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中国瓷器鉴别 > 导航 >

《谁在忽悠中国》作者 接着“忽悠”

《谁在忽悠中国》作者 接着“忽悠”

中国瓷器鉴别 中国瓷器出口古代 古代中国瓷器

2020-06-08

中国瓷器鉴别。

仿青铜器的作坊

2011年11月19日,当代画家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拍出了1.3亿元。不仅是国内,国外市场也很狂热,一件价值不高的乾隆的镂空转瓶竟以5.5亿元的价格也被中国人拍得。

看似繁荣的拍卖市场下,却隐藏着一条古董圈人人皆知的高仿古董利益链条。近日,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媒体人、作家吴树经过5年暗访,1年写作,终于完成了“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再度爆料收藏界不为人知的震惊黑幕。

在他5年的暗访中,高仿古董交易已成这场全民收藏运动中最成熟的一套体系,“从高仿造假到拍卖再到鉴定,每个环节都是假的,最后高仿古董转一圈就成了真文物,拍价能达到数千万甚至上亿元。”

以假乱真的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明清官窑所在地,海内外拍卖价格最高的瓷器大多出于此。现如今,这里也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工艺品制造地。

可在吴树的眼里,景德镇是藏龙卧虎之地,高仿造假者做的现代瓷器,是国内外拍卖会上的常客,无论从原料、成分、做旧上都堪称上乘,甚至于检测仪器都无法检测出来。

为得到一手资料,他曾六次暗访景德镇。

“这些高仿造假者很难接触到,他们大多有固定的客源,不与外人接触。熟人介绍也要通过这些人的考验,他们才开口说话。”吴树说。

没有接触这些人之前,吴树一直认为高仿不过就是潘家园古玩市场里的“垃圾货”,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在这里,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

“就地取材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原料多是采自古代取料的老坑。”景德镇的高仿者告诉他,做瓷胎用的磁石就是安徽祁门太后坑的,是慈禧太后时期挖过的;高岭土是从附近的高岭村买来的,100多块钱一袋。成分和当年都是一样的。釉也是买最贵的,一斤釉料就要3600块钱,发色绝对好。

“为了能让高仿古董更像真的,大多数造假者采用真假瓷片黏合的方法,为此他们会花上百万买一台专用的仪器。”吴树说,为了让化学成分符合真古董的成分,他们不惜花血本拿着真古董的瓷片去大博物馆和文物鉴定机构进行成分检测,拿到数据后,再照着配料,试验成功后才拉坯。“专业仪器根本无法检测真假。”

吴树曾有幸接触到景德镇大名鼎鼎的“官窑王”。这位“牛人”每年只仿造十几件东西,都是熟人和回头客订货,并且告诉他们,假如有问题可以拿回来退钱,但是到现在没有一件东西退还过。

“官窑王”曾给他看了一只“清乾隆粉彩龙耳瓶”,沉浸古玩界数年,吴树从来没见过乾隆朝的东西能仿制到如此地步。问及价格,“官窑王”翻开一本香港某拍卖公司的画册,里面有一只一模一样的粉彩瓶,估价是850万到1200万之间。

“官窑王”告诉他,别人买走他们真正的高仿品,一般都有口头约定,几年之内不准再卖第二件同样的东西,目的是保持已售产品的“稀缺性”,便于高价出手。“物以稀为贵,出去多了的东西不值钱。再说我现在什么都不缺,烧瓷器也只是好玩,喜欢。”

以假充真的拍卖行

有了如此逼真的高仿品,就需要有人炒作,让这些假古董变成真古董。

“这时候一些滥竽充数的拍卖公司就充当了最好的帮手。”吴树说,国内大多数的拍卖公司都存在假拍现象。这得益于现行《拍卖法》中第61条的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俗称免责条款。之前,当代画家吴冠中曾与一家拍卖公司拍卖其假画对簿公堂,最终败诉。

“第61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对抗,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不法商人制假卖假、拍卖行知假卖假的乱象。”吴树说,在景德镇暗访时,曾有两次在做高仿官窑瓷器者的家里碰上京城拍卖行去拿货的人,行色匆匆,不与陌生人交谈。

景德镇著名古陶瓷艺术家、元青花高仿艺人黄云鹏直言不讳地告诉他:“这几年连大公司都假货不少,也卖假瓷器。甚至有的拍卖公司,全场都是假货。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

