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 导航 >

喷墨机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和解决方法

喷墨机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和解决方法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玻璃和瓷器怎么鉴别方法 喷墨瓷砖

2020-06-04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自国内兴起喷墨热,喷墨瓷砖风卷中国建材市场,众多企业也纷纷引入喷墨设备,而喷墨设备在日常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以下为笔者在接触喷墨设备中,对喷墨设备日常生产中问题的一些总结、整理,希望能和行业朋友共同分享,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1.问题:生产时图案出现乱码

可能产生的原因:

编码转换器有问题或接触不良

解决方法:

(1)更换编码转换器

(2)检查编码转换器接线是否断路

2.问题:生产时有滴墨现象

可能产生的原因:

喷头滴墨或吸风管抽力不够

解决方法:

(1)增大真空度

分析:增大喷头对墨滴的抽力,一般用于压力不能达到装机要求的时候,不能盲目增大真空度

(2)降低砖坯温度

分析:坯温过高会产生一些水蒸气,水滴会与墨水结合形成沉淀并渐渐形成墨滴

(3)用自动清洗清洗喷头

分析:手动物理清理方式,是最简易最常用的应急处理方式

(4)加大吸风管的频率

分析:在压强足够大的基础上才能适用

3.问题:生产过程中有白线产生

可能产生的原因:

喷头堵塞

分析:可能是颗粒,也可能是墨滴

解决方法:

(1)真空度过高降低真空度

分析:真空度过高会抑止墨水的正常喷射

(2)滴墨用自动清洗清洗喷头

分析:生产当中应急的处理方式之一

(3)用清洗布擦拭喷头注意喷头不能来回擦拭,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擦拭否则会损害喷头

分析:一般用于自动清洗喷头无果后使用

(4)提高电压并用百分百灰度图片连续打印

分析: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有可能把墨路冲开,使得打印正常

(5)把喷头上的进出管道进行调换使墨水反向流动

分析:在自动清洗喷头及人工擦拭喷头无果后方才使用

4.问题:生产过程中真空度不稳定

可能产生的原因:

墨盒有空气进入或墨路漏气

解决方法:

(1)检查供墨泵、消泡泵、循环泵是否正常工作,注意:更换供墨泵消泡泵时要看清进出管道。

(2)检查消泡器过滤器进出管道是否漏气

(3)过滤器管道的夹子是否夹紧,重新夹紧管道

5.问题:喷头上有积墨或挂墨

可能产生的原因:墨水的张力偏小或喷墨机的电压偏大

解决方法:

(1)更换张力大的墨水

分析:不建议使用,放掉已有墨水并清洗干净会产生大量费用,若未清洗干净,不同种类的墨水可能发生反应而影响到喷头

(2)减小喷墨机的电压观察喷头挂墨注意调电压时不要波动过大

分析:建议调试电压以适合墨水的张力,一般装机时会调试好

6.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色差或深浅度有变化

可能产生的原因:墨水密度变化、墨水没有充分摇匀或墨水性能不稳定

分析:某些国产墨水性能不稳定,容易沉淀

解决方法:

(1)温度设定是否有变化注意温度设定不能波动4℃以上否则颜色变动会很明显

(2)加墨水前是否充分摇匀20-30分钟

(3)检查搅拌器是否正常工作

(4)检查机子的电压设定是否有变化

7.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缺墨

可能产生的原因:消泡器、过滤器不满或电压偏高或墨水粘度偏低

解决方法:

(1)消泡器是否满墨状态,如果不满检查消泡泵工作是否正常

降低电压

降低温度加大供墨频率

8.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图像打在皮带上

可能产生的原因:电眼识别不准确、皮带不平或起毛

解决方法:

(1)查看电眼高度是否偏低或电眼被墨水给覆盖了,用干净的布擦拭电眼,把电眼位置调高点

分析:皮带不平会有突起的地方,进口皮带边缘会出现起毛,都可能使电眼误识别进行打印

9.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深线

可能产生的原因:喷头点卡出现故障或喷头分区电压偏高

解决方法:

(1)拆下喷头点卡观察喷头点卡线路是否有烧坏,如果烧坏要换张新的喷头点卡

(2)分区电压设定是否改动,如果改动需要调整

10.问题:溢流管道没有墨水,喷墨机报警

可能产生的原因:供墨泵工作不正常

解决方法:

逐渐加大供墨泵的频率,观察溢流管墨水情况

11.问题:冷却机工作不正常,喷墨机报警

解决方法:

查看冷却机进出水管是否堵塞,管道里是否有水,如果没有水需要加满水

查看冷却机温度是否在设定温度

查看冷却机内的冷却剂是否低于规定量

12.问题:喷头衔接处出现重叠或缺失

可能产生的原因:喷头衔接处设置是否改动或皮带走动

解决方法:

