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分清几种建筑陶瓷的“孪生兄弟”

分清几种建筑陶瓷的“孪生兄弟”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5-21

陶瓷艺术。

佛山建陶产业生产了很多产品,这些产品在带给市场和消费者惊喜的同时,也给消费者鉴别和购买带来一定难度。很多人分不清抛光砖和抛釉砖、石材和仿石材这几种家装常用、外表相差无几的瓷砖有什么区别。记者请教专业人士为大家解答。

抛光砖和抛釉砖

专业人士介绍,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比如用于阳台、外墙装饰等。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抛釉是一种可以在釉面进行抛光工序的特殊配方釉,它是施于仿古砖的最后一道釉料,目前一般为透明面釉或透明凸状花釉,施于全抛釉的全抛釉砖集抛光砖与仿古砖优点于一体,釉面如抛光砖般光滑亮洁,同时其釉面花色如仿古砖般图案丰富,色彩厚重或绚丽。抛釉砖可用在酒店大堂等高档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全抛釉和抛光砖表面都是光亮大气,对于不是经常接触瓷砖的人,很难仅从表面把两者区分开来。但仔细辨别,仍然能发现二者的不同。

首先,它们在颜色上有区别,抛光砖砖面的各种颜色之间相差不会太强烈,但全抛釉完全不受限制,红黑黄蓝青紫完全没问题。抛光砖颜色比较单一,没有太大的变化,釉面砖因为是印上花纹后淋的釉,色彩要鲜艳。其次,在纹路上,抛光砖的纹理做不到非常小,全抛釉可以做到像针线一样的细纹。

石材和仿石材

天然石材是包括大理石在内的多种石材,具有品质优良、色彩生动、花纹自然的特点,但是天然石材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并不是特别健康,于是人们开始生产最佳的替代者,几可乱真的仿石材产品应运而生。

仿石材的特点是像石材,因此在外形上看它是否有真实感,可以从它的纹理厚度上观察。石纹厚度决定了石纹的真实感、立体感和通透程度,也决定了仿真程度,这是最关键的。

专业人士提醒,大多数仿石材产品的成型工艺和工艺技术采用了树脂类黏合剂和粉料成型,这样的仿石材在耐高温、耐磨度和硬度方面相对较差,建议选择经过专用原料、大吨位压机压制坯体、全自动窑炉1250摄氏度以上高温烧成、专用的抛光设备打磨的仿石材,这样的产品在真实度、致密度、吸水率、通透感、光泽度方面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几种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其中多种已应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坯料中,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有的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验,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工业价值,是将来很有开发利用前途的低温快烧陶瓷原料种类。

1、硅灰石原料

硅灰石属于硅酸钙矿物。自然界中的硅灰石主要存在于不纯的石灰岩与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变质带内。在火成岩的富钙片岩中亦可见到。与硅灰石原料伴生的矿物还有透辉石、石榴子石、方解石及石英等。均属陶瓷工业可以采用的原料种类。

硅灰石理论化学成分为sio250.70%,cao48.3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湖北省大冶及阳新地区最先发现硅灰石矿,其实际化学成分为:sio250.23%,cao44.9%fe2o3为0.29-1.23%。化学成分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成分基本相同。硅灰石具有良好的热膨胀特性,它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增加,呈现直线性上升,因此,非常有利于快速烧成的工艺要求。(硅灰石平均热胀系数为6.30/1000000每摄氏度在室温-200℃之间)。此外,硅灰石熔点温度比较低,为1540℃,尤其在硅灰石与瓷坯中的碱-碱土成分结合时能进行较低温烧成。这一特点也是后来引起陶瓷界,尤其建陶工业非常重视的主要缘故。一般在坯料中掺入10-20%的硅灰石取代长石、石英时,可将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下降80℃-120℃。

硅灰石还具有独特的工艺性能,如使用硅灰石原料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坯体收缩率。而且能够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防止陶瓷坯体的后期干裂等。含硅灰石的坯体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低的介电损失。引入硅灰石的坯体,在烧结过程中成熟速度加快,可以在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使坯体成熟,大大降低了单位制品的热损耗,其烧成周期也从过去的90小时,下降为仅仅50分钟。硅灰石最先引入到釉面砖坯料配方中,使面砖的烧成热能损耗由3600大卡/公斤,下降为1850大卡/公斤制品。除釉面砖外,硅灰石原料近年来已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已为陶瓷业界人士有目共睹。

