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频访河北三大名窑

频访河北三大名窑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古代瓷器名窑 古代瓷器三角

2020-07-06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邢窑是我国陶瓷史上享誉中外的唐代白瓷典型,当时与定窑白瓷、越窑青瓷同是外销陶瓷的主流。在埃及、伊拉克、朝鲜、日本等国古遗址内均曾发现过它们的遗物。唐代诗人陆羽称它是“类雪、类银”,皮日休则以“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比喻它与越窑瓷器的规整和轻薄。而在唐李肇《国史补》一书中更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可见其制作之精与为国人所欢迎的程度。然而多年来未能发现窑址。

1977年,因邯郸陶瓷公司总工程师叶广成提供线索,说他去临城普查矿源时,曾看到了许多宋代白瓷与窑具的堆积,所以我特意与冯先铭同志乘考察定窑、磁州窑之便,顺路前往河北临城县射兽、南程二村一探究竟。但只发现不少类似定窑、磁州窑的宋代瓷片堆积,而未见唐代器物及窑址。由于临城与文献中所说的内丘毗邻接壤,同属邢台地区,因此推测还有找到邢窑的可能。只因时间紧迫,还需转去河南、山西一带考察窑址,所以半途而返,寄希望于他日。那次是由邯郸陶瓷公司协助派车前往,经过沙河县直赴该地必须横穿三里宽的干涸的沙河。不慎被淤沙将所乘吉普车阻塞无法前进,只得下车步行,倍觉吃力。忽然想起了《西游记》唐僧途经流沙河的一段故事,情景虽不相同,但他为了取经,与我们探寻窑址的迫切心情却很相似,不禁暗自好笑而信心倍增。而今回首前尘,依稀犹似昨日。

1980年初,河北省临城轻工业局曾派人来我家,询问当初考察邢窑窑址的情况,经指明路线和唐代瓷器特征后,由邢瓷研究小组同志们继续往北前进普查,终于在氵氐河附近的岗头、澄底与祁村、双井一带发现了唐代白瓷,尤以祁村、双井所出者最为精白,堪当“类雪”的美誉。当年即在邢台地区召开了“邢瓷鉴定会”,我与傅振伦先生应邀出席的同时,又在向南接近内丘的边界一带进行勘察,在贾村附近更发现了隋代青瓷和白瓷器物。1984年在内丘老唐城、磁窑沟一带,当地考古工作者更发现了大量隋唐邢窑白瓷及窑址,对此两县均有详细报导。在1986年我第三次考察邢窑时,重又对此两县窑址作了综合的对比和论证。

过去陈万里老师曾在《邢越二窑及定窑》一文中提到的“磁窑沟”,而今已被分作东西两地,分属于临城和内丘管辖。据当地人传说:“附近有两条河流,一名千泉河,一名百泉河。古时候两岸均有瓷窑,南北各有一座土岗,瓷窑即依岗傍丘构筑而成。老人们分别叫它‘白龙’与‘黑龙’,白龙专烧白瓷,黑龙专烧黑瓷。当时白龙已死因水源枯竭 ,乡人们彼此相戒不要再挖黑龙的头。可是后来忽又有人在该地建窑挖了龙头,所以黑龙也死去,从此未能再烧瓷器。”另据一老农言说:“古时候这里烧过瓷器,后来因为给皇帝烧窑失败被勒令停烧,原有的工匠们都迁移到南方烧窑去了。”有的老人还具体告知说:“是迁到观台烧瓷去了。”按:观台乃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地,处于邢窑的西南方。这一民间传说也为两窑关系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虽然不必尽信,但是结合临城和内丘出土有隋唐宋金元的青、白、黑瓷等大量实物,足以说明其烧瓷历史悠久。特别是在西磁窑沟一带,堆积的窑具和瓷片甚多,北坡上还留有所谓“尧舜庙”的遗址,庙已不见,据说“曾发现过一处石碑,已被破坏,断作桥基。以往每逢烧窑时就在此处祭神”云云。由于“尧舜”与“窑神”的发音十分相近,因此推想当初或是一座“窑神庙”,可惜已无碑记可考了。据目前所知,北方名窑如陕西耀州窑、河南当阳峪窑、宜阳窑、扒村窑、新安窑、鹤壁集窑以及山西榆次窑等窑址附近,多有北宋时期的窑神庙。假如这里也有窑神庙的存在,按其唐代即已发展到鼎盛时期想来,应该建庙时间较早,至少也不会晚于上述各处。而且在庙址附近尚有一些窑具及瓷片堆积,可以作为旁证。此外,陈老在前文中谈到”一块有弘治七年及隆庆三年的窑神庙碑记”,可能就是那块已断作桥基而无法再读的物证。

