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国瓷里的花魁——汝窑

国瓷里的花魁——汝窑

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全瓷的瓷砖

2020-10-10

汝窑瓷器的鉴别。

始盛唐兴荣宋

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隋朝末年,唐国公李渊感其朝廷横征暴敛,百姓名不聊生,遂举尊隋为旗,进封唐王,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由此展开盛唐璀璨的宏伟画幅。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开创“贞观之治”,盛世长安,华灯不灭。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盛唐时期,工艺技术飞跃发展,汝州地大物博,是商贾聚集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贞观之治”使得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而此时的汝州瓷器也逐渐的兴盛,造瓷工艺日益成熟,并始烧出惊艳瓷史的“釉如脂、声如馨”的国瓷花魁汝窑。

到了北宋王朝,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陶瓷业繁荣昌盛,制瓷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观年间,因汝窑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便命人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即把汝官窑称汝窑,把汝窑称临汝窑。自此划下了汝窑在万象瓷器中动人心魄的一笔浓彩。

汝窑三足洗

“雨过天晴无去处”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王朝的建立,拨乱反正,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汝官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真正的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产品全供宫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龙难得”的说法。

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所烧青瓷,色泽莹润,并有美丽的开片。宋哲宗元祜年间,在青岭镇设巡检司,专管坑治。试掘中,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

汝窑三足洗

历史云烟荒茫缭绕,凝千思万绪笔锋平仄转折,寻深深浅浅痕迹。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宋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汝瓷文化是其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工艺精湛,釉面温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此件汝窑三足洗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釉汁莹若堆脂,似玉非玉。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整器造型大方,制作讲究,品相完好,宛若一朵出水青莲,美不胜收。

现代追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是汝瓷的典型特征。自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汝瓷在收藏界也再次引爆市场,盛开如媔,也成了一张沉淀文化的名片。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汝窑三足洗

据广州百鸿艺术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王经理介绍,汝窑烧制时间只有20多年,传世真品不足百件,可确知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馆不到十家。2014年3月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吸引了全世界藏家的目光。此藏品,直径13.5厘米,小巧朴雅,色质绝佳,较为罕见的六瓣葵花造型,最终以1.85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创出了汝窑拍卖的新纪录。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鉴别汝窑瓷从何入手


汝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因为窑址在现今河南临汝县境内,宋时属汝州,故名。

据考证,汝窑是在北宋元礻右初年继定窑之后为烧制宫廷瓷而建立的,当时烧造的产品,胎骨呈灰色,釉色呈卵青,造型很精美,但因烧造时间很短,产品也不太多,故流传后世较少。

汝窑瓷器甚为珍罕,如果今天能收藏到一件真正的汝窑瓷器,当是价值连城。正因为如此,历代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古玩贩子,便千方百计仿造汝窑瓷器,致使在市场上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有时以假乱真的程度,令人似乎有一时难以分辨之感。但古语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的就是假的,破绽总是会被明眼人识破的。

笔者在这里披露的是一件清代仿汝窑的莲花瓷碗,以其作为例子,运用真仿对比分析的鉴定方法,略谈各自的特征,仅供初涉瓷器收藏爱好者参考。该碗口径24厘米,高14.5厘米,呈淡青色,口沿呈莲花瓣形,微椭圆腹,胎厚且粗糙,似有注浆模制之痕迹。究竟如何来鉴别汝窑瓷的真仿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真品胎骨呈灰色,也有浅灰或深灰的,胎质坚细而且较薄,叩之有金属铿锵声;仿品则胎质较厚而且粗松,叩之声音发闷;(2)真品釉色呈天青(也有称粉青或淡青),青中闪绿,犹如清澈湖水的湛蓝,釉层较厚而均匀,不透明,有碧玉感,令人感到柔和温润;仿品则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且不太均匀,有刺眼耀目感觉。(3)真品造型规整,古朴典雅,美观大方、自然流畅;仿品则显呆板、凝滞;(4)真品气泡分布均匀而稀疏有致;仿品则气泡杂乱无章,分布多在釉层里。(5)真品多支钉烧造,支钉痕迹多小如芝麻,而且分布不规则;仿品则支钉排列整齐。