2、透辉石原料

透辉石属于硅酸镁-硅酸钙铁类质同象系列中的矿物。它常与磁铁矿及其它含铁矿物共生,矿物特性为浅绿色短柱状晶体。透辉石的化学组成为钙、镁、硅的氧化物组成,其化学分子式为cao’mgo’2sio2。透辉石的理论化学组成为:氧化钙25.8%,氧化镁18.5%,二氧化硅55.7%。其实例有我国吉林省透辉石矿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51.6%-45.71%,氧化铝3.52%-7.29%,氧化铁2.69%-0.27%,二氧化钛0.13%-0.1%,氧化钙23.78%-19.98%,氧化钾和氧化钠0.96%-0.63%。

透辉石的热膨胀系数与硅灰石大体相同,从下表列出的热膨胀系数来看,也是非常适合低温快烧工艺的优质陶瓷原料。透辉石具有的熔剂性质也很独特,如其开始变化温度为1170℃,软化温度为1280℃,熔融温度为1290℃,软化温度范围为110℃,熔融温度范围则为10℃。鉴于此透辉石与硅灰石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陶瓷制品坯体的收缩率。引入有透辉石原料的面砖产品,其坯体的总收缩(包括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仅为0.2%=0.4%。配入透辉石的瓷砖坯体同样可以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杜绝釉面砖使用的后期龟裂缺陷,保证使用质量。

作为优秀的低温快烧原料,引入透辉石的建筑陶瓷制品,其烧成温度极低,仅为980℃-1020℃左右,较之硅灰石坯体的烧成温度还要降低100℃左右。因此,将来扩大透辉石原料的使用范围,将具有更大的节能降耗效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珍珠岩原料

珍珠岩属于一种酸性火山岩浆喷发的玻璃质熔岩。在珍珠岩内常含有一些透长石、石英的斑晶微晶及各种形态的雏晶及稳晶矿物等,如角闪石刚、叶蜡石、黑云母等等。珍珠岩的化学组成范围一般为二氧化硅68-75%,氧化铝9-14%,氧化铁0.5-4%,二氧化钛0.13-0.2%,氧化镁0.4-1%,氧化钙1-2%,氧化钠2.5-5%,氧化钾1.5-4.5%,水3-6%。珍珠岩的氧化与熔融温度为:开始收缩温度为1025℃,软化温度为1175℃,熔融温度大于1500℃,软化温度范围为150℃,熔化温度范围为325℃。

从上述数据来看,珍珠岩开始收缩的温度比长石低120℃,软化温度低75℃,软化范围加宽95℃。由于这些特性,珍珠岩在陶瓷制品烧成中可以大大降低烧成温度,改进烧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珍珠岩还有一种特性,即含有珍珠岩的陶瓷坯体中,莫来石晶体形成较早,从而有利于烧结过程的展开。这样一来,含珍珠岩坯体除具有与长石-石英-黏土(高岭矿物)三元系坯体配方相同的工艺特性之外,还能降低烧成温度(从原来的1280℃降低为1180℃-1160℃),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律海明

陶瓷器的仿古之风,自宋代始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传承发展前辈陶瓷技艺;有些是出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个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则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仿而牟利。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那就是: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以下就这三种鉴定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传统经验鉴定的分析

所谓传统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因此,传统经验鉴定俗称“眼学”,又称“目鉴”。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依据“标型学”,采用排比类推、考证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和款识等方面,与所谓“标准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断出被鉴器物的真赝,是一种定性判断的鉴定方法。

传统经验鉴定,在鉴定古陶瓷的文化背景方面,其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方便、快捷;第二,能够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器形、釉色、纹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但是,人的肉体器官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带有许多自然的、也就是天生的局限性。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是不可能深入触及到古陶瓷内部的微观层面,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就如同人的眼睛看不见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情况,分辨不出血液里的红血球、白血球;用人的鼻子闻不到潜在水中的鱼儿的腥味;用耳朵听不到无线电波传达的信息;用手触摸大地,判断不出地下有什么矿藏。也就是说由于人类天生的局限性,便决定了人们在鉴定古陶瓷时,必然存在局限性。自古以来,古陶瓷的仿制者、作伪者,也正是从古陶瓷这些表面特征入手,烧制出外观与真品相似、甚至毫无二致的仿品,以此欺骗收藏者,造成收藏者、甚至专家的误判。

