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汝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探索汝窑早期瓷

探索汝窑早期瓷

汝窑瓷器鉴别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汝窑瓷器气泡鉴别

2020-07-08

汝窑瓷器鉴别。

笔者在南方一古玩店里购得一件小形花觚,只觉得器型独特,古朴、旧气十足,根据器型、釉色和胎底分析,应该是宋早期的东西,但究竟是哪个窑口却怎么也判定不了,说法不一,有的说越窑,有的说唐代青瓷。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把它带到了北京,请教一位专家,专家称之为宋代汝窑双环贯耳觚形尊,也可以说是最早的花觚。该器釉色不是很光亮,造型还不甚周正,但恰恰说明了它的古朴之处。

从器型上看,小型,薄胎,原始的花觚型,其实是从古代青铜器的“尊”演化而来的,所以这件东西应该称作“尊”,很符合汝窑的特点,可以说,胎骨坚薄,胎质细腻雅致。

从胎质上看,正是所谓的香灰胎,胎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灰色,与北宋官窑胎脂相近,釉薄之处,胎骨外浮,口沿及棱线微露胎色,形成古人所谓的“弥足珍贵,紫口铁足”。这件器物不是紫口,而是白口,铁足也不明显,这就是它为汝窑早期产品的理由,因为它和后来所形成的紫口铁足有区别,说明它是在试制阶段,摸索阶段,当然可以是白口,即盘口上面有一圈月白色彩就是当时多刷了一遍釉。

从釉色上看,汝窑器用玛瑙、玉石粉作釉,莹泽似玉,厚如堆脂,即所谓宝石釉,颜色多为天青,另有粉青、豆青、月白等,这件东西应该称作月白釉,有轻微的鱼子纹和蟹爪纹开片,从釉色厚的地方和上沿下的流釉看很明显,其釉色细腻如玉,很符合汝窑釉的特点,当然因为它是早期的作品,和后来的汝窑器比起来还远远不足,但也许早期的汝窑产品尚未被宫廷所采用,也许这件器物是属不合格品,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早期的汝窑器物。

从包浆上看,它旧气十足,表面不很光亮,这是汝瓷的特点,再因它是出土之物,做工精细可带几分古朴,足底和内侧釉边沿都有明显的火石红。根据以上分析,它就是宋早期汝窑所烧的觚形尊。

该器高17厘米,上口径10厘米,底足口径6.5厘米,其表面附有很多黑点,主要因胎中含黑色杂质所致。该器乍看上去不是很上眼,因为釉色灰白,间有雀斑,但仔细品味时,你会感到那些被世人叫绝的品质。

一件新的东西出现,必然引起各界的不同反响,笔者诚请瓷器专家们发表看法,以便对此事有更深的了解。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

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天价古瓷”尘埃未定,央视又欲“探索发现”


【南京日报报道】24日,“天价古瓷”鉴赏会在本报举办。向先生一行专程携带4件窖藏“天价古瓷”和其他5件藏品,从镇江赶来。本报10名幸运读者和本市几位陶瓷收藏专家亲临现场,围绕这批神秘藏品进行热烈探讨。

权威机构鉴定过的“珍品”

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向先生首先拿出窖藏“天价古瓷”中的4件藏品:白釉印花花口盏、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紫釉盖罐。这4件藏品都是经过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鉴定过的,向先生还出示了4份检测报告的原件。向先生指着藏品对大家一一介绍道:“看!这个白釉印花花口盏,通体施白釉,盏外可见泪痕与竹丝刷纹,盏内印有盛开的两层莲花,共34个花瓣,清晰可见。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为母子口盖罐,盖面刻有龙纹。据文献记载,‘尚药局’款是盛放药品的盒子,国内仅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碗口微敞呈葵口式,浅圈足,露胎处呈洁白色胎。牙黄的釉色温润高贵,显出玉般光泽,碗中印有3条鱼在莲花中游动的动态画面。紫釉盖罐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紫定’是定窑瓷器中的酱色,因稀少而十分珍贵。”“为什么这些上千年历史的宋代瓷器一点磨损都没有?”一位藏友指着光鲜如新的藏品脱口而出。“这4件都是窖藏的,和传世、出土藏品有所不同。”向先生说,“传世藏品一般为实用器或观赏器,人们常常接触把玩。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代代相传,器物表面会留下痕迹,行话叫‘软道’。而出土的,因为不管南方的土还是北方的土,都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对器物有不同程度腐蚀,导致釉面剥落或有轻微斑痕。而我的这批窖藏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岳父接手时,就被细沙掩埋着,所以既没有‘软道’,也无斑痕。但由于自然老化的原因,器物表面上有层‘酥光’。”

