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山西省瓷器古窑址有哪些

山西省瓷器古窑址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古代瓷器有哪些

2020-06-23

瓷砖有哪些。

晋城窑

晋城窑是近些年发现的晋南地区的瓷窑,窑址在山西省晋城县境内。该窑为金、元、时期的瓷窑,主要烧造均釉瓷器,器形以碗为最常见。

介休窑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朝代,有长达八九百年的烧造历史。宋代,这里烧造定窑系的白釉、黑釉印花碗等,也烧造与磁州窑有一定关系的白釉划花填黑彩、白地黑花瓷等。白釉酱花瓷器则富有介休窑有的特色,其中有桔红色彩者。金代,这里盛烧黄釉

霍县窑

霍县窑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一带,即文献记载的“彭窑”所在地。该窑创烧于金代,盛烧于元代。这里以烧白瓷为主,器物胎、釉洁白,光素者居多,间有少量印花装饰。因用支钉支烧,器里及足均留有5个小支钉痕。元代以后可见白地褐花高足杯、碗等器物。

大同窑

大同窑即《大同府志》中提到的“青瓷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大同县瓦窑沟。该窑的烧瓷时间为金、元两代,窑址遗物以黑釉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器物为瓶、罐、盆等。装饰技法有剔花和划花两种:剔花装饰风格粗犷;划花装饰线条较细。所见纹饰以复线水波纹稍多,亦可见划花水波游鱼纹。

怀仁窑

怀仁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怀仁县,是金、元时期的瓷窑。该窑以烧造黑釉瓷为主,釉面乌黑晶莹。有些釉面产生油滴结晶,但发现不多。器物有瓶、罐、碗、枕等。大口灌的口沿较厚,与大同窑器物口沿的削平有所不同。划花装饰者较多,线条简练。除黑釉器外,这里还烧制白釉、白釉*花、酱釉瓷等。

浑源窑

浑源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浑源县。目前发现窑址3处,其中以古磁窑烧造年代最早,始烧于唐代。窑址中遗留了不少白釉和黑釉碗、罐标本。其席纹装饰与河南瓦窑的风格相同。里白釉外黑釉碗具有地域特征。金、元两代盛烧雁北地区常见的黑釉剔花瓷。此外还有青釉、黑釉划花、白釉划花、剔花、印花、白地黑花及均釉瓷等。该窑所烧的瓷器品种之丰富,在雁北地区是少见的。

临汾窑

临汾窑窑址在山西省南部临汾县。该窑烧瓷时间为元代,以黑釉瓷为主,漆黑光亮,兼烧酱釉、白地黑花、白釉划花等品种。黑釉瓷器中以直口碗数量最多,为典型的元代造型。黑釉瓷中有油滴纹与兔毫纹碗。白釉瓷中有的采用印花、划花、剔花、彩绘作装饰。

典型工艺 油滴釉

榆次窑

榆次窑窑址在山西省榆次县孟家井,为金、元时期瓷窑。窑址遗物以黑釉、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白釉瓷釉色白中闪黄,多有印花装饰,线条粗犷。因系叠烧,碗心又一圈无釉。黑釉瓷也有以印花装饰者,但数量较少。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酱釉、青釉印花、白地黑花瓷器标本。

阳城窑

阳城窑窑址在山西省阳城县畔沟。该窑烧造器物以白釉为主。器形有折腰盘、碗等,有的以划花作装饰。

长治窑

长治窑窑址在山西省长治县八义镇。该窑为金代瓷窑,以烧造釉上彩绘碗、塑像为主,兼烧少量白地黑花器,碗的里心、圈足上都有5个支烧痕,纹饰以花卉为主,另有少量鱼纹、题写的诗文等。

平定窑

平定窑窑址在山西省平定县柏井村,是唐代至金代的瓷窑。平定距河北较近,与河北内丘的邢窑及曲阳的定窑成犄角之势,因此所烧瓷器在造型、釉色、装饰上受到上述两窑的影响。唐代烧造白釉玉璧底碗,但制作工艺略粗。五代产品有有常见的唇口碗。宋代烧造的刻划浮雕莲瓣纹碗、白釉碗、白釉兽面贴花罐、注子、折腰盘等均系仿定窑产品。宋、金时期还烧造白釉罐、小瓶、罐,黑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常见的五角或六角盘、碗等。

河曲窑

河曲窑窑址在山西省河曲县阳坡泉与硬地节,是金代瓷窑。阳坡泉烧造白釉、黑釉器物。白釉瓷有盘、碗、盆等造型。装饰手法主要有划花、印花等,划花线条均为细线条。不上化妆土者釉呈灰青色,具有山西地区瓷器特有的色泽。黑釉器物有刮釉叠烧的碗,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纹供器。

孟县窑

孟县窑地处山西东部,东与河北接壤,窑址在距县城东15千米处的磁窑坡村。该窑为金、元时期瓷窑,以烧白瓷为主,有光素者,也有印花、划花、刻花装饰者。器物一般施化妆土,较粗者则不施化妆土。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坛、杯、器盖、器座、盏托、枕、人形、执壶等。除白瓷外,还有烧造白釉黑花、绞胎、黑釉瓷及低温黄釉陶等物品。

交城窑

交城窑窑址在山西省交城县,是唐代到元代的瓷窑,唐代时白瓷产量最大,也发现了黑釉斑点拍鼓标本。宋代仍以烧造白瓷为主,装饰手法有凸雕莲瓣纹、釉上赭彩彩绘、珍珠地划花、划花等。除白釉瓷外,该窑也烧造黑釉瓷。

河津窑

河津窑窑址在山西省河津县北午芹。在唐代这里烧造白釉瓷。白瓷的品种有注子、碗等。宋代烧造白釉折腰盘、盆、碗等,装饰手法有浮雕莲瓣纹、绿彩彩绘、印花、珍珠地划花、剔花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磁州窑古窑址有哪些


磁州窑古窑址遗存较多,分布面积广,而且历史跨度大,从各窑址生产时期看,它历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各代,显示出不同的生产工艺和艺术风格。遗址上出土的大批标本和器物,为研究磁州窑及中国陶瓷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磁州窑观台窑古窑址

观台窑古窑址,位于磁县观台镇观台二街村北,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贯穿于宋、金、元时期。窑址的主体部分在一条南北向的舌形台地上,南高北低,坡度平缓,向西向北一直延伸到漳河岸边。南部已到达平原的表面,截止到观——彭柏油公路。遗址的偏东部有一条冲沟,将遗址分为两部,东部一带遗址堆积较薄,主要是晚期遗物,冲沟的西侧是窑址的主体部分。1987年3月,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研所和原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和其它遗物9870件,瓷片标本30万片,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扩大并丰富了人们对磁州窑的传统认识。经过历年的整修,窑址上现已是一层层的梯田,已不见其它古窑址上常见的纯粹由瓷片堆积成的“渣堆”。每层梯田之间的“堰头”大多数用废匣钵、窑砖及大件的废瓷器垒砌而成,或其本身就是窑炉、作坊残壁,表明修梯田时对窑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梯田的修建,地层埋藏渐浅,每遇暴雨冲涮,窑址表面遍布瓷片。