(1)调节喷头衔接处设置,重叠关点缺失加点

(2)查看皮带是否水平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想要调节皮带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砖掉落原因大搜罗及解决方法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家居瓷砖容易因为老旧而发生空鼓、掉落等情况,特别是厨房和卫浴的墙面砖,在潮湿的环境中降低瓷砖的使用年限。瓷砖掉落应该怎样抢救呢?一起来分析瓷砖掉落的原因,见招拆招还原亮丽的家居。

方法/步骤

1基层处理问题:墙面地面基层处理不干净、浇水湿润度不够、瓷砖背面浮尘未除、铺贴前水迹过多都会导致瓷砖与墙面粘结不紧,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松脱掉落的情况。

瓷砖质量问题:瓷砖的质量也是影响松脱原因之一,瓷砖的吸水率直接影响粘贴的牢固程度。国家规定,瓷质砖的吸水率是E≤0.5%,瓷质砖的收缩膨胀率约为4×10-6,当瓷砖吸水率或者水泥没有达到标准时,发生热胀冷缩后,瓷砖与水泥收缩率不一致导致分离掉落。

步骤阅读.2施工工艺问题:施工过程中如果垫层的水泥砂浆铺设太厚或者水泥加水太多,都会让铺贴的瓷砖发生掉落;另外,如果是大规格的瓷砖,如果留缝过小,热胀冷缩互相挤压后,容易造成起翘和破裂。

日常使用问题:以为内瓷砖的吸水率较低,如果在瓷砖未与水泥完全贴合时,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如踩踏或者硬物的撞击,容易造成瓷砖和水泥的分离,砖底出现空鼓。

见招拆招找对解决方法

步骤阅读.3边角空鼓:如果铺贴后发现瓷砖边缘出现空鼓,可对局部空鼓的部分进行浇灌处理,避免整体更换。

步骤阅读.4局部空鼓:墙地面的瓷砖出现少量的局部空鼓,如在不影响橱柜、镜柜、花洒和热水器等安装的情况下,可以不予处理,但若是对安装和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建议把这局部的瓷砖敲掉重新铺贴。

大面积空鼓:如果遇上空间有2/3的瓷砖出现空鼓,建议全部拆下来重新铺贴。

问题解决注意事项

步骤阅读.5修补要点:如果遇到铺贴时间较长的瓷砖出现空鼓,在拆除的时候可以从砖中间开口,然后慢慢向四周砸碎撬起,以免对四周的瓷砖造成破坏。

大规格瓷砖铺贴:施工过程中遇上大规格产品,在铺贴前需要做样板件,试验粘结强度,防止盲目施工造成大面积空鼓或者脱落的现象。

避免早强型水泥:如果选择在夏季和秋季进行装修,应该避免使用早强型水泥(水泥抗压强度较高,比普通型高10%~24%),水泥搅拌后很快就干掉,对施工十分不利。

基层处理很重要:对于一些复杂的墙面,比如表面太光滑或者涂有防水层的墙体,必须先对其表面进行批荡、拉毛、挂钢丝网等,保证墙面的平整。

步骤阅读.6瓷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外,在室内清洁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但是面对潮湿环境和老旧等问题,瓷砖脱落无可避免,为了延缓和修补这一情况,我们需要在了解瓷砖脱落原因后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脱落进行处理,还原亮丽家居。

瓷砖空鼓不粘水泥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家庭装修出现问题,是消费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有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反映“瓷砖易空鼓、脱落”占到20.29% ?高居第三位。由于事涉多家,往往出现施工单位、瓷砖供应商之间互相推委?使消费者非常苦恼。

为彻底了解出现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笔者为此特调查了一些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咨询了一些专家学者, 现就该问题提出如下看法:

一、瓷砖不粘水泥的主要原因

关于瓷砖空鼓或脱落的主要原因分析总结主要有以下方面:

1、地面基层处理不净,或浇水湿润不够;

2、垫层水泥沙浆铺设太厚或加水较多;

3、瓷砖背面浮尘未除或用水浸润不够,铺贴时瓷砖背面污迹未清理,水迹过多,造成粘结不实;

4、对于瓷质砖国家标准吸水率是E≤0.5%,陶质砖国家标准是≤10%,所以粘贴力远比陶质砖弱,瓷质砖的收缩膨胀率约为4×10-6,混凝土的收缩率比瓷质砖要大一倍以上,当水泥出现收缩时,瓷质砖与地面的收缩率不一致,两个不同物体必然出现分离,此时,瓷质砖底部呈干净状态;

5、瓷质砖吸水率较低,如在未与水泥完全粘贴时受到大的冲击力(如撬击等),从而造成砖与水泥两个不同物体出现分离,砖底呈干净状态;

6、因沙浆密度不一致,沙浆在初凝期完成后出现沉降,产生空鼓、松脱;

7、水泥不符合要求等;

8、与水泥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大规格瓷砖铺贴后存在温差应力,季节性的温差振荡会造成粘接强度降低;

