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郎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官窑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瓷器怎么区分

清代官窑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瓷器怎么区分

郎窑瓷器鉴别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石湾窑瓷器鉴别

2020-11-18

郎窑瓷器鉴别。

写了一大堆宋瓷元青花和明初瓷器,给各人带来了审美疲惫,欠好意思,以是本日换个口胃,上点小菜。

清康熙珐琅彩牡丹纹碗

笔者刚入门时,收藏瓷器也是从清代瓷器入手的。但不是民国瓷器,当时候民国瓷器太多了,至心看不上。也做过元青花永宣青花的梦,花了大价格吃了药之后,忽然明确那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就临时搁置在那边了。转头把重心转到了清代瓷器上。

从我总角之年开始收藏瓷器到本日,34个年初已往了。清代瓷器如今险些已经不再去收藏。一些老藏品放在那边,就算是一个回想了。我的喜欢现在更侧重于宋瓷和元明官窑瓷器。也把研究和收藏方向放在这里。

言归正传,遍及一下清代官窑瓷器的一些知识点吧。那些年我追逐过他们,如今不管追到没有追到,照旧把这些资料总结归纳一下,以飨观众。

清代瓷器,有个特点,就是青花瓷,五彩瓷以民窑为主,官窑生产的比力少。官窑,前期重要是颜色釉瓷器,雍正时重要也是颜色釉和粉彩,宫内御用的是珐琅彩。乾隆天子则最喜好洋彩。这些咱们厥后再讨论。有爱好的朋侪可以关注和收藏本人头条一下,省的你去找书找资料了。

清雍正珐琅彩山川纹碗WWW.Taoci52.Com

清代瓷器,必须说到几个名词,臧窑,郎窑,年窑,唐窑。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制官窑器,但实验"官搭民烧 "制。

臧窑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臧窑单色釉成绩最大,其时清廷派赴景德镇的督陶官员另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笔帖式车尔德。但以工部虞衡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驻烧督窑时间最久。按风俗称谓,将此时期御窑瓷称"臧窑"瓷器。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此时期的御窑瓷釉色品种甚多,可谓诸色俱备,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 别的诸色俱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臧窑)

郎窑即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时的官窑。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桔皮砂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良好。郎窑除了颜色釉以外,其他瓷器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事距郎廷极督造瓷器时间很近,极大概系刘所眼见。

清康熙郎窑红穿带瓶(郎窑)

年窑即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极其风雅,琢器多卵色。此时釉色发明许多,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赤色,娇嫩欲滴。尚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也成熟于此时,所绘花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很有大概其母本就是来自宫廷画师。后代称清看雍正,重要就是年窑。

清雍正胭脂水釉粉彩花蝶纹碗(年窑)

唐窑即清代最闻名的督陶官唐英,清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视唐英所督造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瓷器之代称。唐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程度都到达亘古未有的高度。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偶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绝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清乾隆六年款青花缠枝斑纹花觚(唐英款唐窑)

四位督陶官简介完了,您有印象了吗?也就是说康熙官窑早期是臧窑,臧窑的特色是颜色釉,最闻名的是豇豆红。康熙后期官窑是郎窑,郎窑最大特色是宝石釉,最闻名的是郎窑红。雍正官窑是年窑,年窑最大特色是粉彩最闻名的叫胭脂水釉。乾隆官窑是唐窑。唐窑最大特色是仿古,最闻名的太多了,你就记着转心瓶算了。简朴明白。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郎窑绿瓷器和郎窑红有什么区别


郎窑绿和郎窑红是颜色釉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是以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而得名的瓷器。这种瓷器是以金属铜为着色剂,因温度不同而呈现绿色和红色。郎窑绿瓷器和郎窑红有什么区别?

郎窑绿的特征为: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视觉。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点点,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戛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有青花双圈款识。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绿釉瓷烧制在宋代时已较普遍,明清时期的绿釉瓷发色漂亮。绿釉瓷有独特的烧制工艺,早期孔雀绿釉瓷,多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温烧成,因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工匠则先在高温中将瓷胎烧成涩胎或白釉瓷,然后再施孔雀绿釉,入窑二次低温烧制。由于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受土壤侵蚀,釉面会出现成片成块脱落的现象。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瓷窑温提高,胎釉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这是“清三代”孔雀绿釉瓷的特征。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是模仿明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特征烧制的。釉凝厚,玻璃感强,佳品呈鲜红色。传世品以瓶较多,常见的有观音瓶、棒棰瓶(棰口直颈者为硬棒棰,撇口圆肩者为软棒棰)、直颈扁腹瓶;盘碗也为数不少,有通体呈菊瓣形的。郎窑红器皿的口部多为白色,与宣德红釉瓷器的灯草口特征相似,器皿的底部有白色、米黄色者称为米汤底,浅绿色者称为苹果绿。郎窑红瓷器底部书写年款的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两种。

