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千古风流婺州窑

千古风流婺州窑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吉州窑瓷器鉴别

2020-07-17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

婺州窑历史颇悠久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创造妙用化妆土

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妆土;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等器物的胎体表面均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东晋时代浙江德清窑等处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原料到唐代一直继续使用着,而且被全国各地的窑场作为先进工艺而广泛采用。在胎体上覆盖化妆土,釉层外观美丽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曾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唐代烧制乳浊釉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

冯先铭先生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沉船披露新钧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捞出l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和数百件金属器物,10万余枚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的产品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认为系北方“仿钧窑”,因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专家在金华铁店窑发掘出土了这种标本,才使谜团解开。台湾故宫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样同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样,很可能也是铁店窑的产品,可见铁店窑还曾为宫廷烧制陈设用瓷。

《新安沉船遗物》一书对出水的钧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这样描述:“钧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盘、壶形水注等。因其釉药、胎土与北方的元代钧釉明显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产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还有灰色,经过两次施釉。尽管如此,没有朱砂散发出的红色,也没有内含乳白色,仅有漂亮的天蓝色。”“尽管两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边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衔接处可见施过两次釉的痕迹。露胎部分看起来灰色中掺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蓝色,斑斑驳驳,釉药厚而不流,堆积部分灰白色较深,朱砂完全不发红色。”

婺州窑是如何外销的,专家认为是从杭州或转运明州(今浙江宁波)后出口。近几年杭州、宁波两地的城镇建设时,均发现铁店窑的产品碎片。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从杭州出发的可能性较大,青瓷来自龙泉窑系,青白瓷来自景德镇,钧釉瓷来自金华地区。因当时大部分外销货物必须从杭州转运。史书上记载当时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顺风七天七夜便可到达。唐宋元时期婺州窑乳浊釉器物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婺州窑消失之谜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陆羽说的是瓷碗的品质。就泡茶品茶而言,他将婺州窑生产的瓷器排在了第三位。

历史上,婺州窑名气很大。然而蹊跷的是,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窑系在明代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婺州窑

产地在金华及周边地区,因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彩绘瓷。

婺州窑始烧于东汉,盛于唐、宋,终于明代。主要产品有盘口壶、碗、盆、碟、水盂、盏托、瓶、谷仓、鸡笼、水井等。

产品特征:胎体早期呈浅灰色,中后期呈深灰或紫色;釉色早期呈淡青色、青灰色或青黄色,中后期釉色青黄、紫灰或紫;釉面光亮开裂处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折出,这是该窑青瓷特有的现象。

勃兴:陆羽曾封“天下第三”

因为“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金华古时被称为婺州,在这里烧制的窑系被称为婺州窑。

从事婺州窑研究多年的学者雷国强说,婺州窑是中国烧造陶瓷时间最久的窑系之一。“商周时期,金衢盆地就有原始瓷器,那是婺州窑的前身。”

婺州窑还曾远销日韩。唐宋时期,大量婺州窑乳浊釉器从杭州出发,漂洋过海,如果顺利,7天便可到达日本。

这种外销势头一直延续到了元代。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发掘了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中国陶瓷、漆器等文物,其中就有许多婺州窑产品。

消失:原料存在致命缺陷

然而蹊跷的是,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窑系在明代以后却销声匿迹了。

“清朝时候在金华还有窑口在烧瓷,但不是婺州窑的概念,改烧青花瓷了。”雷国强说,这一著名窑系由盛转衰的原因,引起了不少历史学者和古陶瓷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金衢盆地江河丘陵地带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红色粉砂岩风化黏土,婺州窑的窑土就是使用这种原料,但因其含铁量高,杂质颗粒较粗,烧制成器后,胎骨的颜色过深,气孔率过高,影响到了成品的质量。

“就婺州窑的发展而言,其所依赖的这一制坯原料的缺陷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婺州窑制坯原料限制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除此之外,单一的釉色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制约了婺州窑的发展,“石灰钙釉是东汉以来婺州窑的‘主流’釉色,这种单一素面的青釉风格和面貌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渐渐被历史淘汰。”

婺州窑乳浊釉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实际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天生的效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头脑。八婺大地,发展敏捷,万象纷呈,该怎样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势巨子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征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婺州窑,重要分布于浙江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一带。这一地域自万年上山文化烧制夹炭红衣陶始,历经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新时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在商代晚期烧制乐成原始瓷器。之后,又经千余年的连续和改进,于东汉晚期烧制出真正成熟的瓷器。三国至南朝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渐趋安定,婺州窑在各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婺州窑第一个壮盛期。唐代,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加之调和的民族关系,商业有了肯定发展。这就为婺州窑瓷器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情况。无论是窑址数目照旧产物面目都较前朝有了较大的变革,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区性特色的婺州窑系瓷器。尤其引人注目标是唐早期乳浊釉瓷的烧制乐成。