1986年5月,为准备赴日本讲学,我又与原在故宫工作的贺利女士同去内丘、临城作第四次考察时,据内丘文化馆工作同志告知:“带有‘盈’字款的白瓷片多数产自西关即老唐城址)。传说唐代大和年间曾发大水,以后将城地东移。其它窑址如中冯洞 只是偶然拾得一二片而已。城内礼堂北及北大冯窑址均有‘唐三彩’残器及印模、陶范、素烧坯等出土”云云。馆中存放有许多出土的这类器物,经过仔细观摩,在胎质与工艺等方面与河南巩县所出者有所不同,多为黄、绿、赭色,未见有蓝色者。它们的出现填补了河北省唐代陶瓷的一块空白。但是我们自己去西关“老教场”一带寻觅“盈”字款器物时,却已难得一见。只有大量黑釉瓷片,其中一片尚有暗花纹,颇属罕觏之物。另得一隋代白釉深腹杯残片,莹白胜过临城贾村窑隋白瓷一筹。但两县所出隋代白瓷,一般多有少许青绿色釉聚留在口边或下腹部和杯心垂釉一带,且有细小开片或斑点。这种时代特征也说明白瓷尚未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与唐代白瓷相比尚有逊色。

在馆中所见一唐透影白瓷杯,底足外撇,呈玉环形,造型精巧,玲珑可爱。据说临城还发现有划“张”字款者,但在重去临城考察时未能看到。又闻1985年附近农民因修建房屋,挖出一件白瓷大碗,洁白似雪,可惜被故意打破,已片瓷无存。仅在临城文保所内得见一唐大中二年861年)刘府君墓出土的白釉盏托四出口卷边,玉环底 ,釉虽灰暗而型制甚美。另有已发表的唐白瓷壶及马镫壶、玩具等,早在1980年都曾见过,而今好似老友重逢,倍感亲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在祁村窑址找见一唐黑釉壶流残片,而以前只见白瓷及一褐釉壶流,另有金代叠烧之黑釉碗底一个。在山下村与贾村窑址还觅得元钧釉残片,亦为前所未见者,并为该窑的烧制品种提供了具体的物证。偶于南程村水沟内拾到金代白地黑花大碗残片,内书“色期白雪”四字,大有希望再现唐初“邢瓷类雪”之意。对比此时已成明日黄花而日趋没落的状况,实在是语重心长,发人深思。联系1980年在西磁窑沟所得的一件“金白地绘黑花题诗枕”残片,也可证知确曾受到磁州窑技法的影响。同样地,在南程村、解村、山下村窑址一带所得大量的宋、金白瓷,除了模仿定窑印花工艺外,四次所见所得竟无一片是刻、划花白瓷,而且胎釉粗灰,多有开片,早已失去了“类雪”、“类银”的特色,则又是后来每况愈下的明证。此外,在祁村窑址先后两次都寻得晚清时期的白瓷残片,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清代窑址”中曾提到“临城窑”,而且至今临城贾村仍设有烧造粗瓷的窑场。如果结合河北省其它两大名窑的兴衰起伏和连绵不断的历史,以及当地取之便利、用之不竭的大好资源想来,究竟对于临城邢窑的上下限与烧制工艺和品种,乃至它与内丘邢窑的历史渊源,恐怕还需要再作正式的考古发掘后,问题方得彻底澄清。

