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新濠瓷砖 > 导航 >

新彩杂谈之瓷上肖像画

新彩杂谈之瓷上肖像画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瓷砖墙面

2020-09-25

新濠瓷砖。

瓷上肖像画

瓷上肖像画,俗称“瓷像”、“瓷板画”,大约在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自日本输入的“洋彩”亦称“新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层次,并可随意调配颜色,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罩色,多次回炉烧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

瓷上肖像画大约创始在上个世纪末,距今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创始人应为邓碧珊(1874—1930年)珠山八友之一,由于有文化,又在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在景德镇颇受绘瓷艺人尊敬。据说在景德镇最早用九宫格画瓷像的即是邓碧珊。20世纪初年,使瓷上肖像画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并产生较大影响的画家当属王琦(1884—1937年)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人,师从邓碧珊学习瓷上肖像画,并以钱惠安的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画深受各界欢迎。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曾题“神乎技矣”之匾额悬挂于王琦画室,使其声名大噪,王琦中年改画写意人物用笔挥洒奔放,很有黄慎风格,他的人物画头部多衬以明暗,显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故景德镇艺人称王琦派的瓷上人物谓之“西画头子”(借用西洋画法绘的头像部分)。自王琦之后直到现代,景德镇画瓷上肖像画的艺人较多,其中卓有成就者当首推吴康,章鉴、章文超等人,南昌肖像画则以杨厚兴、冯杰师徒为代表。

吴康是现代陶瓷肖像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吴康(1914—1991年)名季铭,安徽泾县人。13岁拜邓碧珊为师,学画瓷像,成功地试制出彩色肖像画,并创作和移植了许多经典的肖像画和西洋画,深受收藏界和同行的赞誉,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瓷上肖像画的绘画过程时间较长,且受油料特性的约束,同时依据素材,通常是照片,照片往往是对肖像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唯一可见的根据,是高品位肖像艺术的产生的基础。但一幅好的肖像画作品应该能够更深刻、更典型、更完美地表现所绘人物的精神风貌及内心世界,那就不仅是形似,更要追求神似,所以中国古人称肖像画为“传神”。

一幅绘画作品的优劣当以最终的艺术效果来评定,为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应该广泛利用,不但照相机可以利用,甚至连投影机、复印机、电脑等。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达到目的,就都可以利用。美国当代著名铅笔画家保罗•加利曾说过:“多年来,画家常在工作中使用照相技术其效果有好也有不好,美术界对某些事件也颇有微词,然而我们知道许多画家如托马斯•埃金斯、塞尚、德加、劳特累克、毕加索和麦恩等。在他们的工作中,多多少少都利用到照相术而且前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画派更相当注重描绘照相透明度的投影画法,因而人们开始对利用照相技术的画家们做一重新的评价——明确照片的利用是一项重要的部分。但盲目地模仿照片而未加减任何东西或是不去解释它,对我而言都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绘画过程中是否应该利用照片,而是在照片的基础上是否增减了什么东西,即在照片的基础上作了多少艺术处理。

黄苗子先生也曾说过:“照相馆逐渐代替了千百年传统的画像行业,这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摄影机取代了传神(画像)的实用性方面,却没有,并是不可能取代它的艺术性这一面。”当然这就必须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深的绘画功力,才能画出好的作品,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欣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杂谈 魅惑567瓷


近日在燕来坊举办的《新中国567颜色釉精品鉴赏交易会》活动,再次引起了人们对567瓷的关注与探讨。有人说567瓷是继清三代瓷后最值得收藏的瓷器,有人不以为然,认为炒作的成分大于实物的价值。那么,567瓷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它的市场地位如何?

何为567瓷

567瓷至今尚无科学的定义。一般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那时轻工业部下辖的国营大型瓷厂主要有红星、宇宙、为民、艺术、建国、人民、红旗、光明、东风、景兴、新华、红光、雕塑、曙光,这14家国营瓷厂使用统一的底款。此外,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生产的瓷器,也被划分到“567瓷”里面。

567瓷的艺术特色

567瓷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年代的人干劲足,工作态度严谨,工匠精神处处可见。很多瓷厂都有美研室,美研室的人员由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科研人才组成,而且当年的原材料都货真价实,生产出的瓷器真的是堪比玉器。民间老艺人和后人被评为大师的艺术家们创作的陈设瓷精美绝伦,艺术造诣极高。

