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睡枕 > 导航 >

古代瓷器睡枕 古代瓷器猫枕价格 古代瓷器枕头蝴蝶枕

2020-06-09

古代瓷器睡枕。

陶瓷寝具。分为生活实用器和随葬冥器。另有一类为医用脉枕。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器两大类。始见于隋,唐代至元代南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造型最初有箱形和兽形,进而演化出建筑枕和人形枕。箱形枕是贯穿各代的基木造型,多作长方形成圆角方形、无论方圆、均由枕面、四壁和枕底构成。枕面前低后高,枕体中空。为防止烧造时变形,一般在后壁或底部留有气孔。宋代瓷枕造型最为丰富,仅磁州窑即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银锭形等样式、枕面、枕壁常有白釉黑花、剔花、刻划花、印花等装饰,有的枕底有“张家造”等作坊戳记。定窑的白釉孩儿枕塑作伏卧童子状,以童子背为枕面;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童子荷叶枕、卧女枕则以侧卧人物为枕座,以人物手持的—片荷叶作枕面,这些都是人形枕的代表。兽形枕即把枕座或枕体做成写实的卧兽形,座上安装枕面或在兽背上开出枕面。典型器如江苏扬州出土的唐三彩犀牛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金代雀鸟纹虎枕。元代瓷枕形体普遍加长加大,枕面有的宽出枕壁。建筑枕是元代瓷枕的独特品种。将枕座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内塑众多人物,可谓集建筑与瓷塑艺术于一体。典型代表如安徽岳西出土的青白釉建筑枕、山西大同的传世品广寒宫枕。(见图195)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磁州窑唐诗枕


磁州窑模莹卉纹束腰枕(金)

在瓷器上书写诗词始于唐代长沙的铜官窑,宋代磁州窑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装饰特色,创造出比长沙窑更为丰富灵活、形式多样的诗文表现风格。尤其是在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上的诗文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从诗词的来源上看,磁州窑瓷器上除了民间流行的俗语外,最为多见的是唐诗宋词和元曲,特别是唐代名家的作品尤为盛行。唐诗的兴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不仅在唐代风靡朝野,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宋金元时期,唐诗那浪漫的情怀、流畅的诗句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磁州窑匠师随手拈来,即兴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书于瓷枕上唐诗就有司空曙、孟浩然、白居易、杜甫、张祜、张继等名家的作品。

书有唐诗的磁州窑瓷枕有八角形、豆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卧人形。除绿釉枕、六角形枕为剔刻字体外,其余皆为毛笔书写的墨书。由于受枕面空间的限制,一般只选取绝句诗或律诗中的两句,形成对联的格式。只有刻划的枕面,由于笔划细,字数较多,收录了较长篇幅的诗文。

邯郸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八角形瓷枕中,长28、宽18,高1l厘米,枕的平面呈八角形,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器表白地,周壁绘卷草纹,素底有上莲叶下荷花阳文“张家枕”窑戳中。枕面粗细两道边框内,草书孟浩然五言绝句中的两句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运笔潇洒娴熟,婉转流畅——气呵成。

这两句诗选自华孟浩然《宿建德江》,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这是一首描写旅途中乡思的诗作。小船停靠在暮色苍茫的沙洲边上,夕阳西下时,思乡之愁油然而生。远远望去,田野开阔,天比树低,水中明月,近在人前,描写了荒野的苍茫与明月的皎洁。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这首诗平实淡雅,写景如画,将自己的心情与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清新自然。

上海馆收藏有一方元代八角形瓷枕,枕面上草书杜甫五言长诗中的两句: “别来头并白,相见眼终青”。

这两句诗选自杜甫《秦州见敕(一作除)目》一诗,序中写道:“秦州见敕(一作除)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这首诗描写了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与离散多年的故友薛璩、毕曜重逢的感受与喜悦。“别来头并白,相见华眼终青”为全诗的佳句,这两句华诗的大意是:故人分别以来,你我头发都已斑白了,相见之后你们终会垂青于我这位穷朋友。青,指黑眼珠,传说晋人阮籍能为青白眼,见一般人为白眼,见佳宾则为青眼,青眼表示对人的器重,华今称“垂青”。这里是指牡甫看到故人薛璩,毕曜升迁后,写诗表示祝贺并希望他们能给自己以关照。