总的看来,临城邢窑除所烧隋唐白瓷为其主流外,尚有同期的青瓷与宋、金、元时期的白瓷(印花、绘黑花)及黑釉、赭釉、黄釉、钧釉等瓷器。而且时限较长,品种亦多。耐人寻味的是,内丘邢窑虽有大量的隋、唐白瓷、青瓷与唐三彩,却未见后来有模仿定窑、磁州窑及钧窑的制作(只见有宋金时期流行的一般白瓷残器,数量有限)。两地相比,后者精品(包括“透影白瓷”)较多而时限较短,似乎昙花一现。加以地处丘陵地带,因而窑址与残器往往被流土埋没而不易发现。这或许也是它之所以长期难以寻觅的另一原因。然而两地白瓷毕竟是驰名中外,各有千秋。尤其是唐代工艺的高度成就,不仅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新水平,并且体现了人们重视清白无瑕、朴素无华的高尚情操。因此我曾以“七律”寄怀:

邢瓷自古有佳评,类雪类银世所称。

漫道内丘存旧址,最初发现在临城。

洁清不氵夸似雪白,朴素无华如玉莹。

各有千秋得美誉,难分轩轾莫相轻。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看到的一些名胜古迹,与考察中听到的有关民间传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临城城内的一座九层八檐的宋代方塔——原名“普利寺塔”,又称“万佛塔”。高约30米,四壁刻有佛像九百七十四尊,形态各异,多已残缺,寺亦不存。只见塔檐上还挂有风铎,偶尔随风摆动,发出声响。传闻当年普利寺有钟,风起钟鸣,因而有“普利晓钟”之称。最有趣的是因年久失修,塔顶倾斜,六十年代邢台大地震时,塔顶忽被震直而恢复了原貌,真可谓之奇观。

据说过去在祁村、双井附近曾有唐塔二座,为砂石建造,早已没入土中。而氵氐河也曾流水潺潺,不似今日干涸。联系上述的普利寺塔,得知临城也有八景之说,即“氵氐水春帆、普利晓钟、尧峰晚翠、夕坡弄月、钓台渔唱、天台积雪、桃源清泉、棋盘极歌”。可知当地名胜古迹尚多,只以行色匆匆,未能逐一领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有何特点?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宋代五大名窑杂谈


中国瓷器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神州大地上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瓷窑。不少瓷窑因为烧制瓷器的工艺水平出色而被世人熟知。明代典籍《宣德鼎彝谱》中明确地记载着:“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从这段文字中,后人们可以得知宋朝一共有六个名窑,但是其中的柴窑由于瓷器失传,一般并不被人们所提及,因此人们所熟知的也只有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定窑。而紫禁城中就收藏着宋代五大名窑珍品,这些瓷器原本都是供宋代皇室享用的御用珍品。

汝窑瓷器的由来有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日,宋徽宗赵佶从梦中醒来,对梦里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仍有留恋,于是命令汝州的工匠们为他烧制这种如梦如幻的淡青色瓷器。宋朝的五大名瓷中,汝瓷的存世量是最少的,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不到一百件。北京故宫博物馆就收藏了二十件汝窑瓷器,还有一部分汝窑瓷器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其余的都流落到了世界多地。

哥窑瓷器的釉面布满了开片,人们将这种开片称之为“金丝铁线”,其主要由深黑色大开片和褐黄色小开片彼此交织而成。

官窑瓷器中最受瞩目的釉色种类有月白色和粉青色,用来烧制官窑瓷器陶土的土质比较细腻,官窑瓷器的胎釉非常薄。开片为冰裂纹的官窑瓷器的价值最高,为梅花片的官窑瓷器次之,为细碎纹的官窑瓷器价值最低,而官窑瓷器釉面上的釉斑以鳝血最佳。这种瓷器的造型端庄雅致,别有一番韵味,符合宋代皇室风范。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里面唯一一个烧制白瓷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细腻白净。定窑非常注重刻画印花装饰工艺,定窑瓷器的印花工艺水平在宋代一直都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定窑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有尊、碗、盘、神像......

