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青花瓷的别样山水

青花瓷的别样山水

青花瓷器的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2-07

青花瓷器的鉴别。

中国国土辽阔,风景壮美,山水如同一幅画,又像一首诗。优美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酣睡的巨龙。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朵朵芙蓉出水。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生是从人类发现自然美的那一天开始的,人们在众多自然审美活动中,畅其精神,激其心志,以至于发至于笔墨,成为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游记、风光音乐等,形成具有宗教、审美、科学等多重价值的中国山水文化。

景德镇陶瓷餐具套装开光山水56头餐具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奇妙的自然风光,画家们自然按捺不住手中的画笔,山水画这一画种应运而生。山水画,禀承着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作为国画几大分科之一,以描写山川流水为主。它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年,早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但是那算不上独立山水画种,只是在背景中出现。其在南北朝时期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而在魏晋之前是以人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山水画家,山水仍多为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是当时唯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又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著有画论的理论家,因而推至“苍生以来,未之有也”的极高地位,代表顾恺之绘画最高成就的是《洛神赋图》,这是一幅人物与山水合一的梦幻题材。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文人个体意识觉醒。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另一个原因是动乱的环境和分崩离析的政权,统治者无暇顾及其他,使得各种思想的出现和传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在社会和现实极为动荡、人文思想和艺术表达极为活跃的情形下,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变现方式回应了这一特殊的历史现实,而成为中国人文史上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正如宗白华先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政治最动荡,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最自由,极其智慧、极其浓郁热情的时代。但是根本上的原因是玄学和老庄思想的兴起。该思想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艺术审美对象发生转变,这直接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

隋唐时期,有几大山水画家基本连接了山水画发展史的主脉。著名的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和王洽。展子虔善画设色山水,是渤海人,他的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尤长人物山水。代表作品《游春图卷》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李思训善画金碧山水,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其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王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诗人,可他在音乐和绘画方面都很有造诣。他善于画水墨山水,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王洽擅画松石山水,号称“王泼墨”。他早年曾随郑虔学画,后来又师法项容。郑、项都是善于用墨的大师,对他的泼墨作画有直接影响,水墨山水画自吴道子、王维始,再经过项容大胆用墨,发展到王洽的大泼墨,使画家的精神在画上的表现完全不局限于技巧了,这对画史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也来举几个例子吧。董源,五代时期钟陵人,是南唐伟大的山水画家,题材取自江南丘陵江湖景色,水墨和着色并用,画面苍润、清淡、幽雅,表现出风雨晦明、四时朝暮的变化。代表作品《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袖骄民图》等。赵干,江宁人,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其代表作品《江行初雪图》。范宽,北宋山水画家,生性宽厚、豁达大度,故有范“宽”之称。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受李成影响更大,浮想大自然之奇胜,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终于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形式风格的山水画。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米芾,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为人狂怪,时人称其为“米颠”。他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的江南山水,特别创造了一种浓淡枯湿横点、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后世称之为“米点山水”,其画风开创了文人画山水的新局面。代表作品《珊瑚笔架图》等。这时主要有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两派,南北竞辉,山水画发展达到高峰。

元代山水画有意识地向写意风格靠近,注重神韵与意境,开创了新画风。这时也孕育了一批较为著名山水画家:①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官至大中大夫,刑部尚书。工墨竹,亦擅画山水。初学米芾父子水墨画法,后取法李成、董源、巨然之长,自创一体。代表作品《春云晓霭图》、《云横秀岭图》、《墨竹坡石图》、《秋山暮霭图》等。②钱选,字舜举,霅川人。南宋景定乡贡进士,入元后不仕,以书画终其身。山水师赵令穰,在花鸟画从工丽向清淡转变过程中,自创一体,具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八花图》、《花鸟图》、《浮玉山居图》、《山居图》、《秋江待渡图》等。③黄公望,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善画山水,继承董源、巨然画法而有所创新。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为“元四家”。但是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以祖国大好河山为表现题材的青花山水画,是陶瓷艺术工作者以名胜风景和乡村田野的自然景观为主题创作的,表现出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在洁白的瓷胎上运用蓝色的青料绘制着一篇篇美丽的山水画,令人感叹,使人陶醉。