为了说明高仿拍品的分成比例,他举了一个例子,成交价100万元的高仿拍品,出厂价4万元,约占成交价4%,由制假者获利;各项鉴定费用3万,约占成交价的3%,由鉴定专家获利;拍卖公司佣金和国家税收20万左右,约占成交价20%,此项经常被偷漏,分文不交;所拍赝品实际所有者获利73万元,约占73%。

“加上一些拍卖公司制假贩假,最终到手的分成更多。”李广琪对记者说。他是北京古玩界有名的仿造高手,曾因出口自己仿制的明清两代外销瓷,被疑为“走私珍贵文物”嫌疑人,受到海关通缉。

“我们仿造的东西经常被当做文物,说起来很可笑。一旦被怀疑,只要你能照着再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来,你就能洗脱嫌疑。”坐在北京古玩城的店里,李广琪无奈地说。

如此的造假功力也让一些拍卖公司看到了机会。他曾在一家世界知名的国际性拍卖公司的画册上发现了一只自己仿造的鼻烟壶被当做清朝真古董标价拍卖。

“怎么能确定就是你仿造的呢?”记者问。李广琪说:“自己生的儿子,自己会不认识?”

正在交谈之际,一家拍卖公司工作人员送来了一本拍卖画册,李广琪顺手拿起翻了几页,指着一件估价200万元的清瓷瓶说,“这个就是国家上世纪70年代仿造的一批送礼用的现代工艺品。真的这种瓷瓶图案上没有花纹装饰,只要玩过古董的一看就能看出来。”

对于高仿品当做文物拍卖,李广琪认为,自古就有仿造者,这是一种工艺传承,并且高仿品卖时都是以工艺品的价格卖出,至于何人当做真古董拍卖,那与仿造者无关。“就像有人拿菜刀杀人,不能说这是卖菜刀的错吧。”

孰假孰真的鉴定书

对于高仿品的鉴定是否可以通过专门的鉴定机构或者文物专家来鉴别,李广琪对此十分不屑,“现在很多的鉴定机构和专家都是骗人玩的,一些鉴宝节目就像娱乐节目,看一眼就能认定这是真古董,还开价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岂不是笑话。”

前些天,李广琪的朋友拿着一件专家鉴定为真品,估价20万,并开具了鉴定证书的仿造品找他。李广琪对朋友说,你让专家出2万元买你这件,剩下的18万,我给你补齐,你看他愿不愿意买。“朋友很实在真去找了,后来专家一笑了之,也不提买。”

“现如今的国内古董市场,是仿造者能辨别古董真假,盗墓者能辨别什么是出土文物,专家也就能说说理论。”吴树说,在他的采访中,不管是“眼学”专家还是“机测”专家,没有一个人敢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率,“打眼”的几率很大。

更有意思的是,在景德镇暗访时,那些造假者告诉他,只要需要,任何鉴定书都能开出来,“不管是博物馆还是权威鉴定机构,甚至于牛津大学的鉴定书都能开出来,而且保证是真的,只要掏钱就没问题。”

此前,央视曾专门针对国内文物鉴定做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些专门搞鉴定的专家,每天拿着印章印鉴定证书,平均盖一张500—800元。

“可你别看那么多人骂这些专家,可在这个圈子里要卖出这些假玩意儿,还得靠这些专家,没有那个鉴定证书,怎么能去骗人呢?”吴树说。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文物鉴定之混乱局面堪忧:“科学”还是“忽悠”?


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而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

“科学检测”居然“鉴假成真”

杭州市民邱先生涉足瓷器收藏一年有余,最近却和藏友们起了争议。他慕名找到了当地一家可为文物机检的鉴定机构,有18件瓷器经机检后均为真品。但是几位藏友觉得并不靠谱。

记者一行近日也前往该鉴定机构。它位于杭州市定安路46号五楼,楼梯口挂着多张企业标牌,其中有两张格外显眼:“杭州利国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杭州科学检测室”。

利国公司负责人余绍尹先对众人带来的6件器物作目鉴:1件瓷器和1件玉器“都不好”,余下4件均为真品。取自杭州收藏品市场、报价不到500元的一件“渣斗”仿品瓷器,他认为产于西晋,一名收藏者带来的仿古青铜观音像,他也认定系宋朝古物。

依照大家的请求,利国公司对“西晋渣斗”和“宋青铜观音像”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无损成份分析”,约半小时后出具了两份《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分析报告》。期间,大家希望能见识一下仪器,被工作人员婉言谢绝。

