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 导航 >

螭龙纹太极八卦龙尾砚述略

螭龙纹太极八卦龙尾砚述略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6-09

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平时看惯了简洁的风字抄手砚,忽然在地摊上见到一方立雕带盖的太极八卦龙尾砚(见图)。它铁锈生根,墨垢炭化,沁蚀自然,不禁兴奋异常:我又得到了一方可遇难求的精美宋砚!

此砚为罕见的盖雕螭龙八棱砚,砚面角径14、边径13、台高1.9、器高3.1厘米。砚为龙尾旧坑歙石,色青灰,质坚润,粗看无纹,内含银色星芒,入水可见因沁变黄的雾状石品,与历史著述和笔者收藏的其他唐宋龙尾坑歙砚相符。砚分盖、体两个部分,砚体设八棱子口,口上设盖,盖面立雕一只壮硕的爬行螭龙,回首侧目,威猛生风。砚周向底内收,砚底圆形挖空,成倒扣的浅釜形,周边平整着地。打开砚盖,内现乾坤,堂为旭日,池为月阴,堂池相合,恰成太极。堂、边同高,圆周刻导墨线与砚池相通,且堂见磨痕,池积墨垢,曾为实用砚无疑。

螭龙又称螭虎龙,是龙首兽身的瑞兽,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汉代鼎盛普及,唐、五代少用,宋代再次推崇,装饰螭纹的瓷器、玉器比比皆是。本砚立雕的螭纹,仿自汉魏,猫脸兽身,四肢分布两侧;独角双耳单尾,龇牙瞠目,十分威猛。螭首稍前伸,前肢柔软蓄势,动中寓静。后足右跨左蹬,动态矫健。除立雕外,砚盖、兽身遍布阴线刻饰。盖面采用分组的连弧阴线和平行线刻表示波涛汹涌,螭嘴、螭眉、螭角亦用阴线刻划,螭身从颈至尾阴刻多组顺身平行的细线,四肢根部阴刻漩涡云纹,以增强强健体格和漂亮皮毛的质感。其雕饰造型风格,与同时期出土的宋代玉器和瓷器螭纹基本相符。

史料载,八棱砚起之于唐,太极砚始之于宋,此砚问世,无疑为考证宋砚立雕工艺和八棱砚、太极砚的早期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八棱砚八边八角,对应八方,故又称八卦砚。太极八卦是古代先人认知和表述世界的神秘符号,“太极”代表原始的阴阳万物,“八卦”是指阴阳变化衍生的八种卦象,“八卦太极图”蕴含着深奥的古代哲学思想,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阴阳相生相克,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万物世界。

古人以“八卦太极图”为砚,立意于天地相参,神通日月,可以认为是作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置办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雍正精品青花八卦盘 鉴赏


“大清雍正年制”的青花八卦盘,是原地矿部部长孙大光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的百余件文物中的两件。历经270多年,完好无损,釉色莹润,造型俊秀,花纹绚丽,以“雍正精品”而“冠于中国瓷史”。

青花盘高3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5.4厘米。盘内心绘有太极和八卦组成的太极八卦图,四周环绕缠枝莲花。外口沿饰如意云头,近足处饰锦纹,纹饰秀美,造型规整,瓷胎细腻,白中闪青,青釉透亮。盘底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为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产品,是代表雍正时期制瓷艺术风格的典型之作。首先是胎釉原料的配制加工水平超过清初,整体洁白无疵,精美致密。其次,装饰艺术突破明代瓷器固有的写生画法,而采用太极八卦图案构图,端庄规整,风格古朴。加之白釉衬托青花,色调对比强烈,更显得装饰格调新颖,因而具有观感美。

青花是釉下彩的一种,它是含有氧化钴的土矿作原料,在瓷器胎底上直接描绘或印上花纹图案后,再罩上一层青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雍正青釉的烧造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虽然雍正一代只有短短的13年,但在瓷器制作上造诣很高。雍正皇帝本人喜爱瓷器,当时的一些官窑从品种造型设计到花纹图案都由他亲自审定批准后,方能奉命烧造。因此在官窑厂里集中了一批制瓷水平最高的工匠,他们生产非常严肃认真,所以雍正瓷器精品多。此对雍正青花八卦盘,虽然比不上雍正官窑青花器中的青花黄彩和青花金银彩器名贵,但在清代青釉瓷器中,堪称佼佼者。

