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艺术瓷砖 > 导航 >

紫砂艺术让紫砂更辉煌

紫砂艺术让紫砂更辉煌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6-11

艺术瓷砖。

当前可以说是紫砂最为繁盛、最具活力的时期: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从业者最多,创新最具活力。紫砂艺术家精英辈出,正在使“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焕发新的生机。从五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和空前繁荣时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过去,紫砂壶的造型只有龙蛋壶、洋桶壶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式样。而今,壶艺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步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几何形壶(包括圆器、方器)、自然形壶(又称花货)、筋纹器壶及小型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都有出产,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十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紫砂如今已经成为各大拍卖行的主角,紫砂作品如今有这么高的市场价值,都与高超的紫砂壶艺术密不可分。

紫砂艺术自明中期至今,不过短短的五百多年历史,比起陶瓷其它种类,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 自紫砂艺术形成之日起,就以其独有的面貌成为其它陶瓷种类所不能比拟的,最为突出的,并从工艺品升华为艺术品的唯一陶瓷艺术品种。紫砂的品种与形制,变化与创造,之多之广之丰富,无法完整统计。不同的流源与风格,之多之广之丰富,无法完整统计。不同的流源与风格,各种色彩的变异,都属于世界陶瓷之首位。宜兴的地域变化,民风民俗,民族特点,传统文化,都反映在紫砂艺术之中,亦回然不同于其它陶瓷。

紫砂艺术的独有的陶文化面目出现,具有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深蕴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形式,再通过紫砂艺人的艺术创造。艺人的文化素质在紫砂陶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书卷气”,因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魄融汇进造型艺术之中,形成了紫砂艺术专盛不衰的生命力。

紫砂艺术更深层次的影响和作用,除了日用功能、陈设审美、把玩品味,还表达了紫砂艺人创造者本身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审美爱好,造型意识,造物心理等等,这些表现在精神世界方面的内容,决定了紫砂陶艺本质的风貌、形制、结构和基本风格,是紫砂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发展。

紫砂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还是科学和艺术和融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与功能的统一。形象美、形态美、古朴美、典雅美、舒适美,都通过了造型形式加以表达,通过材质肌里加以反映,通过创作者、使用者、收藏者的心灵结合加以融会贯通,这就是紫砂艺术的高雅气质。

紫砂艺术是全方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紫砂艺术的生命力是专存的、延续的、发展的、强盛的。它显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紫砂陶艺文化,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随着人们文化艺术生活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艺术追求更无止境。以大自然形态为源泉的紫砂工艺陶瓷的创作,题材更为丰富。每一个紫砂艺术工作者,必须更加珍视。相信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紫砂文化,在先辈的艺术熏陶下,必将涌现更多、更好、更美的艺术佳作,繁荣我们的紫砂艺术事业,展现紫砂工艺无穷的艺术魅力。

小编推荐

明代紫砂壶艺术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格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茶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紫砂壶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小趋大、由简趋烦,复而返璞归真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陶器、漆器、玉器、秦砖、汉瓦、唐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获得了高度的艺术素养。

造壶艺术是指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工艺材料、工艺手段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或发展的一种艺术。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其美学特征是满足实用与功能的要求,体现材料美和装饰美。所以,紫砂壶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物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下列各类:几何形、自然形(花塑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各个时期发展的主流却又有所偏重于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自明代正德到明代末年(十六世纪初至十七世纪初)紫砂茗壶以筋纹造型居多。有些作品受铜镜外形及铜器影响非常明显。明式家居饰品简洁、凝重的风格对紫砂壶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早期的紫砂茗壶,其造型气度浑厚,比较协调,不附加装饰,仅以筋纹线的变化及开光加强装饰效果,泥质颗粒较粗,所谓“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这就是当时以时大彬为代表的壶艺家的崇尚。镌刻楷书签名款于茗壶底部,这是早期紫砂茗壶的落款形式。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


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陶刻则是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集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

陶刻的源起

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壶雕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我们先从宜兴壶艺的创始人供春说起。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服侍吴氏的起居饮食。供春闲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侪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

作为一个侍童的供春的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亲手刻上。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徵之一。随著文人的参与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发展到刻画或书画同时铭刻。