9、产品本身背纹不合理或者附着非常多的砖底粉而在施工中未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解决方法

解决的根本办法还是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多加注意,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特殊情况还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一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防止空鼓和脱落,墙面基层必须清理干净,应全部清理墙面上的各类污物?并提前一天浇水湿润,一般湿度在30?70%。如基层为新墙时?待水泥沙浆七成干时?就应该进行排砖、弹线、粘贴面砖。瓷砖使用前,必须清洗干净,用干净的清水浸泡瓷砖,直到不冒汽泡为止,然后取出,待表面晾干后后方可镶贴。必要时在水泥沙浆中掺入水泥重量3%?5%的108胶,使粘结的砂浆易和性及保水性较好,并有一定的缓凝作用,不但增加粘结力,也可以减少粘结层的厚度,易于保证镶贴质量。

2、施工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具体的粘贴程序为?基层清扫处理→抹底子灰→选砖→浸泡→排砖→弹线→粘贴标准点→粘贴瓷砖→勾缝→擦缝→清理。施工时,瓷砖必须清洁,粘结厚度应符合施工规范,不得过厚或过薄。粘贴时要使面砖与底层粘贴密实,可以用木锤轻轻敲击。产生空鼓时,应取下瓷砖,铲去原来的粘结砂沙,重新铺贴。

墙面上有石灰膏、乳胶漆、壁纸等装饰物,或地面上有污物,一定要清理干净,否则水泥砂浆与基层粘结不牢;另外,如果墙体自身有裂缝,应做妥善处理后才可贴砖,以免日后基本结构裂缝变大导致瓷砖开裂或脱落;还有,对于平整度或垂直度差距太大的地面、墙面,还要用水泥砂浆进行找平处理,铺前还要比较瓷砖的色彩差异。

3、铺砖要先铺平地面 将未涂水泥的地砖铺在地面,敲平后,将水泥浆涂满地砖,铺于地面,四块砖的对角位置齐平。而铺设的顺序也有讲究。贴地面砖应由内向外贴,如地面有坡度或有地漏,应注意按排水方向找坡;墙砖应从下向上铺贴,为美观起见,最底层的砖应后贴?墙砖贴完后再压地砖。另外,一面墙不能一次贴到顶,以防瓷砖自重较大,引起塌落。铺完地砖短时间内不要踩踏。

为了迎合追求新潮的消费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方法,例如瓷砖黏着剂、多彩填缝剂、留缝铺装等。瓷砖黏着剂(也叫干贴法),瓷砖不需预先浸水基面不需打湿,只要铺装的基础条件较好就可以,使作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铺贴瓷质砖,如上海曹阳建筑粘合剂厂生产的玻化砖墙砖粘合剂(JCTA-300H)效果非常好。

4、特别是铺贴大面积瓷质砖时,更应注意预留足够的收缩膨胀缝,确保收缩所需。瓷质砖无特殊工艺要求,按传统贴法即可,但在铺贴中应注意底层砂浆在敲打排气后,要检查密度是否一致,如出现局部松散,要加上砂浆再次敲打排气,才在砖背面涂上3mm厚的纯水泥浆敲平,完成铺贴。

5、如果砖背面的粘涂层面积超过50%,在铺贴施工过程要采用清洗砖底、基本无水渍时再铺贴、预留膨胀缝等方法,可解决松脱问题。

在施工中还要注意建筑气候,夏天,由于材料较之平常更为干燥,所以对于地砖、瓷砖等需要经过泡水处理的材料,要延长泡水处理的时间,使其水分接近饱和状态。这样,就不会出现在粘接时由于瓷砖干燥而从水泥中吸水的情况,从而防止发生与水泥粘接不牢固,出现空鼓、脱落现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冬季还需要注意防冻,冬季瓷砖铺贴作业面如果受冻,就会出现空鼓。防止的办法是保证室内温度、湿度。冬季干燥寒冷,材料容易出现裂缝。因此运输和存放过程中,不要与其他材料混放。瓷砖铺贴过程要预留与其他材质的接缝,以防止因材质冷缩系数不同而出现裂缝。同时,北方地区冬季多刮西北风,瓷砖辅料中水分很容易流失,因此贴瓷砖时要注意调节室内的温度,防止作业面失水过快而造成干裂的问题。