磁州窑冶子窑古遗址

冶子窑遗址,位于磁县都党乡冶子村东,面积东西约300米,南北800米,农民浇地挖渠或遇雨水,大量瓷片就被冲涮露出地表。

申家庄窑遗址

申家庄窑遗址,位于磁县黄沙镇申家庄村西南1000米处,岳城水库北岸。该遗址内容丰富,暴露的遗物以白釉瓷碗片较多,碗内底部多书以“王”字。

东艾口窑遗址

东艾口窑遗址,位于磁县观台镇东艾口村西北漳河岸边的土台上。现存面积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00米,主要遗迹和遗物有盘、碗、罐等残片和残窑壁。。

青碗窑遗址

青碗窑遗址,位于磁县白土镇青碗窑村东南200米处台地之上,面积东西180米,南北250米。

北贾壁窑遗址

北贾壁窑遗址,位于磁县贾壁乡北贾壁村西100米的寺沟北岸、干河沟的西北断崖上,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100米,在寺沟北坡台地东北断崖底部,有一座钱缺的半窑址,仅存残壁。距此不远的寺沟北坡梯田和台地上,散布着很多窑具和瓷器残片,其中以青瓷为多,碗占多数。

磁州窑盐店古遗址

盐店遗址,位于峰峰矿区彭城镇滏阳西路80号。地下现存窑址两处,一处为元代,一处为清代。地上现存窑址一处,为清——民国时期,作坊六条,面积4500方米。1999年6月—8月份,邯郸市文研所受河北省文研所之托,结合矿区文保所在盐店遗址内进行了首次清理发掘工作,挖掘出元代窑址一座、清代窑址一座,料池一处及上万片瓷片标本。同时,矿区政府又投资50万元,在省、市文物部门和陶瓷专家指导下,对发掘出来的元代窑进行了原地保护,建立了仿馒头窑外型的保护建筑,并在遗址四周拉起了保护围墙,于2001年7月成立盐店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

富田窑遗址

富田窑遗址,位于峰峰矿区彭城镇富田村村南,其占地面积约为7850平方米,泥料池约为1400平方米,现存馒头窑7座,作坊4条,料池一处。在遗址内东侧中部有两座联体窑,该联体窑是彭城地面上仅存的两个明代馒头窑,份量重,价值高。

五厂渣堆遗址

五厂渣堆遗址,位于峰峰矿区彭城镇滏阳西路彭城镇中心小学后,遗址保存比较完整,渣堆现为彭城中心小学操场。渣堆上边缘已拉起保护性围墙,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

中国古代北方瓷器窑址有哪些


中国是瓷器之都,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就是瓷器,中国的陶瓷生产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一直拘泥于结合文献对传世或墓葬出土物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有所突破。20世纪初,由陈万里等老一辈古陶瓷研究者开创了一条通过对古瓷窑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再结合文献和传世品或墓葬出土物对中国古陶瓷进行研究的新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工作者曾先后赴全国各地对一些古窑址进行调查,并采集回大量瓷片标本,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新局面。已发现的历代古陶瓷窑炉遗址数以千计。故宫博物院历年调查古窑址所采集的标本涉及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个窑口,共计约3万瓷器片。古瓷器片标本的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清代,其中以唐、宋、金、元时期最为丰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这些珍贵的瓷片标本资料在全国都堪称首屈一指。其中有的可与现存器物相印证,有的则不见于出土与传世器物中。因此,对这些标本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古代各陶瓷窑口烧造陶瓷的内涵,补充或纠正文献记载的纰漏,确定传世或出土陶瓷器的窑口归属。古窑址瓷片对研究古代瓷器窑口提供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北方瓷器窑址有哪些?我们按照从北到南介绍北方古代瓷器窑口的具体分布和所在的省市。

河北省

河北省是宋代著名白瓷——定窑白瓷的产地,北方民间瓷窑的代表——磁州窑归属该省。20世纪3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河北省境内的瓷窑遗址进行过多次调查,并曾进行小面积发掘,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河北省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该窑创烧于晚唐,北宋时期有较大发展。所烧器物以白釉瓷为主,此外,还烧造少量的黑釉、酱釉瓷及罕见的绿釉瓷。唐代器物多光素无纹饰,北宋瓷器多以刻划花、印花作装饰,其中印花装饰最为精美,居宋代各窑之冠。北宋中期以后,为提高产量,定窑采用覆烧方法,致使器口无釉,文献称之为“芒口”,成为定窑瓷器的特征之一。

典型工艺

白釉印花

定窑白釉瓷以印花装饰者最具特色。北宋中晚期至金代,定窑大量采用印花装饰,其题材直接取材于定州缂丝,纹样细腻精美,清晰生动,代表了宋、金时期瓷器印花装饰的最高水平。

白釉划花

白釉划花是定窑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白釉划花白瓷系先在胎上用铁锥等工具划出各种纹样,再施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为萱草纹,此外有龙、各种花卉等纹饰。划花线条自然流畅,呈现出较高水平。

院藏精品

定窑白釉盏托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定窑孩儿枕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河北省磁州窑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东艾口、冶子村及彭城镇等地,窑址范围大,遗物丰富,烧造品种繁多,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白地黑花瓷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瓷器的装饰题材均来自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白地划花填黑彩及白地划花填酱彩瓷不仅色彩对比强烈,纹饰也新颖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典型工艺

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瓷是磁州窑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黑彩描绘纹饰,有些精品还要在黑彩上划出花脉叶筋,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黑色的花纹与洁白的地子对比强烈,图案生动自然,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院藏精品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芦雁纹虎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河北省邢窑

邢窑在唐代以生产白瓷而闻名于世,窑址在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遗址出土有精、粗两种白瓷,精者胎釉洁白如雪,印证了文献有关“邢瓷类银”、“邢瓷类雪”的记载。窑址还出土了碗底刻划“盈”字铭文的标本20多件以及黑釉、黄釉、褐黄釉瓷及三彩釉陶,印证了唐李肇《国史补》有关“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属实。邢窑作为一代名窑,其产品流通范围极其广泛,国内外出土的大量邢窑瓷器及标本可以印证。

院藏精品

邢窑白釉碗

邢窑白釉壶

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邢窑白釉瓶

邢窑白釉罐

河北省井陉窑

井陉窑窑址在河北省井陉县。调查表明,其窑址范围较大,烧瓷时间始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是其兴盛期。井陉窑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有如定窑白瓷印花器。其中盘、碗里心刮釉,采用叠烧法烧造的,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从总体上看,井陉窑瓷器的质量略逊于曲阳定窑瓷器,但其中的一部分精品与定窑瓷器难分伯仲。

河北省隆化窑

隆化窑窑址在河北省隆化县,是元代的瓷窑。已发现该窑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钧窑系的钧釉器物等。白地黑花器物以大件缸、罐为主,胎体厚重,胎质较粗,白釉泛黄,彩呈褐色。所烧钧釉瓷器以碗为主,胎质粗,釉色为灰蓝色,较暗淡。

河北省临城窑

临城窑窑址在河北省临城县,是唐至元代的瓷窑,以金、元时期遗存最为丰富。该窑主要烧造白釉、黄釉、黑釉、白釉印花、白釉划花、白地黑花瓷等。碗、盘多采用刮釉叠烧工艺。

河北省贾壁窑

贾壁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北贾壁村,是隋代的瓷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胎体厚重,施釉厚而透明,垂釉现象比较普遍,在器皿外壁下部聚集成黑绿色玻璃体滴珠是其特征。装饰图案仅发现划刻波浪纹一种。遗物有高足盘、碗、缽等标本。碗有大小之别,多敞口深腹,小平底,中心微内凹。安阳卜仁墓出土的青瓷可能就是该窑所烧造的。