到十六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求士人替他书写铭款。但很快他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实际上,清代嘉道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了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陶刻的技法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略有不同,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做到结构相称,刀法分明。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唯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沈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至于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一) 乾坯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乾燥后,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依著笔画进行雕刻。 (二) 写泥刻款:紫砂壶的泥坯尚含有百分之二十的水份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 (三) 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于乾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 (四) 描边剔泥刻款: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份。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陶刻的艺术紫砂陶刻装饰手法独特,以刀代笔,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神韵怡然,彰显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体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

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那一位书画名家在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

徐秀棠大师在述及他的陶刻观时说道:「我在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如我为吴群祥所制方正壶上题铭曰:『自成甘苦注方孤』,这里面带点哲理。为翻模高手乐泉生业余爱好所作自赏之壶上题铭:『乐此泉流趣亦生』之句,把很多要说的字外之言与乐泉生的名字结凑在一起。如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历代的紫砂壶艺术


 古,距今远矣;艺,离俗远矣。好古之人,恋艺之君,不愿随波逐流,不肯相信时间可以改变永恒的美。他们寂寞地搜寻,固执地坚守。他们找到了被时间这个永恒而严酷的滤器所淘下的艺术菁华,更找到了古往今来智者雅士同心向往的精神归宿。

历代艺术品正是由于文人骚客们的吟唱歌颂而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本篇所论之紫砂壶艺术,也正是由于文人的参与而成就辉煌。

在紫砂史上,最早有文人士大夫参与的事例是宋代的苏东坡。他设计了一款“东坡提梁壶”,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但保守地说,这大概只能算是美好的传说,采信证据不足。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应为元末蔡司霑《霁园丛语》里所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这里罐即壶。

孙高士即元末名士孙道明,号清隐,曾名其居所为“且吃茶处”。今人无缘见此壶。中国古史以确信而著称,既见诸史料,必确有其事。由此可以说,元末孙道明应为文人参与紫砂壶事的第一人了。吴镇(元)在其著作《论画》中有“墨戏之作,盖士大夫之余,造一时之兴趣”,想必,这位孙高士就是这种“一时之兴趣”,于不经意间,偶尔在紫砂壶史上留下了自己的鸿迹。

真正受文人影响并明确有文人参与的紫砂壶制作,应推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清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记有“时大彬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瑯琊、太原诸公,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做小壶”。这里的陈眉公为与董其昌齐名之陈继儒,时大彬作为一个身处底层的紫砂艺人,能与当时艺术界顶尖人物“品茶试茶之论”,可见大彬时名之盛。当然,“品茶试茶”之茶具,定为时大彬所作之大壶。那么这个大壶究竟有多大?可参见明人丁观鹏、文徵明所绘之画作,确实很大。按画作之比例,用现在的眼光看,应有2500C之多。这样的壶使用起来很是不便,很重。

这对“年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结茅蓖山之阳……诗文虽短翰小词皆极风致”的陈继儒等人来说,肯定是难以接受的。明代是一个保守与前进、严酷(文字狱是其代表)与浪漫并存的非常时代。充满矛盾和怀才不遇是这时文人的普遍心结。结茅山野,超逸脱俗,连诗文都“端翰小皆极风致”的陈继儒,难免会对时大彬提出:要把壶从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持之、一手捋须吟诗的雅器,那该有多好。朋友相聚,人手一壶,对合吟唱,岂非乐事?时大彬听从了陈继儒等人的建议,开始改制小壶。

当然,这些小壶的概念并非如今只有100 200CC的小壶。不过,时大彬将壶从2500CC改到了只有300 400CC左右(确切纪年出土的三把大彬壶容量均在300 400CC左右),确实是文人参与后的一大变革。时大彬这一变革,将制壶工艺手法和壶型大小规格基本固定下来,并使流传至今,可以说,陈继儒等人功不可没,是文人参与紫砂壶制作的一个光辉里程碑。

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紫砂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陈鸣远。陈鸣远的紫砂制作技艺“年少成名,特以表之”,可以说是一位天才的紫砂艺术家。他年少即成名,固然是其天才、努力的一面;但鸣远之技能数百载而流传至今,仍被视为珍宝,与他和文人常联系、互学习、相结合,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清吴骞《阳羡名陶录》云:“鸣远名噪一时,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特别值得注意的,这里是“争相延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彼时文人仰慕、佩服陈鸣远的紫砂技艺,并以为鸣远制器题诗落款为幸事。鸣远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陈鸣远听取、吸收、采纳了这些文人学士对紫砂器物制作的喜爱和偏好,积极地将他们所提奉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并由此开创了紫砂文房制作的先河。