除以上几点不同的特征外,真正汝窑为宫廷烧造的御器,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足见纵是在当时,汝窑瓷器就很难得,更何况是现在,那更是凤毛麟角了。假如要是有人收藏到有底款“奉华”的汝窑瓷器,那就更是稀世之宝。

源自唐代人的国瓷绝技“宝作瓷”


“宝作瓷”又称珍宝瓷、宝烧,是将金银珠宝等名贵材料,添加在瓷器的“胎、釉、彩”中,通过其特殊的天然成份在高温中的变化,烧制出质精色异的瓷器,故称“宝作瓷”。此技艺为古代国瓷级的作坊官窑采用。

清代著名陶瓷学专著《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其品之高,历代古瓷莫过于此。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近期有学者研究发现,认为柴窑就是唐代的唐三彩窑,所以宝作瓷这一国瓷技艺应起源于唐代。

宋朝的汝窑,记载中也是在釉中加了天然的宝石,宝石特殊的成份使得汝窑釉色其美如玉,时至今日,宋代汝窑以是价值连城。

据一家涉及玉器珠宝和名贵瓷器业务的公司技术人员透露,目前,宝作瓷分为三类,一是珍宝入釉,二是珍宝入胎,三是金银珠宝入彩,同样可以烧制出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精品瓷器。历史上已有贝壳、砗磲等材料入釉的宝贝瓷和珍珠粉入釉的珍珠瓷,因成本昂贵,难得一见。

“宝作瓷”被封为“国瓷”,不仅是因为宝作瓷材料昂贵,所做瓷器气象万千,让其它望尘莫及。使用珍宝为材料制作瓷器,反应了历代瓷人对瓷器的钟爱与探索的精神,以及痴迷的态度,这种制瓷人的精神不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智慧勇敢的华夏民族精神,正式这种精神和态度,中国的瓷器才在后来的千百年里,极尽辉煌,所以宝作瓷无愧“国瓷”这一称谓。

汝窑瓷器的釉色


汝窑瓷器是烧造铁还原的最高峰,所以汝窑的釉色它以“青”为主基调,天青、粉青、天蓝是最基本的色调,此外有豆青、豆绿、月白,卵青、葱青、灰青、蟹青、米黄等(另还发现有茶叶沫釉标本)。同色之间还有色差,有浓淡之分。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睛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釉子稍厚处,如凝脂般将青翠固化,又如腊滴微趟,将玛瑙融化之后而又将其垂固。釉子稍薄处,如少女羞涩面现昏红,又如晨曦微露,将薄云微微染红。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汝瓷釉面的光泽,不如官、哥瓷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强。这说明,玛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质的抗腐蚀性均有所下降。

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汝窑施高铝低硅釉,属石灰釉,施釉薄而呈色均匀,釉色精光内含,温润如玉。而其他青窑瓷是低铝高硅釉,只有施厚釉才呈青色,南宋官窑是石灰碱釉,也需多次上釉才有玉质感。这是汝窑与其他瓷窑最大的不同点。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用放大镜于釉面上观察,中层的这些气泡,于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大的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在其胎体的釉层间,有一排肉眼可见的大小气泡,这类同宋龙泉、南宋官窑等青瓷体系釉内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胎体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溢出,较多的被封闭在釉的下层;芝麻支钉釉满足:。高濂的《遵生八笺》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钉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汝窑釉面有许多缩釉点及黑色杂点,缩釉点是胎釉中的水份形成的气泡蒸发所致,河南汝瓷研究专家袁海清专门研究气泡问题,他说:“针孔和棕眼是气泡从胎和釉层中逸出釉面后留下的痕迹,(针孔)是末能在烧成时被流动的釉填补而有一定的深度,(棕眼)虽已被流动的釉填补,但仍末完全填平而留下浅浅的凹坑”。黑点是胎土淘洗不净。