青花瓷,是我国著名的陶瓷精品,是中国主流陶瓷之一,自古就远销海外,受到各国敬仰,纷纷来中原学习制作青花瓷的技艺。青花瓷是一种釉下瓷,制作方法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早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但是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并没有发展起来。而是到了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发展迅猛,元青花瓷的坯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元代的青花瓷具有画风随意,胎质厚重,层次多等特点。元青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只看元青花瓷片,是有气孔有断层,甚至在釉子表面有气孔造成的一些粽眼和针孔。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质量有了极大提高,虽然偶尔也有气泡和针孔,但是比元青花好多了,风格还是延续元的粗犷随意风格,到了成弘时期青花就变得柔弱一些,其时代特征也非常明显,比如当时龙纹虽然也是五爪龙,但是它的爪子非常的纤细细弱,龙身也变得更加的细长,相对来说非常软弱。这个时候的青花也变得比较淡雅,整个的风格是以淡雅为主,小件器居多。大件变得少了,然后整个的画风也变得柔弱一些。明代的青花在成化还是有一个非常细腻的特征,其价值在市场上面是非常非常高的,但是我认为永宣的青花是青花达到的一个高峰。清康熙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潮,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青花山水瓷画经高温烧成后,有水墨画酣畅淋漓的料韵,与国画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青花山水吸取国画技法,把民间青花的笔墨技巧与官窑青花的高档材质相结合,根据器型特点,结合当代审美情趣,采用多种绘制形式,形成青花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要创作精美的青花山水画,必须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对自然山水的精心观察,深入理解。

延伸阅读

青花瓷料


(一)苏泥麻青: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青花瓷艺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文化和高度的文明,在历史上留下无数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东方民族风格的青花瓷,就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大约在公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的元代中期,景德镇陶瓷业的名师巧匠们在窑器“以青为尚”,单色青釉为主的基础上,大胆敢闯,博采众长,改革色釉把我国人民最善于驾驭的毛笔用到瓷器上,使它显示了独特的功能,创造出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鲜明的“青花”,这是推陈出新的结晶。从元代青花创立掘起,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得到空前发展,尤以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繁荣时期。自元代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官窑,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民窑也在壮大,官窑和民窑所产瓷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了景德镇制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青花,是一个白地蓝花瓷器的专有名称,属釉下彩装饰。它是以钴料为着色剂,于洁白干燥的坯胎上,用毛笔绘画出各种图案,然后罩上透明釉,入窑高温(1 3 0 0℃上下)焙烧而成,使画面呈现美丽的青色。青花瓷受到人们的珍视和喜爱,它的特点鲜明,它除了发色靓丽,呈色稳定,永不褪色,更主要的是,纹饰图案典雅秀丽,淋漓酣畅,富于变化。人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古代青花瓷器上看出,一批没有留下姓名的制瓷工匠把自己艺术之魂全部融进一件件晶莹靓丽的瓷画作品之中,无不展示出东方人的智慧、灵巧、开朗、飘逸的风采。

任何工艺美术都必受到它特定的材料、制作工艺与使用目的制约。青花有它自己的艺术语言,是以单一的蓝色青料,通过纹样的表现,以青白对比的手段,达到纯净、朴素、鲜明、大方的艺术效果与质感美。从青花的发展史来看,也是由简单的线描一一线描加拓染一一线描加分水,后又有洗色、泼墨、喷刷、网板刻线贴花及丝网漏印等技术,使各个不同时期的纹样形成不同的风貌。