两份报告各分析了瓷器的16种和青铜器的13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结论是:“器秞成份与西晋越窑瓷器釉面成份资料相符合”、“器金属成分与宋代青铜器金属成份相符合”,而依据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余绍尹表示,这些数据资料是 “400个科学家60年积累所得”,而所用的“德国‘KETEK’牌7600型X射线荧光频谱仪”是“和‘嫦娥二号’上使用的一样的”。

每份报告收费800元,当记者询问“能否再优惠”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800元很便宜了,北京要2500元,而且先收费再检测,对的出证书,不对的不出证书,但钱照收。我们机检通不过是免费检测的。”

而对于报告的权威性,余绍尹也相当自信:“到哪里我们都认同的!”而当众人请教两件器物价格时,他起初表示“只证不卖”,最后还是分别估出了2万和20万的价格。

漏洞百出的“科学鉴定”

记者几天后又赴利国公司采访。余绍尹仍坚持认为两份报告真实可靠,也认为两件器物确系古物,同时还否认“器物可以按数据仿制”。他同时表示,所用的X射线荧光频谱仪使用充氦气检测,比抽真空检测更为进步。

记者发现,鉴定报告上的元素数据没有单位,而《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中则分别有7组器胎和5组器釉的10种元素含量百分比数据,若按百分比来对比共有的10种器釉元素含量数据,也有6种相差甚远。而《矿冶卷》中仅有青铜镜、梵钟、青铜鼓等部分青铜器的三四种元素含量数据。

浙江大学文物与鉴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博系硕士生导师周少华告诉记者,《陶瓷卷》其中的数据并非全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所得,只能作元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故适宜于为瓷器断源,不可以直接用来断代。

“这16种元素都属于瓷器中的常量元素,现代制瓷技术完全可以仿制。就目前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没有某种技术或设备可以直接用来对古陶瓷作精确的绝对的真伪辨识。”周少华说。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认为,仪器检测确实是科学鉴定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宋代青铜器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学检测,离建立数据库尚远,《矿冶卷》中并没有全面的宋代青铜器数据,那些“检测”出的数据何以能证明就是宋代的青铜器?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主编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教材,他告诉记者,抽真空和充氦气这两种检测方式难分高下。德国KETEK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北京高分达公司负责人杨银祥表示,KETEK只生产X射线能谱仪,它是X射线荧光分析仪的重要部件,后者也仅是文物鉴定的一种方式。

文物鉴定局面混乱

余绍尹出具的两份分析测试报告都钤有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的印章。记者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余绍尹确系该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委员,但另一份公告则显示:科学检测实验室已从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检测工作。

文物鉴定的混乱局面引起了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担忧。谭德睿说:“文物鉴定是一门涉及知识面相当广的学问,像青铜器鉴定就需要对其历史背景、器形、纹饰、铭文、制作技术等有系统认知。我研究青铜器30多年,只能从技术层面辨认青铜器,还称不上青铜器鉴定专家,但是现在有些人学识不足却以专家自居,甚至跨专业越俎代庖。一些所谓鉴定机构也随意开具证书,从中牟利。”而周少华也表示,现在利用科学仪器行欺骗之术近几年时有耳闻,这既败坏了科学技术之良好名声,又给鉴定界增添了混乱。

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源是长期以来这一行业无法可依。浙江省文物鉴定审核办公室主任柴眩华说,现在许多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只是在工商或者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国家《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这些机构的鉴定资质都没有要求,因此,其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障。根据《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文物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可向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申请认定。

不但成立、注册无法可依,文物和艺术品鉴定机构的运作同样也得不到法律规范。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田宇原说,目前只有《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对美术品经营机构有所规范,而其他文物和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运营始终无法可依。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也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如果无法可依,文物鉴定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不要再被忽悠!简单步骤甄别手绘和贴花陶瓷!


当下市场上的陶瓷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分为手绘和贴花两种,二者艺术价值相去甚远,市场价格也大相径庭。常有不法商贩以贴花瓷冒充手绘瓷,误导坑骗购买者。小编每每听到有人被忽悠后,内心很难过。

手绘艺术品陶瓷,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贴花瓷器则是用特定图案的花纸贴在瓷器上烧制,批量生产,适合普通的日用陈设,一般不具收藏价值。现在科技发达,陶瓷贴花技术高超,很难区分。学会甄别手绘和贴花,是进行艺术品陶瓷投资前的必修课。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鉴别方法(七看)

一、看装饰纹图案

传统瓷器的边缘,常有一圈装饰图案。普通的贴花处理,出现图形叠交、错位、接头缺口的机会较大。

二、看对称、或相同的图案

具有对称图案的瓷器,贴花瓷每个对称局部基本是一致的。而手绘作品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三、贴花瓷常有缺色现象

