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石湾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岳州窑

岳州窑

石湾窑瓷器鉴别 密县窑古代瓷器 清宫窑瓷器鉴别

2020-06-02

石湾窑瓷器鉴别。

岳州窑,古代汉族瓷窑之一。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内。“岳州窑”之名,始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唐代岳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列宜茶青瓷名窑第4位。窑址位于湖南湘阴城关及县内其它地区,人称湘阴窑。我国窑名出自唐代,而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

岳州窑地处湖南省湘阴县城关镇堤院一带,北起水门,南至洞庭庙旧址,全长700余米的范围内。湘阴县旧属岳州,故名。当地居民中至今流传“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湘阴县是个古城,湘阴窑窑址发现于1952年,1972年又在窑头山、梨园等地发现了早期窑址,1972年又在窑头山、梨园等地发现了早期窑址,1975年冬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晋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窑具。它烧造的时间,可上溯至汉代、三国,可见其历史久远矣。

岳州窑瓷胎在唐五代时较为轻薄,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很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容易产生剥落的现象。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岳州窑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1973年湖南省湘阴县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青釉龙首,年代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开片自然,烧结火候较高。口流作龙首状,手为龙尾形态,器型呈鼓圆,下配有三个高蹄足,十分稳当,生动活泼。此器物应该属于仿先秦时期的金属?器,造型典雅别致,是岳州窑中的精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岳州窑在汉族陶瓷史上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这里是华中地区先民用瓷的主要产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沿湘江流域两岸纵向建窑烧制,窑址多达十几处。县城南面逆水有八甲窑、杨山湖窑、青竹寺窑、铁角嘴窑、窑头山窑、白梅窑、长沙窑,北面顺水有乌龙嘴窑、三峰窑、云田窑、鹿角窑等。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组成,时间跨越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沿袭千余年。雏形期汉前,成器两汉,行销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制器有建筑装饰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观赏器等;品种有碗、壶、盘、碟、钵,多系罐、杯、灯、虎子、莲花尊、梅瓶、鸡首壶等;釉色有米黄、豆青、虾青、白釉、褐色釉、酱釉、浅绿、青釉等;装饰工艺有莲纹和几何刻花、印花、画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由于水路顺湘江入洞庭通河达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窑制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均有出土发现。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对“岳州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掘和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实物,从而对“岳州窑”作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肯定。

“岳州窑”最早的青瓷

民间流传民谣:“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据县志记载,宋前湘阴有个“瓦碎潭”,故此足以证明,湘阴历代有烧窑的历史。从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发现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证明先人有烧制青瓷的工艺技术且规模庞大,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此瓷片与原地窑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另其县城附近出土几处墓葬,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灯、碗、碟等都是“岳州窑”制器,同时一起出土了“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货泉”钱币,也可佐证该出土器系汉三国两晋器物。“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故此,专家认定,“岳州窑”为最早青瓷当之无愧。

“岳州窑”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堪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并予以界定,该窑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该窑维系时间长,文化层面清晰可辨,窑局部长8米,宽2米,斜坡式龙形窑,坐北朝南,窑壁用方砖砌成,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钵腹烧法,是窑工们历年经验总结的结果。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圆筒状,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载匣钵成形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堪应用”。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相传民谚有“窑货对本利,床上盖絮被”,可见当时岳州瓷器畅销的繁荣景象,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岳州窑”最早的官窑

马王堪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也就验证了历代流传的湘阴有“四十八皇窑”的说法。

“岳州窑”最早的釉下彩

从汉、晋墓葬及窑址中发现釉下点彩碗、水盂、四系罐、盘口壶等“岳州窑”器。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有的器物按天象点彩等,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如唐、五代的长沙窑、白梅窑及云田窑等。釉下彩绘源宗此处,在两晋点彩遗风上又有创新,釉下彩绘重笔大写意花卉、诗词等,画工洒脱飘逸,诗词通俗,书画自然,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彩绘与釉面色彩对比强烈,也称两彩,体现了工匠们的大家风范。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岳州窑”青瓷釉下点彩最早,始于两晋。

“岳州窑”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堪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并予以界定,该窑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该窑维系时间长,文化层面清晰可辨,窑局部长8米,宽2米,斜坡式龙形窑,坐北朝南,窑壁用方砖砌成,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钵腹烧法,是窑工们历年经验总结的结果。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圆筒状,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载匣钵成形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堪应用”。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相传民谚有“窑货对本利,床上盖絮被”,可见当时岳州瓷器畅销的繁荣景象,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代官窑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瓷器怎么区分


写了一大堆宋瓷元青花和明初瓷器,给各人带来了审美疲惫,欠好意思,以是本日换个口胃,上点小菜。

清康熙珐琅彩牡丹纹碗

笔者刚入门时,收藏瓷器也是从清代瓷器入手的。但不是民国瓷器,当时候民国瓷器太多了,至心看不上。也做过元青花永宣青花的梦,花了大价格吃了药之后,忽然明确那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就临时搁置在那边了。转头把重心转到了清代瓷器上。

从我总角之年开始收藏瓷器到本日,34个年初已往了。清代瓷器如今险些已经不再去收藏。一些老藏品放在那边,就算是一个回想了。我的喜欢现在更侧重于宋瓷和元明官窑瓷器。也把研究和收藏方向放在这里。

言归正传,遍及一下清代官窑瓷器的一些知识点吧。那些年我追逐过他们,如今不管追到没有追到,照旧把这些资料总结归纳一下,以飨观众。

清代瓷器,有个特点,就是青花瓷,五彩瓷以民窑为主,官窑生产的比力少。官窑,前期重要是颜色釉瓷器,雍正时重要也是颜色釉和粉彩,宫内御用的是珐琅彩。乾隆天子则最喜好洋彩。这些咱们厥后再讨论。有爱好的朋侪可以关注和收藏本人头条一下,省的你去找书找资料了。