再者,自古以来,鉴定前辈们对古陶瓷的认知,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鉴定实践中,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真品与赝品,各自凭借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去鉴别,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最后以记忆或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特征和规律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种形式的经验是直接经验,也正是由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存在着天生的局限性,这些直接经验本身也就难免存在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情况,加之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传统经验,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师徒相授而成为了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又因转述、传抄的失误,常常是变了味、走了调,甚至是面目全非。而这类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又大量掺杂到传统经验之中,更增加了传统经验的局限性。

同时,我国古陶瓷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生产陶瓷的窑口众多。在现实生活中,某类古陶瓷既有典籍记载、又确有实物在社会中留存,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其窑址,如五代后周的柴窑、北宋的官窑等。如果袭用传统经验对它们进行鉴定,则无从断定其真伪。即使通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窑址的器物,因其生产时间、地域、原材料的来源不同,加之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发展,如果按照有限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以某个窑口、某个时间段的数件产品作为“标准器”加以比鉴,其结果必然要把那些传统经验之外的器物予以否定,判断成仿品或赝品。这种现象在当今古陶瓷鉴定中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

另外,在已经确认的中国历代古窑中,有的少则烧造几十年,有的烧造时间跨越几个朝代,延续数百年之久。特别是一些质量好、销路畅的窑口,不仅规模大、产量巨,而且因为竞相仿烧,形成了横贯东西、遍布南北的庞大窑系。由于窑口分布的地域广阔,器物胎、釉的材料来源不同、化学组成成分有别,加之各地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陶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在当时就有一定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更、人员的变化、工艺技术的改进,器物特征的变化也就会更大。所以,必须承认,任何人都不可能见到同一窑口所有器物,更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把它们的各种特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包括专家在内的所有古陶瓷鉴定者,对某一古窑口产品所积累的经验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相当有限的。

还有,古代工匠在生产陶瓷器的整个过程中,从原料的采集、粉碎,到淘洗、练泥、拉坯成型、干燥以及施釉、装饰、彩绘、装烧等,都是凭经验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较多。即使在同一窑中烧出的产品,因器物在窑炉内所放位置不同,受热温度的高低有异,烧成气氛把控的熟练程度有别,闭窑时降温速度的快慢等,都会造成产品特征上的差异。所以,传统经验对同一窑口、同一时期产品的认识,也是存在着某些局限性的。

正因为传统经验存在着诸多的主观性、片面性,所以在古陶瓷的鉴定实践中,所犯错误一方面表现在将“伪”判“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把“真”断“假”,甚至发展到“宁可错判一万,也不放过一件”的将“真”断“假”的极端程度。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史无前例、空前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加之盗掘古墓、盗挖古窑址、古遗址、古窖藏的非法活动甚嚣尘上,大量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来。其中不少器物在历史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单纯依赖传统经验对众多的出土古陶瓷进行鉴定,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公立博物馆中,有些根本没有类似的器物存在,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的专家们,连见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就更谈不上对它们的研究,以至于感性知识的积累和鉴定经验的总结了。

虽然,传统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科学的经验鉴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

二、科技鉴定方法的分析

科学技术鉴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分析、鉴定的方法,又称“科鉴”。目前,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又可归纳为三类:第一,依据化学理论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据光学理论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分析法”、“可移动式实体显微镜和不可移动式电子显微镜”;第三,依据物理化学理论的有:“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子探针(EMPA)”、“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

科技鉴定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对被鉴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判断;第二,应用范围比较全面而广泛;第三,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但是,长期的鉴定实践业已证明,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第一,鉴定设备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第二,又对需要建立准确、可靠、完整、系统的庞大数据库作支撑;第三,无法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判断;第四,某些有损的测试模式,会破坏古陶瓷的完整性;第五,鉴定费用高,绝大多数收藏家难以承受;第六,不能广泛运用于社会市场,普及性差。我们在这里简要分析主要应用于市场的“元素分析法”和“热释光分析法”

