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默·陶绘艺术机构正式运营 用文化创意激活静默陶艺

默·陶绘艺术机构正式运营 用文化创意激活静默陶艺

陶瓷文化 艺术瓷砖 陶意瓷砖

2020-07-09

陶瓷文化。

清晨的空气里弥漫雾气,藤椅上还挂着水珠,200年的卞和记砖石砌成的水池,旁边是冬日里的残荷和静默的兰花。北京路中段,沙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有这样一处闹中取静“花园”,这就是默·陶绘。12月12日上午10时,默·陶绘艺术机构剪彩开业仪式上,荆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严良文先生说,默·陶绘开启了一片雅致的艺术净土。

默·陶绘陶瓷陈列处

默·陶绘,一个关于艺术梦想的初衷

进入默·陶绘的大厅,视线便停留在了古朴的书架上。走近书架,木质的纹理和残留的碎末都清晰地呈现。用手轻轻触摸,还能感觉到木质切割的痕迹。“这就是我们的成品。”默·陶绘负责人孙志军先生急忙解释,“因为我们为了展现自然,木质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像北京的798艺术区,所有的元素都渗透着天然的美感,没有过多的人工雕琢的痕迹。”

穿过通道,左转来到开放式咖啡厅,四周茂林修竹,兰花静默,还有形状似贝壳的残荷,宛如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在这个地方,客人们可以晒太阳,喝咖啡和品茶。”孙志军先生介绍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你发呆、看书、思考、晒太阳的地方,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感受到书吧和画室展厅那最淳朴的艺术气息。”用孙志军的话说,默·陶绘就是一片宁静致远的艺术天空。默·陶绘注定会成为一个调和着艺术与情感、混合着泥土与清水、环绕着音乐与书香的艺术沙龙!所以不设任何门槛,敞开大门欢迎朋友们。

默·陶绘的文字砖

希望孩子一定更阳光

“你们看,他多快乐,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藤椅上晒太阳、做陶器。” 顺着默·陶绘负责人孙志军先生手指的方向,一抬头,我们就看到了冬季的暖阳照着置满兰花的阳台。藤椅上,一位男士正在成形的小泥砖上雕刻。这位男士就是默·陶绘的陶艺主管杨先生。杨主管介绍说,他正在制作给默·陶绘客人们的手牌。手牌用陶土制成,突出默·陶绘的“陶”,手牌外表采用青花瓷图案,背面刻有繁体中文的数字编号。

“如果孩子们都能喜欢上这里,能喜欢上陶艺、能喜欢上这里的画室、喜欢上这里的开放式书吧,他们还有理由沉迷于网络游戏吗?”默·陶绘的负责人孙志军先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当然,他的心底是有答案的。他说,如果有一天孩子们能在学习之余爱上陶艺、爱上这里的艺术气氛、爱上绘画和读书,他们一定会更加阳光活泼,更加积极上进。

默·陶绘休闲书吧里,网友正在阅读自己喜欢的著作

在这里,找到传统陶艺文化渊源

穿过开放式书吧,右转就到了默·陶绘的画室。在画室正中央静立的是一座灰陶鼎。画室的两边挂着各种陶器图片,从古到今向来客们述说着陶艺的历史。在土、水、火三者的交融中某种灵性漩腾翻滚,最后合成一体,让人们感受着“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玄妙。

土陶文化传承人夏于谷老师说,陶有灰陶和红陶之分,现在很多出土古老的陶器都是灰陶,而灰陶利于保存正是得益于它不易风化的特点。数千年历史的陶器上携刻着数千年的工艺和文化,在黑泥与红泥的交融之间,在釉盘和泥土的摩捏之间,我们都能细心地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回归,在这里找到我们祖先生活的痕迹,找到我们文化之根。

夏于谷老师介绍,由于土陶的制作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手感和经验捏制出来。因此,保护和传承土陶工艺,传播陶艺文化,在这里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默·陶绘开放式休闲区

自己造血,让默·陶绘走得更远

在剪彩仪式上,荆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荆州市文联副主席严良文先生给默·陶绘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发展会员制,让所有热爱陶艺,热爱绘画、热爱艺术和阅读的人都参与进来,把默·陶绘办成一个真正的纯粹的精神家园。第二,默·陶绘要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合起来,要把握好文化市场,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造血功能。只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文化创意才能实现和弘扬,文化产业才能长远,精神家园才能得以长久保存。第三,要执着而坚韧,遇到困难也要坚持。

而在此之前,孙志军先生说,我一定会把默·陶绘坚持下去的,我要身体力行的践行普及艺术教育的理想,坚守这片艺术净土。就算是从其他项目寻找到盈利点,我也要把盈利投向默·陶绘。这位湖北美院毕业、从事美术教育事业10余年的荆州小伙子正执着地践行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小编推荐

用文化艺术践行中国梦


今天,中宣部、中央外宣办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举办的中国梦网上座谈活动第二场在中国网络电视台举行,来自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梦”展开了畅谈,并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范曾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世界观入题,深入分析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愿景和梦想。他认为以“诚”为核心的忠孝、仁义和温良恭俭等传统文化精髓将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研究院院长杨飞云向网友讲述了自己由一名热爱涂鸦的孩童成长为一名油画艺术家的历程,并由此指出,“改革开放的进程为每一个中国人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向我们证明,个人梦想与民族、国家梦想的实现是一体的。”

“每一位艺术家都应当把弘扬中国文化作为己任。只有将自己的情怀融入爱国情怀中,才能共同实现全民族的梦想。”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说,他近年来提出“写意雕塑”的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塑造了400多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雕像,在国内外的展示中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而这正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执着努力地追逐“中国梦”的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朱乐耕是一位陶瓷艺术家,他说:“瓷器里面承载着中国人的礼义精神和文化梦想。我的中国梦就是重拾中国人的文化记忆,在美器中寻找中国传统的雅致和高尚品位。”

现代艺术陶瓷创意精品


陶瓷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的千年追求。当现代设计师在讨论如何使陶瓷和艺术相结合时,最大的瓶颈也许是创意的源泉无法打开。以下的作品的元素均来自生活,本来艺术就是生活中所有事物的提炼和升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艺术陶瓷创意精品吧。

这几个易拉罐是按照1:1设计制作,外观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青花”工艺,图案也是中国的神话人物。设计师是Lei Xue,出生于中国青岛。准确的说,这是易拉罐造型的青花瓷艺术品,十分有意思。

这支陶瓷枪有点像奥地利 MPi69 9mm冲锋枪,MPi69 是1960年代的优秀冲锋枪之一。这支陶瓷枪整体均是陶瓷工艺,上面的图案是手工画上去的,感觉有点像中国的青花,由艺术家Charles Wing Krafft 设计制造。卖价:1800美元。

陶瓷也能当作印刷的载体了!以立体字的陶瓷外形再在外面加上漂亮的印刷,效果非常好,摆设在家里一定很好看。

用firework制作的按钮,很精美,创意无限!