清雍正珐琅彩山川纹碗

清代瓷器,必须说到几个名词,臧窑,郎窑,年窑,唐窑。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制官窑器,但实验"官搭民烧 "制。

臧窑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臧窑单色釉成绩最大,其时清廷派赴景德镇的督陶官员另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笔帖式车尔德。但以工部虞衡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驻烧督窑时间最久。按风俗称谓,将此时期御窑瓷称"臧窑"瓷器。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此时期的御窑瓷釉色品种甚多,可谓诸色俱备,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 别的诸色俱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臧窑)

郎窑即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时的官窑。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桔皮砂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良好。郎窑除了颜色釉以外,其他瓷器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事距郎廷极督造瓷器时间很近,极大概系刘所眼见。

清康熙郎窑红穿带瓶(郎窑)

年窑即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极其风雅,琢器多卵色。此时釉色发明许多,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赤色,娇嫩欲滴。尚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也成熟于此时,所绘花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很有大概其母本就是来自宫廷画师。后代称清看雍正,重要就是年窑。

清雍正胭脂水釉粉彩花蝶纹碗(年窑)

唐窑即清代最闻名的督陶官唐英,清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视唐英所督造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瓷器之代称。唐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程度都到达亘古未有的高度。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偶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绝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清乾隆六年款青花缠枝斑纹花觚(唐英款唐窑)

四位督陶官简介完了,您有印象了吗?也就是说康熙官窑早期是臧窑,臧窑的特色是颜色釉,最闻名的是豇豆红。康熙后期官窑是郎窑,郎窑最大特色是宝石釉,最闻名的是郎窑红。雍正官窑是年窑,年窑最大特色是粉彩最闻名的叫胭脂水釉。乾隆官窑是唐窑。唐窑最大特色是仿古,最闻名的太多了,你就记着转心瓶算了。简朴明白。

瓯窑陶瓷古窑址


浙江永嘉县瓯窑窑址共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楠溪江流域,采集的瓷片有青釉、黑釉、白釉、褐彩和青釉点彩等5种,初步确定瓷窑烧制时间始于汉代,迄于明末,从未间断。

一、汉代至三国窑址

主要分布在楠溪江下游瓯北罗东、芦田等地区,以箬岙山、小坟山、殿岭山窑址为主,为国内东汉时期创烧青瓷的典型窑址之一,主要器物有瓿、罐、碗、钵等(图一)。

罐:分平唇直口、卷唇敞口二种。器物大都是双直系,胎质白中泛灰,致密坚硬;釉色有青中带灰和青中泛黄等;器表素面,或拍印几何纹,或刻画弦纹、水波纹等。

碗:计三式。Ⅰ式:深腹,平底,灰色胎。施豆青釉。Ⅱ式:敞口,斜腹,平底(微内凹),施青色釉,釉层龟裂明显,易剥落。Ⅲ式:浅腹,平底,内底微凸,外壁近口沿处饰有弦纹。

钵:直口,深腹,平底,微内凹,施青釉,胎骨坚硬,呈灰白色,腹部拍印花草纹。

瓿:平唇,敛口,胎壁细腻、坚硬,多呈灰色,少数呈紫或灰白,胎壁拍印有蝶纹、网纹、三角纹、杉叶纹、窗棂纹和斜格纹,施略带褐色的黑釉。

窑具:有墩形喇叭口垫座、斜底筒形垫座、二足垫座、三足支座和盂形齿口支座等5种。座壁设有对流的透气孔,二者均用明火叠烧。

窑床:在箬岙山后背窑址中发现一处,断面宽约2米,高约1.5米,窑壁用黏土做成,有明显烧结面(窑汗),窑底倾斜度约21°,底铺砂层,厚约31.5厘米,砂层中也有几层烧结面。

二、两晋至六朝窑址

主要分布在瓯北芦田村夏甓山,面积约1000平方米,外露瓷片积堆层长3米,宽1.5米,厚1米,1958年发现。器物标本有罐、砚、盘口壶、鸡头壶、盘、缸、碗、碟、水注等(图二1、2、3、4、5)。

罐:计五式。Ⅰ式:方唇,敛口,上腹珠圆,下腹斜内收至底,平底,肩部置四系。Ⅱ式:折沿,敛口,短颈,球腹,平底,肩部置桥形双系。Ⅲ式:平唇,直口,斜肩,圆腹,平底。Ⅳ式:棱形唇,置双系。Ⅴ式:敞口,斜肩,鼓圆腹。

砚:圆形,敛口,薄唇,折沿,平底,下置狮首形或羊蹄形支丁四只,足上点有褐色彩,外壁施釉,底面釉下有“文苑山者”四字,褐色行书体。

盘口壶:棱形唇,折沿,敛口,直颈,平溜肩,圆球腹,平底。

鸡头壶:盘口薄唇,矮颈,斜溜肩,圆球腹,平底(微内凹),腹间置桥形双系和鸡首形流,腹和肩之间饰一道凹弦纹。

缸:敛口,平唇,折沿,圆腹,平底(微内凹),外壁近口沿处饰二道凸弦纹。

盘:敛口,翻唇,圆腹,同心圆,上腹外壁饰四道弦纹。

碗:敛口和敞口二式,棱形唇洗,圆腹,平底(微内凹)。

碟:敛口和敞口二式,圆腹,平底(微内凹)。

水注:敞口,短唇,球腹,假圈足。

器物大多施青色釉,其余为酱黑和黑色釉,青中闪土黄、青绿,或青中闪酱褐色,釉下有龟裂纹。器物的口部、腹部施有点彩,盘、洗、碗、碟施釉不到底。胎骨薄,色灰白,质坚细腻。窑具有垫具、间隔具二种。