一、婺州乳浊釉瓷窑的分布范围和烧造年代

1980年代,贡昌等老一辈考古工作者为摸清婺州窑系中烧制乳浊釉瓷的窑址的数目和分布范围,作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工作。发现婺州窑系分布范围内,从唐到元烧制乳浊液瓷的窑址共76座。此中唐代22座,宋代3座,元代50座。

唐代22座乳浊釉瓷窑分布于金华、衢州、龙游等地。此中金华南部雅畈镇一带的丘陵山地上分布着16座瓷窑,形成了肯定规模的窑址群。在22座窑中,除龙游方坦窑3座和衢州上叶窑3座外以烧制乳浊液为主外,别的16座窑均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乳浊釉瓷和褐瓷。

宋代乳浊釉瓷窑3座,分别是金华沐尘塘窑、东阳马龙山窑、常山黄泥畈窑。3座窑均兼烧青瓷和乳浊釉瓷,此中马龙山窑和黄泥畈窑部门乳浊釉瓷标本呈淡赤色。

元代是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瓷的壮盛期,窑址数目发现达50座,分布于金华、衢州两市各辖市县(区)。这些窑址均烧制乳浊釉瓷。

可见,婺州窑系中乳浊釉瓷的烧造始于唐代,连续至宋元时期。窑址数目浩繁,广布于金华、衢州两市,星罗棋布。乳浊釉瓷在婺州烧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区之广、窑址数目之多,为其他地域窑口所不见。

二、婺州窑乳浊釉瓷的特点

唐代婺州窑乳浊釉瓷的器物形态较为单一,以碗为主,其次是盘口壶、罐、盆、盏。施釉部位均会合于器身上部,近底处无釉。釉色以月白色乳浊釉为主,少量为天青色和天蓝色,釉层较同期青瓷稍厚。装饰上注意粘贴工艺,如壶、罐等器类肩部贴有横系、竖系或复系;刻划装饰利用较少,仅在盘口壶一类器物的肩腹之间饰刻划弦纹;釉色上则在罐碗、盆类产物上施用褐色点彩或圆形大褐斑。

宋代婺州窑乳浊釉瓷在装饰伎俩上有了肯定创新和发展,如刻划纹饰的题材出现了花草虫鱼,显富丽精致。刻划纹饰上施以乳浊釉出现出天蓝或天青色,使纹饰与釉色融为一体,有玉石质感。

元代是婺州窑烧制乳浊釉瓷的壮盛期,产物种类上除碗、盘、罐、杯等实用器型外,还出现了较多的摆设用器,如花盆、三足鼓钉洗等。各类器物在造型上也较之前更为多样化和艺术化,如高足杯、带流瓶、三足鼓钉洗、敞口鼓钉罐、鬲式炉等器物在造型上均突破了固有模式,形成了光显的产物家属化特性。装饰上重要依赖乳浊釉层具有猛烈乳光性的特点,辅以鼓钉、兽头足和捏压出锯齿形纹、鸡冠斑纹等装饰,刻划纹则多为弦纹。

婺州窑系的乳浊釉瓷接纳拉胚轮制法成型。烧造方法接纳叠烧,而不接纳匣钵装烧。但差别时期所利用的窑具有较大区别。唐代所利用的窑具重要是垫柱和垫珠,而元代所利用的则是垫圈和喇叭形垫具。

资料图

三、婺州窑乳浊釉瓷的汗青意义

婺州窑制瓷工艺汗青久长,技能程度高,东晋时期出现的褐釉斑点装饰,冲破了单色釉的传统伎俩,为乳浊釉的烧成打下了肯定的底子。唐初,社会安定,生产发达,手工业、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青瓷器,在品种、釉色、装饰各方面都有突出厘革。青瓷生产中的“窑变”征象产生奇特结果引起窑工们的留意,颠末不停改进和进步,婺州窑窑工又乐成地创烧出乳浊釉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庞大发现,将乳浊釉瓷的生产汗青向前推到了唐代早期。

宋代,北方的钧窑将乳浊釉瓷的生产推向了顶峰,受其影响的婺州窑则将生产重点放在了青瓷上,乳浊釉瓷的生产处于附属职位,仅在个别窑口发现少量乳浊釉产物。

宋末元初,北方钧窑渐渐衰落,南边的婺州窑开始生产仿钧窑产物,但无论从质地、釉色、装饰照旧品种上,婺州窑开创了具有光显地区特色的乳浊釉瓷产物,在肯定水平上较北方钧窑系产物更胜一筹。其意义不但是连续和发展了钧窑系产物的烧造汗青,更将乳浊釉瓷的生产推向了另一个汗青顶峰。