美国:陶艺的用料艺术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主要就是三种物质: 空气, 水, 岩石或泥土(岩石碾碎以后也是泥土) 。大部分泥土都可以用作陶瓷材料。由于各地区的地貌不同, 因而各地区的泥土化学成份也不同。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 陶瓷原料主要以地域区分, 因而陶瓷工艺与风格往往与当地的原料有紧密的联系。例如中国传统陶瓷产区,每一陶瓷产区代表着一种原料,一种工艺,一种审美观。而近数十年来, 随着陶瓷科技的发展与运输的便利,陶瓷原料的地区局限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例如李游宇在上海研发的汉光瓷就是在材料与工艺上集江西景德镇与湖南醴陵等产地的优点,将陶瓷工艺在瓷器的白度与强度上推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美国当代陶艺的群体展览中,几乎找不到两位艺术家使用了相同材料, 相同制作工艺的作品。当代陶艺个性化的探索, 不仅来自于创作观念, 更是来自创作的每一步骤。 从陶瓷材料的选择, 设备工具的使用, 成型工艺, 装饰手段, 到烧成温度与次数, 甚至是个性的展览布置, 每一步骤都不可省略。这是美国陶艺家的作品创作往往每一步骤都事必躬亲的重要原因。“事必躬亲”是突破陶艺创作中的“均质现象”的关键因素。

陶瓷材料的选用

将泥土从山脚河边挖出来,不添加其它陶瓷原料,被称为生土。随着科学进步,许多陶瓷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人工配制,如今已很少有人用生土制作陶瓷用品了。在美国,全国各地分布着上千家陶瓷材料设备公司,供应无数种陶瓷原料,釉药、拉坯机、窑炉等设备及工具。陶艺家们购买陶泥,釉药等物品就像购买普通美术用品一样方便。陶瓷材料和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是陶艺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动力。美国各地的陶瓷材料公司出售的陶瓷泥料品种繁多,可以有不同产地的,不同成份的陶瓷泥土。大部分都是特别配制的袋装泥并配有适量水分,每袋重25磅。这种袋装泥使用十分方便,适合陶艺教学。袋装泥大致可以分成:雕塑泥、 拉坯泥、高温泥、低温泥、乐烧泥、红泥、灰泥、 白泥、粗泥、细泥等等, 以及大量供专业人士自己配制的粉状陶瓷原料。艺术家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 增加泥土的可塑性, 调整烧成温度, 改变收缩率, 颜色, 等等。

陶瓷材料在中国被分为陶与瓷两大类,而在美国被分为土器(如砖瓦等低温陶)、炻器(又称高温陶,如宜兴紫砂) 及瓷器三大类。土器烧成温度过低, 过于脆弱, 故很少使用。陶瓷材料决定制作工艺。瓷土缺乏粘性, 难以直接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因而, 大部分美国雕塑类陶艺家偏好使用炻土。例如, 景德镇瓷土拉坯时主要取得器皿的大体形状, 等到坯体完全干燥以后再用刀具里外上下修整坯(又称:利坯) 。而美国常用的炻土中含有许多颗粒, 并且粘性很强, 拉坯时基本完成器皿的整体造型, 待坯体半干时仅用刀修足底, 但不需要修整上部。完全干燥的坯体坚硬如骨头, 无法修整。

20世纪80年代,一种将纸浆纤维与陶瓷泥料相混合, 称为纸浆泥(Paper Clay)的材料开始流行。含有纸浆纤维的泥土可以防止坯体的开裂, 因纸浆在窑炉中完全被燃烧, 这种纸浆泥在成型工艺上具有意想不到的优点。

80年代后期, 美国陶艺家马丁·巴托(Martin Butt)等人研发了一种被称为B-Mix的混合土。美国拉古纳陶泥公司向他购得B-Mix混合土的配方,加工生产,并迅速得到流行。B-Mix是以瓷土与炻土等多种化学土相混合的一种介于瓷器与炻器成分之间的高温陶瓷材料。这种高温陶土既保持了炻土粘性与肌理, 又有瓷土的坚硬与致密度。这种泥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防止器物的开裂与变形。烧成的器物与瓷器相似, 一般呈灰白色并带有肌理,特别适合于制作陶瓷餐具等日用陶瓷艺术品。

美国陶艺界对富有肌理的陶艺作品情有独钟。陶艺作品的肌理可以来自雕刻、压印, 或者是泥土自身的肌理。例如: 一些美国陶艺家在高温陶土中掺入一些较大的颗粒长石。这种大颗粒的长石在坯体烧熔时膨胀, 因而在作品表面形成突出的许多小珍珠状颗粒, 非常特别。 据说传自于日本,称为信乐烧(Shigaraki)。

数十年来, 各地的陶瓷材料厂商还研制开发了许多相关产品。例如: 陶瓷胶水, 陶瓷铅笔, 陶瓷印泥等。陶瓷胶水是一种可以耐受高温烧制的陶瓷粘合剂。可以广泛用于烧成之前或烧成以后需要施釉复烧的陶瓷器物上。陶瓷彩色铅笔是用陶瓷颜料制成的铅笔。艺术家们在陶瓷素坯上用铅笔作画, 其效果与普通铅笔画完全一样。陶瓷印泥专用于陶瓷器物上盖章, 其外观与普通印泥盒完全相同。因印泥是由陶瓷材料制成, 因而可以经受高温的考验。

赏澄城尧头窑瓷绘艺术之美


民国青花菊花纹大盘

尧头窑地处渭北黄土台塬东部,澄城县西南,洛水之滨,是我国北方一个有代表性的民窑。澄城县志记载尧头瓷始烧于唐。据专家以瓷片断代,至少从元代该窑已开始烧造。2006年,千年窑火不熄的尧头窑,其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烧制技艺重要组成部分的瓷绘技艺,她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着实令人赞叹,简练、朴拙、豪放、率真,古朴中见出灵动,抽象中蕴涵神秘,实乃民间艺术的瑰宝。

尧头陶瓷的釉色多为黑、白、青三色。黑瓷表面纹饰多为剔花工艺;白瓷、青瓷一般敷彩描绘,多数为釉上彩,色彩以白、黄、蓝、赭及褐色见长,单色手描,朴素大方。澄城瓷绘上的山水、人物、风景,都出自当地民间工匠之手,驻留着更多的本土气息,花形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以及菊花、蝴蝶、神鸟、童趣、花蔓等,纹饰多以鱼网纹、八卦纹、莲花纹、太阳花纹布陈其间。它是本土工匠从劳动实践中提取出来的花形与纹样,也受之于原始美术的浸润,气韵生动,源远流长。