三、隋唐至五代窑址

主要分布在瓯北坦头坟山、启灶坟山、罗东箬隆后背山等地区,其中以启灶坟山最为典型。启灶窑址位于瓯北启灶村坟山南麓,面积约800平方米。1982年发现,1983年公布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甬台温铁路的建设,2005年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对出土的大量瓷片和窑具标本的整理,发现该窑主要生产碗类等日用器皿(图三1、2、3、4、5、6)。其余品种有盆、盘、碟、钵、灯盏、盂、壶、瓶、罐等,这些品种的产品数量并不多,但大都质量较高,釉色精美,造型规整。有些产品的器型,是瓯窑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产品的釉色以偏青为主,少量产品,施满釉,釉色纯正,青中偏黄,类似越窑中的“精品”。产品的装饰以刻画为主,内容主要是荷叶莲花,全部都在器物内壁。也就是说,主要见于盆、碗、盘和碟上,不见于罐、壶等类上。流畅的线条,一两条小鱼游戏在荷叶莲花间,使得这些产品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它们在全部产品中所占比例极小,应是该窑的精品。在盆、钵、罐等器类中,还可见用褐釉点彩装饰口沿、腹部、器耳等部位。

在装烧工艺上,该窑已使用匣钵。在一个匣钵里往往盛有十多件瓷器,器物之间用泥点间隔。但应该也有不用匣钵,而是明火装烧的。证据就是所发现的匣钵体积都不大,无法容纳所出的较大件的器物,如罐、大盆等。为了节省空间,多烧产品,窑工们往往在罐等大口器物里放置小件器物。

垫具按形状分有三种,筒形、束腰形和饼形。前二种是垫在窑床上的支座;后一种可能是垫器物用的。

四、宋元至明代窑址

窑址较多,楠溪江上下游、瓯江下游北岸以及西溪流域都有发现,器物有碗、罐、洗、尊、壶、盏、药钵、高足杯和三足炉等(图四)。

碗:分三式。Ⅰ式:敞口,斜腹,圈足;Ⅱ式:敞口,内心椭圆形,圈足;Ⅲ式:敞口,斜腹,圈足。

罐:分二式。Ⅰ式:小口短颈,斜肩,圆腹,平底,肩部置双系。Ⅱ式:敞口,短颈,斜肩,圆鼓腹,平底,假圈足。

洗:敛口,上腹直,下腹斜收,平底。

尊 :敞口,斜腹,假圈足。

壶:分二式。Ⅰ式:敞口,斜肩,球腹,圈足,腹部置圆管形流和拱形。Ⅱ式:平唇,敞口,广肩,扁圆腹,平底,假圈足,上腹置一流。

盘:平沿翻唇,腹斜,矮圈足。

盏:敛口,圆腹,平底。

药钵 :敛口,圆腹,平沿,平底,胎壁外置一圆形把手。

高足杯:敞口,斜腹,高足,直壁,喇叭形足,杯底纹饰有菊花纹。

壶:斜肩,扁圆腹。流置肩、腹相接处,腹外壁饰一组如意头纹。

三足炉:折唇,敛口,直腹,圜底,下置三乳钉足,胎外饰凹凸弦纹。

以上器物釉色分褐、酱、青灰、豆青、酱黑和青釉褐彩等6种;胎质细腻,灰中偏白,纹饰有莲瓣、水草、荷花、凹纹、圆圈纹和弦纹等。在岩头渡头山窑址产品中,碗内底划有章款。

窑具有垫饼、支座、匣钵、垫圈和研钵、研臼等。支座成鼻形,匣缸直壁,平面内凹。

从以上表述可见,永嘉楠溪江下游地区是瓯窑的核心分布区,其瓯窑窑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其一是出现时期最早,持续时间较长。永嘉的窑址从汉代开始(据现有标本考证,有可能更早),历六朝至唐宋,与整个瓯窑的生产相始终,这是其他地区所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创烧时期的汉代和六朝窑址,几乎全部分布在永嘉,对于探索瓯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二是窑址分布密集,生产规模庞大。在楠溪江下游的瓯北芦田一带,密集地分布着几十处窑址,部分窑址分布范围大,产品堆积层厚,从龙下、启灶等窑址发掘情况来看,几乎为纯瓷片堆积,说明其生产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其三是器型种类繁多,序列相当完整。永嘉是瓯窑的发源地,也是瓯窑的中心产区。瓯窑产品主要有鸡首壶、执壶、各种壶、罐、盘口壶、谷仓罐、盆、砚台、瓶、井、鸡笼、猪圈、燋斗、碗、盘、碟、盂等等,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工艺娴熟,装饰上以密集的褐彩与大块的彩斑为特色。而以上产品均可以从永嘉的窑址中找到相应的标本或器物。

其四是位置得天独厚,产品质量很高。瓯窑窑床选择的地理位置均在楠溪江边或楠溪江支流的溪边,交通便利,背靠群山,燃料丰富,窑床筑在比较平稳的小山坡一侧,形似龙窑,窑壁早、中期用黏土,后期用匣钵砌成墙体,窑顶则用砖砌成拱形。这种窑床依山而筑,似一条卧龙自上而下,最低的一端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开排烟孔,中段为窑室,膛内风通火旺,所以烧出的产品质量很高。如:东汉时期的青瓷产品,釉的玻化程度良好,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色多为淡青,釉面光亮明快,薄而透明,胎釉结合牢固;胎为高岭土,呈灰白色,坚硬致密,不吸水,完全具备真正瓷的特点。

浙江永嘉陶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已能烧制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开始烧造印纹陶。温州地区的瓷窑,后人称之为瓯窑。瓯窑基本窑型为龙窑,依山而建,如卧龙自下而上。底端为火膛,顶端开排烟孔,中段为窑室,隔数米设置投柴孔,保持火力快速均匀。瓯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著名瓷窑之一,是永嘉作为千年古县的实物见证,因此永嘉窑址是瓯窑的集中代表,它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探索瓯窑的面貌、发展历史、学术价值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瓯窑青釉瓜形带盖小执壶

