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古代瓷器上的字体

2021-02-22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器上的龙纹特征。

龙纹特征,指的是陶瓷上龙纹装饰的时代特征,景德镇瓷器上的龙纹最早见于宋代的青白瓷,多以刻划手法和印花装饰在盘碗的内壁或底心上,一般为适合瓷型特点的赶珠龙或团龙。其时的龙纹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多在空间处缀以白浪波涛,表现游龙戏水的生动场面。

元代瓷器多属青花,龙纹更是常见的纹式,龙的形象以威猛见长。龙头保持了宋代翅鼻长嘴、张口瞪目的特点同时,颈部则更为细曲,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一般多为三爪龙。其青花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元代《云龙》玉壶春瓶,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明代初期,龙的形象与前朝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到了永宣年问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其时的龙纹无论是形象塑造或构图立意,以及笔墨运用,都体现了一种装饰性的效果。以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一件铭为“大清宣德年制”的青花《海涛龙纹》高足碗来看,龙头显得端庄,躯体肥壮,四肢和脚爪均表现其雄伟的姿态,唯龙尾稍秃,故人称“猪婆龙”。龙纹多与海涛配合装饰,龙纹以青花浓笔勾画,海水则以青花淡色“分水”,青龙白水,白有情趣。永宣期间的龙纹,有的以缠枝穿插装饰,有的与云头、火焰配景。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景德镇御器厂出品的龙纹瓷器,大体相象,但与永宣朝又有区别。此时的龙纹主要表现其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一般作闭嘴状,龙须短、毛发向上躇曲飘动,龙身修长,粗细变化不大,腿稍短,五爪呈圆型。此一特征,尽可从珍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碗中窥证,其中有一种“香草龙”,嘴唇上翘微卷,如大象的长鼻,龙嘴衔一枝莲花或数串花枝,身有飞翼,有前爪而无后爪,龙尾卷曲成花形,三爪,显得强劲有力,装饰性特强。

至明代晚期的嘉靖、万历两朝,龙纹广泛装饰在各种造型的器物上,不仅有碗盘瓷尊,也有为数不少的大龙缸,不仅有青花,而且也有五彩。青花《云龙纹》花口洗在口沿上绘有三组二龙戏珠纹,内壁每间内绘云龙纹,洗底又绘两条飞翔于云彩间嬉火蹈球的巨龙,十二条小龙与两条大龙以云霞火焰穿缀布满整个器体,可谓“于肆做之中而行其缜密,于工致之中而寓其高古”。明代中、晚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也出现了经过变形处理的龙纹装饰,而且在龙的形象、表现手法以及笔料材质处理上有其独特风格。

如成化民窑的草龙和正德民窑的应龙,其运笔线描、挥洒自如,同样表现出龙的气魄。而明末大量绘制在民窑小碗小盘小碟上的蟠螭纹,更是典型的民间龙纹的改良版。其形象简洁明快,神态生动,具有青花淡描的韵味,也有简笔写意的气质。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不仅样式丰富,而且彩类繁多,不仅有釉下的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而且有釉上的珐琅彩、粉彩、古彩、墨彩、金彩等等,从一种技法到综合性装饰应有尽有。其时龙头各部位如额、腮、眼、鼻、嘴、须、耳、角等都描绘得工腻细致。有一种龙纹。龙头长眉长须,形同老翁。故被称作“老人龙”。这种老态龙钟的形象传说与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有关系。

历代景德镇的瓷匠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精淇的工艺技巧,紧紧地把握住龙的精神实质,创作了许多不同神态、不问造型、不同风貌的龙纹形象,反映出各个朝代的时代特征:如宋代的严谨精巧,元代的矫健威猛;永宣朝的雄伟端庄;成正朝的清丽秀雅;嘉万朝的威严磅礴;清代的富丽堂皇,晚清的纤弱无神等,成为品鉴其时代风貌的佐证。景德镇的瓷画师在长期画龙的实践中,还总结出不少画龙的口诀。其中有“龙开口,须发齿目精神有”;“头颈细,身肥尾随意”;“神龙见首不见尾,大鳞宝珠衬神威”;“掌似虎,爪似鹰,腿伸一字脚有劲”。于是在瓷盘、瓷板、瓷瓶、瓷缸上,“喷焰游龙”行云叶火。“出水金龙”搏浪跃涛,“二龙戏珠”蹴云掠花,“五龙盘桓”姿态各异;“九龙闹海”气势宏伟。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与五彩