一、朴拙中见率性

民间的瓷绘艺人视瓷胎如纸绢,釉料仿佛水墨,手法熟练,貌似粗疏,实则达到了一种自如的境界,信手挥写,落笔生辉,往往寥寥几笔,即散发出洒脱、奔放、随意,灵动和率真之气,加上入窑后经炉火的高温烧制,釉色变化奇特,颇似宣纸上酣畅淋漓的写意笔墨。

这件民国时期的一个青花菊花纹大盘(图1),盘高10厘米,口径29.7厘米,底径15厘米。其釉面白中略带黄色,配以普蓝料色,色调柔和润雅。纹饰在组成的形式上以中国传统的团花纹样为骨格,盘底三朵菊花分向而开,笔法遒劲有力,富有动感,枝蔓依朵而伸,相互呼应,灵活潇洒。布局上不论菊花的正面、侧面,还是叶茎都非常融洽地组织在团形骨格里。疏密有致,虚实相宜,显得菊花烂漫,生机盎然,整个大盘传递出一种灵动率真之气,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趣。仔细观赏盘中的画面就会发现:怎么花是菊花,而枝叶却不是菊的枝叶呢?再一看,那枝叶好像是兰草。兰叶菊朵、春兰秋菊,就这样“不伦不类”地融于一体,并入一画——这就是民间艺术!构图之奇特,挥写之率性,文人画不曾有,“学院派”(或曰“宫廷派”)岂敢为?此菊瓣之笔法与意趣,似乎只有在吴昌硕、齐白石笔下才能找到相似之处。应当说,这样的画法与笔意,已经进入到了化境,尽管看起来是质朴而简约的。

二、繁复中见协调

协调、对称,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之一,试以这只清代白底赭彩菊花盘(图2)为例。口径28.5厘米,底径12.7厘米,高9.7厘米。单以此菊花的描绘手法来说,与前面所述的那只菊花盘并无多大差异,但这只赭彩菊花盘显然构图繁复。它在组合形式上采用了主体菊花头和几何纹样相结合的手法,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采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盘的最上层选用菱形二方连续纹样;第二层选用四朵全菊和半菊花头与茎叶穿插重复出现的纹样;第三层运用菱形纹样与双弦纹相组合的形式;第四层也就是盘底,选用一个独立的菊花花头,利用菊叶的疏密变化丰富了圆形骨架,在手法上运用了变形菊花瓣和花朵填满的画法。整件作品构图饱满而大方,协调而匀称,疏密有致,用笔严谨。

虽然构图繁复,用笔严谨,但是整幅画面却不显得呆板,为什么?一方面,自然在于笔墨意趣上的洒脱、舒展与轻松、惬意,似乎是随心所欲,不经意为之。可以说,笔下的灵动之气,让“画面”活了起来。另一方面,是陶瓷艺人在谋划与布局上很好地把握了对称、协调的美学原则,仔细看看画面,第二层上的四朵菊花大致对称,而又不绝对对称;中间所夹的小半菊,亦大小不一。但从整体上去看,却感到繁而不乱,协调、匀称的构图让人视觉上颇感舒服。当然,如此效果,只有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才能做到,而且他的内心应当是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

三、简约中见神韵

还是先欣赏这两件瓷品吧。首先是清代白底赭彩花鸟樽(图3),口径14厘米,底径8.5厘米,高16厘米。口沿绘一圈渔网纹(此渔网纹与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陶罐纹饰如出一辙),对称开光处绘抽象花卉纹饰,下腹部绘卷草纹,最为传神的是樽腹部画的凤鸟。凤鸟是中国人心中的瑞鸟,可在底层老百姓的想象中凤鸟既似鸟又似鸡,你看,它回头顾盼,形神兼备。

谁人见过凤鸟?对于北方的老百姓来说,连与想象中的凤凰十分相像的孔雀也不曾见过,他们所能见到的也许就是与孔雀很相像的长尾巴的飞禽,如野鸡、喜鹊之类的。当然最熟悉的要数自家所养的鸡了。你看樽上这只吉祥的鸟(姑且说它是只凤鸟吧),鸟的头与大公鸡何其相似!硕大的冠顶、长而尖的喙,而它的胸腹却又像肥硕的母鸡。尾部呢,简直抽象得不得了,似乎什么也不像。可以说在世间,谁都没见过这样的“鸟”!正因为在现实中不存在,它才是神鸟啊!

总之,这只白瓷花鸟樽上的绘画,给人的是抽象而古奥的视觉印象,构图简约,意味神秘。作为画面核心部分的凤鸟与花草,无一不是抽象的。凤鸟?兰草?随你意会,任你想象。这能说不是形象中的抽象吗?古奥之处在于,紧贴口沿的网络纹,连同底肚上的花草纹,其画法都很“原始”,颇有仰韶遗风。

再看这只明代白底褐彩花鸟碗(图4),口径10.5厘米,底径4.5厘米,高3.9厘米。这个小碗外壁所绘之鸟当地人称神鸟,自然也是一种祥鸟,此鸟已被民间艺人简化为似鱼似鸟的抽象形态。写意的褐色笔触,飞舞在白底碗上,亦真亦幻,幻中留真,可以感受到艺人的运笔娴熟。

欣赏这两件瓷品,就牵涉到了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具象与抽象的关系问题。艺术是用形象的手法反映事物的,但这所谓的“具象”不是对原物作照像式的反映,而是要融入创造者的“理解”,在其反映的过程中也就免不了要用一些变形的手法,包括对原物在形态描摹上进行抽象地加工,而再现出来的形态就不是原物,而是对原物作了美的表达。具象与抽象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对而存在的。尧头窑瓷绘的抽象之美体现在对于具象形态的夸张、变形甚至重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物一景,尽在民间工匠的掌握之中,运笔赋彩间,形神兼备,气韵相生。

四、写实中见天真

艺术源于生活,即便是在艰辛而苦涩的生活当中,劳动者也能寻找到欢乐,自然也能生产出兴味盎然的艺术品。

请看这件烧造于解放初的青花毛驴纹碗(图5-1),口径16.8厘米,底径6.4厘米,高6厘米。碗沿绘双弦线和连波纹,碗心书抽象“福“字,如字如花。特别是碗内壁画的一个人和四只毛驴,会让您一下子联想到阿凡提和他的毛驴。四头驴神态各异,憨态可掬,令人百看不厌。

在尧头窑所在地的澄城,毛驴是当地很重要的家畜,在农耕文明的相当长时间里,因为毛驴便宜而中用,畜养毛驴的农户在渭北相当普遍,所以在庄户人家的眼里,毛驴既实用又可爱。而到了瓷绘艺人的笔下,对它自然就有了更多的审美情感。在澄城方言里,“驴”字的发音为“y”,“驴”与“余”同音,所以就用“驴”这一物象来表达丰足有“余”的美好愿望,而四头驴,则表示四季有余。碗的外壁,是一个一笔挥就的“福”字(图5-2)。瞧,这个“福”字写得何等潇洒、何等奔放,既象字又象画。显然,从里到外的一切描绘与妆饰,都在表达着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愿望。然而,从构图看,特别是内壁这一整圈的描绘,笔法何其轻松、随意,而表达出的心境又是如何的天真、有趣!

