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 导航 >

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宜兴紫砂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

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宜兴紫砂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古代瓷器壶 一般的瓷砖

2020-06-09

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在不少传统民间工艺日趋低迷萎缩、面临后继乏人的今天,宜兴紫砂却一派兴旺,从业人员众多,精品佳作迭出,价格不断飙升。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原因何在?

一、宜兴紫砂以传统为根,在创新中求变

宜兴紫砂工艺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宜兴紫砂能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很多工艺美术大师既是传统的坚定守望者,又是敢于创新的探索者。例如先后受业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等多位名艺人的汪寅仙大师,博采众长,光、花器兼擅,尤其在花货艺术上,勇于创新,从形、神、态、气、韵、精、功等方面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吕尧臣大师强调“临摹要过渡到创新”、“功夫在壶外”,发展了“绞泥”手法,赢得了“壶艺魔术师”的称号;鲍志强大师忠于传统,师古而不泥古,锐意创新,破旧而重传承;周桂珍大师既守绳墨,忠于传统,尽显扎实制壶功夫,又能冲破常规,独辟蹊径,形成清新之风。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宜兴紫砂是在大师们的引领下,坚持在传统中发展,使得紫砂工艺经久不衰。

二、宜兴紫砂以文化为魂,注重文人合作

纵观紫砂的历史,不同时代都有文化人参与介入,故有“文人壶”之称。《阳羡砂壶图考》云:“文人胜事,偶尔寄兴,旁及壶艺,代有其人。”可以说紫砂要提高,需要文化内涵的充实,因此也就离不开文化人的参与。从古至今,文人学者以全新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陶瓷学识,与大师的鬼斧神工相结合,创作出一件件传世之作,绽开了永不凋谢的砂艺之花,其中高庄与顾景舟联手制作《提璧茶具》;张守智与汪寅仙合作《曲壶》;冯其庸与周桂珍合作《曼生提梁壶》等广为流传。进入新时代以来,宜兴的紫砂工艺大师,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他们的作品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之美。例如谭泉海大师的陶刻强调“书魂画魄刀骨肉”,作品《百寿瓶》、《历代文化陶屏》等,集文学、书画、金石于一体,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是难得的收藏品。

继承传统,坚持创新精神,注重人文之美的宜兴紫砂是一份神秘的领悟,是一种灵魂的寄托,包容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艺术馨香必将远播世界。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莱阳瓷刻 经久不衰的朴素工艺


中国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其中,莱阳民间流传着一种朴素的瓷刻手法,可于瓶、罐、盘、筒诸物着刀,其胚料清雅,工具简单,而造诣不凡。

12日上午,记者来到莱阳市莱中小区,拜访了瓷刻老匠人姜成奎。姜老今年80岁,老家万第镇,退休前是一名大夫,业余时间从事瓷刻,“刻龄”已有60余年。

听说记者专为了解“瓷刻”这种民间传统工艺,姜老打开了话匣子:“十几岁时,我在万第小院村念完小,这一带当时是赵保原的势力范围,汇聚了不少能工巧匠。我碰巧拜了一位师父,跟他学习瓷刻。那时候生活条件差,大多往瓷碗上刻图案,内容也以喜庆题材为主。解放后我参加了工作,但心里对瓷刻这门老手艺有感情,多少年一直就坚持下来了。”

姜老有十几个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大家每隔半年,都会带着自己新完成的瓷刻作品碰头交流一下。这些人居住在万第、吕格庄、羊郡等镇,均非美术科班出身,而是跟着各自的师父一招一式传承下来的。

瓷刻目前的市场认知度如何?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到莱阳剧院古玩文化市场进行了走访,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店铺中都有瓷刻作品出售。藏家吕先生说:“收藏瓷器专业要求较高,而相对单纯些的瓷刻作品,则更多偏重于其美术性,它有书有画,有黑白有彩色,有人物花鸟也有山水怡情,很有升值空间。”看得出来,流传于莱阳民间的瓷刻工艺,如今已进入了一个相对兴盛的时期。