众说纷纭,仁智各见

介绍完后,向先生邀请大家上前观看。几位收藏爱好者立即凑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天价古瓷”,相互交流着赞许或疑惑的眼神(如图,南京日报记者姚强摄)。一番打量后,收藏爱好者王春洪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些是对的,因为它这符合定窑瓷器的特征。釉面、胎体、芒口、指甲痕都符合。”而多数收藏爱好者表示,很少有机会见识到定窑的完整器物,因此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几位陶瓷研究专家并没有急于上前一探究竟,而是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一堆瓷片来。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一些定窑的标准器物瓷片。其中有些是南京出土的,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在南京即位,这些定窑瓷器应该是宋朝皇族在南京流传下来的宫廷御用器物;另一些是从河北曲阳定窑遗址采集到的标准器物残片,其中有盘、碗、罐等。和存世定窑瓷器相比,在器型上会有些差异,但质地相差不会太大。”一番对比后,周馆长告诉记者:“我感觉还是有些差异。首先看釉色,定窑瓷器釉面为‘亚光’,表面润泽;其次,定窑瓷器印花工艺非常高超,图案自然;再次,白瓷积釉处釉色并非白色,而微微泛黄、发青;最后,瓷器上刻花刀法细腻,一气呵成,即使一刀不到位,也绝不加第二刀。”至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有些专家对其中“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的“含糊”说法表示“不理解”。对于专家的质疑向先生表示理解,但他也认为,定窑瓷器存世量很少,在收藏界有争议是难免的;而且,定窑系列包括很多窑口、无数器物,而“标准瓷片”并非包罗万象,因此藏品和瓷片对比有些差异,并不能说明藏品本身不对。

专家谈“收藏经”

鉴赏会上,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收藏正成为继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最热门的投资话题,收藏鉴赏知识也尤其受到关注。现在文物鉴赏多用三种方法,一是科学法,二是对比法,三是经验法。科学法听起来最科学,其实却没达到应有效果。对比法就是用‘标准器物’和藏品对照,这个方法比较直接有效,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器物’并不全。经验法听起来最不可靠,‘连猜带估’的。其实并非如此,它恰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要求鉴定的人有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能从胎、釉、器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判断。”此外,收藏心态也非常重要。周馆长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到一些收藏发烧友,想通过一两件藏品一夜暴富,这种心态是不足取的。随着鉴赏会的结束,“天价古瓷”系列报道也暂告一段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鉴赏会当晚给南京日报记者打来数个电话,对本报“天价古瓷”系列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许随着央视记者镜头的深入“探索”,围绕“天价古瓷”会有更多的“发现”。南京日报记者将密切关注,将“天价古瓷”的最新进展及时披露给广大读者。

汝窑瓷的新认知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之所以受到中外文物爱好者的追捧主要原因是:

1、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

2、烧造时间短,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

3、汝窑的品位、神韵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藏家,即使造假的汝窑器也,卖出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当然出售者不会告诉买家说是仿品,只会说是“汝窑××而已”。 真的宋代汝窑器,取胜的地方就是其“型”和“釉色、釉质”,没有更多的纹饰;宋代汝窑器的造型以古典、高雅、大方而闻名,釉色以天青色最佳,此外还有粉青、豆青、灰青、葱绿等色。釉质肥厚蕴润,如若堆脂。笔者认为,汝窑的烧造年代应不仅只有20年左右,应是从北宋早期到北宋晚期。传世汝窑实物也绝非67.5件,而是更多。据了解,目前所谓的汝窑器数量确实不少,仅笔者所知道的深圳、东莞等地,就有多位收藏家手中都有多件“汝窑器”,其中一位收藏家所收藏的“汝窑器”号称过百件之多,这也是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过的。肇庆一位收藏家也收藏有20多件“汝窑器”。为什么近20年一下子涌出这么多完整的“汝窑器”出来呢?按专家的说法是:其一、当时烧造时间长;其二,大量从墓葬出土,从窑藏出土;其三,清凉寺窑址大量出土的。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汝窑当时烧造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烧造时间。汪庆正在《汝窑的发现》一书第七页中曾说:“北宋后期,汝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宫廷指派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又如李辉柄先生在《宋代官窑瓷器》一书中说:“官汝烧瓷的历史,根据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与“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与“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文献记载,证明汝州为宫中烧制贡瓷始于北宋后期。又云:“河南文物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的发掘……官汝窑瓷瓷片均出现在第三层宋文化层之中……从而,可以再次印证官汝窑的存世时代为北宋后期,与文献记载相符。”《中国陶瓷史》一书更准确说:“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有祜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之间。”文献的记载与窑址出土物印证都定在北宋末年短短的20年,都较为恰当。

第二,从墓葬里、窖藏里出土。据笔者在文物博物馆工作40多年所知,汝窑从墓葬里出土,几十年来各省市的考古专业队伍,目前还未发现有汝窑器出土。至于广州市越王博物馆陈列的汝窑如意型枕头(似是出土物)绝大多数文物爱好者和鉴定专家都说是属于宋代钧窑产品。私人盗墓,也未曾听闻有汝窑瓷出土,汝瓷、窖藏出土虽有所发现,但为数不多。由于北宋汝州地区烧制瓷器较为相似,有个别专家把钧窑瓷器混为汝窑瓷,甚至原属于耀州青瓷系的瓷器也说成汝窑。

第三,汝窑窑址出土瓷片是有的,有几件相对完整的器皿也是有的,如果有几百件完整器出土是不可能的。窑址出土的瓷片或个别完整器都是由公家博物馆等单位保管,流散在民间的应少之甚少。如果说现在各收藏家手上的“汝窑器”都是完整器,那么就值得商榷了。

当然,汝窑瓷也当不会仅有67件半。可能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汝窑器出现,超出这个数字,但件数不能离谱的超越。也由于这个缘故,许多与笔者交谈的朋友都基本上赞同笔者的观点,但谈到其所收藏的“汝窑器”时一般都会说:“别人的是没有可能的了,但只有我手上的的确是宋代官窑真品。我用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当然是真品。”

汝窑的制瓷技术


汝窑的胎体并没有领先当时技术的多少,属半瓷半陶的硅酸盐类。胎体有吸水性,色泛黄灰,松软有细孔,就是俗称的香灰胎。汝窑的雅美全凭汝釉的包装。因胎体松软,所以敲击声发木,无悦耳之音。

“汝官”是支钉烧,支钉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就是当地的铝矾土。烧成针状支钉后,根据器物大小、形状,将其粘在垫片(垫饼)上。支钉一般都是单数,个别可有双数。将其放入匣钵内,遍身施釉的器物放在支钉上,盖上钵盖,用耐火材料泥封,烧成后取出。器物隐蔽处只留下小的钉痕,使器物显得完美。器物上留下的疤痕,古人称之为“芝麻钉”。另外,较大的一些器物,有的用支线钉,支线钉痕成短线状,位于圈足根部内侧。以所见汝窑器物看,除支钉烧,还有垫烧和圈足露胎烧,胎体有手拉胎和模制。汝瓷的最大特点是“粗粮细作”,胎土和釉料都是“就地取材”,胎土粗劣,又没有掌握使用溶剂的技术,便在釉料上下功夫,破天荒地使用当地产的玛瑙入釉,这是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火控”方面,制作者摸索出一套完美的、适用于“此胎此釉”的烧制工艺。论材质、条件,其他几大名窑都优于汝窑,但却汝窑为“魁”,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工匠精神”。