年代: 五代;尺寸: 通高11.6、口径2.7、底径6.2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内容: 斗笠形盖,母口,顶有小圆钮。壶直口,八瓣瓜棱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腹部一侧置圆曲长流,流口高过盖顶,流穿过一与腹部相接的圆环,圆环外堆塑两手呈合抱圆环状;与流成直角处置圆形宽鋬,鋬上端堆塑一蝉,鋬面饰二道…

·瓯窑青釉杯口执壶

年代: 五代;尺寸: 通高21.8、口径5.8、底径7.8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内容: 盖内有子口,柱钮,弧面。壶杯形口,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弧形长流,对侧置扁曲条形鋬,鋬上端与杯口相连,鋬面模印草叶纹。盖口沿和壶口沿各有二孔供穿绳系盖。胎呈灰白色,致密坚硬。通体施淡青黄釉,釉层匀净

·瓯窑青釉刻鱼纹瓜棱执壶

年代: 唐代;尺寸: 高15.7、口径6.5、底径6.5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杨府山出土;内容: 喇叭口,束颈,斜肩,椭圆形瓜棱腹,浅圈足。肩部一侧置八棱形长弧流,对侧置扁平曲鋬。肩部饰一道凸棱;肩腹至胫部以瓜棱凹线为界划四条大鱼纹,鱼头朝上,鱼尾向下,两两对称,线条浅细流畅;胫部饰二道弦纹。胎呈灰白色,…

·瓯窑青釉褐彩双系罐

年代: 唐代;尺寸: 高11.6、口径7.9、底径7.8厘米;质地: 瓷;来源: 1986年5月17日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内容: 直口微外侈,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成筒形腹,平底,肩部竖置对称柿蒂形系。口沿至腹部对称绘饰两大块褐彩斑。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坚硬。器内外施淡灰绿釉,釉层匀净透明,滋润晶莹,光亮如新,釉面开细…

·瓯窑青釉褐彩瓜形盖罐

年代: 南朝;尺寸: 高17.2、口径10、底径10.5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区翠微山出土;内容: 整体呈瓜形。盖内有子口,瓜蒂形钮,弧面,钮饰褐色彩斑,盖面绘饰六条褐彩长条纹。罐敛口,圆鼓腹,假圈足,内凹底。上腹饰二道弦纹,下腹饰五道等距弦纹,整个腹部绘饰七条褐彩长条纹。胎呈浅灰色,致密坚硬。除底外通体施…

·瓯窑虎形灯座

年代: 东晋;尺寸: 通高30.1厘米;质地: 瓷;来源: 永嘉县礁下山出土;内容: 器呈仰首跪卧虎形,怒目裂齿,竖耳高鼻,鼻下有须,器身肥胖,卷尾,背负一中空竹节状圆管,点灯时放一灯盏于圆管上。浅灰胎,质地坚硬。通体施青黄釉,惜大部分脱落。该灯座造型设计独特精巧,巧妙利用虎身使用其重心下垂,集实用性与艺术…

·瓯窑黑釉四系盘口壶

年代: 东晋;尺寸: 高24.5、口径11.6、底径14.5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双屿雨伞寺3号墓出土;内容: 浅盘口,束颈,溜肩,折腹,平底内凹。肩部横置四对称环形系,并饰两道弦纹。胎呈浅灰色,胎体厚重,致密坚硬。通体施黑釉,釉厚处色黑如漆,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壁施釉不及底,露胎处呈红褐色。

·瓯窑青釉点彩盖罐

年代: 东晋升平三年;尺寸: 通高8.5、盖面直径9.2、底径6.7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双屿雨伞寺升平三年墓出土;内容: 平盖有钮,罐直口,扁圆腹,平底内凹,肩置四泥条横系。盖边和罐口饰弦纹。盖面以褐彩点成十字形,肩部点一周褐彩斑点,四系上下均点两点褐彩,褐彩装饰新颖别致。胎呈灰白色,胎质细密。通体施…

·瓯窑青釉辟邪烛台

年代: 西晋;尺寸: 高8.6、长12.5、宽6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太平岭出土;内容: 烛台为跪卧狮形,昂首挺胸,怒目裂齿,两耳竖立,长须髯髯,背毛纷披,体毛倒卷,尾如蒲扇紧贴臀部,背部置一圆形插管。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通体施青黄色釉,匀净晶莹。捏塑、浮雕与细密线条刻划综合运用,生动刻画出辟邪威风凛…

·瓯窑青釉水井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14、口径9.5、底径11.5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器呈平沿敛口,斜肩,圆筒状直腹,平底内凹。口沿印饰斜方格网纹。肩部堆塑一周连续V形绳纹和一道环腹绳纹。转折处饰乳钉,近口沿处镂五圆孔。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釉为淡灰绿色,有流釉现…

·瓯窑青釉狗圈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5.5,口径10.5,底径6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圈为盘状,直口直壁,上腹饰凸棱三道;圈内匍伏一犬,抬头,注视前方,耷耳,曲身,卷尾,四肢匍匐。狗首修复。胎呈灰色,施青灰釉。

·瓯窑青釉猪圈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通高4.8、直径12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器呈圆形,周边设条形栅栏,内底饰二周弦纹。圈内饲二肥猪就食于长方形槽。猪耸鬃立耳,卷尾收臀,前腿分开,后脚蹬地,形象逼真,维妙维肖。胎呈浅灰白色,胎质细密。釉为淡灰青色,釉层略厚,胎釉结合…

·瓯窑青釉鸡笼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6.5、长11、宽9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银锭形底座,上罩镂空半片筒形笼;两端平直,划饰斜方格纹;一端下开半片圆形门,另端密闭;笼内外各塑一鸡,顶部应塑有一鸡,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通体施淡灰绿釉,釉层薄匀。