尧头瓷绘艺术,笔调稚朴,笔法简炼传神,形体描绘夸张有度,呈现出稚拙天真的面貌。稚拙天真是一种境界,也是尧头瓷绘艺术的特点。民间艺人在不经意间便生发出如此质朴的艺术创作,是对于所处生活的一种写照,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无论如何,尧头瓷绘的稚拙天真之美,都会使得观者从中摄取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并与之产生共鸣。

澄城尧头瓷绘风格独特,把纯朴的民间美术风格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充分体现出当地人文风尚的雄健朴素与敦厚,在中国民间瓷绘艺术中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浓重的渭北高原乡土气息都饱含在构图与笔意之间。尧头瓷绘艺术从当初的繁盛走向今日的式微,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在探究这一“原生态”艺术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在瓷绘技艺的传承、发展上有新的作为与自信。

对尧头瓷绘艺术之美的探究,是一次对于本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与发掘。传承这一技艺,我总感到任重道远。

文人画与浅绛瓷绘艺术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瓷器制作发展到晚清民国阶段,在工艺上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也难怪,经过漫长的探索和积累,瓷器制作工艺已经趋于成熟,再也没有多少创新的空间了,所以中国瓷器史写到清晚期、民国,于制作工艺上乏善可陈,也是历史的必然。

工艺上乏善可陈,艺术上却是异军突起。晚清民国瓷器的最大亮点应该说是文人画入瓷,这也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公认。文人画入瓷,从浅绛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新粉彩,开辟了中国瓷器绘画的新篇章。从这个时候开始,以王少维、金品卿为代表的一批御窑厂画师,借鉴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技法,大胆地运用于瓷画创作,把中国瓷器纹饰绘制从工艺性的描绘提升到艺术创作的殿堂。

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它和浅绛文人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必然是浅绛爱好者关心的一个有趣的话题。

陈衡恪曾经对文人画有一个定义:“何为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情趣,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一结论相当精辟。它说明,文人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着重于画家主观感受的表达,而这种主观感受又是中国文人画的一种感受,是淡泊趣远的文人意趣,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文人操守,是豁达大度、自持自矜的文人品性的浓缩。文人画的形成,是一种试图从客观物象的描绘中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和最充分的自我表达的成功尝试。当文人画家最终确立了包括题材、笔墨表现、艺术境界、风格等切合于己的艺术表现形态后,文人的性质、思想、情趣也被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物化了。如浅绛画师所高度尊崇的倪瓒所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很形象地表达了文人画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心态。

赵孟黻与钱选关于“如何是士大夫画”的讨论,钱选曾答以“隶家画也”。隶家本指非行家的外行,但在这里起码要表示:一、文人画家在于强调与职业画家的区别;二、其绘画表现也始终强调不以形似为工。另外,对文人画的解释还有书画同源说、寄乐于书画的游戏说、作画贵有古意说,以及用诗文题跋直接表达创作意图、艺术构思说等等,也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人画区别于院体画和画师画的主要特征。

关于文人画的起始,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以北宋苏轼诸人倡导文人画运动为起点,即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二是以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创作的时间为起点,根据史籍记载,上溯到东汉的中后期。这两种观点应该说各有道理。前者以文人画的成熟为起点,后者以文人参与绘画创作为起点。如果我们把文人画比做胎儿,那么第一种观点是以胎儿的孕育为起点,而第二种观点则是以胎儿的出生为起点。自文人登上画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文人欲借绘画载体来表现自己的愿望,只是这种愿望与其现实条件相差甚远,有待于绘画表现能力的高度发展。至北宋时具备了这种可能,文人画的概念也开始出现。如苏轼所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欧阳修也指出,“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由以形写神向以形写意过渡。为此,两宋文人画家曾进行过不懈的努力,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文人画家和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绘画经历了唐宋阶段的高度发展,以形写神式的艺术表现已具很高水平。到了元代文人画已经成为时代风尚的主流,元四家的绘画不仅最终解决了“如何是士大夫画”的问题,也形成了一套被认定的典型图式以及笔墨表现形式,为后来者提供了可资摹习的范本,构成了与画师画、院体画并列的文人画系统。所以后来的浅绛画师多是以元代的文人画作为学习的主要蓝本。

文人参与绘画创作是有历史必然性的。文人属古代的士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中人向以不治恒产治恒心为誉,所谓恒心,指“士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游离于社会各阶级、阶层间。上可拜卿相,下可为庶民,以体道、持道者自居、自尊。而志于道的古代士,也有“游于艺”的传统,但孔子时的艺,是诗、书、礼、乐、射、御的技艺中事,谓之“六艺”。由技艺而艺术,发生于魏晋时的文的自觉时代,游于艺以体道不仅更明确,而且被深刻化,于是艺术被崇高化了,此后就有了文人画与工匠画区别的历史基因。文人登上画坛,赋予绘画以写人的性质,其所欲写之人,则是文人自己,而且产生了通过绘画作品以期不朽的理想。这不仅促进了绘画的发展,也是最终形成文人画艺术表现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人画的产生,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它体现的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觉醒。这在中国书画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但是,瓷器制作和书画创作,由于它们的创造者属于工匠和文人士大夫两个阵营,所以一直固守着技艺和艺术的分野。加之瓷器绘制多以描摹前代纹样为能事,瓷画创新的脚步就显得异常缓慢。到了明清之际,以帝王为代表的最高统治集团,对瓷器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修养的画师加入到瓷器督造或者绘制的队伍中来。但是,官窑森严的管理体制和瓷画绘制长期以来形成的贯制,画师的主观意识依然不能在瓷画创作中得到尽情发挥。所以,只有在官窑突然衰落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形势下,并借助御窑厂重建的契机,画师的主观意识才得以在自己的创作中喷薄而出。

瓷画绘制由简而繁,由粗到精,由技而艺,这应该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到清末时期,特别是御窑厂重建后汇集的一批画师,不仅绘技超群,而且大多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他们许多人被朝廷授予一定的官衔,而且交游的层次也非常之高,在士大夫阶层里有很多知音。所以,这些画师已经可以属于“士”阶层的范畴。因而他们瓷画创作中浓厚的士大夫气(也就是文人气),不仅是他们细心汲取前辈大师的艺术精华的结果,也是他们对自我表达的一种本能需要。