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差吗


清朝康、雍、乾这三代可以说是我国的陶瓷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其中尤以雍正朝为顶峰,到了乾隆朝初期的时候就稍微的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那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下。

有的人表示说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和雍正帝对官窑瓷烧制的亲力亲为有关,实际上这种的说法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的理由,乾隆皇帝对于官窑器的烧造可以说是十分重视的,已经是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了,我们在清宫档案中就可以发现有不少的此类记载,既然如此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烧制出来的作品仍不及雍正时?

1、画珐琅的画师方面

我们来以珐琅彩为例,在雍正时期,画珐琅的画师都是在当时非常出名的高手,比如戴恒、唐岱、贺金坤、汤振基、邹文玉等等,所以在进行瓷胎的绘画上可以达到了“蝶有茸毛,花含露珠“的非常精绝的情况。

而到了乾隆时期的时候,这些拥有精湛画技的高手竟移作他用,不是因为说这些宫廷画师被贬谪了,而恰恰是将这些人进行了提升,所以在烧制出来的瓷器上自然是和之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了。

2、烧珐琅方面

实际上,在乾隆元年的时候不但画珐琅缺人,就连在烧珐琅方面也是起用了很多的新人,还有史书记载,交小太监来进行烧制珐琅,如此这般,其烧制质量自然和雍正时期无法同日而语了。在这之后,乾隆突然发现画珐琅人缺了,所以就下令招收新人,对于乾隆来说,他似乎觉得在进行珐琅器的绘画上并不需要使用到全国一流的宫廷画师,只要是在水平上比较高就可以了。而对于这样的调换,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瓷胎画珐琅器的水平下降。

这一点我们在瓶碗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雍、乾之间珐琅器上绘画水平的差异,比如说同样都是画奇石,雍正的宫廷画师在进行绘画的时候会更加的细笔勾勒,从而绘画出来的石头具有很逼真的立体感。而到了乾隆时的画师,在绘画的时候就会差很多,只是把笔由山顶整片深抹下来而已,没有那么的逼真。同时在诗词的钤印上也是有一些差异的,大多数都是会使用红彩代替了红料,直接将二者进行对比的话,立分高下。

所以,通过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确实要差一些,但是同样也具备收藏价值,在进行收藏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

秘色瓷比汝窑瓷珍贵吗


汝窑瓷器向来是收藏鉴赏中的经典瓷器,也是宋朝的御用瓷器,无论是品质还是历史,都极为珍贵特殊。而在汝窑瓷器之前,晚唐时期,还有一种瓷器,那就是秘色瓷,其虽并无御用光环,但质量也上乘,其存世量甚至少于汝窑瓷器。那么,秘色瓷就比汝窑瓷器珍贵吗?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秘色瓷出现的时间是更早的,这一方面使得其历史渊源更永久,另一方面也受限于时代影响与制瓷技术。尤其是秘色瓷烧造的年代是残唐五代,不仅早于汝窑,从时代地位上来说也不及汝窑瓷器不可撼动的御用地位。但是,“瓷出当代”,在当时的瓷器中,秘色瓷作为青瓷上品,也非寻常百姓能用,也属于贵族专用的瓷器。并且由于年代更为久远且多经战乱,其存世量较之于汝窑瓷器,更为稀少,所谓“物以稀为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秘色瓷是比汝窑瓷器珍贵的。