【陶瓷文化】雍正精品青花八卦盘 鉴赏


“大清雍正年制”的青花八卦盘,是原地矿部部长孙大光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的百余件文物中的两件。历经270多年,完好无损,釉色莹润,造型俊秀,花纹绚丽,以“雍正精品”而“冠于中国瓷史”。青花盘高3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5.4厘米。盘内心绘有太极和八卦组成的太极八卦图,四周环绕缠枝莲花。外口沿饰如意云头,近足处饰锦纹,纹饰秀美,造型规整,瓷胎细腻,白中闪青,青釉透亮。盘底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为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官窑产品,是代表雍正时期制瓷艺术风格的典型之作。首先是胎釉原料的配制加工水平超过清初,整体洁白无疵,精美致密。其次,装饰艺术突破明代瓷器固有的写生画法,而采用太极八卦图案构图,端庄规整,风格古朴。加之白釉衬托青花,色调对比强烈,更显得装饰格调新颖,因而具有观感美。

青花是釉下彩的一种,它是含有氧化钴的土矿作原料,在瓷器胎底上直接描绘或印上花纹图案后,再罩上一层青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雍正青釉的烧造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阶段。虽然雍正一代只有短短的13年,但在瓷器制作上造诣很高。雍正皇帝本人喜爱瓷器,当时的一些官窑从品种造型设计到花纹图案都由他亲自审定批准后,方能奉命烧造。因此在官窑厂里集中了一批制瓷水平最高的工匠,他们生产非常严肃认真,所以雍正瓷器精品多。此对雍正青花八卦盘,虽然比不上雍正官窑青花器中的青花黄彩和青花金银彩器名贵,但在清代青釉瓷器中,堪称佼佼者。

乾隆粉彩描金镂空轧道八卦转心方瓶


轧道瓷创烧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和御窑厂工匠的不懈努力下,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轧道工艺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细小的诸如凤尾型卷草凹纹,从此处隐隐可见白胎,传世名品并不多见。

此外,在轧道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不过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御窑厂艺人谓扒花。

整件作品无论内与外,相接的部分皆分别分开烧造之后再拼接成一件整器。以手触动瓶颈,内瓶亦随之旋转,彼此维持着巧妙的套和关系,有象征天地上下交融,国泰民安之意。

此器通体施红釉,釉面以针刻绘出纤细的锦地轧道纹,纹路之上再以黄、粉绿、深绿、橘红等釉彩描画缠枝莲宝相花、十字花纹,虽花朵形状大同小异,但在不同釉彩的装饰下,显得错落有致。每一朵花、每一片叶的经脉皆巨细无遗的描绘出来,而敷染的色泽亦有深浅浓淡的层次感。

瓶体绘有八卦图案。在《周易》中有八种图形。以“-”为阳,“--”为阴,变化组成☰(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种卦象。《易经》作者认为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此外、器身周身为方形。在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中,有“天圆地方”之说,故此瓶自然也是口圆下方。而“瓶”与“平”同音,正是象征了国家“乾坤盛世”、“社稷平安”之意。八卦纹及镂空的如意云纹,亦能将观者的视线引至内瓶,表达穿透玲珑之感,同时也炫耀不同凡响的技艺,实乃乾隆朝传世之珍品。

浅谈八卦图案在古瓷上的几种体现


《周易》原为卜筮之书,在与《周易》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它的形成约在夏朝,《山海经》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还有人认为《周易》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囚里七年中演《易》而得之,故称之为《周易》。