四、外销婺州窑乳浊釉瓷

1976年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海岸的新安海疆,以水下考古的方法举行观察,打捞到一万多件中国陶瓷、十万多枚货币、数百件金属器物。根据出水遗物判定,该沉船失事时间,应在元代。

在出水的12539件陶瓷器中,乳浊釉瓷花盆、三足鼓钉洗、执壶等93件瓷器,与婺州窑系中的铁店窑同类产物相似,应属铁店窑产物无疑。别的,在1000多件黑瓷、黑褐瓷中,很大概有一部门也是金华铁店窑的产物。这无疑阐明铁店窑的一部门产物已作为外销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赴外洋。

婺州窑瓷器及图片


北宋婺州窑壶

对于婺州窑瓷器烧造类钧乳浊釉的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倾向于宋代创烧,浙江省古窑址标本中心陈列的金华铁店窑乳浊釉标本即被标定为南宋-元代。 婺州窑今人也许知道不多了,但唐宋时期它属于当之无愧的中华名窑,茶圣陆羽《茶经》把婺州生产的青瓷碗评为第三位。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企业礼品定制企业,多仿造龙泉青瓷,较少人仿婺州窑瓷器。

北宋 婺州窑青瓷莲瓣纹水盂

婺州窑历史颇悠久

婺州窑遗址离金华市约半小时路程,道路平坦,青山隐隐,绿水涟涟,溪流潺潺,自然生态环境不错。进入了铁店村,这里是茂林修竹,绿树成荫。道路由碎石铺就,路上可觅得唐宋时期的青瓷片。路口处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十分醒目。这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地势很适合建造龙窑,而且离白沙溪很近,瓷品外运十分方便。这里已发掘过的古窑遗址有三处。不少瓷片胎质较薄,釉面均匀,光泽自然,划花精细,敲打时发出清亮的声响,可以看出烧制温度应在1250℃左右。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东晋婺州窑羊首壶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婺州窑在宋代后堆塑艺术尤为精湛 .婺州窑堆塑艺术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创造妙用化妆土

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北宋婺州窑堆塑罐

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妆土;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等器物的胎体表面均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

武义县博物馆库房里有此类瓷器收藏品。东晋时代浙江德清窑等处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原料到唐代一直继续使用着,而且被全国各地的窑场作为先进工艺而广泛采用。在胎体上覆盖化妆土,釉层外观美丽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曾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唐代烧制乳浊釉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方方正正的蓄水池塘,面积有两亩左右,塘四周浅水处有瓷土层,应是古代的取瓷土之地。龙窑出口处堆积着大量精美的乳浊釉瓷片和垫圈等窑具。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

冯先铭先生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沉船披露新钧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捞出l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和数百件金属器物,10万余枚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青瓷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认为系北方“仿钧窑”,因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专家在金华铁店窑发掘出土了这种标本,才使谜团解开。台湾故宫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样同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样,很可能也是铁店窑的产品,可见铁店窑还曾为宫廷烧制陈设瓷。

《新安沉船遗物》一书对出水的钧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这样描述:“钧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盘、壶形水注等。因其釉药、胎土与北方的元代钧釉明显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产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还有灰色,经过两次施釉。尽管如此,没有朱砂散发出的红色,也没有内含乳白色,仅有漂亮的天蓝色。”“尽管两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边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衔接处可见施过两次釉的痕迹。露胎部分看起来灰色中掺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蓝色,斑斑驳驳,釉药厚而不流,堆积部分灰白色较深,朱砂完全不发红色。”

婺州窑是如何外销的,专家认为是从杭州或转运明州(今浙江宁波)后出口。近几年杭州、宁波两地的城镇建设时,均发现铁店窑的产品碎片。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从杭州出发的可能性较大,青瓷来自龙泉窑系,青白瓷来自景德镇,钧釉瓷来自金华地区。因当时大部分外销货物必须从杭州转运。史书上记载当时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顺风七天七夜便可到达。唐宋元时期婺州窑乳浊釉器物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金华市古瓷收藏家的家里,可见婺州窑和龙泉窑的藏品,精彩动人,印象深刻。婺州窑瓷器品种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反映了古婺州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当时人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及审美情趣。