三、其他特别注意事项

有时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但是偶尔也会同样出现问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在施工作业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瓷质砖及大规格产品在粘贴前和施工过程中均应制作样板件,做粘结强度试验(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防止盲目施工造成大面积空鼓或脱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水泥不宜采用早强型 ,夏季装修的弊端主要在于:水泥沙浆拌好后,没过多久就干掉,对施工非常不利,会导致地面瓷砖空鼓。在夏天施工时,选购水泥时要注意水泥的包装。看包装袋上的厂名、生产许可证编号、水泥名称、注册商标、品种?包括品种代号?、标号、净重量及生产日期等标识是否清楚、齐全。了解水泥的使用期限和凝结时间?一般超过有效期30天的水泥性能就会有所下降。优质水泥6小时以上能够凝固,超过12小时仍不能凝固的水泥绝对不能用;二是注意水泥的手感。细度正常的水泥用手指捻感到有少许细、沙、粉的感觉。要特别留心水泥是否受潮结块,结块的水泥性能将极度下降;三是注意观察水泥色泽。水泥的正常颜色应呈灰白色,颜色过深或有变化有可能是其它杂质过多。最好不要购买早强型水泥,比如说水泥标号后有个R的最好别用,只需购买一般的水泥即可。同时,地砖铺完后,要注意用水保养 。

3、对于比较复杂的墙体,如表面太光滑,涂有防水层的墙体一定要对基础面做相应的处理,如批荡,拉毛,挂钢丝网等手段。

4、一般承重墙面用水泥沙浆就可以,但是厨房烟道,卫生间风道,厨卫包了管道的墙面上贴砖时一定要往水泥沙浆里面添加108胶,或其他的粘结剂增加粘力。

5、对于大规格厚重的产品不适宜直接铺贴的要采用其他施工工艺,例如干挂、挂贴等方法,以防存在安全隐患。

陶瓷制作过程


在陶瓷民俗博览区古窑景区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古制瓷作坊、古镇窑、陶人画坊。在作坊里可见到“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在镇窑里,可看到神奇的松柴烧瓷技艺,从中领略到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在古窑,我们看到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让我们详细了解下“陶瓷制作过程”。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这一环节在古窑里我没有见到,深感遗憾,于是我在前往三宝村途中仔细寻觅,有幸亲眼目睹。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由此,真正被“神灵”护佑着的正是这制瓷技艺的不断分工、进化和传承。这千年相传的技艺造就和组成了人类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环,这光环让人炫目,也让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内外修坯是景德镇制瓷工艺中一个极为重要并优于其他窑系的成型技术,是形成景德镇陶瓷风格的一个独特的技术保障。利坯工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来说,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体厚度各不相同,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致,因而利坯时应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烧造时变形。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之声,修至中等厚度时则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镇陶瓷装饰大致可分为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两种基本类型。釉下装饰是指直接在泥坯上进行艺术装饰加工,并上釉烧成的瓷器,因其装饰图案位于瓷器釉层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装饰加工的工艺,则称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还有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斗彩”装饰。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为主要脉络的。釉里发出红色是景德镇具较高声誉和影响的名贵品种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绘与一般绘画不同。因为画工在坯体素胎上施釉和作画时所见的颜料色,在经过高温烧制和烘烤后会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件件颜色暗淡、貌不惊人的半成品,经过炉火的烧炼竟会呈现出如此绚丽夺目的色彩,这本身是奇妙的;而与此同时也便可以得知,为瓷器作画是需要怎样的特殊经验和想象力了。

瓷砖坏裂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坯裂的不同类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与步骤

一、坯裂的类型:

坯裂可分为两大类型:机械性裂和非机械性裂。在非机械性坯裂中又可分为:原料工艺性裂和干燥裂(包括干燥器裂和窑头段二次干燥裂)。因而,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特性。本文着重探讨干燥器裂和窑头段二次干燥裂,特别是研究分析干燥器裂的特点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机械性裂和非机械性裂的差别:

一般的情况下,机械性裂的方向性、位置特征比较明显,裂纹较长清晰可见。机械性裂是由于坯体受到碰撞、振动迫压而引起的。

非机械性裂,其表现的形式可谓林林总总,多种多样,一般来说,方向性不是那么明显,但不少时候,非机械性累,其裂纹的位置亦较多规律,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方向性明显就是机械性裂。不少时候,往往很容易把机械性裂和非机械性裂混淆起来,使人错判,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是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有些时候,如果坯裂的主要原因是出自于坯料的性能问题,单靠干燥过程去解决,往往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对比、分析、证明坯料原因明显,则必须及时调整坯料的工艺配方。这点也是要注意的。

三、干燥裂的各种类型及其表现特点:

1.“左、右边裂”(包括或左或右边裂):干燥器内温度不够时容易发生,特别是水平温差大,干燥器内靠两边的温度低时,发生的机会更多。但如果干燥器两边热风入口某处进风太猛,产生热冲击,也会造成或左或右边裂。

注意:有时辊棒高低不平,“跳棒”振动也会造成左、右边裂。

2.“前、后边裂”(包括或前或后边裂):干燥器内某些区域升温过急,温度太高往往会造成这类型坯裂。

3.“心裂”:干燥器前段(入口至15~20m左右)温度较低,排湿太快所致(多数情况下如此,但有些坯料却相反,前段温度越高,心裂现象越严重)。

四、干燥过程产生坯裂的基本原因:

1、没有充分认识干燥过程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对干燥工艺的要求。

2、热风量供应不足,坯体不能获得充分干燥。

3、干燥温度曲线不合理,未能满足此时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对温度曲线的要求。

4、排湿控制不好,干燥器内各段的湿度没有控制合理,未能满足此时坯体干燥对湿度的要求。

5、进热风、排湿不均匀,造成干燥器内温差严重,在某些地方存在热冲击。因而坯体受热不均匀,干燥不均匀,不平稳。这样,产生的热应力就会对坯体破坏从而引起坯裂。

五、干燥器的结构设计是解决、控制砖坯干燥裂的首要条件之一。

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误的干燥器,缺乏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调节手段,即使已经掌握了调节干燥器操作技术,但由于“硬件”不完善,处理坯裂时往往无从下手,这也是造成有些厂家坯裂长期无法根治的一个主要原因。

干燥器结构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尽可能减少干燥器内温差,避免热冲击,有足够的调节手段实现均匀、平稳的干燥。有效控制干燥器内的温度制度,压力制度和湿度制度及热气流的流动状态。

六、干燥引起坯裂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要阶段:辊道干燥器前段(约占全干燥器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温度分布状况,湿度分布状况以及热气流的流动状况(气流量的大小和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左、右边裂”的解决方法:

(1)提高前段温度,进干燥器2~3m位置,一般情况下应控制在100'c~140'c左右。干燥器内截面的水平温差应能基本控制在10'c左右,上、下温差尽可能小一些。干燥升温要平缓。该段一般应以微正压为宜(有些时候,由于坯体工艺配方的特性,干燥器前段需采取微负压),在干燥器前、中段应设有面上入风口,有利于调节上、下温差,调整干燥湿度。

(2)防止和克服热风直接冲击两边砖坯的左、右边。

(3)整个干燥器的温度曲线应比较平稳,除前段1~2个温度点与后段1~2个温度点的温度不同外,其余各测温点的温度应较为接近,一般情况下其最高温度应在干燥器的中段和中后段。

(4)注意检查有否机械原因造成左、右边裂。

最简单直接且相当有效的方法是进干燥器前,把砖坯转动90',看其裂纹的方位是否跟着转动,是者为机械性裂,否者则为干燥性裂。

3、前、后边裂”的解决方法:

(1)适当降低某些区域的温度:包括干燥器的入口温度,前、中段,后段的温度。通过仔细的分析、判别,准确确定降温的合适区域。

(2)防止局部地方的热风喷出量太大造成升温急促,温度太高,产生热冲击对砖坯的破坏。

(3)减少干燥器内每排砖坯之间的距离,适当加大一排砖各块砖坯的间距,使热气流分布均衡。

(4)检查一排砖中各块砖坯裂程度的差别,调整热风流向及大小,使热气流分布均匀。

(5)适当减少某部位区域的排湿量,必要时排湿风机的总风量亦适当减少。

(6)若干燥器整体温度过高,还需要适当减少热风总进入量。

(7)若正压太大,应适当加大排湿风机的排除量。

4、裂”的解决方法:

对于大规格的地板砖来说(500*500以上),砖坯中心的水份是较难排除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例:一块600*600的干燥后砖坯,其中心的含水率为1%,而四边处的含水率却只有0.1%。这样,在大多数的时候,若干燥前段温度较低,尤其是前段约15m左右区域的温度低,压力控制不合理,排湿量过大,“心裂”的现象就比较容易产生。很多时候,“心裂”竟然还是“隐性”的!在干燥器出口处,无法检查出“心裂”,可是出窑时,“心裂”却暴露出来了。因而,往往误导了我们,以为这些“心裂”问题是在窑炉烧成过程中产生。造成调节方向错误,损失严重。

但是,有时候的“心裂”却是真真正正地在窑炉前头段的二次干燥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怎样鉴定是干燥器内心裂,还是窑头二次干燥心裂?

在干燥器干燥时,使砖底向上,入窑时反过来,使砖面向上。若出窑时底心裂,则为干燥器内裂,若出窑时面心裂,则为窑前头段二次干燥心裂。

5、解决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适当减少排湿风机的总排湿量,或适当把前头的排湿支闸的开度减少,使干燥器入口处处于微正压状态。

(2)适当提高干燥器前头段的温度,从入口2m位置到15m左右的区域,在一般的情况下,温度控制在140'c~150'c左右,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该区域的温度有时要高达200'c左右。随后,升温平稳,各点温度相差不要大。在这一区域,正压稍大,温差较小,温度较高,湿度亦较高。这样坯体容易均匀受热且升温较快,于是,“心裂”问题就易于解决了。

但是,上述的方法在坯料性能特殊的时候,温度较高,湿度越大,心裂问题反而更问严重。这时,我们则要采取相反的方法解决。加大前头段的排湿,降低前头段的温度(温度可控制在100'c左右为宜,以后平缓升温,中后部的温度要较高一些(180'c左右或更高))。