但是在瓷器收藏中,也并不是仅仅以瓷器的存世数量作为标准的,因为无论是从器形上来说还是瓷器的精美程度、成熟度上说,汝窑瓷器都远胜秘色瓷。从釉面上来说,秘色瓷的釉面,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是透明釉面,但仍有大量气泡存于釉下。而汝窑瓷器则是半透明的,且十分注重釉色,所以在器型上并不过于精细,偏于简单,而秘色瓷从造型上来说是更追求精巧的。

另外,从收藏价值上来说,汝窑瓷器虽珍贵,但由于发现的时间已经较长,所以仿制品极多,历朝历代都有,尤其是清仿汝窑瓷器,就是其中翘楚,但相对而言辨别真品仿品赝品的功夫就要下足。而秘色瓷则并不是这样,因为它发现的时间更晚,存世量不大,同时仿制品也不多,更容易甄别。当然,也正是因为秘色瓷的这个特点,很多收藏家并无缘得之,侧面证明了其价值。

总而言之,秘色瓷与汝窑瓷器,很难断定其价值孰高孰低,因为它们的优势并不相同,汝窑瓷器妙在其釉色华美,不拘一格,极具特色,且美名远播,历代皆有仿制,是货真价实的“名瓷”;而秘色瓷则因为其历史悠久,并且器型精美,存世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别具风格,也是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

秘色瓷与汝窑瓷精品赏析及成交价格对比:

1:五代越窑秘色瓷钵式洗,尺寸:高8.6厘米;口径20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2016-12-17,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2:五代越窑秘色鹦鹉纹粉盒,尺寸:高7.4厘米;直径10厘米,估价:RMB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 ,成交时间:2017-07-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粉盒深腹,高圈足外撇,支钉烧,盖微隆,面平整。盖面用细线划花技法装饰双鹦鹉纹,两只鹦鹉首尾相接,回首对望,情态生动,刀法娴熟,充满艺术魅力。通体内外施青釉,色泽青绿,为五代越窑秘色瓷之精品佳作。

3:五代越窑秘色瓷钵,尺寸:高7.6厘米;直径19.5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6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越窑窑址位于今浙江慈溪市上林湖,唐宋时期以烧制千峰翠色的秘色瓷着称。钵唇口微束,深弧腹,平底内凹,裹足支烧,留有泥条状支钉烧痕。灰白胎,胎质坚细,胎体匀薄。通体施翠青釉,釉色青丽。

4:北宋沉字款越窑秘色鹦鹉纹粉盒,尺寸:高7.3厘米;直径10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6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粉盒深腹,高圈足外撇,支钉烧,盖微隆,面平整。盖面用细线划花技法装饰双鹦鹉纹,两只鹦鹉首尾相接,回首对望,情态生动,刀法娴熟,充满艺术魅力。通体内外施青釉,色泽青绿,为五代越窑秘色瓷之精品佳作。更为难得的是圈足内壁刻划沉字款,应为当时制作或使用者的姓氏,较为罕见。

5:五代越窑秘色瓷钵,尺寸:高5.3厘米;口径15.5厘米,估价:RMB 220,000 ~ 28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8-07-08,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过去一直把胎釉俱佳、釉色青翠的越窑称为秘色。1987年陕西扶风县青瓷器,在物帐上这批瓷器记载为“瓷秘色”,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钵敛口,斜弧壁,平底,底足泥条支钉垫烧,广口小足,器形娟秀。通体施翠青釉,釉色纯净,不负“九州岛岛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美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有无中生水之感。同类器可参考康陵出土越窑秘色瓷钵,康陵为吴越国王钱元瓘王后马氏陵墓,其出土越窑当属秘色瓷无疑。

6:北宋上字款越窑秘色婴戏纹瓜棱粉盒,尺寸:高9厘米;直径10.5厘米,估价:RMB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8-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盒作仿生瓜形,盖上置瓜蒂形钮,盖与身子母口盖盒,上下均刻“上”字款,上字相对盖合密实,凸显匠心独运。每片瓜棱均以针挑工细划婴戏纹,形态各异,婴戏喜鹊、婴戏石榴,寓意吉祥喜庆、多子多福。