河南省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瓷器的发源地,境内瓷窑发现较多,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分布在安阳地区的有安阳、鹤壁、林县、淇县窑等;分布在新乡地区的有辉县、修武窑等;分布在开封地区的有巩县、密县、登封、荥阳窑等;分布在洛阳地区的有新安、宜阳、临汝窑等;分布在许昌地区的有禹县、郏县、宝丰、鲁山窑等;分布在南阳地区的有内乡窑。全省共有18个县、市发现了古陶瓷窑址。特别是禹县、新安县境内,瓷窑遗址密集,两县均发现窑址100余处。已发现的窑址年代最早者为隋代。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定窑四个窑系的瓷器,其中青瓷所占比重最大。

河南省巩义窑

巩义窑窑址在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的冶子村、白河乡、铁匠炉村。该窑创烧于隋代,唐代有很大发展,以烧白瓷为主,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唐开元时期这里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窑址中还出土了绞胎枕残片。传世绞胎枕中有外底刻划“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元家记”铭文的,应是巩义窑的产品。

典型工艺

唐三彩

唐三彩是巩义窑首创的一种以氧化铅做助熔剂的低温多色釉陶。其釉色以绿、黄、白为主,故名。此外还有蓝、黑、褐等色。唐三彩一般须经两次烧成,即先素烧坯体,再上釉经第二次焙烧而成,素烧温度高于釉烧温度,釉烧温度约为800℃—900℃。

院藏精品

巩义窑绿釉小壶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巩义窑绞胎枕

河南省密县窑

密县窑窑址在河南省密县窑沟、西关。唐、宋时期,这里烧造的品种有白釉、黄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划花瓷等。珍珠地划花品种以西关窑出现得最早,其技法借鉴于唐代錾胎金银器。窑沟窑为金、元时期窑址,以烧白釉瓷为主,也有白地黑花瓷。

典型工艺

珍珠地划花

珍珠地划花为密县窑首创。其制作工艺模仿唐代錾胎金银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划出主题花纹,再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戳印小珍珠般的圆圈纹。这种装饰方法曾在宋金时期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瓷窑普遍采用。

河南省登封窑

登封窑窑址在河南省登封县曲河镇。该窑始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宋代是它的极盛时期。窑址中遗留有大量瓶类标本,有的瓶身高达40cm以上,珍珠地划花枕残片也散落很多。登封窑曾盛烧珍珠地划花瓷器,刻柳斗纹钵也是该窑具有特色的产品。此外,还烧制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黑釉、绿釉及三彩器物。

典型工艺

柳斗纹

柳斗纹是登封窑颇具特色的瓷器品种,系模仿柳编器物烧造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深刻粗线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成。柳斗纹器物以小钵最为常见。

院藏精品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河南省禹县窑

禹县窑窑址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的八卦洞、扒村、刘家庄、刘家门、下白峪、黄庄、苌庄、大洞磨街等地,已发现窑址近百处。该窑创烧于唐,终烧于元,以八卦洞窑为代表。八卦洞窑出土了大批官钧窑瓷器标本,作为印证,解决了传世品中底刻数目字的钧窑花盆、尊、洗的产地及宫廷用瓷等问题。八卦洞窑除了烧造宫廷用钧瓷外也烧制民用器皿,品种有钧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等。

典型工艺

钧釉

钧釉是一种窑变釉,其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有天蓝、月白、天青等色。有些器物因釉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而呈现铜红窑变的效果,其中有海棠红、玫瑰紫等名贵色釉。

院藏精品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月白釉瓶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式三足洗

河南省扒村窑

窑址在河南省禹县扒村,1950年发现。金、元时期这里烧制磁州窑风格的器物。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白釉划花、黑釉、黄釉、绿釉、三彩、红绿彩、孔雀绿釉,此外,也烧制钧窑系的钧釉、青釉品种。

河南省鲁山窑

鲁山窑窑址在河南省鲁山县段店。通过发掘表明,该窑早在唐代就已烧造黑釉带花斑的器物,与唐人南卓《羯鼓录》中所记载的“鲁山花瓷”相符,由此证明传世或出土的唐代花瓷腰鼓即是该窑烧造的。到了宋代,鲁山窑烧瓷的数量及品种有较大发展,主要有白釉绿彩、白釉点彩、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青釉印花、黑釉、钧釉及三彩器等,其中以白釉复线划花装饰最具特色,这在其他瓷窑中是比较少见的。此外,三彩陶枕及浮雕莲瓣纹灯都是鲁山窑颇具特色的品种。

典型工艺

花瓷

花瓷即花釉瓷器的简称,是唐人对河南鲁山、郏县等地瓷窑烧造的黑釉带月白斑、茶叶末釉带月白斑、月白釉带黑褐斑等器物的称谓。花瓷流行于唐代,器物造型有腰鼓、壶、罐、瓶、盘等。在唐代,除了河南鲁山窑以外,河南的郏县窑及内乡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均烧造花瓷。

院藏精品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

鲁山窑花瓷腰鼓

河南省宝丰窑

宝丰窑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青龙寺(即清凉寺)。其烧瓷时间为北宋、金、元。该窑烧瓷品种丰富,有印花或刻花青瓷、白釉刻花瓷、白釉绿彩瓷、三彩釉陶、黑釉瓷、酱釉瓷、黑釉凸线纹瓷等,其风格明显受到耀州窑、磁州窑的影响。这里有一种以剔刻麦粒纹作装饰的瓷器,异常别致。

典型工艺

麦粒纹

麦粒纹是宝丰窑在北宋、金时期所采用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在其他瓷窑未曾见过。从标本中可以看到,在黑釉瓶等器物上刻有这种花纹,颇具特色。

河南省临汝窑

临汝窑窑址在河南省临汝县严和店、轧花沟、桃木沟、陈家庄、蜈蚣山、刘家、东沟、大峪班庄、石板河、陈沟、黄庄、岗窑等处。该窑烧瓷时间为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青釉、青釉印花、钧釉瓷器。烧瓷品种和装饰特征与耀州窑、钧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此外也烧制白釉、黑釉器。

河南省鹤壁窑

鹤壁窑窑址在河南省鹤壁市盘石头村、水泉村、龙王村等处。该窑创烧于唐代。实地调查表明,唐代产品中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黄釉及黑釉短流执壶也有发现。宋代该窑烧制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黄釉瓷等品种,以黄釉刻划花盆最具特色。从新发现的资料看,鹤壁窑是河南省北部烧瓷历史较早、烧瓷品种比较丰富的瓷窑之一。

河南省郏县窑

郏县窑窑址在河南省郏县黑虎洞、黄道等处。烧瓷时间为唐至元代。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此外还有白釉绿彩、黄釉、黑釉、白地黑花瓷等。在黄道窑遗址里曾采集到黑釉斑点壶、罐等标本,为确认传世品中同类器物所属的窑口提供了资料。

河南省内乡窑

内乡窑旧称邓窑或邓州窑,窑址在河南省内乡县大窑店。烧瓷时间为唐至元代,宋代为其兴盛期。唐代烧造黑釉及带斑点装饰的花瓷,器形有罐、瓶等。宋、金时期烧造青瓷,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有光素者,也有印、划花装饰者。

河南省宜阳窑

宜阳窑窑址分布于河南省宜阳县三里庙、锦屏山、红窑村等处。该窑为宋、金时期瓷窑。烧瓷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划花瓷及三彩釉陶等。青釉瓷标本较为丰富,器形以碗为大宗,有光素者,也有以印花、划花、刻划花为装饰者,造型、纹饰风格与临汝、宝丰、内乡、登封、鲁山等窑同类器物相似,均属耀州窑青瓷系统。