1.元素成分分析法

元素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断代的科技鉴定方法。

根据陶瓷器物的胎、釉成分进行比较断代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微量取样,然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另一种是无损辐射法,它是利用各种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去激发受测器物的胎、釉,使其发出X射线能谱,再从谱线分析出各种主量、次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后把它们与取自同样窑口遗址的标准样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就可确认被测器物的窑口与年代就是标准样本的窑口和年代;否则,受测器物的窑口和年代就不能确定。所以“成分分析法”同“目鉴”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断代、断源(窑口)的鉴定方法。

不难理解,用成分分析法鉴定古陶瓷,除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外,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所采集的窑址的标准件,以及用大量的标准件建立起来的庞大数据库。但是,除了少数官窑和一些著名的民窑外,标准件的采集与选定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在中国近万年的古陶瓷历史中,同一窑系跨越的地域是十分广阔的(例如磁州窑,就是以河北磁州观台为中心,包括河南的鹤壁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山东的淄博窑,江西吉安的吉州窑,以及福建泉州窑、四川广元窑等在内的庞大窑系),同一窑系不同产地的胎土和瓷釉的化学成分也有很大区别。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标本数据库,就应该采集到所有窑口或窑系历朝历代、不同地方所烧制的所有产品的样本,要做的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窑口早已湮没,或者被迭压,再也没有采到样本的可能。而在某一窑口或窑系完整、准确的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前,元素成分分析法鉴定的可靠性、准确性就很难令人信服。

2.热释光分析法(也称“热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现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现,1960年国外首次报道

了古陶瓷的热释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释光断代已经在考古学和陶瓷的年代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

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又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这些晶体当它们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时,都会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所给予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当其在陶瓷烧制的窑炉内,经过900—1300°C的高温后,会全部释放掉,各种结晶体中的能量便归于零,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归为零;但是,从陶瓷器物烧成之日起,该陶瓷器又将重新开始吸收并积累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开始运转。能量积累的多少是与其烧成后存放的时间成正比的。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陶瓷器物中所积累的辐射能量,然后计算出该器物烧成后距离现在的时间。

热释光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断代的科学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鉴器物上钻孔取样才能进行检测,这对许多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再者,检测费用太高,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承受。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人们对热释光测年法的准确性也提出了广泛的质疑。仅选择几点加以说明:

(1)热释光测年法,对低温陶瓷的检测比较可靠,而对高温瓷器则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因为热释光测年法主要通过检测取样中石英、长石晶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情况而达到目的。低温陶瓷烧制温度低,所含石英、长石晶体保存较好,热释光取样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长石晶体,因而可检性高;而经过1300°C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则不同,石英晶体已经被高温熔化而受到破坏,所取样品会发生石英晶体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就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出古陶瓷生产的年代。

(2)热释光无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质元素严重不同的事实,所以对不明出土地点的陶瓷器(民间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点的器物),在国际上都采用所谓“平均值”的方式,强行计量。这种不掌握实际情况的强行计量方法与直接掌握出土环境条件的测量计算大相径庭,经常发生严重误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热释光测试的射线的计量,是以地面上的传世品为标准计量,其中穿透力最强的射线对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这对地面上的传世品是适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极少数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数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数百厘米以下,穿透力最强的射线也难以达到其深度,能量的储存和测量时的释放必然极少,热释光测量时,常常把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为50年以内的新产品,也就带有必然性。

(4)热释光检测人员无法考虑到瓷器烧成以后有第二次受热的可能性,加之目前还不掌握在受到100°C以上的高温后,在多长时间内会释放多少能量,测试结果会减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经高温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热的瓷器,热释光测试均不准确,有的减少年份,甚至在测试古老的器物时却得出50年以内新物的错误结论。而瓷器出土后经高温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种射线照射的情况,在民间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热释光分析法”给古陶瓷断代,其准确度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三、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微痕鉴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通过对事件发生后的内在或外在的痕迹表现,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或过程。痕迹学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它同“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痕鉴定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译这些信息。微痕鉴定发展到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鉴定等多个领域。

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气相等组成的复合体,它们的显微结构特征都要受到陶瓷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工艺过程等因素的影响。显微结构中包括主晶的含量、形态、大小,主晶相间的排列关系,主晶相与非主晶相的相互关系,晶相与其他矿物间的关系等。有鉴于此,现代科技便采用显微结构技术对古陶瓷进行研究和鉴定。显微结构分析技术就是利用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的设备,观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技术。