在转运过程或生产操作过程中,贴花纸上的部分陶瓷颜料容易脱落,从而在瓷器上出现缺色,这需要细看才会发现。

四、看瓷器器型

体积较大的球面及圆柱形状瓷器不易贴花,因为大面积连续的图形、人物、花鸟、风景,在贴花过程中会出现折叠现象。

五、看绘制工艺

青花分水作品不易贴花。青花为釉下工艺,分水的渐变效果按照目前的贴花技术还难以达到,因此精美的青花分水瓷器基本上可以判定是手绘作品。

六、看色彩均匀度

由于贴花纸附着颜料均衡,故以某种颜色打底的作品底色均匀,很难达到手绘颜色深浅不一的效果。

七、看花纹网格

用放大镜观察贴花图案,可以发现明显的网纹网点,图案粗糙,立体感差,从而影响构图美感。

花600万买了赝品元青花 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


瓷器仿造孰真孰假?

经过5年的调查暗访,1年写作,剧作家、文物鉴赏家吴树先生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近日由北京汉唐文化推出。前两部《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近年来持续畅销内地和港澳台以及世界其他华语区域。昨天,作者吴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出语惊人:“持续近30年的全民‘炒古’运动,是一场招摇文化反文化、披挂传统反传统的‘金钱秀’,它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文物资源危机。”

无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亿民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吴树说,这是故宫博物院著名文物专家耿宝昌先生对他说过的话。“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当下全民收藏的‘盛况’。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频繁,交易中毁坏,原始信息丢失,导致真假难辨,变成为失去根系的工艺品。”吴树说这还不算,几十年的瞎折腾,传统文化志趣和收藏品味,已被投机者满身“铜臭气”严重浸淫。“历史上出现的收藏热都保持着精神上的某种追求,唯独这一次全民收藏运动,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上,以至于在近亿人的古玩市场上,看不到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吴树对南北方主要文物市场进行调查发现,中国现行文物市场除国营之外,几乎整体违法。“道理很简单,因为市场上分两种东西,一是所谓的真品,一是赝品,真品大多数是出土文物,违法了现行的《文物法》。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出土文物可以交流,但交易违法。而赝品,违法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的是欺诈,大的违反《刑法》,属于诈骗。”

0.5%公民涉嫌非法交易

吴树说,假若按照中国现行的《刑法》、《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罪,时至今日,全国现有3000多处古玩市场、近100万家商铺,通通违法经营,约占人口总数0.11%-0.5%的中国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者商业欺诈罪。从事文物走私、制假、贩卖活动的人数约200万以上。他还提供了一组调查数据。

近30年,目前中国收藏大军达8000余万,中国收藏家协会估计近1亿。盗墓大军约10万人众,官方认为没这么多,民间则认为偏少。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约4亿件以上,如果按8000万收藏者计算,平均每人藏有6件出土文物。调查发现,许多个人收藏十分庞大,比如说浙江的一个私人博物馆,4000件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按照《文物法保护》来说,都是不合法的。被盗掘、基建私分古墓约200万座以上。2005年国家文物局公布被盗古墓20万座。走私出境文物约6000万件,民间普遍认为上亿。流散民间的文物数量约占全国私人博物馆除外的博物馆藏品总数的33倍,走私出境的文物数量约为40座北京故宫的收藏。

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

那么是谁忽悠了亿万收藏大众?吴树说,这也是他这本书想要提出的问题,“我没有能力明确回答,书里只讲了些收藏的小故事,只是牵引一下。”吴树告诉记者,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李知宴先生给他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福建搞收藏的居民,看中了一件元青花梅瓶,当地的专家告诉他价值600万,于是他就把房子卖了,花几十万把那件东西买下。后来他到北京请李知宴先生鉴定,他傻眼了,拿脑袋往墙上撞,他的三个女儿在旁边都拉不住。“无疑,那个卖假者涉嫌构成欺诈罪,但遗憾的是,法律并没有进入古玩市场。假如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文物市场几乎全部都要被取缔。”

亿万藏宝大军最终发现,自己已经被手握金融资本的富豪们一脚踢出主流艺术品市场之外,几十年耗尽心血收集的藏品,变成一堆真假莫辨的烫手山芋。让他们崇敬的那些专家,其实是骗子。在吴树看来,“所谓‘藏宝于民’,是一面自欺欺人的空镜子。”