鲜明的时代性是“567瓷”的最大特点。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历了好几次大的运动。这些政治因素都在瓷器上有所表现。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景德镇陶研所和国营瓷厂要求“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更新更美的作品”,其中“人民公社好”是经常见到的题材,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题材。

在“567瓷”中还有一些为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时刻献礼的作品,比如“文革瓷”和“出口瓷”。

“文革瓷”特指在“文革”期间烧造的反映现实题材的瓷器,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数量极少,且只烧制了四五年的时间。“出口瓷”是在1972年由周恩来总理布置、轻工业部统筹的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烧制的瓷器,品种多为仿古瓷。

“567瓷”以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特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别的时代和历史旨趣,特殊的生产和创制方式,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突破。散发出独特迷人的艺术魅力和独一无二的审美品质。

567瓷的收藏价值

567瓷属于特殊年代下的产物,兼具囊括了当代最优秀的画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567瓷都具有收藏价值呢?网友圆悟承僖说:“不是所有的567瓷都有收藏价值。比如十大瓷厂生产的日用瓷价值不大,只有像红旗瓷厂、部所这样的单位生产的瓷器才具有价值。红旗瓷厂当年生产的咖啡具、餐具都是供驻外使馆使用,还有被选送到人民大会堂的陈设瓷,都是当时景德镇最顶级的艺术家创作的。他说567瓷很珍贵,属于不可再生之物。而且数量少,再过300年,一定会成为可以比拟清三代的珍品。”

567瓷的市场地位

567瓷虽然兴起有一段时间了,但玩的人基本上还局限在景德镇,并未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也没有吸引到更多的藏家关注。对此,有位网友说:“一方面是认识问题。比如王步的作品,上个世界70年代也就值几块钱,90年代也不过1到2千元。现在呢,300万我估计都会有人抢,所以收藏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景德镇出现了部分作假的,这也让很多人不敢涉足,怕买到赝品。”他预言,再过300年,567瓷在拍卖市场的价值可比肩清三代。

只是,有多少人可以沉下来去等?(文字图片均转自马承妹《读瓷》)

瓷上蓝彩产于何时


瓷器上的蓝彩可分为釉下蓝彩和釉上蓝彩两种,不少著作和文章都认定釉上蓝彩是康熙时期创造发明的,这个论点一直沿袭至今,可以说无人置疑。那么这个论点是否就是正确的呢?如果这个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康熙以前凡是带有蓝彩的瓷器都不是康熙以前的,都应当是康熙或康熙以后的?有的还可以列入仿品、伪品之列。因此,弄清釉上蓝彩创烧于何时,是正确鉴别瓷器、正确断定瓷器年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成化斗彩器重于世,其中斗彩鸡缸杯更是举世闻名,凡玩瓷者不知其者则寥寥无几。我们很少有人亲眼目睹过成化斗彩鸡缸杯,因为他存世量非常少,据说不超过18件,都在玩瓷大家和著名文博机构中深藏。不过,还是可以从对成化斗彩鸡缸杯的解说中得知,其釉下彩是“用釉下钴画蓝线”(见孙瀛洲著《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其山石均用釉上蓝彩平涂。

除了斗彩鸡缸杯之外,成化斗彩高士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罐、成化斗彩海水瑞兽天字罐等瓷器上都有明显的蓝彩在釉上出现,难道它们都不是蓝彩吗?那些作出“釉上蓝彩是康熙时期创造发明论”的人,不知道他们的这个“高论”是在什么时候、在怎么背景条件下、凭什么依据作出来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瓷器上的釉上蓝彩不是创造发明于康熙时期,至少在明代成化时期就产生了。综上所述,我们不但知道了釉上蓝彩在成化时期就有了,而且还知道釉下蓝彩同样在成化时期也有了。总之,不论是釉上蓝彩还是釉下蓝彩,都不是康熙时期的创造发明,都早见于明代成化时期。

我们发现“陶瓷海”中还有不少类似现象,造成认识上的不统一、是非上的混淆不清、理念上的没定准、时空上的模糊性,仿佛进入了无法认定的“永宣”、“乾嘉”及“清末民初”的迷魂阵。例如斗彩到底创于成化还是宣德、素三彩到底创于正德还是成化、帽筒到底创于嘉庆还是乾隆、黑彩到底最先产生于康熙还是康熙以前等一系列问题,都应该弄明白、说清楚,做出正确结论的。

但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要有充分正确的论证,论据方能实现。这就要依赖于陶瓷界研究者的重视和不懈努力,请把注意力也倾向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角落吧!