钧窑的烧造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宋之前中国陶瓷的釉色比较单一,一件瓷器上只有纯粹的青色、釉色......但是到了宋朝,中国制瓷工艺水平大大提升,人们正我了更加成熟的烧造技术,创制出多釉色的陶瓷品种,人们称之为窑变。

宋代五大名窑是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个历史高峰,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财富。这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仍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持匠心传承下去!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


宋代的陶瓷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雕塑类: 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

颜色釉类: 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釉上彩绘类: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印花、喷花、刷花、贴花

釉下彩绘类: 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贵重金属类: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陶瓷艺术品之质量鉴别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别因缺乏专业知识面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帮助。

1 外观造型必需新颖、别具一格,颜色雅致、釉面细腻、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基础上,也可注重实用性。

2 以上看下、从里到外、看有无变形、扭曲,有无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现象。把陶瓷品放在柜台上,看是否平稳,有无翘曲现象;有口有盖的物品,一定试一下口与盖是否合适。同一规格、型号产品应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台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轻弹几下,声音清脆、响亮,说明质量好、结实,如声音异常,则说明有裂纹、内伤或破损现象。如大件陶瓷品,还应在不同部位听听声音。

4 带把、嘴中浮雕类的陶瓷艺术品,如花瓶两边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说粘到主体上去的。因而应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有无间隙、缺釉现象,有无分离感,应注意平滑顺畅自然过渡,无粘接痕迹。

5 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

6 对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图案、颜色是否一致、协调、配套。正规产品的底部或包装箱上大都印有商标、产地或厂名。同时还要看包装是否完备、结实,以便携带、运输。

我国生产陶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颇具特色。总之,艺术性强、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风格别具、生产数量少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中国八大名窑瓷器


“八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它们风格各异,欣赏起来有不同的角度。本文介绍了中国八大名窑陶瓷的艺术风格特点,供广大陶瓷艺术爱好者参考。

1、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汝瓷胎质细腻,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随光变幻。其釉色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

天青无纹水仙盆(北宋汝窑)

莲花氏碗(北宋汝窑)

北宋汝窑葵花洗

北宋汝窑碗

北宋汝窑弦纹樽

2、官窑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五彩山水人物图凤尾尊(清康熙)

天蓝釉百条缸(清康熙)

3、哥窑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高足碗(元哥窑)

鱼耳炉(宋哥窑)

4、定窑

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白瓷孩儿枕(宋定窑)

白釉刻莲花纹洗(定窑)

5、钧窑

钧瓷以釉色窑变见长,素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双”的特点。同样的釉色入窑经1350度高温烧成后,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样,出现意想不到的景观。

红斑长颈瓶(钧窑)

鼓钉三足洗(钧窑)

6、景德镇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青白瓷注子注碗(宋代景德镇窑)

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宋代景德镇窑)

7、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青釉刻鸭纹碗(北宋耀州窑)

青釉提梁倒注壶(耀州窑)

8、磁州窑

磁州窑以黑釉剔花瓷和铁锈花瓷著名,是在有黑釉的瓷胎上将纹饰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烧成后黑白对比分明,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装饰效果。

白底黑花虎纹如意枕(宋磁州窑)

风花雪月酒色财气梅瓶一对 (宋磁州窑)

五大名窑瓷器特点


中国的五大名窑是钧窑、汝窑、定窑、哥窑、官窑,也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因为正式开创了烧制实用的器皿和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在宋朝之前的中国大多都是进行陶器的烧制,和瓷器是两种类别,所以五大名窑不仅仅是因为其制作工艺的进展,更意味着我国瓷器时代的到来。

