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海归艺术家为景德镇瓷画创作增砖添瓦

海归艺术家为景德镇瓷画创作增砖添瓦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9-09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板画 中国文化代表之一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一地区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泽被无数后人,在人杰地灵的环境中挥笔写意,创作出举世闻名的瓷艺精品。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景德镇瓷板画,其表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些瓷艺创作者在传统瓷板创作中加入现代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瓷画风格。海归艺术家连泽强就是其中一人,他独创的立体堆雕瓷板画,为景德镇陶瓷书画增砖添瓦,并荣获了陶瓷界的最高奖项。

目前中国瓷板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青花、粉彩、新彩,但在连泽强看来,这些瓷板画创作都太墨守陈规。如今有一群人聚集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瓷板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民间的瓷板画正在发生变革,包括一些立体瓷板画的出现。

连泽强的工作室里放着几幅作品,乍看是传统山水画,细看却是棱角峥嵘的“立体”瓷板画,画面中的山水呼之欲出。连泽强说,瓷板画的出现在当代艺术上已有时日,但用这种形式来体现山水画面貌尚属首次,这就是立体堆雕瓷板画。

从小学画并迷上了书法和籇刻的连泽强,受陶瓷盆景的灵感启发,萌生了用陶瓷来立体呈现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思路,并为此专门在十多年前从定居的澳洲回到中国,到瓷都景德镇潜心研究陶瓷艺术。连泽强通过对釉色的调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创出了立体堆雕瓷板画,他因此获得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介绍,立体堆雕瓷板画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件优秀的作品必须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而且成品率只有20%。立体堆雕瓷板画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业界关注。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沉淀,陶瓷堆雕艺术只是目前引起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震荡的技法表现之一。在未来的10年内,景德镇的陶瓷书画将进入百花争放的时代。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外来艺术家在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之路


如今,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艺术家团体。他们大多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来到景德镇,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活力。

为什么选择景德镇?

对于大多数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而言,在来景德镇之前,他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不尽相同的回答中,你总是能找出两个共同点——“慕名而来”与“大胆尝试”。

“慕名而来”,这其中的名,指的自然是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名气。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千年瓷都代表着制瓷业的发达与辉煌。然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个称号背后有了更多的艺术注解。尽管这些外地艺术家所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的符号。

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很早就知道景德镇这个地方,在他走上国画的创作道路之后,景德镇的意义,也愈发的丰富起来。在他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他也清楚的知道,这瓷器的含义,不仅仅是平常所见的碗盘这么简单。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08年的时候,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期间受到了一位来自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那次接受邀请,来到景德镇。在当时的日记中,他这样描绘了自己的感受:“景德镇——世界瓷都名符其实!在这里我不但领略了从泥巴到土坯成型直至烧成一件成功瓷器艺术品的全过程,而且还亲手绘制作品,亲身体验瓷艺术的创作过程,感受瓷文化的无尽乐趣。”景德镇并没有让慕名而来的他失望。此后,林玉宇每年都会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与林玉宇相比,吕联连来景德镇的时间更短,现在,除非家里有重要的事,他才会回家乡浙江金华。在常人看来,已年逾70的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在吕联连看来,他似乎并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就选择来到景德镇发展,这得益于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尝试的决心。

早在今年3月份,吕联连第一次来景德镇,正是这短短的几天景德镇之旅,让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陶瓷艺术。尽管已经在国画这条道路上打拼了几十年,也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回去后的吕联连,马上开始准备来景德镇开始陶艺创作适宜。此时的他已经决定将自己艺术创作的重心转到陶瓷上面。最终,在景德镇朋友的帮忙下,他很快夙愿已偿。如今,吕联连已经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迈开了自己的步子。而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工作室早日落成,这样他便能更专心于自己的创作。

“隔行如隔山”

在景德镇的大多数外地艺术家中,吕联连和林玉宇很有代表性。他们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艺术的相通性,让他们的艺术功底和理念能在陶瓷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他们,还是在创作伊始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谈及这个问题,吕联连爽朗的说道:“就当交了学费了!”尽管在来景德镇之前,他对于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已经做了充分地估计,但是当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时,还是让他在刚来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有些吃力。

