古拙,人物线条起承转合极为讲究,是典型的黄家样式。而赝品伪作“一乐也”人物青花挂盘直径也同为33厘米,系为醴陵某瓷苑在北京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上拍卖的展品。这件赝品出自某瓷厂的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之手,此人曾一直在黄永玉先生的画瓷现场,亲眼看到黄永玉画瓷的全过程。笔者在醴陵所见的八件青花大盘均出自此人之手,露出破绽的是此人虽略知书画,却不精书道,对于书法笔法、技法的讲究很生疏,以致假冒仿写的黄老款识很容易被人识破。例如:在他仿造的黄永玉画瓷挂盘中的黄永玉款识三个字仿写的很蹩脚。黄永玉先生是精通书法的艺术大师,书法造诣博大精深,功力十分深厚,无论大字小字极讲笔法,其字如松、如鹤,似古藤、似劲松,一笔一划,铁划银钩,力拨千钧。黄老小字更是精妙绝伦,超乎常人,在书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黄老题字润格已是1.5万元人民币一个字。虽然黄老已年逾八十,人书俱老,其书如人,愈老愈精、愈老愈硬。

例如在赝品伪作“一乐也”人物挂盘中,“黄”字的写法,草头起笔很轻挑,不敢大胆书写,字法结体拘谨,转折方硬。真品“黄”字草头起笔凝重,笔势舒展,转折自然。

真品“永”字笔法遒劲,点划轻重,“永”字右边短撇、捺,行笔较慢,凝重古雅、厚拙、圆健。而赝品伪作“永”字这关键的两笔与树弯钩旁粘连,笔法板滞。

黄永玉的“玉”字最能让人看出黄永玉签名的独特风格。真品青花画瓷中“玉”字款最后一笔的钩的笔势方向是向外,与最后一点是笔断意连。而赝品伪作中“玉”字的这一笔的方向恰恰相反,是向字内钩,与“玉”字的最后一点没有关连。

大揭秘之三:假款真印章

意料之外的是这些伪作的青花大盘赝品上的黄永玉印章却每方都是真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笔者采访到有关的技术人员,原来现在留下来的黄永玉印章图片都是厂方在2003、2004年期间按黄永玉提供的印章原作扫描制版印制而成的花纸。这种青花色料的黄永玉印均为白文印,有工整的玉印、粗放的汉印两种规格,后来这些遗留在醴陵的真品釉下兰彩印章花纸被造假者利用,贴在赝品瓷盘上,叫收藏者一头雾水,真伪难辨,如果不知其中奥妙,恐怕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大揭秘之四:仿描图

造假者虽然能把黄永玉画瓷的纹饰图稿描摹下来,然徒有其形,却难写其神。因为在艺术创作描与写之间是有天地之别的。如赝品“一乐也”人物挂盘局部,人物脸部、耳朵结构画错了,是简单描摹的结果;真品的人物耳朵结构线条交接合理,结构有紧有松,分5笔勾勒而成。而赝品却是三笔画成,不该连的连起来了,少画了两笔。真品人物腰带是三笔画成,而赝品则是用7笔画成的;真品的腰带有两个圈,圈中无交错线条,而赝品所绘的是圈中有两个“×”,是造假者不知腰带纹理结构而绘,以致严重走样。

在“一乐也”青花挂盘图中,真品的人物左手是用较淡的线条勾勒,一笔一划注重呼应,而赝品用深青色描出,还有钉头鼠尾描的笔法,与黄永玉铁线描法相距甚远;真品人物腹部长线略带兰叶描笔法,笔断意连,看似一笔实为两笔,赝品则为钉头鼠尾描,末端的笔细而尖,而且还少画了一截线条。

中国人物画讲究神形兼备,黄永玉人物画广为世人所喜爱,正因为是黄老所绘人物生动传神。古人云:“传神在阿睹”,人物画的传神之处就是眼睛,黄永玉的真品人物画憨态可掬,逗人发笑,此画中人物眼睛笑而不眯。而赝品中所绘人物双目眯成一线,大失其态。

黄永玉画瓷赝品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瓷盘泥料造型颜色与真品均无二样,都同出自一个瓷厂,烧成窑温也一样,就连印章也一样,但只要细心地从款识书体字款上来区别,还是可以分辨真伪的。目前发现的赝品伪作只有50厘米大挂盘、33厘米挂盘、25厘米折边盘和平盘。赝品伪作挂盘的主要样式有绘一条小年鱼、一只青蛙图案的青花小盘,50厘米的大挂盘主要是大写图案化的荷花和青鹤、兰草。

醴陵瓷画艺人仿造黄永玉画瓷赝品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暴利的驱使。2004年艺术大师黄永玉八十艺术大展分别在北京、长沙、广州、深圳、香港展出后,影响深远,黄永玉的艺术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香港艺术品拍卖会的固定拍品,艺术市场价格高昂,而且愈是年老画价愈高。去年才两万元一平方尺的画价,2005年已经涨到四万元一平方尺,黄永玉画瓷作品极少流入市场,所以赝品画瓷挂盘在瓷城醴陵出现,即被收藏爱好者高价收购珍藏。“一乐也”赝品人物青花盘在北京的售价就达18万元人民币。制作赝品竟有如此暴利,也许是造假者梦寐以求的“黄金梦”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画瓷新风尚 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画瓷新风尚 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