·瓯窑青釉灶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12.6、长20.5、宽14.4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器形呈船首状。灶面呈锐三角形,开两个灶眼,上置一釜一甗;一端平直,开一方形火门;另端较尖,上翘,开一排气孔。无底。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内外施淡灰青釉,釉层薄,有流釉现象;施釉

耀州窑瓷器和窑址


耀州窑是北宋六大窑系之一,以刻花青瓷为主,其代表瓷器刻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宋代已驰名海内外。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耀州窑发展历史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宋代六大窑系,终于民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黄釉、茶叶末釉、花釉等高温釉瓷以及三彩、琉璃等低温釉陶。种类之多样,造型之丰富,国内少见。晚唐以后,青瓷数量明显上升,已显露嗣后以青瓷为主流之先声,证明窑工们根据黄堡窑场的实际,并藉其智慧,探索出耀州窑的发展之路。

五代耀州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工艺技术得到很大改进,产品进一步向高档、精品的方向发展。器型多仿金银器,精巧秀丽。釉色温润雅致,质感绝佳。装饰技法以剔、划花为主。此外,遗址区“官”字款标本的出土,证明耀州窑曾为宫廷或官府烧瓷。其首创的足裹釉支钉装烧工艺和天青釉瓷对后世官窑瓷器的烧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由于工艺技术的领先以及窑炉和燃料的改进,耀瓷的烧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此时以烧制色调稳定的橄榄绿青瓷为主,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器物种类包罗万象,造型优美秀丽,装饰手法以刻花和印花独具风格,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瓷由此闻名遐迩,贡奉皇室,远销域外,且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

金代耀州窑承袭宋制,仍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依然以烧制青瓷为主。早期青瓷釉色呈青翠色,刻花和印花纹饰趋于简练。此时成功创烧的月白釉瓷,釉层肥厚,质感如玉,乃金代耀州窑的一大特色。后期以姜黄釉瓷为主,出现了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涩圈叠烧工艺,使其成为金代耀州窑的又一特色。

元代前期耀州窑以烧制刻花、印花姜黄釉青瓷为主,但明显呈衰落之势。后期,黑瓷产量不断扩大,耀州窑又一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相继崛起,承袭黄堡瓷脉,并博采各地窑场之长,为耀州窑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元末明初之后,陈炉取代黄堡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但制瓷技术与产品风格发生了转变,民窑之特色愈为浓厚。此时期耀窑传统的青瓷不复多见,转向生产胎体厚重、形体简练的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其装饰手法也从传统的刻花、印花转变为绘画。从此,色彩对比鲜明,画风质朴豪放的白地黑花瓷取代了青瓷的主导地位,成为陈炉窑的代表产品。

清代,陈炉窑在传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产品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还创烧了香黄釉瓷以及黄白、黑白复色釉瓷等特色品种。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则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装饰特征是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的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窑的内涵。

耀州窑之最

1.中国发掘规模最大的瓷窑遗址。

2.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遗址性陶瓷专题博物馆—— 1989年一号遗址(唐宋窑址)保护厅建成对外开放。1994 年博物馆主馆建成对外开放。2000年二号遗址(唐三彩窑址)保护厅建成对外开放。

3.中国第一座唐三彩保护厅——中国最早烧造天青釉瓷的窑场,起源于唐代晚期,成熟于五代,对宋代以后 的官窑天青釉系瓷的烧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4. 中国最早使用煤炭作燃料烧瓷的窑场,始于北宋早期。

5.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宋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皇帝敕封的窑神。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婴戏纹

醴陵窑


醴陵窑是湖南瓷器窑口,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从事陶器生产的作坊,从清代光绪年间醴陵窑瓷器从粗瓷到精瓷转变,开始了“官窑”的烧造历史。

湖南瓷器的历史,湖南釉下五彩瓷器的发展。是从1903年开始,跟洋务运动有关系。熊希龄创办洋务运动的时候。醴陵窑醴陵釉下五彩从开创到兴盛,到衰败,再到恢复,到获得“红官窑”美誉,釉下彩出现于唐代,湖南长沙窑有釉下褐彩、釉下绿彩等品种,以宋代的釉下黑彩、元明以来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但这些品种都是单彩双彩,表现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种颜色又有不同的品类,艳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既可古朴典雅,又可鲜丽浓艳,能满足不同的需要。特有的色泽,使瓷器具有清丽明艳的独有风格。

醴陵釉下五彩瓷初创时画师都是具有相当功力的中国画家,线条圆劲老辣,构图简洁洗练,其基本画法是双勾分水或称双勾填彩,纹饰造型简练,结构严谨。民国初期的作品,纹饰以写实的花卉禽鸟为主,绘制时多作平面处理,显得舒展而纯净,具有逻辑美的次序感和强烈的装饰性,在艳丽明快的釉彩配合下,表现出现代装饰画风格。也有些取法西洋画法,作品色彩浓艳,光感强烈,与油画相似。经过几代画师的努力,绘画技法有了很大发展,五彩山水、五彩人物、五彩花鸟和各种变形的五彩图案都有相当娴熟的绘画技法,丰富了艺术语言,提高了表现能力,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求。

醴陵釉下五彩瓷采用“三烧制”法,先素烧,再扣烧,最后本烧,烧成温度高达1380度至1420度。产品釉面光洁细腻,轻薄透明,质地精良,真正达到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境界;同时具有耐摩擦、耐酸碱、永不褪色的优点,加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工艺美术价值,成为人们理想的收藏瓷器。

越窑和越窑窑系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按越窑器型和风格可分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

初唐时期越窑的瓷器基本沿袭了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色青黄,胎、釉结合不紧密,易剥落。器型的种类也比较单一,有瓷盅和鸡首壶等,还盛行折腹碗。

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瓷土经过了更为细致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使用前也是几经揉炼,制作的瓷胎细腻致密,胎面光滑,浑然一体,气孔很少,胎色有灰、淡灰、淡紫等。釉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釉层匀净,开片或剥釉的现象很少见,器型中规中矩。