千年风流磁州窑


在英语中,中国的名字叫China,而china也是陶瓷的意思。这足以说明外国人最早认识中国是从认识陶瓷开始的,可见陶瓷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而磁州窑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邯郸地区文联任副主席,曾为保护和开发磁州窑文化而奔走呼号,建言献策。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到磁州窑的重要遗址观台镇去实地考察,拙劣的汽车沿着太行山陡峭崎岖的山路行驶,我们受尽颠簸之苦,临近中午才赶到目的地。

我站在漳河西岸,对面是山势嵯峨高入云天的太行峰峦,眼下是奔腾东进的漳河之水,峭壁如斧劈刀削,河床深不可测。我脚踩着无数瓦砾和陶瓷碎片,用心感受着历史沧桑和磁州窑往日的繁华,情不自禁地叹慨万千。月岁如歌,时光如水,尽管昔日的炉火熊熊,车水马龙的窑场变成了长满蒿草的废墟,尽管邈远的时光已使往事如烟,但透过已被打碎却记载着历史的年轮的陶瓷碎片,穿越日升日落的时光隧道,让人仍能依稀想象出当时繁荣情景。

磁州窑的陶瓷烧造史,源于南北朝时期,同去的热心于考古的朋友告诉我,脚下的这片早已废弃的窑址,从北朝时便开始生产瓷器,创造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到了唐代,磁州窑声名远播,中国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磁州窑变成了北方窑系的代表。宋金时代,磁州窑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一九八七年北大考古系和河北省及邯郸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窑进行考古发掘,历时四个月在总面积四百八十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九座瓷窑和作坊,碾槽等重要遗址,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二千多件,瓷片数万片,基本弄清了观台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脉络。

历史无可辩驳地表明: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庞大的民窑体系,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较大区域传播,蜚声中外,深深影响中国的陶瓷生产的发展。从南北朝时期起,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风流,绵延不断,充分体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支脉分布到西起宁夏灵武,东至山东淄博、枣庄,北至蒙古辽上京,南到安徽的白土窑,江西的古州窑,均属磁州窑系。

磁州窑扎根于民间,具有独特的乡土特色,它以崇尚自然,率真朴实,豪放粗犷,潇洒典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创造了中国古代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凸现出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民间工艺的强大生命力。

回来的路上,我应朋友之邀参观了磁县文保所,在一座古庙的大殿内,堆满了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瓷器,有碗、钵、壶、罐、缸、瓷枕、砚和高足盘等民用瓷器,也有为皇家烧造的瓶、罐、坛等大型酒器和祭器。《大明会典》记载:“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瓶盖共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均磁二州,可见磁州窑在朝廷中的位置。年迈的老所长不无自豪地说:“我这里的每件瓷器都比进口的皇冠、尼桑要贵上几倍”,我给县长开玩笑,你的坐骑上海轿车太破了,从这里端几只破碗,给副县长以上的干部一人换辆皇冠坐坐。县长直摇头说,不敢,不敢,我还是坐我的破上海吧,免得叫公安局把我当成出卖国家文物罪犯抓起来了。

在大殿的一角,堆放的是一些瓷器精品,有价值连城的元代白地黑花葵花纹大,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宝金代三彩伽枝频迦脊饰,有宋代的白地篦划花牡丹纹叶形枕。

看着这些无价之宝,使我这个自认为不孤陋寡闻的人眼界大开,惊叹不已。从琳琅满目的藏品中,可以看出:磁州窑产品种类繁多,器物造型新奇古朴,俊秀挺拔,装饰艺术生动豪放,装饰技法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可是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宝贝就这样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地堆放在破壁残坦,漏雨透风的古庙里,若是被那些想盗古墓致富的文物贼盯上,麻烦可就大了。忽然我想到了有文献记载:在辽宁绥中沉船、磁县南开河沉船、元大都遗址、朝鲜新安沉船、日本出土的众多白地黑花龙凤罐、鱼藻盆等器物表明,宋元时代磁州窑生产的器物已经作为走俏的商品远销海外和成为皇家贡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当时的担心和惊悸已成为历史。在各级领导和政府的努力下,在磁州彭城已建成了磁州窑博物馆,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开发。磁州窑不但是历史重要的见证人,而且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友好使者,它的文化内涵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研究课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世界上各大著名的博物馆都收藏有磁州窑产品,磁州窑不但是古赵邯郸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磁州窑已由漳河流域转向了滏阳河流域。明清至今彭城已成为令人瞩目的陶瓷圣地,如今这里依然炉火熊熊,千年古窑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在往日辉煌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建筑瓷、工业瓷、卫生瓷、特色瓷、艺术瓷。它以适用广泛的品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高超的质量闻名遐迩,向世人招手,谱写着历史新篇章。

婺州窑瓷器的特征和市场价格


具有1800多年的婺州窑瓷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存在,它因为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因而也被称为是千年风华之流。婺州窑瓷器的出产非常多,大部分都是民用瓷器,因而,在现代依然能看到很多婺州窑瓷器,也真是因为如此,众人对婺州窑瓷器的价值不太确定。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婺州窑瓷器的特征以及市场价格是多少。

婺州窑瓷器的特征有哪些?