康熙郎窑红釉瓷器


郎窑红釉瓷器是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的,是红色釉瓷器品种之一,是清代防前朝宣德红釉而创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郎窑红比宣红釉更鲜亮,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釉瓷器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

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釉琵琶尊

郎窑红釉琵琶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郎窑红釉琵琶尊瓷器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琵琶尊,清康熙,高36.6cm,口径12.6cm,足径13.6cm。

郎窑红釉凤尾尊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郎窑红釉观音尊

郎窑红釉观音尊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郎窑红梅瓶

郎窑红梅瓶,清康熙,景德镇制。

郎窑绿釉瓷器的特征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唐邢窑白釉壶 唐代邢窑瓷器少见之精品


它色泽“如雪”“如银”,历经千年而不朽,几乎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它是唐朝能工巧匠留下的作品,如同一个标尺,标志着白瓷制作工艺在当时曾达到的高度;它是易碎品,却穿越千年时光,与当代人相遇。它,就是出土于合肥、收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国家一级文物——唐邢窑白釉壶。

与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格局

在细说这个精美瓷器之前,先来说一说邢窑。唐代有七大瓷窑,除了安徽人比较熟悉的寿州窑,还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洪州窑和邢州窑。值得一提的是,只有这邢州窑产白瓷,其余六大名窑皆产青瓷。

在唐朝,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是当时瓷制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茶圣陆羽也曾在《茶经》中将两者进行对比,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虽然这个唐邢窑白釉壶是在合肥重见天日的,但它的产地却在900公里以外的河北邢台。“曾有学者认为邢窑遗址在内丘,直到1980年,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在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发现唐代的窑址群后,唐代邢窑遗址的具体位置才最终板上钉钉。”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透露。

邢窑白瓷“容颜”美“内心”坚

作为与青瓷、青花瓷、彩瓷并驾齐驱的传统瓷器种类,素雅的白瓷深受人们喜爱,它体现了古人对纯洁的向往。

邢窑的白瓷有多美?古人曾用“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来形容邢窑的颜色与色泽。“其实,白瓷不仅是外貌美,内在也很坚硬。陶瓷专家根据邢窑出土陶瓷实物进行过测算,邢窑的白瓷作品都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历练’,这与现代制瓷业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非常接近,这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夏腾一脸自豪地说道。

在合肥出土的这件邢窑白釉壶在釉色上属于白釉,此外还有甜白釉、青白釉、象牙白等釉色。夏腾说:“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可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少的瓷土和釉料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只有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才能最终烧制成白度很高的白瓷,所以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很高。”

白釉壶造型独特引专家盛赞

这件唐邢窑白釉壶洁白如雪、细腻如云,给人以凝重大方、雍容饱满之美感。直口,平唇,平肩有下凹阴线。细细看,它的肩部有八棱形短流,另一侧有竖条形穿孔盖座,流右侧有竹节形圆柄,柄与肩结合部有一圈菱形纹,腹下部渐收成平底。略有遗憾的是,它的壶盖已经丢失,流脱釉也折断了。尽管如此,也并不影响它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全国出土的白瓷器具中,它的造型非常独特,著名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赞誉它是唐代邢窑瓷器中少见的精品。”夏腾说道。

那它是何时被发现的呢?夏腾说,这件唐邢窑白釉壶是1976年4月在合肥市火车站机务段的唐开成五年墓中发掘出土。这个墓葬为船形砖室墓,出土时顶部塌陷,墓长4.16米,腰部最宽处3.16米。当时墓葬中出土了一方墓志,志文二十五行,每行二十四字,可惜字多剥离,墓主姓名已无法辨认。“墓志腐朽如此,但易碎的瓷器却几乎安然无恙,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制作出来的瓷器质量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夏腾评价说。

在唐朝,邢窑的白瓷器具流行全国,有记载说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这件珍贵的白釉壶在邢窑诞生,最终却被埋藏于900公里以外的合肥,这不也是这一说法的佐证吗?