谈到所面对的问题,吕联连说,在他刚开始涉及陶瓷创作的时候,许多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胚胎、釉料,技巧等等。仅釉料这个部分,瓷器的釉料与国画的釉料完全不同,对于擅长国画的吕联连来说,他在来景德镇初期就花了不少心思在研究釉料上。吕联连说他刚开始画的几个瓷瓶,看上去效果很好,烧出来的颜色也十分鲜艳,可是等他拿手一摸,颜色便剥落下来。经同行的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用的是生料,才造成了这种结果。另外,一些绘画技巧上的不同,也使得他需要不断的适应、学习。比如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就是利用纸的渗透,制造出别样的画面效果。这也是吕联连一直擅长的技巧,可是到了陶瓷上,特别是他现在专注的釉上创作部分,完全没有了这种颜料渗透的效果。这些都使他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在创作上早日找到感觉,将自己所积累的艺术功底展现在陶瓷上;还需要将心态摆在一个学习的位置上。吕联连说,来景德镇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新人,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吕联连的进步很快,对于现在的陶瓷创作,他坦言自己的信心增加了不少,绘画的时候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相对于吕联连在艺术上所遇到的问题,来自山西的画家禅光更加在意的,则是刚来景德镇时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艺术上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学习和摸索去解决,而作为北方人的他,来到景德镇这个江南小镇自然有许多生活上的不习惯。虽然从事艺术的他习惯了四处漂泊,但这样定居在一个城市对于他而言还是第一次,加上这边又没有家人,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

在回忆起自己初到景德镇时的情境,禅光说他除了出去了解陶瓷相关的知识,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画画,或是在旁边的树林里散步,生活过得很简单。但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正好免去了不少世俗的打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尽管如此,日子过的还是有些孤独,回想起当时的情况,禅光坦言并不顺心。

不过他的境地很快有了改观,来景德镇不久以后,禅光便发现了景德镇一个最吸引他的特点——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他很快便结交了一些艺术圈的朋友。平日里,大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如今,在景德镇3年的他已经有了不少朋友,景德镇已然成为了他的家乡。对于痴迷于艺术的禅光来说,这种环境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这不仅排解了他的寂寞,还给他的艺术造诣带来了很大的提高。

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活力

外来艺术家的加入,给艺术带来了活力,加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

林玉宇现阶段的陶艺作品,画面丰富多样。谈及以后的艺术创作,林玉宇有着自己的野心——“民居”。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因此这也是他在自己作品中着力表现的。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着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在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也常出现一些房屋,特别是在一些山水以及人物的作品中。但是,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民居的出现只是起到衬托的作用,并不是画面的主角。在林玉宇看来,他的民居画,民居是其中的主角,是他着重渲染的对象,这与现在的大多数陶瓷作品都不相同,很有他自己的特色。

与林玉宇一样,吕联连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在吕联连看来,景德镇有着其他地方无法媲美的制瓷历史,这里的陶瓷艺术也有着厚重的积淀,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景德镇的艺术家们做的十分好。但是在他看来,还应该有更多创新的理念出现,在陶瓷这颗老树上开出新花。说到这里,吕联连举了他的作品《长寿面》为例。在这副古香古色的作品中,一位老者站在一个巨大的寿桃上面,下面的妇人手捧一碗面。老者手执筷子,面条从碗里一直延续到口中。旁边的青松,以及嬉戏的童子,都为这幅作品增色不少。吕联连解释说,寓意长寿的作品很多,但运用了诸如站在寿桃上、细长的面条等夸张手法的并不多。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的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也给了藏友们更多的选择。除此以外,江虢慧还强调,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带来了不少活力。他认为,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说到这,他举了吕联连为例,尽管他从事陶瓷绘画不久,但是出来的作品就已经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吕联连的国画“粉丝团”。吕联连选择了陶瓷创作,“粉丝团”们不仅会关注吕联连的陶瓷作品,还会对景德镇的陶瓷,以及其他名人作品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提高了人气,也注入了活力。