说起瓷刻的始源,要追溯到清代,那时候,皇宫内院有个“造办处”,工匠们为了使一些书画家随心所欲留在白瓷上的作品长期保留,便利用当时最硬的“老钢”,在瓷器上进行笨拙的雕刻,这便是瓷刻的始源了。而现如今,一把装有藤条的小锤,两支锥子,一把金刚石刀,如此简简单单的几样工具,以刀代笔,在素面白瓷上敲打出深浅不同的斑痕,再经过染色、修整,那么,瓷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便都表达在这里头了。

大理石瓷砖—自然之美 经久不衰


自然用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孕育出天然大理石。天然大理石之美,珍稀而不可多得。具有天然大理石逼真纹理、色彩和质感,融合瓷砖的优越性能,摒弃天然大理石的各种天然缺陷,大理石瓷砖,成为建陶行业划时代的革新者也是现代顶级瓷砖制造工艺的代表作。

以其自然古朴的纹理,色泽鲜艳亮丽,每一块的大理石地板砖纹理都是不同的,纹理清晰弯曲的大理石,光滑细腻,亮丽清新,像是带给大家一次又一次的视觉盛宴,装在居室生活里,可以把居室衬托得更加地典雅大方,被广泛用于建筑内饰墙面。

MDC91833F 萨尔斯白平淡朴素的白,融合着岁月的痕迹,流动的磨砂黑,浓郁而不失简洁,一如霍亨萨尔斯城堡白色的外墙,使人浮想联翩,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大理石瓷砖,消除了人们对选用人造大理石会有辐射的顾虑,成为新一代绿色环保新秀。

MDB91806F莎士比亚(中咖)咖啡色与白色交融,隽永淡雅,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没有过于复杂的肌理,白色线条飘洒在浅啡色调上,犹如一杯咖啡,低调而奢华、暗香浮动。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拥有天然大理石独一无二的装饰效果和优越的特性,又具备了瓷砖的特有的功能性,它的出现降低了家装行业对天然大理石的需求量,变身为珍稀石材的卫士。

MDB91819F格林灰高级灰,是一种生活格调,是完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韵律,爱它简约的生活,更爱Ta的格调、奢享、回归的意境。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看似理智冷静、低沉不语,但大理石纹理能够给予人的惊喜实在太多。你总是想象不到,会在怎样的场合与它相遇。900*1800 大理石瓷砖

产品卖点

●大气磅礴,景象万千画面无缝连接,纹理细腻延绵,气派非凡与众不同。

●动态柔和,色泽天然高精柔抛技术,90°亮光复原大理石纹理光泽;5°微光还原水泥纹理光泽。

●釉压砖体,厚实耐磨先进的坯釉压制工艺,釉层更厚,经久耐磨。

●通体石材,应用百变通体瓷砖适应各种装修工艺,铺贴更平更便捷。

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总能够捕捉到关于大理石纹理动人姿态。博华瓷砖万千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龙泉窑瓷器之美 跨越千年经久不衰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龙泉窑瓷器具有独特的风格,它出土于龙泉市。它之所以会如此声名远播,引得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和青睐,是因为它所历经的岁月漫长,所演绎的朝代悠远。

从最早的三国时期到后来的两晋,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纷争不断,龙泉窑瓷器在这种背景下被人们发现,大部分却还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直至清朝时期,这一段历史进程一共跨越了一千六百多年,因此龙泉窑瓷器是我国的历史上最长的一种瓷器系列。熟悉瓷器收藏的朋友也都明白一点,瓷器产生的时间越早,传世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也就越高,所以龙泉窑瓷器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并且龙泉窑瓷器的影响力辐射到了亚欧非大陆,畅销到各个国家地区,给广大海内外的人群形成了十分深远的印象。