在古陶瓷的显微结构研究中,对其胎、釉尤其是中间层的晶相结构分析已成为常用的研究手段。针对古陶瓷这种复合多相材料而言,光学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结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古陶瓷的胎、釉显微结构观察中,一般可观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为石英、长石、云母、莫来石、铁钛矿物和少量的其他矿物,还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还有少量的残留石英、气泡,而在某些种类的古陶瓷釉中还存在一些析晶(如铁的氧化物析晶、钙长石析晶等)。根据这些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进而可对古陶瓷的胎釉配方、原料种类、原料处理,尤其是烧结状态等进行印证分析。例如,胎中莫来石晶体的大量出现就意味着烧成温度较高,而胎中玻璃相的出现也是胎体烧结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物质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是传统经验鉴定的延伸和发展,是在借助传统鉴定在判断古陶瓷的器形、纹饰、款识、价值等社会属性方面有显著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古陶瓷的内部,研究其内部的变化规律,和传统经验优势互补,使传统经验鉴定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更好地为研究、鉴定、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陶瓷服务。

律海明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孪生青花与釉里红


青花是指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其制作方法是在成型的瓷呸上用青花料描绘各种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由于它具有蓝白对比,色彩鲜明而典雅大方的特点,因此从元代晚期迄今的六百多年中,一直是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从其釉下彩绘的工艺和所有青花钴料来看,已有悠久的历史。

釉里红瓷,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呸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呸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的瓷器。

釉里红瓷和青花瓷一样,是景德镇元代陶工的杰出创造。它俩不但降生的时代相同,而且在工艺制作、装饰题材与画风等方面都极为相似,可谓一对惹人喜爱的孪生姐妹。然而,由于釉里红有严格的煅烧条件,烧成范围狭窄,比起青花来要娇嫡的多,所以其品种、产量及所产生的影响就不如青花瓷了。但它具有青花不备的那种红宝石般的富丽感,加上难于烧成而导致的“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历来十分名贵。

几种陶瓷无损评价的检测方法


众所周知,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密度小等优良性能,在燃气轮机、汽车、内燃机、热交换器等各种工作机械或精密工具中制成各种零部件以取代传统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陶瓷是典型的脆性材料,由于陶瓷材料制造工艺复杂工序多,即使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各零件的强度差异也很大,成批生产时质量不易准确控制。如果能够用无损评价(NDE)和断裂力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观组织和理想的力学性能的关系,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用无损检测技术(NDT),将在陶瓷制造初期时就剔除废品,可避免无价值的加工所造成的损失;和制造工艺结合,优化工艺,这样,不但可以挽回经济损失,避免构件失效,提高产品寿命,而且还缩短了材料开发制造周期,在陶瓷材料制造领域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用于陶瓷无损检测的方法除表面浸透检测外,主要有:X射线层析成像、红外热成像、超声A扫描及C扫描、声发射、微焦点X射线、超声显微镜等。近年来,这些方法已在自动化技术、探测器技术、信息处理和资料存储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特别是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构件的制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X射线层析成像法(X—CT)

(X—CT)的特点是:(1)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通常<0.5%);(2)高检测范围(1~106);(3)成像的尺寸精度高,可实现直观的三维图像;(4)在有足够的穿透能量下,可不受试件几何结构的限制等。局限性表现为:检测效率低、检测成本高、双侧透射成像,不适于平板薄件的检测以及大型构件的现场检测。基于它的特点,其用途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微观缺陷的检测;(2)密度分布的测量;(3)内部结构尺寸的精确测量;(4)装配结构和多余物检测;(5)三维成像与CAD/CAM等制造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所谓反馈工程。

2、 红外热成像法

在红外无损检测中,当物体受到热激发时,热量将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当物体内部存在缺陷时,就会改变物体表面的热传导特性,热传导特性的改变将会导致热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物体表面的温度发生差异。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出物体表面的这种温度差异,即可判断被测试样中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缺陷存在的情况。

红外无损检测是在非接触、可远距离操作条件下进行,它具有以下优点:(1)灵敏度高,速度快;(2)检测仪器结构较简单;(3)使用安全,信号处理速度高,可建立自动检测系统;(4)受工件表面光洁度影响小;(5)检测用途广泛。它的缺点是:受产品表面及背景辐射的影响;灵敏度受缺陷大小和深度的影响;不能非常精确地测定缺陷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温度记录曲线的解释困难,并且需要有专业操作人员。

