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陶瓷艺术家现场笔会创作 为受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

陶瓷艺术家现场笔会创作 为受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美家美瓷砖

2020-09-04

陶瓷艺术。

景德镇举行陶瓷艺术家赈灾义会

7月21日上午,由景德镇市文广局和御窑现代陶瓷艺术馆联合举办的“陶瓷艺术家赈灾义会”在御窑现代陶瓷艺术馆二楼举行。

7月8日以来的强降雨天气使景德镇市遭受到近12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帮助受灾群众尽快度过难关,景德镇市文广局和御窑现代陶瓷艺术馆组织了30余位省级大师和中青年陶瓷艺术工作者进行现场笔会创作,参加此次赈灾笔会的有彭元清、胡光震、李宝华、王怀治、黄为民、程永安、卓国镇、胡景文、林正茂(排名不分先后)等,景德镇市文广局局长江华也来到活动现场,与艺术家们进行了交流,对此次活动的意义予以肯定,并与艺术家们一起为受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光震说:“作为景德镇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从事陶瓷行业也是为了发展景德镇的陶瓷事业。现在景德镇遭遇了多年难遇的一次大水灾,首先景德镇的人们要坚强,我愿意用自己的画笔来帮助受灾的群众,当听到组织上说有一个赈灾笔会时,我一夜没睡,就是在想怎样把这件作品画好,希望多尽自己的一点力。”

据了解,此次活动将销售作品所得善款全数捐赠给景德镇市政府,由政府代发给受灾群众。

会上,吴国兴、冯叔文、程永安、乐茂顺、陈云开、汪洋、钟振华(排名不分先后)共同捐赠了2万元善款,由景德镇市文广局局长江华代表主办方接收,并在笔会现场进行交接。

这六位艺术家共同认为,对于洪灾大家都有一份责任,由艺术品变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他们一致认为除了现场创作作品以外,还应该捐一些现金,这样活动不仅仅只参加一次而且要参加多次。他们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成为笔会的一大亮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海归艺术家为景德镇瓷画创作增砖添瓦


景德镇瓷板画 中国文化代表之一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一地区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泽被无数后人,在人杰地灵的环境中挥笔写意,创作出举世闻名的瓷艺精品。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景德镇瓷板画,其表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些瓷艺创作者在传统瓷板创作中加入现代元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瓷画风格。海归艺术家连泽强就是其中一人,他独创的立体堆雕瓷板画,为景德镇陶瓷书画增砖添瓦,并荣获了陶瓷界的最高奖项。

目前中国瓷板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青花、粉彩、新彩,但在连泽强看来,这些瓷板画创作都太墨守陈规。如今有一群人聚集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瓷板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民间的瓷板画正在发生变革,包括一些立体瓷板画的出现。

连泽强的工作室里放着几幅作品,乍看是传统山水画,细看却是棱角峥嵘的“立体”瓷板画,画面中的山水呼之欲出。连泽强说,瓷板画的出现在当代艺术上已有时日,但用这种形式来体现山水画面貌尚属首次,这就是立体堆雕瓷板画。

从小学画并迷上了书法和籇刻的连泽强,受陶瓷盆景的灵感启发,萌生了用陶瓷来立体呈现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思路,并为此专门在十多年前从定居的澳洲回到中国,到瓷都景德镇潜心研究陶瓷艺术。连泽强通过对釉色的调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创出了立体堆雕瓷板画,他因此获得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介绍,立体堆雕瓷板画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件优秀的作品必须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而且成品率只有20%。立体堆雕瓷板画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业界关注。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沉淀,陶瓷堆雕艺术只是目前引起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震荡的技法表现之一。在未来的10年内,景德镇的陶瓷书画将进入百花争放的时代。

外来艺术家为艺术添砖加瓦


讯: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外来艺术家已接近千名,而定期、不定期到景进行艺术交流的艺术家则数以万计。这些艺术家大多已有所成就,他们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新活力。

慕名来景德镇创作陶瓷

来景德镇之前,外来艺术家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在林玉宇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他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2008年,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其间受到了一位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第一次来景德镇的他,在当时的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感受。此后,林玉宇每年都要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对艺术家们来说,尽管他们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符号。