康熙盛世中的瓷器 釉上彩之粉彩、斗彩、素三彩


粉彩

粉彩瓷器创于康熙晚期,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其烧成的温度比五彩低,色彩柔和,又称为“软彩”。“玻璃白”是一种含砷的白色粉末,掺于彩料中,可将各种彩“粉化”,使彩料调配出或深或浅的颜色。在彩绘部位用“玻璃白”打底,然后施彩渲染作画,可产生浓淡不一,阴阳分明的效果。若彩绘后于作画部位另涂一层“玻璃白”,烘烧时与色料熔化成玻璃状,又与釉面密结,则呈色晶莹。此外,“玻璃白”还可单独作白色颜料使用,描绘雪景等纹饰。

康熙 粉彩钟馗醉像

康熙 粉彩折枝花水丞

康熙 粉彩花蝶纹盘

底部

康熙 粉采花蝶纹盘

斗彩

斗彩的特点是突出青花线描,在青花线内填染各种色彩,既柔和清雅又娇艳秀丽,是明代首创。康熙斗彩瓷器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又由于彩料不够纯净,部分传世品的色彩表面有小黑点,从而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在装饰方法上,康熙斗彩比明代又进一点拓宽,有作为器物的局部纹饰或边饰的;有与青花、五彩组合在一件器物上的;有将斗彩加暗花装饰的,实为别出心裁。

康熙 斗彩八宝绿云龙纹盖罐

底足

康熙 斗彩人物纹碗

碗内部图案

康熙 斗彩人物图案菱花式花盆

局部

康熙 斗彩龙鹤纹盘

底足

鹤纹

康熙 斗彩竹凤纹碗

底部

康熙 斗彩串枝桃纹碗

碗内图案

底部

康熙 斗彩龙凤盖罐

康熙 斗彩龙凤盖罐

底部

康熙 斗彩花蝶纹盖罐

盖顶部图案

底部

素三彩

素三彩指器体纹饰不用红彩,而以黄、绿、紫三色为主,有时加点蓝或白,因而显得明净幽雅。景德镇素三彩瓷器,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康熙时期素三彩常以其中一色为地,其它二色绘纹饰,因此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和“白地三彩”等。黄、白地者明快,绿、紫地者雅静。施彩方法新巧,多数产品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的轮廓线,然后施彩上釉,经低温火烧制而成。纹饰以云龙花鸟为主或锦地“开光”。主要器型多为盘、杯及瓶、罐、盒等。也有根据器型设计的要求,出现素三瓷塑人物及不同形状的香薰等,大大丰富了康熙素三彩瓷器的表现能力。另外,在素胎上施黄、绿、紫三色,使呈虎皮状斑点纹的,俗称“虎皮釉”,是康熙时期所特有的素三彩品种。

康熙 素三彩折枝花卉盘

康熙 三彩镂空锦地梅花纹六方香薰

康熙 黄地三彩紫绿龙纹折沿大盘

康熙 黄地三彩丹凤长圆盒

康熙 三彩虎皮釉碗

康熙三彩瓷除以上外,还有黄地红、黄地绿、黄地紫及蓝地黄、绿地紫等多种绘龙纹饰的宫廷用瓷。

康熙 黄地紫云龙纹饰碗

康熙 绿地紫云纹碗

康熙 黄地红龙纹碗

瓷器工艺杂谈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

五彩: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在炉中以低温二次烧成。

建党九十周年庆典瓷·和谐盛世手绘釉下五彩花瓶

粉彩:瓷器釉彩名。是受康熙五彩的影响发展起来的釉上彩新品种,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色彩较丰富。由于感觉上比较柔软,故又称软彩。

料彩:清代景德镇用珐琅料所绘彩瓷品种。色料一般为红蓝二种,均淡雅柔润。料彩始于雍正朝,盛行乾隆时,嘉庆、道光年间仍有少量生产。

祭红:瓷器釉色名。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以高温烧成的鲜红色泽。因为色泽深沉,被用来作为祭器的釉色,故叫“祭红”。

祭蓝:又称霁蓝,瓷器釉色名。是在石灰釉中掺入适量的钴料而烧成的蓝色釉。

矾红: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红釉和红彩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