7: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尺寸:直径12.2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4,750,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匡时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汝窑小洗呈圆形,口微敛,浅弧腹,平稳无足,足底有3个支烧钉痕,胎呈香灰色。洗身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天青犹翠,如冰似玉。这件汝窑圆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绝美之稀世汝窑珍品。汝瓷之美如空谷幽兰,加上国际收藏界迄今已确认的汝窑整器不足百件,且绝大部份属博物馆珍藏,所以益发难求。

在‘汝、官、哥、定、钧’宋朝五大名窑中,汝居首,官次之。简单来说,汝窑和官窑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皇家御瓷。有学说认为,官窑是宋室南迁以后,仿汝窑而烧的官方瓷器。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表明,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具体的烧造年份尚未明确,但中国学者陈万里提出,烧造汝官窑的时间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仅20年左右。陈氏断代的部份依据,来自两份宋代文献,其一是徐兢(1091-1153年)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二是叶寘(活跃于十三世纪初)的《坦斋笔衡》。别的学者认为汝窑烧造年代或许略长,甚或长达四十年,但普遍观点认为汝官窑的烧造年代不长,故成品数量难免偏低,传世品则更是极少,被后世视为稀世之珍。烧造汝窑御瓷的巅峰时期,应是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100至1126年在位)。徽宗固非治世之材,但其鉴藏、艺术和审美造诣却早有定论,他统治期间以素雅为尚,这一审美观对后世影响至深,造就了中国史上有名的文化盛世。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窑之所以多呈天青色,或释为主流审美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所致。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尚青色。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传说,他曾梦见雨过天青,醒后便下旨烧造‘雨过天青云破处’般颜色的瓷器,汝州工匠技高一筹夺魁,由此,天青色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色彩方面的审美追求,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汝窑青瓷选料精心、做工考究、胎体较薄,绝大多数都光素无纹饰,个别采用刻、印花装饰。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8:元天青魁首--汝窑青釉洗(清凉寺),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此件汝窑青釉洗,冰莹润澈,天青犹翠,釉薄处隐约可见粉色光泽。内周壁有冰裂纹。底周排布五枚芝麻花细小支钉。敛圆口,浅弧形壁,圈足外撇。

9: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尺寸:高3.5厘米;直径13.8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件汝窑洗侈圆口,深弧壁,平底,圈足微外撇,外壁渐至底足处急内收,与底 足连接处形成一道优美的S形曲线。底周留有三枚支钉烧痕,从支痕中可见香灰色胎骨。胎质坚细,胎体匀薄。内外满施天青色釉,釉面盈润有玉质感,口沿釉薄处隐现浅粉色“紫口”。釉面可见冰裂纹开片,内底及外底足积釉处尤其明显。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大凡喜爱中国古瓷者,绝大多数爱好青花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古玩界俗称清三代生产的青花瓷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历史高峰,是目前古瓷收藏者热衷追逐、寻觅的主要目标。

瓷界的朋友都知道,古瓷鉴定主要是辨伪与断代两个方面。在识真的基础上,倘能掌握一些断代的方法,据证以断,循理以求,势必对进一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克服模糊臆断、避免以讹传讹,大有裨益。

青花瓷器的断代与其他瓷器的断代既有相同所在,又有不同之处。识别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般瓷器的断代主要看造型,而青花瓷器的断代主要是看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

笔者多年来一直不懈致力于古瓷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赏玩之余,经验点滴积累成领悟。下面将以纹饰为主要依据判断清三代青花瓷年代的认识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先观色调。即古玩界俗称的发色。细观青花色调的变化可以找到时代、分期上的区别。

康熙青花瓷色调以翠蓝色为主流,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早期蓝中带灰,有的偏灰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十年以后逐渐出现浓深、浅淡与稳定几种色调;中期青翠艳丽或轻淡,呈色技术达到巅峰,佳者被称为宝石蓝,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晚期浅淡或灰暗色居多,有晕散。