河南省安阳窑

安阳窑窑址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善应、装货口、楼上坡、天僖镇等处。其烧瓷时间始于隋,主要烧制青瓷。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钧釉瓷器。

河南省修武窑

修武窑窑址在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该窑为宋代瓷窑。窑址遗物中有白、黑、酱色釉及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绞胎瓷等标本。白釉剔花瓷和绞胎瓷是其最具特色的品种。黑釉剔花瓷制作精细,黑白对比强烈,与磁州窑同类物难分伯仲。

典型工艺

绞胎

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为:将深浅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成型后施以高温或低温透明釉,然后入窑焙烧而成。这一品种在唐代巩义窑已出现,到了宋代,北方不少瓷窑都曾烧造,其中以修武当阳峪窑产品最为精美。其器物胎体白、褐两色相间,色调对比强烈,有的纹理呈美丽的羽毛状,令人赞叹不已。

院藏精品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

当阳峪窑剔花缸

河南省新安窑

新安窑窑址在河南省新安县下孤灯。该窑烧瓷时间为宋至元代。目前发现窑址10余处,多烧造钧窑系瓷器,亦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红绿彩瓷及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刻花等瓷器品种。

河南省淇县窑

淇县窑窑址在河南省淇县黄洞乡、西渔泉、前咀西坡。此为元代瓷窑。明清文献记载淇县产青瓷。故宫博物院在20世纪80年代曾派人考察该窑,采集的标本中绝大多数为钧釉瓷,兼有少量白釉、黑釉瓷。钧釉瓷器造型有碗、钵、壶、盘、炉、瓶、匜等,其中有的饰以紫红色斑块。

河南省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宝丰在宋代属汝州管辖,故称这里的瓷窑为汝窑。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及传世器物来看,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1086—1106年)的20年里曾为宫廷烧造御用青瓷。器物造型主要有盘、碟、碗、洗、瓶、樽、盒、盏托、水仙盆、炉等。该窑瓷器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外底留有3或5个支烧痕。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多有细小开片。

院藏精品

汝窑盘

汝窑碗

汝窑圆洗

汝窑三足樽承盘

汝窑三足樽

山东省

山东省目前已发现淄博、枣庄等窑址。这一地区主要烧造北方瓷窑所常见的白釉、黑釉、白地黑花等品种,与河北磁州窑有一定的关系。所发现的窑址时代多为金、元时期,淄博窑的始烧年代则可提早到北朝时期。

山东省淄博窑

淄博窑窑址在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寨里。出土物表明,磁村窑始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寨里窑始烧于北朝,终烧于金、元。唐代淄博窑以烧黑釉瓷为主,宋、金、元时期改烧白瓷。其装饰手法有剔花、划花、绿彩彩绘、褐彩彩绘等。金、元时期产品除白瓷外,黑釉瓷也占一定比例,以黑釉凸线纹装饰最具特点。这一时期还新出现了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绘等装饰手法,似受到了磁州窑的影响。

典型工艺

凸线纹装饰

该装饰主要用于黑釉瓷器上,盛行于金代,在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瓷窑中均有所见。淄博窑所烧黑釉凸线纹瓷器造型规整,线纹清晰,一般在罐的双系下方饰有斜十字纹,颇为独特。

陕西省

陕西省的古窑址发现数量不多。故宫博物院曾于1954年和1957年两次派人赴铜川耀州窑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宋至清代有关烧瓷的窑神庙碑记6座及唐代青瓷碎片。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出土瓷片85,000多片,发掘出作坊和窑炉遗迹,发现了唐、宋、金、元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为北宋耀州窑瓷器的分期和宋、金两代耀州窑瓷器的划分找到了依据。这次大面积的科学发掘,堪称是1949年以来在瓷窑遗址发掘工作中取得成绩最大的一次。

陕西省耀州窑

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陈炉镇一带。窑址最早发现于1954年,以后经过多次调查与重点发掘,共发现4处,其中黄堡镇是该窑的中心。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唐代主要烧造白釉、黑釉、素胎彩绘、茶叶末釉及花瓷等,曾一度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北宋为其极盛时期,以烧青釉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器物。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纹饰刀锋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印花图案讲究规矩,纹饰丰富。宋代耀州窑的刻、印花青瓷对邻近地区的瓷窑有较大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瓷系。

典型工艺

青釉刻花

刻花是古代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其作法是:先在半干的坯胎上用刀具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再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器颇负盛名,刻花水平居宋代各瓷窑之冠,其刀锋犀利,纹饰精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青釉印花

印花是古代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西晋时期已经出现。早期印花为带状印纹或局部印花,宋代多为通体印花。一般采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印制,多用于盘、碗装饰。印花是耀州窑青釉器上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以花卉题材最为常见,也可见婴戏、龙纹等。金代的印花纹饰多采用六等分布局法。

耀州窑印花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耀州窑钱纹小壶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耀州窑刻花“吴牛喘月”纹大碗

陕西省旬邑窑

旬邑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川耀州窑西南70千米的旬邑县,为金代瓷窑。这里以烧青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青釉釉色偏黄,有刻花、印花装饰,碗心多刮出一周无釉涩圈,与金代耀州窑青瓷风格相似。纹饰有刻花加篦划水波纹、荷叶纹等,图案与耀州窑布局方法基本相同。该窑属耀州窑系范畴。

山西省

山西省瓷窑遗址较多,明清两代方志中多有记载,但截止到20世纪50年代仅发现了3处窑址。从1973年开始,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对方志中记载的的窑址逐个进行了调查,约半数古瓷窑遗址都得到了证实,并有新的发现。

山西省介休窑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朝代,有长达八九百年的烧造历史。宋代,这里烧造定窑系的白釉、黑釉印花盘和印花碗等,也烧造与磁州窑有一定关系的白釉划花填黑彩、白地黑花瓷等。白釉酱花瓷器则富有介休窑独有的特色,其中有桔红色彩者。金代,这里盛烧黄釉、褐釉印花器皿,装饰纹样以孩童荡船于莲池较为多见,这种图案在其他瓷窑产品中极为少见。

山西省霍县窑

霍县窑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

瓯窑陶瓷古窑址


浙江永嘉县瓯窑窑址共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楠溪江流域,采集的瓷片有青釉、黑釉、白釉、褐彩和青釉点彩等5种,初步确定瓷窑烧制时间始于汉代,迄于明末,从未间断。

一、汉代至三国窑址

主要分布在楠溪江下游瓯北罗东、芦田等地区,以箬岙山、小坟山、殿岭山窑址为主,为国内东汉时期创烧青瓷的典型窑址之一,主要器物有瓿、罐、碗、钵等(图一)。

罐:分平唇直口、卷唇敞口二种。器物大都是双直系,胎质白中泛灰,致密坚硬;釉色有青中带灰和青中泛黄等;器表素面,或拍印几何纹,或刻画弦纹、水波纹等。

碗:计三式。Ⅰ式:深腹,平底,灰色胎。施豆青釉。Ⅱ式:敞口,斜腹,平底(微内凹),施青色釉,釉层龟裂明显,易剥落。Ⅲ式:浅腹,平底,内底微凸,外壁近口沿处饰有弦纹。