紫砂壶养壶艺术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七件事。茶,不可一日无,讲究饮者,对茶、水、薪、壶、之茶道、茶事、茶艺、茶具、茶的冲泡、茶的品味。茶的文化都有一番研究。饮茶自有它的真趣,客来敬茶,礼谊增情;口渴饮茶,润喉解渴;闲静品茶,修身养性;疲劳喝茶,舒筋消累,滞食用茶,去腻消食;烦恼吃茶,去燥清心。茶有解渴、健身、美容、除疾之功能,又富有欣赏,康乐之情趣,茶不仅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杯茶在手,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地处幽雅的饮茶环境之中,用上名贵高档的茶具、茶器,品茶玩味,妙趣横生。相约自己品泉茗茶,这既是一种丰富的物质享受,也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唐代诗人钱起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的诗写道:”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都说出了茶艺之美,美不胜收,使人悠然神往。

我国文豪鲁迅先生饮茶有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由此,会喝茶不等于会欣赏啊,而会泡茶会欣赏茶,则才能会喝好茶,才能探知茶的佳处,才能步入高层次的茶艺境界。

1995 年,我夫妇受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工商文化协进会“的热情邀请和中国国务院台办的玉成,在台北举办了”夫妇暨学生的紫砂陶艺作品展“。展览期间,有幸结识了很多茶艺专家,并和他们开展了对泡茶,茶道、茶艺、品茗、养壶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领悟了不少泡茶、养壶的知识和法则。

讲究饮茶者,大都采用了宜兴紫砂壶,容积一般在800cc-200cc为多。泡茶时,首先,观于茶形,闻于茶香,选好茶后用茶抄抄起卷紧如珍珠的茶叶,倒入紫砂壶中,发出清脆的”嘀嘀... ...“之声,随之注入沸水,壶口泛出茶泡沫,用壶盖轻轻括去茶泡沫,壶盖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公平杯),这叫洗茶,再把奶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再把杯中的茶汤浇在紫砂壶上,人称”茶汤养壶“。然后开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饮,使大家真正领略到台湾茶的扑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润喉甘甜滋味。台湾同胞喜用紫砂壶沏泡台湾茶,并一致认为台湾的茶,唯有用宜兴的紫砂壶,才能沏出真茶之味。用宜兴紫砂壶泡台湾茶,才能更得壶之真趣,什么样的茶,该取什么样的壶,沏茶饮茶怎样用好壶和养好壶,都有一番科学的方法和养壶之术。沏好茶的壶,周身是热的,浇在壶身上的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另外,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由于紫砂壶体壁内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透气而不渗水,并容易吸收茶汁,使新壶逐渐在壶内留下浓郁茶香,使用的壶的表面往往会积有茶迹,这就需要”养壶毛笔“或”软的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新,以保持清洁,这就称之谓”茶汤养壶“。如此日擦、涤加,壶的表面亚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称亚光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葆浆)用高温高压冲洗都冲刷不掉,甚显高雅品味,亦有人为使砂壶快些,光亮,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这种出现的光,称为”和尚光“,假如用清洁剂一洗,亮光随即退去,露出一块块的疤痕,很不好看,《阳羡茗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挲,惟恐式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所以,切不要把油污垢物沾上壶身,一定要保持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

另外一种养壶的方法:即每天早晨洗茶壶茶具时,把壶中的茶渣取出,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这样,一则可擦去壶身的茶垢结渣痕,二则经湿茶叶水磨一遍使壶体光润亮泽。

再一种养壶的方法谓: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砂布包扎成枇杷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砂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摸使壶体洁净光润。在现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可采用精细磨料粉末替瓦片粉末做成砂布球,亦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还有人干脆把壶放在茶中煮,有的研制成功用机器养壶的养壶机,这些虽然有它另一方面的功效,但总觉不如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来的柔和绚丽。

宜兴紫砂壶,经久用,久养的功夫培养,养成了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玑隐现,肌体丰满,亚光宝气,似玉洁莹,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紫砂段泥壶,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爱者甚少、“而今天我看到台湾人用段泥壶泡台湾包种茶,养好的段泥壶,如钟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声之有铿锵声,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朴质可爱。