外来艺术家为艺术添砖加瓦


讯: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外来艺术家已接近千名,而定期、不定期到景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则数以万计。这些艺术家大多已有所成就,他们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新活力。

慕名来景德镇创作陶瓷

来景德镇之前,外来艺术家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在林玉宇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他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2008年,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其间受到了一位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第一次来景德镇的他,在当时的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感受。此后,林玉宇每年都要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对艺术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符号。

为陶瓷艺术注入活力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来自浙江金华的艺术家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地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江虢慧还强调,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为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增添了人气。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


景德镇陶艺家3天捐献209件作品

7月15日至17日,为期3天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在景德镇美术馆举行,200余名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共捐献陶瓷艺术作品209 件,这些作品由市政府接收,并将在一类城市赈灾专场拍卖,拍卖所得全部捐赠给抚州灾区。

景德镇陶艺家献艺支援抚州灾区活动由抚州市收藏协会、景德镇美术馆倡议发起,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可以捐献已有的作品,或者现场创作作品。洪水无情人有情,泼墨挥毫献爱心。包括多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专业教授在内的景德镇老、中、青三代陶瓷艺术家踊跃为抚州灾区献爱心,创作现场气氛隆重热烈,陶艺家们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精心创作陶瓷精品佳作。

此次捐献的作品风格多样、造型丰富,有瓶、瓷板、雕塑类等;表现题材广泛,有仿宫廷艺术精品:人物、山水、花鸟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国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15日亲临现场,分别创作了瓷板画《新生》和《乡土》,用他们擅长的陶艺作品,向抚州灾区群众表达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短短3天时间,200余名景德镇陶艺家就为抚州灾区捐献了209件作品。这些价值不菲的陶瓷艺术精品拍卖后,所得善款将全部捐给抚州灾区,用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晚清时期,以程门等画家直接参与画瓷,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和审美情趣带进了瓷上彩绘之中,使晚清的瓷画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特色。

从众多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浅绛彩瓷画题材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鱼虫、清供等各种绘画内容。人物画以体现文人趣味的高士图、米芾拜石图、太白醉酒图、红叶题诗图等较为常见,描绘历代才子佳人、颂扬人品的作品也有不少,同时浅绛彩瓷画亦摹仿文人画的诗书款印,有的还书有长篇题记。喜贺题材也有很多,如宜男多子、祥云飞燕、万年眉寿、三星高照等。四季山水、花卉翎毛也占一定的比例。

景德镇窑潘宇浅绛彩四皓图梅瓶(民国)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是借用国画术语,指的是清中期或偏晚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的浅绛画近似的彩色瓷。不过,用于瓷器上的“浅绛”,其绘画题材已经不像传统粉彩那样局限于山水和花鸟,还有人物、走兽、楼阁、远近景之类。浅绛彩瓷的画艺师法于宋元以来,尤其是元代文人纸本或绢本画,而追求的是施彩浅淡、画意幽远的艺术风格。浅绛彩瓷画不但摹仿浅绛山水画的用色,还追求文人画淡抹轻染的色调,不似以往的粉彩、五彩瓷那样发色艳丽、浓重,而是淡雅、秀丽。

浅绛彩瓷也是晚清至民初陶瓷艺术发展的新亮点:它以俊逸清新的风采耀眼于群芳之中,对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粉彩瓷的施彩工艺有明显的不同,浅绛彩瓷更为简便,直接以淡赭、水绿等彩浅涂薄染。因此,浅绛彩层面较普通粉彩更为浅薄,有些透明感。浅绛彩瓷在同治、光绪时期颇为流行,至清末民国初才逐渐被以景德镇的“月圆会”、“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所取代。被取代的原因,有人归结为浅绛彩色料逐步被进口高温彩料代替。再加上浅绛彩瓷的工艺存在缺陷:颜色在釉上黏结不牢,容易磨损脱落;色泽远不如传统粉彩,尤其是进口彩料那样晶亮华润;而浅绛彩名家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相继辞世,后继者在绘画、书法和艺术修养方面都不如前辈,因此浅绛彩的整体艺术水平逐渐下降。