反瓷:雕好后不上釉便直接入窑熔烧的一种瓷器。

开光:瓷器上构成圆型、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在其内绘画,谓开光。

笑:象牙上自然的开裂俗称为“笑”。

浅降彩: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描绘文饰,色调清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始流行。

画瓷新风尚 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运江来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作画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画瓷俨然成为了书法艺术界的新风尚。海洋贝瓷作为陶瓷家族新成员,当然也不甘于后,瓷上丹青成为画家新探索。日前,河南省书画院院长李运江专程来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作画。

据了解,这是李运江院长第一次来到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李运江院长是慕名而来的,早就听说过海瓷艺术,来到之后,看到特殊的宣瓷,李运江院长便作起画来,笔墨淋漓尽致,酣畅爽快,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气息活跃在宣瓷上,展现了李运江院长深厚的绘画功底。

个人资料:李运江,1949年生,辽宁大连人。中国美协会员,河南省美协副主席,现任河南省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作品参加过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作品《信得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1998年至2005年作品《鱼乐图》、《听雨图》、《花鸟》、《鹰》、《花鸟五幅》、《荔枝熟了》、《秋实图》、《雅趣图》、《荔园秀色》分别在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参加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届“世界和平大奖”“金桥奖”“杰出作品奖”“金奖”“一等奖”等奖项。

瓷上“虾王”谈画虾与养虾


画虾很难画出名,一画虾,在每个人心里,都会联想到齐白石大师画虾。乐茂顺画了二十多年,开始学画虾时,临摹了大量的齐白石的虾。也搜集观摩了董鸿飚、李春造、胡絜青、娄师白、孙林、齐良迟,齐良芷、萧承震、吕永福,齐秉正,张大壮、林海钟、齐灵根、齐秉慧、齐子如、齐亮夫、茂全、廖劲松、燕宇、王为一、王东常、张锦炎、张世杰、张金玲、王福元、张增荣、立新、臧绪璞、巴山、张乃成、腾飞、刘墨、张辉、等一大批画师的作品。从中吸取了很多宝贵的表现技法,但大部份画师很难跳出齐白石的画法,也不敢善意更改齐白石的画虾的表现画法。

为什么?因为齐白石的虾画到了确实很难更改的表现形式,使虾的表现形式达到了极致。叶浅予说:“齐白石画的虾精确的形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地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极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看齐白石画的虾形象寥寥数笔,虾的神、形、质、意、态、趣样样具妙,达到了不似真虾,胜似真虾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境。这也是齐白石反临摹八大画虾,六十岁后亲自养虾反复观察、体会、夸张、提练使虾的形象更生动更精彩,几十年艰辛苦练会意的过程,形成了齐白石画虾第一人的称号,所以说齐白石画的虾是他本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求变所得出的经验。

《乐在其中》

胡絜青说过:“学习齐老师的虾,不是一天之功,是由生活中观察,反复提炼,才能得到活生生的在水中跳跃透明的群虾。这也是叫后学者要能师化自然而能有所创新,不可墨守成规。这只是在学习中的一段模仿过程。”

齐白石老人当年己告诉后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画虾要学他的精神与要领,而不要在表象形似上模仿。如何求变,这是我想画好虾深一步的想法。

我开始养虾、捉虾、观虾、画虾,逐渐发现,虾看似慢悠悠的游,遇到对手时它勇猛奔上去伸展双臂与它博斗,打断双臂在所不惜。当然也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遇到情况不妙时,它能速迅弯腹往后跳走,消失在对方的范围内。在饥饿时,遇到对方却勇敢冲上前,紧紧夹住对方双臂任它跳跃,直到战胜对手并吃掉对方,保存自己。看,它独立站在石头上的姿态,昂头挺背,外型流畅,全身像披了盔甲但透明有弹性,双臂保持战斗的姿态。看似非常小,却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英姿雄壮。就像站在高山上的骏马,充满阳刚之气。我伸手去捉它时却灵敏地往后跳跃,当我把它抓在手中时,它的自身的弹力,拼挣扎求生的本能,让我感受到虾的张力在伸展在跳跃。不忍心强制剥夺它对生命的渴望,而迅速地把它放进水里,它能快速寻找安全点后,又然速迅自由而快乐的游动寻找.....。我又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画笔,在它面前晃动,好似又要侵犯它似的,而它迅速伸展双臂打开双钳冲了过来与之博斗。