此书当时符合神道建设教的要求,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事无巨细都要先卜筮而后行。它的表示图案是八组三根至六根长短不同的线条(也叫索)按照一定规格组合组成的单卦(每个单卦又表示非常多的象),有序地按规定环形排列而成的图形、筒称“八卦图”,这种“八卦”图案的平面排列最初仿龟兆之形,可称“仿龟兆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逆数也”。文中薄即博、错可理解交错、亦即错开另行相交之意。顺、指数从小到大次序。逆、指数从大到小。易,指变化或改变之意。往、指由此处去他处。来、指由他处到此处。这种伏羲八卦次序与八卦中的四象分别再生阴与阳,结果产生出与八卦单卦记号完全相符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名。卦中阴生阴与阳,阳生阴与阳,就叫做“生生之谓易”自然得到的,不可任意排列。这种按照规定次序(如天在上、地在下等)把八卦记号(即线条或索)排列成环形除排成为最常见的伏羲八卦方位图还可按天地相交之后的变化、如坤与乾互换,兑与震互换,巽与艮互换,由坤经左右两侧分别来定乾,可得天地相交图。

在历史上,各朝代把八卦运用到瓷器上以图案装饰最早不会超过晋了。宋、元、明、清瓷器中鼎、炉类器物常以八卦为装饰图案,这种“八卦”图案在与“瓷”的结合上就显得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趣味无穷。现藏景德镇陶瓷馆的“南宋隐青八卦香炉,它的外形为仿古青铜香炉式,“八卦”图案是在香炉腹部按次序等距离环形显示,见过它的人们莫不被那造型端庄、图案古朴大方,而赞叹。

现藏台北博物馆的明代长圆形的青花八卦香炉的造型为直圆筒式,它的八卦图也是在香炉腹部按等距离环形显示,由於这只香炉的产生年代在明朝、比南宋朝要晚数百年,加之制瓷技术的日益成熟完整,很可能这只香炉的纹饰是一种进口的工“苏麻离青”钴料为色彩,所以当你观赏它时,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给人以清新明快、幽雅脱俗、显得雍容可贵、更加精致。

现藏北京博物馆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粉青地粉彩镂空垂云八卦转心瓶(原名瓷胎洋彩八卦如意旋转瓷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六篆字落款。它高22.8公分,腹图36.6公分,口径7.9公分、底径9.3公分。与上二种香炉八卦图案不同的是八卦按等距离分成四组、每组上下相对排列组成。这只八卦转心瓶除了它的图案色彩华贵深凝、艳丽清逸引人入胜,而且还因它的造型上采用将瓷胎镂空雕透的独特工艺,曾作为我国瓷器珍品於1923年在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笔者见过一种青花八卦盘直径27公分(如图一)显而易见是晚清时的产品,它的图案是天地相交图式。据了解它的作用是信奉道、儒之徒用来挂在自家大门门楣上,意在扶正驱邪之用。

笔者曾在一友人处见到一只方形隐青阳刻八卦笔筒(如图二)此笔筒高12.8公分,口宽7.4公分、呈正方直筒型。筒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正楷六字双行排列。从这筒底上的年款推算这只笔筒已有近三百年了,现在从笔筒釉面看上去这种隐青似翠非翠,象玉非玉,古朴厚实。

典雅、爱抚无穷。仔细观察这只笔筒上阳刻八卦排列图案,它的四面阳刻相同。从两排八卦单卦阳刻图案推敲、可知从左上方读为乾、坎、按、震各依次代表天、水、山、雷四种自然现象。从右上方读为巽、离、坤、兑各依次代表风、火、地、泽四种自然现象。其中“震”代表春,“坎”代表冬,“离”代表夏、“兑”代表秋,人们象春节写春联那样按先左后右连贯次序把这两排八卦按环形排列就可得到一幅清的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按《周易·说卦传》可得知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者、北方卦也,艮者、东北之卦也,其中八卦中的坤的方位虽然未提及、不言而喻可定为西南了。

这样看来这只八卦笔筒表面虽然没有一个文字,根据《周易·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往矣”。“列贵贱者存乎位。“《周易·系辞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这些变化概念明确的叙述,显然万般变化俱在其中了。当我们看见这只隐青阳刻八卦笔筒的时候,就象在看一本无字‘天书’它包罗万象的哲理够人们去探讨、领会、运用的。