邯郸市文物研究所收藏一方金代八角形枕,出土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长29.7,宽19、前高7.7、后高10.3厘米,枕的立面绘有卷草纹饰,枕底有上莲叶下荷花的阳文“张家枕”窑戳。枕面行草书有一首五言绝句:“云色暗天涯中,红城景最佳。黄昏人欲静,帘外雪飞花’,描写了北方小城黄昏飘雪时的美丽景色以及诗人闲适的华心境。这首诗作虽然找不到作者及出处,但字里行间富有浓郁的唐诗韵味。

在宋金时期人们为表达对战乱的不满,常借唐诗来抒发情感、感叹时世。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寄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日本藏京收藏的一方南宋长方形绿釉划花瓷枕,长29.3,高10.2厘米,枕通体施绿釉,底部有“赵家造”窑戳。枕面以刻划的细线为边框,刻写全诗如下:“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上海馆收藏有一件金代卧婴形枕,长中39.3、宽17.4、高11厘米,枕形为一位梳着两个小辫的女婴曲腿侧卧,身着黄色钱纹衣衫,自然质朴,清新活泼,枕面行草题写有两句诗: “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

这两句诗是根据张继《枫桥夜泊》——诗仿写的。原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华船。”寒山寺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内住持而得名,张继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又使寒山寺成为闻名中外的寺庙。

窑的窑场为了取水和运输的方便,大都设在漳河、滏阳河的岸边。张继这首诗所描绘的江边景致,与磁州窑场的河边景色有许多相似之处。劳作了一天的窑工,夜晚歇息在河边的工棚里,看到树叶飘落,秋霜满天、满睑愁绪的渔夫独坐在河边的小船上打盹,便不由华地想起了张继的这首诗,略做改动,意境更为贴近,语言也更为通浴易懂。

广州西汉南越王馆收藏一件金代椭圆形瓷枕,长22.5、宽25.8、高12.6厘米,枕面前低后高,外出檐,枕面外缘勾绘两条细线一条粗线边框,内草书唐代德诚禅师的诗作:“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在(载)月明归。”

德诚禅师(820—858年)为四川遂宁人,生活于中晚唐时期,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吴江畔,因常乘小船往来松江朱泾间,以垂钓度日,时人称“船子和尚”。南宋普济所编佛教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中载有船子和尚的“钓鱼华偈”六首(七言绝句和《渔歌子》词各三首)。枕上的两句诗便是选自七绝其三,描写月夜独钓的情景,寓禅理于诗情画意之中,是六首中最为人称颂的,全诗为:“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前两句描写垂钓者居高临下,把垂线投入水中,荡起层层涟漪,以水动反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后两华句写水寒而钓鱼无获,空手而归。上句的“静”字和下句的“空”宇,表明了高僧明在自述中垂钓,实则感悟修炼者宁静澹泊、无欲无求、空明自在的佛家至高境界。诗境悠远,心情闲适,准确地表达了南宗禅的意境,从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南宗中禅的兴盛。

广州西汉南华越王馆还收藏一件金代三彩诗文枕,这件枕是磁州窑系山西中晋南地区烧造的,长26.6、宽11.8、华高8厘米,瓷枕呈六角形,通体施绿釉,前立面为模印菱形锦纹,枕角饰竹节形立华柱,枕面边框施黄釉,两侧剔刻对称的花叶,中间长方形框内刻写一首五言绝句:“故国三千里中,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中,双泪落君前。”

这是一首唐代很有名的绝句,它的作者是中晚唐的诗人张祜,他也因此诗而声名四弛。《何满子》是唐代的一种曲名,据说唐玄宗时有一中位沧州的歌者,名叫何满子,临刑时献歌,声词哀惋,在宫中广泛流行,后《何满子》成为宫词中的曲名。这首诗是反映唐代宫女生活的佳作,宫女的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已深居宫中达二十年之久,她唱着哀婉的《何满子》曲凋,想到自己悲惨的身世,禁不住在君面前黯然泪下。短短二十字,一唱三叹,将宫女内心的凄楚,描写得淋漓尽致。