钵:直口,深腹,平底,微内凹,施青釉,胎骨坚硬,呈灰白色,腹部拍印花草纹。

瓿:平唇,敛口,胎壁细腻、坚硬,多呈灰色,少数呈紫或灰白,胎壁拍印有蝶纹、网纹、三角纹、杉叶纹、窗棂纹和斜格纹,施略带褐色的黑釉。

窑具:有墩形喇叭口垫座、斜底筒形垫座、二足垫座、三足支座和盂形齿口支座等5种。座壁设有对流的透气孔,二者均用明火叠烧。

窑床:在箬岙山后背窑址中发现一处,断面宽约2米,高约1.5米,窑壁用黏土做成,有明显烧结面(窑汗),窑底倾斜度约21°,底铺砂层,厚约31.5厘米,砂层中也有几层烧结面。

二、两晋至六朝窑址

主要分布在瓯北芦田村夏甓山,面积约1000平方米,外露瓷片积堆层长3米,宽1.5米,厚1米,1958年发现。器物标本有罐、砚、盘口壶、鸡头壶、盘、缸、碗、碟、水注等(图二1、2、3、4、5)。

罐:计五式。Ⅰ式:方唇,敛口,上腹珠圆,下腹斜内收至底,平底,肩部置四系。Ⅱ式:折沿,敛口,短颈,球腹,平底,肩部置桥形双系。Ⅲ式:平唇,直口,斜肩,圆腹,平底。Ⅳ式:棱形唇,置双系。Ⅴ式:敞口,斜肩,鼓圆腹。

砚:圆形,敛口,薄唇,折沿,平底,下置狮首形或羊蹄形支丁四只,足上点有褐色彩,外壁施釉,底面釉下有“文苑山者”四字,褐色行书体。

盘口壶:棱形唇,折沿,敛口,直颈,平溜肩,圆球腹,平底。

鸡头壶:盘口薄唇,矮颈,斜溜肩,圆球腹,平底(微内凹),腹间置桥形双系和鸡首形流,腹和肩之间饰一道凹弦纹。

缸:敛口,平唇,折沿,圆腹,平底(微内凹),外壁近口沿处饰二道凸弦纹。

盘:敛口,翻唇,圆腹,同心圆,上腹外壁饰四道弦纹。

碗:敛口和敞口二式,棱形唇洗,圆腹,平底(微内凹)。

碟:敛口和敞口二式,圆腹,平底(微内凹)。

水注:敞口,短唇,球腹,假圈足。

器物大多施青色釉,其余为酱黑和黑色釉,青中闪土黄、青绿,或青中闪酱褐色,釉下有龟裂纹。器物的口部、腹部施有点彩,盘、洗、碗、碟施釉不到底。胎骨薄,色灰白,质坚细腻。窑具有垫具、间隔具二种。

三、隋唐至五代窑址

主要分布在瓯北坦头坟山、启灶坟山、罗东箬隆后背山等地区,其中以启灶坟山最为典型。启灶窑址位于瓯北启灶村坟山南麓,面积约800平方米。1982年发现,1983年公布为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为配合甬台温铁路的建设,2005年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对出土的大量瓷片和窑具标本的整理,发现该窑主要生产碗类等日用器皿(图三1、2、3、4、5、6)。其余品种有盆、盘、碟、钵、灯盏、盂、壶、瓶、罐等,这些品种的产品数量并不多,但大都质量较高,釉色精美,造型规整。有些产品的器型,是瓯窑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产品的釉色以偏青为主,少量产品,施满釉,釉色纯正,青中偏黄,类似越窑中的“精品”。产品的装饰以刻画为主,内容主要是荷叶莲花,全部都在器物内壁。也就是说,主要见于盆、碗、盘和碟上,不见于罐、壶等类上。流畅的线条,一两条小鱼游戏在荷叶莲花间,使得这些产品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它们在全部产品中所占比例极小,应是该窑的精品。在盆、钵、罐等器类中,还可见用褐釉点彩装饰口沿、腹部、器耳等部位。

在装烧工艺上,该窑已使用匣钵。在一个匣钵里往往盛有十多件瓷器,器物之间用泥点间隔。但应该也有不用匣钵,而是明火装烧的。证据就是所发现的匣钵体积都不大,无法容纳所出的较大件的器物,如罐、大盆等。为了节省空间,多烧产品,窑工们往往在罐等大口器物里放置小件器物。

垫具按形状分有三种,筒形、束腰形和饼形。前二种是垫在窑床上的支座;后一种可能是垫器物用的。

四、宋元至明代窑址

窑址较多,楠溪江上下游、瓯江下游北岸以及西溪流域都有发现,器物有碗、罐、洗、尊、壶、盏、药钵、高足杯和三足炉等(图四)。

碗:分三式。Ⅰ式:敞口,斜腹,圈足;Ⅱ式:敞口,内心椭圆形,圈足;Ⅲ式:敞口,斜腹,圈足。

罐:分二式。Ⅰ式:小口短颈,斜肩,圆腹,平底,肩部置双系。Ⅱ式:敞口,短颈,斜肩,圆鼓腹,平底,假圈足。

洗:敛口,上腹直,下腹斜收,平底。

尊 :敞口,斜腹,假圈足。

壶:分二式。Ⅰ式:敞口,斜肩,球腹,圈足,腹部置圆管形流和拱形。Ⅱ式:平唇,敞口,广肩,扁圆腹,平底,假圈足,上腹置一流。

盘:平沿翻唇,腹斜,矮圈足。

盏:敛口,圆腹,平底。

药钵 :敛口,圆腹,平沿,平底,胎壁外置一圆形把手。

高足杯:敞口,斜腹,高足,直壁,喇叭形足,杯底纹饰有菊花纹。

壶:斜肩,扁圆腹。流置肩、腹相接处,腹外壁饰一组如意头纹。

三足炉:折唇,敛口,直腹,圜底,下置三乳钉足,胎外饰凹凸弦纹。

以上器物釉色分褐、酱、青灰、豆青、酱黑和青釉褐彩等6种;胎质细腻,灰中偏白,纹饰有莲瓣、水草、荷花、凹纹、圆圈纹和弦纹等。在岩头渡头山窑址产品中,碗内底划有章款。

窑具有垫饼、支座、匣钵、垫圈和研钵、研臼等。支座成鼻形,匣缸直壁,平面内凹。

从以上表述可见,永嘉楠溪江下游地区是瓯窑的核心分布区,其瓯窑窑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其一是出现时期最早,持续时间较长。永嘉的窑址从汉代开始(据现有标本考证,有可能更早),历六朝至唐宋,与整个瓯窑的生产相始终,这是其他地区所绝无仅有的,尤其是创烧时期的汉代和六朝窑址,几乎全部分布在永嘉,对于探索瓯窑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其二是窑址分布密集,生产规模庞大。在楠溪江下游的瓯北芦田一带,密集地分布着几十处窑址,部分窑址分布范围大,产品堆积层厚,从龙下、启灶等窑址发掘情况来看,几乎为纯瓷片堆积,说明其生产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其三是器型种类繁多,序列相当完整。永嘉是瓯窑的发源地,也是瓯窑的中心产区。瓯窑产品主要有鸡首壶、执壶、各种壶、罐、盘口壶、谷仓罐、盆、砚台、瓶、井、鸡笼、猪圈、燋斗、碗、盘、碟、盂等等,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工艺娴熟,装饰上以密集的褐彩与大块的彩斑为特色。而以上产品均可以从永嘉的窑址中找到相应的标本或器物。