线描是青花的一种重要手法,也是我们民族绘画的艺术特征,通过线条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形象,这种由线条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最能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内在结构,更好地表现出各事物的精神实质和各个时代的社会风俗。譬如民间大众向往的“福”、 “禄”、“寿”、“喜”,本是不合瓷画要求的东西,但瓷艺家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居然也将其纳入青花瓷画中,并使其升华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常见用松枝组成的“福”、 “寿”字图案,万历天启年间的灵芝托“寿”,灵芝托“喜”的画面,就是这种寓意祥瑞,别具一格的民间风俗画。

青花瓷绘画在各个时代中,继承创新发展。 “婴戏”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从古至今,多喜欢以儿童生活情景作为绘画题材。明清青花瓷画上,留下了不少从各个角度去描绘儿童生活的作品,其画生动活泼,逗人喜爱。迷藏图、习武图、放风筝图、斗蛐蛐图、玩竹马图、蹴鞠图、对奕图,极其逼真传神,纯真自然,亲切感人。瓷艺人生活在民间,对生活中四周的情景深有体验。青花纹饰常见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等花卉纹,禽鸟有飞凤、鹭鸶、鸭和鸳鸯,兽类有麒麟和鹿。龙的运用也较多,极有特色。山水人物纹样,从明代作品来看,充分发挥白地作用,以简练的线条,色面,表现出“春水柳岸”的妩媚、“秋江月夜”的宁静,具有深远的艺术意境。

青花以单一的蓝色作为表现形象的手段,强调大的“黑白”对比效果,疏密层次的节奏,及外轮廓形象的刻划,使人一看,形象鲜明,且富有层次感,像单色的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值得很好学习借鉴运用。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邬书远先生就运用剪纸、蜡染、刺绣、皮影、瓦当,在传承传统纹饰上,创新了“民族印象,新青花、新民俗”青花瓷画。青花装饰主要以线条描绘纹样,在纹样轮廓范围的基础上,施以浓淡不同的料色,如同绘画上的勾线填色,使整个装饰纹样更加生动细腻,富有深浅层次的变化。在青白对比中,使纹样的轮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达到装饰效果上的富有层次节奏的韵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调、民俗情调、人文意境美感。民间艺术应用到陶瓷青花瓷画中,使其有原始味、民间味,给现代中国工艺美术以生机和新的文化价值。

青花瓷艺术作品,它的画笔韵味、料色韵味,犹如一幅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在欣赏一件件瓷艺术作品时,那种全然融入瓷画中的精神享受,那是何等的美也、醉也。青花瓷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有别于其它画种。它不仅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而且画面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有动有静,有聚有散,显示出作者运用各种传统笔法进行构图的功力,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抒情含蓄,有的写实奔放,做到了雅俗共赏。

任何艺术都有“欲露不露”的含蓄美。而青花瓷艺术还须加上一条“该露欲露”的内在美。例如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画,完全突破了历来规格化的束缚,出现了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大小动物题材的画面,构图精致,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画景成物,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抽象概括,形神兼备。如天启崇祯时期“吹箫行风图”、“达摩面壁图”、“秋溪晚渡图”、“春江水暖图”、“枯石寒禽图”、“荷花鹭鸳图”就达到了青花瓷画所特有的艺术感染力。

一代青花艺术大师王步先生,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大胆革新,创造了分水勾线的“没骨法”、“淌水法”,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他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尤其晚年喜遇新中国过着幸福生活,他激情满怀地“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以其精湛的青花技艺,融汇中国水墨画之笔意,别开生面,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笔意奔放、淋漓酣畅、博大精深的青花艺术杰作,为景德镇青花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个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人生所应贡献于时代的最令人满意的东西。青花瓷的发明至今700多年,各个时代的青花瓷画艺术有各种时代的特征,其艺术风格相沿成习不断更新。元代青花艺术装饰纹样复杂,层次较多,但主题突出,繁而不乱;明代官窑青花艺术风格工整细腻,重在工笔画法;民窑笔调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写意。明初洪武时期,开始改变元代花纹满、层次多的风格,多留白,图案简练。永乐宣德时期图案花纹豪放优美,繁缛清丽,文化画作品大量出现;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图案风格,花卉多缠枝花,人物简笔写意,往往衬以亭台楼阁,大片流云,有一种仙幻的味道;成化、弘治至正德时期,图案装饰纤细秀丽,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晚明清初,用笔率意洒脱,构图形成多用写意,题材丰富,且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清代青花艺术以康熙为代表,题材极其丰富,除花卉、禽鸟、鱼藻、婴戏、人物山水外,民间喜闻乐见的演义小说、戏曲故事比比皆是,青花艺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进入繁荣时期,获得“青花五彩”之美称。