婺州窑瓷器的产品种类、造型与越窑十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婺州窑瓷器的胎色比较深,而且大多呈深灰或者是紫色,釉色中也是青黄带灰、带紫,它的釉层和其他窑系的瓷器不同,是釉中呈现出奶白色,星星点点,犹如一颗颗小星星一般,十分漂亮。这些白色的斑点最开始创少于六朝,在唐代晚期的时候,才逐渐粗糙,大量生产民窑瓷器。因而现代看到的婺州窑瓷器,既有精美绝伦的存在,也有粗糙一般的存在。

作为商品性生产物件,婺州窑瓷器的价格也随着各地的物价不同而不同,再加上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喜好和需求,婺州窑瓷器会适当的更改花式品种,这样一来,婺州窑瓷器的品种、器型以及纹饰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窑系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婺州窑瓷器也有石灰釉,在三国时期,婺州窑瓷器的釉色是淡青或者是青黄色的,釉层分布并不均匀,到了西晋时期,釉层变得厚而均匀,釉色也柔和滋润了很多。不仅如此,此时的婺州窑瓷器,开片的也非常多,在开片或者是釉胎结合的地方,往往会有一些白色结晶,看起来像是星星点点的奶白色,这是婺州窑瓷器最大的特点,也是与其他瓷器区别所在。

这一特点一直保留,直到唐代之后才慢慢消失。除了青色釉之外,婺州窑瓷器还有黑釉、施酱色釉,不过这两种都非常少见,因而市场价格也是极高的。

现代婺窑灰釉刻宝相花斗笠碗(一件),尺寸:直径60厘米,估价:RMB 150,000 ,成交价: RMB 168,000 ,成交时间:2014.06.28,拍卖公司: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恒源祥“家中有宝”艺术品拍卖会。

此婺窑青釉刻花斗笠碗,大撇口,腹斜收,圈足,外形似斗笠。器内心刻团花,内壁上下采用跳刀装饰。中部刻宝相花,通体施早期青釉,古朴浑厚。碗口直径60cm,整器工整,制作精良,纹饰流畅,拉坯技术精湛,为当代婺州窑佳作。此件作品在第六届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一等奬,还在西班牙国际旅游博览会展出。”

婺州窑瓷器的市场价格是多少?

由于对婺州窑瓷器的了解不多,很多人对其市场价格也是不甚明了。据小编了解,目前市场中看到的婺州窑瓷器大多是民用瓷器,制作比较粗糙,这样的瓷器市场价格不会太高,而像一些精致的婺州窑瓷器,不仅市场价格极高,且很难收藏到。

婺州窑瓷器是我国瓷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成长于六朝时期,为唐宋瓷器盛世奠定牢固的基础,这个时期的婺州窑瓷器,不仅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数量也更多。

婺州窑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内涵博大精深,为我国古代六大著名青瓷窑场之一,创烧于东汉,发展成熟于六朝,鼎盛于唐宋,至元末明初方逐渐衰弱,拥有着1800多年的烧造历史,在很多领域都具有开创性的科技成就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陶瓷知识:婺州窑青瓷鸡首壶的演变


鸡首壶发展至唐代,已进入减少消亡的阶段。唐代鸡首壶与唐代小盘口壶器形十分接近,与这时审美观有关,比较矮胖。其腹部明显增胖,其鸡首更小,仅为象征性点缀装饰。一般为小盘口,短束颈,圆肩,鼓腹,饼底。肩两侧附一对称横系,一侧捏贴一泥丁,作象征性鸡首,对称一侧附一圆柱体弯钩形把衔接在小盘口内,把下端捏塑象征性鸡尾。鸡首壶在本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晋,鸡舍也出现在西晋,从一个侧面表明,衢州在西晋时把鸡作为家禽来圈养已十分普遍。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乱时期,人们常在陶瓷器上加入鸡、羊、虎等动物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其中鸡首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人们喜欢鸡首壶,还因为鸡、吉谐音,寓意吉祥安宁,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