中唐以后,越窑普遍采用匣钵装烧,为高质量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唐代晚期,制作更加精细,胎体明显减轻,圈足纤细或外撇,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面也更加滋润光滑。

中晚唐越窑青瓷的造型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也广泛吸取了它们精品的样式,又吸取玉、石、陶艺的风格,尤其是仿制金银器的工艺效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比如碗,这时流行撇口碗,碗的口腹外撇,玉壁底,是中唐时出现的新品种。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晚唐时,碗的形式越来越多,荷叶形碗,碗口起伏,状如荷叶;海棠形碗,曲折生姿,形若海棠。

唐人陆羽,从饮茶出发,将越窑青瓷评为第一。他有一段品评茶碗的话:“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由此可见越瓷受青睐的程度。

北方古代知名古窑址鹤壁窑


鹤壁窑是中国北方地区历史名窑之一,鹤壁瓷器风格古朴、典雅,造型惟妙惟肖。鹤壁窑兴盛于唐,五代至北宋时达到顶峰,后逐渐走向衰落。鹤壁古瓷窑遗址为国内考古迄今发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

鹤壁古瓷窑历朝历代特点

鹤壁古瓷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北方瓷窑中实属罕见。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位于鹤壁集羑河两岸,分布区域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约65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该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时期,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鹤山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 该窑址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鹤壁集唐属相州所辖,北宋宣和初改浚州汤阴县辖,金代属彰德府治,位于汤阴的西部,从其地理位置看,羑河自西北流向东南贯穿境内,北部洹水环绕,东部南部接近平原。优越的地理条件,对鹤壁集区域的手工业以及商贸往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如洹水,东流北折注入漳水,形成了向北通往漳河以北的商业贸易通道;羑河作为汤水的主要支流,为鹤壁集窑的产品销往卫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创造了良好的交通之路;以南地区的平原,贸易往来更为便利;鹤壁集以西部分,虽多为延绵不断的山峦,但自古以来就有通向山西的经商之道。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鹤壁集窑不断发展兴盛。鹤壁集所处的地理位置,距唐宋时期的相州(金元时期称彰德)不过数十里,这为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正是上述的自然地理条件把鹤壁集窑推向了由小到大,久盛不衰的发展道路。

鹤壁集窑始烧于唐代,唐代烧白、黄、黑瓷。这一时期的鹤壁窑瓷器以白釉为主,黄釉占一定比例,黑釉次之。除了单色釉以外,还有一些在白釉上加绿彩的和饰以浅黄色菊花图案的瓷器。釉色光泽莹润,胚胎制作比较工整。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时代特征。 唐代器多平底,短流。

宋金时期是鹤壁窑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窑厂规模扩大。陶瓷中开始出现豆青釉等新的釉色,器型增多,胎质细腻而坚致。瓷化程度明显提高。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华贵富丽之风,向沉静素雅的风格演进。其造型、釉色、装饰,都给人们留下观赏不尽,回味无穷的感觉。宋、金时与磁州窑风格相似。胎色灰白,一般都有一层簿簿的化装土,除烧均釉青瓷外,其他品种胎体较簿。 宋金时期的白地黑花、褐黄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有莲花、鹅与兔吃草等纹,盆口径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也有五个长条状支烧痕。产品有碗、壶、盆、盘、瓶、罐、盒 、钵、枕、缸等

元代是鹤壁窑的衰落期,这一时期的器物造型和制作工艺给人一种造型呆板、胎质厚重的感觉,但也有它的突出艺术特色。它的釉下彩绘发展成一种除单色釉外最流行的装饰。这时期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绘画,布局多采用多层装饰,将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特点表露无遗。

宋、金、元时期除烧白地黑花瓷外,还有白釉划花、褐釉刻花及钧窑系青瓷,很多产品及风格与磁州窑相似。白地黑花彩乌黑光亮;褐黄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鹅、莲花与兔吃草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有5个长条状支烧痕。盆口径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鹤壁窑瓷器三大系列

第一系列为传统类,主要包括鹤壁窑传统器型,以黑釉刻花和白釉刻花等瓷器为代表,图案有鹤舞南山和富贵牡丹等;

第二系列为家居装饰瓷,主要包括室内陶艺灯和佛教陶艺品;

第三系列主要为收藏版酒具瓷,以酒碗和酒壶为主。

釉色有白釉、黑釉、黄釉等,黑釉色乌黑,黑釉器线纹细利,制作精致,白釉印花器,胎釉较簿几乎脱胎,印花风格与定窑相似。

装饰技艺上,有划花、印花和篦划纹,纹饰有莲花、鱼纹、兔纹、鹅纹等,褐黄釉划花最具代表性,碗类器心有长条型支烧痕。

鹤壁地下蕴藏有高岭土、塑性黏土、硬质半硬黏土及长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矿物原料,富足的陶瓷原料,便利的开采条件,保障了众多古瓷窑生产所需的瓷土资源。”《安阳县志·山川》云:“龙山迤西,面南为宝山,邺乘宝山在龙山西南十余里,山产白石,陶人去取以为器……”这里的宝山位于鹤壁北部6公里的安阳县善应地,盛产钙长石釉料。鹤壁集周围岗峦分布,树木茂盛,地下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烧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在鹤壁北部,羑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不但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水源,也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洹水注入漳水形成向北商贸通道;汤水开辟向东的交通之路;鹤壁窑以南为平原,贸易往来更为便利;鹤壁北部以西自古以来就有通向山西的经商之道。鹤壁北部唐属相州所辖,羑河自西北流向东南贯穿境内,北部洹水环绕,东部南部接近平原。优越的地理条件,对鹤壁北部区域的手工业以及商贸往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长沙窑评说


《中国文物报》2004年接连发表了张天琚先生有关“长沙窑源于邛窑”的两篇大作。以下简称“张文”。对张先生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特写此文试作评说。

