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 导航 >

螭龙纹在明清瓷器中有怎样的表现特征

螭龙纹在明清瓷器中有怎样的表现特征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古代瓷器玛瑙釉的特征

2020-11-28

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龙是我国古代最高图腾之一,其形象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器物装饰纹样上,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官窑瓷器。在明清官瓷装饰中,由龙的基本形象幻化而来的纹饰占比最多的,是一种被称为螭龙纹的纹饰。螭,在古代有多重释义,但是均不脱离“龙”这一范畴,如张揖曰:“赤螭,雌龙也”; 《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说文·虫部》中也是这样的一个说法,称“螭,若龙而黄”。一般来说,认为螭龙是属龙神兽,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尊崇和喜爱。作为装饰纹样,螭龙纹可以是伸展的腾飞状,也可以是形盘曲而伏状,后者亦有“蟠螭”一称,也有作双尾状的称为“双螭”,而身形盘旋环绕的则称“团螭”,林林种种。

明清瓷器上,螭龙纹是很常见的一类装饰。在明代,瓷器上螭龙纹的运用以宣德时期为代表。宣德时期,根据形体特征来看,当时的螭龙均为四足,爪数有三只的,有四只的,最多为五只。在螭龙纹的塑造上,宣德瓷器上的螭龙纹有着明显的永宣龙纹特色,体势绘画得非常强悍雄健,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状。在这一时期,瓷器上的螭龙纹唇上无龙须,有的还做口叼灵芝状,而普通龙纹的龙须则绘得很飘逸。宣德时期螭龙纹的造型状态确定之后,基本在后期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仅仅是瓷器青料和釉色的不同,造成了螭龙纹在气势和韵味上产生一定差别。青花发色浅淡时,螭龙纹亦显得气势不够威武,青花发色过浓,则螭龙纹稍显沉闷。

清代官窑瓷器在螭龙纹的运用上,相比明代更为广泛,十件有八件宫廷瓷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螭龙纹的身影。清代官瓷上的螭龙纹,出现了少部分唇上带龙须的造型,而明代绝无,这是最大的变化之一。其次,明代的螭龙纹俱为龙爪,清代则开始出现兽足造型的螭龙,螭龙形象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此外,明代螭龙形象口中所含灵芝在清代变得更为复杂,更倾向于写实绘画。自康熙开始,瓷器上的螭龙纹已经不仅仅是彩绘,还发展出了贴塑,即以瓷土捏制螭龙形象然后粘贴在瓷器表面,使得螭龙纹立体化。

总的来说,明清两代瓷器上的螭龙纹都是以古代螭龙形象为基本,在局部形态上有时代性的变动。同时,由于瓷器釉色的丰富和瓷塑工艺的成熟,瓷器上的螭龙纹得以更加灵活地展现其色彩多样化和形态立体化的一面。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龙纹特征,指的是陶瓷上龙纹装饰的时代特征,景德镇瓷器上的龙纹最早见于宋代的青白瓷,多以刻划手法和印花装饰在盘碗的内壁或底心上,一般为适合瓷型特点的赶珠龙或团龙。其时的龙纹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多在空间处缀以白浪波涛,表现游龙戏水的生动场面。

元代瓷器多属青花,龙纹更是常见的纹式,龙的形象以威猛见长。龙头保持了宋代翅鼻长嘴、张口瞪目的特点同时,颈部则更为细曲,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一般多为三爪龙。其青花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元代《云龙》玉壶春瓶,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明代初期,龙的形象与前朝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到了永宣年问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其时的龙纹无论是形象塑造或构图立意,以及笔墨运用,都体现了一种装饰性的效果。以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一件铭为“大清宣德年制”的青花《海涛龙纹》高足碗来看,龙头显得端庄,躯体肥壮,四肢和脚爪均表现其雄伟的姿态,唯龙尾稍秃,故人称“猪婆龙”。龙纹多与海涛配合装饰,龙纹以青花浓笔勾画,海水则以青花淡色“分水”,青龙白水,白有情趣。永宣期间的龙纹,有的以缠枝穿插装饰,有的与云头、火焰配景。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景德镇御器厂出品的龙纹瓷器,大体相象,但与永宣朝又有区别。此时的龙纹主要表现其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一般作闭嘴状,龙须短、毛发向上躇曲飘动,龙身修长,粗细变化不大,腿稍短,五爪呈圆型。此一特征,尽可从珍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碗中窥证,其中有一种“香草龙”,嘴唇上翘微卷,如大象的长鼻,龙嘴衔一枝莲花或数串花枝,身有飞翼,有前爪而无后爪,龙尾卷曲成花形,三爪,显得强劲有力,装饰性特强。