有时雕装饰的《四方印纹竹壶》采用”茶汤养壶法“不仅养出了紫砂你可爱肌理,更使人迷惑不解的是,泥色之变,乍阴乍阳的呈色,衬托着薄薄的贴在壶面上的竹叶,如微风吹着的动感,方壶的面养出了似镜一般,真是养功独运,法度宜人。 又一件是还原焰烧成的黑紫砂壶,用”茶汤养壶“壶身呈瓦蓝黑色,黑而不墨,汁生光,瑰琦之窑变,如钟鼎陈明庭,端庄大方。红泥小壶,脂注如南国之红豆,灿若婉付精英。古旧紫砂壶,有的原是蓬头垢面,有的原是略有一点疵点和一些缺陷,通过清整理培养,用茶汤养壶法则,使他重新继续使用,切不可束之高阁,烟没它的光彩,相反,经人们泡茶使用,供养,哪怕壶上有一点小裂缝,疵点通过精心供养,还能自己愈合而不渗茶水,你说怪也不怪。在有书画陶刻装饰的旧壶、古壶上经养壶后,对笔法、刀法加强立体感,更有书卷气,逗人喜爱,有些旧壶,古壶,大都虽不出自大家之手,但都十分可爱,不禁使我想到曼公云:”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这才是真正欣赏艺术的艺术观,他给你从古典中品味到各种回味无穷的滋味来,使你爱不释手,道理也是如此,假如过分约束在法度之中,钻牛角尖,不免给人有一种倔犟,机械和呆板的感觉,缺乏手工艺趣味。陶,不仅是有严谨的制作造型工艺,它还有土的谫钵和火的艺术,在土于土稍有不衬中,难免会有一点缺陷的产生,只要不在显见之面,疵点勿超越一定的标准,它仍有存在玩赏的生命力,虽则与比较完美的作品相比价值上稍逊一筹,但在艺术欣赏中,这种难得的,特殊的,出格的作品,更有他的一种特有价值之处,”窑变“为宝,所有无需从这些微细处去过分计较而认为不足。阳羡茗陶录云:”吴笛美曰‘用涓人买骏骨,孙膑刖足事,以喻残壶之好’。伯高乃真赏鉴家,风雅又不必言矣。“恐就是这个道理了。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果不是紫砂古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水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沫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壁比美,玉不琢不成器,壶重养养出神。

用养壶之法,同时也能养好紫砂雕塑和其他紫砂艺品。充分显示紫砂自发暗光,人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相,还报人间。我是个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艺显现

真、善、美的灵光宝相,仅刚入门,今以抛砖引玉,愿和同好为弘扬我民族文化和鸣共济。来共同享受茶艺、壶艺之乐。将这滴水穿石、不烦不燥的养壶之功,细拭保洁、日久持恒之科学养壶之术,使爱茶爱壶者悟出玩壶,养壶的道理和法则,培养出赏壶,藏壶的真情,玩物养志,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以致达到休闲的美之享受。

紫砂艺术的审美和鉴赏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应持怎样的审美观点,直接影响了制作者的创作构思。所以,首先谈谈紫砂艺术的审美观问题。

宜兴紫砂具有它的独特性,如泥原料的蕴藏占尽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镶接及拍打身筒为主要的成型方法,区别于其它陶瓷行业的各种成型法则。并联系到装饰上的文化层次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宜兴紫砂工艺所已具备的审美因素。面对一件具体的作品如何来加以鉴赏呢?譬如茶壶这个砂艺最著名的品种形式,从传统的造型来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结构中,根据造型艺术的理论和法则多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附件如壶的嘴、鋬、口、底、足、盖的子等等的配置关系,各个方面的比例适当与否,外轮廓线的结构上的缓冲过渡,明暗面的技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无穷的推敲,使对象(器皿或壶)蕴含着丰富的美感。

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成,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廊,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韵,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的两个方面。若壶艺之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较量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盎或平,壶身的或高或矮,侧重从沏茶茗饮的方便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 盖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性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到美的本质以後才始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作出发点,才能中肯地赢得普遍爱好砂艺界的共呜。

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要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地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作为具体范围的内容来考虑的。