我要让小小的虾反映我内心的世界,然而我性格的快乐豁达使我产生了对虾的表现形式的重新认识。我找到了,我感受到了,让我找到了我画虾的突破点。我要表现虾的勇猛、快乐。

在画虾时更加注重虾的习性表达和动态变化,在画虾的双钳时多是张开的,好似张开的鹰爪,在寻找猎物。这或许不符生活的真实,但这种稍加变形夸张的虾钳,却符艺术夸张的真实,符合了虾为了生存而好斗的个性的真实。

在布局时整个画面充满一种力量和活力并将虾的阴柔的亲和力和虾的阳刚的气势美融合一起,巧妙地运用陶瓷色料工艺材质美,来表现虾的美。侧峰用笔表现虾的背、胸、腹,整个虾身外壳就像透明体,富有弹性而坚韧。圆润而有力度的铁线篆用笔表现了一双好斗的虾臂和双钳,以流畅而富有弹性美的线条表现了虾须,使之刚柔灵动,胸下部的脚有向前伸展的,也有为快速游弋而收起来的,看腹节中的小脚好似在不停地划动和虾须的不断摆动,仿佛在往前游动。

陶瓷造型的特殊性,也决定画虾布局的不同,因为是陶瓷是立体的型体,每个面都要有内容,所以通景式的布局使每个面都有独立的构成形式,虾的不同姿态表达了虾在游玩中不同情节和意境美,看一群虾在圆圆的月光下追逐,后面的虾紧紧跟上,生怕游在前面的虾把月吃悼而打扰了平静湖面,另一组虾在抢夺刚掉下的花辨而急奔,还有一群虾在游弋中寻找,也想凑凑热闹也想寻找。。。。。。,慢慢转着一看,群虾游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画出了虾从容遨游和生动活泼的‘乐在其中’的情味和诗的意境美,好似也表达了虾的快乐和虾的感想:“小河湖泊任我游,却被虾翁画中留。围着白玉团团转,快乐遨游在神州。”独特的审美意识,充分显可了这些小生命的美,小小的虾的个性美也正好表达了我对阳刚之美的追求。

我借娄师白对齐白石画虾的总结同样也代表着我画虾的感想:“我认为,齐老师绘画创作的虾,是他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与他的主观愿望有机结合的成品。齐老师常说:他幼年时为芦虾所欺。又常说:河虾虽味鲜,但不如对虾更丰满;对虾固然肥硕,但无河虾的长钳造型之美。这就说明齐老画虾的艺术创作,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的。这正是齐老胆敢独创的动力。齐老塑造的生动的河虾兼对虾的形象,是取河虾及对虾各自的特征,按照齐老自己想象中的虾,而创造了虾的艺术典型形象。”

张澡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创作名言,也就是说画虾,不能只会形式上画虾,形式上再美,也是对生活中物象的摹仿,对前人作品的摹仿,我认为它是艺术家必备的艺术功底和绘画能力。

感受齐白石画虾的演变过程和爱虾的痴迷,我深深领悟到,只有养虾,感受生活中的虾,才会发现虾的个性的美,当虾的个性的美与你心灵的美相碰撞时,你的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才会升华。艺术作品不是他人的作品风格,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反映,画好虾只有用心灵的想象、感受于自然,用心灵和自然造化作品,才能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董鸿飚、李春造编、画虾技法

瓷器上的文人画


“浅绛”本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彩渲染而成的山水画。国画中的“绛”即赭红色,又染以浅色,故名“浅绛”。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或“浅绛彩”,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画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花鸟、禽兽等等。

这种瓷器上的浅绛彩瓷画,属于瓷器上的文人画,尤其是那些浅绛写意山水画,别有一种意境,气韵不凡,开辟了一条瓷器上绘画的新路子。由于浅绛彩瓷画的诞生,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在瓷器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拓展了空间,它在中国的瓷画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时间大约为70年左右。