古玩行当,真真假假,欲遮还迎,自古都是“圈里人”的事儿,懂行的言谈之间总是说一句,收一句,不着边际又滴水不漏。然而对于初入门者,绝不能全凭运气,卖家“打眼”买家“捡漏儿”的故事在如今成熟的收藏市场中绝少存在。

现今有所成就的收藏者都可算得上藏界的“得道者”,所以收藏不但是一种职业,一种爱好,更像是一门修持。要修持“得道”,必须要有眼力、财力、魄力,并要内外贯通,合理运用。

收藏:收藏资讯 收藏故事

三种“力”中最重要的是眼力,寻宝靠眼力,鉴宝也靠眼力,品玩更需眼力,古玩艺术品若没有对眼力的考校,便真的索然无趣了。眼力不是随便糊弄的,除非你是豪门巨富,花个钱儿跟打水漂玩儿似的,真货假货无所谓,图的就是高兴。眼力的修炼不是看几本书听几讲“马未都”便可一蹴而就,也不在学问高低,入行深浅,关键是凭悟性,看造化,更需个人后天努力。怎样努力,是不是天天逛地摊儿,满街扫货?我看大可不必,现今地摊上的东西经无数能人过眼把玩,还能有多少“开门”的宝贝,看得多了,反而把眼力看坏,遇到真东西瞧也瞧不出道道儿。热闹惹火的地方根本练不了眼力,博物馆、大型展览、名家收藏才是正途。博物馆大门天天开着,里面宝贝分门别类,应有尽有,经常观摩比较,对照书本与实物,天长日久,也便有了对古玩艺术品的基本修养。名家收藏虽可遇不可求,但可以多交朋友,古玩行每人手里基本上都有几件拿得出手的东西,多请教,广交友,喝茶聊天赏宝的当儿,一些书上博物馆里学不到的感觉便汩汩而出汇入心田。眼力,到了一定层次就是一种感觉。

清乾隆青花海水矾红龙纹大盘

练就一副好眼力,就要步入实战开始淘宝了,淘宝要花钱,实战需财力。真金白银的其实没有什么可说,但关键是如何发挥使用有限的“力”,使之能“四两拨千斤”而又“源源不绝”。首先是一个“度”,若作为副业玩玩儿,持中守正便是度,对古玩可以鉴赏,可以投资,但尽量不要影响到生活,古玩的价值大多是“无价之宝”,若一心收藏不考量自己经济能力,就是富商大贾豪车别墅也经不起多几件精品折腾,关键时刻一时半会儿无法兑现,只能空守宝贝喝西北风,无奈之下不得不“忍痛割肉”,价值必然大打折扣。若把收藏当事业,就要做到“以藏养藏”,除了几件压箱底的宝贝“不见兔子不撒鹰”,其它玩意儿小赚即可,关键是一买一卖之间维持人脉,联络感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匀货”和“出货”的路。

每一场大型的拍卖会上,孤品名器买家之间的竞价绝对是惊心动魄。顶级收藏家不但具有相当深厚的鉴赏能力,而且更懂得收藏三味,愈是珍贵愈是绝品价值便愈高,几乎不能用金钱衡量,对待珍品的态度也就超越了金钱。昔时被称为“天下第一藏”的张伯驹先生,为购得《游春图卷》由豪门巨富变成债台高筑,是何等的魄力!然而这幅让他倾家荡产的画,最后又捐赠给国家,如此高伟人格,又是何等境界!有眼力有财力的收藏者可以追慕下张先生“孤注一掷”“适时出手”的魄力,尚未有定论的珍品,眼要毒,若是认准了就不管别人怎么看,先下手为强,买下来再说;一般论定的名贵器物,心要狠,尽管价值不菲,但无论从怀旧还是保值的角度,不妨“狂放”一把,均会有一个比较明朗的结果。

唐代执壶上的龙纹


笔者几年前在江西宜春市旧城改造工地的基建余土中,采集到一把贴塑有一只龙纹的残执壶。这把残壶应为当地居民日常用品。

该壶仅剩颈及上腹部,残高约15厘米。喇叭口,八方形流,流长5.5厘米;四瓣瓜菱形腹,腹径约10厘米;扳已残失,扳间距离约5.5厘米。浅灰色胎,灰黄色釉,釉面光亮,开致密的细裂纹,釉面局部有气泡隆起,有的气泡已爆裂。从较长的八方形流,四瓣瓜棱腹等造型和釉色特点推断,该执壶应为晚唐时产品。