历史地看紫砂工艺鉴赏,一向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高雅的陶艺层次。它必须是合理有趣,形神兼备,制技精湛,引人入胜,雅俗共赏,使人爱不释手的佳器,方能算得上乘;二、是指工技精致,形式完整,批量复制市场的高档次商品;三、是普通产品,即按地方风俗生活习惯,规格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 制技一般,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日用品。这里着重讨论的是艺术品。在一件器物的内容和形式上,它包含着多方面因素的内在联系,形式的完美与制技的精湛固然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有在完整器形上加以装饰,使作品锦上添花地丰富观感。首先要审视纹样的适合,其次是装饰的取材(一是指题材和内容;二是指用何种材料),以及制作的手法,这些都是具体而细微维系到创作者的素养水平与鉴赏者的著眼力。

简约地举一些例来阐明,譬如说:砂艺的传统装"陶刻",首先思考反映铭题的内容,必须是体现出切情切理的文学词藻,书法和绘画的美妙以及格调的高超,镌刻刀法、金石韵味的精到,能使人对器物的欣赏玩味无穷。而且真正由名画家,绘画之茶壶,必须是一个画面一个壶,经过反拓,或批量印刻已失去意义,那要视乎经营者的信誉及以作者本身艺术素养。诸如摹仿自然界形象性的雕塑制品,兼及装饰在几何形体上的浮雕、贴雕,图案的刻印板,以及釉料彩绘,其它材质的镶嵌,抽象的陶艺构思。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居高临下地来看待品评砂艺和鉴赏砂艺,使作者与热衷砂艺的爱好者,相互感触以便领悟制壶艺术的真谛。

随着对砂艺热潮的兴起,传统的茶文化与陶文化的推广,热爱紫砂艺术的人士日益众多。较高档次的佳作生产,究属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界人士玩赏上的需求,尤其高雅名作,更是稀少。识别砂壶的真假,一如鉴定书画,首先从提高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理性即培养自己的学识素养,以资提高审美观感;第二是多方交流、互相观赏某些名家的杰作,提高感性,探讨和了解某些名作家的风格形制,技巧手法,艺技擅长,使用原料泥色的习惯性,印章的规格特征,把握关键性的依据,逐渐积累经验,自然而然地不难识别真假的。在任何一种艺术行当中,一个有所成就的佼佼者,都一定会有他的独到一面的过硬功夫,这是指艺术的和技巧的两个方面。这些内在的要领,就是所谓个人的风格和韵致,也就是所谓灵感。作伪者是绝对不易得其要领的。

浅论紫砂艺术的视觉美


紫砂艺术,直至整个工艺美术里的诸多美感都是通过形式开显出来的,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一一传递给受众。这种视觉上的形式美究竟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性有怎样的关系?紫砂艺术中的视觉美是如何与艺术本性相关联进而揭示出其艺术本性的呢?这中间存在着巨大的解释空间,笔者只就自己的创作体验浅论。

视觉美就名词的角度而言,是最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汉语词汇之一。通俗所说的“悦目”都可类为视觉美。紫砂艺术中流畅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峰回路转的一个镂空,都能让人悦目赏心,视觉美是紫砂艺术审美中的第一个层面。它经由视线带来内心的冲动和情感的满足。视觉美是紫砂艺术的特殊目的,抛却了这种形式上的美,紫砂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一种道德、服务于某种实际目的,这个时候,紫砂还是紫砂,但是却已经不是艺术了。所以,形式上的视觉美是紫砂艺术不可剥离的一层肌肤。一个好的紫砂艺术作品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具备视觉美。

康德说:”性格急躁的艺术家总是要反抗形式,但是,聪明的艺术家却使自己的天才适应形式,使这种形式最后成为具有同等自发性的第二天性,再不然就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新形式。”在紫砂艺术领域里,对视觉美的反抗是隐忍的。因为紫砂艺术不同于绘画、文学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与壶与茶融汇得难解难分。最显然的反抗就是雕塑——紫砂雕塑。另辟蹊径的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对常规的紫砂视觉形式作了反抗,即或如此,由于受到紫砂材质的影响,比之当代西方国家的雕塑,仍有蚍蜉与大树之落,更毋庸说雕塑盛行的古希腊。这种热烈的对传统紫砂艺术形式的反抗,隐约透露出急躁,而且显得步履蹒跚。与康德的认识相同的是另外一种对紫砂艺术视觉美的完善。那就是“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一种新形式”。这就要谈到”绞泥”。它在紫砂三元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验,调制出青、灰、黄、红、紫五种不同的颜色,使紫砂的语言瞬间丰富,视觉美也因此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存在缺憾,全盘推翻太冲动,安于现状太被动,创造“绞泥”的过程,是对紫砂艺术视觉美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表现背后隐藏着艺术家温厚热情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紫砂艺术的视觉美,与艺术家的艺术本性息息相关。艺术思想是自由奔放的,视觉美才有望丰腴斑斓。对紫砂艺术家而言,紫砂艺术是通向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视觉美是艺术本性的外露。