浅绛彩瓷画与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与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相融,作者一般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题材有山水、花鸟、古木、竹石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浅淡色彩写意为多。代表画家有唐代王维、元代倪云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吴昌硕等,他们的画作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清、民国初年,景德镇的浅绛彩瓷画家为显示自己非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趣味,将诗、书、画相结合的文人画这一形式移植到瓷器上,直接以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写富有诗意的画图。瓷画气韵生动,刻画传神,用笔用墨设色精妙,富有层次感。他们的画作或以宋元以来的纸绢绘画为粉本,或拟“四王”、“扬州八怪”等的笔意,或拟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等海上画派的风格,并开创了瓷画上题写诗词、干支年月与作者署名的先河,有的还在落款处绘有印章。瓷画的大师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人,既是浅绛彩瓷画的先躯者,又是当时的代表性画家。名家尚有:王凤池、汪藩、周子善、俞子明、任焕章、余焕文、蒋玉卿、汪章、马庆云、敖少泉、李瑞山、方家珍、颜筱云、潘植南、周筱松、汪照藜、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许达生、黄铭光、高恒生、仙槎等。

这类浅绛彩瓷画创一代新风,摆脱了传统粉彩的“匠气”,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浅绛彩瓷画的题材

浅绛彩瓷画的题材摆脱了以往瓷画匠人以版画、年画为范本的单一画法,采用宋元明清及同时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为摹本进行彩绘,打破了官窑的清规戒律,开拓创新,已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翎毛、鱼虫及清供博古等各类画科。

山水类远追元代黄公望、倪云林,近摹清代“四王”。一般选取山林的幽静小景,如云山飞瀑、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渔舟风帆、茂林修竹,寺院亭阁、山间农舍等。点景人物多用红色或青色,十分醒目,如曳杖老者、携琴高士、骑驴老丈之类。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出一种逸趣,令人清心静思,神往不已。

人物类多写意作品,仿黄慎、任伯年等的画风。仕女图有少女沉思、吹箫、春困、弹琴等,且仿效道光年间著名人物画家改琦、费丹旭的风格;高士图有“米芾拜石”、“渊明爱菊”、“竹林七贤”、“踏雪访梅”、“携琴访友”等;仙怪图有“加官进爵”、“福禄寿”等;反映百姓生活的有“渔家乐”、“耕织图”、“垂钓图”等。

花卉翎毛鱼虫类,大多取材于传统的寓有吉祥之意的图案,效法恽南田、华秋岳、张熊等的构图与笔法,如“富贵白头”,“喜上眉梢”,“八百千秋”,“安居乐业”,以及“柳间春蒸”、“绶带海棠”、“果蔬图”等等。

另有明清两代流行的清供博古图案,也出现在瓷面上,这些图案与当时“海上画派”的风格相类似。

浅绛彩瓷的器型、胎釉及款识

浅绛彩瓷的器型甚多,大小不一,有高达75厘米左右的方瓶等,也有仅仅几厘米高的水盂、小酒杯等,汪友棠的小瓷板画《秋江帆影图》只有7厘米见方。

浅绛彩瓷的器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陈设观赏瓷,如瓷板,琵琶尊、象耳尊、鹿头尊,兽头环耳瓶、方瓶、六方瓶,文房四宝(水盂、笔筒)等;一是生活日用瓷,如帽筒、盆、盘、碗、壶、杯、盖碗、盖盅、酒墩、香炉、烛台等。

早期的浅绛彩瓷,大多瓷胎较厚,瓷质较疏松,釉面为橘皮釉(釉面呈微微起伏的波浪纹)。绝大部分瓷器的口沿以一圈金边为装饰,但金边大多已脱落。名家所绘浅绛彩瓷,与一般的瓷器有所不同,瓷质釉色滋润细洁。民国初年的浅绛彩瓷与早期已有不同,瓷胎较薄,瓷质较细,釉面光滑。

浅绛彩瓷的款识有底款与画面题款两种,底款指年号款、堂名斋号款,画面题款指瓷画上作者的题款。

年号款,即模仿历代官窑纪年款的方式,书写于器物底部。一般用楷书或篆书书写,如“大清同治年制”、“同治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等。这些底款有的是伪托款,与实际年代不符,应该以画面题款中的干支纪年为准。底款有带边框,有不带边框。

堂名斋号款,即书写于器物底部的堂名、室名、斋名、轩名等,或制作者的室名,或收藏者之印。制作者的室名如“友竹轩作”、“心萱堂印”、“光绪庆云书画”、“庆云书画”等,收藏者之印如“筱园珍藏”、“靠苍阁藏”等。

