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古朴厚重的原始瓷

古朴厚重的原始瓷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古代瓷器颜色原始

2020-07-08

全瓷的瓷砖。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瓷青釉双系弦纹罐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一种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一度曾有“釉陶”、“青釉器”等不同名称。现国内外陶瓷界多数人已同意用“原始瓷器”命名,但也有少数人仍沿用“釉陶”,国外亦有称为炻器的。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礼器。

原始瓷青釉编钟

原始瓷器其烧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区别于后来的瓷器而被称为“原始瓷”。原始瓷的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中国的原始瓷器大约在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人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积累经验,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改进,提高烧成温度,并在器表施釉,终于烧制出了原始的瓷器。在数千年中,中国的瓷器大致经历了原始青瓷、青瓷、白瓷和彩瓷等发展阶段。

探秘浙江地区战国原始瓷生产高度发展的原因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吴越文化区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兵器,为什么少见青铜礼器,却多有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呢?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吴越地区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长江下游地区包括吴越地区的铜矿资源比较稀缺,铜矿储存量小,加之生产力水平较低、冶铜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铜原料的使用更加紧张……

原始瓷青釉双系绳纹罐

原始瓷与陶器区别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第三,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

原始瓷与东汉青瓷的区别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入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原始瓷青釉弦纹乳钉撇口罐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的区别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原始瓷工艺特征,胎料为瓷土原始瓷有五大工艺特征。第一,原始瓷的胎料已经开始使用瓷土。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在3%以下。第二、拉坯成型,原始瓷为拉坯成型。因为瓷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拉坯成型,尽管陶土也有可塑性,但其可塑性却远远比不上瓷土,所以原始瓷器物都是拉坯成型,而不像大量的陶器特别是大件的陶器,大多是盘筑而成的。第三、原始瓷施釉,与陶器相比,原始瓷施釉,而陶器一般不施釉。原始瓷所施的釉基本上是青绿色的或者是青黄色的,即青中泛绿和青中泛黄的颜色。所以说原始瓷有时也被称为原始青瓷,颜色较为单一,不如明清器丰富多彩。第四、烧造温度颇高,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1000度。原始瓷的烧造温度高于陶器的烧造温度而低于后来成熟瓷器的烧造温度。而原始瓷的烧造温度一般在1000度到1100度左右,因为瓷土的性能决定其必须达到这个温度才能烧制成型。

原始瓷考古发现,龙游发现商早期原始瓷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浙江龙游城东嘉溢鑫城开发区域内,发现了20多座古墓,并对埋藏较浅和毁坏严重的6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在其中一座商代土墩墓内发现商代早期原始瓷器。湖州老鼠山发现原始瓷湖州市东林镇的老鼠山原始瓷窑址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它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虽然在老鼠山只挖掘了1个月,但已发现大量的古人在烧制时留下的豆、罐、盆等原始瓷器皿。该窑址烧造应属于商代。新郑发现原始瓷尊1953年3月,在郑州新郑望京楼二里岗商代城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尊,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宝级”藏品。郑州原始瓷尊和青釉瓷尊的出土,标志着郑州开启了中国瓷器制造史的新篇章。西安汉墓出土原始瓷5火烧山窑址出土原始瓷2007年3月,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

原始瓷青釉双系刻花罐

原始瓷产地之争,浙江东苕溪原始瓷东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向北流经杭州余杭、德清与湖州,注入太湖。低山起伏,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相当优越。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中游地区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最重要分布区。江淮群舒故地原始瓷西周、春秋时期,江淮群舒故地青铜文化继夏商时期继续发展,新出原始瓷是江淮青铜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淮群舒故地周代原始瓷和苏浙、皖南等南方地区的共性较多,但江淮之间的原始瓷在出土数量和器物的精美程度上都远不如吴越地区。江西原始瓷产地江西吴城遗址位处樟树山前乡吴城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于1973年修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地区首次被发现的商代遗址。曾发掘出青铜器、陶瓷、窑炉、祭祀广场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国有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就源于吴城。河南郑商原始瓷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烧成温度较高,烧结温度较高。自1929年安阳殷墟发现原始瓷器以来,对原始瓷产地的研究就未曾中断。