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对鱼子纹的解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釉面细小的开片细若鱼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对汝瓷的开片有各种形容,如蟹爪纹,冰裂纹,蝉翼纹,鱼子纹等,但我觉得用蝉翼纹来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都是一些美丽的形象比喻,有点夸张。说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红斑块显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鱼子飘浮在水面上,仅此而已,我甚至觉得,这是汝瓷的缺陷。不过对汝瓷来说,又多了一个非典型特征。

老窑瓷:宋汝官窑官汝窑的特点


汝官窑官汝窑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清凉寺汝官窑生产的汝官窑,第二种是汝州城内文庙汝官窑生产的,第三种是汝州城内文庙汝官窑生产的汝州新窑器。这三种官汝窑基本特征相同,但是略有差异。

制作水平和形制清凉寺汝官窑与文庙汝官窑制作水平相近,瓷器器形规整、胎质精细。汝州新窑器质量略微差些。不过,三者形制全是宫廷用瓷的形制,与宋代其它名窑的形制有类似之处。

胎色胎土比较细腻,呈灰白色,有如燃香遗留的灰烬,俗称“香灰胎”。清凉寺汝官窑胎色为浅灰白色,汝官窑和汝州新窑器胎色比清凉寺偏白。

釉色传世品和出土文物中,大致有三种颜色:

卵青:与青色鸭蛋壳相似,淡淡的蓝色,带有粉质感,有些失透。也称为月白色。开片轻浅,釉面很少见到棕眼。

粉青:蓝中闪绿,釉层透亮。颜色比卵青深一些。开片纹路较深,往往有白色纹线。釉面棕眼比较多。

天青:“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不偏绿,釉面没有光泽。釉层厚度汝窑釉层薄而且均匀,釉面光洁,釉色纯正。

玉质感

以玛瑙入釉,所以呈现玉石般的光泽。色泽随不同的光照强度而发生变化,从早到晚观察的颜色不相同。并且会闪现若隐若现的红斑。

开片

蟹爪纹或叠加式的鳞片纹。所谓的蟹爪纹,就是纹线看上去呈现像蟹爪那样的弓状。所谓的叠加式的鳞片纹,就是纹线看上去像大小不同的云母片叠加在一起,有些专家也将这种开片形容成“蝉翼纹”,也就是象“知了”的翅膀那样。

芝麻钉和粉红釉线

官汝窑中,盘、碗等园器全是满釉支烧,在器底可以看见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支钉痕断面呈现白色,支钉痕排列紧靠底足的外沿。花瓶类等琢器,除了个别采用满釉支烧外,大多数采用垫烧,足端露胎无釉。胎与釉的结合部,迎光观察,略微呈现很淡的粉红色。

寥如晨星寥如晨星主要指釉中的气泡。汝官窑釉气泡明朗如珠、大且稀疏,分布均匀。

宋汝窑胎体较薄、较轻,而现代高仿瓷器胎体较厚,较重。宋汝窑釉面棕眼较小,釉面显得匀整,而现代仿品釉面棕眼较大,釉面欠匀整。宋汝窑是细小的芝麻钉,而现代仿品是豆粒状的圆钉。

陶瓷里的间谍:混进官窑的哥窑瓷


[摘要]:既然龙泉烧造的黑胎青瓷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哥窑产品,那这些产品到哪儿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说:“除了现在两岸故宫等哥窑产品中有部分为真正的宋哥窑产品外,也有部分产品已被人为归入官窑产品中。”

既然龙泉烧造的黑胎青瓷就是人们日思夜想的哥窑产品,那这些产品到哪儿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沈岳明说:“除了现在两岸故宫等哥窑产品中有部分为真正的宋哥窑产品外,也有部分产品已被人为归入官窑产品中。”