其四是位置得天独厚,产品质量很高。瓯窑窑床选择的地理位置均在楠溪江边或楠溪江支流的溪边,交通便利,背靠群山,燃料丰富,窑床筑在比较平稳的小山坡一侧,形似龙窑,窑壁早、中期用黏土,后期用匣钵砌成墙体,窑顶则用砖砌成拱形。这种窑床依山而筑,似一条卧龙自上而下,最低的一端为火膛,最高的一端开排烟孔,中段为窑室,膛内风通火旺,所以烧出的产品质量很高。如:东汉时期的青瓷产品,釉的玻化程度良好,烧成温度在1300℃以上;色多为淡青,釉面光亮明快,薄而透明,胎釉结合牢固;胎为高岭土,呈灰白色,坚硬致密,不吸水,完全具备真正瓷的特点。

浙江永嘉陶瓷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已能烧制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开始烧造印纹陶。温州地区的瓷窑,后人称之为瓯窑。瓯窑基本窑型为龙窑,依山而建,如卧龙自下而上。底端为火膛,顶端开排烟孔,中段为窑室,隔数米设置投柴孔,保持火力快速均匀。瓯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著名瓷窑之一,是永嘉作为千年古县的实物见证,因此永嘉窑址是瓯窑的集中代表,它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探索瓯窑的面貌、发展历史、学术价值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瓯窑青釉瓜形带盖小执壶

年代: 五代;尺寸: 通高11.6、口径2.7、底径6.2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内容: 斗笠形盖,母口,顶有小圆钮。壶直口,八瓣瓜棱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腹部一侧置圆曲长流,流口高过盖顶,流穿过一与腹部相接的圆环,圆环外堆塑两手呈合抱圆环状;与流成直角处置圆形宽鋬,鋬上端堆塑一蝉,鋬面饰二道…

·瓯窑青釉杯口执壶

年代: 五代;尺寸: 通高21.8、口径5.8、底径7.8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内容: 盖内有子口,柱钮,弧面。壶杯形口,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弧形长流,对侧置扁曲条形鋬,鋬上端与杯口相连,鋬面模印草叶纹。盖口沿和壶口沿各有二孔供穿绳系盖。胎呈灰白色,致密坚硬。通体施淡青黄釉,釉层匀净

·瓯窑青釉刻鱼纹瓜棱执壶

年代: 唐代;尺寸: 高15.7、口径6.5、底径6.5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杨府山出土;内容: 喇叭口,束颈,斜肩,椭圆形瓜棱腹,浅圈足。肩部一侧置八棱形长弧流,对侧置扁平曲鋬。肩部饰一道凸棱;肩腹至胫部以瓜棱凹线为界划四条大鱼纹,鱼头朝上,鱼尾向下,两两对称,线条浅细流畅;胫部饰二道弦纹。胎呈灰白色,…

·瓯窑青釉褐彩双系罐

年代: 唐代;尺寸: 高11.6、口径7.9、底径7.8厘米;质地: 瓷;来源: 1986年5月17日温州市郊锦山出土;内容: 直口微外侈,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成筒形腹,平底,肩部竖置对称柿蒂形系。口沿至腹部对称绘饰两大块褐彩斑。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致密坚硬。器内外施淡灰绿釉,釉层匀净透明,滋润晶莹,光亮如新,釉面开细…

·瓯窑青釉褐彩瓜形盖罐

年代: 南朝;尺寸: 高17.2、口径10、底径10.5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区翠微山出土;内容: 整体呈瓜形。盖内有子口,瓜蒂形钮,弧面,钮饰褐色彩斑,盖面绘饰六条褐彩长条纹。罐敛口,圆鼓腹,假圈足,内凹底。上腹饰二道弦纹,下腹饰五道等距弦纹,整个腹部绘饰七条褐彩长条纹。胎呈浅灰色,致密坚硬。除底外通体施…

·瓯窑虎形灯座

年代: 东晋;尺寸: 通高30.1厘米;质地: 瓷;来源: 永嘉县礁下山出土;内容: 器呈仰首跪卧虎形,怒目裂齿,竖耳高鼻,鼻下有须,器身肥胖,卷尾,背负一中空竹节状圆管,点灯时放一灯盏于圆管上。浅灰胎,质地坚硬。通体施青黄釉,惜大部分脱落。该灯座造型设计独特精巧,巧妙利用虎身使用其重心下垂,集实用性与艺术…

·瓯窑黑釉四系盘口壶

年代: 东晋;尺寸: 高24.5、口径11.6、底径14.5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双屿雨伞寺3号墓出土;内容: 浅盘口,束颈,溜肩,折腹,平底内凹。肩部横置四对称环形系,并饰两道弦纹。胎呈浅灰色,胎体厚重,致密坚硬。通体施黑釉,釉厚处色黑如漆,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壁施釉不及底,露胎处呈红褐色。

·瓯窑青釉点彩盖罐

年代: 东晋升平三年;尺寸: 通高8.5、盖面直径9.2、底径6.7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双屿雨伞寺升平三年墓出土;内容: 平盖有钮,罐直口,扁圆腹,平底内凹,肩置四泥条横系。盖边和罐口饰弦纹。盖面以褐彩点成十字形,肩部点一周褐彩斑点,四系上下均点两点褐彩,褐彩装饰新颖别致。胎呈灰白色,胎质细密。通体施…

·瓯窑青釉辟邪烛台

年代: 西晋;尺寸: 高8.6、长12.5、宽6厘米;质地: 瓷;来源: 温州市郊太平岭出土;内容: 烛台为跪卧狮形,昂首挺胸,怒目裂齿,两耳竖立,长须髯髯,背毛纷披,体毛倒卷,尾如蒲扇紧贴臀部,背部置一圆形插管。胎呈灰白色,胎质细腻。通体施青黄色釉,匀净晶莹。捏塑、浮雕与细密线条刻划综合运用,生动刻画出辟邪威风凛…

·瓯窑青釉水井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14、口径9.5、底径11.5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器呈平沿敛口,斜肩,圆筒状直腹,平底内凹。口沿印饰斜方格网纹。肩部堆塑一周连续V形绳纹和一道环腹绳纹。转折处饰乳钉,近口沿处镂五圆孔。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釉为淡灰绿色,有流釉现…

·瓯窑青釉狗圈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5.5,口径10.5,底径6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圈为盘状,直口直壁,上腹饰凸棱三道;圈内匍伏一犬,抬头,注视前方,耷耳,曲身,卷尾,四肢匍匐。狗首修复。胎呈灰色,施青灰釉。

·瓯窑青釉猪圈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通高4.8、直径12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器呈圆形,周边设条形栅栏,内底饰二周弦纹。圈内饲二肥猪就食于长方形槽。猪耸鬃立耳,卷尾收臀,前腿分开,后脚蹬地,形象逼真,维妙维肖。胎呈浅灰白色,胎质细密。釉为淡灰青色,釉层略厚,胎釉结合…

·瓯窑青釉鸡笼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6.5、长11、宽9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银锭形底座,上罩镂空半片筒形笼;两端平直,划饰斜方格纹;一端下开半片圆形门,另端密闭;笼内外各塑一鸡,顶部应塑有一鸡,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通体施淡灰绿釉,釉层薄匀。