张祜,宇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作长于律绝,以山水诗及宫词而著称。他性情傲岸,落拓不羁,命途坎坷,在这首诗中通过描写幽居深宫女子的哀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和遭际。唐武宗病重时,侍奉他的孟才人为其歌此诗,当唱到“一声《何满子》”时,竟然气绝而亡,展现了诗作撼人心扉的艺术感染力。

磁州窑瓷器上大量唐诗的出现,说明中窑场的工匠们不仅注重满足民间的欣赏口味,而且也满足乡绅及土大夫阶层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俗雅共赏的艺术定位,扩大化了产品的销量,同时提高了磁州窑的文化品味。

宋人与宋枕


中国古代有一种很少有人使用的枕头,式样简单,截一段圆木缀上小铃。枕在上面极不舒服,须小心翼翼,保持半睡半醒状态,意在小憩,避免沉睡过上。否则,枕攲动,人惊醒。此枕被文人赋予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名字:警枕。足见古人珍惜光阴用心良苦。

与此相反,有一句我们经常用的成语也与枕有关:高枕无忧。源出《战国策·魏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朝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枕就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

古人使用的枕质地很多,不限于今人要求的柔软。用陶土堆塑成型,入窑高温烧成瓷枕,隋朝已见。唐以后,瓷枕渐多,至宋从质到量达到登峰造极。金元以后渐少渐衰,直至消亡。

谈瓷枕,离不开宋。笔者见过的宋枕磁州窑的为多。形容宋枕,得用许多话,简单地说,就是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造型……

宋朝重商,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国都东京(今开封)商贾云集,夜市不禁。于是,瓷枕中的名牌“张家造”应运而生。当然,还有“赵家造”、“王家造”等等。今天看来,千余年前宋人生产的瓷枕仍可谓美不胜收。一鹭鸶置身芦苇之中,双腿岔开,回首相望,用笔寥寥却生机一派;—孩童持竿垂钓,神情专注,几条小鱼欲咬欲溜,情趣盎然;两束卷草,丰满柔韧,舒展大方……

笔者陆续见过不少瓷枕,由于价昂,没有留下几个。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的,人称脉枕,是否为中医号脉专用,待考。宋枕尺寸适宜,金元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瓷枕为生活用具,常随亡者下葬。因历史淘汰,罕有传世品。瓷枕为平民百姓所用,皇帝大概嫌硬,另有所枕。于是,瓷枕中透着一股市井气,说白一点是俗气。

这股俗气给后人带来宋人的情趣。宋人图安逸,不尚浮华,干不出唐人那等辉煌热烈的事来。两只鹌鹑,一行飞雁;顽童蹴鞠,赶鸭捉雀,无不流露宋人知足长乐的人生观。你可以完全想见宋人在人口增殖、物阜民丰之际,陶醉于这种“小家碧玉”的风范之中,自得其乐。

在瓷器中,再没有比文字装饰更能直接反映当时人的思想了。唐代的铜官窑(长沙窑)中,书写诗歌的不少,许多诗还可以在《全唐诗》中查到。显然,这与唐代诗歌盛兴有直接关系。而宋枕,却大量书写词曲。如:“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一曲《朝天子》,把个枕头主人的失意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烟波名利不如闲”,宋人有点看破红尘了,于是,大宋江山也就成全了赵佶(宋徽宗)这位国政庸碌无为、艺术却颇有造诣的皇帝。

枕头与人的关系太密切了,要睡觉难免先看枕头一眼。工匠们就利用这一眼,在枕面上写上“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写上“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写上“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写上许许多多通俗的格言,这些格言与宋人生死不离,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这又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中国人“忍一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秉性,充满道家意味的风格。

宋人在忍与退中让出了半壁江山,国都由北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和平共处”,委屈求全。采取守势的大宋王朝竟然也颤巍巍地度过了三百多年。

枕在宋瓷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所拥有的天地记录着宋人的生活哲学。宋人对生活的寄托流露在酒肆茶馆,宋枕则装有宋人身心放松、与世无争的心态。追求琴棋书画,追求醉乡酒海,在风花雪月中高枕无忧,宋人的祈盼却不能永远保证“家国永安”(宋枕语)……