在中国陶瓷史上,一讲到官窑和哥窑的时候,总提到“官哥不分”,元代孔齐的笔记中更是用到了哥窑“绝类古官窑”的描写。然而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瓷器,官哥“不分”的这个“不”应该怎么来分呢?沈岳明给了我们答案,“尽管文献里面讲到官哥不分、官哥难辩,但从细部来看,还是有一定的区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岸故宫里那些被认定为传世哥窑的瓷器,主要是郭葆昌等老先生当年做的分类,有一些可能根本就没有多少根据,都是凭直观简单分类的,当时古陶瓷大家陈万里先生就认为这个分类有问题。在现有的传世哥窑产品中,确实有许多器物的年代根本到不了宋,这也是事实,宋以后历代都有仿制,从元末新烧的成群队者,到明清直至民国,仿烧哥窑代代相延。

文献中涉及到官窑和哥窑时,一定会涉及胎和釉的描述、比如说“紫口铁足”就是与胎釉有关。铁足、百圾碎、浅白断纹等,都是哥官的不分之处。但官哥不分、官哥难分,毕竟是可以分的,如哥窑的三足鬲炉,看似与官窑产品相似,但细看其足之出脊,哥窑产品有少量是出脊不到底,但多数是出脊到底,而官窑产品基本不见出脊到底的产品。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一部分哥窑瓷器分离出去。并且哥窑的上釉烧造温度要比官窑高,釉更透明,颜色偏暗。

另外,由于哥窑产品,尤其是早期产品,其烧成时,使用垫饼烧造,而且早期是使用泥质垫饼,由于泥质垫饼与器物本身胎质材料不同,在烧成时,引起收缩率不一致,使得器物的圈足部分,非常容易变形。而官窑产品烧成时,有许多器物是用支钉支烧,显然不会出现圈足变形的情况。即使是使用垫饼烧造的,也都是用瓷质垫饼,由于瓷质垫饼的材料与器物胎泥基本一致,烧成时能保持同步收缩,故基本不见圈足变形的。通过圈足,我们也可以先把变形的先分出来。

上述被认为是官窑的圈足变形,均倾向于是龙泉所产之哥窑产品。

在造型型上,官窑与哥窑也有细微的区别,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和发现,以及对哥窑和官窑瓷器的分析,哥窑的瓷器除了有圆器以外,还经常会出现八边形、六边形,也就是说有棱有角这种器物风格比较多见。而官窑相对来说基本上流行圆器,有棱有角的器物很少。

沈岳明认为,目前我们判定传世哥窑的特征金丝铁线,与官窑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并不符合历代文献记载中的“官哥不分”。而哥窑与官窑的辨别过于明显,说明现行的对哥窑特征的金丝铁线是有问题的。而且,符合官哥不分的特征的哥窑在哪呢?沈岳明说,由于官哥不分,一些哥窑被归到官窑瓷器里了。

此外,他表示,研究哥窑,我们还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哥窑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其窑场应不止一处,年代也有一个延续的时间。

2、把所谓的“传世哥窑”瓷器做一个分类,该归宋代哥窑的归哥窑,仿哥的归仿哥,元代仿哥归元代仿哥,清代仿哥归清代仿哥,而不是把不同时期的器物全部放在一个框里,作为一个个体来对待。

“红色官窑-醴陵国瓷”成投资收藏新主流


醴陵窑被人们誉为“红色官窑”。特别是解放后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辉煌经历和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更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醴陵瓷因为毛泽东及其缔造的红色政权而为社会瞩目。2003年9月,李铁映更为醴陵亲题“红官窑”。