至明代晚期的嘉靖、万历两朝,龙纹广泛装饰在各种造型的器物上,不仅有碗盘瓷尊,也有为数不少的大龙缸,不仅有青花,而且也有五彩。青花《云龙纹》花口洗在口沿上绘有三组二龙戏珠纹,内壁每间内绘云龙纹,洗底又绘两条飞翔于云彩间嬉火蹈球的巨龙,十二条小龙与两条大龙以云霞火焰穿缀布满整个器体,可谓“于肆做之中而行其缜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明代中、晚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也出现了经过变形处理的龙纹装饰,而且在龙的形象、表现手法以及笔料材质处理上有其独特风格。

如成化民窑的草龙和正德民窑的应龙,其运笔线描、挥洒自如,同样表现出龙的气魄。而明末大量绘制在民窑小碗小盘小碟上的蟠螭纹,更是典型的民间龙纹的改良版。其形象简洁明快,神态生动,具有青花淡描的韵味,也有简笔写意的气质。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样式丰富,而且彩类繁多,不仅有釉下的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而且有釉上的珐琅彩、粉彩、古彩、墨彩、金彩等等,从一种技法到综合性装饰应有尽有。其时龙头各部位如额、腮、眼、鼻、嘴、须、耳、角等都描绘得工腻细致。有一种龙纹。龙头长眉长须,形同老翁。故被称作“老人龙”。这种老态龙钟的形象传说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有关系。

历代景德镇的瓷匠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精淇的工艺技巧,紧紧地把握住龙的精神实质,创作了许多不同神态、不问造型、不同风貌的龙纹形象,反映出各个朝代的时代特征:如宋代的严谨精巧,元代的矫健威猛;永宣朝的雄伟端庄;成正朝的清丽秀雅;嘉万朝的威严磅礴;清代的富丽堂皇,晚清的纤弱无神等,成为品鉴其时代风貌的佐证。景德镇的瓷画师在长期画龙的实践中,还总结出不少画龙的口诀。其中有“龙开口,须发齿目精神有”;“头颈细,身肥尾随意”;“神龙见首不见尾,大鳞宝珠衬神威”;“掌似虎,爪似鹰,腿伸一字脚有劲”。于是在瓷盘、瓷板、瓷瓶、瓷缸上,“喷焰游龙”行云叶火。“出水金龙”搏浪跃涛,“二龙戏珠”蹴云掠花,“五龙盘桓”姿态各异;“九龙闹海”气势宏伟。

怎样看造型和纹饰特征辨别明清瓷器


怎样看造型和纹饰特征辨别明清瓷器。

如何辨别明清瓷器,笔者从明清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为你支几招。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所以,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风格。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瓶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常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甚至有些被用作餐具。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樽、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

明清瓷器龙纹变化


 龙纹最早出现在瓷器上时,造型简单,没有太多的禁忌。元代对龙纹的烧造已有规定,而到了明代,统治者对龙纹实行垄断,凡饰有龙纹的瓷器大多为官窑器物。制作之精细,技艺之高超绝非民窑器物的纹饰可比。

明代的龙纹多种多样,大体上有云龙、海水龙、穿花龙、火珠龙、团龙、螭龙等。另有龙凤呈祥(一龙一凤相向为戏,象征阴阳调和),鱼龙变幻(龙与鱼组合出现,具有平步青云的含义) 等。明代的龙纹具有形态端庄,威严雄伟的特点,但缺乏元代龙纹清新飘逸的神韵。其躯体较元代粗壮,角、发、须、鳍、肘毛一应俱全,发部多为向后飞扬;龙口或张或闭,灵活自如;龙鼻多为如意状,具有很强的吉祥含义。

明代龙纹大体上经历了以洪武为代表的明初继承期;以成化为代表的定型期和以嘉万为代表的衰落期。明代龙纹的定性,即本朝风格的形成是在永宣年间。洪武龙纹对元代继承较多,但没有元代龙矫健凶猛,鳞呈小弧形或填色留白边。龙身稍有粗壮,时代风格并不明显,而永宣时官窑器物上大量出现的龙纹与元代龙纹拉开了距离,并为后代龙纹的发展、变化,定下了基调。永宣龙纹的主要特征是龙头变大,上嘴唇向上翻卷,龙发或披、或竖,或在双角之间向后飘动,肘毛亦较元代多且粗,五爪连成一个圆形环较多,且有凶猛矫健之势。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龙纹大抵不离此路数。成化龙纹多为闭嘴龙、方首,龙发上扬,身瘦鳞密。弘治龙纹较成化纤细柔和,龙头变小。正德龙纹头长如鳄,身长,更具凶猛矫健之势。嘉靖龙纹曲身甩尾;万历及天启、崇祯时处明代末世,龙纹亦呈现没落乏力之感,龙身更趋细长,龙身扭曲的幅度加大,其线条不及前代工整严谨。所绘龙纹多辅以八仙、八宝、八卦、如意、灵芝等道家器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是我国封建体制最严苛的朝代,对龙纹的使用相当严格,五爪龙纹严禁民间使用,三爪和四爪龙纹虽然可以使用,但主要以供器为主。在清代晚期,大约是咸丰以后,在民窑器物上出现了五爪龙纹,但仅限于仿古瓷。清代瓷器的龙纹日趋繁复,有的单独作为纹饰的主题,有的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常见的有云龙、海水龙、立龙、莲池龙、螭龙、戏珠龙、团龙、翼龙等。在装饰技法上以绘画为主,亦有刻划、印花、帖塑等技法。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元明清陶瓷龙纹大盘点