·本报记者方偲·

郎窑红的鉴定


郎窑红,即郎窑烧制的铜红釉瓷器。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园式、滚园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郎窑釉瓷器的鉴赏之我见


郎窑釉瓷器的鉴赏之我见

——读“浅谈郎窑绿釉瓷鉴赏”一文的不同看法

提起郎窑釉瓷器,最为世人熟知的莫过于“郎窑红”。“郎窑红”,又名“郎红”、“红郎窑”、“牛血红”、“鸡血红”等等。是康熙时景德镇窑在模仿明代宣德鲜红釉基础上派生出的新品种。清代景德镇官窑常冠以“督陶官”姓氏,郎窑一词即是,它是因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务而得名。

最早提到郎廷极的是刊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一书:“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访古暗合,与真无二,此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鬃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

郎廷极(1663一一l7l5年),产紫垣,又作紫衡,号北轩,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郎窑的成就,主要是模仿明代宣德,成化官窑制品,而仿宣主要是仿宣德时的鲜红釉。郎窑红是在摹仿宣德鲜红釉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新品种,其色泽较宣德鲜红釉更为鲜艳,釉层凝厚,清澈透亮,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谈论郎窑红,常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所谓“郎不流”是指釉面垂流不过底足,实际上大多数器物是这样,全器越往下,红色越浓艳,近足处的釉层最厚,呈黑红色,这是由于高温熔融状态下的釉层垂流所致。近口沿处釉层变薄,显露白色胎骨,即所谓的“脱口”,与宣德鲜红釉瓷器上的“灯草边”相似。郎窑红器物之外底常施以米汤色釉或浅绿色釉,米汤色底俗称“米汤底”,浅绿色底俗称“苹果底”。

郎窑红瓷器造砸以瓶、淳为主,另有盘、碗、盒、炉、觚、洗、水盂等,诸器之中,以观音尊的造型最为优美,其形状为撇口,直径,丰肩,腹以下渐收,曲线收放有致,显得雍容端庄。底足或半圆足,或为二层台式,一般不署款。

郎窑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l 3 0 0℃以上高温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它对烧成窑内内的温度、气氛要求很严格,烧制一件成功的作品很困难,常常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当时民谚曰:“若要穷,烧郎红。”因此郎窑红瓷器受到人们的珍爱,除了其釉色鲜艳悦目外,烧造困难致使物以稀为贵是最工要的原因。

另外,在郎窑釉瓷器中,除了占数量的绝大多数的郎窑红制品,还有一小部分特殊的作品,人们俗称“郎窑绿”。

“郎窑绿”,也称“绿郎窑”,又称“绿哥瓷”。它是和红釉并存的品种,与郎窑红的同类器相比,在胎、型、足等方面基本一致,但是,里外的釉面均为苹果青绿釉,所以通常称其为绿郎釉。常见有天球瓶、橄榄瓶、胆式瓶、缸、杯、盂及四方、八方、菊瓣、葵口的盘、碗等。

这样器物里外釉面均为苹果青绿釉,器身开有细小的片纹,口部或施白釉或施酱黄釉,器足露胎处常泛出火石红色。其中有些小瓶,釉面凝厚,玻璃质感很强,光亮莹澈,釉色较深,揩油细碎的斜片纹,并映出五彩光泽,此为郎窑绿中上乘者。另有一种釉面,因铜红釉的氧化还原程度不一,形成器里为红色,器外釉为浅绿色.类似绿郎窑的现象,此类被称为“反郎窑”。器型有水盛等小型器物,数量稀少。

近日,在《上海收藏》中看到“浅谈郎窑绿釉鉴赏”中一件郎窑绿釉的苹果尊的相片,细看之下,发现此尊与康熙朝制品之间有几点不同之处:

一、此尊的口沿白釉,紧密的照在胎骨上,光亮而干净,此为疑点之所在。据我上手的郎窑实物和标本得到的体会:郎窑器物的口沿处都应该有一层“粉白状”的釉层,再釉层中并伴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破泡。这是康熙时郎窑器未达到明代永乐、宣德红釉时的“灯革寇”的效果而人工浮于胎上的。而反观此尊,口沿过于白净,且无破泡,实乃疑点之一。

二、此尊釉色绿中泛黑,浮光泛于器表,釉子与胎体结合的不够紧密。此乃疑点之二。真品郎窑绿釉作品的釉色,往往釉面显得很凝厚,绿而泛灰,并不是黑。釉面的玻璃质感很强烈但并不浮于器表。