其实新粉彩就是以浅绛彩画瓷的方法,用粉彩作为彩料绘制彩色瓷。这段时期的新粉彩瓷画,设色清丽淡雅、苍润劲秀、彩色绚丽。其时,一批致力于粉彩彩绘研究与探索的艺术家活跃在景德镇瓷坛上。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韵致,加以改良传统粉彩的工艺特征,形成具有写意风骨的新粉彩。与此同时,新粉彩瓷画师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推进了一大步。

由于浅绛彩、新粉彩瓷具有了陈设瓷和生活用瓷并存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地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用目的者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上颇受欢迎。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师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萧疏、朴茂、隽永、苍润、古雅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那种轻松活泼的构图、流畅自如的勾描以及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晚清民国彩色瓷的时代风貌。

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家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陶瓷彩绘只重装饰的审美特征和意识,这种艺术观和审美理想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浅绛彩、新粉彩不仅为陶瓷美术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成就了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探访 ▏隐居景德镇乡间的贵州艺术家李玉端


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这帮“老鬼”级的艺术家中,李玉端绝对是最有故事的人。从中学打架被开除,到最早在圆明园画家村画画,接着从事教师职业,再到做餐饮文化,个个都是精彩的传奇。他一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挑战和逃避现实的残酷,但每次却最终又迎来更残酷的现实。他做的每件事都如上天入地般的痛并快乐。我不知道人的一生要有多少次逃离,才能解决困惑,但李玉端选择的各种方式却让人羡慕不已。作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雕塑教师,第一次远离学校,就做了一件让人到现在还在津津乐道的事情——在北京和另外两个贵州籍艺术家开了著名的“三个贵州人”歺厅,成为京城演艺界、文化名人常聚的场所。但身为艺术家的他,除三天两头想着怎样学新菜,还要到景德镇烧制他的作品,来往奔波若干年。最后干脆把家搬到了景德镇,当起了在景德镇的贵州人,转眼已有十六七年。除了回贵阳到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在江西景德镇专心做他的创作。近年来他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展览和画廊亮相,被藏家收藏,成为中国以瓷雕为媒界的重要当代艺术家。

他的作品柔软而光滑,却带着强烈的理想主义和性幻觉,仿佛那无能的肌体只能靠幻想才能获得满足,自嘲自娱的心态弥漫在作品中,看似人间的仙境,其实不过是现实中的白日梦。

李玉端表面上给人有些“匪气”,但他为人仗义,他的朋友什么人都有,很杂,但大都是真正的朋友,是各个行当中的精英人物。他一旦出些小状况,总会有朋友慷慨解囊。他看似经历复杂,让人敬畏,但坐下聊上半小时就能知道他是那么简单而直白。当然也要看是什么样的人和他聊。我们认识的时间很长,但和他相处的日子并不多,因为他长期在外漂着,可每次相遇从未感到陌生,有一种亲切感,因此我们各个时期都保持某种联络。他是那种处起来特别舒服的朋友,就像他现在虽然在景德镇安了家,但总会有不远千里去看望他的朋友。加上他现在工作室又安在那人间仙境一般的地方,一年到头少不了人来人往。

李玉端的工作室在离景德镇市区约十五公里的一个小村庄里,是一栋由他亲自改建的独特建筑,周围只有六七户人家。两年前我来时他还住在景德镇市里一个很好的小区里,这次一来才知道他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彻底搬到乡下。这个远离尘嚣的山野居所,除了早上叽叽喳喳的鸟儿叫声吵个不停,极难听到其它杂音。这是一个艺术家们人人向往之地,但并非所有人能真正待得下去,用他的话来说是需要熬得住的,李玉端非常清楚自己的选择,他说他已经看清接下来要走的路,心有所归,才能找到安顿自己灵魂地方。