龙泉窑瓷器是一种青绿色的瓷器,不少龙泉窑瓷器也带有一点粉色,总之是以青色为主要釉色,由多重釉料色彩相辅相成,在瓷器表面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自然的图案。如果你去博物馆仔细观察龙泉窑瓷器,你一定会深深地被它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油然而生地觉得它是一件真正的艺术瑰宝。虽然龙泉窑青瓷的品相一直很朴素,但是却又有能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在元代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些流行的露胎、贴塑、模印等给瓷器装饰的工艺,使得龙泉窑瓷器多姿多彩,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这样一来,龙泉窑那拥有玉质感的釉色和花纹一样的图案所形成的装饰效果就合为一体,这样的兼得就使之更加的完美。到了明代的时候,很多制瓷艺人就喜欢在龙泉窑瓷器上添加一些花,让它拥有更多的色彩美感,使人观之,更感赏心悦目。这些不同朝代的变迁没有改变龙泉窑瓷器的底蕴,只会使它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好看,一直就传到清代,直到现代出土它依然美不胜收。

龙泉窑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它的精妙也造就了它的价值不菲,低有宋代一百万左右的龙泉窑粉青釉弦纹梅,高有价值七八百万的龙泉窑梅子青高足碗。如果你也想收藏一件的话,可以在国内的拍卖展示会或者国内艺术品巡展购买,也或者在国际艺术品展览会可以买到。

西夏瓷器“一器“难求


一直以来瓷器都被誉为我国的“国之瑰宝”,宋代甚至有“黄金有价瓷无价”的说法。我国名窑遍地开花,宁夏瓷器收藏主要是西夏瓷器,就像是神秘王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光彩。

蒙古军队的毁灭性破坏,让我们队西夏190多年的瓷器制造了解甚少,西夏瓷器因为缺少物证曾经是学术界的难解之谜。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宁夏、侵害、甘肃等地相继发现和研究之后,才开始逐渐把西夏瓷器和宋瓷、元瓷进行区分。最近几年国内外的西夏瓷器开始慢慢的崭露头角,将其神秘残缺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宁夏收藏协会常务理事米向军,收藏的西夏瓷器的品质和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也被业界认为是西夏瓷器的民间收藏大家。米向军所收藏的白釉剔刻花三开光折枝牡丹纹罐、褐釉剔刻折枝牡丹纹梅瓶毫无疑问都是西夏瓷器当中的珍品。他表示,西夏的瓷器烧造地主要集中在宁夏的灵武瓷窑堡镇,尤其是白瓷以及剔刻花瓶等瓷器非常具有收藏的价值。

西夏瓷器因为吸收了中原磁州窑、耀州窑的影响,其纹饰简洁、色泽丰润、明快典雅,具有非常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在我国蔚为大观的瓷器大观园当中可以为师独树一帜。

西夏瓷器是宁夏收藏界的一张鲜明名牌,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具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文物收藏价值。据专家统计,目前现存完整的西夏剔刻花瓷器在全世界已经不足100件,有一部分是流失海外,一部分收藏在国内各地的博物馆,民间的藏量可谓是非常稀少,一片普通的西夏瓷器行情都非常高。

存量稀少因此要加大保护力度,从而让西夏瓷器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业内人士迫切的希望。交流研讨会不断的开展,灵武窑还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藏西夏瓷的热度也不断升温,民间收藏更是热火朝天。

那么,现在西夏瓷器的行情怎样么呢?据业内人士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西夏瓷器还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当时的价格只有几百元,90年代之后价格飙升到5000元到20000元。随着西夏瓷器窑址的发现,现在的价格更是不断飙升,一件品相完好的30公分剔花瓷器报价高达150万。

景德镇警方侦破特大盗窃陶瓷名人名作案


一犯罪团伙在短短两个月内作案20余起,偷盗名人陶瓷作品和字画价值400余万元。

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公安局珠山分局成功侦破了这起特大盗窃陶瓷名人名作案件,抓获了以江某为首的3名犯罪嫌疑人,追缴名人名作陶瓷百余件。