陶瓷知识:婺州窑青瓷鸡首壶时代发展特征


鸡首壶,又称天鸡壶,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造型与盘口壶极为相似,鸡首壶如同是在盘口壶的肩部附一鸡首和把手。衢州地区所产的鸡首壶大多为婺州窑青瓷,少数酱褐釉瓷。最早出现于西晋,流行于东晋、南朝,到隋唐逐渐减少。纵观鸡首壶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鸡首壶在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发展特征。

西晋青瓷鸡首壶

西晋青瓷鸡首壶高7.8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9.7厘米,底径4.8厘米

浅盘口内敛,短颈,圆肩,扁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凹。肩、腹部饰凹弦纹三周,肩饰斜方格纹带一周,肩一侧附一无颈鸡首,鸡咀下端镂一圆孔为流。对称另一侧贴一小鸡尾。另两侧附一对称半球形直系。内施釉至颈部,外施釉不及底,釉色青泛黄,釉面开片。胎青灰色。70年代初龙游上圩头街路出土,现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东晋青瓷褐彩鸡首壶高24.6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12厘米

盘口,细短颈,圆肩,球腹,平底。肩饰弦纹一周,肩两侧附一对称横系,系间一侧附鸡首流,另一侧置一圆柱形提把连接口沿,且把高出口沿。内施釉至颈,外施釉近底。釉青绿色,鸡冠及双眼点褐彩装饰,口沿四处点褐彩,釉面桔皮纹。胎青白色,露胎处呈紫红色。1978年4月,衢江区汪村沙土山出土,现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西晋时鸡首壶器形较小。一般为浅盘口内敛,短颈,圆肩,扁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凹。肩腹部施凹弦纹和斜方格纹,肩一侧附一无颈鸡首,鸡咀下端镂一圆孔为流,另一侧贴一小鸡尾,另两侧附一对称半球形直系。这时期的鸡首壶为创始阶段,由盘口壶演变而来,并不实用,流设在鸡咀下端,如液体流出,势必会沿腹部而下。把也尚未出现,只有一个小鸡尾,从而出现操作不便等弊端。

到了东晋,鸡首壶在实用功能方面发展成熟,其造型装饰也更加完美。鸡冠加高,鸡颈明显,且加长,鸡咀由尖变圆内空作流,避免了像前者液体流出会沿腹壁而下的弊端。同时鸡尾也发展为把手,把上端高于口沿,肩部多饰桥型方系。这一时期的鸡首壶装饰方面出现了点彩,常见在盘口上加四点褐彩和鸡冠、鸡眼上点褐彩,尤其是在眼球上点褐彩的装饰,可谓是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使鸡眼立体感更强,且更加圆润有神。

南朝青瓷莲花瓣双桥系鸡首壶高13.6口径6.4腹径10.6底径7.4厘米

盘口微敞,盘壁略内弧,细束颈,溜肩,鼓腹下收,平底。肩两侧附一对称桥形系,一侧口沿至肩附一圆柱形提把,把顶端高于口沿,对称另一侧附一鸡首咀。肩部系、咀、把之间分别划三复线莲瓣各一片,莲瓣下端饰二周凹弦纹。腹划有三复线莲瓣七片,每片间又错位叠划莲瓣一片。内口施釉,外施釉不及底,釉面冰裂纹,釉豆青色,釉层较厚,釉色光亮。胎灰白色。1979年4月江山市清湖镇和睦龙底山出土,现藏于江山市博物馆。

南朝时期的鸡首壶变化主要体现在腹部,从晋代的球腹变为鼓腹下收。其总体器形亦比前者缩小,鸡咀作流的功能逐渐消失,多数鸡咀变为实心,鸡首仅作装饰,把仍保留其功能,且小数装饰变为更为复杂,在把的顶端装饰龙首。这类鸡首壶本地区常见为盘口微敞,细束颈,圆肩或溜肩,圆肩为弧腹下收,溜肩为鼓腹下收,平底或平底稍内凹。肩两侧均附一对称桥形系,系间一侧附一长颈鸡首,咀实心不作流。对称另一侧附一圆柱形提把连接口沿,少数在把顶端加饰龙首口衔盘口。其中笔者于1979年4月,在江山市清湖镇和睦村龙底山一南朝墓中清理出土一件鸡首壶,其肩部系、咀、把之间分别刻划三复线莲瓣各一片,莲瓣下端饰二周弦纹,腹部刻划三复线莲瓣七面,并在每片间又错位迭划莲瓣一片。虽鸡首已残,但造型优美。从一个侧面看它的装饰工艺,虽这时点彩已基本消失,但另一种装饰工艺又开始流行,即在器身上刻划莲瓣,这种刻划莲瓣还在其他器物上被广泛使用。如南朝的碗壁也普遍刻划莲瓣,这种莲瓣装饰已成为南朝时期的一种风格。