紫砂艺术的视觉美其实并不被视觉囿限。素器洗练,线条与造型之美首当其冲,但真正动人的还是意象。比如吕尧臣的《伏羲》,视觉上象形阴阳之合,细读却觉包孕宇宙,有天地之合的气象。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紫砂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是这样,视觉美背后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在线条和造型中流露,因此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的时候说:“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紫砂艺术的视觉美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涌动的某种表情,或哭或笑,圆不一式,方非一相,都是艺术本性的倾诉。好的紫砂艺术作品在视觉美上能够引起共鸣,作者将生命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视觉美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美,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美。

温克尔曼在谈到希腊雕塑的时候说:“智慧伸手给艺术而将超俗的心灵吹进艺术的形象”。他像信仰上帝一样的信仰智慧,以为是智慧援手以艺术,否则艺术的形象何以如此超凡脱俗。由此可推断古希腊的雕塑以一种静止的具象的视觉的姿态和表情魅惑了他。这是视觉美的魔鬼境界。

紫砂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紫砂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紫砂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紫砂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且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笔者所论述的或可聊作紫砂艺术视觉美的三个解读,即客观美、主观美、惰性美。在紫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这三种理解层层递进,与紫砂艺术家的艺术本性密切相联。或者如王国维所说的那三种境界类似,无论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对生命的道行。对于一个紫砂艺术家而言,这道(行)可道,道(行)亦可见。

温克尔曼在谈到希腊雕塑的时候说:“智慧伸手给艺术而将超俗的心灵吹进艺术的形象”。他像信仰上帝一样的信仰智慧,以为是智慧援手以艺术,否则艺术的形象何以如此超凡脱俗。由此可推断古希腊的雕塑以一种静止的具象的视觉的姿态和表情魅惑了他。这是视觉美的魔鬼境界。

紫砂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紫砂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紫砂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紫砂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且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笔者所论述的或可聊作紫砂艺术视觉美的三个解读,即客观美、主观美、惰性美。在紫砂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这三种理解层层递进,与紫砂艺术家的艺术本性密切相联。或者如王国维所说的那三种境界类似,无论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对生命的道行。对于一个紫砂艺术家而言,这道(行)可道,道(行)亦可见。

陶瓷艺术的辉煌与失衡


六十年代,在距景德镇市百余公里的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了中国大地最早的陶瓷——大口深腹圆底罐及众多的陶片。这是新时期早期遗存下的文物。这处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已出现原始朴拙的绳纹装饰、刻画格装饰、附加堆钻石。这些距今九千至一万年的简陋线条,揭示了当时的人类已有了审美需求,已开创了使用图画语言来表达某种感觉的美术创作先河。这地处荒郊黄土岗的陶片实是后世震惊全球的华夏陶瓷艺术的源头。此后,陶器的纹饰逐年演变,战国时期彩陶文化已具相当水平,如河南洛阳烧沟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在壶的上方颈部,是对称而多变的规则几何连续纹,在壶的腹壁,这绘有类似孔雀尾毛的图案,其中较粗的曲线勾勒色界,斜行而较细的立线勾勒出羽毛,羽毛组合成雀尾,与雀尾对应的是鸟头,线条回环婉转流畅,多变而不零乱,已具变形艺的雏形,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才能和熟练的技巧,至今仍具有极强的感染魅力。

陶器的制作导致了瓷器的出现,出土实物和窑址表明,中国瓷器的故乡在浙江,商国之际已有原始瓷器出现,这种原始瓷器可视为陶与瓷的过渡产品,至东汉,瓷器生产已基本成型,浙江上虞东汉窑的产品碎片,表明中国瓷业称雄世界近2000年的历史已经开始了。