吸毒人员突然“露富”引警方怀疑

“景德镇的陶瓷名人名作近年来不断升值,在引来收藏家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小偷的目光。”据珠山公安分局副局长张少锋介绍,今年5月至6月,景德镇市珠山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新村中队接到报案,称辖区内接连发生多起陶瓷、字画等艺术品失窃案,涉案价值特别巨大。

“仅受害人王姓市民家中,就有50余件大师创作的陶瓷作品和名家字画被盗。”张少锋告诉记者,其中有王锡良、王隆夫,赵惠民,陆如,吴康,余文襄等大师的陶瓷作品,有胡献雅、余翰青,忘山等名家的字画,涉案作品的市场估价400余万元。

为此,珠山公安分局成立了专案组,对系列盗窃案进行梳理分析。很快,一名犯罪嫌疑人就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此人姓江,42岁,有盗窃前科,系吸毒人员。江某长期无正当职业,但近期经济状况异常,其妻子穿金戴银,十根手指头上戴着7枚金戒指,出手阔绰。”办案民警告诉记者,更让人奇怪的是,江某最近在家内外一口气安装了8个摄像头,还饲养着一条藏獒。

“养藏獒、装摄像头,一方面说明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很强,都借助高科技了,其次也说明江某家中藏有贵重物品,否则不至于搞这么多安防措施。”办案民警分析认为。

在掌握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后,警方并没有立即抓捕,因为其家中装有8个摄像头,如果贸然行动,江某在感觉事情败露后可能会转移赃物毁灭证据。

冰箱里面都藏了陶瓷名人名作

8月13日18时许,经过一个月的蹲守,民警发现江某夫妇两人从家中走出,到当地浙江路一咖啡馆就餐。专案组立即行动,将毫无防备的江某夫妇迅速控制。

搜查行动随即展开。当警方打开江某的房门后,里面的赃物让人大吃一惊。“太不可思议了,在这个三室一厅大约百余平方米的房中,江某夫妇除了留一张床睡觉,留了个卫生间洗漱,其他地方——包括厨房内的碗柜、冰箱及卧室的衣柜、抽屉、沙发在内的地方,都放满了盗窃来的陶瓷和字画。”办案民警介绍说。经审讯,江某交代,他曾经在景德镇从事过陶瓷展销活动,这让他了解到艺术陶瓷市场的火爆,于是他开始利用书本和网络刻苦钻研学习艺术陶瓷方面的知识,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名鉴赏行家,能准确地判断出名人名作。

养藏獒装摄像头防“黑吃黑”

不过,会鉴赏无法给江某带来财富,于是他又通过网络开始学习配锁,最终熟练地掌握了开锁的技能。此时的江某,感觉羽翼丰满,决定将黑手伸向“得手一次就可能让人身家千万”的艺术陶瓷。

“江某不仅利用网络来学习陶瓷和开锁知识,还知道借助高科技来保护自己。”民警告诉记者,江某被抓后交代,他在屡次得手、赃物一时又无法销赃的情况下,就想到了在家内外各个角度安装监控摄像头并养了一条藏獒,一是为了不被同行偷走,二是让深居简出的他和妻子可以随时查看室外动向,一旦发现有疑似民警的身影,他们就准备采取毁瓷或自残的手段逃避打击。

目前,警方已根据江某的供述,将和其共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周某,及涉嫌负责销赃的冯某抓获,并对3人实施了刑事拘留强制措施,100余件名人陶瓷作品和字画也已被警方缴获。

中国陶瓷业名人名作精品展首次在北京举行


陶瓷艺术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支靓丽的奇葩,历来受到衷情者们的喜爱,昨天,中国陶瓷艺术名人名作精品展首次在北京亮相,为喜欢陶瓷艺术的观众提供一个很好的观赏机会。