该壶的特别和可贵之处,在于流的下方即腹部,贴塑有一条龙形动物作为装饰。这条动物,首尾长约9厘米,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头不太大,尖嘴,有两角;细长颈;长脚,三瓜;躯体较宽,背的两侧可见数根肋骨,也可能是鳞片;尾细长。

从有关陶瓷考古资料中可知,唐代陶瓷器物上,偶见有用龙纹装饰的现象。笔者采集到的这只壶上的动物应该是龙。只是这只唐代的龙,与当代日常所见源自清代的龙,在形貌上大相径庭,令人难以联想到一起。这只龙纹壶具有明显的造型和时代特征,当有较高的陶瓷考古学和美学价值。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精神根基之一。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始进行器物装饰的创作,以龙形象或龙文化为纹样的历史就正式开启。龙纹最早出现的对象是石器,随着发展又蔓延到陶器和青铜器上,紧接着玉器上也出现了龙纹装饰。

陶器发展到后来出现瓷器,瓷器也就成为了龙纹出现的主要器物之一。尤其是制瓷业发展到清代已经进入最高峰,瓷器上的龙纹运用也就达到最兴盛的阶段。清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虽说已经是两汉以后基本定型的龙纹式样,但是由于社会风貌的不同,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在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定变化。

在封建社会的观念中,龙的形象属于皇家权威,早期民间器物是不能未得允许而私自装饰龙纹的,但是在清代瓷器上装饰龙纹已经得到允许。这是因为发展到后来,龙纹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皇权,更多的是一种吉祥寓意或者说对于统治者的崇拜。只要不逾矩,不论官窑瓷还是民窑瓷,龙纹都可以装饰。

清代初期的顺治年间,清军入关不久,社会处在一种改朝换代的迷惘和恐慌之中,尤其是“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给人们带来了莫大阴影。因此,顺治朝瓷器上的龙纹是半遮半掩的,龙身在雨雾中隐现,最典型的是一身三现,也有五或七甚至九现,惟独不见双数。这种一身三现的龙纹画法只在顺治年间的民窑瓷器中出现过,时间非常短。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政权铁锻,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这个时期的龙纹普遍反映出龙生猛的一面,尤其是官窑瓷,凸显一种具有狂放意味的生劲。这时瓷器上的龙纹一般刻画成额头高起、长须短鬣、身曲而四肢伸展有力的状态,多三四爪而少五爪。民窑瓷器则另有一种吉祥龙纹题材装饰,龙纹形态虽然强悍,但更多着重展现一种忠诚、吉祥。

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多偏向体态肥硕,中规中矩,鬣毛整齐上飘,龙角光滑,颚平齐有力,四肢粗壮灵动,五爪精美。到了乾隆,瓷器上的龙纹在官、民界限上没有严苛的界限,因此龙纹形态甚众。官窑瓷最典型的龙纹是在雍正龙纹的基础上更加神完气足,皇家气度更加高贵。

嘉庆以后,瓷器上的龙纹开始逐步丧失政治权威性,大多沿用前朝的龙纹式样,但是在神态上多少都缺乏神灵之气,显得呆板,而清晚期瓷器龙纹则流行一种以空间美感均衡著称的“过墙龙”纹样。

螭龙纹在明清瓷器中有怎样的表现特征


龙是我国古代最高图腾之一,其形象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类器物装饰纹样上,尤其是明清以来的官窑瓷器。在明清官瓷装饰中,由龙的基本形象幻化而来的纹饰占比最多的,是一种被称为螭龙纹的纹饰。螭,在古代有多重释义,但是均不脱离“龙”这一范畴,如张揖曰:“赤螭,雌龙也”; 《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说文·虫部》中也是这样的一个说法,称“螭,若龙而黄”。一般来说,认为螭龙是属龙神兽,自古以来即受到人们的尊崇和喜爱。作为装饰纹样,螭龙纹可以是伸展的腾飞状,也可以是形盘曲而伏状,后者亦有“蟠螭”一称,也有作双尾状的称为“双螭”,而身形盘旋环绕的则称“团螭”,林林种种。