为陶瓷艺术注入活力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来自浙江金华的艺术家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地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江虢慧还强调,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为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增添了人气。

中外陶瓷艺术家瓷博会现场献技


10月15日,在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陶艺家技艺展示会。30多名中外顶级陶瓷艺术家,现场进行了陶艺创作,成为瓷博会最受欢迎的活动。

表演会上,来自江西的工艺美术大师刘平尤为引人注目,他出身陶瓷世家,得到其父“珠山八友”刘雨岑的真传,是著名的“7501”“水点桃花”的设计者。会场上,他全神贯注于笔尖,在2.6米的大型瓷版上点出朵朵鲜艳的梅花,“水点”的技法炉火纯青,使在场观众赞叹不已。在外国艺术家表演区,幽默的美国陶瓷艺术家JimLeedy请在场的观众把手或脸放进他做模的泥里,印出深深的手印或脸形再提起来,只见那手、脸沾满绿色的泥浆十分滑稽,引来众人的阵阵掌声和笑声。JimLeedy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在美国是个陶瓷雕塑家,早就向往中国的陶瓷文化,趁这个机会一定要和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交流陶瓷传统雕塑工艺。”

中外陶瓷艺术家们还共同制做了一面文化墙,见证中国与世界陶瓷艺术共同走向辉煌。

海归艺术家为书画添“新贵”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的景德镇瓷板画,其表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出生于广州的海归艺术家连泽强独创的立体堆雕瓷板画,为书画增添了“新贵”。为此,他荣获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目前中国瓷板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有青花、粉彩、新彩,但瓷板画创作太墨守陈规。如今有一群人聚集到景德镇,使景德镇瓷板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民间的瓷板画正在发生变革,包括一些立体瓷板画的出现。

在连泽强的工作室里,几幅乍看是传统山水画,细看却是棱角峥嵘的“立体”瓷板画,画面中的山水呼之欲出。连泽强说,瓷板画的出现在当代艺术上已有时日,但用这种形式来体现山水画面貌尚属首次,这就是立体堆雕瓷板画。

从小学画并迷上了书法和籇刻的连泽强,受陶瓷盆景的灵感启发,萌生了用陶瓷来立体呈现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思路,并为此专门在十多年前从定居的澳洲回到中国,到瓷都景德镇潜心研究陶瓷艺术。连泽强通过对釉色的调整,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创出了立体堆雕瓷板画,他因此获得了陶瓷的最高奖项“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博览奖”。

连泽强介绍,立体堆雕瓷板画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件完美的作品必须经过多次烧制才能完成,而且成品率只有20%。

立体堆雕瓷板画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业界关注。连泽强日前在广州举办的展览上,吸引了众多的市民。连泽强还计划将这些精品陆续拿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展出。

连泽强说,由于釉面的光泽度,用瓷板画表现油画的效果很难,但是这种表现形式也被艺术家成功破解了。他的一位朋友已经可以把油画完整地烧制在瓷板上,不用手触摸的画,就效果上看,你分不清楚是油布还是瓷板。

连泽强认为,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沉淀,陶瓷堆雕艺术只是目前引起艺术发展震荡的技法表现之一,在未来的10年内,景德镇的陶瓷书画将进入百花争放的时代。

外来艺术家在景德镇的陶瓷创作之路


如今,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的艺术家团体。他们大多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已经有所成就,来到景德镇,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尝试陶瓷艺术的创作。不管怎样,他们的到来,不仅为景德镇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理念,也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了活力。

为什么选择景德镇?

对于大多数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而言,在来景德镇之前,他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去景德镇?”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不尽相同的回答中,你总是能找出两个共同点——“慕名而来”与“大胆尝试”。

“慕名而来”,这其中的名,指的自然是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名气。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千年瓷都代表着制瓷业的发达与辉煌。然而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个称号背后有了更多的艺术注解。尽管这些外地艺术家所从事的并不是陶瓷方面的艺术创作,然而在他们从艺的道路上,景德镇这个名字还是会不断出现。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一种艺术的符号。