此次精品展共展出陶瓷艺术作品500余件,分别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王恩怀,中国陶瓷艺术家刘平、周国桢等30位名家之手,涵盖了陶瓷雕塑、彩绘、青花、综合装饰、现代陶艺的多个方面,既有人物、山水,也有花鸟、动物,从艺术藏品,到日用陶瓷,件件精彩纷呈。其中,这块巨型瓷板屏风《繁荣昌盛》格外引人注目,屏风长2.2米,宽1.2米,由王锡良等十二位大师共同创作完成,烧制难度极大,是不可多得的陶瓷艺术精品。这一组造型似含苞待放的花蕾的瓷瓶名为《母亲颂》,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秦锡麟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周年而创作的,融景德镇传统青花、粉彩和现代新彩工艺于一体,象征着祖国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同时,16位享誉中外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还为观众当场献艺,让北京市民又一次领略到中国陶瓷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南宋官窑:一器难求的天价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最早是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窑场中烧造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

传世极少为世所珍

对于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顾文荐在《负睻杂录》中曾提到“宣政间(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大观年间,官窑瓷器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

关于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叶寘《垣斋笔衡》:“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北宋覆灭后,宋高宗赵构南渡,定都杭州。由于逃避战乱,很多北宋汝窑、官窑等北方窑口的工匠南迁,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亦随匠师转移到南方的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及其他窑口,而官窑瓷器也随之在南方开始进行烧制。当时为了区分,人们将北宋官窑称为“旧官”,南宋官窑称为“新官”。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令人振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色取粉青为上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釉色时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南宋官窑青瓷釉色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我们也能从中一窥南宋官窑瓷器的特色。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说法。

纹取冰裂鳝血为上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格古要论》:“……有蟹爪纹,紫口铁足”,《遵生安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由此可见,南宋官窑器冰裂鳝血纹为绝佳之作。

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多为陈设器

南宋官窑器为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不可越规,同时因宋人的审美追求,精致隽永的特色在南宋官窑瓷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南宋官窑的造型丰富,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等。器型多仿自商周、秦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价值连城一件难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大部分南宋官窑瓷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或海外博物馆,算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市场上流通极少。而现在能够确认“宋官”的完整器物,也是凤毛麟角,极其珍罕。

由于传世极少,南宋官窑瓷器历来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2015年,中国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元明或更早官釉贯耳尊以1,012,000港元的价格成交。据悉,北京中拍国际2016年春季拍卖会即将上拍两件海外回流的官窑瓷器精品,均为南宋官窑典型作品,引人瞩目。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紫砂器,是采用江苏宜兴特有的一种绛紫色澄泥陶制作而成。

宜兴古名荆溪、阳羡,位于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紫砂从宋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历经千年,此后经久不衰,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也博得个陶都的美名。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土内除高岭、石英、云母之外,铁和硅的含量也较高。紫砂料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就可以看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

紫砂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茶壶类、花盆类、罐类和其他类。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密不可分。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这其中对茶具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宋人喜欢“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更成为了皇家贡品。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当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明代紫砂提梁壶。

这件紫砂壶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器形较大,壶为球腹,近底部略收敛。提梁在壶肩上弯成拱形,后部有一个用来栓绳系盖的小系。壶流弯曲,盖子平直,有宝珠形盖纽。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字筋”,它也起到固定壶盖防止滑落的作用。壶的流与腹部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整个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高高架起的提梁与器型简洁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壶为褐红色,质地比较粗糙,近似缸胎,壶面上黏附着的点点“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紫砂器的烧制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制,在窑内受到其它有釉器物的影响,粘着上的。提梁壶上的“缸坛釉泪”说明该器物是紫砂工艺早期的作品。这样的烧制方法在紫砂器发展史上时间很短,最晚在万历以前就得到改善。与该器物同时出土的砖地券表明,墓主人吴经葬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提供了该器物的下限时间,也就是说这件壶制作于嘉靖十二年以前。

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器物多为传世品,加上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随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从全国收藏紫砂壶的情况看,这件提梁壶是目前时间最早的一把紫砂器物,因此有“天下第一壶”之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宜兴紫砂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宜兴紫砂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杯和壶一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