到底让谁发财了、致富了

这一轮敛古博富的全民收藏运动,到底让谁发财了?“当然不是倒卖假文物的农民,更不是千万万血本无归的普通收藏者。”吴树调查发现,除极少数动手早、运气好的人挣了大票子,成为农村新贵外,一些靠盗墓、制假为生而又没有后台保护伞的农民,有的被判刑入狱,可怜的一点家产也被罚没。发财的是谁?吴树分析是两类人,一类是拥有足够金融资本的文物艺术品投机商,为显性富人,另一类是贪官污吏,为隐性富人。“这两类人的物品无论真假,无论出处,都可以成为他们欺行霸市、赚取暴利的筹码。因为他们借助用金钱或权力建立起来的绝对威望,垄断了文物、艺术品价值和价格上的话语权,只需将自己的藏品进行二次包装后送上大拍卖场,便能够创造出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巨额暴利,农民们几百、几千元钱卖给他们的真假文物,到了他们手里,便可以拍出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价。”

古玩艺术品鉴定: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古玩艺术品投资所产生的高额经济利益,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成为其投资资金得以稳健回报的保险箱。但古玩作为投资产品其前提必须是真品,于是鉴定古玩真伪的行业专家们就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然而同样的藏品,10个专家可以出具9个截然不同的鉴定结论,让许多收藏爱好者一头雾水。如何消除收藏爱好者对市场混乱的担忧已是迫在眉睫。

谁在搅乱鉴定市场?

知假说真、颠倒黑白,完全被高额金钱利润支配,根据报酬多寡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不同鉴定对象发表不同鉴定结论的所谓“鉴定专家”们,正是扰乱古玩鉴定市场秩序的元凶,让古玩交易蒙上了黑色。

古玩艺术品贵在古,重在蕴藏着的深厚历史文化和艺术涵养,其珍贵稀有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远超过了经济价值。然而如今经济挂帅的时代,使得古玩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引得某些所谓的“鉴定专家”完全被高额金钱利益所支配。

上海市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文博研究所所长刘超认为:“目前,古玩鉴定市场中鉴定专家知假说真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他说,某些所谓拥有着几十年鉴定经验的专家们更可说是变色龙,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鉴定对象发表完全相悖的鉴定结论,其原因仅仅是鉴定报酬的多寡。

在讲到这种现象时,刘超还透露,曾经就有人出高价让他对一件品相一般只可属下品的瓷器,鉴定成极为珍稀的上等古玩瓷器,以便于此人高价出手。被他拒绝后,瓷器拥有者又出高价,让另一个鉴定家作出了瓷器乃罕见珍品的鉴定结论,并预测这件瓷器的价格升值潜力在十倍,以诱惑投资者上钩购买。

可见,如今古玩鉴定界并不是每个鉴定家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的。许多依仗着通晓古玩艺术品某个领域知识的所谓鉴定专家,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还有更恶劣的。“有些标榜着由资深古玩鉴定专家领衔的鉴宝会上,某些专家会恶意地将鉴宝者品相上等的真品古玩说成赝品,对鉴宝者讲述古玩乃赝品的一番理由,甚至告诫鉴宝者以后购买古玩须参照怎样的标准以免上当,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将这件真品古玩据为己有。”上海古玩资深收藏家孙建华举例说。“黑”专家采用贬低物品价值的做法打击持宝者的信心,再安排自己人打着解决持宝者难题的谎言,将这个物品以赝品的价格收入怀中,而后倒手高价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赚取高额差价。“这些被民间称为专业"黑"专家的鉴定专家具有一定的鉴赏、辨别能力,熟知古玩交易市场的行情,可以精准地分辨优劣,只是泯灭了作为文化学者的良知,颠倒是非一味追逐金钱,心狠手黑地进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

其实,除了这些被民间戏称为专业“黑专家”外,更多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丰富鉴定收藏经验的业余“黑”专家同样扰乱着古玩市场的正常秩序。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从事古玩鉴定的艺术界业内人士,鉴定经验、水平和能力都只算皮毛,有些人连物品的材质都无法正确分辨,但他们却凭借着多年涉足艺术界的“资历”,把残缺的鉴定能力作为忽悠古玩买家的资本,酿造了被骗买家兴冲冲捧着真钱换回假古董的一场场“悲剧”。

不能过分依赖“鉴定专家”

古玩收藏重在艺术品内在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收藏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对艺术品知识具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具有一定的艺术品鉴别、赏析能力,而非依赖某些鉴定专家的结论作为收藏投资艺术品的依据。