图1:元/明 钧窑玫瑰紫葵式花盆;成交价:RMB  20,239,695;尺寸:直径27.3厘米;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成交时间:2019-03-22。

钧窑,是宋朝的名窑之一,“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缠万贯也不如钧瓷一片”就是来形容它的,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方式、朴实的造型、工艺精湛、釉色的丰富为名,是我国五大名窑之首,以烧制青瓷为主,但是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颜色非常丰富,钧窑详细的分为两大类,一是钧官窑、二是钧民窑,因为有着特殊的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

汝窑在北宋晚期开始烧制,是宫廷的御用瓷器,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等多种颜色,造型古朴大方、釉层较厚,色泽明亮但却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特点,因为其釉中加入了玛瑙,色泽青翠滑润,有着“雨过天晴破处”之誉,该瓷器中含有釉泡是它的特征,而且非常大,很稀疏,也有着“寥若晨星”之称,器型较小,大多都是些盘、碗等。

官窑,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主要器型是瓶、尊、洗、盘等,因为其瓷器的器口部位釉的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紫口”、“铁足”之称。因为其重视质地,且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但是却很少施加有纹饰、多为素面,所以釉面肥厚、多开片。

定窑在晚唐时期开始烧制,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其鼎峰时期,主要是以碗、盘、瓶、碟等,大多都是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轻且质坚硬,色泽洁白但是在透明度上没有其他瓷器强。因为其纹饰的丰富多彩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装饰大多都以白釉印花为主,,白釉划花、白釉刻画等,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

哥窑最大的特征就是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其釉面均为失透的乳浊釉,全为宫廷用瓷的样式,釉色以灰青为主,做工较为的精细,和一般的民窑瓷器有着较大的区别。

在我国的陶瓷史中,“汝管哥窑定”五大名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其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它们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市面上五大名窑的瓷器价格可以用极其高昂来进行形容,工艺精湛、做工精细、时代特征、器型优美是它的代名词,更加无法替代的是它的制作工艺以及烧制的技术,价格的高昂使很多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但是却使得它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展示了它们的姿态。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略述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陶瓷知识:宋五大名窑


定窑,宋属定州,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1965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瓷村发现定窑窑址。

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现在仍未找到窑址。

官窑,分为北宋和南宋官窑,官瓷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2001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杭州市老虎洞下层发现修内司窑,专家确认为南宋官窑所在。该发现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宋官窑文献记载相当少,对于其是否存在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无法确认。2004年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取得重大考古发现,专家认为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


宋“五大名窑”之一,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是专供宋朝官僚阶层及大内用瓷的名窑。又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后,为了满足宫廷和达官贵人的用瓷需要,先后建立了修内司官窑和效坛官窑。历代对官窑评价很高,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美道:“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有识之者。”

北宋官窑创建于大观元年,烧制瓷的时间很短。胎骨与汝瓷极似,精细坚密,分为深、浅灰色。釉面光润,釉下并有一层深酱色“护胎釉”。

南宋官窑,制品造型端庄,线条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黄等多种,以粉青为上,浑厚滋润,如玉似冰。其釉面上布满纹片,这种釉面裂纹原是瓷器上的一种缺陷,后却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因而名噪一时。纹片形状有冰裂纹、流水纹、鱼子纹、百圾碎等,以冰裂鳝血纹为上,梅花片、墨纹片次之。这种瓷器的底足部为铁褐色,口部隐呈紫色,称为“紫口铁足”。典型的官瓷,坯体的厚度仅为釉层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鉴别南宋官窑的重要特征之一。

官窑器物除了碗、盘、瓶、洗、炉外,仿商、周、秦、汉铜器及玉器者甚多,这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的影响。这类仿古器物是宫廷的陈设和观赏品。

由于修内司官窑迄今尚未发现窑址,有的古陶瓷学家认为,传世哥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产品,这一论断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频访河北三大名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频访河北三大名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