这里再提一下浅绛彩瓷画上作者题款的书法。瓷器上的书法,一直以来只是瓷器上的局部装饰而已。可是,浅绛彩瓷画题款的书法已不同旧时格局,充满艺术趣味,不仅有楷书、行书、隶书,还因受到当时书法家与金石学家的影响,出现了篆文、金文及其释文。

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

浅绛彩瓷曾盛行一时,在中国瓷器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功不可没,尤其是在传统粉彩与民国新粉彩之间的承上启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历来陶瓷研究专家对浅绛彩瓷都很重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民国年间,黄矞《瓷史》中指出:“其特品为白地五彩(浅绛彩的别称),而摹古名画,绘以丹青山水、人物、花鸟者,诚清玩之雅具。”“同光之际,以程雪笠绘者为最胜,次则有小轩作款者,不知姓氏,亦卓尔不凡,二子之写生写意不独设色精美,其运笔描神,玲珑苍雅……”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中曾说:“(光绪年间)还出现一类创新品种:水墨五彩(浅绛彩的别称)……色调淡雅,清新明丽;拟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和浅绛山水等画面,往往写有题句,并署有干支纪年款和作画人姓名;其余瓷器的绘画风格,深受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任伯年等名家的影响。”

浅绛彩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被新粉彩所替代,但浅绛彩瓷画冲破了传统粉彩的束缚,拓宽了瓷画家的创作思路,开创了一代瓷艺新风。从有关资料看,民国著名瓷画家潘匈字、汪晓棠、汪野亭、王大凡等,都曾师承浅绛彩名师,绘写过浅绛彩瓷画。浅绛彩瓷尽管消亡了,但它的釉上彩技法被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家所传承、发扬、创新,从而诞生了新粉彩这一瓷绘品种。

曾经有人指出,在浅绛彩基础上形成的新粉彩,从艺术上讲未免有“从俗”的倾向。“珠山八友”与浅绛彩瓷画家的不同之处:“浅绛是文人画家所绘的瓷器,而‘珠山八友’则是艺人模仿文人画家在瓷器上作中国画。”(刘新园《瓷板与瓷板画》)

浅绛彩瓷画是文人画家在瓷器上的绘画,属于文人画的范畴,这种瓷画既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境界,又显示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因此,它从一诞生就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而今更为收藏家、书画家和文化人的关注。在瓷器收藏中,人们一般都侧重于瓷器品相的完整与否。笔者以为,浅绛彩瓷画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与其收藏艺术水准平平的全品相浅绛彩瓷,还不如收藏富有艺术魅力的有次残的浅绛彩瓷。

今天,我们重新面对浅绛彩瓷这朵瓷苑奇葩,更觉得应该充分肯定它的历史地位,还其历史本来面目。那些浅淡柔和、精美素雅的浅绛彩瓷画,尤其是瓷画名家、文人书画家的作品,它们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精华与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

古瓷七彩之美韵


赤、橙、黄、绿、青、蓝、紫,古瓷彩练当空舞。古人崇尚自然、文人归隐自然、画家师法自然、陶工模仿自然,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火与泥炼狱成的古陶瓷,得以使古人的智慧充分展示,让自然界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陶瓷的釉色上凝聚永恒。

黄之韵:寿州瓷黄

陆羽《茶经》中有“寿州瓷黄”的记载,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中第268页有唐代寿州窑黄釉枕的图片。黄釉枕整器无法上手,但我收藏其标本却可随时把玩。唐代寿州窑黄釉枕为小长方形,胎体厚重,制作规整,色若金锭。细心体会图典与实物,印象深刻。那金黄釉色让人充满遐想,富贵如金锭,自然如金秋。

青之韵:龙泉青色

青釉的历史最悠久,自东汉创烧以来1800多年盛烧不衰,宋青瓷的成就已经举世闻名。古陶瓷界有“北白南青”一说,北方窑口以唐代邢窑和宋代定窑的白瓷为代表,南方以唐代越窑和宋代龙泉窑的青瓷为代表。南宋龙泉窑可以说创造了中国古陶瓷史上的辉煌,其梅子青釉和粉青釉色瓷器,宛如翡翠和青玉。如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弦纹瓶标本,是几年前出自工地的宋代灰坑,制作精细,色如翡翠,原物器型高大。又如南宋龙泉窑梅子青琮式瓶标本,器型硕大,色如青玉。有人说,这青色来自窑场周边的青山绿水,来自古人对大自然的崇尚,来自匠人对自然色的还原。将自然青山绿水依附于陶瓷的釉面,移至案头、手中把玩,不亦乐乎?