醴陵陶瓷成为当之无愧的“国瓷”。“红官窑国瓷”对选料、制作、技艺等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产瓷器只求精品,不计成本,极为名贵,世人将“红官窑国瓷”视为稀世珍宝。偶有面世,即往往耸动市场,迭创天价。醴陵艺术瓷价格平均每年都在以20%的幅度上涨,大师亲绘原作更达数万元。

1998年,香港嘉德拍卖行以178万的天价拍出一对“毛瓷”茶具对杯;崔国强单件釉下五彩书法陶瓷作品拍出388万元高价;2009年,中国嘉德公司在长沙举行冬拍新闻发布会,一代宗师吴康在1967年创作的釉下五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五伟人”肖像瓷板画全套的底价则达到了380万元;2009年12月13日,首届中国?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精品北京专场拍卖会,总拍卖成交额达500余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醴陵瓷整体价格5年翻十倍,创造了中国陶瓷收藏的新纪录。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十大名窑(汝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宜兴窑、耀州窑、石湾窑、定窑、磁洲窑、醴陵窑)精品征集活动中,醴陵窑釉下五彩陶瓷精品入选了十多件。在十大名窑中,醴陵窑的入选数量最多,标志着近代陶瓷市场中醴陵瓷的主导地位及市场占有额。大批投资资金涌入推动了醴陵瓷价值空间的扩大,醴陵国瓷被预测为未来瓷器市场的主流。

为了展示新中国红色官窑的艺术成就与醴陵釉下五彩的国瓷魅力,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将于2013年5月25日在北京华夏珍宝博物馆举办“红色官窑?醴陵国瓷精品展”暨“2013年红色官窑?醴陵国瓷最具影响力大师陶瓷艺术作品评选活动”获奖作品揭晓仪式,据了解,本次醴陵国瓷展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成就展。届时,历时半年甄选出的40余位醴陵国瓷大师的共200余件手绘原作将在现场隆重展出。

据悉,这些作品代表了醴陵近十年的巨大成就,作品从多个方面反映了醴陵国瓷工艺水平及艺术水平的一个高度。为了实现和谐盛世,国瓷艺术之美全民共享,本次参展全部作品将低于市场价格接受藏友的预定收藏,让广大收藏爱好者能够收藏到真正意义上的“红官窑国瓷”,推动醴陵陶瓷名家名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对收藏市场的健康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汝窑的特征与款识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第二点是"鱼鳞状开片".你注意看,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第三点就是香灰胎。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第四点就是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宋代汝窑釉色有几种,比较全的汝窑釉色总结


宋代汝窑瓷器烧造短暂,却以釉色之美取代了定窑白瓷,宋代汝窑胎体细洁如香灰色,釉面有细小的纹片,釉泡大而稀疏。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宋代汝窑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豆青釉色等,釉层薄而莹润,玻璃质感强。

宋汝窑粉青釉敛口碗

宋汝窑粉青釉敛口碗口径18.9厘米,足径5.5厘米,高7.4厘米,重量475克

宋汝窑天青釉盘

宋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汝窑天青釉盘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汝窑天青釉盘底足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宋代天蓝釉直口盂

宋代天蓝釉直口盂口径17.4cm,足径5.7cm,通高3.5cm,质量425g,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豆青釉洗

宋代汝窑豆青釉洗口径17.5厘米,通高5厘米, 重量350克

汝窑月白釉水仙盘

汝窑月白釉瓷器胎色皎洁,温润,其釉色较天青釉较淡,白中泛绿温润有质感。

汝窑月白釉水仙盘胎薄体厚,胎质坚细,釉质光洁润泽,有月白釉的纯净与洁白,还有青釉的温润如玉的质感。

宋代汝窑以温润的釉色,儒雅的质感备受历代瓷器收藏者的喜爱,虽然短暂的二十年,但是对后世南宋官窑以及元明清龙泉青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见对于美丽而言,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这种釉色发明,对中国瓷器美深远影响,这种美成为一种艺术,走入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了,让后世经过1000年仍然无法超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