笔者藏有一文字装饰宋枕,虽略有残,但仍喜爱。枕为八方形,呈现腰圆状下弯,写字方向与枕垂直,这与一般文字枕有异。字虽竖写但须从左读起:“长江风送客,狐馆雨流人。”此枕颇值得玩味。内容为传统对联形式,长江对狐馆,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风送客对雨流人,平仄对仗工整自然。上句明白无误,送客为来,但下句“狐馆”一词费解。雨流人的“流”与“留”通假,有“流连忘返”为证。狐字只有两解,一与狐狸有关,狐疑、狐臭、狐仙等等,另一解为姓氏。狐馆不论是什么馆,应与狐狸无关,否则谁还敢进入?那么,只剩一条路了,即狐姓人开设的馆。也许是茶馆酒馆、餐馆旅馆,当然也不排除是妓馆。反正是一个让客人驻足、狐老板收费赚钱的地方。这地方应该在长江沿岸,否则风怎么能送客于狐馆?这地方还应该常常霪雨绵绵,否则雨怎么能留住人?无论在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都离这枕的产地磁州(今邯郸)很远。当时这类定烧的商品往返一趟并非易事,由此可见狐馆应该为当时当地的一大名馆,与长江去对也就不为过了。

狐老板作古已近千年,此枕是否陪他下葬还是陪他的亲属甚至客人下葬均未可知。但有一点不言而喻,瓷枕已被淘汰,现在博物馆内供学者研究,供观者欣赏。

宋朝有个著名的史学家叫司马光,他幼时聪慧,机敏过人,破缸救人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妇孺皆知,流传千古。成年后的司马光编纂了一部巨著《资治通鉴》,全书洋洋三百余卷,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至今仍是史学界重要的参考研究资料。可有一点恐怕鲜为人知,这部鸿篇巨制的编纂者,常睡警枕,就是那种十分不舒适又睡不踏实的枕头。

往事越千年。今人的枕已科学化了,讲究材料与质地,讲究舒适与合理。前面说过,瓷枕年代越近,体积就越大。按照这个思路,枕越做越大,如今的鸳鸯枕长尽可同床宽,看来也没逃出历史发展的趋向。其副产品——枕旁风当然刮得就更加情意绵绵,这一点却是有追求的宋人没能享受上的。

瓷枕上的水墨花鸟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比较丰富,品种有白地黑彩、白地划花、珍珠地划花、白地剔花、白地红绿彩及低温三彩陶器等。其中流行较广的装饰手法为白地黑彩,即在成型的器坯上施白色化妆土作地,然后用黑彩绘图案,再通体施一层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此种白地黑彩具有中国水墨绘画的装饰效果,画面活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宋代磁州窑瓷枕高6厘米,长23厘米,呈八角腰圆形,通体上乳白色化妆土,枕面、枕身周边黑彩绘出宽细线条,自由洒脱的纹样增加了单调黑彩的美感。黑彩绘制一只鸬鹚栖息在芦苇秆上,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极为传神。几丛芦苇叶随风飘曳,那一株芦苇花的长茎挺拔有力,静中有动,鸟与芦苇、芦苇叶的自然组合烘托了环境的和谐,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的自然景观,犹如秋天里的春天。构图寥寥数笔,写实生动,鸬鹚栩栩如生,呼之欲飞,跃然瓷上,情趣盎然,神韵可人。可见匠师运笔用彩老辣,娴熟技法令人叹服。

此枕的绘画具有浓厚的水墨花鸟画风格,运笔奔放自如,轻松随意,简练挺拔,是古代烧瓷工艺与传统绘画技巧完美的结合。给世人留下一幅精美的艺术杰作。它虽然没有宋代文人画的气息,但它的生活气息又是文人画家所不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磁州窑的产品一般都比较粗糙,此枕造型、釉色、绘画都极为精致,实属难得。可以想见当年此枕的主人绝非一般庶民,这也从另一角度审视此枕是件名贵的艺术品。