明清瓷器上,螭龙纹是很常见的一类装饰。在明代,瓷器上螭龙纹的运用以宣德时期为代表。宣德时期,根据形体特征来看,当时的螭龙均为四足,爪数有三只的,有四只的,最多为五只。在螭龙纹的塑造上,宣德瓷器上的螭龙纹有着明显的永宣龙纹特色,体势绘画得非常强悍雄健,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状。在这一时期,瓷器上的螭龙纹唇上无龙须,有的还做口叼灵芝状,而普通龙纹的龙须则绘得很飘逸。宣德时期螭龙纹的造型状态确定之后,基本在后期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仅仅是瓷器青料和釉色的不同,造成了螭龙纹在气势和韵味上产生一定差别。青花发色浅淡时,螭龙纹亦显得气势不够威武,青花发色过浓,则螭龙纹稍显沉闷。

清代官窑瓷器在螭龙纹的运用上,相比明代更为广泛,十件有八件宫廷瓷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螭龙纹的身影。清代官瓷上的螭龙纹,出现了少部分唇上带龙须的造型,而明代绝无,这是最大的变化之一。其次,明代的螭龙纹俱为龙爪,清代则开始出现兽足造型的螭龙,螭龙形象的多样性由此产生。此外,明代螭龙形象口中所含灵芝在清代变得更为复杂,更倾向于写实绘画。自康熙开始,瓷器上的螭龙纹已经不仅仅是彩绘,还发展出了贴塑,即以瓷土捏制螭龙形象然后粘贴在瓷器表面,使得螭龙纹立体化。

总的来说,明清两代瓷器上的螭龙纹都是以古代螭龙形象为基本,在局部形态上有时代性的变动。同时,由于瓷器釉色的丰富和瓷塑工艺的成熟,瓷器上的螭龙纹得以更加灵活地展现其色彩多样化和形态立体化的一面。

龙纹瓷器


中国的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的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由于龙的实体并未被发掘,所以多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元代龙纹瓷器很有特色,与先前龙纹变化不大,以站龙和游龙为多,因龙体型有细长头小的纹饰出现,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萌萌哒感觉,但是又不失矫健。元代瓷器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等。

梅瓶瓶身修长,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其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此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罐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此器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明代龙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洪武年间龙纹瓷器虽与元代类似,但却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头肘疏毛变少,龙成五爪,永乐年间龙纹变得形粗体壮,凶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爪被称为是鹰爪,并朵云出现一头多尾的现象但是尾部变短,周围衬托也多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龙纹瓷器的龙纹种类形态变多,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明代龙纹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有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瓶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忍冬纹,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瓶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晚明的龙纹,恰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崇祯五彩龙纹盘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

清初,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 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朵云的尾云不大清,呈长块状或成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随时间推移,其龙纹瓷器也带有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没落感。

瓶口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龙口形略带圆,“猪咀”缩短,上下颚的须,呈锯齿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眼睛略长。

盖罐盖面微现弧度,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飞龙形象生动,动感强烈,清逸秀雅。此时朵云的形象较之前略显粗糙,造型审美艺术感不足,呈长长的块状,二头一尾、三头一层。

瓶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造型稳重端庄。图案画法使用“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龙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 此时的龙纹较最初已有较大的改变,龙首,上下颚胡须,头颈上的疏毛,以及龙爪龙身,均已形成清代龙纹的特色。

瓷器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的成就,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产物都值得我们去思量。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上)


青花云龙纹蟋蟀罐,被珍藏在景德镇官窑遗址博物馆,它瓷质精美、釉色圆润,是不可多得的青花珍品。在蟋蟀罐的盖子后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明宣德年制”的字样,由此可以说明,这件宝物,正是出自公元十五世纪时的中国明朝宣德年间。

相传,酷爱斗蟋蟀的宣德皇帝,还有一个独特的爱好,那就是收藏蟋蟀罐。每每得到一只能征善战的蟋蟀,宣德皇帝便会下令,制造一批精美的蟋蟀罐。

这一年,在景德镇的窑工们接到了一道圣旨,说皇帝最近新得一员勇将,力挫千军,朕要以一套蟋蟀罐赏之,并特赏云龙纹罐一只。

听了圣旨,窑工们不禁摇了摇头,这哪是什么赏赐,分明是皇帝又得了一只蟋蟀,打算做蟋蟀罐庆祝呢,而且这次皇帝特别指出,要做一只云龙纹罐,恐怕是得到了一只蟋蟀里的大王了!窑工们不敢怠慢,立刻开始了烧制。要知道,在圣旨下达的那一刻,他们的性命,就已经和蟋蟀罐拴在了一起。那么,他们烧制的云龙纹蟋蟀罐宣德皇帝是否满意呢?