·瓯窑青釉灶

年代: 西晋元康元年;尺寸: 高12.6、长20.5、宽14.4厘米;质地: 瓷;来源: 平阳县鳌江种玉横河西晋元康元年墓出土;内容: 器形呈船首状。灶面呈锐三角形,开两个灶眼,上置一釜一甗;一端平直,开一方形火门;另端较尖,上翘,开一排气孔。无底。胎呈淡灰白色,胎质细密。内外施淡灰青釉,釉层薄,有流釉现象;施釉

磁州窑系古窑有哪些


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成为历史瓷苑中一朵奇葩。

磁州窑系古窑

1.修武当阳峪窑

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乡当阳峪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20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曾调查过当阳峪窑址;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窑址发现了一通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碑文说明了创建窑神庙的原因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及其该窑产品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黑釉、褐釉、绞胎、绞釉、三彩、绿釉等较为少见,造型有碗、盘、钵、罐、灯、壶、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绘划花是当阳峪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纹饰流利洒脱而为人们所赞誉,又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当阳峪窑还以绞胎、绞釉称奇。宋金“釉下绞彩”瓷以当阳峪窑一带的产品最为丰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变化莫测的图案效果,造型有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罐、水注、水盂等。陈万里1954年在《论当阳峪窑》一文中曾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以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说“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根据当地人士考察,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山窑、西王封窑、狮涧窑等应属一个窑群。由于对当阳峪窑址一直缺少系统的考古发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2.鹤壁集窑

位于河南鹤壁市北10公里的鹤壁集西部,处于羑(you)河两岸陈家、曹家、龙家、李家、邓家之间的广阔地带,面积84万平方米。当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灵桥碑记》载:“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经火烧,晶莹发亮,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1952年陈万里先生发表《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首次披露了鹤壁集窑。

该窑创始于唐,经五代、北宋、金,终于元。唐至五代产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纹罐等。入宋以后烧制品种较多,有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划花、剔花,褐釉划花及加彩器等,题材内容丰富,有婴戏、人物、龙凤、喜鹊、鸳鸯、雁、鹤、鱼、鸭、鹿等,构图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器表或器内还书、刻、印有姓氏、诗文、吉祥语等各种题款。白底绘黑花多加褐彩,与磁州、当阳峪、扒村等窑大同小异。鹤壁集窑址中一种褐黄釉折沿大盆发现较多,盆里施褐黄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划游鹅、莲花荷叶、草间奔兔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而不见于其他瓷窑。鹤壁集窑还烧制定窑风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钧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鹤壁集窑址还出土有俑、马、羊、狗、猴、鸭、龟、狮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铃铛、象棋、围棋、色子。

3.禹州扒村窑

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浅井乡扒村,窑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横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岗坳,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调查时发现扒村窑,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专家多次来此考察,民国《禹县志>山志》载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柏灵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

扒村窑流传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装饰为主,其次翠青底绘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红绿彩等时有发现。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绿釉黑花、黄釉黑花、白底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绞胎、绞釉、绞釉画花、孔雀蓝釉、黑釉刻花、黑釉酱彩、黑釉堆线、绿釉、黄釉、宋三彩、红绿彩、钧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种动物玩具。一种折沿大盆在遗址里散布较多,又见于距此不远的白沙宋墓壁画。此大盆既可供妇女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求量自然很大,为扒村窑的特色器型。扒村窑瓷器胎质疏松,釉面不甚结实,容易发生小疵或失亮、剥落现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装饰构图严谨而繁密,喜用花草、莲瓣、水藻、婴戏、鸟兽等纹样,笔调粗放简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的精品绘画生动独特,在瓷器上表现出写意水墨画风格,为磁州窑系的新亮点。黑釉留白“正八”款龙纹瓶仅在扒村窑产品中有发现,绞釉、绞釉上加画花也是其独到之处。不少品种都与临近诸窑有密切关系,白地黑花、白底划花近似鹤壁窑、新密窑、磁州窑,黑釉凸弦纹近似鲁山窑、鹤壁窑、磁州窑,宋三彩、红绿彩近似登封窑、磁州窑。

禹州城内北隅的钧台窑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ou)镇窑也烧造磁州窑风格瓷器。1974年钧台窑发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绞胎、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中,在相当于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层中发现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红绿彩器。神垕镇北乾明山真武庙《祈雨感应之记》碑和明嘉靖《钧州志》有“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的记载。《大明会典》关于禹州烧贡瓷的记载,和近年来民间人士采集的标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窑还大量烧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窑风格瓷器。

4.登封曲河窑

磁州窑》》磁州窑系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35华里的告城镇曲河村,发现于1961年3月。窑址散布在曲河村内及村北的山坡地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曲河村东一小庙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堂碑记》载:“地名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

曲河在北宋时为登封名镇之一,其南临颍河,西环石淙河,北靠风山,附近盛产瓷土原料,有瓷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窑址发现有白釉、绿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黄釉、青釉等品种,造型有碗、盘、壶、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据地层叠压和瓷片堆积可推断曲河窑址始于晚唐,兴盛于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

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高档瓷器。

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

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

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最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

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高档瓷器。

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

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首先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

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最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纹、草叶纹,除白釉微黄、黑彩发暗外,形制和数量可与扒村窑同类产品比肩。

6.山西介休窑

位于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是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最早发现的一处古瓷窑址。洪山镇附近源神庙内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阴题名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字样。据调查,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数代。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期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址遗存的瓷片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纹饰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洁白的化妆土。其白底红花与磁州窑、当阳峪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极为相似,但色彩更加鲜艳漂亮,为介休窑的绝佳作品。介休窑金代黑酱釉碗有细线条印花,青黄釉印花大盘上装饰有孩童荡舟于莲池的纹饰。金代黑釉剔花产品多以卷草、鱼莲为装饰,造型有瓶、壶、坛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窑址还有位于霍州陈村一带、创于金盛于元的霍窑,位于长治八义镇、在金代以烧造白釉红绿彩闻名的长治窑。

7.山东淄博窑

原名博山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坡地、华严寺一带。近代《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曾记载。上世纪7D年代调查,1976年山东省发掘了磁村窑址,证明磁村窑创始于唐而终于元。磁村窑唐代时烧造黑釉,宋以后烧造白瓷,装饰技法有剔花、划花等,造型有碗、盘、瓶、罐、盏托等。金元时期仍以白釉占多数,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装饰除剔花、划花外,出现了篦划、绞胎、黑釉凸线、白底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品种。磁村窑产品中的黑釉凸白线纹器(当地人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这种装饰与河南鹤壁窑、新密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白线纹多呈黄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磁村窑还烧造一种加彩器,过去称之为“宋加彩”,现在统称红绿彩,磁州窑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窑址均有烧造,磁村窑的红绿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艺术造诣很高。

8.安徽萧县窑

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又称萧窑。1960年被发现。调查表明萧县窑创于唐代,碗形、釉色与寿州窑相似。窑址出土白瓷有明显的定窑遗风,黑白釉瓷则有磁州窑风格,还有白釉黑花、黄釉等。器物多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双耳罐以及马、牛、鸡、蛙小件瓷塑动物等,应为宋金时期产品。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窑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样,说明萧县窑的下限应为金代。皇统元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双方议和,南疆划淮水为界。《清波杂志》记载金代以仿定瓷为主要特色的宿州窑和泗州窑在萧县窑的南面与东南面,与萧县窑接壤并存。靖康之变以后中原地区窑工大量南逃,金代萧县窑、宿州窑和泗州窑具有定窑和磁州窑产品的风格,应是南逃窑工将中原制瓷工艺传播过去的结果。