我们品读浅绛大师的作品,首先我们感受到一种对平淡天真、高远超逸之境的追求。欧阳修曾经把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之心,作为文人气的重要特征。王、金、程以及其他浅绛大师的山水,无不空灵清澈,如入化境,临之仿佛可以洗心怡意,去除杂念。人物,则无论林间高士,还是江湖渔樵,都是气度闲雅,超然物外。在花鸟画中巧妙地吸收宋时已经出现的水墨花卉画法,以及没骨设色法,表现出淡雅的风致,一花一鸟,一草一石,都表现得孤高气傲,凌峭有姿。这同一般庸俗的画匠所体现的艳俗、刻板,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早期浅绛画师对古代绘画大师的学习借鉴,不但把他们那高妙绝伦的境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而且直接汲取了他们高超的表现方法。他们的浅绛作品,不但勾勒皴擦极有法度,而且具体的石法、树法、人物、禽鸟等等,也是古意盎然,颇有踪迹可寻。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王少维和黄子久,金品卿和崔白、任熏,程门和沈周、倪瓒等等,不难发现他们与前辈文人画大师以及同时代的文人画大家之间的神合之处。

文人画之区别于工匠画,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以书入画,把书法的笔法作为表现客观物象的基础。文人画家普遍强调书画同源、同法,强调书画的融合,既适应了绘画向写意阶段的发展,也为写意绘画奠定了一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张彦远指出:书画用笔同矣,工画者多善书。由于文人画借鉴了书法的笔法,因而在绘画创作上越是表现近乎纯粹的笔墨运用,越能简洁、充沛地写出象外之意。优秀的浅绛瓷画大师,不仅是优秀的画家,往往同时是优秀的书法家。这不但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诗书画印相互映衬,同时表现在他们把对笔锋的自如驾御应用到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上。他们对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以及对偏锋、侧锋的灵活运用,提升了他们在浅绛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以似不经意的飞动笔触,描绘出清劲质朴的枯木竹石,山水人物,趣味盎然,别开生面,不仅客观生动地再现了事物的客观面貌,更将胸中逸气、画中意思形态化了。我们欣赏王、金、程作品中的勾勒、皴擦,不但非常准确洗练,而且自如酣畅,有交响诗一般的抒情意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象外之象吧。

文人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把诗意融入画境之中,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说,绘画在表达象外之象的艺术形象时,是依据阴阳之道的理性内容和书法艺术的形式特征,那么在表现象外之意的创作环节中,则又成功借鉴了诗歌艺术的表现特征与艺术成果。书法的笔墨可以应用于绘画,但书法的笔墨却不能独立地存在于绘画造型,而必须将其托之于客观事物。如何在客观事物的选择、取舍和根据画家的主观需要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塑造,画家们便借鉴诗歌的特征,把诗歌的“离形得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艺术手法,用来启迪绘画的创作。诗贵乎淡,是中唐以后的重要的文艺思潮,画以平淡天真为归,也是这股文艺思潮的滥觞。诗情画意的沟通、融合,这首先是文人们努力的结果,其结果也便在绘画的表现中体化了文人的本色。在浅绛大师的作品中,诗画的融合非常紧密,他们的一幅画往往就是一首诗,是被诗意化了的客观物象的表达,而不是对大自然的简单的模仿。一些画作本来就是按照诗境的描述而创作的,比如汪藩的山水对板。而一些作品则由作者按照画面的意境直接赋诗,诗画双绝,相映成趣,更体现了作者对胸中逸气的自由抒发。如程门、王丹臣、万子铭的一些作品。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从部分顶级浅绛画师的个人素质看,他们完全具备文人画创作所要求的较高的思想文化修养以及对书法、诗歌艺术的领悟和驾御。他们不但有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心理需要,也具备实现这种需要的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所以,他们自觉地把文人画的独特形态引用到瓷画创作中来,有意识地同工匠绘画区别开来,应该是瓷画发展的一种顺理成章的结果。

把文人画引用到瓷器纹饰中来,对于瓷器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革命性的贡献。这不是一个一般化的挪移,而是把瓷器的工艺性和纹饰的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瓷器的欣赏价值。瓷器特有的质感、形制,一旦和书画艺术结合起来,就为人们的欣赏洞开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我们欣赏书画作品,一般来讲只有展读的愉悦,而一旦书画和瓷器结合起来,瓷器的温润、典雅、高贵,是纸绢所不可比拟的,我们不但可以悉心观瞻,还可以尽享触摸、把玩之乐趣。瓷器的特殊形制,也可以把瓷画的欣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火炼而成的浅绛瓷画较之画于纸绢上的设色水墨画另有异趣。如果说悬挂或者是嵌镶的瓷板画是一幅展开的水墨画,那么圆器和琢器上的画作则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以胡夔“一百二十有零图尊”为例,“一柏”分为两大主枝,两枝都笔墨浓重,刻画精细,两枝的末梢处延伸到尊体的另一面,几乎相接,形成合抱尊体之势,这样柏树的空间形态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树;“二石”分别安排在尊下部的两侧,笔墨比较浅淡;落款环绕在尊的颈部。这样,从尊的任何一个侧面看去,都是一幅有主体、有陪衬、有落款、构图完美的图画。这种一步一景、变化无穷的效果,是纸绢画所不可能具备的。

辨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人画,它也难以超越历史局限性。文人志于道,从来就抱着两种态度,所谓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前者从外向的角度追求、把握,后者从内心角度体悟、参究。唐末以来,整个封建社会江河日下,一些志士文人感到回天乏力,因此,文人画从一开始便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就有了内向的性格。当然,从文人画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读到一种奋争的精神和凛凛的生气,但更多地流露得是萧然、孤寂、荒寒、淡漠的情调。在文人画超逸、冲和、简静的艺术境界背后,隐含着消极避世的思想和情绪。文人画的高度发展,被引到了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禅的意境中去,文人的性质、思想、情趣在高度净化的同时,也被凝固下来。一方面使文人画变成少数人手中的玩物,不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一方面也限制了文人画的内在生命力。如果说早期浅绛大师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高超的艺术表现,为中国瓷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那么后来的一些模仿者则在陈陈相因中把文人画的消极因素愈积愈显。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民间工匠缺乏深厚的绘画功底,不懂绘画的基本规律,只是简单地描摹文人画的外形,不但失去了文人画应有的空灵简远之气,连基本的物象的客观描绘也丧失了,把文人画搞成不伦不类的随意涂写。正如康有为所斥责的文人画末流,“涂墨忘偷古人粉本,谬写苦淡之山水及不类之人物花鸟”,形成了毫无生命力的粗制滥造,终于导致了浅绛文人画的衰落。这说明,艺术上的再创造,无论如何也不能从根本上割断与客观世界的血肉联系,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来的珠山八友再次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以鲜活、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焕发了瓷画的新的生命力,应该可以看作对文人画的一次新的扬弃。让人遗憾的是,后来的瓷绘艺术虽然继承了浅绛彩所开创的艺术风尚,而且在工艺水平的角度上讲还有所提高,但早期浅绛的那种超然、朴素、冲淡、率性的气息已经荡然无存,代之以世俗的精美华丽和令人厌倦的商业气息。可以说,从单纯的艺术水准的角度讲,经典的浅绛作品已经成为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