隋青瓷竹节颈鸡首壶高59.7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3.3厘米

敞口,圆唇,竹节形粗长颈,溜肩,腰鼓腹,饼底。颈上细下粗,饰二竹节凸棱。肩两侧附一对称半球形双复系,系面饰一凹槽,双复系间一侧附一昂首鸡头,对称另一侧附一圆柱体执手,执手上端饰双龙首嘴衔壶口,且龙首高出口沿。肩饰一周凹弦纹,弦纹上部印半圆圈纹一周,半圆朝下;弦纹下端腹部印葵边花朵一周。内口施釉至颈部,外施半釉,釉色青泛黄。肩、腹剥釉,且见胎釉结合处有化妆土。胎灰白色,露胎处呈灰色。现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隋青瓷饼足鸡首壶高15.4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9.4厘米底径6.2厘米

盘口,束颈,圆肩,球腹下收,饼足,饼底平坦。盘口底沿内折,肩两侧附一拱形系,两系之间近颈部捏贴一象征性鸡首,对称另一侧附一圆柱形把,把将口沿与腹相连,把高出口沿。腹饰有凹弦纹8周,下腹近底内束,饼底外凸。内口沿至颈施釉,外施满釉,釉呈豆青色。胎质较细腻,呈灰白色。江山市长台镇双塘沿出土,现藏于江山市博物馆。

到了隋代,鸡首壶的鸡首作流功能完全消失,仅起装饰作用。鸡首壶的明显特征就是出现与同时期盘口壶一样的竹节形长颈,因器物高近60厘米,为求摆放稳实,故在下腹近底向外撇,且采用饼底,这样一来,饼底的接触面较阔一些,摆放就更加稳实。这类鸡首壶一般盘口不明显,呈敞口状,圆唇,竹节形粗长颈,溜肩,腰鼓腹或球腹,饼底。颈上细下粗,中部附二竹节凸棱。肩两侧附一对称半球形双复系,两双复系间附一昂首鸡头,鸡冠高耸后倾,极为生动。对称另一侧附一圆柱把,把上端饰双龙首,龙嘴衔于壶口,且龙首高出口沿。肩饰一周凹弦纹,其上部印半圆圈纹一周,缺口朝上方;弦纹下端腹部印葵边花朵一周。内口施釉至颈部,外施半釉,釉色青泛黄。胎釉结合不够好,肩、腹部剥釉严重,且见胎釉结合处有乳白色化妆土。胎质相对较细,胎灰白色,露胎处呈灰色。其器形规整,造型优美,施化妆土工艺十分明显,当为婺州窑青瓷的代表。

同时,隋代鸡首壶还有另一种器形,一种小鸡首壶。体型上明显缩小,高在15~20厘米左右,此类鸡首壶可能仅作随葬冥器。鸡首造型也明显变化,为捏塑装饰性鸡首,鸡首小而平,贴饰在壶的肩部,不再似前者那样生动形象。

唐青瓷点褐彩鸡头壶通高16.5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6.8厘米

小盘口,短束颈,圆肩,鼓腹,饼底。肩两侧附一对称横系,另一侧捏塑一象征性鸡首,鸡首对称处附一圆柱体弯钩形把衔接在小盘口内,把下端捏塑象征性鸡尾。内施釉至颈部,外施釉至下腹部,肩腹部饰十二条块青褐色彩斑,釉青绿色。胎灰白色。1984年,衢州市西郊花园岗棉纺织厂基建工地唐墓出土,现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鸡首壶发展至唐代,已进入减少消亡的阶段。唐代鸡首壶与唐代小盘口壶器形十分接近,与这时审美观有关,比较矮胖。其腹部明显增胖,其鸡首更小,仅为象征性点缀装饰。一般为小盘口,短束颈,圆肩,鼓腹,饼底。肩两侧附一对称横系,一侧捏贴一泥丁,作象征性鸡首,对称一侧附一圆柱体弯钩形把衔接在小盘口内,把下端捏塑象征性鸡尾。