福建莆田画家林玉宇很早就知道景德镇这个地方,在他走上国画的创作道路之后,景德镇的意义,也愈发的丰富起来。在他看来,景德镇是瓷器的代名词。他也清楚的知道,这瓷器的含义,不仅仅是平常所见的碗盘这么简单。林玉宇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来景德镇的愿望就越强烈。08年的时候,他在外地参加一个艺术交流会,期间受到了一位来自景德镇艺术家的邀请,那次接受邀请,来到景德镇。在当时的日记中,他这样描绘了自己的感受:“景德镇——世界瓷都名符其实!在这里我不但领略了从泥巴到土坯成型直至烧成一件成功瓷器艺术品的全过程,而且还亲手绘制作品,亲身体验瓷艺术的创作过程,感受瓷文化的无尽乐趣。”景德镇并没有让慕名而来的他失望。此后,林玉宇每年都会抽空来景德镇。如今,他在景德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他而言,这里俨然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与林玉宇相比,吕联连来景德镇的时间更短,现在,除非家里有重要的事,他才会回家乡浙江金华。在常人看来,已年逾70的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然而在吕联连看来,他似乎并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就选择来到景德镇发展,这得益于他有一颗年轻的“心”,以及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尝试的决心。

早在今年3月份,吕联连第一次来景德镇,正是这短短的几天景德镇之旅,让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陶瓷艺术。尽管已经在国画这条道路上打拼了几十年,也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回去后的吕联连,马上开始准备来景德镇开始陶艺创作适宜。此时的他已经决定将自己艺术创作的重心转到陶瓷上面。最终,在景德镇朋友的帮忙下,他很快夙愿已偿。如今,吕联连已经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迈开了自己的步子。而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自己的工作室早日落成,这样他便能更专心于自己的创作。

“隔行如隔山”

在景德镇的大多数外地艺术家中,吕联连和林玉宇很有代表性。他们在自己擅长的艺术领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艺术的相通性,让他们的艺术功底和理念能在陶瓷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然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初来乍到的他们,还是在创作伊始遇到了一些困难。

在谈及这个问题,吕联连爽朗的说道:“就当交了学费了!”尽管在来景德镇之前,他对于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已经做了充分地估计,但是当这些问题扑面而来时,还是让他在刚来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有些吃力。

谈到所面对的问题,吕联连说,在他刚开始涉及陶瓷创作的时候,许多东西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胚胎、釉料,技巧等等。仅釉料这个部分,瓷器的釉料与国画的釉料完全不同,对于擅长国画的吕联连来说,他在来景德镇初期就花了不少心思在研究釉料上。吕联连说他刚开始画的几个瓷瓶,看上去效果很好,烧出来的颜色也十分鲜艳,可是等他拿手一摸,颜色便剥落下来。经同行的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自己用的是生料,才造成了这种结果。另外,一些绘画技巧上的不同,也使得他需要不断的适应、学习。比如在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就是利用纸的渗透,制造出别样的画面效果。这也是吕联连一直擅长的技巧,可是到了陶瓷上,特别是他现在专注的釉上创作部分,完全没有了这种颜料渗透的效果。这些都使他意识到,自己不仅需要在创作上早日找到感觉,将自己所积累的艺术功底展现在陶瓷上;还需要将心态摆在一个学习的位置上。吕联连说,来景德镇之后,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新人,许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吕联连的进步很快,对于现在的陶瓷创作,他坦言自己的信心增加了不少,绘画的时候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相对于吕联连在艺术上所遇到的问题,来自山西的画家禅光更加在意的,则是刚来景德镇时的生活状态。在他看来,艺术上遇到的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学习和摸索去解决,而作为北方人的他,来到景德镇这个江南小镇自然有许多生活上的不习惯。虽然从事艺术的他习惯了四处漂泊,但这样定居在一个城市对于他而言还是第一次,加上这边又没有家人,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就愈发的强烈。

在回忆起自己初到景德镇时的情境,禅光说他除了出去了解陶瓷相关的知识,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画画,或是在旁边的树林里散步,生活过得很简单。但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正好免去了不少世俗的打扰,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尽管如此,日子过的还是有些孤独,回想起当时的情况,禅光坦言并不顺心。