七、窑头段二次干燥裂解决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的中心问题是:

(1)如何有效减少窑头段的水平温差和上下温差。

(2)如何防止窑头段升温太急促。

对升温太缓慢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1)在窑头段约15m左右的区域,多增设1~3排的排烟(湿)管口,把第一、二排的排烟(湿)支管的闸门开大(靠窑两边的支闸应开得更大一些为宜)。

(2)把前温区前的1~2级的挡火板升高(两侧的两块挡火板升高应多一些)。

(3)提高前温区的温度,即提高烟气温度。

(4)加大助燃风,使流向窑头的热烟气量增加,既提高前段温度,又可减少温差。

(5)在预热带阶段,每排砖的间隔疏密应合理(1~2cm为宜),这样使烟气流动均衡。

(6)必要时,可向窑头方向增开一些烧嘴。

(7)必要时,适当加大排烟(湿)风机的总风量。

上述的各种方法,在通常的情况下,均可以提高窑头的温度(在2m处可以达300'c以上)减少截面的温差(尤其是水平温差)这对二次干燥是有利的。但是,必须注意是否适度,否则,有时会造成升温太过急促,窑头温度太高而引起坯裂。有些坯料的特殊性质,反而要求窑头段温度较低(在2m处为100'c多一些)升温要相当缓慢,处理的方法与上述正好相反。

由于坯裂的问题比较复杂,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掩盖,不容易分别是哪种类型的坯裂,往往错判,处理方法亦随之走入误区,走错方向。事倍功半,难以解决。

因此,在出现坯裂的时候,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仔细的了解、分析,透过现象查根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坯裂,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有时还要有突破现有经验的束缚,通过对比分析,形成新的判断,大胆使用新的方法,才能把问题解决。

对于同一类型的坯裂,还要准确地及时地判断是高温时裂还是低温时裂,这样,才能合理地把握干燥过程的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压力控制及热气流的控制,才能真正有效地克服坯体裂纹的产生。

对于经过干燥器干燥出来的砖坯,必须建立起一套检查含水率的制度。注意检测一排砖中各块砖的汗水率的差别。注意检测一块砖各个边角及中心的含水率的差别。这样将大大有利于实现准确的判断,大大提高解决坯裂的效率。

钧红釉制作过程及推广意义


使陶瓷产品市场增添新意,推陈出新。本文就JH—7806钧红釉的制作推介给读者。

一、钧红釉配方组成及其化学成分

1.1、配方

长石粉(湖南平江):35%,石英粉(江西萍乡南坑):38%,界牌混合泥(湖南衡阳):10%,方解石(工业用):8.5%,氧化硼(工业):2.5%,碳酸锂(化学纯):2%,氧化锌粉(工业):4%,外加:氧化铁红:2.2%,碳酸铜:1.3%,碳酸锰:0.5%,氧化钴:0.2%。1.2化学组成

二、钧红釉的制作

1.外加着色剂颜料的配制

(1)先将外加部分的各种着色剂颜料分别细研,干磨和湿磨均可;

(2)研磨设备:1kg—10kg(视生产用料而定)球磨小池坛,转速:90—120转/分钟;

(3)球:料:水=1.8:1:1.2;

(4)研磨时间:80—120小时/磨;

(5)研磨细度:万孔筛余0.001以下;

(6)出料控制:通过300目筛,烘干备用。

2.钧红釉的配制;

(1)首先将配方中的各种釉用原料按干比量(减除含水量),分别装入研磨体内进行加工;

(2)研磨设备:0.5—1.5吨圆柱滚动式球磨机,转速:20—25转/分钟;

(3)3球:料:水=2:1:0.6—0.65;

(4)研磨细度:250目万孔筛筛余0.01—0.03%;

(5)出料控制:通过200目—250目筛两次过筛和两次吸铁、排渣(杂质),储存备用。

三、成型工序控制

1.采用浸釉或淋釉两种方法;

2.釉浆波美浓度:根据季节确定,釉层厚度一般控制在0.3—0.6mm。

四、烧成

1.烧成设备:适应倒焰窑(方、圆型)和抽屉窑;

2.烧成焰性:强(浓)还原焰;

3.烧成时间与温度:(曲线图)

4.8小时烧至950℃为氧化焰(即排出坯体自然结晶水和机械水),3小时后即11时升至1350℃,此时为强还原焰(红火夹烟);接着保温2小时后,让其自然冷却。

五、结论

1.本钧红釉主要形成的内在动因是通过窑温调控、色异交配和焰性变化而自然流淌形成的艺术钧釉一类;

2.本钧红釉适应日用中、高温瓷的立式形坯体;

3.本钧红釉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收藏价值:

4.本钧红釉是钧釉系列中的一类。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着色剂和发色剂配制成,如:钧蓝、钧紫,钧绿和钧黄等类别,以形成各异的色釉产品。