青花瓷器在景德镇的发明与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几百年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每个时期的青花瓷都具有每个时期的独特风格,这充分反映了古代陶艺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艺繁荣的大好时代,景德镇人将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展示自己的实力,把青花这个古老的陶瓷装饰艺术赋予新的生命,焕发出永恒的青春,得到更新、更大的发展。

古今青花瓷的运用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制作工艺水平已达到历史顶峰。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唐代青花瓷从其钴原料从国外进口,加之工艺和制瓷技术不成熟,使得唐代青花瓷一度被认为是其“滥觞期”。而景德镇青花瓷创始于元代,并在这一时期在其技术、工艺方面达到成熟的境地。这一方面得益于青花瓷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元青花瓷之所以在近年来成为各大拍卖场上的宠儿,还在于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年间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

景德镇陶瓷缠枝莲青花瓷花瓶

青花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古代优质的青花瓷现在民间已非常难寻。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现今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雍乾三朝发展到了顶峰。

据历史文献记载,80年代末西藏出土的宣德斗彩莲池鸳鸯图碗上主要纹饰以青花勾画鸳鸯、莲、水草所需部分,再以釉上填绘红、黄、绿等色。构图疏朗、色彩搭配雅致。外壁沿以青花绘二方连续龙纹,内壁口沿一圈梵文装饰。此碗不仅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还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发现。成化斗彩将宣德斗彩瓷局部纹饰使用青花勾线,填彩技术进一步发展成整体器物的斗彩装饰、构成了新的陶瓷装饰品种,它既保持了青花清新素雅的特点,又增加了浓艳的釉上颜色,改变了传统青花色单一的局面,画面充满活力、生气。成化斗彩的艺术格调很高,在胎质、色釉、装饰、工艺技法等方面都高出宣德窑,所以成化斗彩成为斗彩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成化斗彩专为宫廷赏玩烧制、限制产量,所以相当名贵。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钱十万”明时价格己值十万,所以收藏价值极高,鸡缸杯取材于生活中平凡一景,母鸡带领小鸡寻觅食物,威武雄壮的公鸡引亢而立,几只小鸡游戏其中,神态可爱,绘画之精巧,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官窑都有一些仿成化斗彩的产品,特别是雍正时期已很有把握地烧造出仿成化斗彩,且在质量上超过成化时期,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清三代的斗彩有了长足发展,在釉上绘画有了新的提高,出现了青花斗彩新的表现形式,而且开始用珠明料代替以前的釉下青花勾线,使得成品上的瑕疵减少。青花斗粉彩比传统斗彩更醒目,而且釉上填上玻璃白后更具厚重感,更为娇艳。清三代以后,因国势日衰,斗彩生产开始走下坡路、“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后殆未之见也”斗彩产量减少,制作粗糙,艺术性降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花斗彩装饰艺术也进入了多元化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张扬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拓性、使得青花斗彩风格多样,表现技法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形式丰富,可谓百花齐放。

现今青花斗彩将釉上与釉下彩绘相结合、形成了统一的整体。所以它更构成了要素个体的突出。“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一件好的斗彩装饰品,各构成要素应合理、有序地组合到一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整体美作用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在创作一件斗彩作品时,便应成竹在胸,不仅要考虑釉下构图,而且要将釉上的创作考虑到位,合理的预留出釉上斗彩的位置。当然,不是所有的釉下作品在经高温烧制时都能完美无瑕,当出现像桔皮釉等,这种小小的不足之处便应该以釉上彩绘去遮盖,使整体作品完美。