雍正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但色泽远不及康熙鲜翠艳丽,色阶层次减少。晕散的呈色加上雍正釉面多有细橘皮纹现象,具仿明宣德的效果,重笔点染形成的黑疵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色调,很多人以为只有正蓝色一种,呈色深厚稳重,事实上对乾隆青花瓷稍作深入研究的人大都知道早期色调仍有雍正晕散出廓的特征,呈色欠稳定;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不但稳定清楚,而且和谐统一。虽然还有少量器物蓝中泛黑,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晚期色调稍显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

二、次辨图样。分辨图样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可看出时代特征。

清三代青花瓷图样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纹以及龙凤、云雷、回纹等;另一类是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鸟等为主题的图案。题材内容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意愿及时代风尚分不开,如康熙崇武,刀马人物在图案中有重点表现。雍正时期流行赏赐瓷器之风,赏瓶以白地莲花为主要纹样,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表示为官以清白廉洁为重,海水则象征四海升平为意;乾隆本人则力倡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捧寿之类的吉祥图案。

每个时代图样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康熙早期以山水楼阁人物、云龙瑞兽、花鸟鱼虫为主。鱼龙变化、双犄牡丹、冰梅纹饰是特色图样,还出现福寿等吉祥文字;中后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仿古铜器纹、博古、寿意、龙凤、禽兽图等。历史、戏剧故事的刀马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罗汉和以雄狮、麒麟、独角兽为题材的三兽图,长篇诗文词赋等是其独特的画面。

雍正偏重图案化。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莲花、菊等。折枝花果、缠枝勾莲、蝙蝠仙桃是其典型图案。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及过墙龙兴起。此时与康熙比较,有两个减少,一是刀马人较少见;二是大幅的山水图显著减少。

乾隆图样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石榴百子、五福捧寿、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八吉祥等祈福求祥的内容盛行此朝。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图样也有较多表现。如安居乐业、喜上眉梢、丹凤朝阳、渔樵耕读等。但构图流于机械,布局繁缛满密,意境也偏俗。

三、再察画法。古玩界俗称画派。考察画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画法的时代个性主要体现在画风和技法两个方面。

先谈画风。康熙早期仍有顺治绘画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刘沣源、华岩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承上启下,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但人物景致布局明显缩小。

雍正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山水画仍以“四王”院画为宗,花鸟画则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前朝及当时名画家对瓷绘都有一定影响。此时山水绘法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标,花鸟则多据蒋廷锡。

如能将不同时期画风上的一些主要特点把握住,自然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

后说技法。技法即指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康熙早期用粗线勾勒平涂技法,填色准确;中期起以细线双勾分色技法为主;晚期则以涂染技法为多。

重笔点染技法是雍正一朝仿永乐、宣德的典型风格。线条中用浓料重笔点染,以摹拟苏勃尼青黑斑及晕散的效果。

乾隆朝有单线平涂和单线平涂后点染技法两种,后者占主导地位。线条平滑均匀,填色一丝不苟。与雍正朝不同的是其青料点染的笔触短而圆。

将上述特征把握住,自然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一探其要处即能大体解决问题。

试据山水图画法上的时代区别为例以证。画风上,康熙早期山水图以意笔抒画,与明天启、崇祯较接近;中期以色料浓淡深浅来表现山水远近高下的层次;晚期受“四王”和华岩影响,层层叠峰,意境高古。雍正山水已由康熙时的顶天立地满布器身改为画面缩小退居一隅,悠远空灵。设色也比康熙浅淡,而用笔更为细腻,山石的层次也改以线条来表现。康熙时近树低于远山,雍正时则近树高于远山。乾隆早期山水以村野亭台、屋宇树石为主景,构图上继承雍正传统,疏朗开阔;中后期山水繁缛细腻,但远近高下表现得较为得体。