耀州窑瓷器和窑址


耀州窑是北宋六大窑系之一,以刻花青瓷为主,其代表瓷器刻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宋代已驰名海内外。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耀州窑发展历史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宋代六大窑系,终于民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黄釉、茶叶末釉、花釉等高温釉瓷以及三彩、琉璃等低温釉陶。种类之多样,造型之丰富,国内少见。晚唐以后,青瓷数量明显上升,已显露嗣后以青瓷为主流之先声,证明窑工们根据黄堡窑场的实际,并藉其智慧,探索出耀州窑的发展之路。

五代耀州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工艺技术得到很大改进,产品进一步向高档、精品的方向发展。器型多仿金银器,精巧秀丽。釉色温润雅致,质感绝佳。装饰技法以剔、划花为主。此外,遗址区“官”字款标本的出土,证明耀州窑曾为宫廷或官府烧瓷。其首创的足裹釉支钉装烧工艺和天青釉瓷对后世官窑瓷器的烧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由于工艺技术的领先以及窑炉和燃料的改进,耀瓷的烧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此时以烧制色调稳定的橄榄绿青瓷为主,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器物种类包罗万象,造型优美秀丽,装饰手法以刻花和印花独具风格,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瓷由此闻名遐迩,贡奉皇室,远销域外,且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

金代耀州窑承袭宋制,仍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依然以烧制青瓷为主。早期青瓷釉色呈青翠色,刻花和印花纹饰趋于简练。此时成功创烧的月白釉瓷,釉层肥厚,质感如玉,乃金代耀州窑的一大特色。后期以姜黄釉瓷为主,出现了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涩圈叠烧工艺,使其成为金代耀州窑的又一特色。

元代前期耀州窑以烧制刻花、印花姜黄釉青瓷为主,但明显呈衰落之势。后期,黑瓷产量不断扩大,耀州窑又一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相继崛起,承袭黄堡瓷脉,并博采各地窑场之长,为耀州窑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元末明初之后,陈炉取代黄堡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但制瓷技术与产品风格发生了转变,民窑之特色愈为浓厚。此时期耀窑传统的青瓷不复多见,转向生产胎体厚重、形体简练的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其装饰手法也从传统的刻花、印花转变为绘画。从此,色彩对比鲜明,画风质朴豪放的白地黑花瓷取代了青瓷的主导地位,成为陈炉窑的代表产品。

清代,陈炉窑在传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产品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还创烧了香黄釉瓷以及黄白、黑白复色釉瓷等特色品种。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则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装饰特征是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的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窑的内涵。

耀州窑之最

1.中国发掘规模最大的瓷窑遗址。

2.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遗址性陶瓷专题博物馆—— 1989年一号遗址(唐宋窑址)保护厅建成对外开放。1994 年博物馆主馆建成对外开放。2000年二号遗址(唐三彩窑址)保护厅建成对外开放。

3.中国第一座唐三彩保护厅——中国最早烧造天青釉瓷的窑场,起源于唐代晚期,成熟于五代,对宋代以后 的官窑天青釉系瓷的烧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4. 中国最早使用煤炭作燃料烧瓷的窑场,始于北宋早期。

5.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宋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皇帝敕封的窑神。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婴戏纹

邢窑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邢窑瓷器特点有哪些,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邢窑瓷器特点。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那么邢窑瓷器特点有哪些呢?

一、胎质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二、釉层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三、器型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四、底款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古瓷器收藏:古瓷值得收藏的原因有哪些


古瓷器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之一,收藏古瓷器,起码是对祖先们历史遗物的尊重,并且通过古瓷器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那么,古瓷值得收藏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则古瓷因古而值得收藏。古瓷,是我国先民的发明和创造,中国(China)也是因“瓷”而得名,所以,古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实物载体,它既有极为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更有极为难得的收藏价值。

二则古瓷因美而值得收藏。古瓷是重要的古代艺术品,艺术品的灵魂是美。一件真正的古瓷,一定是光彩四溢、美轮美奂的,美得让人震惊、美得让人窒息,并且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凝聚在古瓷之上的美都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瓷的美会愈加珍贵、尤为难得。

三则古瓷因“钱”景美好而值得收藏。投资也好,收藏也罢,都有一个“钱”景问题。由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支柱产业都在建设之中,随着文交所的建立,古代艺术品将迎来资产化的发展前景,将来古瓷既可以上市,象股票一样发行,又可以如其它资产那样用于银行信贷等等,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拥有古代艺术品特别是收藏古瓷的,将是财富最多的人群。

四、古瓷收藏千载难逢

当今的古瓷收藏,正处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

福建古瓷窑遗址有哪些


福建自古是元明清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所以福建瓷器和雕塑艺术空前发展,所以福建在古代有很多知名的瓷器窑口,比如德化白瓷,建窑黑瓷都是知名的御窑。

建窑:在今福建建阳县,故名.晚唐、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以宋代盛产的黑釉瓷器最为闻名,所制供饮茶用的"兔毫盏"最受人欢迎,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以后黑釉器停烧。其黑釉茶盏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润泽,器内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挂,有的凝聚成滴珠状。釉面呈现黄色或褐黄色的细毛状花纹,俗称“兔毫盏”。(3)产品多为碗盏类,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 (4)底足为浅圈足,可见旋坯纹。(5)有的器物底足内有“进?”、“供御”等字,是朝廷贡品。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2) 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 猪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4) 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5) 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县,故名。创烧与唐代,宋元时期鼎盛,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称为"珠光青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较厚重,胎色有灰黄、灰白、粉黄多种。 (2)釉色青黄或灰黄,尤其宋代,釉色偏黄。 (3)产品以盘、碗为主,还有瓶、罐、炉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为主,无纹饰。宋代青瓷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器外刻复线装饰,碗心多有凹入的圆窝,有的在圆窝内划花卉一朵。炉分两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莲瓣纹,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炉身刻划莲瓣纹。瓶口多下折,瓶身划复线纹。元代青瓷盘心印阴纹双鱼。 (4)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壁多刻划由细线 条复线交叉的斜十字形纹。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发现碗窑乡、磁灶、童子山等窑址十一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时代均在宋元时期。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以碗、盘、洗为主。碗外壁多刻莲瓣纹。盘类以折沿大盘居多,盘心留有叠烧粘结的条形支具痕。洗类器皿胎薄釉润,采用覆烧法,口边无釉,与景德镇同类器物相比,口缘较厚;器内心印有花卉纹饰。(2)青瓷产品中的壶胎较薄,器形很小,与其它地区不同。(3)黑瓷产品以碗为主,兼烧长流曲柄壶。另有黑釉、绿釉军持,主要外销菲律宾等国。(4)童子山窑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造型,器内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其它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该窑所烧制的彩绘盆。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县,故名。宋元时期以烧青白瓷为主,明清烧青花和红绿彩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青白瓷产品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状的,也有外印重叠菊瓣纹,内刻缠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种式样,盒外多模印纹样,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纹,印纹线条比德化窑同类产品粗。军持胎较厚,腹部比较饱满,有的在器身堆贴乌龟并施酱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产品,有在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句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产品。

南安窑:在福建南安县,因名。为宋代窑场,有窑址近五十处。主要烧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盘、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划纹饰。胎质细洁,致密。

崇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 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 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 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 两窑一定影响。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涨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 筐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 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 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 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 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建国初在浦口、魁岐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 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钧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为白 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 饰以刻花篦划纹,碗外刻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 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呈浅灰色, 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 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 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 《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 烧造成器皿颇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