青花瓷的运用应表现出一种更为“接地气”的特质,与官窑青花相比突出淳朴活泼的特征。

1、浓淡相宜的色彩

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瓷面洁白晶莹,青花幽雅苍翠,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尽管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却将美发挥到极致。古人曾赞曰:“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白如玉。”在现代,画家吴进良对青花瓷也情有独钟,他笑言:“纵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这一种”,一语道出怎样的痴迷与神醉。在传统中国哲学看来,青花瓷中的青色体现了春天万物生长时的颜色,即生命之色。《尔雅》中说:“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青花山水题材呈现出流光溢彩表现在青花分水技法更为突出,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青花绘画高手以特制“鸡头笔”,蘸着青花水料,素坯上一挥,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层次分明,柔和匀称,清新明快,流光溢彩。

2、水墨画般的意境

青花瓷如水墨画般拥有兼收并蓄的绘画意境美。水墨画是中国人文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画风与中国人的信念息息相关,印证了中国儒家的伦理学,道家的自然观和佛家的禅语等。笔者认为,最高的艺术水平是用最简单的色彩或线条表现了最丰富的内涵,如中国的水墨画,它只用一种颜色却表现了万物和内心,不能不认为是最高的境界。青花同样是用一种颜料表现了世界万物和内心世界。青花瓷白底蓝花,静静伫立,像美丽的仙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激情和律动;它的白,也不是单纯的白,而是白里泛青,犹如玉脂,看似简练却有不动声色的奢华;用色单一却不单调,浓浓淡淡、疏疏密密、有深有浅、有粗有细,于一白一蓝间,幻化出无穷的神奇。可以说每一种青花纹样,都是一幅中国水墨画。

3、形神合一的整体感

何谓形神合一?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应物象形”。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更是在他的《神灭论》中将形神做了细解:“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元代文人画家倪云林通过放飞思绪的反思和累积,较早地提出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一论述。实际上,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形象的诉说来寓神似的慰藉。所以,在国画山水创作中要求形愈简,神愈全。形简如筛糠见米,取糟存真;神全,则神入影迹,遗貌取神。

国画山水在青花装饰上的运用,实现了其形神合一的整体感。国画大师李可染以画树林为例阐述山水题材的形神合一:画树林重要的是要把每棵树看成是一个整体,每棵树不能太大,太大了会破坏整体感。画阔叶树时都是用点印,每一个点印不是代表一片叶子,而是代表一簇一簇的叶子,这样表现得含蓄概括,采用横点笔法和墨的变化表现随山势变化的层林,这样就有利于画面的整体和谐。

幽雅青花,神韵山水,只有充分理解了国画山水的神韵所在,才能在陶瓷青花艺术创作中将这种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贵者胆,索要者魂。”在百花争艳的艺术创作空间里,既要更多的胆识进行艺术创新,又要从传统技法上吸取其精髓,运用到自己艺术创作上,寻求新的突破和提升。

青花瓷是陶瓷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要使这枝艺术之花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名陶瓷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懂得画山要重,画水要轻,画人物、花鸟、走兽要活的道理。前人论画:有可观、可感、可思之说,实际上说的是要求艺术形象有内涵,有深度。一件好的青花斗彩瓷,表现技法很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特色、中国画趣、个人画风,好似一篇笔精墨妙的高雅诗篇,一首心旷神怡的青花奏鸣曲。青花斗彩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而要在艺术多元化的状况下继续发展下去更要不断地创新和传承,无继承便无创新,有创新而无继承不是真正的创新,青花斗彩的技术可以相传,但技巧却是难以学到的,难以继承的。只有不断总结工艺技巧,创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斗彩,才能使青花瓷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