盘踞在瓷器上的龙文化 元明清陶瓷龙纹大盘点


[摘要]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这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龙文化。中华儿女都被叫做龙的传人。龙的艺术造型复杂多变,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诗词歌赋,雕刻、壁画、印章、书法,以及各类装饰等。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此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也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的彩陶龙纹细颈瓶也距今达七千年。可见,同是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的陶瓷文化和龙文化,在八千年的历史碰撞交融中,早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的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的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由于龙的实体并未被发掘,所以多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传说中的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这的象征,我国古代的帝王,被称为是真龙天子,着龙袍,戴龙饰,居龙庭。就连帝王之家所用的陶瓷,也会以龙纹为饰,并保留下了许多精品。其中,元明清时期的龙纹瓷器颇负盛名。

元代龙纹瓷器

元代龙纹瓷器很有特色,与先前龙纹变化不大,以站龙和游龙为多,因龙体型有细长头小的纹饰出现,整个龙纹给人以幼稚萌萌哒感觉,但是又不失矫健。元代瓷器龙纹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等。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梅瓶瓶身修长,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其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蓝釉白龙纹盘蓝釉白龙纹盘

此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

罐内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饰青花纹样颈部绘缠枝栀子花纹,肩部绘卷草纹,上腹部绘双云龙纹,下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仰莲瓣纹。此器纹饰繁密而有气势,所绘龙纹头小,颈细,身体细长,三爪动感较强,形象凶猛,是典型的元代龙纹式样。

明代龙纹瓷器

明代龙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洪武年间龙纹瓷器虽与元代类似,但却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头肘疏毛变少,龙成五爪,永乐年间龙纹变得形粗体壮,凶猛威武,又重分三爪四爪五爪,龙爪被称为是鹰爪,并朵云出现一头多尾的现象但是尾部变短,周围衬托也多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此外,明代龙纹瓷器的龙纹种类形态变多,出现了螭龙、闭咀龙、张口龙、猪咀龙。明代龙纹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青花云龙纹盘青花云龙纹盘

盘内壁与内底交接处暗划弦纹一周,有云纹三朵,呈“品”字形排列。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以青花绘二云龙赶珠纹。龙纹笔触细腻,生动传神,承袭了元代及明洪武瓷器的作法。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瓶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忍冬纹,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

瓶口部刻细线蒜瓣纹,腹部有粘接痕一周。瓶颈至肩部塑贴一条红色螭龙,曲体上仰,口衔仙草,由肩部向颈部盘绕,卷尾与首相接,四肢平伏于瓶肩部。白釉上红螭凸起,效果神奇,颇富艺术感染力。

崇祯五彩龙纹盘崇祯五彩龙纹盘

晚明的龙纹,恰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崇祯五彩龙纹盘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

清代龙纹瓷器

清初,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朵云的尾云不大清,呈长块状或成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随时间推移,其龙纹瓷器也带有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没落感。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

瓶口部绘六周龟背锦纹和一周蕉叶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为云龙赶珠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与口沿的边饰上下呼应,烘托出龙纹的矫健凶猛,龙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龙口形略带圆,“猪咀”缩短,上下颚的须,呈锯齿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眼睛略长。

斗彩云龙纹盖罐斗彩云龙纹盖罐

盖罐盖面微现弧度,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飞龙形象生动,动感强烈,清逸秀雅。此时朵云的形象较之前略显粗糙,造型审美艺术感不足,呈长长的块状,二头一尾、三头一层。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

瓶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造型稳重端庄。图案画法使用“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龙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此时的龙纹较最初已有较大的改变,龙首,上下颚胡须,头颈上的疏毛,以及龙爪龙身,均已形成清代龙纹的特色。

各时期的陶瓷器作为当时时代的产物,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技艺和文化,其纹饰也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反映,盘踞在陶瓷上的龙纹文化,也值得我们去细细思量和品位。

清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上的龙纹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上的龙纹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