古玩通过专家的鉴定确认了真假、新旧的问题,以鉴定结果为依据推断出了珍稀度和存世量,从而估算出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当然还有经济价值。若收藏者收藏古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交易市场动态和趋势拥有起码的认知与判断,不然盲目购买或是过分依赖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善用专家的鉴定结果,将其作为投资古玩的辅助资料,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无论是鉴定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或是表现鉴定结果的其他鉴定方式,都不能认为是体现古玩真实身价的有效证明,因为很多鉴定证书的内容往往与实物不符,鉴定结果往往因某些利益因素发生了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古玩市场中古玩鉴定的收费是按照物品估价的10%收取的,估价越高鉴定费自然就越高。这些让某些唯利是图的专家们丢弃了职业操守,故意将新仿的工艺品说成是天价“稀世宝物”以谋取高额鉴定费。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艺术鉴定师宋显钧提醒收藏者,国家正规的鉴定部门一般不会对民间物品出具鉴定证书,仅仅只是从一件古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鉴定其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基本不给古玩估价且鉴定收取的费用也是很低的,一般是按照国家物价部门的规定收取。如果收藏者以高价获得了某个鉴定专家或是某个团体的鉴定证明,那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事实上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涉足艺术领域,不能把金钱的梦想寄托于一件“宝物”,幻想着一夜成为千万富翁。正确的收藏观应该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为自己的收藏设定一个范围或是定一个门类,比如玉器、瓷器、书画等,而后专心研究设定范围内的古玩,精通古玩辨别的常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鉴赏能力,尽量减少在购买古玩时看“走眼”的概率。收藏的出发点更不能落在迅速获取利益上,应重在古玩内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古董珍玩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后,其自身附带的经济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显现。

“收藏古玩必须先把脑袋武装起来,多看多听。多看博物馆内的真品实物,多跑古玩交易市场了解行情,先"练眼"。具备一定眼力后可以尝试着出手买一些不太贵的古玩建立收藏自信心,但不可轻易相信别人所述的所谓古玩传承有序的种种传奇"故事"和某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宋显钧强调收藏实战经验是不断增强鉴定能力的最佳练习场,是成功使自身投资资本得到增长的保障,如果过分相信某些鉴定专家的鉴定结果而不修炼自身鉴赏能力,是不可能在收藏市场游刃有余的。

相关媒体同样也指出,目前许多所谓的资深古玩鉴定专家可以对被鉴定物侃侃而谈,分析得面面俱到,然而问及他自身的收藏品时却哑口无言。这是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自身藏品数量零星可数,更有甚者几乎没有藏品,他们严重缺乏市场实战经验,对交易市场的行情似懂非懂,严重脱离了现实。可见古玩鉴定环节中最重要的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实战经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

但宋显钧同时也提到,由于练就一定的古玩鉴定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年、十几年或是几十年都有可能。收藏者们在尚未具备一定鉴定能力的初期,可借助先进科学仪器加以辅助,将“目鉴”和“科鉴”结合,是避免收藏古玩“打眼”的有效手段。

古玩鉴定呼唤准入制度

古玩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并非学问深、资格老的收藏家都可以胜任。目前混乱无序、规章制度严重缺乏的鉴定市场,让某些不具备资格的所谓“专家”有机可乘,建立有序、具有制约力的鉴定市场准入制度已是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的古玩鉴定没有什么标准可以依照,在行业资格管理上也是存在着空白。”对于建立古玩鉴定准入制度,收藏家孙建华认为迫在眉睫:“如今开设一家古玩鉴定工作室从事鉴定行为,并没有特定的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当地相关部门登记或是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鉴定领域相关法律和制度的严重匮乏是造成鉴定行业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的根源,我们的鉴定市场迫切需要弥补准入制度的空白。”

目前国内古玩鉴定人才奇缺,加之文物管理部门工作繁忙基本很少能够为民间大众提供鉴定服务,满足不了日渐高涨的鉴定需求。“逐渐培养鉴定人员,提升鉴定人员的鉴定能力是改善现在鉴定秩序混乱的有效措施。同时由国家权威部门定期对市场中的鉴定专家进行考核和评定,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颁发艺术品鉴定师证书,并将合格的鉴定专家名单向公众公布,透明公开每个专家的资料和信息,使市场中每个有鉴定需求的收藏者可以透过这些信息寻找到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鉴定专家。而不属于公布名单中的所谓专家则不准许在市场中从事鉴定。”宋显钧认为,让每个鉴定专家持证上岗是整顿古玩市场鉴定无序的基本对策,至少对鉴定专家存在一定的制约力,促使他们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不能任意妄为、随意做出鉴定结果,必须对自己的鉴定承担责任。如果仍然发生利益当先,知假说真或是知真说假的不良鉴定现象就处以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者可取消其鉴定资格。