文人画是绘画历史范畴内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即使今天的某些绘画创作仍然继承着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和表现特点,也已经和传统的文人画拉开了距离。因为就当代一般画家而言,其思想情感趣味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画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其作品不同于以往的文人画。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人画包括文人瓷画,已经成为难以复制的历史痕迹。我们只能期待它卓而不群的精神内涵,常存于中国绘画创作的血脉之中。

文/图空谷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


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陶刻则是主要的装饰方法,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在紫砂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集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

陶刻的源起

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壶雕刻它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部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我们先从宜兴壶艺的创始人供春说起。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服侍吴氏的起居饮食。供春闲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侪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

作为一个侍童的供春的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亲手刻上。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徵之一。随著文人的参与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发展到刻画或书画同时铭刻。

到十六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求士人替他书写铭款。但很快他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

到了十九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一七六八年的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薰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十八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乾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一件作品可能有四个印章,包括壶手的、绘画的、雕刻的和订制茶壶主人的室名。实际上,清代嘉道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了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陶刻的技法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略有不同,要按照紫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做到结构相称,刀法分明。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唯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沈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至于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一) 乾坯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乾燥后,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依著笔画进行雕刻。 (二) 写泥刻款:紫砂壶的泥坯尚含有百分之二十的水份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 (三) 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于乾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 (四) 描边剔泥刻款: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份。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陶刻的艺术紫砂陶刻装饰手法独特,以刀代笔,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神韵怡然,彰显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体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

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那一位书画名家在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

徐秀棠大师在述及他的陶刻观时说道:「我在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如我为吴群祥所制方正壶上题铭曰:『自成甘苦注方孤』,这里面带点哲理。为翻模高手乐泉生业余爱好所作自赏之壶上题铭:『乐此泉流趣亦生』之句,把很多要说的字外之言与乐泉生的名字结凑在一起。如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新秀艺术家的创意陶瓷鉴赏


陈健健《漾》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陈军《包袱元宝罐》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陈萍萍《金书》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陈昭升《融》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邓璐琳《诉说》NO.2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邓正《牧雪》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古碧如《气》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顾晓兰《中国制造》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郭晓丹《丰》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李小默《素妆》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刘京京《生命与花》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曲江峰《2046》

时常引起我们内心澎湃的陶瓷艺术品有很多是国外的知名艺术家的获奖作品,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品大气、唯美、沉稳,却缺少激动人心的热情。像一汪池水沉沉的看着世人的眼睛。中国新起的新秀陶瓷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热情创造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陶瓷艺术品。

景德镇珠山八友的瓷绘艺术


“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虽然学术界对八个人的定位还有一些异议,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我们对待“杨州八怪”的态度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可以撇开这些名词的争论,去实实在在地看看他们的作品。作品才是品评一切艺术价值的标尺和对象。在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中,我们发现是这样一个群体共同延续了景德镇瓷器的余绪,也是他们使得我们在近代景德镇的瓷业史上找到了一些自信。

“珠山八友”是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珠山八友”的出现是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明清以前的陶瓷文化情境中,陶瓷工匠的任务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身份和创作没有自主性,也没有结社的自然条件,他们的身份就像是受雇者。时序发展到近代,陶瓷工匠的身份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释放,于是他们就像其他文人一样具备了形成艺术雅集或艺术社团的条件。他们往往有共同的志趣或人生目的。就像王大凡( 1 8 8 8 - 1 9 6 1 )在《珠山八友雅集图》中表述的一样: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这种带有自娱意味的直抒胸臆,让人看到了无奈,也看到了景德镇瓷业的危机局面。

“珠山八友”思想成熟的时候,清朝的统治已经结束。这在陶瓷的创作思想上是获得了解放。下面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慢慢解读。王琦(1886- 1933)是“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他在汪晓棠和潘匋宇等人的影响下,先与王大凡等人发起和组织“景德镇陶瓷研究社”,后又于1 9 2 8年与王大凡等人组成艺术团体——“月圆会”,借此抒发胸志,以瓷会友,作为“八友”之首,王琦的陶瓷艺术成就自然值得人们关注。他的人物瓷画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并且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在他的写意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杨州画派画家黄慎的影子。他不仅继承了乾隆以来粉彩的传统技法,而且娴熟地将西洋的光影、明暗等表现技法糅合在瓷画中,既有立体感,又有新鲜感,更富有时代感。由于他的瓷板画像技术高超,声名显著,被时人誉为“西洋头子”。王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他具备了文人画家必备的文化素养,诗、词、曲、书法、绘画等都擅长。正是这些综合素质,使得他在晚年开始变法——形成自己的面貌。线条变得浑厚而简练,特别喜用中锋表现,与题记的草书表现形式相得益彰,统一中求得变化。他的代表作有1925年创作的瓷板画《桃园三结义》、1927年创作的《钟馗》、1930年的《雪中送炭》、1931年的《麻姑献寿》、1932年的《济公》、1937年的《东篱采菊》等。

王琦瓷板画钟馗图

与王琦一样,王大凡也来自安徽,都读过私塾,且幼年都曾习中国画,有良好的绘画基本功。两人不同的家庭境遇,却走上了相同的人生道路。王大凡的制瓷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落地彩”技法上。何谓“落地彩”?是指所画的物体——人物或花卉、动物等,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用色料涂于瓷胎,再罩上雪白、水绿烧成,不用渲染。他的瓷绘艺术整体风格面貌是粗细相间、兼工带写,充满着文人意趣。由于他的技法独创,并一度与崇尚“西洋油彩”的景德镇制瓷业相抗衡,赢得了国际瓷业界的尊敬。王大凡也擅长人物画,同时也善绘山水、花卉、动物等。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或文人诗境,如他1915年创作的瓷板画《富贵寿考》(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37年创作的《大富贵亦寿考》、1941年创作的《鸡声唤起中兴业》、1`945年创作的《风尘三侠》等均是。王大凡笔下的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尤其是虎,如1947年创作的《猛虎下山》瓷板画,就形象地抓住了猛虎的气势和空旷山境的气氛。