编辑推荐

探讨陶器、原始瓷与瓷器的区别


从陶瓷学上界定,原始瓷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时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陶器是20世纪后半叶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12500年的夹粗砂红陶。浙江也是中国较早制造陶器的地区。迄今发现浙江最早的制陶实物,距今约11000-9000年的浦江上山遗址。这些陶器的特征是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中国古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制陶的记载。《太平御览》卷78引《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神农为何人?神农即神农氏,也即炎帝,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

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余姚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而且在出土的小陶釜中发现了盛有煎煮过的草药,印证了史前“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

起初,作为实用器的陶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涵,改变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之后,陶器走向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陶器由朴实、素雅变得华丽而富有文化、精神内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升华。人类对美的追求确立了人类的价值规范。原始瓷在文明时代开始的商朝已经出现,从它的釉料使用和胎体结构看,比陶器是进了一步。这种进步,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叠加,丰富了深度和厚度。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由原始瓷到瓷器,人类也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实验。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原始瓷(ProtoPorcetain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原始青瓷的风采


原始瓷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商、周时代。大家一致认为,原始瓷器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它和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胎体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当我有幸看到这件战国早期极为罕见的原始青瓷双耳罐(见图),它那优美的造型、极为工整的制作技艺、晶莹剔透如玉般的釉面,都勾起我探秘的本能。这件战国原始青瓷,直口、丰肩、腹鼓圆,平底。体型硕大。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黄,釉面厚薄均匀。肩饰双系,并刻划数组瓦沟纹和阴刻弦纹。瓦沟纹的深度、宽度异常的一致,平行排列,线条刚劲有力,朴素大方。人们除了从它特有的造型和制作工艺特征上解读这件精美绝伦的战国瓷器可能为某贵族墓葬出土外,似乎对其更深的文化内涵难以破解。人们始终难以理解的是,早在战国就会有这样高水准的器物,况其烧成温度和胎体的烧结度并不亚于后来的东汉成熟瓷器。

我们知道,原始瓷器是在选料和制陶的技术十分进步成熟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原始瓷和陶器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原始瓷器用瓷石做坯料,其中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含量较高,通过高温烧制后,提高了坯体的机械强度,原始瓷胎多数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2)原始瓷的烧成温度较高,极大多数已在800℃以上或1000℃以下。胎质松软,发展到战国晚期烧结温度高达1200℃左右,胎壁烧结坚硬,不渗水,品质已接近于近代瓷器。

原始青瓷双耳罐

(3)原始瓷表面施釉,有光泽,透明洁净,便于洗涤。已经开始使用氧化钙作为助熔剂,它能使釉的熔融温度降低,在较低的温度中玻化。釉不仅能使原始瓷器表面光滑,不易污染,而且能为制品增添色彩。

原始瓷釉料中因含有氧化铁,所以釉呈青、青黄和褐色等。从无釉到有釉,是陶瓷工艺中的一项巨大进步,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工艺模式的基础。

从陶器到原始瓷再到瓷器的演变


从陶瓷学上界定,原始瓷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时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陶器是20世纪后半叶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12500年的夹粗砂红陶。浙江也是中国较早制造陶器的地区。迄今发现浙江最早的制陶实物,距今约11000-9000年的浦江上山遗址。这些陶器的特征是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中国古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制陶的记载。《太平御览》卷78引《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神农为何人?神农即神农氏,也即炎帝,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

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余姚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而且在出土的小陶釜中发现了盛有煎煮过的草药,印证了史前“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

起初,作为实用器的陶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涵,改变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之后,陶器走向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陶器由朴实、素雅变得华丽而富有文化、精神内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升华。人类对美的追求确立了人类的价值规范。原始瓷在文明时代开始的商朝已经出现,从它的釉料使用和胎体结构看,比陶器是进了一步。这种进步,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叠加,丰富了深度和厚度。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由原始瓷到瓷器,人类也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实验。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原始瓷(ProtoPorcetain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春秋双龙耳原始瓷盖罐 私人收藏

战国原始瓷鼓座

 地处杭嘉湖平原西部的德清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境内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而近年来,更有一个关于“瓷之源”的话题将这个江南小城推到了一个世人瞩目的位置。

在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几百年前,世界就是通过瓷器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神秘的国度,并称呼她“china(瓷器)”。然而,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哪里?大江南北出土的那些商周原始瓷器又是在哪里生产的?早期的青瓷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古陶瓷界一直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的一个目标。

2003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鸿山发现越国最强盛时期的特大型贵族墓群,发掘出土了500多件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些原始青瓷质地坚硬,胎色发白,釉色泛绿且成玻璃状,厚薄均匀,而且胎釉结合好。发掘者认为这些高等级原始瓷可与六朝时期最高等级的青瓷器相当,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

这些精美的原始青瓷又产自哪里呢?