三、此尊的造型,和康熙时制品的形状有大小的差别。首先其口径过大,而颈部又较康熙时为短。其次,尊的腹部过于丰满,口沿与肩部的过渡不够自然,似有一种舒展未开的感觉。

四、此尊的开片过于紧密,违背了康熙时疏密有序的感觉。

五、此尊近足处无康熙时郎窑“郎不流”的现象,显得太过规整、整齐

六、此尊的胎釉结合处,无浓淡过渡自然的“火石红”,而作为距今将近三百余年的康熙时期的制品,多少都有“火石红”。

七、此尊的底釉青白,但不紧照在胎体上,和康熙时瓷器底面的“硬亮青釉”很不同。

八、此尊青花双圈的颜色,和康熙时浙江产的“珠明料”(青花发色“蓝中泛紫”)有着明显的不同,倒是与晚清、民国时期普遍使用的青花料“洋蓝”的发色及为相似。

我想照片与实物之间足有一定区别的,但是收藏的经验、学术都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来提高,因此就以上几点不同之处,借贵报这块学术交流的平台,能够引起些争鸣,也算足抛砖引玉吧。

浅谈郎窑绿釉瓷鉴赏


郎窑瓷是郎廷极(字紫蘅)督造的成功产品,他在康熙年间曾任江西巡抚,由于他酷爱古陶瓷,对陶瓷很有研究,于是康熙皇帝发挥了他的特长,在康熙44年——51年的7年中,肩 负景德镇督瓷官之职,所以在这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产品,当时都称为郎窑。清代官窑器必定会有本朝款,唯独郎窑绿、郎窑红没有留下官窑款,但收藏界认可它是一种独特无款官窑器。

笔者藏有一件全品相康熙郎窑绿釉苹果尊见高12.6cm,口径8cm,足径7.3cm,它器形规正,做工考究,胎体精细,厚薄均匀,内腹中上部可见横向接胎痕,露胎处呈现“火石红”。由于此尊是传世品,所以在釉面上留下了无数岁月擦痕。

郎窑绿是用含氧化铜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属于铜绿釉。通常挂釉后经1300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而且产品往往以小件为主。从现存瓷片、实物来看,郎窑绿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郎窑绿釉层均匀较薄,釉色稳定,呈翠绿色,鲜明艳丽,釉面上有较强玻璃般光泽,似有一种翡翠玉般的感觉。在同类郎窑绿釉中是一件上乘之作。

二、在釉下紧贴胎体处布满细纹片,俗称“苍蝇翅”。用10倍放大镜细看,在釉面上可见密集细小的小点点,我想这也许是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由釉内小气泡所形成。

三、在器底近足处有一圈不过足垂釉,俗称“郎不流”,但垂釉非常自然整齐,似有一种釉流至底足前曳然而止的感觉,厚釉处釉色加深,呈现深绿色。

四、圈足呈泥鳅背,内墙为内弓,底足内施白中闪青釉,低款青花双圈足见。

五、器内施青白釉,釉层较厚,无开片,其釉色与底足内白色闪青釉有较明显区别。口沿处有一圈明显粉白釉俗称“灯边草”。

这件绿釉苹果尊,从它胎体、器形、青花发色以及多种釉色都明显带有康熙瓷特征,可是目前基本上没有关于郎窑绿瓷器的详细介绍文章,专家们也极少提到,但我认为康熙绿釉与郎窑绿釉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在我藏品里就有一个康熙绿釉鼻烟壶,整个壶从口部至足际都施绿釉,釉层厚薄不均,并有多处漏釉点;釉色与郎窑绿基本一致,但釉下无细纹开片。

我历来喜欢单色釉,这件郎窑绿釉瓷苹果尊,于30多年前收藏,从实物口沿处看,它的“灯边草”工艺做法是:先在口沿挂白釉,再在外部罩绿釉,最后在尊内施青白釉,是分多次上釉完成。当然,由于官窑绿釉瓷是特定年代创烧瓷,我推测“灯边草”工艺也是在烧制过程中逐步改进、提高,达到完美。康熙郎窑绿釉瓷具有“苍蝇翅”、“郎不流”、“灯边草”三大特征,这是鉴定真品的重要依据。我相信随着上海古陶瓷学术研讨的深入探索,古陶瓷神秘面纱终将问世于天下。

郎窑红釉凤尾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郎窑红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康熙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