根治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病因的根本方法是制定立法,用国家法律来约束鉴定者的违法行为。“立法可以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做法,譬如艺术机构或是艺术从业人员参与造假、贩假活动的,法院或警察就会介入干预,经过管理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或专家确定贩卖的艺术品确实为赝品的,将以扰乱艺术市场正常运营秩序的罪行处以高额罚款或判以徒刑。”刘超认为目前国内的鉴定市场如此混乱主要是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即便有些地方有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惩罚力度太小根本发挥不了震慑的作用,整治鉴定市场不规范行为、完善鉴定制度,确定立法是市场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样才能让泯灭良知的“专家”曝光在公众眼前,让他们难以在古玩市场中生存,无法再浑水摸鱼。

中国早期彩瓷


唐三彩的来历;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

简介: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工艺: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用途: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成绩记录:

名称 成交价 (RMB) 地点 时间

唐三彩马俑 436.00万 皇家国际 2015-01-19

唐 唐三彩马俑 402.50万 日本伊斯特 2015-04-18

唐三彩马 (一对) 220.00万 中联国际 2011-12-31

唐三彩骆驼 (一对) 476.00万 AAA中国艺海 2011-12-31

唐三彩镇墓兽 (一对) 388.00万 中联国际 2011-12-31

唐三彩牵马俑 210.00万 香港诚昌 2016-11-29

唐三彩双峰骆驼:

此骆驼全身满色,驼鞍为三彩,骆驼头部高举嘶叫,非常传神,为妙为娋。

此件藏品来自北京的藏家,将在香港《AAA中国艺海》进行拍卖。了解更多或者您有藏品出手可留言。

漫谈新中国陶瓷


黄昌校鱼草图盘70年代

胡光震一路锦绣瓷板65×46cm

对于中国陶瓷收藏领域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提起宋代瓷器的汝、钧、官、定、哥,兀代青花,明代成化斗彩,清代雍正、乾隆的粉彩、珐琅彩瓷器,那肯定如数家珍,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对于陶瓷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常常关注和研究的是陶瓷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陶瓷品种。随著艺术品收藏研究的深入,许多文献和文物出土,让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一一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多方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相对于我国以前辉煌的陶瓷文明而言,新中国陶瓷——这个我们亲身经历的时代的文化载体的重要部分,却成为我们收藏界最陌生不过的空白,除了餐桌上的用具和文革主席像章摆件还有印象之外,绝大多数人对新中国精美的陶瓷艺术作品几乎茫然不知,不论官方的文化管理、展览、出版、研究机构还是民间收藏群体对这个时期的陶瓷领域也极少关注和作为系统收藏来深入研究。那么新中国瓷器真的就是我们印象中的文革瓷器吗?有什么成就呢?这个时期的瓷器在陶瓷史上有什么地位呢。为什么我们很少能看到这个时期的学术资料和相关情况的介绍呢。

中国瓷器的种类


中国是世界瓷器的始祖,从夏商周的陶器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瓷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瓷器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创烧的瓷器的种类,所有中国瓷器的种类很多,有按照烧造工艺分的低温釉瓷器和高温釉瓷器;有按照颜色分的五彩瓷器、郎窑红瓷器、龙泉青瓷;有按照产地分的瓷器的种类比如建窑瓷器和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官定钧汝窑等。下面介绍各个朝代中国瓷器的种类。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中国出现了真正的瓷器。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隋唐朝的陶器和瓷器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秘色瓷就是唐代最著名的瓷器种类。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瓷器—

宋朝时期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承上启下得朝代也是集瓷器之大成的朝代,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所以宋代瓷器闻名世界。

元朝时期瓷器种类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所以瓷器烧造工艺没有汉人技术好,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知名的元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为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瓷器的种类

我国的瓷器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的瓷器种类,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成为明清官窑瓷器烧造窑厂。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瓷器的种类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清朝瓷器是历代创烧瓷器的种类最多的朝代,因为清代集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瓷器的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瓷器,艳丽照人,吸取了西方写实风格的影响很大。

中国瓷器的种类繁多,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让世界人民喜欢中国古代的瓷器,让瓷器文化影响着世界,这就是中国瓷器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陶瓷艺术源于自然