2007年,《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出版,书中登载的《无锡鸿山越墓出土青瓷的分析研究》一文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文中通过对鸿山越墓、德清、萧山、上虞、绍兴、慈溪等地采集的窑址标本测试分析后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与浙江德清窑所用原料相近。”“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器可能为浙江德清一带烧制。”这个科学测试结果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寻找最终答案的方向。他们不约而同将追寻的目光投向了德清。

在陶瓷界,德清窑本是以黑瓷著称的窑口。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关于“德清窑”是这样定义的:“德清窑是青瓷和黑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后,湖州市和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经过调查,先后发现古代窑址近50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时代可至商代,这些新发现引起了省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出版后,2007年至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开展了对火烧山、

亭子桥窑址的发掘。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掘步岭水库,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3条烧制原始瓷的龙窑窑址,是探索我国龙窑起源发展的的重要依据。发掘出土了大量原始瓷器标本,器类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还出土了一些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等原始瓷产品,制作精美,烧成温度也很高。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绞索状绹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划、模印、堆贴等。釉色饱满,有青、青黄、青绿色,还发现了少量的酱褐色釉和黑釉。发掘出的器物为确定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原始瓷的更为详细的分期提供了实物资料。这次发掘还发现了最早的间隔具——圆形托珠的使用。火烧山窑址填补了国内瓷器发展史上关于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这段历史详细年代序列的空白。此外,它的发掘还证明了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早期在原始瓷生产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发掘者认为,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其出土的原始瓷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亭子桥窑址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是一处战国时期的窑址。考古发掘揭露出7处窑炉遗迹,其中编号Y2是浙江省发掘的第一条保存完整的战国时期窑床遗迹,它的发现,为研究者了解南方地区早期龙窑的结构形态、探索战国时期的窑炉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各种窑具,也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器,表明此窑主要是烧造原始青瓷器。而在此前发现的浙江萧山进化区和绍兴富盛两地的原始瓷窑址都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同窑合烧,由于这两种产品所用的原料、成型的方法以及烧成温度的高低都有所不同,使得烧成温度要求较高的原始瓷,有的胎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比较差。而亭子桥窑址以烧造原始瓷为主,就可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说明原始瓷烧制的技术已比较成熟。而从揭露的窑炉遗迹集中分布,而且每部分均有2条或3条叠压打破,表明每处窑炉均经过整修与重建,也说明这里在此之前早已开始烧造原始瓷。

出土的原始青瓷产品的器型,除一般的碗、盘、杯、盅、钵、盂等日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器型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镂孔长颈瓶、尊、罐、三足壶、鉴、也等,这也是亭子桥原始瓷窑址与萧山、绍兴富盛原始瓷窑址不同的地方。这些仿青铜的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往往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各种铺首,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纹饰极其精美,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仿青铜的乐器器型有甬钟、钩(金翟)、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造型逼真,制作精良,胎釉质量俱佳,同样也是原始青瓷中的佼佼者。

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战国时期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器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次发掘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近年来江浙地区大型贵族墓,特别是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如甬钟、鼓座都可在这里找到。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据此,发掘者认为,亭子桥窑址已具有了早期官窑的性质,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

火烧山和亭子桥的发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出土的器物震撼了陶瓷界和考古界。2008年 4月24日至25日,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德清县举办了“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对成熟青瓷与原始青瓷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研讨会中的一个焦点是亭子桥和鸿山越国大墓出土的原始青瓷是否已是“成熟青瓷”。

硅酸盐界一般将界定瓷器与陶器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胎质坚实致密,多数为白色或略带灰色调,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在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则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莫来石,并施有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厚薄均匀、和附着性较好的玻璃釉。这些外观、性能和显微结构共同构成了瓷器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一直以来,陶瓷界都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在这次会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多数产品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或泛绿,胎釉结合良好。部分高质量产品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据此,有人提出亭子桥出土的青瓷已经是“成熟青瓷”,并认为成熟青瓷的年代可从东汉晚期向前推五六百年。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就提出:“这里的东西的确有比较好的,但是很多还是处于原始瓷的状态。”也有学者认为成熟青瓷的定义比较复杂,这里的产品是否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还要再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进行科学测试。但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组还是达成了一个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成熟青瓷是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德清火烧山窑址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中国古陶瓷学会耿宝昌先生总结这次会议的成果时认为,这次对于亭子桥到底是原始瓷还是成熟青瓷的争论也说明,在原始瓷和成熟青瓷之间尚属空白的家谱里,又添了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陶瓷史和早期青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称得上是重大发现。”