王大凡风尘三侠陶瓷瓶

邓碧珊(1874一1930),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曾为清朝秀才,他的瓷绘艺术贡献主要表现在首创“九宫格”瓷绘肖像技法,也是景德镇瓷绘肖像画艺术的创始人。九宫是中国古代算法之一。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格也经常被运用于书法和绘画的表现中。在他传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见到肖像画作品,较多的是鱼藻画或建筑画作品。如1 9 2 6年创作的《清白传家》、1927年创作的《鱼藻诗文花瓶》、1929年创作的《翻身一跃胜春雷》等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和早年的《福建金山塔》和《三苏故宅》等建筑类题材作品,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能将中国的传统水墨技巧与东洋绘画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八友”中,他笔下的鱼是最鲜活而又赋予生命力的。显然,这得益于他年轻时期在鄱阳湖边的生活经历。“游而不散”既是对他绘画风格的描述,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与邓碧珊不同的是,汪野亭(1884一1942)善绘浅绛山水,而且作画的速度极快,人称“汪快手”。汪野亭,名平,号元鉴,传芳居士,江西乐平人。他的瓷绘艺术先从花鸟入手,再由山水出之。早年的墨彩山水受到好评,风格精细,喜用线皴法表现。中年风格老辣洗练。晚年豪放,大胆泼彩。他的贡献是将浅绛彩瓷绘技术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浅绛彩是中国画术语——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汪野亭将浅绛彩加以粉乳化,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从他的作品《春山江流图》、《秋山论道图》、《苏堤春晓》、《湖山茅舍图》、《携琴访友》、《秀山碧水》、《溪山烟雨》等中可以看到他的山水讲究构图的形式美法则,色彩的追求上开粉彩青绿山水之先河。

何许人,祖籍安徽,又名何处,字建德。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何许人主要以画雪景瓷板画为主,书法亦精。现景德镇陶瓷馆收藏有一件他晚年时创作的《雪满梁园》粉彩雪景瓷板画。表现的是南宋都城汴梁十景之一的梁园雪雾。画面浑厚秀润,意境深远,方寸间显天地之气。笔法明显取自清初“四王”山水。毕伯涛(1885-1961)也是安徽人,后居鄱阳和景德镇。名达,号黄山樵子。毕伯涛擅长粉彩花卉翎毛。景德镇陶瓷馆收藏有一件《双燕鸣春》粉彩瓷板画。描绘的是早春三月,桃花盛开,双燕呢喃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在毕伯涛的很多作品中能看到他在表现枝干时喜用没骨法,运笔较爽利,穿插有致。

在“珠山八友”中,程意亭( 1 8 9 5 - 1 9 4 8 )和刘雨岑(1 9 04 -1 969 )是属于晚辈。程意亭是江西乐平人,掌握着一手漂染制作颜色的技术,他的瓷画主要以花鸟为主。刘雨岑也以花鸟画为主,两人的风格不同。程意亭以明快清丽见长,刘雨岑则以古雅秀健为主。程意亭于写实和夸张中兼得,而刘雨岑写实得则更富有生活情调,尤其是他创造的“水点桃花”技法,对后来瓷器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程意亭的代表作有《劲节不摧》(1925年作)、《寒梅艳影》(1935年作)、《芳菲春风》(1935年作)、《好鸟啼来春欲醉》(1945年作)等。刘雨岑的代表有《写新罗山人大意》(1941年作)、《暖春图》(1942年作)、《花鸟诗文杯》(1945年作)等。此外,值得提到的两个人是田鹤仙(1894-1952)和徐仲南(1872-1953)。田鹤仙与王琦是好友,善山水,亦工梅花。王大凡就曾高度评价他:“山水清晖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成双。”作品主要有《晓起临池》(1939年作)、《春向群芳》(1944年作)等。徐仲南的作品主要以松竹为主,用笔粗细、浓淡相得益彰,一般不加烘染。代表作有《读书窗外一枝斜》(1941年作)等。

前面已经讲过,“珠山八友”的八人定位其实并不重要,但他们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团体,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定时代的艺术辉煌。随着“珠山八友”艺术市场的不断升温,他们的瓷绘艺术研究必将引起重视。事实证明,“珠山八友”的陶瓷艺术已经引起了国内业界的重视,而且也引起了海外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兴趣。2000年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的“珠山八友”及其名家精品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其中汪野亭和刘雨岑的四屏瓷板画价格都在100万元以上。可在20年前,他们的价格是300-500元。时下,“珠山八友”瓷的艺术市场走向了成熟和稳定,在一些大的拍卖行时常能见到,且价格不菲,有的甚至超过了清代官窑瓷器。更值得可喜的是江西美术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珠山八友瓷板画精品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珠山八友”的瓷器面貌,无疑对推动“珠山八友”瓷器的市场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意识研究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在我国也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出具规模。而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本。本文通过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发展现状研究,以法蓝瓷为例分析树立品牌意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提出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发展策略。

品牌意识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它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根源,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型创意产业,强调的是一种以文化的因素通过技术、创意产业化的开发和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伴随这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树立品牌意识的观念,引进箭牌、欧神诺、法蓝瓷等大型企业落户景德镇,促进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1、景德镰陶瓷刨意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现状

有史以来,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陶瓷文化底蕴深厚。自元代以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这四大名瓷奠定了景德镇在世界陶瓷文化艺术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如今全球化产业急速发展,资本技术流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加,社会转型加快,经济体质改革加速推进,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市发展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和倒闭,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直到现今,景德镇已经形成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式经营,因而产品两极分化严重、市场品牌凌乱,一直以来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这些因素制约了陶瓷产品的文化上升,也限制了景德镇陶瓷行业整体实力的大规模发展。

法蓝瓷从2001年在台湾创办,2004年开始在景德镇发展,创建了占地达七万五千多平方米其在全球最大的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当今已经进去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6000多个卖点。2008年法蓝瓷景德镇园区还获选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同年还与景德镇古窑是江西省为二入选此项目的文创产业。评选项目包括在文化产业有优异的成果、为该行业的典范、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一直以来法蓝瓷品牌理念以“仁”为核心,“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的品牌理念包含了东方美学思考的优雅时尚。然而景德镇作为拥有千年传统陶瓷文化的历史名城,法蓝瓷的产品制作于瓷都景德镇,继承了最纯正的传统技术,有独特的中西合并的设计风格,将艺术融入生活。

2、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

在景德镇对于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法蓝瓷很好的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做了榜样。法蓝瓷作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一种,是以科技作为后盾、以人文艺术为支持、以创意为核心。法蓝瓷本着以“创新、承诺、实践、学习、分享”的经营理念创造世界品牌。法蓝瓷创始人陈立恒的瓷器理念是:“做瓷器要先研究人,要有能够打动人的亲和力和魅力。”他指出:“法蓝瓷在于其拥有独树一格的创意与风格,在欧洲瓷器品牌走向把实用性与摆饰性分开之际,法蓝瓷却强调功能艺术,以丰富的色调与立体雕刻手工工艺,坚持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并得到国际市场的肯定。”陈立恒深知“人”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的道理。他说:“不管是派出去的人还是当地帮你跑业务的外国人,一定要弄出一个核心价值共同愿景,并赢得他们的认同,这样一切事情才会到位。”他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定位为文化创意产业,他认为这个产业要“以科技为后盾、以人文艺术为诉求、以创意为核心”。所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要以雄厚的人文资源作为基础、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强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树立陶瓷文化产业品牌意识、建立建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才能不断促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发展。