在讨论问题前,有必要把本文引用的主要参考书,涉及到的有关名称和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如下说明:

1、主要参考书是“邛窑”的代表作——耿宝昌主编的《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和长沙窑课题组编写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2、单独介绍“长沙窑”时称“长沙窑彩瓷”见拙作《长沙窑彩瓷》,福建美术出版社 2002年出版。谈“长沙窑”渊源时,把“长沙窑”放在“岳州窑青瓷”中介绍见拙作《岳州窑青瓷》,台北度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年出版。

3、“岳州窑”主要包括该窑的代表性瓷窑——湘阴青竹寺窑东汉、三国、湘阴窑晋至隋唐、湘阴铁角嘴窑唐、长沙窑唐、五代、湘阴白枚窑宋元、以上概称“岳州窑”。

4、为什么把“邛窑”和“长沙窑”称为“姐妹窑”呢﹖这是根据“姐妹窑”开始出现釉下三彩的装饰特点确定的,因为“邛窑”的釉下三彩始烧于隋,所以称“姐”;“长沙窑”瓷釉下多彩瓷始烧于唐,时代略晚。所以称“妹”。隋、唐的历史年代毗连在一起,有如姐妹。如果从“姐妹窑”始烧青瓷的汉、晋算起,汉至隋代相差5~6个世纪,那就是“母女”关系了。所以笔者把“岳州窑”视为“姐妹窑”的阿妈或阿姨。

5、从古窑址的横向关系去看“姐妹窑”。只能把“两窑”的具体时间局限在先后出现高温釉下三彩具有时代特色的隋唐时期。也就是说,其相对年代——指隋唐时期的“邛窑”和唐、五代时期的“长沙窑”,以及唐代的“岳州窑”即湘阴铁角嘴窑。

一、评《“长沙窑”源于邛窑说》

张文首先承认“由于装饰风格、工艺流程,特别是产品形态的相同和相似,有的专家把邛窑和长沙窑比作‘姐妹窑’,这是有道理的。”

张文接着又说:“但是,邛窑始于东晋,发展于南朝,成熟于隋,兴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结束于南宋晚期,共历了9个世纪。而长沙窑则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盛于晚唐,而衰于五代。也就是说‘姐’窑比‘妹’窑至少早诞生三四百年,而且‘姐’窑的年龄比‘妹’窑的年龄长达六七百岁。”

此说差矣。据《长沙窑》记载:

“长沙窑”演变的历史渊源关系,有如下列一览表所示:

湘阴铁角嘴窑头山窑

第一期 湘阴青竹寺窑 湘阴樟树白枚窑下层 (东汉—三国)

长沙石渚石门矶窑

第二期 湘阴城关镇窑(晋—隋唐)

湘阴铁角嘴岳州窑

第三期 (唐一五代)

长沙石渚长沙窑

衡山窑

第四期 湘阴白枚窑 长沙铜官窑头冲窑 (宋一元)

汨罗营田窑

湘阴乌龙嘴窑

张文说:“邛窑始烧于东晋……共经历9个世纪。”根据以上“长沙窑”演变的一览表所示,长沙窑始烧于东汉,共经历13个世纪有余。两窑相比,长沙窑的年龄比邛窑大4个世纪的春秋岁月。

张文引用1982年,即20年前已显得陈旧、过时的《中国陶瓷史》大做文章,并提出颠倒历史的“长沙窑源于邛窑”的立论是不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的。

张文称邛窑在隋代才“破天荒”地创烧出高温褐、绿、黑彩绘瓷。可是,岳州窑却早在东汉创烧了青釉褐彩瓷周世荣《江南地区青竹寺窑、湘阴窑的青釉褐斑装饰》、《中国陶瓷研究会1994年年会论文集》(图1-2),晋代已出现釉下蓝彩盘口壶周世荣:《岳州窑青瓷》图55 台北度假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图3)。

张文说:“湘阴窑怎么能成为邛窑的阿妈或阿姨呢”。

以上有事实为证,所以笔者才得出:“由此可见,湘阴窑即岳州窑也许是姐妹窑的阿妈或阿姨”的结论。

二、再评《长沙窑源于邛窑再说》

张天琚《长沙窑源于邛窑再说——兼谈“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并答罗平章先生》一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8日。

张文中再次否定长沙窑源于岳州窑,是缺乏依据的。据《长沙窑》介绍,唐代的岳州窑湘阴铁角嘴窑与长沙窑出土的青瓷,其造型和烧造工艺,胎与釉,烧成温度均十分相似,如:“长沙窑产品采用高温一次烧成,胎壁呈灰白,或浅褐色,一般火候未超过1200度,瓷化程度不高而类似炻器stoneware,有生烧现象。产品以轮制为主,其中青瓷碗的胎质、釉色和造型十分相似。”

岳州窑青瓷可分为五式: I式,圆口,尖唇微收,腹壁圆收,玉璧底,施半釉。II式,圆形、尖唇,大敞口,腹壁斜收,玉璧底。Ⅲ式,圆口,尖唇外收,腹壁圆收,玉璧底,少量为玉环底。Ⅳ式,圆口,凸唇外卷,腹壁圆收较厚,玉璧底,多施半釉。V式,葵花口大碗,状如钵,尖唇,外卷沿;瓜棱式弧型器腹,玉璧形圈足,圈足与器壁连接处有切入胎内的刀痕。

1983年长沙窑区长垅坡出土了瓷碗31件,全部是青瓷,未见釉下彩碗,除3件窄沿圈足葵花口碗外,其余全部是玉璧底圆口碗,其形制与岳州窑产品极为相似。其中有岳州窑I式碗5件,Ⅱ式碗18件,Ⅳ式碗2件,V式碗1件。蓝岸嘴T2出土碗共144件,除17件为釉下彩外,其余127件全部为青瓷碗。其中有岳州窑I式碗33件,Ⅳ式碗3件,共91件。