中国最早的出口应该就是陶瓷,宋代和明代中国通过瓷器打开了中国海上世界贸易的出口,欧洲贵族最喜欢中国的瓷器,认为中国瓷器是最美的艺术瑰宝,在欧洲中国的瓷器是身份的象征,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度的新时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清康、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依照自己的审美感觉,把最基本、最琐碎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加以诗化,实现安详闲适的情感需求,是每一位喜欢中国陶瓷的人所向往的。

1.陶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作为陶瓷产业的发源地,我国享有“瓷国”的美誉。景德镇更是举世闻名的瓷都,瓷器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世人评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

景德镇不仅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中国的英文单词“ CHINA ”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18世纪前,欧洲还不会制造瓷器。所以当时的中国瓷器,尤其是昌南镇制造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广受欢迎,皇家贵族以得到一件昌南镇的瓷器为荣。从此,瓷器和中国作为同一个名词在欧洲流传开来。宋代元年,宋真宗把当时的昌南镇改成景德镇。从此,景德镇成为全世界烧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世界级瓷都。

陶瓷的起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我们的先辈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陶瓷的制作技术。从陶器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按照“对苍天厚土的敬畏和丰收的渴望”来进行创作。马家沟窑文化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沟村,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彩陶非常发达。

2.瓷器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无论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宋瓷以收敛、温厚、宁静、含蓄等素色瓷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之美,美在不可名状之浪漫。相对于西洋画派的写实,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人追求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正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大统的儒家思想从“克己复礼为仁”提升到宋人对“天理”的追求。

汝瓷的来历有一段如诗般的故事,传说因为宋徽宗赵佶做了个梦,醒来后即命工匠烧造这种天青色的瓷器。另一种说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依靠“青词”与上天交流,青词又叫绿章,这些华美的文字一般都写在青藤纸上,道教尤爱这种青绿色,所以汝窑在宋徽宗这里的要求就是天青色。“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宋瓷雨过天晴后的颜色是宋人强调天空清静的一种意境。

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官窑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指历代由朝廷专设的瓷窑。两宋官窑简要的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宋官窑-旧官、南宋修内司官窑和南宋郊坛下官窑。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北宋汴京的官窑遗址。

传世的哥窑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目前,哥窑的窑口还没有被发现。在历史上,哥窑也有非常有意思的传说:哥哥章生一和弟弟章生二各开一窑,哥哥窑烧出的瓷器非常好卖,弟弟心生嫉妒,在他出窑的时候泼了一点水。瓷器本身是一个高温的烧造工艺,遇水就开裂了。这本来是一个缺陷,但在中国文人雅士眼里,这样一种缺陷美反倒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美。弟弟的窑就是著名的龙泉窑,龙泉青瓷基本上是不开裂的。

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位于河南禹州(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钧窑瓷最大的特征是釉层比较厚,釉料自然流淌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像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是钧窑的魅力所在。

3.风韵与精致相融的时代

有人说,如果可以穿越回到古时候的某个年代去生活,很多人会选择宋代。因为宋代物质富足、艺术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宋代的风韵与精致,使得温酒成为当时上流人士的时尚。这是一个北宋湖田窑的青白釉温碗和注子,注壶是用来装酒的。不过,温酒到了宋代已全然没有了三国时期“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英雄豪气了。宋人特别追求心灵安逸的清雅自饮,然后浅斟低唱,用词和着酒,大玩风花雪月。

元代瓷器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青花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4.深邃无边的明永宣青花

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明中晚期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5. 中国陶瓷的鼎盛时期清康、雍、乾

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康熙时期不仅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郎窑红、缸豆红独步天下。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期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康熙年间的郎窑绿又叫苍蝇绿,很难听但是很形象。也是清代瓷器的典型代表。

6.陶瓷带来的诗意生活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水准的皇帝。他强调的审美情趣是从外到内的一致,讲究的是一种收敛、不张扬的风格。也正是这个审美标准把中国陶瓷带到一个巅峰的状态。

陶瓷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土的征服,也是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来改造我们周围物质事件的一个结果。陶瓷生产和应用不仅让人类的生活精致化,也拓展了人类实用的领域和技术的智能。一件造型优美、趣味高雅的陶瓷作品不光光是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也记录着历史过往的点点滴滴。陶瓷艺术以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将古今中外、整体与局部、科学与美学融为一体,产生了超越器件本身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这便是中国陶瓷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的品质。“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期望一切工艺的美、艺术的美,乃至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是含蓄的光彩,这正是宋瓷、清三代瓷器,也是中国陶瓷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和工艺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