3、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品牌创新性

传统的中国陶瓷艺术,在法蓝瓷中尽可能的被演绎得如此别有一番韵味。“蝶舞系列”瓷陶瓷作品享誉世界的。在2002年纽约国际礼品展上获得“最佳收藏品首奖”。翩翩飞舞的蝴蝶,似乎正收敛它那微微颤动的翅膀,将蝴蝶的形态没增加于瓷器上,生动地停在朵朵水仙上,静中带动,动中有静。色彩优雅,艳丽生动,图案飘逸梦幻。经典却不失时尚感,更具有创新性。法蓝瓷以这种新颖而大胆的瓷艺创作理念,开创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新瓷器时代”。艺术的基础是创新,它聚集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景德镇有大部分人在做艺术瓷,他们就应该具有创新思维,将景德镇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融入之中。据我了解,景德镇目前比较缺乏的是现代文化的融合力,很多人在瓷器的造型上还是跳不出复古仿古的圈子。陈立恒说,“法蓝瓷进驻景德镇,我个人认为它对景德镇艺术瓷市场的冲击是正面的,会让景德镇反思很多问题,会让他们更多地结合国内外的形势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闷着头反复地做过去老祖宗做过的东西。我们要活在当下,要用当下的思维方式去做事情”。法蓝瓷品牌策略布局采“台湾研发、大陆生产、全球营销”,研发设计及营销部门设在台北,约有200人,生产制造在台湾及中国大陆,产品营销于全球。因此,在数年内快速成长,已经自创品牌营销国际。法蓝瓷的产品定位是“有功能的艺术品”,即使是艺术品,但是它也可以用,而仅仅是用来观赏、摆设,正因为法蓝瓷除了传统的茶具、餐具、摆件等功能,更加促进“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景德镇拥有瓷都这一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是个可观的无形资产,但是却没能好好的利用。要加强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建设,现今面对国内外日以加剧的市场竞争,我国陶瓷产业必须按照我国产业的政策为向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更要加强技术、设备、设计、管理的创新,不断提升日用陶瓷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近些年来,随着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品牌的创新性,让产品更富有内涵。

4、品牌意识对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但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思想理念作为基础,建立和建全陶瓷品牌是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通过企业的管理手段以扩大生产规模、吸引人才、创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把无形的资产变为有形,有形的资产又能增进无形资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使得陶瓷产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以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要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构造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一些不法商人和企业假冒、仿制、销售他人的创新产品,损害了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要在加快以品牌建设和资产重组以及生产要素整合的同时,积极推动陶瓷文化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战略,发展行业特色品牌,努力形成和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同时,要完善认真规范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制度,强力实施陶瓷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把仿冒和侵权盗版产品阻击在市场之外。品牌意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景德镇地区经济增长都有很长远的意义。

5、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性

景德镇拥有千年瓷都这一很好的品牌享誉世界,但是没有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更好的品牌作用,甚至逐渐慢慢丧失。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来说,品牌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都有重要的关系。再加上政府部门、企业和协会也同样缺乏品牌意识,所以没能更好的推动景德镇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推陈出新,以新的思想观念来树立品牌意识,才能更有利的引导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发展。品牌意识不仅注重品牌形象,而是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认可的经营理念,正确把握消费者心理,提升服务质量。品牌是以核心产品为物质基础的,没有以高品质产品为支持的品牌。很难获取品牌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品牌意识。在商品经济时代,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不仅要靠质量,更要靠品牌塑造,营销宣传等等。

景德镇‘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拥有渊远流长的制瓷历史与文化,是中外闻名的干年瓷都。法蓝瓷即继承东方瓷艺美学又融入当代时尚,因此,投资数亿人民币于景德镇兴建法蓝瓷生产基地。法蓝瓷以“作坊像学校,学校像公园,公园像观光景点”的理念经营景德镇生产基地。文化部期许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能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6、总结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法蓝瓷似乎与景德镇传统陶瓷技术和材料没有关系,但是它却能独占景德镇商业顶点。这是值得让我们思考关键,为什么能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因为法蓝瓷拥有自己的陶瓷文化创意品牌,同时它也拥有在创意理念支持下形成景德镇独特的产业链,它的成功和市场的肯定给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基础。中国的陶瓷亨誉海内外,法蓝瓷是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并具有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经济效益优势,能带动陶瓷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大规模陶瓷龙头企业。但是在景德镇要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构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要在加快以品牌建设和资产重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推动陶瓷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战略,发展行业特色品牌,努力形成和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现今面对国内外日以加剧的市场竞争,我国陶瓷产业必须按照我国产业政策为向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更要加强技术、设备、设计、管理的创新,不断提升日用陶瓷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邛陶烧制技艺 陶瓷文化延续辉煌


邛陶烧造技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陶瓷史》记载“邛窑始于南北朝,极盛唐代,衰于宋朝”,邛窑是中国彩瓷的始祖,价值可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媲美。中国彩绘瓷是邛窑最早烧出,先于“唐三彩”三百年。“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谈到邛窑发现时带来的惊喜。

邛陶工艺品

《周礼·考工记》中曾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从这可以看出古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于手工艺十分崇拜,将其详细分类,十分重视工匠精神。陶瓷作为手工业制作与大众生活最为密切,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对陶瓷产品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地处西南、始于东晋时期的四川邛窑陶艺经过约九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从兴盛到衰落,曾一度淡出人们的生活。

而邛窑陶艺的最大特点是生产以民众生活为需要的产品,器物主要有各种罐、瓶、壶、杯、盘、碗、碟、盒、香炉以及文房用品;

许多生动传神的手捏小品,如小猴、狗、鱼、人形甚至弹珠,也是儿童玩具;

而鸭形杯、香炉等作品,又表现出装饰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邛陶烧制技艺

成都平原以黄、红土居多,由于就地取材,烧制的陶器通常都施以化妆土再进行装饰,虽然看起来似乎粗糙,但恰恰是这种浓郁的乡土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传统的工艺技术大多来自民间,有明确的地域特性,而以师徒传承、作坊式的规模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会有许多局限,所以才会出现一些传统工艺门类面临失传的问题。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邛陶烧造的灯

虽说自己手工制陶没有邛陶传统制作技艺专业,但这样的陶艺也让艺术的门槛大大降低,创作已经不是陶艺家的专利。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小到一只随意捏制的碗、动物塑像,大到装水的大瓮、陶艺壁画,只要赏心悦目,无不视为一件陶艺的艺术品。

从体现艺术的角度来说,大众化的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艺术开始融入高等教育。近年来,很多大学都把陶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拓展课程并深受学生喜爱。在技艺的传承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民间工艺的传承人请进课堂,手把手地传授技巧,并且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和作坊。

中国传统手艺·仿古邛窑

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工艺文化教育,才能够让邛陶陶艺生生不息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悠悠岁月,漫漫瓷路”。邛窑的辉煌不只是代表过去,它更激励了新一代青年陶艺爱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