不过他的境地很快有了改观,来景德镇不久以后,禅光便发现了景德镇一个最吸引他的特点——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里,他很快便结交了一些艺术圈的朋友。平日里,大家常常聚在一起交流、探讨。如今,在景德镇3年的他已经有了不少朋友,景德镇已然成为了他的家乡。对于痴迷于艺术的禅光来说,这种环境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这不仅排解了他的寂寞,还给他的艺术造诣带来了很大的提高。

为景德镇的陶瓷注入活力

外来艺术家的加入,给艺术带来了活力,加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

林玉宇现阶段的陶艺作品,画面丰富多样。谈及以后的艺术创作,林玉宇有着自己的野心——“民居”。

在林玉宇的国画作品中,民居是他最大的特色。他在四处采风,写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各地民居的迥异之美。因此这也是他在自己作品中着力表现的。如今来到景德镇,在对陶瓷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他打算着将自己的民居绘画搬上陶瓷。在景德镇的陶瓷作品中,也常出现一些房屋,特别是在一些山水以及人物的作品中。但是,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民居的出现只是起到衬托的作用,并不是画面的主角。在林玉宇看来,他的民居画,民居是其中的主角,是他着重渲染的对象,这与现在的大多数陶瓷作品都不相同,很有他自己的特色。

与林玉宇一样,吕联连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在吕联连看来,景德镇有着其他地方无法媲美的制瓷历史,这里的陶瓷艺术也有着厚重的积淀,在传承这个问题上,景德镇的艺术家们做的十分好。但是在他看来,还应该有更多创新的理念出现,在陶瓷这颗老树上开出新花。说到这里,吕联连举了他的作品《长寿面》为例。在这副古香古色的作品中,一位老者站在一个巨大的寿桃上面,下面的妇人手捧一碗面。老者手执筷子,面条从碗里一直延续到口中。旁边的青松,以及嬉戏的童子,都为这幅作品增色不少。吕联连解释说,寓意长寿的作品很多,但运用了诸如站在寿桃上、细长的面条等夸张手法的并不多。吕联连认为,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在传统中也要不断加入自己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只有这样,陶瓷作品的含义和种类都会越来越丰富。

与外来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带来的“新鲜”理念相比,业内人士江虢慧认为他们给陶瓷市场带来的活力同样不容小觑。江虢慧说,在景德镇的艺术陶瓷收藏圈,许多收藏家对名人、大师们的作品望尘莫及。一些外来艺术家的加入,很好的丰富了陶瓷作品的价格梯度,也给了藏友们更多的选择。除此以外,江虢慧还强调,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市场带来了不少活力。他认为,许多来景德镇的外地艺术家,他们在原先的艺术领域都有了不错的成就,也有着自己的“粉丝团”,他们转行画陶瓷,自然把这些粉丝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陶瓷上。说到这,他举了吕联连为例,尽管他从事陶瓷绘画不久,但是出来的作品就已经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吕联连的国画“粉丝团”。吕联连选择了陶瓷创作,“粉丝团”们不仅会关注吕联连的陶瓷作品,还会对景德镇的陶瓷,以及其他名人作品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外来艺术家给景德镇的陶瓷提高了人气,也注入了活力。

地震无情 爱心无限——景德镇市陶瓷艺术家捐款侧记


5月16日,29名知名陶瓷艺术家齐聚景德镇金昌利,举行赈灾笔会。作品全部义卖所得50万元,将交由景德镇市红十字会捐赠给四川灾区。笔会由景德镇市文联、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景德镇画院共同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中国著名陶艺大师、教授周国桢,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等29名陶瓷艺术家现场在瓷上作画,作品义卖所得50万元全部用于支援四川灾区赈灾。

周国桢教授说:他一直都在关注四川灾区的报道,灾情牵动着大家的心。今天借这个机会,景德镇的陶瓷名家们,用自己的画笔一起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和关注,并通过义卖作品筹集陶瓷艺术家善款,为赈灾贡献出绵薄之力。

近日,景德镇市“九夫子”画苑正在南京魏紫熙艺术馆参加“瓷文化南京年系列活动”的陶瓷艺术展。5月19日下午,当全国人民沉重默哀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后,“九夫子”画苑成员立即每人捐出作品,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在现场义卖,并将所有款就地捐给南京红十字会,献给了汶川大地震灾区。瓷都陶艺家们的义举,立即在南京市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好感。