3、超声检测

在陶瓷材料的无损检测中,超声检测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不仅能检测分层、气孔、裂缝和夹杂等缺陷,而且在判别密度差异、弹性模量、厚度等特性和几何形状的变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能力。

激光超声陶瓷无损评价,克服了传统耦合法难以适应在线检测及高温、高湿条件下的陶瓷检测的缺点,具有非接触性、宽带、定量、多波型(能同时激发纵波、横波、表面波)、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使其既适于陶瓷制作过程监测,又能对成品进行质量评价。SLAM应用于重要部位陶瓷材料检测,如航空、航天构件。它对面型、体积缺陷有很好的检测能力,而且对内部裂纹及表面空穴的检测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构件的表面状况对检测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陶瓷的超声C扫描是检测陶瓷内部缺陷位置、大小和分布状态的有效方法,能检测气孔、裂纹、夹杂和孔隙率等,特别是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所有的夹杂物,包括对X射线不敏感的非铁夹杂物,可根据成像图形测定缺陷的大小。超声波扫描检测精度高,但需要耦合剂和与部件两面接触,其优点是能检测多层层叠整个深度内的裂纹和不连续性。常规C扫描受到陶瓷材料气孔率的限制,在陶瓷检测中,一般使用高频来检测小缺陷。扫描声显微镜(SAM)比常规C扫描应用更为广泛,它的工作频率可达20~200MHZ,此时对表面及亚表面的检测可分辨率可达1~2μm。SAM的特点如下:(1)横向分辨率高,纵向分辨率低,适用于测量与声速垂直的面状缺陷;(2)可测曲面样品;(3)灵敏度与检测深度有关;(4)对表面光洁程度需求较高;(5)水中声速和陶瓷中声速差异使焦点变形大。信号处理技术应用于C扫描成像会更明显改善成像效果,如信号平均、滤波技术、合成孔径聚焦、时间渡越衍射、频谱分析等都能改善散射或衰减造成的影响。

4、声发射(AE)检测

AE是对陶瓷材料进行无损检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与超声密切相关,被视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检测方法,特别是监测材料的固化和粘结情况,损伤程度定位以及预测最终强度方面很有发展前景。AE检测具有以下特征:可检测微裂纹;能检测裂纹位置,可适用于复杂形状的构件;由分析可得到微断裂面积、开裂时间的定量资料。

5、微焦点X射线

微焦点X射线检测有3种方法:(1)接触显微射线照相,即按常规几何射线照相,然后以光学或高倍放大射线照片;(2)使用很小焦点的X射线设备,在射线照相过程中进行几何放大;(3)非对称衍射,实际上是X射线透镜,放大低能X射线图像。

陶瓷显微X射线照相检验可以揭示表面和内部的小尺寸缺陷,可以检测的缺陷尺寸决定于在样品厚度上出现的对比度和由检测器的不清晰度及系统几何结构决定的系统的空间分辨率特征。空洞和低密度区,如其尺寸适于检验系统的分辨力和对比度也能够检测,例如100μm的空洞为5mm厚度样品的2%;对于良好的显微射线照相操作,这样尺寸和对比度的空洞是能够检验的。在适宜的条件下裂纹也是能够检测的,但裂纹的方位应与X射线的方向一致。陶瓷中与密度或厚度相关联的其它变化,如果与射线照相系统的性能相适应,也能检测出来。

6、结语

无损检测技术(NDT)在检测和评价陶瓷材料结构损伤和控制生产质量方面,仍将继续发展。在陶瓷材料领域,NDT将逐渐成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这对保证陶瓷材料在工作中安全运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仪器自动化程度以及数据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NDT不仅对缺陷探测愈加重要,而且将成为工艺控制的更有效的方法。

快让你认识陶瓷有几种


1、青瓷

表面呈淡绿色的瓷器便是青瓷。它采用通过涂上含铁成份的釉药的方法来上色。在古时候,人们希望用陶瓷来代替珍贵的玉。青瓷一般呈淡绿色(也叫翡色),花纹细腻、外观相仿,是古时候富贵的象征。青瓷上的云、鹤、莲花池和垂柳的图案,表现了人们对永恒世界的憧憬。