紫之韵:宋定葡萄紫

古人对宋代定窑中的紫定器有许多文学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最典型的是葡萄紫色的比喻。宋代紫定器标本中有盘、碗、盏、梅瓶、罐盖,有的釉面亚光,有的油亮。共同特征是制作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其中宋代紫定梅瓶制作规整,与镇江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紫定梅瓶和紫定渣斗一样,釉面呈亚光的,不是釉面油亮的那种。胎质洁白,可作为鉴识宋紫定器的标准器。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后人感受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绿之韵:吉州绿釉

自然界植物之绿色是轮回的、有季节性的、短暂的。如何永恒,古人便将生命之绿很巧妙地移植在陶瓷器上。宋代吉州窑绿釉瓷枕之绿色,可以说是包含了众多宋代绿釉器的信息:蛤蜊光、绿釉开细片纹、划花的率真、绿釉的老气、土沁、胎质、做工等等;难得出自水坑,十分漂亮,无剥釉现象;比一个巴掌大,切割一下,作镇纸用也很好。宋绿釉瓷枕,当寝具用,头枕绿色,心旷神怡;当陪葬用,枕上绿色,生命永恒。

红之韵:宣德宝石红

明代宣德时期的铜红釉殷红灼烁,宝光耀目,似红色宝石,“宝石红”是宣德红釉的代表作。因其为祭坛用器所创之色,又名宣德祭红(霁红)。宣德宝石红实乃瓷器史上的奇品,可以说无一朽器,无一不精。宣德景德镇官窑宝石红碗标本,殷红艳丽,呈色稳定均匀,宛如红色宝石,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明代宣德宝石红釉官窑器大多在国家博物馆,只能隔橱窗玻璃看,而此标本带底足、带款识,可时常玩于掌股,从中感晤收藏之乐。

白之韵:德化象牙白

德化陶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制作陶瓷,至唐代陶瓷开始出口,到了宋代,德化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品。德化白釉器在国际上评价很高,被人称赞是“中国瓷器之上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在国际上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明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被赞为“东方艺术”。德化瓷器特点是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投入沸水中不破裂,置于冰点以下也不会变色、变形和损坏种面。明代德化窑文昌帝君瓷塑标本,左边坐者为文昌帝君,站者为孔子。整器南京博物院有一座,无款。有此标本在手,体验德化象牙白之韵味,再去看明代的德化窑瓷塑,有信心也。

蓝之韵:元明祭蓝

蓝釉又称霁青、霁蓝、祭蓝、宝石蓝等,据《景德镇陶录》云:霁青釉系用青料(钴料)配釉合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呈色稳定。元代祭蓝釉最典型的是祭蓝白龙梅瓶,明宣德宝石蓝釉可与宣德宝石红媲美。明嘉靖祭蓝火石红鱼藻纹盖罐,仿宣德宝石蓝釉兼有火石红露胎创新烧制而成,失透、匀净的深蓝釉,肃穆宁静,为天人相接的祭祀用品。

黑之韵:黑釉茶盏

宋代朝野上下斗茶之风盛行,先把半发酵的茶膏用净纸密裹捶碎,而后将碾成白色的细茶末放入烤热的茶盏内,再注初沸的汤水,至水面浮起一层白色茶沫,即可斗试。由于宋代茶色是白的,斗试者以黑盏为贵。宋朝皇帝宋徽宗在其亲撰的《大观茶论》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今按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因此斗茶竟尚建阳盏”。建阳生产的黑釉建盏由于釉色、胎骨等优点,被斗试家推崇为权品,后来建窑还奉旨烧制贡品茶盏。宋代建窑黑釉盏标本,有色黑如漆、器重如铁、声音如磬等特点,我们从中可追寻宋代斗茶之风。

古人自主创新、仿古创新,创造出数百种高雅脱俗的颜色釉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以自然界动植物命名的,如象牙白、米色釉、鳝鱼黄、秋葵绿、西湖水、鹦哥绿、孔雀蓝、茶叶末、梅子青等颜色釉,代表中国古陶瓷的最高水平,成为后人追寻的光辉典范和楷模。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新彩杂谈之瓷上肖像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新彩杂谈之瓷上肖像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新濠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