鸡首壶在本地区最早出现于西晋,鸡舍也出现在西晋,从一个侧面表明,衢州在西晋时把鸡作为家禽来圈养已十分普遍。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乱时期,人们常在陶瓷器上加入鸡、羊、虎等动物装饰,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其中鸡首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人们喜欢鸡首壶,还因为鸡、吉谐音,寓意吉祥安宁,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至今当地人死后,入殓的棺材其棺盖内天板仍流行彩绘金童玉女、太阳、月亮及公鸡,其意金童玉女为侍候死者,日、月为白天黑夜之分,公鸡为打鸣报晓,为墓主人司晨。在出殡时,还流行在灵柩头部背上捆绑一只活的大公鸡,一路抬去一路鸣叫,直至墓地,棺木下葬时,公鸡带回家中饲养,不得宰杀,一直让它自己老死。其意是当死者入殓时,盖棺钉棺钉时用斧头敲打,死者魂魄误认已天黑,出殡时让公鸡叫醒死者,并一路由公鸡指引至墓地,即到另一世界。同时墓地常有白蚂蚁蛀棺木,所以亦有公鸡鸣叫起到震慑白蚂蚁之说。另外道士为死者做超渡、做法事都用公鸡割破鸡冠,洒血辟邪;新房上梁竖柱木匠师傅所谓的请鲁班、出煞也用公鸡洒血,以求吉祥和辟邪。从出土物来看,西晋至唐墓葬中常见鸡首壶是否与某种葬俗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极有可能为辟邪之义。

常山陶瓷工艺千古流风


清康熙《常山县志》载:“常山者,以镇名县也。”秦置太末县,为越西鄙姑蔑之地。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立新安。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立定阳县,吴宝鼎初(266年)属东阳郡。隋大业末(618年),废定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分信安置须江、定阳二县,属衢州。八年(625年),入信安,属婺州。咸亨年(670年至674年),分信安置常山县,《雍正县志》载:“常山名县自此始”。历史上,常山曾经先后隶属婺州、衢州、信州,后复隶属于衢。元初,称常山,迄今不改。

常山县自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建县,至今已有长达近1800年的历史。随着大埂遗址、山头篷遗址、大桥头遗址先后被发现,大量石锛、石镞、石茅、石网坠出土,把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常山山川灵秀,地灵人杰,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资源。其中石英矿、粘土矿等矿产资源是烧制陶瓷器的主要原料,为常山陶瓷烧制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我县球川镇九都村苦槠山发现了夏商周时期九都遗址,范围约4000平方米,地表采集的遗存主要有泥质红陶、灰陶及夹砂印纹硬陶等残片。同年,文物工作者在何家乡璞石村缸窑自然村,再次发现了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的璞石村遗址,采集的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为夹砂红陶、印纹陶片等。经认定为西周至战国时期遗址。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的建县,标志着当时常山政治、经济、文化已经繁荣发展到一定程度。九都村东汉至晋代墓群出土的铁刀、陶罐以及大棚山西晋墓群出土的青瓷耳杯、青瓷小勺、青瓷盅、青瓷灶、青瓷猪舍、青瓷狗圈、青瓷鐎斗等,充分体现了当时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这些出土的青瓷器工艺精致,说明当时常山青瓷烧制工艺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

到了唐代,常山发展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之一。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后,常山已经是京师通往南方各地最重要的通道,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方便了常山与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青白瓷、龙泉青瓷等外来名瓷的烧制工艺开始进入常山。

1997年,常山县何家乡源口村宋墓出土了北宋龙泉窑刻划花小碗、北宋影青瓷葵口碗、北宋龙泉窑刻划花小碗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二级文物北宋龙泉窑青瓷斗笠碗通体施釉,釉色青中泛黄,釉层玻质感较强。

2002年10月上旬,一采砂船在青石镇阁底滩河床上进行采砂作业时,发现挖掘出的砂石中有许多残片,经专家认定为南宋时期青白瓷。通过历时近3个月的挖掘,出土各类质地精美的南宋青白瓷近百件。

大桥村罗汉山窑址、澄潭村窑址、大陈山窑址、九龙山窑址、缸窑山窑址、李家岗窑址等一大批宋代古窑址相续被发现,足以论证常山的陶瓷烧制业在宋朝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

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迁,位于钱塘江上游,有着“两浙首站、八省通衢”之称的常山成为水陆运转、舟车汇集之地。“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常山江沿岸形成了不少以码头为中心的集镇。同时,许多跟随宋室南迁的大家族,其后人因种种原因寓籍常山,进一步促进了常山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光宗耀祖是一代又一代国人根深蒂固的追求,有了资本积累的大户人家纷纷开始兴建宗祠,扩建祖宅。常山县境内现存的宗祠建筑,80%以上为明清时期所建。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常山人,先民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子孙后代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目前,常山县馆藏可移动文物1500余件,其中三级馆藏文物青铜笔山和卵形石砚在全省也属罕见。清代玉器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在衢州市位列第一。古邑遗风,源远流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与考验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将薪火相传,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三衢大地上,熠熠生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古风流婺州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古风流婺州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