[摘要]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这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中华儿女都被叫做龙的传人。龙的艺术造型复杂多变,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诗词歌赋,雕刻、壁画、印章、书法,以及各类装饰等。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此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也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彩陶龙纹细颈瓶也距今达七千年。可见,同是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的陶瓷文化和龙文化,在八千年的历史碰撞交融中,早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的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由于龙的实体并未被发掘,所以多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这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元代龙纹瓷器

元代龙纹瓷器很有特色,与先前龙纹变化不大,以站龙和游龙为多,因龙体型有细长头小的纹饰出现,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萌萌哒感觉,但是又不失矫健。元代瓷器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等。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梅瓶瓶身修长,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其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蓝釉白龙纹盘蓝釉白龙纹盘

此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罐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此器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明代龙纹瓷器

明代龙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洪武年间龙纹瓷器虽与元代类似,但却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头肘疏毛变少,龙成五爪,永乐年间龙纹变得形粗体壮,凶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爪被称为是鹰爪,并朵云出现一头多尾的现象但是尾部变短,周围衬托也多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龙纹瓷器的龙纹种类形态变多,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明代龙纹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青花云龙纹盘青花云龙纹盘

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有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瓶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忍冬纹,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

瓶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崇祯五彩龙纹盘崇祯五彩龙纹盘

晚明的龙纹,恰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崇祯五彩龙纹盘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

清代龙纹瓷器

清初,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朵云的尾云不大清,呈长块状或成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随时间推移,其龙纹瓷器也带有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没落感。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瓶口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龙口形略带圆,“猪咀”缩短,上下颚的须,呈锯齿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眼睛略长。

斗彩云龙纹盖罐斗彩云龙纹盖罐

盖罐盖面微现弧度,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飞龙形象生动,动感强烈,清逸秀雅。此时朵云的形象较之前略显粗糙,造型审美艺术感不足,呈长长的块状,二头一尾、三头一层。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

瓶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造型稳重端庄。图案画法使用“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龙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此时的龙纹较最初已有较大的改变,龙首,上下颚胡须,头颈上的疏毛,以及龙爪龙身,均已形成清代龙纹的特色。

各时期的陶瓷器作为当时时代的产物,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技艺和文化,其纹饰也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盘踞在陶瓷上的龙纹文化,也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和品位。

明清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明清两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瓶、罐、壶、盘、碗等器物都有多种形式。青花瓷器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历经四百年盛烧不衰。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这已成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纹饰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作风。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洗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纹饰中以龙凤纹占主要比重,并贯穿于整个明、清时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点是葫芦瓶较多,方的、圆的、上圆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此外,方形器物较多。由于世宗信奉道教,故纹饰上道教色彩浓厚,典型的纹饰有八仙人、云鹤八卦。缨络纹也是这时期长见的纹饰。

康熙时期民窑瓷器有很大的发展,外销数量很大,欧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窑的瓷器。双耳盖瓶等具有欧洲瓷的造型特点。人物纹、山水纹凤尾尊、棒棰瓶比较多见。康熙青花由于使用云南珠明料,蓝色明亮,层次较多,具有水墨画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而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几乎无所不包,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生动而艳丽,达到了历史上五彩瓷器的发展高峰。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精神根基之一。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始进行器物装饰的创作,以龙形象或龙文化为纹样的历史就正式开启。龙纹最早出现的对象是石器,随着发展又蔓延到陶器和青铜器上,紧接着玉器上也出现了龙纹装饰。

陶器发展到后来出现瓷器,瓷器也就成为了龙纹出现的主要器物之一。尤其是制瓷业发展到清代已经进入最高峰,瓷器上的龙纹运用也就达到最兴盛的阶段。清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虽说已经是两汉以后基本定型的龙纹式样,但是由于社会风貌的不同,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在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定变化。