2009年9月2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承办的《瓷之源——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暨原始瓷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汇集了省内外多家国有文博单位收藏的原始瓷,德清塔山、亭子桥和火烧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精品在展览上精彩亮相,举世震惊。

就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第二届“瓷之源——德清窑与原始瓷学术研讨会”再次在德清县召开。在此前发掘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的基础上,德清在2009年又调查了60多个窑址。与会学者认为,这些窑址的发现,不仅更加确认了德清作为“瓷之源”的地位,而且还将原始瓷的烧制时间从西周战国时期又往前推至商代,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年代序列。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续不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家们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关于“瓷之源”的追寻还在继续

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组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对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现商代窑址20多处,集中于两个区域:德清龙山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经过调查表明,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中游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

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在浙江湖州吴兴区东林镇的南山村老鼠山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并进行了发掘。出土的产品标本以原始瓷器为主,兼有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瓷标本器型以豆为主,贯穿始终,晚期出现大量的罐及盖,与豆一起构成了本窑址的产品主体。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尊、盆、盘、钵、盂等器物,大部分器物作为礼器使用。

2011年1月11日,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考古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位列首位。

2011年4月25日至27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广新局、吴兴区人民政府主办,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承办的“浙江湖州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研讨会”在湖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湖州相关单位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考古专题调查及湖州南山(即老鼠山)商代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的介绍,观摩了窑址调查与发掘出土的标本,并考察了南山窑址考古发掘现场。东苕溪流域商代窑址群的发现、南山窑址的发掘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东苕溪流域商代窑址群的发现在原始瓷起源探索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三个突破:窑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发现了最早的龙窑;根据发掘材料对原始瓷首次进行分期。这些重大发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瓷器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南山商代窑址窑炉遗迹完整、产品堆积丰厚、地层叠压关系清晰、产品种类丰富、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南山窑址的发掘使得学界对商代原始瓷的特征、工艺等有了一定了解,并为解决中原地区出土原始瓷的来源、产地等问题提供了对比材料和重要线索。

专家们对“瓷之源”课题的今后调查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原始瓷集中的闽浙赣皖苏其他地区的学术探索也应齐头并进。不局限于东苕溪流域的大区域的调查和跨地域的研究应是今后工作的方向。专家建议,以窑址为立足点,用区域考古的方法,与城址、商周土墩墓等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从更大的区系谱系中去综合探讨研究。同时要寻找更早的窑址,注意对瓷土的来源、瓷器的成分、烧造工艺、窑业技术的研究。使用原始瓷而非青铜器随葬是越国墓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原始瓷的意义在越及先越文化中的意义类似中原的青铜器,因此对原始瓷的研究要进一步上升到对社会分工、社会结构的研究。

原始青瓷的分布


青瓷历史发展久远。原始青瓷从商代中期出现以后,很快发展起来。商代后期,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蒿城台西村,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原始青瓷的碎片出土。如安阳殷墟发现的原始青瓷双耳罐、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二号奴隶殉葬墓出土的矮圈足原始青瓷豆等。

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分布地区更为广泛,河南的洛阳庞家沟、浚县辛村、信阳孙砦、潢川李老店,陕西的西安张家坡、长安普渡村,江苏丹徒烟墩山和安徽屯溪等地的西周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近年在浙江江山、武义县也有发现。

河南洛阳庞家沟出土的原始青瓷不但数量多,瓷器器型也丰富,胎色灰白,施灰绿色釉者居多,有的釉层薄而不匀,装饰有方格纹与云雷纹。陕西西安张家坡发现的原始青瓷多为残片,胎色青灰,器表面施有青色或黄绿色釉。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原始青瓷胎色一般呈青灰色或灰白色,釉色青灰、青绿或浅黄。安徽屯溪出土的以豆为多,豆盘较深,圈足较矮。胎色呈白色的容易脱落,呈灰白色胎质较细的不易脱落。

陶瓷历史中的原始文化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