技法上,康熙时绘山石多采用长披麻皴和大斧劈皴,并以分水法做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雍正时绘山石少用长线条的披麻皴和粗犷的斧劈皴,多用长短结合、细碎繁琐的线条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康熙山石的阴阳向背主要靠分水的浓淡来体现,分水的浓淡反差较大,易使山石棱角鲜明;而雍正时则多靠线条的疏密来体现,只表现山石褶皱的复杂;乾隆时绘山石层次感不强,远山只涂抹不勾线,近石重笔苔点布满,以民窑器为盛。康熙时画树技法也与雍、乾明显不同。康熙时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老笔纷披,奔放有力;雍、乾时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功夫虽细,但笔力纤弱。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会更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最后需说明的是,拙文所列断代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它仅表明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的一种初步认知,提出来与读者交流。当然,执此一端即轻下判断结论,也许还欠全面,倘若能进而结合造型、胎釉、款识等鉴定方法,互相印证,殊途同归,如是识别,当更见科学、明晓。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


总体来说小件瓷器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厚薄不均。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上都是稀薄的波浪釉。

官窑器胎体轻薄,胎质疏松,釉面白,釉层薄,缺少莹润感,常见“波荡釉”。

咸丰早期民窑青花瓷与道光青花瓷相似,胎质较细。晚期则粗松、笨重。啄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胎质疏松不够坚致。釉面与道光时相仿,以稀薄的波浪釉为主,早期釉色较白,晚期白种泛青。

青料

编辑

初看颜色深沉稳定,或略艳,或偏黑灰,没有层次感;细看就觉得青花色像浮在釉面上。

官窑器使用国产青料,呈色鲜艳,有的蓝中泛紫。咸丰后期,青花呈色变浅、漂浮。

民窑器的呈色与道光时相似,精细青花瓷呈色鲜艳,粗工青花瓷呈黑灰色、淡蓝色,多有漂浮感。

造型

编辑

咸丰朝官窑器形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道光青花风格,常见的有赏瓶、撇口瓶、大小双耳瓶、玉壶春瓶、方瓶、葫芦瓶、觚、渣斗、炉、罐、缸,各式盘、碗(撇口、敞口)、花口花盆、端把茶壶等。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咸丰年间的宫中用瓷主要是咸丰三年(1853年)和咸丰四年(1854年)烧造的。

民窑的器形较多,主要有玉壶春瓶、赏瓶、折腹瓶、四方瓶、双耳瓶、罐、花盆、香炉、花口尊、茶壶、盘、碗、杯、碟以及各种盒子等,还有生活用具。

纹饰

编辑

官窑器主要有缠枝莲、鸳鸯莲花、竹石芭蕉、兰草、勾莲、折枝花、松竹梅三友图、竹石芭蕉、双龙戏珠、云龙、云凤、夔凤、云鹤、花蝶、八仙、八宝、仕女、八卦、婴戏、人物、梵文、寿字、三星、寿星、博古等纹饰。寓意纹饰有:太平有象、三羊开泰、五子夺魁、五谷丰登、蝴蝶探花等。

缠枝莲花布局疏朗,层次清晰,但画的呆板不活泼,枝干看不出粗细、顿挫的变化,绘画技巧上缺乏功力。人物描绘采取夸张手法。整体艺术水平不高。

民窑器题材有花鸟、云龙、团龙、云凤、蘷凤、云蝠、云鹤、山水,八卦、寿星、八仙、婴戏等。

人物形象大多生硬,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为咸丰时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并沿用至同治时期。山水层次欠清晰,无立体感。

款识

编辑

咸丰官窑青花瓷款识,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美秀丽,一般没有圈或框,多数是青花“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款,堂名款很少。

民窑有年号款,“大清咸丰年制”,楷书与篆书并用,以楷书为主,篆书为辅,六字或四字二行。还有印章款,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较草率,甚至连笔画都不全。[2-3]

[4]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探索汝窑早期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探索汝窑早期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汝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