李玉端是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很少有恐惧的时候,和他聊天、看他的作品,你很难想象他曾经历过那么曲折离奇的事情。他是那么的渴望生活,对情感的表达如丝绸划过风中,除留下了记忆,还带来了那淡淡的伤感,就像心爱的人只能留在梦中一般。在他的作品中,常用死亡的元素表达爱的破碎与回归,当你把它捧在手里相互凝视时,你会获得心灵的瞬间释然,那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开满了理想之花的天堂,原来死亡也可向往。看他放在工作室巨大桌面上还未完成的新作,浪漫中浸湿了传统,浸湿了人性,也浸湿这个初夏。他作品总是萦绕着情色的气氛,一种玩世的心态,柔情中带着一声呐喊。就象他做的一手好菜,视之养眼,食之有味。他外表让人想起那些江湖老炮,内心却很文青,工作室、汽车里总是飘荡着九十年代北漂人爱听的歌。

他从贵阳带回去的一只小狗,取名“贵皮”,出自贵州下司,被列为世界名犬,到景德镇也快两年了,现在已成为他们夫妻俩生命中的重要一员。那日我拍了一张贵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大家嘲笑贵皮像极了主人,哈哈,真有点“不是那个人不进那家门”的意思。贵皮在工作室总是优雅独步,性情温和,一旦放出去就会野性大发。说到这里又不自觉的想起艺术学院的那另外几个“老鬼”艺术家,性情中总是带着野性,时常保持着某种愤怒,用作品审视人性和当下。这就是他们的艺术人生和人生艺术。

对于这样一个四海为家的艺术家,如此坦然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让人敬佩。他只想和世俗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我想这也许还是一种逃避,却又在酝酿着再一次蜕变。

景德镇艺术家献礼“祖国万岁”华诞瓶


为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景德镇两位艺术大师联袂创作了橄榄瓶“祖国万岁”,以高超的技术手段将康乾盛世时期先后出现的珐琅彩和粉彩成功地融为一炉,两种彩料的融合之难,在陶瓷界素来被视作“哥德巴赫猜想”。这件华诞瓶下半年有望来沪展出。

李文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期致力于墨彩描金瓷画,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第一名,传略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蓝国华,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硕果仅存的古彩技法传人之一,曾获得全国陶瓷美术评比一等奖。在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两位大师准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祝福伟大祖国的生日,因此想到了将珐琅彩和粉彩同时施于一件瓷器之上。

珐琅彩于康熙年间由西方引入我国,盛于雍正时期,其技法由宫廷少数画师掌握,达官贵人都无法拥有珐琅彩瓷器,学珐琅彩很难,没有几十年功力休想掌握,因此晚清以来,精于此道的人越来越少;粉彩出现于雍正时期,它淡雅秀丽,有“东方艺术”的美誉。两种彩料的成功运用,成就了中国陶瓷的巅峰时代。

然而,粉彩的烧成温度比珐琅彩低,想把二者融为一炉,好比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因此,前人屡试屡败。李文跃和蓝国华两位大师艺高人胆大,为庆祝伟大祖国六十大寿决心挑战巅峰。经过两年多时间,30多次的精心试制,结合他们从事彩瓷绘画几十年的心得,终于成功创作出开创陶瓷新篇章的“祖国万岁”华诞瓶。

“祖国万岁”瓷瓶中心六朵牡丹用了六种不同色彩,牡丹花丛之上飘出几枝淡淡的梅花,寓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虽历经风霜,但如枝头腊梅永远傲然绽放。瓷瓶上端运用透视手法表现长城、云海,喻指泱泱中华的雄浑高远。瓶下方郁郁葱葱的的万年青和结结实实的万年果,喻示人民江山千秋万载与日月同辉。制作中,玛瑙红、胭脂红等名贵色料使用得恰到好处。

用精品力作为伟大祖国庆生,在景德镇已是一项传统。上世纪50年代国家非常重视恢复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使得景德镇瓷业恢复了生机,并攀向历史新高度,广大陶瓷艺术家纷纷用自己的满腔才情,奉献杰作。新中国诞生以来,许多老一辈陶瓷艺术家为祖国庆生而创作的精品,如今都已经成为经典,载于史册。