日用陶瓷“水泡边”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水泡边”是日用陶瓷中常见缺陷之一,它的存在降低了产品的品质。因此,解决日用陶瓷中“水泡边”的缺陷将成为目前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坯釉料配方、成型工艺、烧成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水泡边”的成因与解决方法,以期给企业提供帮助。

1、前言

“水泡边”是釉泡的俗称,是鼓在釉层表面,手摸有“水泡边”的部位感觉较粗糙,不光滑,易于磨破。磨破后玷污成黑色小点,影响产品美观。本文从坯釉料配方、成型工艺、烧成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日用陶瓷“水泡边”的成因与解决方法。

2、日用陶瓷“水泡边”的成因

陶瓷坯泥由粘土、长石、石英等矿物原料,经加工精制而成,坯泥制成坯体其含有化学结合水、空气吸附水、和自由水。干燥过程中坯体内的自由水随坯体表面被加热升温,水份不断蒸发,当干燥介质温度、湿度、速率恒定不变,内扩散速度与表面水份蒸发扩散到周围介质中的外扩散速度相等时,水份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不断地由内部向表面移动,扩散至四周空气中。坯体内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随水份扩散而聚集在坯体的口部边沿或棱角处,助熔性较强的可溶性钾钠盐,降低了这些部位的瓷化温度,当烧成时,此处受热比表面积较大。因此,较早瓷化致密,釉面熔融,表面气孔提前封闭,坯体内的气体不易逸出,停留在釉层表面,造成一串细小釉泡,俗称“水泡边”。

3、日用陶瓷“水泡边”的解决方法

3.1 坯料配方的调整

当日用陶瓷的制备工艺参数确定后,各种原料在坯料中使用的数量、质量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及其工艺制度的确定,天然产出的粘土等原料很少能直接单独用来制成坯料,一般需用几种原料配合来满足配方的要求。在进行配方计算和配方试验之前,必须对所使用原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工艺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产品的工艺品质要求和性能要求也要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科学合理地研制配方,保证配方最大限度地获得预期效果。

了解各种原料及产品性质是配料的基础,陶瓷是多组分材料,每种坯料中都含有多种原料,不同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及产品结构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陶瓷原料中多少都含可溶性无机盐,原料通过合理配比经工艺处理形成坯料,而后加工成为半成品。干燥时可溶性无机盐,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随水份由内而外扩散而聚集在坯体的口部边沿或棱角处。因此,坯料配方研试时,要选择适当的原料,而含可溶性无机盐多的原料尽可能的少用。因此,一般采用多元配方,以求减少因坯料配方不当形成“水泡边”的缺陷。

在2013年5月,笔者公司进行了坯料百分百利用试验(即配方原料全部进入球磨细碎,没有经淘洗工序),用来生产12安士陶瓷杯。坯料中的主要成份有:粘土(揭阳粘土),以增加浆料的粘性、风化钾长石(作为降温材料)。但试验发现,产品口沿出现“水泡边”现象。经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坯料配方中的揭阳粘土是二次粘土,有机物、可溶性助熔物含量较多。为此,技术人员开始调整配方,选用漳浦粘土代替揭阳粘土,降温材料则采用硬质钾长石替代风化钾长石。然后将原料投入生产后,发现产品“水泡边”现象不再出现。因此,“水泡边”缺陷与坯料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3.2 釉料配方的调整

釉料配方的确定要根据坯料烧结性能来调节釉的熔融性。釉的熔融性由熔融温度、熔融温度范围和釉面性能等方面所决定。首先要求釉料必须在坯体烧结温度内成熟,一般对于一次烧成陶瓷产品来说,开始熔融温度应高于坯体中碳酸盐、硫酸盐、有机物的分解温度。熔化温度范围较宽,在此温度范围内熔融状态的釉能均匀铺展在坯体上,不会被多孔的坯体所吸收,在冷却后形成平整光滑的釉面,从而减少釉面缺陷。

釉用原料比坯用原料复杂,既有天然矿物原料,又有化工原料。各种原料在高温下的性能,如:熔融温度、高温粘度、密度和粘附性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除了使釉料化学成份合理外,必须正确地选用原料。因此,一般采用多元配方,以求获得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的釉浆和烧成后无缺陷的釉面。同时,在多元配方中,要控制好每种原料的含量,其对釉浆性能影响较大,具体详情如下:

(1) 长石

用陶瓷生产中使用的长石一般为钾长石,实际上是含钾为主的钾钠长石。长石在陶瓷釉料中是作为熔剂使用的,高温陶瓷釉料中加入量在50%左右。加入量过多,釉料熔融温度降低,容易造成釉面缺陷。