乾隆青花缠枝宝相花螭龙纹梅瓶


龙纹乃中国瓷器极重要之纹饰,五爪龙更是为“真龙天子”之形象,威仪横贯,气夺千里,此等气度,与明快鲜亮的青花之泽相互辉映,妍而不炫,威而不戾,尽现皇权气度。

随着历史变迁及帝王之好,而至明朝之后龙纹的大致特征已基本定型。且观此瓶上腾龙,虽与正肃苍劲的龙纹形似,而细看才发现背部鳞片仅是寥寥数笔。突破了龙纹长久以来的一成不变,无疑激起层层涟漪,打破了以往的沉寂。

此青花缠枝宝相花螭龙纹梅瓶,小口折沿,短颈,肩丰硕挺阔,肩下渐敛,圈足底,瓶身通体施白釉,釉面盈润,双龙纹青花缠枝莲纹发色亮丽,绘制精美,布局疏朗。

作为传统经典梅瓶式样,又与常见梅瓶体态略有不同,尺寸把握精到,洗练挺拔,气宇非凡。瓶身所绘之青花五爪螭龙,双目瞪圆炯炯有神,张口作咆啸状,鬃髪迎风飘展,腾跃于九天之上,神韵尽现。此瓶不仅展现了乾隆青花御瓷“独步本朝”登峰造极的烧造水准,更以秀美威仪的龙纹姿态,代表着乾隆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历史意义,是难得的乾隆本朝珍品。

乾隆 青花缠枝宝相花螭龙纹梅瓶

尺寸:

口径:4.7cm

高:23 cm

足径:8.7 cm

螭龙纹在明清瓷器中有怎样的表现特征


龙是我国古代最高图腾之一,其形象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器物装饰纹样上,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官窑瓷器。在明清官瓷装饰中,由龙的基本形象幻化而来的纹饰占比最多的,是一种被称为螭龙纹的纹饰。螭,在古代有多重释义,但是均不脱离“龙”这一范畴,如张揖曰:“赤螭,雌龙也”; 《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说文·虫部》中也是这样的一个说法,称“螭,若龙而黄”。一般来说,认为螭龙是属龙神兽,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尊崇和喜爱。作为装饰纹样,螭龙纹可以是伸展的腾飞状,也可以是形盘曲而伏状,后者亦有“蟠螭”一称,也有作双尾状的称为“双螭”,而身形盘旋环绕的则称“团螭”,林林种种。

明清瓷器上,螭龙纹是很常见的一类装饰。在明代,瓷器上螭龙纹的运用以宣德时期为代表。宣德时期,根据形体特征来看,当时的螭龙均为四足,爪数有三只的,有四只的,最多为五只。在螭龙纹的塑造上,宣德瓷器上的螭龙纹有着明显的永宣龙纹特色,体势绘画得非常强悍雄健,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状。在这一时期,瓷器上的螭龙纹唇上无龙须,有的还做口叼灵芝状,而普通龙纹的龙须则绘得很飘逸。宣德时期螭龙纹的造型状态确定之后,基本在后期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仅仅是瓷器青料和釉色的不同,造成了螭龙纹在气势和韵味上产生一定差别。青花发色浅淡时,螭龙纹亦显得气势不够威武,青花发色过浓,则螭龙纹稍显沉闷。

清代官窑瓷器在螭龙纹的运用上,相比明代更为广泛,十件有八件宫廷瓷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螭龙纹的身影。清代官瓷上的螭龙纹,出现了少部分唇上带龙须的造型,而明代绝无,这是最大的变化之一。其次,明代的螭龙纹俱为龙爪,清代则开始出现兽足造型的螭龙,螭龙形象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此外,明代螭龙形象口中所含灵芝在清代变得更为复杂,更倾向于写实绘画。自康熙开始,瓷器上的螭龙纹已经不仅仅是彩绘,还发展出了贴塑,即以瓷土捏制螭龙形象然后粘贴在瓷器表面,使得螭龙纹立体化。

总的来说,明清两代瓷器上的螭龙纹都是以古代螭龙形象为基本,在局部形态上有时代性的变动。同时,由于瓷器釉色的丰富和瓷塑工艺的成熟,瓷器上的螭龙纹得以更加灵活地展现其色彩多样化和形态立体化的一面。