2、白瓷

在白色泥土上涂上透明釉药烧制出来的便是白瓷。白瓷的制作历史和青瓷一样,始于高丽初期,但到了朝鲜时期才进入全盛期。白瓷基本色调是白色,但也会加入一些蓝色或乳白色(牛奶色)。高丽时代的青瓷代表了贵族文化的富丽堂皇,而白瓷则间接表现了朝鲜时代两班们的一尘不染的清高和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白瓷上有龙、牡丹、松树、梅花、鹤的图案。

3、粉青沙器

粉青沙器的制作方法是,在灰青色的主体上绘画或者涂上白色泥土后烧制,再刮出花纹。虽然无法与高丽青瓷的精湛相比,但朴素且自由奔放的图案,让人觉得很熟悉和亲近。经常可以看到鱼和花的图案。

4、陶瓷器皿

先用粘土做好,涂上釉药,再经过1100-1200℃高温烤制而成的缸。自古以来,用作储藏辣椒酱、黄豆酱或泡菜等发酵食品的器皿。也叫‘罐’。

冠珠陶瓷分几种 冠珠陶瓷的种类


冠珠陶瓷分几种?冠珠陶瓷的种类有哪些?冠珠陶瓷在市面中颇受消费者欢迎,除了优质的产品质量之外,其所生产的陶瓷产品种类也比较齐全。那么,冠珠陶瓷都有哪些种类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冠珠陶瓷的种类,以供参考。

冠珠陶瓷分几种?冠珠陶瓷的种类

1、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的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抛光砖抛光时会留下凹凸气孔,这些气孔会藏污纳垢,甚至一些茶水倒在抛光砖上都回天无力。

2、玻化砖

为了解决抛光砖出现的易脏问题,又出现了一种玻化砖。玻化砖其实就是全瓷砖。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所以不存在抛光气孔的问题。玻化砖是一种强化的抛光砖,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质地比抛光砖更硬更耐磨。毫无疑问,它的价格也同样更高。玻化砖主要是用于地砖。

3、马赛克

马赛克的体积是各种瓷砖中较小的。马赛克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是20世纪90年代装饰墙地面的材料。马赛克组合变化的可能多,比如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抽象的图案、同色系深浅跳跃或过渡、为瓷砖等其他装饰材料做纹样点缀等等。

陶瓷品种知识——建筑陶


用于建筑的陶制品。包括陶水管、陶井圈以及砖、瓦等建筑构件。已发现最早的建筑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套接式输水管,类似的陶水管在以后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毁墟商代遗址中都有发现。殷墟还出土一种三通水管,即在两端口径相等的水管中部一侧开—圆孔,在圆孔处又粘接半截水管,其用途与现代三通管相同。陶井圈约始于战国时期,陶瓦、陶瓦当和砖始见于西周时期。琉璃瓦则始见于北魏时期。我国素有“秦砖汉瓦”之说,秦汉时期的建筑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画像砖和饰有各种纹饰、文字的瓦当。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以及陕西临潼、凤翔等地,发现了众多的画像砖,大多数砖面上饰有米格纹、太阳纹、小方格纹等图案,以及游猎、宴客等画面。汉代画像砖的制作更为普遍,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如阙门建筑,各种人物,狩猎、乐舞、杂技、车马、宴饮、驯兽场面,神话故事以及生产活动等。秦汉瓦当,特别是汉代瓦当喜用文字装饰,内容多为吉祥语,如“长乐未央”、“万寿无疆”等。秦始皇陵出土的大瓦当,纵47.5厘米,横61厘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瓦当,有“瓦当王”之称。

日用陶瓷分那几种?


(一)按瓷种分。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灰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普通陶瓷烹调器和精细陶瓷烹调器等。除骨灰瓷外,其余产品又按外观缺陷的多少或幅度的大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等。

(二)按花面装饰方式分。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釉上彩陶瓷就是用釉上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700-850℃烤烧而成的产品。因烤烧温度没有达到釉层的熔融温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只能紧贴于釉层表面。如果用手触摸,制品表面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中彩陶瓷彩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用手触摸制品表面平滑如玻璃,无明显的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制品的全部彩饰都在瓷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基本无高低不平的感觉。色釉瓷是在陶瓷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制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兰色、豆青色等。

--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分清几种建筑陶瓷的“孪生兄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分清几种建筑陶瓷的“孪生兄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