宋定窑孩儿瓷枕


瓷枕的烧制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以后日渐增多,为古代寝具,古书记载“瓷枕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大都为实用的瓶、罐、碗等,孩儿枕则是难得一见的器型,是被誉为“九大镇国之宝”中的其中一个。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定窑孩儿枕,釉色牙黄,工艺精巧,先使用模具烧制成型,再加以精细的雕工,活泼可爱的孩童侧卧于榻上,双臂紧抱置于头下,两脚叠压稍稍抬起,孩儿神态栩栩如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关于定窑孩儿枕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结婚10余年,生活幸福美满,但眼看两人都已近而立之年,却无子嗣。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栓(拴)娃娃”,也叫“抱娃娃”。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蒙眬地进入梦乡。

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的叫着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定窑孩儿枕不仅仅是文物,还寄托人们都没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这所以这么流行,也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期盼有属于自己的额孩子。但是因为是瓷器易碎,流传至今的定窑孩儿枕几乎没有,价值也是很高,估计用价值连城这个词都没有办法形容它的真实价格。

当然这样的文物也不排除民间流传至今的,现在收藏也这么发达,倒出收藏文物的人也不少见,所以提醒大家一句,如果家中有这样的宝贝那就要找专业的机构进行验证,以免在价格好的时期没能销售到好的价格。

宋代磁州窑枕美学解读


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枕头,其功能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枕”,卧为所荐首者也”,即枕是睡觉时垫托头部的。其历史最早可迫溯到殷商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庶民百姓。质料最早是天然石块,以后又逐步扩大到木、玉、铜、竹、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最多,应用最广泛。瓷枕最早出现干隋代即隋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长仅3.9厘米的长方瓷枕模型,是已发现最早的瓷枕,据有关方面考证是河北磁县贾璧窑烧造的。瓷枕到了唐代才大量生产使用。体形小、样式较少,长一般在巧厘米左右,主要用于陪葬和日用。宋代瓷枕数量多,造型和装饰手法非常丰宫,形体变大,一般在20-30厘米。元枕形体更大,一般长40厘米左右。宋元是瓷枕的鼎盛时期,其功能主要是作为日用品。明清走向衰落,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瓷枕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枢纽,在给人们提供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审美愉悦,体现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以独特的艺术趣味与人文精神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其功能:第一,作为寝具,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的消丹降温功效。可在“久夏天难荞,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窥见一斑。第二,“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养生保健作用。第三.驱邪求福、宜男的吉祥物和装饰品。《唐书·五行志》载:“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第四,尸枕,葬具。一般将日常用枕兼作尸枕,也有专为死者用的。如磁州窑白地黑花“软鬼”枕,就是一种道士所绘的符咒,系为死者驱鬼所用。第五,中医用的腕枕和脉枕。

宋代是瓷枕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磁州窑系的瓷枕为宋代窑枕之精品。现就以磁州窑为切入点来探讨、品味瓷枕文化,领会其独特魅力。

磁州窑系形成于宋金时期并延续到元代,为宋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窑系。主体窑址以观台镇与彭城镇附近以 及冶子村、东西艾口村一带为代表,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历来不受皇家重视,但恰好奠定了其自由奔放的民窑特色.再加上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发展与壮大,使宋代的市民生活空前活跃。故作品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粗犷,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中以白地黑花绘画枕最富特色,白地黑花枕,均加施化妆土,施白釉,纹饰以黑彩绘成,把制瓷工艺与传统书画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画面线条流畅,气势磅礴,色彩对比强烈,形象突出的特点.其取材情趣健康淳朴,形象生动活泼,以花卉最为多见,另外还有虫鱼、徽物、马戏、婴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时时刻刻闪烁着“趣”、“真”、“适俗.的光芒。其造型多姿多彩,既有写实性的,也有抽象性的。在唐代枕形的墓础上,逐步走向多样化,人物形枕、建筑形枕,如意头形枕、银锭形枕等争奇斗艳。