乾隆青花粉彩开光八仙仰寿图螭耳大尊


“尊”者,尊也。瓷作之中,实用器或其他陈设器可广泛制造,但尊器却不能。在门第森严长幼有序的封建时代,荣享尊贵者实在凤毛麟角,因此制作尊器决不能有丝毫马虎。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事档》载,乾隆八年六月,皇帝下发一百余件瓷样让唐英照样烧造,其中专门叮嘱“青花粉彩开光群仙图螭耳大尊一件”用以祝寿之用。在此档案中可见一代君主对螭耳大尊颇费心思,重视之程度可窥一斑。

此件螭耳大尊亦可谓其珍、其美、其雅、其尊的代表之一,螭龙双耳造型独特,风格典雅华丽,以青花装饰勾勒纹理细腻,敷色粉彩,规整夺目,彰显锦上添花之繁丽效果。而胎质细密,釉面纯净,粉彩施彩较浓厚、艳丽,更显华贵,具有乾隆青花粉彩开光瓷器纯正血统,魅力独到。

青花纹饰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且和开光一起使用,完美地将瓷器底色和各种绘画颜色融合在一起,使得瓷器整体层次分明,纹理细腻,精致之处若如锦缎织就,富丽堂皇。

开光处绘八仙仰寿图,画面上只见山间奇峰异石,云遮雾罩,仙气升腾,石间长满青松翠柏,名花仙草点缀其间。八仙人物各持法器,神态各异;天边飞来一只白羽墨翅、背驼童颜鹤发、慈眉善目,一派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观。

观后使人放佛置身于西天极乐世界,或遨游于天上仙境之中,有飘飘欲仙之感。整个画面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意境,又有八仙人物昂首仰望,正是“八仙仰寿”之意。

纵观整器,青花缠枝莲、粉彩宝相花等造型枝大叶大,尊贵逼人,彰显皇族贵气和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此尊便是乾隆青花粉彩开光器的极致表现。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这是一尊别具特色的青花梅瓶,八边形的瓶身上绘着四条白龙,在以青花绘成的海水于火焰中升腾而起。繁缛的花纹与龙身留白的简洁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体现了元代青花瓷器中非常有特色的表现方式。瓶肩部的云肩纹内,绘着象征富贵与吉祥的凤穿牡丹和麒麟穿牡丹的图样。近足处的如意云头纹里也画满了牡丹花叶。此瓶虽然纹饰布局繁密,但是主次分明,很有元代青花瓷庄重、饱满的感觉。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有着“苍狼白鹿”祖先起源传说的蒙古族,对白色与蓝色有着特殊的热爱。“苍”是苍天的颜色——蓝色,蒙古人尊天敬祖,因而重的就是天的颜色。而在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里,白色则是善的象征,就像我们所见到的元代忽必烈画像,穿着的是白色衣服。因此,同样拥有蓝色与白色的青花瓷在元代异军突起,得到了特殊的宠爱。梅瓶的八边形称作“八方”,不仅体现了后来崇尚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对于八方世界的思想,也体现了蒙古人在迁徙生活中保留的习惯,八边形的器物显然要比圆形更易于携带与固定。瓶身上的云肩纹也是元青花中比较常见的装饰题材,它的范本是帝王仪卫服饰上的云肩,《元史·舆服志》里说:“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指的就是如垂云一般的披肩。至于云肩纹里的麒麟图案,更是作为一种祥瑞而受到贵族们的喜爱,在元代的瓷器纹样中频频出现,后来甚至成为皇家专用纹样。

元代的景德镇因为青花瓷而重放光芒,烧制成熟的元青花源源不断地随着对外贸易输送到伊朗、土耳其、印度、菲律宾、日本等地,青花瓷也成为了以后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我们还不能确定元青花所使用的青花钴料的确切产地,但是,发色鲜艳、浓重处泛黑色疵点,并闪着金属般光泽的元青花用“明艳洒脱”四字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元朝蒙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尊梅瓶,崇尚蓝白的他们将青花瓷做得如此浑厚朴实。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成吉思汗驰骋疆场的大气磅礴,正是在那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时代,才能造就出如此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螭龙纹太极八卦龙尾砚述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螭龙纹太极八卦龙尾砚述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龙纹是笑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