在封建社会的观念中,龙的形象属于皇家权威,早期民间器物是不能未得允许而私自装饰龙纹的,但是在清代瓷器上装饰龙纹已经得到允许。这是因为发展到后来,龙纹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皇权,更多的是一种吉祥寓意或者说对于统治者的崇拜。只要不逾矩,不论官窑瓷还是民窑瓷,龙纹都可以装饰。

清代初期的顺治年间,清军入关不久,社会处在一种改朝换代的迷惘和恐慌之中,尤其是“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给人们带来了莫大阴影。因此,顺治朝瓷器上的龙纹是半遮半掩的,龙身在雨雾中隐现,最典型的是一身三现,也有五或七甚至九现,惟独不见双数。这种一身三现的龙纹画法只在顺治年间的民窑瓷器中出现过,时间非常短。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政权铁锻,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这个时期的龙纹普遍反映出龙生猛的一面,尤其是官窑瓷,凸显一种具有狂放意味的生劲。这时瓷器上的龙纹一般刻画成额头高起、长须短鬣、身曲而四肢伸展有力的状态,多三四爪而少五爪。民窑瓷器则另有一种吉祥龙纹题材装饰,龙纹形态虽然强悍,但更多着重展现一种忠诚、吉祥。

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多偏向体态肥硕,中规中矩,鬣毛整齐上飘,龙角光滑,颚平齐有力,四肢粗壮灵动,五爪精美。到了乾隆,瓷器上的龙纹在官、民界限上没有严苛的界限,因此龙纹形态甚众。官窑瓷最典型的龙纹是在雍正龙纹的基础上更加神完气足,皇家气度更加高贵。

嘉庆以后,瓷器上的龙纹开始逐步丧失政治权威性,大多沿用前朝的龙纹式样,但是在神态上多少都缺乏神灵之气,显得呆板,而清晚期瓷器龙纹则流行一种以空间美感均衡著称的“过墙龙”纹样。

螭龙纹太极八卦龙尾砚述略


平时看惯了简洁的风字抄手砚,忽然在地摊上见到一方立雕带盖的太极八卦龙尾砚(见图)。它铁锈生根,墨垢炭化,沁蚀自然,不禁兴奋异常:我又得到了一方可遇难求的精美宋砚!

此砚为罕见的盖雕螭龙八棱砚,砚面角径14、边径13、台高1.9、器高3.1厘米。砚为龙尾旧坑歙石,色青灰,质坚润,粗看无纹,内含银色星芒,入水可见因沁变黄的雾状石品,与历史著述和笔者收藏的其他唐宋龙尾坑歙砚相符。砚分盖、体两个部分,砚体设八棱子口,口上设盖,盖面立雕一只壮硕的爬行螭龙,回首侧目,威猛生风。砚周向底内收,砚底圆形挖空,成倒扣的浅釜形,周边平整着地。打开砚盖,内现乾坤,堂为旭日,池为月阴,堂池相合,恰成太极。堂、边同高,圆周刻导墨线与砚池相通,且堂见磨痕,池积墨垢,曾为实用砚无疑。

螭龙又称螭虎龙,是龙首兽身的瑞兽,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汉代鼎盛普及,唐、五代少用,宋代再次推崇,装饰螭纹的瓷器、玉器比比皆是。本砚立雕的螭纹,仿自汉魏,猫脸兽身,四肢分布两侧;独角双耳单尾,龇牙瞠目,十分威猛。螭首稍前伸,前肢柔软蓄势,动中寓静。后足右跨左蹬,动态矫健。除立雕外,砚盖、兽身遍布阴线刻饰。盖面采用分组的连弧阴线和平行线刻表示波涛汹涌,螭嘴、螭眉、螭角亦用阴线刻划,螭身从颈至尾阴刻多组顺身平行的细线,四肢根部阴刻漩涡云纹,以增强强健体格和漂亮皮毛的质感。其雕饰造型风格,与同时期出土的宋代玉器和瓷器螭纹基本相符。

史料载,八棱砚起之于唐,太极砚始之于宋,此砚问世,无疑为考证宋砚立雕工艺和八棱砚、太极砚的早期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八棱砚八边八角,对应八方,故又称八卦砚。太极八卦是古代先人认知和表述世界的神秘符号,“太极”代表原始的阴阳万物,“八卦”是指阴阳变化衍生的八种卦象,“八卦太极图”蕴含着深奥的古代哲学思想,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阴阳相生相克,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万物世界。

古人以“八卦太极图”为砚,立意于天地相参,神通日月,可以认为是作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置办的。

龙纹在各主要时期的特点


龙,是一种幻想的动物。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成为崇拜的百神之一。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征。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画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一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螭龙纹在明清瓷器中有怎样的表现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螭龙纹在明清瓷器中有怎样的表现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明清花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