21日是全国哀悼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的国哀日,这天,烈日当头,天气显得相当炎烈,市人民广场却人头攒动。来自景德镇市的一大批老、中,青年陶艺家们来到这里,冒着烈日,现场作画义卖,为灾区捐款。从早上8时起,整整9个小时过去了,陶艺家们汗流浃背,不肯放下手中的画笔,一幅幅字画被热心的市民购走,一笔笔饱蘸着老、中、青年陶艺家们心血和汗水的捐款,投进了“爱心箱”内……

采访中,记者见到正在作画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汪洋先生,他感慨地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的同胞遭受如此之大的灾难,我们能袖手旁观吗?同时,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又一次深深地感悟到了中国伟大。中国人民伟大!

陶瓷大师不仅是个职称更是一份责任


陶瓷艺术大师的共同特点

陶瓷大师在中国已经评选的两次,虽然并不是官方组织的,但是它的评选级别很设高,含金量也非常高,专业陶瓷行业的人员,都对此项殊荣有着特别的一种崇拜之情,当然已经得到此荣誉的大师们,全国也只一百多人,这是给他们过去在陶瓷行业领域里发展的一个见证,一个肯定,同时也是对未来传承陶瓷文化,激发创作热情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让陶瓷艺术大师有一种责任。

陶瓷大师们的评选有着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在专业水平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而且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技艺,来自全同不同地区的陶瓷大师,在技术精湛的基础上,还必须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自成流派,这个要求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很难达到的,而在陶瓷艺术大师的评选过程中,并没有名额的限制,只要达到技术水准,就可以具备这样的称号,最年轻的陶瓷大师,也都从事陶瓷艺术工作二十年有余。

成绩卓越是陶瓷大师们的共同特点,而评选的最终目的更多还在于增强这些艺术顶级人物对于陶瓷事业的一个信心,并且在传统陶瓷文化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自身独特的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并且还要有所突破有所发扬,这是一种责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责任,站在陶瓷大师的位置上,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肯定,那么责任也就更加重大。

评《艺术家辞典》


由学院邹继艺老师主编的《艺术家辞典》一书,在景德镇举办千年庆典的时候,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60万字,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书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杨自鹏,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分别为此书作序。由此可见,该词典虽然仅为一地之师编纂,却是份量不轻了。

这本书辑录了600多位当今仍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研究及教学的陶瓷艺术家、陶瓷艺术工作者的艺术生涯,介绍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职务、荣誉称号等,类似于小传。书中的文章,要写几篇,几十篇不算太难,但达到如此系统完备,真的就不容易了。秦院长在序言中说:“目的(指该书)在于全面真实地记录瓷都景德镇当代陶瓷艺坛上的主流群体与艺术风格特色”。还说该书“语言朴素、客观、生动、真实,编著内容新颖,形式规范,具有史料性、文学性、收藏性。”

秦院长的眼光是敏锐的。该书除了全面系统以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真实、客观,因而具有“史料性”和“收藏性”。该书主编邹继艺也说:“书中所介绍的600多位陶瓷艺人的成就和荣誉都经过严格审核,是对读者负责任的。一面之词和道听途说决不能算数,词典中介绍的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我也认识和熟悉一些,觉得词典的介绍是比较准确和恰如其分的,我喜欢严谨的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成为我喜欢和信赖这本书的原因。”

该书名为《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景德镇卷》,今后可能还会有“淄博卷”、“石湾卷”、“唐山卷”等陆续出版,可见编纂者想得远,切入点也很好。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工作者的人数最多,在客观上具备了编纂专业词典的基础,这就使得这项艰难的工作便于展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邹继艺、汪冲云等几位老师仅用业余时间就难以完成这本60万字的词典。而有了这本辞典之后,就给了各个陶瓷产区以信心和启发,人们有理由期待各类卷集的陶瓷艺术家辞典问世。

虽然关注该书的读者不会太多,但是广大收藏家、陶瓷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等人群会以一种异常的热情欢迎这类书籍的问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艺术家现场笔会创作 为受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艺术家现场笔会创作 为受灾群众献上一份爱心》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