瓷器绘画自六朝早期的青瓷釉下彩开始。在未烧成的坯体上用色料彩绘,然后施盖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的瓷品,称为釉下彩。由于色彩不暴露在外,又有釉层的保护,故瓷面不会在使用中被磨损,百千年后仍然保持原貌。釉下彩出现初期,由于缺乏精品,并不为社会完全接受。从出土文物的施彩比例看,人们似乎更喜欢无彩的瓷器。景德镇地区的窑厂在唐代已有烧制白瓷的名声。《景德镇陶录》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中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供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唐代釉下彩产品的代表窑址应算湖南长沙的铜官窑,这是的瓷画具有很强的绘画性,颇具中国画写意特色,构图注重传神。如浙江宁波出土的铜官窑釉下彩壶,壶腹画有一头幼鹿,它弓身翘尾,前蹄跃空跃起,伸颈反顾,双耳竖立,两眼大睁,眼白几占全眼,黑眼球成为一条线,一边跳跃一边警惕观察看四周动静。其他动物禽类,作者注重刻画他们的瞬间动态,注重小品性的情趣,人物画也十分注重神态,尽管这些作品绘制水平不均衡,有些画的基本功不够好,但其中已清晰地显露出作者美化瓷品的同时也追求着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美术效果,它应是中国陶瓷画艺术的正宗。

始于唐代的青花瓷,标志陶瓷装饰进入举世瞩目的辉煌时期。青花以天然钴料为色彩,烧后呈蓝色,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笔法处理图案与图画,运笔技巧具有鲜明的国画风格。青花瓷画,在我国古代瓷画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市元代中晚期以后的青花瓷艺术中心,此时的青花烧结技术完全成熟,绘制技艺对汉唐也有所发展,此后青花图案历年增多,经明代的鼎盛之后,到清代图案款式已数以百计。长期使用青花瓷器皿的中国人民,已形成民族欣赏习惯,以至直到今日青花瓷仍是众多地区喜爱的品种。

清代出现了粉彩瓷,它使用加入砷的白色彩料对各种色彩“粉化”,如大红变粉红等,使色彩湿润柔和,这样色彩的种类也在原五色上大大增加。雍正、乾隆之后,粉彩已风行民间,这种瓷画工整严谨、重填彩、重工笔、色彩铺盖全器皿,具有典型的宫廷富贵味。

笔者不惮其烦地追述历代瓷艺,意在表明做出下面阐释时没有忽略我国传统陶瓷画的赫然业绩。

在由各代陶瓷绘画器皿组成的历史画廊中,人们可以发现,凡是能够直观地较为强烈地表达作者创作个性的绘制,都难以承传。不仅上文所提及的富有个性变形的味的战国陶壶图案未能进一步发展为艺术的抽象,而且像铜官窑所绘制的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制作者独特视角的绘制,也未能形成流派。

一门具有千年以上历史、影响广及全球、接受者数以亿万的绘画艺术,竟然未能出现几群,不,那怕是一伙;不,哪怕只是一位艺术风格卓然独立的艺术大师!在品味这门艺术时,作为传统艺术的传人们,心中恐怕难免不泛出一番苦涩。

数以万计的陶瓷文物揭示着这样一种失衡:瓷画追求从官、从俗、从众,排斥独特个性;追求图案的严整平和,排斥富有创意的变形;追求对器皿的装饰性,排斥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几乎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艺术灵性与王朝统治年限背反的规律:封建王朝越长,体现在瓷画中的创作个性被扼杀的数量就越多,个性作品就越少。清代末年的瓷画,实际上已难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多姿多彩的紫砂壶艺术


紫砂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茶具,凝聚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寸柄之壶,盈握之杯,韵致幽逸,光华潜蕴。宜兴紫砂,始于宋而盛于明清。宋代诗人梅尧臣品茗时留下《寄茶诗》写道:“小石冷泉留翠味,紫砂新品泛春华”,其中“紫砂新品”四字意喻紫砂乃新兴的陶器,为紫砂创烧宋代遗下佐证。紫砂泥是深藏宜兴山腹地层中薄薄一泥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韧性。有紫色砂泥,奶色白泥,橘色黄泥,黛色绿泥,猩红原泥等等,被誉为“五色土”。用紫砂泥塑造的佳壶皮色繁多,有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墨绿、豆青、冷金、海棠红诸多名称。在制壶工艺上明代大师金沙寺僧和供春作了开创性贡献,作品多为自然形、树瘿壶,质坚胎薄,有“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之誉。明末清初大家倍出,壶式千姿百态,尤其注重筋纹器制作,以时大彬、徐友泉为名家,使制壶技艺益发细致,造型由大壶向小壶类发展。制壶造型更讲究空间对比,重复对照,整体形象的虚空感,从而使紫砂壶追求精神享受,身心愉悦迈进一步。康熙、乾隆年,自然形壶广受欢迎,注重施釉和彩饰,代表人物是陈鸣远,他所造壶有意把筋纹器与自然器相融合,再被自然体取代,开创一代宜兴紫砂文丽工雅风尚。清嘉庆年间至光绪年,紫砂造型艺术发生转化,以壶上镌刻画为风尚,式样典雅适古,宜于表现书画艺术为主。西泠大家陈曼生与著名壶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珠联璧合,携手奏刀,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刻于一体,茶壶成了文人思想和才学的积淀与展示。新中国成立后,以顾京舟,蒋蓉为代表的工艺师,大力开创新工艺,新造型,汇集历代精华,融先贤妙思于壶,使紫砂壶艺术绽放更耀眼光芒。