宋代三彩童子傀儡戏枕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

宋代 高9.8~11、面长48.5~48.8、面宽17~18、底长47.6、底宽13.9厘米

1976年小学师生在济源县勋掌村镇安寺前翻土时被发现的,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三彩童子傀儡戏枕,此枕胎质呈浅红色,坚硬细密。体呈长方形,前低后高,中间微凹。整体模制而成,器形规整。器表施绿、黄、褐红、黑、白诸色釉。枕面中部的主题纹饰为婴戏图,两端为折枝牡丹纹,枕四侧刻划连续花叶纹。婴戏图描绘三个儿童在庭院围栏边、树阴下嬉戏的场面,右边儿童头顶蓄发一撮,两侧挽髻,身着绿衣白裤,坐在绣墩上,右手执一提线木偶;左边的两个儿童配合着他的表演,一人头上无发,身着绿衣黄裤,坐在地上用左手提锣,右手拿棰作击锣状;一人头顶蓄发一撮,黑衣白裤,吹笛而舞。这三个孩童发髻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神态各不相同,个个生动传神,稚气十足。装饰采用刻划填彩的传统方法,花纹线条流畅。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枕面)

这件三彩童子傀儡戏枕的装饰主题是三个孩童操作傀儡、吹笛、敲锣的嬉戏场面,属于婴戏图的范畴。

婴戏图是以儿童游戏为装饰图案,萌芽于战国时期,后又大量运用于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作品中。婴戏图用于瓷绘装饰工艺上始见于唐代。唐代婴戏图极为罕见,只在长沙窑及耀州窑有极少量发现。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瓷器上也有发现,到明中期以后,瓷器上“婴戏图”才开始风行,并一直盛行到清代。

各时代婴戏题材寓意略有不同。

从唐代长沙窑始见婴戏图直至明中期,其寓意以企盼多子多福、吉祥如意为主。进入明晚期后,多子多孙的吉祥意味仍是主流,但随着中国古代科举走向鼎盛阶段,考取功名等本与婴孩无关的寓意也开始被引入到婴戏图中,如五子登科、加官进爵、婴孩读书、指高升等,表达当时人们望子成龙,希望将来科举高中的美好愿望。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局部(前侧部)

到乾隆时期,陶瓷婴戏图的画面充满着升官发财的祝愿,如五子夺魁、五子连科、瓶生三级等。另外,官窑中出现的百子图等儿童嬉戏场景则有粉饰太平盛世之意。乾隆之后的清中晚期婴戏图承袭乾隆作法,亦充满吉祥意味,但已了无新意,婴戏图逐渐走向衰败。

这件三彩童子傀儡戏枕上的一个孩童手操傀儡、两孩童吹笛、敲锣作配合状的场面,从一定角度诠释了宋代傀儡戏的多姿与普及。

傀儡,又称木偶。傀儡戏是用木偶进行表演的戏剧,是民间戏曲中一种特殊的表演类型,多由艺人操作木偶伴随宗教仪式进行表演,今通谓木偶戏。其“源于汉,兴于唐”,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唐朝是我国文学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歌舞戏与参军戏争奇斗艳的大发展时期,木偶艺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局部(底部)

宋代城市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城市中出现了大批供民间艺人从事文娱表演的场所,即瓦子勾栏。无论北宋的汴梁(今河南开封),抑或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都有很多民间艺术演出的场所——瓦子。瓦子勾栏内各种艺人的表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百戏、“社火”、傀儡影戏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表演。从文献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诗文、图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傀儡戏最兴盛的历史时期。

这件北宋三彩童子傀儡戏枕表现的儿童游戏图,展示出宋代木偶戏的盛行不仅广为流行于民间,而且成为了儿童们的一种游艺活动。同时,也可看出,即便是儿童的自娱自乐,吹笛、敲锣、舞蹈等有模有样。

与这件三彩童子傀儡戏枕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件三彩听琴图枕,面长63厘米、面宽23~25厘米,形体之大,实属少见。枕面正中的开光内描绘的是四高士庭园听琴图,四角各为一儿童玩耍形象,其中左下角一儿童举右手操纵着傀儡。这两件同时出土的三彩枕刻画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和充实的。

三彩听琴图枕 河南博物院藏

北宋时期傀儡戏有了广泛的发展,种类较多,除上述绘画作品中描绘的“悬丝傀儡”和“杖头傀儡”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外,还有独特的“水傀儡”“药发傀儡”等。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骤然勃起的元杂剧很快风靡全国,成为流行艺术。与戏剧艺术息息相关的木偶艺术在元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只是元代木偶艺术见于文献记载的很少,目前仅有《朱明优戏序》及《观傀儡诗》等。