以上长沙窑产品中的青瓷碗,不仅造型与岳州窑产品极为相似,而且釉的化学成分也十分相似。

以上表明长沙窑产品中,碗类以青瓷为主,且造型、化学成分与岳州窑产品相似。从而可以证明张文说:“长沙窑与岳州截然不同”的论断,没有事实依据。

张文说:“长沙窑与邛窑相差无几”的推论,缺乏事实依据。 下面试将“姐妹窑”出土的“碗”作为例子,借以论证“姐妹窑”之间的差别。

根据《邛窑古陶瓷研究》中的《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介绍:碗,共出土各式碗5464件。A型浅腹碗共分十六式,其中I式、Ⅱ式、Ⅳ式、V式、Ⅶ式、Ⅷ式、X式、XI式、XⅡ式、XIV式、XV式、XVI式等十二式中为饼足。B型深腹碗可分为九式。其中,Ⅱ式、Ⅲ式、Ⅳ式、V式、Ⅵ式、Ⅶ式、Ⅷ式、IX式等八式为饼足以下从略。

唐代长沙窑和唐代岳州窑出土的碗,100%是圈足。而从未发现1件饼足器。从而可以证明长沙窑包括唐代岳州窑生产的碗与邛窑生产的碗的装烧工艺显然有别。

其次,再把“碗”中是否有支钉痕加以比较,借以论证“姐妹窑”之间装烧工艺中的差别。据《邛窑古陶瓷研究》介绍:邛窑A型碗中的I式碗、Ⅱ式碗、V式碗、Ⅶ式碗、Ⅷ式碗、IX式碗、XⅡ式碗、XIII式碗、XIV式碗、XV式碗及B型碗中的I式碗、II式碗、Ⅲ式碗、Ⅳ式碗、V式碗、Ⅵ式碗、Ⅶ式碗、Ⅷ式碗、 IX式碗等等,全部出现支钉痕。

可是长沙窑包括唐代岳州窑等出土的碗100%的产品不见支钉痕。所以张文说:“长沙窑与岳州窑不同,而与邛窑相差无几。”之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张文说:“须知就窑具和器形而言,长沙窑有的,邛窑全有;而邛窑有的,长沙窑未必有。”

此说,后面一句说对了,“邛窑”与“长沙窑”虽属姐妹窑,但两窑差别很大,所以,“邛窑有的,长沙窑未必有”说对了。

但“就窑具和器形而言,长沙窑有的,邛窑全有”则不符合事实。

例如,长沙窑窑具中的“火照”非常特别。一般常见的“火照”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瓷片。而长沙窑的火照是用多种器形制作的。其中有碗形火照,盒形火照和钵形火照。笔者翻遍了《邛窑古陶瓷研究》,却找不到“火照”的踪影。

谈到“器形”——唐代长沙窑出土了多种类型的背水壶,其中有釉下彩阿拉伯文背水壶、宝塔纹背水壶、绿釉背水壶、褐釉鱼形背水壶等等。这种背水壶的系钮便于引绳悬挂,对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游牧部落来说,迁徙时携带它是再好不过了。所以这种产品主要是一种特制的外销瓷。可是翻遍了《邛窑古陶瓷研究》一书,同样找不到背水壶踪影。

证明张文所说的“长沙有的,邛窑全有”的推论毫无根据。

张文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任何古瓷窑也不例外。对所谓古代瓷窑都采取‘独自妍’的态度,必然割断某一瓷窑与其他瓷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的客观联系。那么,要‘弄清其发展轨迹’,只能是空话”。又说:“在人类发展史上,全世界所有的陶瓷窑上都客观上存在着‘优劣’、‘高低’之分。在时间上都有一个产生先后和存在的长短区别。”言下之意,长沙窑与邛窑之间,应当在时间、空间和产品“优劣”等方面比比“高低”。

先谈“时间”与“空间”比高低——前面虽然已经谈到,现在重复再说一遍,张文曾说:“邛窑始烧于东晋,共经历9个世纪。”而长沙窑渊源于岳州窑,始烧于东汉,共经历13个世纪而有余。

两窑相比,年龄相差太大。

再谈比“优劣”和“高低”。由于邛窑的釉下多彩瓷始烧于隋,长沙窑的铜红釉彩瓷也始烧于唐。所以两窑相比时把时代空间,暂定在隋唐时期。

比色彩——

张文说:“邛窑早在隋代就破天荒地新创了高温釉下褐、绿、黑三彩绘瓷”。《长沙窑》则说:“至盛唐末期,大致‘安史之乱’以后,逐渐烧制青釉褐彩,发展到烧制青色釉下褐绿或红彩,以及白釉绿彩和褐绿或红彩。在我国陶瓷史上逐步由青瓷发展为彩瓷,特别是铜红釉的出现是陶瓷彩釉工艺中一项新的突破。”

张福康先生说:“邛崃窑部分彩瓷的装饰技术和长沙窑十分相似……但长沙窑的铜红彩则没有在邛崃窑出现过”见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科学》96页。

邛窑和长沙窑釉彩中所含元素基本上只有铁、铜两种。但把“姐妹窑”加上“彩瓷”、“桂冠”呈色剂的则是——铜。

其中铜绿包括铜蓝为“姐妹窑”所共有,唯独“铜红釉”是长沙窑所独创。长沙窑铜红釉的出现和使用,改变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南青北白两分天下的格局。并逐渐形成以青、白、彩瓷三大窑系为主体的新局面。长沙窑产品不仅有釉下红釉绘画装饰,而且还生产了通体玫瑰红,茄皮紫等执手壶(图5-6)。

由于邛窑只有铜绿彩,而不见铜红彩制品,所以从色彩鲜艳与否的角度相比,则显得黯然失色。

比装饰——

老窑瓷:吉州窑古陶瓷鉴别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