此件乾隆“圣和”款提梁壶(图一),外观呈紫色,坯体坚致洗炼,砂粒研细。壶身成型工艺用打筒技法打成,壶嘴塑—螭,盘蜒构成多层次立体感画面。提梁浑圆厚实,根植壶身肩部增加了稳定性,壶造型优美构思已蕴玄妙,远望呈“圆”字,壶盖、壶钮、提梁,无论侧视和俯视都交叉呈现“圆”形轮廓,舒畅而自然。提梁壶成形不易,要求对紫泥可塑性和烧成温度有精确估算,是对匠人综合技艺考验。

在紫砂传世品中,有少数题款“雍正”、“乾隆年制”、“贡局”所制官府定烧器,以其精巧雅致而备受青睐。(图二)这件雍正年造团砂泥绘井栏壶就是这类器具典型。泥绘装饰,流行清初,是一种在紫砂坯体上装饰方法。即在已完工尚有一定湿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山水、花鸟,泥料画出有一定厚度恰似薄雕效果。色泥有乌泥、朱砂泥、白泥等。此壶用乌泥绘竹、菊、蝙蝠。笔意跳跃富朝气。桥形钮内扣绳纹环,小巧可爱。壶盖为平嵌盖,达到“准缝无纸发之隙”水平。壶身弧度与桥钮弧度一致,体现了对称性。壶把向外回转得大了些与嘴的长度契合,求视觉上调和。匠师充分利用紫砂泥特有肌理质感,与朴素玄妙乌泥对比,恰如其分的装饰,达到含蓄而提神醒目的艺术表现力。底款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可见显然是由官府指定装饰,交付宜兴“贡局”烧造,然后奉贡皇室使用,故而弥足珍贵。

(图三)壶身成竹鼓式,桥钮、把柄、壶嘴塑成竹节型,壶盖几片竹叶点缀摇曳,盖内钤“玉麟”椭圆形款。黄玉麟,宜兴上袁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幼孤,年十三学艺,善制供春、鱼化龙式壶,精巧不失古意,善画山石皴法,妙若天成,金石家吴大先后聘请其为自己造壶,得大收藏,壶艺大进,文亦高。

这四把凝取历代藏家真爱的壶中珍品,由上海长城艺术品拍卖公司征集而来,将现身2005年12月28日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

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陶都名器紫砂壶就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向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在古今中外文献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宜壶”、“砂器”、 “紫砂器”等等,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具,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一)

紫砂壶如按造型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在紫砂壶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于不同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

一、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其造型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要“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个造型要端正挺括。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古壶和汉扁壶等,就是紫砂圆器茶壶的典型造型。方器主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不论是几方形的造型,紫砂壶口盖必须规划统一,任意转动壶盖,口盖准缝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雪华壶等,就是紫砂方壶的典型造型。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花货”。花货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最能代表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这种造型带有一些浮雕、半浮雕装饰,模拟自然形态。主要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而来的造型。另外则是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把和的子。花货造型既要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更要表现对象的本质,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部分,并要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触觉舒适和使用安全的原则。紫砂传统造型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翠蝶壶、茶花壶等,是花货造型的代表作品。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结体精确严格,制作精巧的一种陶瓷造型类别。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在整体。其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筋纹线条纹理清晰,疏密变化得体。制作粗工,要求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能很滑爽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合菊壶、瓜菱壶、玉兰花壶、水仙花壶、葵花壶等,就是筋纹器造型中有代表性的产品。

紫砂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

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