景德镇六位老艺术家获省级殊荣


讯:近日,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向张景寿、徐焕文、蒋根水、杨修勇、曹金星、徐有为六位老艺术家颁发“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证书和牌匾,向张景寿、徐焕文、蒋根水三位老艺术家颁发“江西省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荣誉证书。

江西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谢光华,景德镇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副巡视员、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胡桂香,“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评审领导小组成员和专家评委,以及第三届“江西省工艺美术家”、新闻媒体代表共60余人出席了颁证仪式。

江西省轻工行办副巡视员、省工艺美术学学理事长胡桂香高度赞扬了老艺术家们艺德双馨,一辈子孜孜不倦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省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他们“江西省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当之无愧。她还说,特别是授予老艺术家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老艺术家的认同和尊敬,也体现了省工艺美术学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并希望老艺术家们,发挥余热,传承技艺,同时也寄语新当选的年青的工艺美术家们,艺无止境,要以老艺术家为榜样,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艺术修养,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辉煌。

景德镇:100位艺术家展现“三代”陶艺传承


景德镇:100位艺术家展现“三代”陶艺传承

在现当代陶瓷收藏进入热潮的当口,仙霞路650号的虹桥当代艺术馆即日起至7月10日举行的“2010现当代陶艺作品展”,将以分量极重的阵容和充满新意的展品来回答这些学术命题。中国学院派陶瓷现状如何?它和传统陶瓷艺术构成了怎样的接力、演化和变法的关系?

来自中国陶瓷艺术最高学府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的教授和新锐们,以及来自景德镇的新中国三代陶瓷艺术家共100位,构成了这个展览的主体,他们中的八成参加过全国美展陶瓷类评比,去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陶瓷类金银铜奖获得者本次都有代表作参展。

景德镇陶瓷学院方面,由陆军、何炳钦、杨冰、宁钢、黄焕义、张景辉、吕金泉、金文伟、罗小聪、龚保家、李磊颖、张婧婧等教授领衔。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善于青花人物,或大胆地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泼墨,或钟情于造型变化的陶艺,还有的则精于釉上细腻传神的粉彩色。其中,罗小聪教授的青花民居系列的作品特别受欢迎,一幅幅形式感强烈的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像一首又一首优美的旋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似山非山,似水又非水,时儿简洁明快、时儿热情奔放。他独创的“剔青”工艺,改变了青花技法中用笔绘画的传统,采用了以刀代笔的手法,是当代艺术的创新。

黄焕义作品

李磊颖作品

张婧婧作品

学院派青年艺术家朱斐翡、詹伟、邹乐、赵兰涛、刘颖睿、刘乐君、刘锚锚的作品也是个性十足,受到不少青年新锐藏家的青睐。虽然现在他们的名气和学术地位尚在起步,但未来的成长性不容小觑。

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陶艺类金奖的孟福伟、银奖的钞子伟、铜奖的张婧婧的作品也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毕业于中央美院的孟福伟直面“5·12”汶川大地震,以其精准的人物造型,纪实性地描绘了地震灾难和人们的抗震精神,此次来沪的作品场面震撼,数百件陶瓷合成一件作品,光布展这一件作品就用了一整天。钞子伟用超写实的技法塑造了人们熟悉的交通工具,他的作品曾在北京798和台湾地区展出,广受瞩目。张婧婧的极简主义陶瓷和上述两位获奖者一样,都接近于雕塑,其简约的线条和丰富的陶瓷语言使得作品在家庭和会所布置中显得格外大气。

主办方景德镇2号展厅表示,现当代陶瓷作品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藏家的关注,国内各大拍卖公司如嘉德等近年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广当代学院派作品以及景德镇传统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这两者已经构成了中国当代陶瓷发展和民间收藏的主要方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海归艺术家为景德镇瓷画创作增砖添瓦》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海归艺术家为景德镇瓷画创作增砖添瓦》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