综上所述,傀儡戏自汉代初现端倪,唐代渐趋完善,至宋代则呈现出大盛的局面。宋后,在戏曲的强势冲击下,傀儡戏盛景不再。但宋代以后,傀儡戏并没有绝对衰落,而是依附于戏曲、民俗等载体之上,顽强地生存至今。如,明清时期的瓷器、织绣等重要物质载体的婴戏图案中也常见孩童手持木偶的形象。

宋代定窑孩儿枕的价格


我国古代宋朝时期的文化是我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更是组成我国繁重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不管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还是瓷器工艺都是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宋朝时期的定窑孩儿枕最为受人们的欢迎,定窑孩儿枕不管是从其艺术欣赏价值、工艺技术研究、历史文化考究还是其艺术的收藏价值方面都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定窑孩儿枕主要是出现在我国古代宋朝的北宋时期,它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孩儿枕呢?这是因为枕做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做枕面,故因此而得名——孩儿枕。孩儿枕是以定窑和景德镇所烧制的最为出名和美观。

定窑孩儿枕我们就先以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孩儿枕为例来看,从其外观来看定窑孩儿枕所做孩儿是伏卧在榻上,主要是以孩儿背做为枕面。孩儿的双臂是环抱垫起头部,其中右手拿着一个绣球,孩儿的两脚交叉上跷,身上穿着长衣坎肩。枕榻边印花纹,四面开光,枕身釉做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总体来说孩儿枕的造型优美,艺术观赏性强。

孩儿枕是作为我国民间瓷枕中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收藏之一,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一直受瓷器市场整体价格的影响。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世纪初的时候由于人们对其孩儿枕的认识度不大,对孩儿枕独特造型的欣赏度不高就使得定窑孩儿枕的整体价格在瓷器市场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它的市场价格整体偏低,有的甚至低到在瓷器市场上一个普通的瓷枕价格只有在几百元。一直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我国瓷器行业市场的价格整体上升,人们也认识代孩儿枕的艺术收藏价值,使得瓷枕的价格也随之开始上涨。在造型及纹饰和工艺技术较好的瓷枕价格基本在千元以上。

直到我国的千禧年以后,随着人们对孩儿枕艺术价值的整体提高,这就再一次使得孩儿枕的市场价值再一次提高,尤其是北宋时期定窑的瓷枕精品,是收藏家们收藏的重点所在,使定窑孩儿枕的市场价值也在万元以上。例如宋朝时期绿釉花鸟枕市场参考价在两万元左右。一些名窑的孩儿枕的精品也在百万元以上。如在2001年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宋代汝窑的瓷枕就以150万美元的高价所成交。

宋青白釉双狮枕


我国瓷枕大约始创于隋朝,有脉枕、生活用枕和殉葬尸枕三类。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瓷枕,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器型。如定窑的孩儿枕,景德镇窑的青白釉虎枕、青白釉双狮枕,磁州窑白地黑花枕、彩绘凤菊纹枕等,都是我国瓷器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笔者喜欢收藏老窑瓷器,对宋瓷情有独钟。此枕面(残缺)下塑两只相背侧躺狮子形象,分列前后两边,双狮竖耳睁眼,狮鼻隆起,龇牙咧嘴,额头均有如意纹饰。双狮互相搅在一起,作搏斗状,左前爪自抓脑门,右前腿微弓,五爪支撑在腰圆环形底座上。后腿两只刚劲利爪紧扣对方颈项。狮颈鬃毛五道排列,以菱状与竖划纹相间,右前肢圈状模印纹与篦划纹相间,左前肢和胸前划刻篦纹。枕面贴于狮腰,枕面露花口状,可惜枕面、一狮右前肢和小半座前沿残缺。双狮枕施青白釉,釉色莹润,积釉处釉色呈湖水蓝色。胎厚重的腰圆形枕底无釉,枕底印有麻布纹,胎质洁白。此瓷枕采用模制加手工技艺,纹饰清晰,形态逼真。

它与云南省博物馆珍藏的宋代三彩双狮花卉瓷枕造型不同,与宋代湖田窑双狮枕相比,釉色造型类似,但细部处理不相同。此枕的底足麻布印纹又与潮州宋代笔架山窑发掘出土器物底座麻布印纹基本相同。此枕虽为残件,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实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睡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