(2) 滑石

滑石是用来降低釉的膨胀系数和提高釉的弹性,改善釉浆悬浮性能,降低烧成温度,扩大釉的烧成范围,提高釉抵抗气氛变化的能力。

(3) 粘土

釉料中引入适量的粘土,一方面,增加釉的悬浮性;另一方面,使釉很好地被坯体吸附,使坯釉烧后结合性较好。

总之,在选择釉用原料时要考虑多方面的要求,取长补短以满足配方需要。

3.3 坯体的处理

所谓修坯是对半成品进行打磨加工,使其成为能适应操作施釉和入窑烧成精坯的过程。注浆成型和可塑成型的坯体,由于其表面不太光滑,边口都有毛边,有的还留有模型缝迹,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工,如:挖底、打孔等。修坯是注浆成型和可塑成型工艺中一项必要的工序,修坯的好坏直接影响坯体表面质量。

注浆成型和可塑成型的坯体,干燥过程中坯体内可溶性盐随水份扩散而聚集在坯体的口部边沿或棱角处,修坯能有效地消除口部边沿或棱角处助熔性较强的可溶性盐,减少“水泡边”的出现。

笔者公司于2013年10月上旬生产的4.5寸直口碗,经隧道窑烧成后,口沿出现小气泡,手感粗糙。经多方查找原因发现是坯体存放时间较长,吹去灰尘后即上釉、烧成所导致的。后来,对坯体重新进行洗水修坯;先用砂纸磨去坯体口部边沿或棱角处表面层,再用湿海绵抹平、滑坯体口部边沿或棱角处,以除去聚集在坯体的口部边沿或棱角处的可溶性钾钠盐类物质,使得坯体口部边沿或棱角处的烧成温度不会降低,从而减少“水泡边”的产生。

3.4 烧成制度的调整

烧成是陶瓷工艺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产品烧成时,经历了由常温加热到高温,再由高温冷却到常温的过程。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如:脱水、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熔融、再结晶等)。通常陶瓷烧成分为五个阶段:预热、氧化分解、高温、高火保温、冷却。

对于“水泡边”缺陷的减少乃至杜绝,氧化分解阶段至关重要。陶瓷坯釉在此阶段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如:坯釉中结晶水的排出;有机物、硫化物氧化、碳酸盐的分解,并伴随有大量的气体产生。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釉层开始熔融,由于釉覆盖于坯体表面,因此,坯体中产生的气体必须通过釉层才能逸出。未产生液相前釉层中都是多孔体,气体可以顺利通过;而当釉层大部分熔融时,气体通过就比较困难。气体以气泡形式通过液态的釉层逸出,这时往往会有气泡滞留在釉层中形成“水泡边”缺陷。因此,产品在煅烧过程中要适当延长氧化分解时间,使有机物、硫化物、碳酸盐等物质充分分解、氧化。当进入高温阶段时,釉面开始熔融时,就已分解氧化完全,此时气体将能完全排出,从而减少“水泡边”缺陷的产生。

4、结论

“水泡边”是日用陶瓷中常见缺陷之一,它的存在降低了产品的品质。因此,解决“水泡边”缺陷问题将成为日用陶瓷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实践证明,从坯釉料配方、成型工艺、烧成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调整,是解决日用陶瓷“水泡边”缺陷问题的重要手段。

陶瓷制作过程中如何防止缩釉现象出现?


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施釉的过程,所谓施釉是指将深度一定的釉浆,即悬浮在水中的釉料,利用压缩空气喷到生坯表面上。生坯很快地吸收湿釉中的水分并形成一定的较硬的表面,在烧成后的制品表面就形成300到400微米厚度的釉层。但是很多陶瓷产品在出炉时却有缩釉现象的发生,就是陶瓷产品表面的釉料大面积的缺失,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如何防止缩釉现象出现?小编建议主要还是在施釉过程的控制。

1、在喷釉之前,仔细清扫制品,保证其平整无洁;

2、在上釉之前用水喷淋生坯布这有助于将坯体表面残留的脏物和可溶性盐类混合起来置于釉面上,但若在喷釉前2小时内,坯体已经被含有干净水的海绵擦洗过,就不需再喷水了;

3、使用含有较低可溶性盐的粘土,保持模型和地板干净。在重复使用时,要去掉BaC03;

4、避免在生坯上沾上油或润滑油。在喷釉前清洗坯体的过程中使用压缩空气可能带入油,因此压缩空气应滤去油;

5、在喷釉以后避免碰掉或刮去釉层;

6、使用微米级的微细原料,可以降低釉面水分向坯体渗透的速度,当釉在坯体表面干燥时有较大的干燥收缩,这样就容易产生裂纹,故釉中陶土加入量不得超过5%。

如上是要求在陶瓷产品制作过程中对施釉过程的良好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炉的陶瓷产品表面不会再有缩釉现象的出现,当然如果你需要购买日常陶瓷产品,那么如果遇到缩釉现象的产品,建议你最好不要购买,其不仅不美观,而且制作工艺相信也不会太好哦。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的制作过程和鉴别方法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方法: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字串9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喷墨机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和解决方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喷墨机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和解决方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